《認知覺醒》讀后感(精選20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知覺醒》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知覺醒》讀后感 1
20xx年9月12號,我讀完了《認知覺醒,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作者是周嶺。
我讀這本書時,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我改變,現在我已經無比確信讀書將是我持續一生的事情。我已經沒有了書中提到的趨易避難、三分鐘熱度、焦慮、壓力等問題。對于未來我有了比較清晰的目標和路徑,對于人生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并能做到延時滿足。但是這本書的內容,引起了我的共鳴,我確信這本書確實能給人帶來改變,是名副其實的“開啟自我改變的原動力”。
書中章節很多,前面的內容,都是在嘗試向人們解釋為什么會有這些問題。
人們為什么比較短視?人類有三重大腦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理智腦雖然高級,但是力量弱小。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趨易避難、急于求成;只選擇容易的,不選擇對的,這是一個普遍現象。例如:讀書重要,卻刷起視頻;運動重要,卻躺在床上......大多數我們以為在思考,其實只是對自身行為和欲望進行合理化。我們做出的大多數選擇,也是如此。
焦慮,焦慮來自于欲望太多,欲望大于能力。王小波:“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很多人,每天都在忙。各種事,停不下來,做完一件又一件,有的人甚至感覺很充實。也許這些事情中,可能有一些初衷是為了學習。但是事情太多,注定無法深入;想做很多事,又想急于求成,這就產生了焦慮和壓力。實際上,只有做的事情少,才能把這些事做好。我們要站在一生的角度考慮審視對自己重要的是什么。人們普遍傾向于一頭扎進具體的事情中,對于哪些事情重要,哪些事情可以不做,完全沒有想法。處于焦慮情緒中的人,很少會把事情想清楚,習慣于不動腦子、直接行動,用飽和的行動感動自己。想與做的時間比差距懸殊,有的人連一丁點深入思考的時間都不愿意花。任由本能和欲望來支配自己。
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承受不幸比享受幸福簡單。王興:“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壓力還會使人們過度關注眼前事物,而沒有長遠目標,難以保持耐心和專注,在面臨選擇時不自覺地偏向那個最安全、最快速見效的選擇,即趨易避難,選擇容易的而不選擇對的。人們普遍有缺乏耐心、易分心、無法專注、做不到自律、沒有自制力......等等問題,其實都可以理解為認知問題。
比如,缺乏耐心。如果我們做事時,有正確的認知和清晰的目標,并能清楚知道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和階段,我覺得絕大部分人都會更加耐心。
比如,易分心,無法專注。容易被周圍的人打斷,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這說明改變的初衷是情緒決定的,只是決定要努力,要學習。這是在用自制力來強迫自己堅持。我們應該將情緒驅動改為理智驅動,想清楚為什么要做,怎么做,以及預期會遇到的問題等等。我們把這些問題想得越清楚,做得越好。閱讀、跑步、寫作......做事情也更容易堅持。
我在剛開始看書時,都是強迫自己看書,低效且不專注,總是有一些東西在誘惑我,游戲、動漫......我主要是通過兩種方法改變的。第一:看可以看得下去的書。我看的是:解憂雜貨鋪、追風箏的人、小狗錢錢等等。第二:長時間堅持。在憑興趣開始后,慢慢就可以沉浸進去,進而擴展閱讀面。
在開始時確實難一點,只能在誘惑少的地方看,例如:地鐵中,在家中看不下去;慢慢地發現可以沉浸下去了,只要感興趣的書,都可以看下去。目前,最適合我的地方是咖啡館。在這里哪怕再吵鬧我也能沉浸進去。
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在真正發現讀書或者學習的樂趣后,由樂趣驅動,看書就會像打游戲、刷視頻似的,不需要花費什么自制力、自控力來要求自己。要勤反思。論語中說過“吾日三省吾身”。蘇格拉底也說過“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度過”。不能只靠閱歷替代反思,這過于被動,是碰壁或者經過社會毒打后,為了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做出的改變。要避免單一視角,盡量用多角度看待問題。
過去的我,在情緒不好時,很容易沖動,將自己的假設當成事實,在沒有確定對方想法時,直接把情緒宣泄了出去。現在已經通過反思等行為,盡量注意了,希望以后能擺脫這種沖動。
寫作,把自己的'情緒捋清楚,就能更客觀地看待這件事,也就更加可以客觀地看待給我們帶來這種情緒的人。想一想有沒有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這個人對我們重要么?不重要的話值得生氣么,如果重要,要因此事產生矛盾么?
閱讀,帶來思考,付出行動,發生改變,這才是真正的閱讀。只有閱讀,沒有思考,是最淺層的閱讀,并不會帶來認知的改變。萬維鋼:“考試得了高分,不叫有知識;茶余飯后能高談闊論,這也不叫有知識。這些場合下,知識雖然有用,但是這些知識都不太牽扯到具體的得失,所以只是智力游戲。只有當局勢不明朗、沒有人告訴你該怎么辦,而錯誤的判斷又會導致一些不良后果時,你要是因為有知識而敢于拿一個主意,這才算是有知識。請注意,這不是在說,實用的知識才是知識,而是再說,而是再說只有知識能夠幫助你做實際決策時,它才是你的知識”。
其實覺得書中的很多觀點其實都是交叉重復的,很多是換個角度分析。我認為如果下決心要做出改變,最開始要把目標定得小一點,盡量要由興趣驅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個改變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習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改變習慣的過程,哪怕學到的知識并不多,但是養成了好習慣,就是一個成功的開始。我覺得也不用完全按照書上的來,適合自己最好。
剛開始讀完這本書時,我心很大,想通過讀后感把這本書概括清楚。我甚至做了幾千字的筆記,把每一章節觸動我的地方記了下來,但是在寫讀后感過程中,深感無處下筆,無從寫起。過了大概兩個小時,我放棄這種想法了。我再一次認識到了自己水平有限,寫不出來。所以,我只針對我曾經主要遇到的問題,做了簡單的記錄。
強烈推薦每一個想要改變自己的人,讀一讀這本書。
我現在的生活(工作之外)主要是三件事,投資、閱讀、運動。我喜歡懶洋洋地坐在咖啡館,遠離工作和生活中的煩惱,當一個閑人,鍛煉我的思想,不用管別人怎么看待我,也不用對別人解釋什么。
知道的越多,越覺得自己渺小,越覺得自己無知。知識的島嶼越大,無知的海岸線越長。
如果不讀書那么我們獲取知識的渠道大概就只有從現實社會,這會非常片面。首先,你的朋友圈、工作圈是有限的,注定無法深入、無法全面地獲取知識。其次,當今社會信息太多太雜,人們往往沒有能力分辨哪些是信息,哪些是知識,甚至連信息真假都無法分辨。然后,從現實社會獲取的知識,是否永遠有用呢?我認為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可能更加適應于現在,但世界變化很快。書中知識都是經過錘煉與時間考驗的,大概率比生活中的大部分知識更加具有普適性。如果只是被動地從現實社會接受知識,那么可能就是我上文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可能只有經歷社會毒打后才會明白!
