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的智慧》有感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體會,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教育的智慧》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
古人有云: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魚離水則鱗枯,人離書則神索……讀書可以讓空虛的人變得充實,可以讓無知的人變得淵博,可以讓狹隘的人變得開闊,可以讓膚淺的人變得深邃。今年暑假我有幸讀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 》一書。這本書是寫給教師的,他根據心理學、教育學的原理,結合他在中小學的教改實驗與實踐,為中小學教師寫成的一本教育科學普及讀物。初讀之,讓人感動:反復翻閱這本書,再次感受到作者流暢而充滿智慧的文字,我感覺到手中的書越來越重,因為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凝聚了一個教育者對教育的反思與探索。
“德育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內容的生命所在。”
“學校工作,德育為首”,在教育教學中我始終把學生的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前曾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讀書好,思想好是正品;讀書不好,思想好是贗品;讀書好,思想不好是危險品”。不管你讀書好不好,思想好才是關鍵,最起碼不會給國家給社會造成危害。但在當前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當今兒童思想道德較以前有較大的滑
坡,很多教師都說教書越來越難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學校等多個方面的因素。
林教授在書中提出的“三教一體化”這一概念,就是家庭、社會、學校三者相互配合協作,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地教育,其中又以學校教育為主。我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也是盡量發揮家庭、社會的作用,共同對學生的思想行為進行衡量考評,它成了學生學習動力的催化劑,促進了學生良好習慣地養成;是我們班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學風。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學,但求人人能成才。”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作為老師,我們既要關心學生的學習,更要關注學生與賞識學生。雖然我們三類學校的學生是進過層層挑選而留下的一鍋大雜膾,但我們從來不會有放棄某一位學生的想法。我經常在例會上對我們老師講,如果站在父母的層面上,你的.學生沒有一個是不好的,今天他不行,明天可能他就行,我們能做的就是讓他變成今天就行。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行呢?
要學會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顧名思義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來它就是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在我國教育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清雍正年間,西征大將軍年羹堯年幼玩劣,桀驁不馴,曾打跑三位先生。其父只好張榜募師,一位老先生應募。年父以實情相告:“兒不肖,師傅去者三矣。”老先生自信道:“固聞之。”老先生三次試探:先關門“取胡琴彈之”,年聞破門求學,繼而輟止。后關門“吹胡笳”,年求學又輟止;先生再“戲習拳棒”,年破門“躍入”,后習武棒拳并舉,終使紈绔子弟年羹堯成為文武雙全的國家棟梁。
年羹堯的成功凝聚了老先生的教育智慧。他首先認定年羹堯的可教性。大家知道,大教育家孔子既主張“有教無類”,更注重“啟發誘導”,那位老先生誘導年羹堯用了三種方法,而只有第三種方法才能觸及到年羹堯的興奮點,才深挖到他的真正潛能。這就是因材施教。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曾說過,孩子天性中就有對知識的渴求和對世界的好奇,老師的本領就是順其天性而誘導鼓勵。“大抵童子之情,樂嬉游而憚拘檢,如草本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橈之則衰瘺……”
現在我們校的很多孩子厭學情緒較重,教育專家普遍認為是“應試”惹的禍,教育制度我們暫且不去討論。我們每一位老師是否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讓大多數孩子不再厭學,讓大多數孩子喜歡學習,像那位老先生一樣,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使他們人人成材呢?。為此我們開展了學生第二課堂活動,就是為了發現并喚醒學生身上的才,從而找出學生厭學的突破口。
“感情投入是提高課堂效率的催化劑”
