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陪孩子長大》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1
“教育的方式決定孩子未來。”心理學專家李子勛在《陪孩子長大》一書中用貼近生活的個案展從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進行剖析,展現了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父母在其內心世界中扮演的角色,進而用心理學的視角去解讀親子關系。告誡我們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幫助孩子,如何呵護孩子的心靈……主要闡述了以下觀點:
關系大于教育。“家庭” 在中國人乃至全世界華人的心目中都是至高無上的,這似乎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精神和文化沉淀。但很多時候家也會傷人。一個人的品行問題、心理問題、社會適應能力等主要根植于家庭教育、效仿于父母自身。而我們中國家長又喜歡樹立長者風范,喜歡把愛作為砝碼來使孩子臣服就范,否則就視為叛逆。其實,孩子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和家長都是平等的,良好的親子關系應該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上的朋友關系,應該尊重孩子、賞識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聰明的家長會用賞識的眼觀看待孩子的成長,多采用“確認放大原理”引導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其中也不乏一些家長在潛意識里采取了“反向教育”,一味地糾錯和斥責,甚至給孩子貼標簽……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忽略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互動關系,只重視教育本身,忽略了親子關系。正如書中所言“良好的親子關系就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系,當你和孩子建立起這樣的關系時,你會發現,()你希望孩子怎么變,他就會怎么變”,因為再好的家庭教育方法都需要良好的親子關系做保障。
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孩子是必須要犯錯誤的,孩子不經歷挫折,是不會成長的。”信息時代讓很多家長在家庭教育上加快了步伐,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驅使下對孩子的.成長愈發的苛求,如果孩子犯了錯或稍稍落后于人家長就顯得焦慮不安,緊張的情緒進而轉變為失望和冷漠,輕者訓斥、嘮叨,重者大罵、懲罰,整個家庭布滿陰霾。性格剛烈的孩子會表現出反抗,性格溫柔的孩子則會感到內疚,背著沉重的包袱學習、成長,以減輕自己的罪責。其實每個孩子的能力都是有差異的,遺傳基因和后天努力各占一定的比例,我們家長應該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錯誤和“停滯”,引導孩子認識錯誤并分析失利的原因,有助于今后消除短板,重樹自信。“錯誤,放對了就是資源;資源,放錯了地方就是錯誤。”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把錯誤當成一種教育資源,就會感到孩子犯錯誤并不是罪惡,那只不過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犯錯是孩子的權利,敢于犯錯的孩子是很有希望的孩子,只能適應成功不能適應挫折的孩子,反倒是沒有出息的。
教育的方法正確與否不重要,有效才重要。目前隨著人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視,關于教育的理論、方法令人眼花繚亂。“擇校”、“名師”自成了家長追逐的目標。可在家庭教育中,是堅持“嚴師出高徒”還是“循循善誘”;是“重賞識”還是“重督促”;是“習慣決定成敗”還是“情商決定人生”;是“抓緊早期教育不放松”還是“給孩子一個輕松快樂的童年”……名目繁多的家教理念讓家長糾結著、困惑著,既想抱著西瓜,又怕丟了芝麻。其實,教育方法、理論本身都沒對錯,正如尹建莉老師所言“說什么不重要,對方能接受更重要,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傾聽、尊重、賞識、溝通是化解矛盾沖突、消除代溝的橋梁和紐帶。”任何教育理念和家教經驗的學習都不是為了尋找對付孩子的手段,而是為了更好地提升家長的育人素養。孩子存在差異,教育方法也不能生搬硬套,方法大于教育,適合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根本和保障。
親情是把雙刃劍,該放手就放手。親情就像母親的裙帶,在我們小時候,給我們親密依戀、安全與歸屬感,可有些時候,親情也會給我們帶來煩惱。“媽媽的裙帶”太短,親子之間易于形成“糾結”,孩子與父母的腳步常常絆在一起,甚至摔倒,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親情的包袱。父母給予孩子價值觀方面的教育越多,孩子成年后越可能出現反叛,盡管是一種充滿內心掙扎的反叛。孩子在成長中有一種叛離父母的傾向,要獨立,要通過否定父母的形象來擺脫內心對父母的依戀,這就要求我們家長該放手就放手。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幼兒期最好的教育是陪伴,父母的陪伴會給孩子帶來安全感,讓孩子體會親情和家的溫暖;對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此時的陪伴和包辦則會束縛孩子搏擊的翅膀。兒子升入高中后,課業的繁重、學習時間的延長,我也常常擔心孩子壓力過大、睡眠不足身體吃不消,每晚都會督促孩子早早休息,可我的好心并未讓兒子感動,反而嫌我嘮叨、沖我發脾氣。后來我索性由他自己做主,每天只是負責叫他起床、做早飯,如此一來我們的親子關系反而和諧了。讀完此書才明白擔憂也需要委婉,過分的關心和嘮叨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感,作業寫不完、預習未完成,及時讓他躺在床上,孩子也難以入睡,倒不如讓他自己控制時間,完成當天的學習計劃后快速入眠……
“我們要告訴孩子一些實用的東西,不要只告訴孩子正確的東西,很多正確的東西只能在書本上活著,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了。實用的教育才是現實教育,這種教育不容易妨礙孩子建立適合自己也適合社會的價值體系,倫理與哲學,審美態度與世界觀。”作者告誡我們最好的教育是浸潤,既要接地氣,更要指導孩子迎接挑戰、適應社會。沒有秘密長不大讀后感你憑什么上北大讀后感父母需要長大讀后感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2