《認知覺醒》讀后感 2
在精進營半周時間里,讀完了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以及享受到周嶺老師一次群里答疑分享(雖然自己只是旁觀,但也感觸頗多),自我感覺這本書值得多遍復讀,周嶺老師的分享太值了。
同時心理也很懊惱:怎么到這時候才讀到這本書,真想扇自己兩大巴掌。
我是93年白羊座,網上說白羊男做事欠條理,四肢發達頭腦簡單,讀書不認真,長大易沖動,做事不夠仔細,情緒易外漏,淡定不夠。我自我對比一下,形容很是貼切。
回顧自己這29年來,一直都是懵懵懂懂,孩子氣居多,任由自己情緒行事,即使長大成人,也還是如此作為。
小時候家境還算不錯,(更客觀的說,是由于父母太忙碌,無暇顧及),給了我太多的自由,任由我肆意生長。
自己知道父母辛苦,想上進拼搏,
①奈何不得其法,只是死腦筋學習,不懂變通,屬于還沒開蒙狀態,
②自己急于求成,希望快速看到成果,導致自己頭腦發熱,沖動行事,
③自己性格懦弱,不敢做決定,不愛說話,把心事都憋在心里,造成了乖巧老實的現象,以前覺得挺好,現在覺得好難受。
這幾項害處經年累月的疊加影響,造就了現在的我,一個迷茫,一事無成,擰巴的自我。
你們說,父母有錯嗎,我認為父母有,錯不在養,錯在育,對我太放心了,但他們的錯真的不怪他們,他們真的太忙碌了。
主要問題還是在自身,不從外找,要從內求,自身從開始上學識字開始,完全有機會去修正調整,但自己從來沒有,或者說,做了幾天努力,又放下了。我可以說拒絕別人幫我決定,我也可以說我可以完成,我一樣都沒有。
自我的認知真的太糟糕了。過去過得真的很痛苦,尤其看到親人操勞而自己一無所成更加痛苦,自己的年歲虛增,這意味著我的長輩們人生旅途離終點越來越近。
這種痛苦在我大學畢業后慢慢開始強烈,我覺得自己真的特別需要認知開悟覺醒,我是需要去改變的,基于此,買書,買課,知識付費我買了很多,什么都想學,什么都沒怎么學,最后書積灰,課到期,腦袋空,錢包空,自己愈發焦慮,缺乏耐心,學不進去,腦子一片空空,工作身體精神都不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經歷描述,雖然過去自己是如此不堪的一個人,在閱讀了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之后,感覺又看到了一些光芒,可以帶領我走出那片混沌的迷霧。
周嶺老師強調《認知覺醒》本書的核心是元認知,元認知重點在于覺知——自我反思,自我反思能力可以通過冥想進行訓練加強。
如果自己腦子里是混沌一片或者思緒眾多,沒有重點,不如通過寫作,給自己腦子清清腦,把思緒/問題都通通寫下來,再去找線頭,再去找重點。
養成早起的習慣,可以讓自己比別人多出很多時間來自我改變。
通過鍛煉,提高自身活力,增強身體抗風險能力,為自己改變打好基礎。
最后,一定有多讀書,增加自己的輸入,對于自我反思與寫作有正向作用。
周嶺老師在本書推出早冥讀寫跑五件套,我覺得從行動上給了我極大的指引作用,本書基于此前面內容重在內化,我需要再去看看(說實話閱讀一遍,我比較有印象——行動力,情緒力,早冥讀寫跑五件套),五件套重在外敷,可以按照書里方法去模仿。
我也看了其他人的精彩讀后感文章分享,每位都很有自己的見解,內容都很有深度。
相對而言,自己對于本書的理解還不是很足,文字見解方面還不是很行。需要繼續努力了。
感謝各位看我碎碎念。
《認知覺醒》讀后感 3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的生活獲得了極大的便利,可是精神的負擔絲毫沒有減少。一天好不容易結束了工作,我們又極為迅速地投入了手機的懷抱里,在手機上閱讀各種熱點新聞,極力使我們的精神放松。手機上五花八門的信息,顏色鮮明的界面,各類的圖片視頻,使我們接受了感官的刺激,獲得了一瞬的快樂。但這種做法,使精神愈發空虛,很難獲得真正的快樂。時間一長,生活中目標的影子變得虛無,夢想也就成了空想,日子過得就像一潭死水一樣,掀不起波瀾。
在工作的最初,也許自己也對生活充滿了期待,試圖學習工作兩不誤,活到老學到老,盡力跟上時代的步伐。可漸漸地,自己立的.flag常常被打破,次數多了,連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夠擁有不一樣的生活,開始焦慮,開始自責,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
這種焦慮,是來自自己無能的憤怒,也是自己沒有真正做成一件事的不滿足感。而產生焦慮時,手機還在手上拿著。為了逃避這種自責的痛苦,依舊選擇玩手機不去面對,痛苦就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大。
飛速發展的科技,帶來了舒適的物質生活,但是也索取了余下的閑暇時間,麻木了精神。
厭倦了這種生活的人該怎么逃離呢?
試著做計劃。計劃,是對一天時間如何規劃的方式。對我們嚴格把控時間的意義也非常重大。如果做好了一天的規劃,就不容易被一大堆事情絆住,也樂于在某個時間段做好某個時間段應該做好的事,不會因閑暇時間多而盲目選擇玩手機。
但是計劃不是做了就一定能完成,對某些人來說,選擇開始執行計劃時就很難。比如一天之始,在已經做好的計劃和手機之中做出選擇,部分人最后還是選擇了手機。因為手機更好玩,更不費力,而那部分人會告訴自己只玩十分鐘,但是到了十分鐘之后,手機舍不得放下,又是十分鐘,最壞的結果,可能是一天結束了,才恍然若失,自責于計劃沒完成。
手機拿起來容易,放下來難。所以那一秒的選擇要特別注意。它可能決定了你一天如何度過。
試著在選擇節點多花點時間,學會延遲滿足。
既然今天定下了要完成這個任務的計劃,先完成計劃再玩手機,比先玩手機再學習,快樂多了。玩手機對前者來說,是完成計劃的獎勵。后者則會因為任務沒完成,在享受的同時更加焦慮,玩手機也玩得不痛快。正如一句話:玩就痛痛快快地玩,學就痛痛快快地學。如果把兩者摻雜在一起,做a想b,不僅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也是做什么都不快樂。延遲滿足,不是不允許自己享樂,而是先把一天重要的事做完之后再享樂。
在周嶺的著作中,“延遲滿足”對日常生活的幫助極大,同樣,“消除模糊”也有著洗滌心靈的意義。
如果地上的一團垃圾看得你很不舒服,但是這是大家的公共區域,你不需要對這團垃圾負責,因為遲早有人要清理它。但是它影響到你的情緒了,一走過這里,你就會因為糟糕的環境而感覺不舒服。這個時候,你會不會主動清理它呢?
它影響的是你自己的情緒,我建議你主動請理它。如果生活中突然有些瑣事侵占你的頭腦,或者一個想法一瞬而過,我也建議你先處理它或先記錄它。
因為有些煩惱,它不是出現一次,以后就再也不出現了。比如,和朋友聊著開心的事情,但是突然她說的一句話讓你哽住,你很在意這點,但你不明白為什么很在意,之后就淡忘了這件事。這件事,下次還會出現,還會在某個時機,再次讓你不快,只要你沒去解決它。而正確的方式,現在去解決它,或者立即用備忘錄記著,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解決它,分析自己為什么不快,挖掘自己內在的情緒,不斷地問自己為什么,給自己提供解決這種情緒的方法。這樣,煩惱就會慢慢變少,精神也變得輕快了起來。畢竟煩惱著我們的事,部分是小事、瑣事,解決一件就少一件,就像把沉積了淤泥的池子慢慢洗干凈的過程,最后,池子干凈了,清澈可見底。
當然,周嶺教給我的不止這些,學習,讀書,運動,冥想,反思等。我獲得了很多,正如書中所說的,一本書,使你改變了,那它就是有意義的一本書。
《認知覺醒》讀后感 4
第一段:引言。
《認知覺醒》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心理學著作,第二章“認知覺醒”的內容同樣揭示了我們對自身認知的重要性。在這一章中,作者提供了豐富的案例和理論,讓我們深刻認識到認知覺醒對個人成長和心理健康的影響。通過對這些內容的學習,我不僅對自己的認知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提升了對他人行為和思維的觀察力。
第二段:自我認知的重要性。
自我認知是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和覺察,它對我們的心理健康和個人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認知覺醒》通過詳細的案例,讓我了解到當我們對自身意識模糊或存在盲點時,會導致種種不良后果,如壞習慣的養成、情緒的失控、人際關系的問題等。同時,作者還深入探討了自我認知與自我形象、自尊心、自我管理等方面的關系,使我意識到只有真正認識自己,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挑戰和提升自己。
第三段:他人認知的觀察。
除了對自我認知的重視,觀察他人的行為和思維也是認知覺醒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對他人的'觀察,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的心理狀態和動機,并更好地與他人進行溝通和相處。《認知覺醒》中的案例和理論提醒了我,要善于發現他人的言行中的細微信號和表情變化,從而洞察他們的內心想法和情感。這種觀察能力的提升,對于判斷他人的真實意圖和行為動機至關重要,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較高的警覺性,還可以促進我們與他人的良好關系。
第四段:認知覺醒的實踐方法。
《認知覺醒》不僅提供了理論知識,還給出了一些實踐方法,幫助讀者從理論層面轉化為行動層面。作者建議我們進行思維自省并設立個人發展目標,同時還強調了內外視野的重要性。通過反思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我們可以發現自己片面或武斷的認知,從而輔助個人認知覺醒的實現。此外,內外視野的平衡也是提升認知覺醒的關鍵,只有既關注自身內在,又關注外部世界的變化,才能真正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并獲得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第五段:認知覺醒的啟示。
通過對《認知覺醒》第二章的學習,我認識到認知覺醒不僅是個人心理健康和個人發展的關鍵,也是與他人相處、影響他人的重要因素。只有通過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我也意識到認知覺醒是一個長期而深入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實踐。通過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思考和觀察,我們可以提升自己的認知覺醒水平,并在個人和社會層面取得更加積極的變化。
總結。
《認知覺醒》第二章的學習使我深受啟發,讓我認識到自我認知和他人認知對于個人發展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性。我將繼續努力提升自己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并實踐《認知覺醒》中提出的方法。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實踐,我相信我可以在認知領域取得更大的進步,更好地實現自己的潛能和成長。
《認知覺醒》讀后感 5
當我看著自己書架上成排的書時,再看我手中的這本《認知覺醒》,心中無限感慨,書不在多一本足矣。
我把和《認知覺醒》的相遇當成是自己的一次緣分,在此時此刻遇到它遇到作者,對我來說是種拯救。他拯救了一個內心渴望成長、提高自己卻陷入知識的汪洋之中不堪重負,那個小臉蠟黃奔波各個課場的我。
上進本沒有錯,但我錯在沒有方向和方法。而《認知覺醒》此時來到我的生命中,你說這不是緣分又是什么呢?