教師的工作主要表現在教學上,尤其是課堂教學上,一個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地決定于其教學行為的合理與否。教師是知識、觀念、工作積極性和教學監控能力等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都必須通過教師的教學行為體現出來。學生也是通過觀察教師的教學行為,來理解教師的要求、掌握知識、發展自身能力、培養健康的個性品質的。因此,作為教師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和心態,使之有利于教學任務的完成,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林教授在書中提到了講課的基本功可以概括為五個字,講、寫、作、畫、演。這五個方面相互制約,密不可分。
其中講好課的前提:一是精神面貌;二是感情投入;三是激發興趣。感情投入這一條讓我感受頗深。
當一個教師將感情融入到教學全過程中去,這叫真正進入角色,以情動人,移情于聽講者,引起共鳴,達到講課的目的。當自己精神飽滿,全神貫注的投入知識引導和知識講解時,你會發現時間過得很快,學生會和老師一樣入神,用心聽,認真練,下課鈴打了,還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而當自己情緒低落或身體不適時,沒有了太多的感情投入,雖然學生沒有明顯的開小差,但聽課效率比較低,下課鈴響時,大家都如釋重負,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要學會信任與賞識學生。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詹姆斯曾經說過:“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質就是被人賞識的渴望。”
是啊,學生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與追求,他們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與賞識。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越來越壞。我經常告誡自己課堂上一定要放眼整體,照顧到每一位學生,不能有盲區或有意遺漏。因為還在同一起跑線上的學生,并不存在優生與學困生之分,
如果老師把暫時落后的學生視作關注生,而不加耐心呵護賞識,也許以后也就真的多了一名學困生。不僅學生需要賞識,我們的老師也需要賞識,因為有了賞識,我們的學生與老師才會變得陽光。
拿著這本書,慢慢回味,咀嚼,其實教育的智慧就是教師的智慧,他需要教師的因材施教,需要教師廣博的知識,需要教師的感情投入,更需要教師的師德去感染、去熏陶每一個學生。作為教師的我,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進取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不斷鍛煉自己,不斷提高自己,促使自己有扎實的專業知識、敏捷的思維,才能達到教育的最高境界。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2
暑假期間,我在家認真地拜讀了《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籍。順著淡淡的墨香我把整本通讀下去,一切都讓我感受到豁然開朗,讀書中使我深深地領悟到讀書不但能學到無窮無盡的知識,還能使我心中的煩惱消失,真是一種金錢買不到的無價之寶。讀書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源頭活水,能增長知識,讀書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培養學生喜歡讀書的學生。人們曾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對話。”這句話說的真是有道理,《教育智慧從哪里來》就是一本好書,讀了書中的那一個個教學中鮮活的案例,讓我受到無窮的啟發。
從這本書中的每個案例都讓我深切感覺到,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應該用一顆真心、全身心地去愛每個學生。《愛的教育》中有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教師對學生的愛就如池塘和水,教師心中沒有真心的愛,就沒有教育,我們只有去愛學生,了解學生,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只要教師心中有了愛,愛能產生無窮大的力量。不過教育的智慧也是不可缺少的,既有愛心的教育,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在教育的生涯中教師們都能深深感受到“智慧與愛心都重要”不能夠傾注了愛或智慧。
點評案例1的標題中說道,老師們都傾注了愛,太寵孩子了,而把教育智慧看做其次,學生光得到愛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實這種現象在我們身邊也比較多,我們班有個女孩子一直特別嬌氣,有一天星期二的下午學完特長回到教室和同學玩得十分的開心。快要上夕會課時,她就安安靜靜得走到辦公室,低聲細語地對班主任說老師我不舒服頭暈,我要打電話給媽媽來看我。打了電話后走出教室,十五分鐘過去,爸爸來到辦公室和老師了解孩子的情況,然后帶她到醫務室看醫生,結果沒什么問題,就是喉嚨有點發炎吃點感冒藥就好了,孩子就說我特別不舒服。想爸爸帶回家休息,一休息就是兩天,每天老師打電話探望,學習那下了,利用課余時間補,像這樣的事情不知在她的身上出現了多次。但結果不一定如你所想,可能會令家長感動,令身邊的同仁稱贊,但有時真不能讓學生從根本上改變。我想主要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沒有真正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家庭的教育。還是找找發生矛盾的真正原因,是孩子本身的原因,還是和家庭環境有關。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每天面對一個個活波聰明可愛的孩子,要用心的教育每一個孩子,用心關注“優秀生”更要關注“潛能生”,使童年的孩子在快樂中成長。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多給他們創造表現的學習機會,能使每個孩子學到更多的知識。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3