讀了陶海彪的《與孩子一起成長》一書,感悟頗深,受益匪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們有著一雙永遠充滿好奇的眼睛。作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甚至是孩子的終身教師,應做到身體力行。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間,家長毫無掩飾的言談舉止時時刻刻被模仿,這種模仿對孩子的品格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在漫長的時間里毫無感覺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勞,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熱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動,孩子就積極;如果你禮貌,孩子就學會了尊重……孩子的頭腦就是一張白紙,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反映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必須用心,必須極為慎重。事實上,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滿仁慈、愛心和責任感的家庭,他日后會成為健康、正直、樂觀向上、有所作為的人。
良好的習慣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書中指出好習慣是從小培養的;兩代人要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孩子在幼兒階段養成愛讀書的習慣,那是終身受益的,一個人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他才會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還會是一個不斷提升自己,不斷成長的人!
書中特別提到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好好布置一下家里的閱讀環境,要盡可能讓書籍伸手可及,如孩子的床頭柜上,床前放一個放滿圖書的書報袋,在書房里為他精心布置一個讓他可以自由閱讀的角落。精心挑選一些他喜歡的幼兒圖書。如:《昆蟲記》《動物百科》〈〈十萬個為什么〉〉《魯濱遜漂流記》《愛的教育》《海底兩萬里》等等好多好多不同類型的書。同時還注重創設輕松的`精神氛圍,在閱讀之前,我有意識地使用信任孩子的語言,這會幫助他們對閱讀本身產生神奇的持久的熱情。
細細品味這本書,淺顯的文字卻將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讀后非常受啟發。總之,作為家長要善于發現孩子的長處,作為教師要尋找發現孩子的閃光點,耐心等待孩子成長,也許等來的就是成功!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3
這是年前讀的一本書,把當時寫的讀后感分享在這里。方便日后查閱。
最近一段時間,我把《陪孩子長大》這本書讀完了。因為之前讀過李子勛的一些關于親子教育的文章,感覺很受益。所以,對這個作者還是比較喜歡的。再加上這本書讀起來也不難,每部分內容也不算多。
讀完這部分內容之后,我比較深刻的感受就是,作者能用非常正向、積極的態度看待家長和孩子面臨的各種問題,總是能從問題中找到轉機,讓當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看到希望。而且,作者還在回復問題的過程中把心理學的內容穿插進去,讓家長了解到,這是孩子在心理發展過程中必經的階段,從而減少家長的擔憂和焦慮。
等我讀完這親子關系的36講,看最后結語的時候,看到作者提到的親子教育的三原則。我很感慨,我個人覺得,前面的那些內容,作者也基本是圍繞這樣的`原則來展開論述的。這三個原則如下:
第一個原則,關系大于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個原則,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內容。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第一個原則讓我想到了,我常聽到,自己也常說的“關系大于一切”。有了關系,就有了信任,有了愛,有了這些,自然也就有了影響力。第二個原則,讓我很受啟發。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就像文中提到的,犯錯也是孩子必須經歷的體驗。我們也常常說試錯體驗,孩子很多時候是從錯誤中成長。成長中規律性的東西,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與其讓孩子未來到社會上試錯,自己無法應對,父母無法協助,倒不如讓孩子早點去試錯,這樣也能更早的成長。當然,這個也不是說,就一定要去刻意進行挫折教育,或者說,孩子現在試錯了,未來到社會上就不會犯錯了。第三個原則中提到的一點,讓我印象比較深刻。文中是這樣說的:“社會并不像教育家所認為的那樣理性和單純,很多人寫教育孩子的書不是真心為每個孩子和父母想,而是宣傳一種他喜歡的教育理念、一種觀點,為了維護這個觀點,他會故意地把事情說得很簡單明了。如果家長把教育專家的話太當真,可能會得不償失,這里也包含我這本書談到的教育理念,家長最好也不要太當真,最好只當作一種可選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全部。”我在這里看到了作者開放的心態,無論是對待其他教育者的理論,還是自己的理論,都是持有開放的態度。這讓我想到了一句話“你自己才是自己孩子的教育專家”,也就是說,任何其他人都沒有父母自己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所以,在教育這件事上,沒有可以奉為圣經的“教條”,只有需要把握的原則和方向。畢竟每個家庭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對這個家庭有效的東西,對那個家庭真不一定有效。
不管怎么說,教育孩子也是成長自己的一個機會。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這樣的機會不多,且陪且珍惜!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4
《陪孩子長大》,這是我國著名的臨床心理學家李子勛老師一本專著的名字。經過仔細地閱讀,深感獲益匪淺,我被書中深入淺出的心理學講解撼動。那么晦澀的原理和術語,在他的筆下,只是一個個案例,像是一個望遠鏡,一個小小的洞眼,卻瞧得見萬家燈火背后正在發生的故事。
李子勛老師在《心理訪談》中做的.一個案例——《我的兒子為什么冷酷無情》。很多孩子在進入青春期后,都會逐漸變得冷漠、叛逆、自私、主觀、不可一世。任何大人的話都抗拒接受,任何形式的說教都敏感地回避。逃學、厭學、打架、早戀、沉迷網絡,這個復雜的社會環境催生了這些行為問題的出現,把本來很簡單的叛逆心理演變出了許多品行問題。這是每一個家長都應該引起重視的,我們給了孩子什么樣的教育?我們帶給了他哪些心靈的力量?我們又有沒有教會他一些在面對困境時,可以給自己加油打氣的小秘訣?