本書給我最大的觸動就是觸動學習法,無論是看書還是學習還是反思,都要從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出發,然后去行動,最后去改變自己,讓改變當下發生。
當我看書的時候,從最觸動自己的點開始,一本書我不需要全部讀完,我過去為什么焦慮?因為自己拿到一本書就想從頭讀到尾,書里的點太多,自己很想全記住,但是又做不到,因此我很焦慮。
看完整本書后,我坐下來開始思考我自己,我為什么要看書?我看書的目的是什么?沒錯,我想提高自己的認知,我想讓自己變的更強大,但是此時此刻的我有那個能力將所有的點吸收并做到嗎?當然不能,我此時的水平是固定的,我沒有那么大的能力能將它們看到并附身上體。世間事物的發展規律也是循序漸進的,人也不能一口吃個胖子,凡事要慢慢來。
同時,不是所有的點也適合自己,而往往是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才是最適合自己的當下,凡是能想起的就是緣分,那就從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開始吧。
當我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后,對一本書的要求不再是追求記住整本書的內容,而是找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這樣是不是就減少了很多量,自然焦慮感也會減少,壓力也會減少,也不用再像過去那樣自我責備,為什么我讀了這么道理我的生活依然如舊?
讀書關鍵的不是做思維導圖也不是搭建知識樹,而是從自己最觸動的那個點,讓自己行動起來,最后讓自己改變起來。
同理我在聽課時也會這么思考,有時一節課有1—2個小時,有的更長有的稍短,我不再要求自己一定要將課中的點全記住,我只取最感動自己的那一個點就好,然后在生活中去實踐并讓自己的生活發生改變。
再說反思日記,每天的日子似流水,我也要將觸動自己的那一個點用反思日記的方式記錄下來,記錄觸動自己產生情緒的背后事情發生的過程,思考這件事情發生的原因,為什么自己會激動、高興、悲傷、情緒沖動等各種情緒,找出來背后的原因,最后提出改進措施或者總結出來一個可以為自己用的知識點。
找到最觸動自己的那個點,觸動自己的那個點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點,再結合在舒適圈邊緣練習,讓自己在這一個點上持續行動,最后讓自己發生改變,從而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認知,最后實現自己的認知覺醒。
帶著這樣的認知,我已經開始上路,我開始用觸動法看書,比如本書,我找到最觸動自己的點然后自己開始用起來,我用書中的“工”型清單法開始給自己一天的工作學習做計劃,我開始用自己的語言將自己讀書內容寫出來,比如本篇。我開始記錄自己的反思日記,有一天有位朋友在群中贊美我,然后我開始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并深挖自己的情緒變化的原因,并想出解決方案。
我曾經遇到困難第一反應就是退縮,當我想起書中的`情緒腦和本能腦,我就笑了,我要理解它們,它們是為了保護我,我不是責備它們而是調用自己的理智腦和它們一起對話,不確定的事情未必是壞事,為什么不去試試,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在等著我呢,去嘗試下。
我們不要被事情限定,不要為了做事而做事,為什么不換個角度想呢?我不是為別人做事,而是為自己做事。我不是在為老板辛苦工作而是為了鍛煉自己的能力而工作,我不是在看書而是在和作者聊天,我不是看書架而是看看我書架上都有那些朋友。我不是在做這件事而是在游戲,在做自己可以掌控的游戲。
這是我今年遇到的最好的一本書沒有之一,在此感謝作者為我們分享他的心路歷程和追求認知的經驗。作者寫的很用心,通過字里行間能感受一股“真”氣,這種真實足矣感動所有看過本書的人,書中沒有太多的說教,像面對面跟一位兄長在推心置腹的聊天,也像在聽一位恩師諄諄教導。所有的遇見皆是緣分,所有的相遇皆機緣,也感謝人民郵電出版社為我們出版了這么接地氣的一本書,希望它能拯救更多像我這樣的人,這也是造福于人類。
我把我的觸動點分享出來,你的觸動點會是什么呢?請你來認真看看《認知覺醒》,它值得你一讀再讀。
《認知覺醒》讀后感 6
第一段(引入)。
讀書是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之一,閱讀一本好書,有時可以讓我們擁有不同于一般知識的啟示,并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獲。而伴隨著國家的崛起和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中國讀者開始關注閱讀,更多的中國作品也得到了世界的關注。在這些閱讀中,有一些共同的體驗——讀者的覺醒。
第二段(敘述體驗)。
在閱讀中,讀者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開始變得更加主動和積極。作為一個中國讀者,我發現自己在閱讀中也有這樣的體驗。無論是閱讀經典小說,還是了解世界的科學與文化知識,我會認真的對待每一個字。這一切的改變都離不開中國教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們也更加了解到閱讀的重要性。
第三段(解釋原因)。
在中國,從小學到高中,讀書都是基本功之一。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孩子的閱讀習慣,讓他們接觸更多種類的書籍,從而拓寬視野,豐富閱歷。同時,國家的鼓勵和扶持下,出版社也開始出版更多優秀的書籍,更多的作家也開始創作更具代表性的作品。這些優秀的書籍不僅讓人們學習到知識,也讓人們習得更多的價值觀、社交技能等生存技能,拓展了人們的社會眼界,這樣一來,中國讀者也變得更加自信、積極和開放,開始加深與世界文化之間的交流。
第四段(闡述成果)。
中國讀者的積極性不僅體現在個人閱讀上,更體現在整體閱讀氛圍的改變上。在中國,有越來越多的文學節,閱讀活動也越來越普及,讀書人的組織也越來越龐大。在全民閱讀的`大潮中,閱讀已成為了文化的一種形式而不僅限于傳統形式,不斷增加的文化需求使得閱讀市場不斷升溫。在此基礎上,國內外出版機構紛至沓來地積極貢獻了更多的優秀圖書,持續激情滿滿的文學氛圍不僅培養了中國讀者的創新能力,從而真正讓閱讀成為了中國推進文化創新、促進經濟發展的基石。
第五段(總結感受)。
閱讀不僅是獲取知識的方式,也是開啟夢想的方式,可以向我們內心之中注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更加積極的精神追求。在閱讀的道路上,我和許多中國讀者一樣,時刻注意著讀書的時機和內容,也用書籍滋養自己內心的欲望和精神追求。讀書可以使人變得開放、聰明、樂觀和合理化。我們正在成為更有創造力的閱讀者,也是實現中華文化復興的新生力量。閱讀改變了我們的思考方式、個性特質和未來職業發展,也開始影響著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區。因此,我相信,讀書的覺醒是我們未來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的閱讀之路也必將帶領我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
《認知覺醒》讀后感 7
看完《認知覺醒》最后一頁,我閉上眼睛思考了很多。看這本書的過程,經常是每看一個觀點,掩卷陳思,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去盡快實踐。
毫無疑問,這是一本適合所有處于迷茫、焦慮的人、甚至是我們每一個人去閱讀以致讓人覺醒的“工具書”。
之所以用“工具書”來形容,是因為我們確實應該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放在包里,時常把自己的思考、行為方式與書中對比。
作者總能從不同的角度、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把本來深奧、抽象的道理,解釋的非常容易理解。這使得本書的行文風格非常自然流暢,給人一種如沐春風、行云流水的'感覺。
從作者最開始提到的“大腦”“潛意識”“元認知”的相關概念,到“專注力”“學習力”“情緒力”“行動力”的關鍵概念,再到最后提及的幾大習慣——“早冥讀寫跑”,作者系統地闡述了非常獨到的觀點,啟發讀者各方面的“認知覺醒”。
以“作品思維”看《認知覺醒》,作者通過這本書的創作,使他自己成為了暢銷書作家,本書中引用了幾十本對他帶來影響的書籍,作者這也是屬于以實際的個人實踐成果,詮釋了“讀書、寫作”帶給一個人巨大改變的可能性。
《認知覺醒》讀后感 8
如果用一些詞來形容我讀完《認知覺醒》的一個感受的話,我覺得用受益匪淺,醍醐灌頂等都不足以完全表達我的一個感受,好久沒有這種被文字的力量震撼到的感覺了。