一、教育智慧從實踐中來:
1、相信學生,用信任的力量激勵學生。
以前,教育的方法只是教師一味地多講、多說,事必躬親,但往往事倍功半。現在,我試著把手中的“權力”下放,多數工作都由學生自己去完成,各方面工作都不亞于以前。學生自己制定出了“班級公約”,規定了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效果非常好。原來的班會都是我一個人唱“獨角戲”,而現在,讓學生來做真正的主人,學生發現的問題反而更全面、更具體。這樣,使我抽出了一部分時間或研究教學、或專門去找那些存在問題的學生去做思想工作。
2、關愛后進生,用真誠的情感打動學生。
每一個人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教師的職責就是對學生存其優點,去其缺點,發揚其積極的一面,克服其消極的一面,促進學生思想的轉化。
學習李鎮西教師后,李老師的幾句話對我啟發很大:后進生之所以后進,就是因為它差,不能渴望一下子就把他們轉化好,所以,對待差生,要允許其反復,要降低對他們的要求,并多去尋求集體的幫助。如我班的崔杰同學,個性比較強,好耍橫,好罵人,學生經常告他的狀,以前,這種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批評,但根本不管用。現在,對待他,我首先去發現他身上的閃光點,經常去表揚他,讓他知道,老師并沒有放棄他,而是在時刻關注著他。其次,根據他的特點,降低要求,先要求他每周有兩天或三天遵守紀律,使他認識到遵守紀律并不難,最終達到轉變的目的。
二、教育智慧從寫作中來:
我感覺這是我從李鎮西老師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一直以來,寫作是我最頭疼的事,平時,看別人寫東西時非常簡單,但自己真正一下筆,又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根本不知道怎么寫,寫什么。我想這都是因為平時沒有積累的結果。現在,我在不斷的充實自己,多看、多想、多記、多寫。每周與學生交流的周記,一直在寫,既能從中了解學生,又可練筆。其次,堅持每天記下一篇教育手記,不管事情大小,只要有意義,就記下來。第三,多寫幾篇教育論文,逐步做到積少成多。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4
朋友從深圳回來,帶了不少好書,今天見面,他慷慨地借我一本。一看題目《教育智慧,從哪里來》,喜歡。再看作者,王曉春,好像在《人民教育》上見到過他的名字,又依稀記得教育在線上有他的專帖,于是津津有味地讀起來。一共有100個案例點評,今天讀了10個,是第一部分“教師問題”。
我發現了自己平時教育工作中的問題。我是讀到第6個案例時感覺到這一點的。這個案例是一名叫“黃玫瑰”的老師寫的《爬樹風波》,介紹了一個孩子頂風爬樹的事情,黃玫瑰老師遇到學生匯報,先是不滿,然后是問“為什么”,最后用“小樹會不樂意你站在它的身上”引導學生換位思考,達到了自己滿意的教育效果。
王老師的點評題目是《面對問題,要探究》,里面有這樣幾句話:黃玫瑰老師發現學生公然不聽她的話,第一個反應也是“不滿”,這屬人之常情。問題是她能壓住自己的不滿,而且能成功地把這種不滿迅速轉化為“探究”,去詢問孩子“為什么爬樹”。這是一個看起來很平常實際上了不起的轉折。有大批的老師在遇到問題的時候,都沒有能力實現這種轉化,他們的思路沿著“不滿”向前進,變成了“發泄”,于是點燃了戰火。
黃玫瑰老師遇事能保持平常心;很多老師不能,他們失控了。
所以要搞好教育,前提是教師自己心理要健康。還要有科學教育方法,有研究心態。經驗告訴我們,人有研究心態,他不不會向研究對象發脾氣的。地質學家不會對化石喊:“你怎么可以出現在這個地方?”當你把對方當做研究對象的時候,你就不會幻想對方適應你的要求恰恰相反,你得想辦法使自己的認識客觀地反映對方的現實狀況。這是科學的思維方式。是后面的幾句話引起了我的思考。我想起了一個案例,一個發生在自己和學生之間的真實的案例。
我們班上的黃同學在自習課上把自己的桌子當馬騎,還不停的煽動、喧嘩,被我發現后我的第一反應是把黃某叫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質問并聲嘶力竭地指著他的鼻子責罵他,給他一個狠狠的教訓。發泄完之后我一個星期沒理睬黃同學,哪怕他在我體育課上積極的表現自己。直到有一次偶然機會看到他的一篇作文,在作文中他提到這件事帶給他的傷害,因為同學們都拿我指責他的話來嘲笑他,他請求老師能在班上講一下。讀完他的作文,我才有些后悔,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他道歉。
現在回憶起這件事,那些足以傷害人一輩子的話又回蕩在耳邊。不知道黃同學是否原諒了我,我相信他會的,因為他信任我。而我呢?至今都沒搞清楚當初他為什么要那樣說。
今天讀了王曉春老師的點評,我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所在。正如在這個案例最后他點評的那樣,“許多老師遇到問題,只會自我中心地想事情,說的`話全都是他自己的感覺,立足點從來不會變一變。黃玫瑰老師不然。她不但能從自己的角度看世界,而且能從孩子的角度,甚至能從樹木的角度看世界。我們把這叫做‘立足點的多元化’。能多角度看世界,是為智慧。”這幾句話說到了我的心里。作為一名老師,在處理這件事情的時候,我確實是以自我為中心了,從沒想到去問問黃同學,當時你為什么要那樣做?