之所以能夠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為它不像我之前讀到的一些心理、勵志的書籍一樣,一味的引經據典,一味的列舉名人事跡,每每讀完都會給人一種要想出類拔萃就得付出別人幾倍的努力,而那些有所作為的人都有著超越常人意志力的感覺。這些書在剛讀完時確實能給人以一劑強心針,于是我們開始制定一個“宏偉”的目標,想要確確實實作出一些改變。但是時間一長往往發現自己難以堅持下來,這個時候我們往往會把問題歸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夠,不夠勤奮等主觀原因,幾次三番以后,我們發現自己很難做成一件事,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甚至開始陷入自我否定,自責的漩渦。從此不敢制定什么計劃,或者在潛意識認為自己制定了也完不成。
針對上述問題我在《認知覺醒》里找到的兩點啟示是:
1、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首先我們要建立一個新的認知,即人的大腦由本能腦、情緒腦、理智腦組成,而在人類進化史中本能腦和情緒腦一直占據主導,畢竟人類真正解決生存問題到現在這個時間長度在整個人類進化長河中不值一提。所以理智腦目前進化的.程度最弱。這也是我們時常做選擇時不夠理智的原因。避難趨易,降低無謂消耗是自然生存法則。所以不要再歸咎于自己意志力不夠或者不夠勤奮,你面臨的問題是整個人類都會面臨的問題。
2、在“舒適區邊緣”提升自己。舒適區邊緣就是做一件事的難易程度剛好在超過我們感覺到舒適一點點的狀態。這個難易程度下,我們的本能腦和情緒腦才不會那么“排斥”,而當我們完成時情緒腦也會獲得一些正向反饋,慢慢的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當我們做一件事是由情緒腦驅動時,我們會感覺到輕松并且快樂,也更容易堅持下來。如果一開始無法找到自己的舒適區邊緣,這里有一個方法可以借鑒,設定一個超低的下限,而不設上限。切忌好高騖遠讓自己一下跳進困難區。在痛苦折磨里最后放棄,又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另外我覺得書中提到的關于如何提高自己的專注力、學習力、行動力、情緒力上也給我很大啟發。說幾個感觸最深的點:
1、做什么就在想什么。這看上去像是一句廢話。但我們可以回想幾個這樣的場景,一邊跑步一邊想著待會吃什么,而一邊吃飯一邊又在刷劇等等諸如此類的行為,我們看似具備了一種更強的能力可以雙管齊下更高效的做一些事,然而慢慢的我們卻開始丟失自己的專注力。所以吃飯時就全身心體會吃飯這個行為,跑步時就去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迎面吹來的微風。活在當下活在生命的每一秒。這將大大提升我們的專注力。
2、不要陷入量化式滿足的誤區。如今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都想著各種方式來提升自己,今日閱讀一小時,今日背了五十個單詞,今日跑步五公里……我們可能會時常滿足于自己給自己設定的種種“打卡”行為里不能自拔,不可以說這種方式不好,只是當我們設定了這些量化的指標時,我們的關注點會不自覺的由原本這項活動而轉移到那個量化的指標上。無形中相當于我們放棄了發掘這項活動原有的樂趣。甚至當我們有幾次完不成“打卡”時還會陷入自責之中。
3、用積極反饋來應對焦慮。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各個年齡段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焦慮。面對焦慮我們不要讓它一直埋在自己潛意識里,而要360度刨根問底式的去尋找焦慮的點,以及可以影響焦慮的因素,當我們一點點解決掉這些因素時,我們也會一點點收獲正向反饋,當這些正向反饋足夠多時,我們會突然發現自己早已不再焦慮了。
4、“從現在開始”。當我們想要發生改變,想要有所行動時,不妨用這句話提醒自己,不要糾結什么現在開始是不是太晚了之類的,因為現在不開始,你會把現在開始也錯過,可能十年二十年之后你還是老樣子。任何我們學到的動西如果沒有行動上的改變都等于零,讀了一波雞湯感觸滿滿,發個朋友圈配上自己見解。好像自己收獲了很多,然而時間一天天過去,突然發現自己生活還是沒有任何轉變。于是開始感慨,“讀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所以任何改變最后都要落實到行動!
“輸出”是提高學習力的一個好方法,它標識著你正在把這一塊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也是我寫這篇文章的一個目的,我覺得《認知覺醒》這本書很適合那些想要改變卻總是堅持不下來或者找不到好方法的人。另外書中還提到關于反思和冥想的一些話題,推薦感興趣的朋友閱讀一下。
《認知覺醒》讀后感 9
作為一名高中生,我一直認為讀書是一種知識的獲取和享受的體驗。但是在最近幾年,我的閱讀習慣逐漸改變了。通過加強自我的意識和思考,我開始關注自己閱讀行為的認知過程。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在認知讀書方面的一些體會和心得。
第一段:對閱讀的認知變革。
在之前的閱讀時代,我的讀書目的只是為了學習知識或是過度消遣。但是當我開始考慮自己在讀書時產生的思考、意見和感受時,我就開始了對自己的認知變革。我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情感、認知和體驗,并逐漸將它們結合起來,構建自己的閱讀體系。
第二段:認識自己的閱讀行為。
我意識到了閱讀其實是一種思考過程,它并不僅僅是簡單地閱讀文字。當讀者閱讀一本書時,他們必須理解作者想說的話,而這意味著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思考,而不是只是單純的信息獲取。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記憶這本書,我開始朝著每一章節之后錄入自己的感想或總結,并且嘗試給自己的思維帶來些許的挑戰,從而使讀書的體驗使我感到愉悅,也在逐漸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段:關注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我的大部分學習生涯中,我的閱讀習慣更多的是被動的,也就是說,我只是閱讀內容,而不去思考其中的思想或者觀點。隨著意識和認知的改變,我學會了關注自己的思考方式,并嘗試將自己的思考方式從被動轉換為積極地思考。這種轉變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耐心,但最終我已經掌握了這種思考的方式,并且在今后的讀書中也能夠更加得心應手。
第四段:開闊視野。
在開始更加關注自己閱讀行為之后,我注意到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可以獲得知識,更可以開闊自己的思想和視野。我開始探索陌生的領域、遙遠的地方或者不同的文化背景,逐漸讓自己站在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待和分析書中的內容。我也發現閱讀可以有另一個層面上的收益和意義,它可以讓我在生活中更加理性、豐富和充實。
第五段:呈現價值。
我的認知讀書經歷教育我一些重要的價值觀,例如:培養自我意識,積極探索,開闊自己的視野,以及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不同的問題。借助這些經驗,我開始逐步發掘自己的潛力。我所學的不僅僅是如何閱讀,更是人生領域的品質和技能。然而,認知讀書需要時間和努力,同時需要你的心理調適和自我意識,以便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良好的理論結構和實踐價值,也需要你細心、思考、沉浸,從而使您的閱讀體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
總之,我的認知讀書之旅讓我受益匪淺,并幫助我學會了如何更好地閱讀一本好書。所以我想鼓勵每個人都去嘗試用這種方法去發掘自己的閱讀能力,探索閱讀活動帶給我們的更多價值。
《認知覺醒》讀后感 10
周嶺老師說有人讀書是在和作者交流,這句話提醒了我。非常榮幸的是我在春節假期間通過再次閱讀《認知覺醒》,和周老師又進行了一次交流。
書中給我觸動的點非常多,我以后需要時不時的將它拿出來翻一下,它會是我的老朋友。
我承認我是個有上進心的人,雖然生而平凡但是不想此生就此平凡。但是我做事沒有耐心,我很想很想一步登天,每天看到別人尤其是同齡人的優秀,我的內心是非常的向往、渴望和焦慮,我羨慕他們的優秀,我什么時候才能進步才能像他們一樣優秀?
抬頭仰望并沒有低頭踏實的做自己該做的事。直到我看到書中寫著缺乏耐心是人的天性,不要責備自己,而是要用理智的大腦去和情緒腦、原始腦和解。于是我從大腦的生理上開始了解自己,也因此接納了自己,不再責備自己。理智腦就是年輕的經理,它只有幾歲,而情緒腦、原始腦就是公司多年的元老他們年當力強,這個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下子將我代入,要用智慧去引導著兩位長者。
接納自我的天性,并不是屈服于他們,而是有商量的領導著他們。當我在看書時剛開始非常著急,我內心的聲音在說趕緊刷完,我就會停下來跟自己對話,急什么嗎?我的目的是提升自己的認知并不是把它掃完就結束了,不要急,慢下來。
書看一半的時候,就不想再看了,轉向了別的方向,當我意識到之后,我就繼續跟自己對話,我們讀書就是和作者在聊天,不能聊一半就站起來走哈,繼續和作者聊天。
當我的工作發生變動的時候,要離開自己多年的專業轉向陌生的戰場,心里有些失落也有些難過更有些焦慮,前方是未知,我有些害怕。我按書中的方法將它寫下來,當我寫下來的時候,清晰了,也更明了。當我賦予它另外一個意義的時候,領導既然給我換崗位是出于對我的信任和愛護,交給我一個新的領域,那對我來說何嘗不是一種挑戰?我的內心頓時豁然開朗,我仿佛看到前方是個天大的機會。當我想到了這一點之后,我不再垂頭喪氣,而是精神煥發。
我時不時會想起十幾年前去逝的父親,感覺非常痛苦每當念起常常眼中泛淚。書中有寫道痛苦反而是我們的成長信號,說明我們改變的時機到了。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對痛苦的麻木、無視,最后將痛苦變成了潛意識中,要把它挖出來,不然它會時不時的來折磨自己。
我要直面痛苦,不再逃避,于是我坐下來按書中的方法逐個來拆解它:
到底是什么讓自己這么痛苦?父親已經不在了,這是事實,為什么過去了這么多年,我還在糾結的到底是什么?是什么讓自己痛苦?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逐個回答自己的提問,等我梳理完之后才發現我一直在逃避的是當年自己太年輕,沒有在父親生病時去承擔一個子女應該承擔的責任。而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發覺得“子欲養而親不待”深深的遺憾和無比的痛苦。
當我用很多天去思考去面對的`時候,我仿佛聽到一個聲音“爸爸他也希望我現在過的幸福而不是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至此,我才真正的走了出來。
所以《認知覺醒》治愈了我,我的內心至今充滿感激,非常感謝作者為我們呈現的這本書。是什么拯救了我,我也希望來拯救別人,如果看到這篇文章的你也被各種痛苦折磨,那你就用書中的方法去試著寫下來,我們真的可以做到自我拯救。
我也是通過本書認識到元認知能力,元認知能力是我們的終極能力。我們的大腦不但可以自己思考,而且還可以自我修正,也就是我們的大腦不但可以釘釘子還可以自己捶打自己。啟動元認知能力可以讓我們走的更遠,走的更好。
那么元認知能力如此重要,我們該如何獲取元認知能力?
1.通過學習古人的智慧。
通過學習他人的經驗可以讓我們掌握更好的方法和技能,從而讓我們的頭腦保持更敏銳。
2.通過反思自己的生活經歷。
通過對自己生活的反思盤點從而提升自己的元認知,這件事我怎么就錯了,我為什么錯了,我可以總結出來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3.靈魂伴侶常伴左右。
在自己的身邊時刻飄著自己的靈魂伴侶,當自己做一件事的時候,有它在耳邊提醒自己,我這么做對嗎?我這么說對嗎?時刻和自己的靈魂伴侶在一起,隨時將它喚醒。
4.冥想。
通過冥想可以讓自己的心跟上自己的身體,對自己的心靈保持著覺知。
那么覺察自己就可以了嗎?還不行,還要產生在行動上,如何行動呢?
那就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如何控制自己呢?需要用“元啟動”,當我們要刷視頻的時候,要用瞬間的“元啟動”問自己,我現在就要玩視頻嗎?我的工作做完了嗎?我的書看完了嗎?不斷的啟動自己的“元啟動”,在每次行動、說話之前給自己來個10秒鐘的暫停,就在那一瞬間讓自己想一想,我是不是真的要做這件事,我是不是該說這句話?
有天晚上當自己想看書時,這時耳邊傳來其他人直播的聲音,我就跑過去聽了,聽了一晚上之后發現沒什么收獲,更懊惱的是浪費了時間。
然后我想那以后再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問下自己,我是真的放下書本去看某大咖的直播嗎?在手去點手機的瞬間問下自己,是看書對自己更有實際的收獲還是聽直播更有收獲呢?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愿我們每一次都讓自己慢一個瞬間,不需要太長,只要幾秒鐘,我要的是什么?我是不是真的要做這件事?天啊,我到底在做什么啊?多想些此類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我真的比以前更有自控力。
遇到一本好書就是遇到一位恩師,這也是一場緣分。周老師是我未曾謀面但已經指點并引領我走出困境的導師。
因為他分享出來的成長心得,為我平凡的人生之路點亮了一盞燈。“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一本書的好與不好就在“療效”。無法形容我對周老師的感激,因為這是一本治愈我的書,當然在此之前我也讀過很多成長類的書,但是只有它將我真正拯救。
我遇到了一本好書,誠心向你推薦,它非常值得一讀再讀。
寫下此文,在此向老師表達發自內心的感謝和致敬!
《認知覺醒》讀后感 11
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和時代變遷的悄然而生變化,學生們的覺醒逐漸成為教育領域的一種熱門話題。在這個信息發達、高速推進的時代,學生們不僅需要掌握知識,更需要具備覺醒的眼光和思維方式。讀書作為成長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對于覺醒學生來說意義重大。我本人從小醉心于閱讀,通過接觸不同主題與類型的書籍,逐漸感悟到了覺醒年代學生讀書的心得與體會。
首先是對知識的開拓。教育的本質是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讀書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途徑之一。在讀書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各類書籍,拓寬視野,了解不同領域的知識。比如,科學類書籍能夠滿足學生對科學知識的需求,培養正確的科學觀念;文學類書籍則能夠增長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敏感度。通過不同類型書籍的選擇,學生們能夠打開心靈的窗戶,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有效提高自身的素質。
其次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在信息的沖擊下,學生們往往被過多的信息和觀點所影響,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而讀書則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最佳途徑。通過閱讀書籍,學生們能夠了解作者的觀點,并且學會對其中的觀點進行思考和分析。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讀書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見解,并且能夠用理性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還能夠在學習中提供更深層次的思考,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第三是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作為交流的工具,語言表達能力一直被教育界所重視。而閱讀對于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閱讀好的書籍和文章,學生們可以學到不同媒介下的語言表達方式,豐富詞匯量,提高語言的流暢性和豐富性。有趣的故事和動人的描寫正是通過書籍中的語言實現的,讀書使我們對語言的表達能力產生了強烈的渴望,從而激發起語言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第四是增強社會責任感。在覺醒的年代,學生們除了注重個人發展,也要承擔起社會責任。讀書對于培養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讀懂歷史、洞察現實,并聯系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學生們可以從書籍中汲取智慧和勇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并有所作為。書籍中的社會問題和現實題材能夠引導學生們去觀察社會,思考社會問題,并積極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
最后是釋放情感。在日常生活的壓力下,學生們常常面臨情感與壓力問題。而讀書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釋放情感的空間。當學生們陷入大量的閱讀當中,可以盡情地與書中的角色情感共鳴,將自己的情緒和壓力通過閱讀中所感受到的情感得到排解與宣泄,從而提高自身的情感管理和情商。
綜上所述,覺醒年代學生讀書的心得與體會是多方面的。在知識的開拓、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社會責任感的增強以及情感的釋放等方面,讀書能夠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讀書不僅僅是一種娛樂方式,更是學生們覺醒的過程。作為覺醒的年代學生,讀書成為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必備良藥。
《認知覺醒》讀后感 12
田園園同學給家人每人買了一本書,這本書估計到現在為止,除了我,其他家人還沒開始看吧。我看到了121頁,一本很對應我目前需要的書。不知道正在看我的文字的你目前在想什么,而我想的最多的卻是,怎么樣找回我的健康。
這本書我看的很慢,像蝸牛在地上爬行一樣,蝸牛慢慢地爬,我慢慢地看,而且我一邊看一邊練習,經常還回頭看看,這個叫“炒剩飯”吧。這兩年閑了很多,有了一些時間閱讀,但大多閱讀,都是以考試為目的,這本書是目前唯一壹本不以考試為目的而看的書,所以才看的這么從容吧。
書里有很多觀點,都能給到我啟發。到目前為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收回感受,讓感受回歸行動”。我大概回憶了一下,我是什么時候養成了習慣,做事情總喜歡超前呢,是小學還是初中?好像都是。我這里說的超前,就是做A事情的時候,已經進入了B的狀態。比如,假期的時候,我總是提前結束假期的狀態,讓自己提前就進入緊張的學習狀態;比如吃飯的時候,總是想著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吃飯總是很快的;在工作中,我也總是做這個事情,想著后面的事情;做家務的時候,想著工作的事情,那就更是經常了,等等。現在這樣快節奏的生活,每個人都似乎很趕時間,總是忙不停,總覺得事情永遠做不完,時間永遠不夠用,我的狀態是不是也是很多人的常態呢。
曾經總是聽到人說“身心合一”,身心合一原來它的道理很簡單,就是收回你的感受,讓你的感受回歸到你當下的行動上來,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來,去感受你當下正在做的事情,讓感受和身體的`行動一致。說實話,這么看似簡單的道理和方法,執行起來實則非常困難。我最近一直在練習,真的不容易。比如:跑步時,把感受收回來,悉心體會抬腿臂、呼吸吐納和迎面的微風;睡覺時,把感受收回來,悉心感受身體的緊張與松弛;吃飯時,把感受收回來,感受每一口飯菜的香甜,體會味覺從有到無的整個過程不要第一口還沒吃完就急著往嘴里塞第二口飯菜。不信,你也試試,看看是我覺得不容易,還是真的大家都覺得不容易做到呢。
今天的文字的最后,我要跟你分享一個書中的小故事:
一位行者問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問:“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說:“砍柴、擔水、做飯。”
行者又問:“那何謂得道?”