我是一個缺乏探究意識和科學態度的教師。直到今天我才意識到這一點。而在這之前,我還以為是自己的冷漠促使黃同學有所收斂不再囂張,這真是雙重意義的愚蠢了。看來這真是一本能增加教師教育智慧的書。讀完這10個案例,我意識到了自己教育智慧的缺乏,首先是缺乏探究意識,其次是要向黃玫瑰老師那樣有探究的愿望和習慣。正如“醫生治病一樣”,遇到問題能不能提出幾種“假說”,這是檢驗一個教師是否是科研型教師的重要標準。
以這個標準來判斷,以前的我算不得一個真正意義的行動研究者。不過我已經開始覺悟了,這是進步。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5
自從我拿到這本《又一種教育智慧》叢書后,雖然只看了第一編章,但書里所講述教育方式對我感悟啟發很大。特別是第一章里面的家庭教養方式:權威型、民主型、溺愛型和冷漠型教育方式后。
我一直在想我家是怎樣一個教育方式呢?怎么樣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成長呢?我對照了自家的情況,溺愛型教育方式比較符合我的家庭教育方式。但是,溺愛型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負面影響如:獨立生活能力較差、情緒控制不穩定、責任感意識淡薄。我也開始注意到,這些不好的行為習慣在孩子身上也慢慢地體現了。
為了能讓孩子茁壯成長,為了能在以后社會上更容易被接受,我們家必須要從溺愛型轉變成民主型教育方式來教育孩子成長。因為,民主教育方式來教導孩子,對于孩子在成長或學習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更多的是采取幫助與鼓勵的方法,并合理地擔當起監護人的責任,使孩子從父母的行為與教育中獲得知識,明白事理對她現在以及將來都會帶來好處。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勢必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只要有家長的堅持不懈,轉變一定會成功的。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6
暑假期間有幸拜讀了宋君老師的《享受智慧的教育》。這本書分為教育篇、教學篇、管理篇、教研篇、其他共五個篇章。
初讀這本書,就被書中的教育故事吸引,漸漸的被宋老師的教育情懷所感動!書中對教育的感悟,對課堂問題的把控,都對我有很大的啟發!
有這樣一個教育故事:開學第一課,老師問同學們,如果你面前有一座大山,你怎樣才能翻過這座大山?同學們有的說一步一步爬上去,有的說繞過去,有的說把山挖開!
宋老師說“同學們,學習數學就像爬山一樣,雖然辛苦,但是我們再往上爬的時候,就會發現數學的美麗!同時,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有很多的解決方法,學習數學同樣需要思考,也希望同學們做一個愛動腦筋、勤奮的人。”
我們的教育過程也是一種爬山的過程,期間也有蜿蜒曲折,也能欣賞不經意的小橋流水,每個人“爬山”的經歷不一樣,但是我們都在努力的前進著,并且心存善念,心存感激,心存欣喜。相信一定能到“會當凌絕頂”的那一刻!
在教學篇中,有很多有關教學過程中的'思考,包括很多課堂問題的解決策略都值得學習,建議結合《中小學課程標準》一起閱讀。
書中的每一個字,都包含幾十年教育的積累,細細讀來,如品嘗一杯初春雨后的清茶,甘甜又沁人心脾!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7
記得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書上的教育家們成功各有各的原因。它引領著我們重溫和回歸教育的本義:良好的教育其實很簡單,也很清晰,就是人性、人格、人品的教育。良好的教育要給人尊嚴和個性、給人智慧和驚喜、給人快樂和幸福。
在教育的這個事業上,孔子就有自己教育學生的兩條學習途徑:一是認真學習書本知識,二是注重社會實踐。從中就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上要求的就是要學生能活學活用。如今,在現實的教育中,很多家長和一些學校,在“身心健康”與“學習能力”之間,傾向于選擇“學習能力”;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間,傾向于“智力因素”;在“考試知識”與“非考試知識”之間,傾向于“考試知識”;最后,現實的教育就只注重“考試知識”的教學,其余一切,如:德育、藝術等活動則圍繞“考試知識”轉。
就如最近在網上看到的中外家庭教育觀念不同。原因在于美國的父母注重讓孩子獨立自主、獨立思考;而中國父母全權一手包辦,溺愛孩子。如貝克漢姆,他的15歲大兒子現在就是在一家咖啡廳打工,而中國15歲孩子應該很少有出來打工的,一方面會違反法律規定,雇傭童工,另一方面中國也很少有父母愿意讓15歲的孩子出來打工。一個典型的例子———財富觀。有個美國小孩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有錢,你沒有”,所以美國小孩從小就會自己努力,等繼承了父輩祖業,也會如此傳承,幾代過去,就成就百年企業;而中國孩子問他爸爸:“我們很有錢嗎?”爸爸回答他“我們家有很多錢,等我死了,這些將來都是你的了”,所以中國富人小孩,從小就被嬌慣壞了,等到他們接手了父輩產業,很快揮霍殆盡。因此,中國也就有了:富不過三代的說法。
很多人說“兒童的潛力是無限的”,因此,我們和幼兒的家庭就要從小培養孩子的潛力,與家長們共同重新認識教育的實際意義,這無異于竭澤而漁!教師不是自然的主人,也不是學習的'主人,就算孩子自己愿意,也不要讓學生“收到不適合他們年齡、理解力與現狀的材料過分的壓迫”。有節制的學習、生活,有節制地利用環境。教師在自己的席位上就如陽光照耀全體學生,而學生應用自己的眼、耳、思想集中于教師,并且注意教師的語言、手勢、圖文并茂說明……。利用各種有趣的教育手段及教學道具吸引孩子,這是幼教的統一教學,讓孩子玩中學,學中玩。
張康橋先生在書上引領我們重溫和回歸教育本義,提出多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雖然教育家們的理想和精神各不同,但如果靈活的把教育實踐和作品作為一個巨大的“演出劇場”,就是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不同教育家的理想和精神集中于一體,那就將擦出一個巨大無比且燦爛的火花,愿我能在書中把領悟的的一切,以盡可能好的形式展現在這個教育的舞臺上,從而引領出新一批的莘莘學子。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8
讀書,就一個人而言,如莎士比亞的詩:“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雖然是教育類書籍,卻不同于以往我們常見的那種書卷氣,案例分析式講評,幾乎可以涵蓋一線老師平時教育中的所有常見問題,具有實踐性可操作性。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學院基礎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師王曉春老師。他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系、教師與家長關系、管理問題”五個方面節選了100個發生在小學的典型教育案例,并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對這些教育案例進行了細致地點評。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他深邃的教育功底和教育智慧。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文章既有理論分析,又有可直接借鑒的操作經驗;案例點評注重科學,深入淺出,入情入理,讀后令人深受啟發。
這本書讓我明白了,學生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需要老師研究了解學生,更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真心與細心。教育是一門藝術,好比春風化雨,需要教育者們用教育的智慧為孩子們的健康快樂成長保駕護航,這樣才能靜待花開。蘇霍姆林斯基也強調,對于班上一些“異樣”的學生,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樣”的.態度和方式對待他們。每個老師都會碰到個別特殊的學生,學生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其獨特性。對于此類學生我們老師應當先撇除“偏見”,以一顆正常心來接納教育他們。教育工作應當從研究學生做起,俗話說“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雖然每個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方式各不相同,他們來自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性格、興趣愛好等。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學生,他們內心深處都有其最柔軟的部位,也會為之所動。想要教育改變一位學生,教師應花心思細心地去觀察、了解學生,用最真誠公正的眼光對待每位學生,這樣你會發現每位孩子都有一顆稚嫩的心。對于班上的“特殊”學生,教師更要用養花人的耐心與細致去呵護培育,帶刺的玫瑰也有一顆含苞待放的心,需要用愛去澆灌呵護。
正如老舍先生《養花》文中寫道的:“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干,就別多澆水”。教育學生何嘗不是如此,每位學生都是祖國的花朵,每朵花都有自己特殊的屬性和喜好。老師好比辛勤勞動的養花人,應當根據每朵花的特點進行施肥培養。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善于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經驗。”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綻放的花期,有些孩子的綻放花期會稍微漫長一點,需要老師和家長的耐心等待。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致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我們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9
一本好書即使隨便看一看,也會偶有所得。我覺得看《教育的智慧》這本書,使我就有這樣的感覺。下面斷章取意地談幾點體會,不知說的對與否?請同志們斧正!
說到老師有這么幾句話:首先說老師“默默耕耘,無私奉獻”,再有“對于您教誨的苦心,我無比感激,并將銘記于心”,還有“老師,感謝您傾盡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們人生的旅途”。這幾句話說得我感到老師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不知是實干,還是苦干,反正說得老師快沒了。即使不沒也快累死了。《教育的智慧》從書名詞義理解告訴我們:教育要講究智慧。讀一下這本書又知道了教育是技術加藝術的工種。好!我們得與時俱進——實實在在干工作的時候,也應考慮尋找工作中的樂趣,因為教育也是一門藝術。只會干苦力,不是好老師!