老和尚說:“得道前,砍柴時惦記著挑水,挑水時惦記著做飯;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擔水即擔水,做飯即做飯。”
《認知覺醒》讀后感 13
作者在36歲的時候,身邊兩位好友因為意外命運發生了巨變,那一刻作者假設這樣的意外如果是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會怎樣?想到這兒的時候,不禁吸了一口涼氣,才意識到自己一無所有,經不起任何的打擊,那一刻作者徹底醒悟了!
回想起自己每天打著游戲,玩兒著手機,看搞笑視頻,睡大覺,等各種娛樂,逐漸覺悟起來,雖然已經是不惑的年紀,在本該穩定的時候卻才開始奮斗,確實令人焦慮,還好,作者的徹底醒悟并沒有被一點點的焦慮打敗,也沒有因為年齡的問題而忽視自己覺悟的機會。
作者開始廣泛涉獵知識,從腦科學、認知科學、心理學、行為科學、社會學以及其他學科中看到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知道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知道了如何實現夢想和方法的路徑···從一個原本混吃等死的無事中年男人,通過努力,短短幾年,逐漸改變了自己。
書中開始關于本能腦、情緒腦以及理智腦的由來與特點馬上就引起了我的興趣,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人天性追求安逸和舒適,哪怕知道這樣長期下去并沒有什么益處,看完全書后記錄下我自己印象深刻的幾個點:
1、改變>行動>思考>學習
2、閱讀策略:只幾下自己最有感觸的地方并深入思考
3、提高做事效率的策略:極度專注+主動休息+合適環境
4、成長低成本五件事,運動后學習效率更高,更集中
5、小事聽腦,大事聽心
6、盡量消除人生模糊性
以上六點是我感觸比較深的點,里面的內容很貼合我們每個階段的自己,當自己不知道該如何改變的時候,不知道怎樣才行的時候,不知道自己熱愛什么的時候的人的心聲。
其實無論我們從事什么職業,處于什么年齡,在這個社會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只要你想要改變,在你想要改變的那一刻,就是你改變的最佳時機,不需要再有一秒鐘的游移不定,開始行動,開始去解決困難,尋求辦法,而不是一直與負面情緒做糾纏。
太多的.人漫無目的誤打誤撞的方式處理著生活、工作上的事情,生活中首先應該考慮的事情應該是熟悉的“普遍規律”,這些規律控制著存在的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精神的力量可以轉換為任何資產。如果能夠恰當地加以引導,它可以實現任何的目標。
我也是在最近開始閱讀這本書的,讀起來才發現里面有很多想法和我的想法很相似,但是我不知道怎樣表達出來。作者在文章中提到成長路上成本最低的五件事:早起、冥想、讀書、寫作、跑步。也是我醒悟之后一直在做的五件事情,這五件事情不需要太多的成本,但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由內而外逐漸顯現的。
頭腦和身體要一直在路上,努力前行的路上必須要有個好身體,積極的運動,能夠帶動我們更理智、更清晰、更敏捷的思考中。
未來給自己的主題詞就是“成長”,并且告訴自己當自己迷茫的時候,就堅持讀書慢慢就會找到自己的那顆北極星。期待每個迷茫中的你,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你向往的那個靈魂。
《認知覺醒》讀后感 14
花了一周時間讀完了認知覺醒,書中很多內容有些能吸收,有些還在嘗試中。例如作者經常提到的,通過閱讀和高維度人群進行思維碰撞,通過寫作總結自己的認知。在當下快節奏的文化中,有時候慢才是快,少即是多,只有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的才是能夠供給自身的養分。
我也在看這部書后嘗試寫計劃清單雖然執行的不咋地,但是畢竟還是有了個開頭,萬事開頭難,邁了第一步就堅持走下去吧。也開始嘗試每天的反思,讓心浮氣躁的自己每天晚上能夠總結總結自己。讓自己每天有哪怕一點點的進步都可以,最起碼不要原地踏步。
今天的計劃清單只執行了一半,還有一半未執行,原因是自己對于想要輸出的內容過于急于求成,想輸出一篇供應鏈票據的文章,但是自己對于很多概念都沒搞清楚,在輸出的過程中又發現很多以前沒關注的知識點,重新開始掃盲,先把基本概念搞懂后再開始輸出內容吧。不然搞出來的不夠嚴謹,這樣給讀者的觀感也不好。
想做的'事情還是太多了,該給自己做一下減法,讓自己從最簡單的事情入手,先把習慣培養出來,再提高數量。人生不是要做加法,而是減法,只做必要做的事,非必要的沒做到也不用焦慮,把握住主方向即可。再立一個flag,1個月后在回頭看計劃清單還有沒有再執行。人生不是要做加法,而是減法,只做必要做的事,非必要的沒做到也不用焦慮,把握住主方向即可。
《認知覺醒》讀后感 15
花了一周時間讀完了認知覺醒,書中很多內容有些能吸收,有些還在嘗試中。例如作者經常提到的,通過閱讀和高維度人群進行思維碰撞,通過寫作總結自己的認知。在當下快節奏的文化中,有時候慢才是快,少即是多,只有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的`才是能夠供給自身的養分。
我也在看這部書后嘗試寫計劃清單雖然執行的不咋地,但是畢竟還是有了個開頭,萬事開頭難,邁了第一步就堅持走下去吧。也開始嘗試每天的反思,讓心浮氣躁的自己每天晚上能夠總結總結自己。讓自己每天有哪怕一點點的進步都可以,最起碼不要原地踏步。
今天的計劃清單只執行了一半,還有一半未執行,原因是自己對于想要輸出的內容過于急于求成,想輸出一篇供應鏈票據的文章,但是自己對于很多概念都沒搞清楚,在輸出的過程中又發現很多以前沒關注的知識點,重新開始掃盲,先把基本概念搞懂后再開始輸出內容吧。不然搞出來的不夠嚴謹,這樣給讀者的觀感也不好。
想做的事情還是太多了,該給自己做一下減法,讓自己從最簡單的事情入手,先把習慣培養出來,再提高數量。人生不是要做加法,而是減法,只做必要做的事,非必要的沒做到也不用焦慮,把握住主方向即可。再立一個flag,1個月后在回頭看計劃清單還有沒有再執行。人生不是要做加法,而是減法,只做必要做的事,非必要的沒做到也不用焦慮,把握住主方向即可。
《認知覺醒》讀后感 16
近年來一直聽很多人在說“你賺不到你認知以外的錢”,“用你的認知,在股票幫你賺錢”。
趁著假期看完這本書,慢慢理解“認知”代表什么。我自己的理解,認知即是自己大腦底層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也就是程序中的“抽象”,越是抽象,就越能解釋很多事情,越是底層,他就能從本質上去解決更多的問題。
很久很久之前,就記得在某個地方看到一句話,你學到的東西,就是在那么多年之后,你還記在腦海里,潛移默化影響自己的行動的,這就是學到的東西。
這本書也有一段對閱讀的理解:就是看完一本書,有感觸,有觸動的那些知識片段,沒必要追求所有的文字都理解。因此,我只記錄總結一下自己有感觸的地方,不會是一個詳細的讀后感。
拆解任務的力量
拆解任務的力量非常巨大,大至我們的整個人生,小至每一日的任務安排。之前會覺得“時間不夠用”,很焦慮,這個季度要做這么多任務,怎么做得來呢?然后秦粵大佬說,用甘特圖把幾個月要干的事情列出來,自己規劃一下。列完之后就發現,原來糅在腦海里的那么多活,經過幾個月的“排期”,一下子又變得目標可達了。一旦任務太多,人就會焦慮,就會慌,實際上我就是缺乏了拆解任務的能力。拆解的力量是很強大的,比如在寫一個復雜的程序,復雜的邏輯,如果只是一句簡單的“完成這個功能”,很可能每次看到這個任務,就會退步,不知從而而做,也不知怎么搞。
這個也跟演繹思維一樣,在面對困難的時候,一步步拆解,而不是不拆解就想著開始搞。
消除模糊
如何提升行動力,其實這個知識很多地方都有講到,比如如何提升到達目標,就是把目標最大可能的細化,最大可能的衡量,這樣達到這個目標就更快了。
平時每日給自己定的目標,每天的工作計劃,都是越詳細,消除模糊,才有可能做到。
享受當下
我們本以為一心三用是一件很牛逼的事情,殊不知,這樣會大大降低生活質量。因為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腦海里想的另外一件事,實際上要么是后悔過去,要么是憂慮未來。實際上都是無謂地擔憂。還不如最大可能的享受當下,如果正在跑步,就全身心地感受身體的變化。如果是在逛街,就全身心地體會身體。如果是在學習,就高度深度地學習。
腦海里不要同時想太多事情,不要同時想干太多活,因為那樣不僅干不完,還會讓自己更加焦慮,連當下的事情都干不了。
元意識的覺醒
每次我們可以試圖分出另外一個自己,告訴自己去做--事情,分出第三個自己去監督自己,告訴自己要享受當下,把自己的雜念消除掉。
心流區域
學習一個東西,或者準備開始一個東西的時候,我們要讓自己從心流階段開始啟動,而不要一畏地設置一些高難度的事情來達成。什么是心流階段,就是在 枯燥重復的區域往上走一點,在困難的區域往下走一點,就是心流區域。
精力
每日早起,我們的精力是重新啟動的,因此可以在早起的時候做一些稍微需要精力的'事情,這樣我們的精力是往上走的,他是有一個慣性,這樣就不容易往下去走。
給自己每天的時間段劃分區域,每個時間段干什么事,做什么,都分配好,最好每個時間段干的活不一樣,這樣效率會更加高。
認識大腦
大腦真的是很神奇的一個東西,或許我們的所有情緒,都是因為某個激素的起伏,我們所有的拖延癥,都是大腦某個激素控制的。接下來繼續找大腦相關的視頻和文章學習,更清晰地認識自己
最近情緒比較崩潰,盡管很多事情我不愿意相信,但它還是發生了,你相信命嗎?我有點開始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數……
《認知覺醒》讀后感 17
在企業家、投資人、文人三重身份著稱的周玲先生所作的暢銷書《認知覺醒》里讀到一句話:每一次克制自己,就意味著比以前更強大。
周玲說:無反饋,不學習。想辦法盡快產出點什么,以獲得反饋。
在我的內心深處,我非常想“成為一名精致的互聯網民工”。于是就要像周玲先生所說的那樣“想辦法進行關聯、互動和強化”。
這就導致了已堅持了若干天早起的我坐在這兒邊喝著咖啡邊碼著字;我也得要有自己的認知,把從別人那兒學到的東西揉入到自己的思想意識以及語言體系當中。寫出自己的東西是比讀別人寫的東西稍稍有點困難的事,但是我們必須要這么做,以獲得自我提升。
不論早起、閱讀學習,還是運動,“與時間做朋友”,都能體現它堅持的`意義,復利的效應,和得到耐心的獎賞。這是我這段時間以來攻讀《認知提醒》這本書所得到的啟發。
并且這本書讓我聯想到我個人實際的感情生活,即便百般矛盾,我還是知道要跟適合的人在一起,而非與有感覺的人在一起,有感覺但不適合在一起。
“曾經心痛為何變成陌生我只想要和你一起飛翔管它地久天長只要曾經擁有我是真的這么想……”就在今天大約四五點鐘的時候,一陣傷感、悠揚的愛情歌曲把我唱醒了。我,又想他了。
《認知覺醒》里說,我們需“拆解煩惱,消除情緒模糊。”
“回避痛苦并不會使痛苦消失,反而會使其轉入潛意識,變成模糊的感覺。而具體事件一旦變模糊,其邊界就會無限擴大,原本并不困難的小事,也會在模糊的潛意識里變得難以解決。”
我就是在對那份奇怪的情感上一拖再拖。不想“正視它、看清它、拆解它、化解它”,任由其“進入潛意識”,給它“變模糊的機會”。我知道它早已經進入了潛意識,然而卻并沒有想要將它挖出來。我的心里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難受的感覺,但有時那何嘗不又是一種美好、幸福和享受?說不清道不明的美好、幸福和享受。我找到了自己的癥結所在,以便在以后抓住時機對“癥”下藥。
這段時間,我邊循規蹈矩地上班,邊嚴苛地要求自己,盡可能在自己“舒適區的邊緣”一點點地延伸,不斷提升自己、精致自己。我也嘗到了甜頭,特意制訂了專屬的“藍蝶寶貝作息時間”;所有的碎片時間用來聽書熏耳朵;記錄以半個小時為一單位自己在做什么;注重“踐行和改變”,把每天運動一小時調整為只運動半個小時,另半小時改用來親手給自己做減肥餐;并且慢慢在以后的日子里將更合理安排利用好時間,斷舍離,讓家居環境越來越優雅敞亮,拍視頻、精進專業技能、加快輸出,提升認知,越來越優秀……
這段時間自己以為最大的進步莫過于習慣了在規定時間進食,把注意力放在除“吃”以外的所有事情上。吃也是要耗費時間和精力的,如此我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從容與踏實。愛吃、貪吃是人的天性。一吃毀所有。用覺知力約束天性,認知越清晰,行動越堅定。
在此特意推薦《認知覺醒》這本書,這是本特別接地氣、工具書級別的好書。我想在以后漫長的人生路途中,不斷重復研讀它,直到它每一字每一句融入我的骨子里。
周玲先生寫出來送給他女兒的這本書,淺顯易懂,百看不厭,我每學習一次都有所收獲。在我們人生遇到問題的時候,總能從中找到些啟發。讀他的書,就像與一位向你娓娓暢談人生,滿臉堆笑、親切友好的告訴你些什么的人生導師面對面聊天那樣愜意。
查看先生的資料,居然與我的老爸同歲,既是一家企業的董事長,同時又是一名投資人和文人。周先生說,我們閱讀、學習,要想辦法產出點什么以獲得反饋,凡事不預不立,預則立,“想辦法”是關鍵,無反饋不學習,可想獲得反饋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
那會使我們得到一種動力持續更進從而獲得長足的進步。人的天性懶惰、貪吃、沒耐心諸如這些缺點,我們要用不斷學習到的知識去戰勝它,克服它,認知越多越清晰堅定,我們就越能成為我們想要的自己、更好的自己。
《認知提醒》這本書里說,運動,我們身體里的生態系統就如同一汪生水,不運動反之,我們的身體就如一潭死水;運動最大的意義其實不在于健身,而在于健腦,這個認知讓我更堅定了每天早起運動養成一輩子習慣的決心。
“食不過飽,酒不喝太高。”
“自律,是比在血肉之軀上刻字更使人痛苦的事。”即便如此我們仍然要自律。人是高級動物,何況通過學習精進自己我們可以讓自律不那么痛苦。
《認知覺醒》讀后感 18
《認知覺醒》這本書是作者周嶺所寫的關于成長的書。他從重新認識自己,擺脫焦慮到外觀世界,向外接力前行,一步步向我們解讀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具體能力的使用方法,揭示了開啟自我改變原動力的密碼。
與其他成長類書籍不同的是,這本書的實用性很強,使用范圍廣泛。
比如,作者在學習力這一章一開始便告訴我們,學習不是一味地努力,而是應該在舒適區邊緣不斷深度學習。
“舒適區邊緣”是適用于萬物的方法論,好的成長是始終游走在“舒適區邊緣”。
作者多次提到的“舒適區邊緣”的概念,書中有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它是這樣描述的:
“最佳的學習區域在拉伸區內、舒適區邊緣,在這個區域,我們既有成就又有挑戰,進步最快。”
文章通俗易懂,每一章都有對我們有啟發性的知識,為我們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方法。
在遇到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處在舒適區里而不自知。讀完這本書之后,我開始跨出舒適區,在舒適區邊緣學習,每天都有進步,自己也越來越自信。
當然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并不只想傳授知識,而是希望我們能夠將這里面的方法運用到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幫助我們成長。