看《教育的智慧》又進一步理解了一個詞,理解了一個更深層的道理。
我們學校可能很多老師都罵孫奇峰(也包括我)。春節期間巧遇孫奇峰,當時他竟然很陽光地對我說:老師好!我當時驚訝地沒敢相信,真的沒想到他能對我說這樣的話。原來我認為他是畜生,不是學生,不會說人話,不會辦人事,但事就是這么個事,這件事對我的觸動很大。通過學習《教育的智慧》看到了一個詞,理解了這個詞,又更深層的理解了一個道理, 這個詞就是:教育的個體發展觀。原來這里也有樂趣,真的孩子就是孩子!
所以說讀書好,讀書能讓我明理,能辯證地看問題,也就是書上說的“要多層次多視角地看問題看學生想問題”周三下午本是工會活動,非整什么讀書活動,原來有抵觸情緒,通過學習感到這是展示的'機會,交流的機會,這應該是快樂的。正應了這句話:讀書是進步的階梯。
原來平凡的工作中還是有很多樂趣的!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0
漫長的暑假,有肖川先生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陪伴,我想說,日子過得真的還算充實,還算詩意。并且,在個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充足的享受和滋潤之余,也更加欽佩肖川先生對教育的殷殷執著和切切關注。在他如歌如吟般的文字敘述里,細細體會他那份對教育事業的堅韌信念和綿綿真情。
他在書中寫道:“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這讓我無由的在頭腦中激蕩起對教育的新思考,對自身的反省與評判。肖川教授用自由的文體和通俗易懂的文字,言說著人性化教育所應有的理性智慧與率性真情。他從“教育的方向”、“教育的意義”、“教學的智慧”、“教師的解放”、“文明的星空”、“語言的世界”、“心靈的陽光”、“自由的言說”、“書的芳香”等九個主題述說著一種對教育,對教師,對教育中生命個體的發自內心的深情眷顧。你一旦走進他的文字領域,你就難以抗拒那種源于內心的文字力量,你拒絕不了肖川先生的儒雅的'睿智、你很樂意去追隨他行云流水般真摯的教育情懷和真實的教學趣味。字里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肖川先生感慨,“對于人生來說,有什么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里行間無處不折射出作者對于教育、對于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真的是以智慧啟迪智慧、以真情呼喚真情。書中的每一個文字,無不在表達著這樣一個內容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1
拿起擺放在書桌上已久的一本名叫《教育智慧從哪里來》的書,本以為這本書又會是一本只講套話的所謂教育類書籍,但翻看了幾頁之后,我意外地發現這本書還真合我“胃口”。
本書在前言部分就鮮明地把作者寫書的目的及對教育問題的觀點呈現出來。作者王曉春在前言里加進了一篇名為《“阿Q案例”可休矣》的文章,文中說:“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記溫柔的微笑,或有意為之,或不經意而為,于是乎,原來作業不做的學生做作業了,原來上學遲到的學生再也不遲到了,原來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變得文質彬彬了,原來的小霸王更是變成了“紅花少年”……總之,再怎么惡劣的學生都被感化了……這是多么的可喜可賀啊!這是我們教師的成功,我們教育的驕傲。可以且慢,者成功來的是不是太容易了?教育原來只是這么輕松的一件事嗎?”那些把教育案例寫得如此輕松愉快、皆大歡喜,而又自欺欺人的案例就叫做“阿Q案例”。
“阿Q案例”把復雜的教育故事簡單化了,把艱巨的`教育工作輕松化了,把多樣的教育方法單一化了,更嚴重的是,它把崇高的教育精神庸俗化了。而我反思自己,在我的教育案例中多多少少也存在過“阿Q案例”,于是我捧起這本帶有批判意識的書有滋有味地品讀起來。
本書舉例了100個小學教育的案例,王曉春對每個案例都進行了點評。從他的點評中我感覺到他是一個擁有深厚教育經驗的智者。他能從案例提供者的描述中了解問題的根本原因,并很客觀地對這些提供案例的老師進行指導。他的建議客觀、中肯,富有操作性,讓我茅塞頓開。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個觀點是:教師作為專技人員,如果普通人都做得到的事情你能做,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情你也做不到,那你還有什么資格自稱專技人員呢?看到這個觀點,我突然間明白了我們教師為什么要比別人更加有耐心,要更加明白寬容與原諒的含義,要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只因為我們被稱為“教師”,我們是擁有專業技術的人,我們的職業天性要求我們必須要理解孩子。