想要改變,任何時候都不算晚,“現在”永遠都是開始的最好時機。
從今天開始,行動起來,哪怕讀一頁書,練一頁字,日積月累,終將有所收獲。
《認知覺醒》讀后感 19
自我認知和改進是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需求,因此相關類別的書籍經常出現在暢銷書榜單上。閱讀《認知覺醒》這本書,讓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人們追求自我提高的動因,以及實現自我提升的方法。在接下來的內容中,我將分享自己對書中提到的動因和“刻意練習”方法的理解。首先,我們需要明確自我提升的動因。為什么大家都想變得更好?我認為,這與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競爭日益激烈有關系。人們意識到,只有不斷學習、成長、提升自身能力,才能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優勢,并實現自己所追求的目標和夢想。其次,書中提到的“刻意練習”方法也值得我們關注。所謂刻意練習,就是針對某一具體技能或能力進行高強度的、有針對性的訓練,并不斷尋找反饋和改進的機會。通過反復練習和不斷完善,逐漸提高自己在該領域的能力和水平。這種方法需要我們有足夠的毅力和耐心,同時也需要不斷地調整和改進自己的訓練方式,以達到更好的效果。最后,我認為自我提升是一種持續不斷的過程,需要我們始終保持對自己的反思和審視。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立于不敗之地,實現自己的價值和夢想。
一、認識焦慮
(1)焦慮的本質在于欲望超過能力,同時缺乏耐心。很多人都會感到自己“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比如明白讀書重要,卻無法放下手機刷短視頻;了解跑步有益健康,但只跑個兩圈就懶得繼續。有些人甚至會陷入“打雞血、擺爛、自我批評”的惡性循環。其實,焦慮程度的高低取決于欲望與能力之間的差距。 然而,想要解決焦慮問題,首先需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正向面對焦慮,勇敢承認自己的不足是必要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缺乏耐心、喜歡舒適區等行為都是大腦的天性,并不必因此否定自己。只要樹立正確的認知,我們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能力和欲望,更好地處理焦慮問題。
(2)直面焦慮想要解決焦慮的難題,我們首先要能夠坦然接受,接受自己缺乏耐心的實際情況,面對人人都會遇到的難題,我們要學會解決辦法,俗語常說迎難而上,但我們更需要迎刃而解,掌握正確處理問題的方法。
二、覺醒動作-刻意練習
刻意練習是一種廣為人知的學習方法,很多人都聽說過。而讀過《刻意練習》這本書的人,則通過它學習到了更多專業的練習技巧,成功地達成了自己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書籍《認知覺醒》則提出了如何進行“有效”、“高效”的刻意練習的建議,為我們的'學習之路提供了更深入的探討。
(1)建立明確的目標。如同KPI與OKR的設置原則,刻意練習的目標一定是明確清晰的,與達成結果相關的任務一定是可量化的。模糊不清的目標會讓我們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分不清重點與方向,例如我們在日常帶領團隊的工作中,經常遇到一些無從下手的難題,如果我們給團隊設立的目標只是單薄的一句解決問題,那么整個團隊會陷入散亂無序的狀態,通過將大問題拆解為團隊中各小組的量化目標,就能將解決方案設計的更全面,同時在執行過程中如果需要修改計劃,也能有效的將時間成本、沉沒成本降至最低。
(2)保持高度專注是提高學習效率的關鍵。現如今,網絡上流行著這樣一句話:“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意味著很多人雖然花了大量時間在學習上,但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雖然我們聽說過“一萬小時定律”,并且刻意練習也強調了練習的時間長短,但我們是否真正利用好了每一分鐘?例如,在開會時,你是否一邊討論議題一邊處理其他工作?或者在給孩子講繪本故事的時候,是否一邊刷手機一邊敷衍地講述?實際上,專注的程度直接影響著學習效率。因此,如果我們已經愿意投入時間,則需要全神貫注地學習,把精力集中在學習上,這樣在短時間內投入100%的精力,比長時間投入90%的精力更具有性價比。
(3)獲得有效反饋。總是一味投入長時間的練習,不去輸出結果無法獲得有效反饋,會從心理上降低我們堅持練習的積極性,是會通過月度、季度跟進執行進度,通過這些有效的過程反饋,我們一方面可以收獲練習帶來的進步,另一方面也能夠檢驗練習的方向是否正確,強度是否到位,付出與檢驗結果是一種良性循環。
(4)在學習過程中,我們不能一直停留在已經掌握的技能上,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但是,如果我們制定目標脫離實際,也會帶來挫敗感。因此,我們應該找到拉伸區,跳出舒適區,但不要制造不必要的焦慮。學會在拉伸區刻意練習,通過時間的積累逐步達到目標。就像我們制定的“卓越目標”,既不能讓團隊停留在舒適區,也要控制前進的步伐在合理范圍內。
除了反復練習,本書還介紹了如何獲取自我認知的能力。只有主動觀察自己的思維和行為,才能夠持續地提高并開啟快速成長的可能性。另外,本書還提供了一些技巧來幫助我們鍛煉和提升自我控制力、執行力和專注力,從而克服欲望,勇敢面對現實。當我們面臨各種挑戰時,最重要的是認清自我,并不斷提高自身能力,這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認知覺醒》讀后感 20
讀完《認知覺醒》,合上書本,腦子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三個基本概念:基本腦,情緒腦和理性腦。有了這3個概念的認知,以后不管我遇到什么樣的事情,我都能理解自己,也會通過分析幫助自己走向更好的一面。
學習,就是消除自己模糊區域的過程,但愿我以后的人生更加通透。書中的很多觀點我很認可,也解釋了我目前正在經歷的一些現象,同時,我也被激勵的開始了2項行動:①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讓自己的每一天過的更加從容。②把每天的`計劃寫在本子上,讓這個無形的壓力驅散自己的散漫。實踐了幾天,我發現自己看手機的時間在不斷減少;早起也倒逼了自己早睡;當有精神內耗時,分析原因,讓理智腦幫我做出指示,然后行動。
這種感覺確實很爽!但我也深刻的反思到了自己的一些偏執,有些事情明明可以做到的,卻還是不愿意去改變,也許這一塊的任督二脈還沒被打通,那先允許自己在迷障中走一段吧,或者只有深刻的感受過,才會改變的越徹底。看完第一集,迫不及待的去看第二集,閱讀就是與智者對話,用最低的成本獲取最高深的智慧,想要把一種習慣變成日常,還需要找對每件事情的驅動力!
【《認知覺醒》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認知覺醒》有感06-14
(精品)《認知覺醒》讀后感06-12
讀《認知覺醒》有感【集合】08-14
女性覺醒的句子09-07
人類覺醒吧作文05-18
覺醒吧,人類作文05-26
《覺醒年代》讀后感12-10
覺醒年代的讀后感02-28
自我認知作文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