正因為我們是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盡量讓自己的課堂生動有趣,能吸引孩子自覺地專注于課堂,而不是約束限制;正因為我們是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在學生寫不好作業時,考不好成績時不是一味責怪,而是耐心想辦法同他們一起解決;正因為我們是教師,我們的職責就是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德育不光是言傳,重點在于身教,我們自身擁有好的素養,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模范。
總之,我們要時刻記得自己的身份,我們應該是真正擁有專業技術的教師!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2
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記溫柔的微笑,或有意為之,或不經意而為,于是乎,原來作業不做的學生做作業了,原來上學遲到的學生再也不遲到了,原來調皮搗蛋的學生也變得文質彬彬了,原來的小霸王成了“紅花少年”……總之,再怎么惡劣的學生都被感化了,要求上進了,然后不用多長時間——多則一兩個月,少則一兩個禮拜,那些原來屢教不改,家長無能為力,教師頭痛不已的后進生就脫胎換骨,面貌煥然一新了,甚至一躍為優秀生。這是多么令人歡欣鼓舞啊!這是多么的可喜可賀啊!這是我們教師的成功,我們教育的驕傲。
讀了米老師的“阿Q精神”可休矣,我也在思索同樣的問題,教育真的如此簡單嗎?更多的時候,我們都在尋找教育成功的案例,可卻少有人去真正思考成功的背后,難道真的只是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記溫柔的微笑嗎?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沒有教師的愛,一切都無從談起,成功的背后隱藏了太多默默無聞的愛。
在《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中,有這樣一個教育案例——“要不要撤掉她的課代表職務?”,里面講到一個自告奮勇,卻毛病重出的語文課代表,看到這里我感受頗深,因為我的語文課代表就是如此,我也正在考慮要不要撤掉她的.課代表職務。聽了王曉春老師的見解,我卻又從心底對這個我所謂頭疼的課代表產生了深深的愧疚。
王曉春老師說,不要動不動就把小干部的表現和他的職務掛鉤,課代表是做什么的?為同學服務的,愚以為她只要能完成本職工作就算稱職,現在好像課代表必須同時是高分生,還得是一面旗幟,否則就撤職。這是選課代表,還是選三好生?
是呀!我是在選課代表,還是選三好生?我自問自己。我在無形中用了另一套標準去衡量它。更讓我自責地是,每當我的語文課代表犯錯誤時,我總是大言不慚地說再不聽話就換人做課代表,也許這句話我說出來了心里會舒服些,可是我的學生呢,她該怎么想我,怎么想她的班主任,她的心里一定很痛吧!
對學生,我也表揚過,微笑過,鼓勵過,關心過他們的學習甚至生活,可是這些就夠了嗎?對學生,我是愛他們的,可是我的愛卻還遠遠不夠,我想我還需要在不斷反思中重新思考我對學生的愛,做一個學生心目中真正愛他們的老師!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3
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但同時在教學中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讀了《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后給我頗多的啟發。
書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體會,把枯燥的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觀點闡述得生動、明白,讀來令人倍感親切、深受啟發。教師要做到“機智”地處理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必須具備諸多素質和條件。我以為,以下幾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涵養師愛,以情促教。育人之道,愛心為先。要實現真正意義的教育,愛幾乎是惟一的力量。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在什么條件下知識才能觸動學生個人的精神世界,才能成為一個人所珍視的智力財富和道德財富呢?只有在這樣的財富下——用形象的話來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從這些話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愛心去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的重要性。其實后進生同優秀生一樣他們都是祖國的希望。對于那些尚未開放的花朵,我們就應該傾注更多的耐心,傾注更多的溫暖,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他們,百花齊放才能迎來滿園的春色!
其次,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尊重人格,嚴慈相濟。《數學課程標準》“基本理念”中的第一條說:“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數學課程標準》中的必須“面向全體學生”的表述是貫穿于新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教師要“目中有人”切實關懷每個學生,開發每個學生的潛能,為每個學生的成才提供機會。人性中最寶貴的是受到別人的尊重和賞識,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體驗人生的價值,并提升這種價值,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成功的教育。要讓孩子感到你是一棵大樹,把綠陰覆蓋在他們身上;讓體罰和變相體罰遠離文明的場所。當然,作為教書育人者,也不能對學生的不良現象放任自流,寬嚴有度才是愛,做到嚴慈相濟。
第三,要有敏捷的'思維,開拓眼界、拓寬思路。機智地處理課堂教學中的偶發事件,實質就是或因勢利導,或拋磚引玉,或移花接木,巧妙地把話題轉移,擺脫眼前的窘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有敏捷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才能左右逢源,化險為夷。
第四,要有豐富的學識。有句話: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我覺得不對,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一桶水遠遠不夠,要開鑿一眼泉,有了源頭活水才能勝任今天的教學。開鑿一眼泉,就是教師要終身學習。在當今信息化時代,知識的更新程度是驚人的。在教育教學中涉獵的范圍不能局限于課本上的知識,還要走出課本,善于拓展相關的知識,用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融會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保護學生愛問為什么的好習慣,讓自己的課堂更充實、更豐富。如果教師能做到精通專業,又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并善于運用心理學的知識和原理,就能信手拈來,馳騁自如,找到偶發事件與教學任務之間的聯系
讀書的生活是精彩的、高尚的、幸福的,教師更要把讀書當成生活的一部分并學以致用,時時用全新的教學理念來支撐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讀了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4
這兩天從學校拿回了一本書《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的作者是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研究所的王曉春老師,王老師是一位退休的老教師,積累了四十余年的教學經驗,是一位研究型的老師,他對教師觀念更新、語文教學改革、家庭教育三個方面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本書中王老師對小學教育中的100個典型案例進行了點評,編排為“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系”、“教師與家長關系”、“管理問題”等五大部分。書中記錄了一個個教育生活中的真實“故事”,并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分析,透徹的.解答,為廣大一線教師解開了心中的疑惑,提供了具體的可操作性的指導。
看了王曉春老師的案例1“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讓我想起了另一本書《愛的教育》,可能是因為它們有同一個內容,現在我們的教育一直在提倡賞識教育,用愛心來教育每一個學生,我們都曾感受到過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老師傾注了愛,哪怕只是不經意的一點點,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賞識的眼神,一個溫柔的微笑,一下輕輕的撫摸,再惡劣的學生都會被感化,積極上進,但教育是不是有愛就行了呢,不是的,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學生不做作業,學生在課堂上搗亂,學生在課間戳事……,老師認真地指導改正,但收到的效果卻不像我們所想那樣,他們還是一如既往。是不是我們的“愛”出了問題了呢,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答案,收到效果不明顯的原因是我們的教育智慧還不夠,教育除了需要愛心還需要智慧,“智慧與愛心同等重要”告訴了我這些。
讀了《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很多東西,也為我提供了好多教育的好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好好實踐一下,并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教育之路來。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15
我讀了徐建平先生編著的《釋放你的教育智慧》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發,其實,這本書里所寫的案例都是我們身邊的事,也是我們在教學過程會經常遇到的問題,更是我們工作中的困惑。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真誠地熱愛學生,用愛去感染、熏陶每一個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種愛是發自教師內心的真愛,是一種大愛,不是溺愛,更不是一種因職業要求而被迫裝出來的給予和施舍。每個班級的`學生都是有差異的。面對調皮搗蛋的學生,我們鼓勵冒尖,更要容忍落后。教育的作用不是消除差異,而是承認差異、尊重差異,并把差異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資源來開發。社會需要的也是各種各樣、各有所長的人才,因此,學校不能以同一標準、要求來衡量學生。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注重因材施教。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練。我們時常會在教學中遇到諸多困難和問題以及困惑,作為教師,我們要潛心研究教材、學生、教法、學法等,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輕松、愉快、積極、健康的課堂氛圍;精心設計教學細節,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講究技巧與方法,學會“望聞問切”,用“心”去研究解決問題,真正讓思考與實踐同行。
我們教師因為讀過書,才擁有了當教師的基本條件,但在社會快速發展、知識不斷更新的當下,如果不重視自己知識的更新、知識的積累、知識的拓展,我們也會越來越不適應,越來越偏離方向,逐漸被邊緣化。要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就要對自己的“職業生命”質量負責。這就要求每一個老師必須認真思考,認真研究,不斷提升職業生命質量,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讓讀書、學習與思考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狀態。讀書不僅要讀專業的書,還要盡可能地拓展知識面,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創新。
【讀《教育的智慧》有感】相關文章:
讀《教育智慧從哪里來》有感02-20
智慧教育讀書心得11-18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05-02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05-26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09-16
智慧教育讀書心得18篇12-01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讀書心得06-17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04-26
智慧教育暑假研修心得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