如果,一定要給案例中的父母挑錯的話,癥結就在于一個“陪伴”二字。之前的父母太過于關注孩子生活表面的富裕,物質上的滿足,而忽視了以足夠的耐心去陪伴孩子的成長。而這種成長,主要是心理上的。
也許,孩子今天的問題,不是我們親手造成的。但是,作為父母,我們責無旁貸的是什么?是陪伴,是觀察孩子細微的變化。是抹去他眼角的淚珠,告訴他如何做個勇敢的孩子。我們可以拉著他的手,帶他到學校,找到老師,告訴老師他的心情。找到那些欺負他的同學,如果自己曾經做錯了什么,自己先向人家道歉,然后再接受他們的歉意。
在這個過程中,記住,要緊緊牽著他的手。當他說話磕磕巴巴,詞不達意很緊張的時候,要緊握住他的手,給他傳遞去力量。讓他知道:孩子,別怕,媽媽陪著你……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5
《陪孩子長大》一書,里提到的例子都很鮮活,給出的建議也很明確。如同一位心理專家,帶我走進了孩子的內心世界,解讀孩子成長的煩惱,給我講述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為我提供了許多實用的方法,使我受益匪淺。
孩子是上天給我們的生命禮物,我們只是代為管理,孩子有自己的意志和能力,他們知道自己的路和方向在哪里,而我們只是一個同路的'陪護人,給他們自由、給他們安全。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維護他們的權利,作為父母我們必須做到為孩子創設相應的空間和條件,還給他們應有的權利。父母必須了解幼兒的基本特點,按照適合他們的方式去養育他們。例如,兒童思維具體形象,我們要避免空洞地給他們講大道理;兒童的興奮過程強于抑制過程,活潑好動是健康兒童的標志,我們應給他們留有充分活動的空間;孩子記得快,忘的也快,我們不能抱怨他們學習不用心…
孩子就像是一本書,我們要理解和寬容他們。興趣是孩子學習的動力,我們必須珍視他們的興趣,引導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興趣。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保護孩子們的興趣就是保護他們可持續發展的后勁,忽視兒童的興趣和需要,一味追求"學有所成",甚至從小定向培養,以犧牲孩子童年快樂為代價獲取某些特長是必造成兒童心理負擔過重。
孩子的健康發展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合理的約束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從小培養他們的責任感,使之學會約束自己,懂得遵守必要的規矩,隨年齡的增長,學會控制、調整自己的欲望,鍛煉自己的意志,形成堅強勇敢的品質。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6
工作之后就很少讀過書,因為平時工作很忙,自從孩子一點點長大后買了一些關于教育方面的書籍,最令我感觸最大的是《陪孩子長大》這本書。從中學習到了很多。
我是一個粗心的媽媽,每次上學總對孩子說的一般的話都是:“上課認真聽講,學習是自己的,為自己學,不是為別人”。每次都比較關心考試的分數,對于孩子的陪伴一直都比較少。加上自己是內向的性格和孩子溝通也很少,孩子的世界很少了解。在孩子二年上學期出現了幾次不完成作業的事情,當時很著急,心里一下子慌了。認為孩子出現了問題,很后悔對孩子的關心太少了,為了教育孩子,我曾經為了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大聲訓斥,在這里我對女兒說聲對不起,媽媽對你的關心太少了。工作之余,我會經常拿出來翻看,也會跟顧客和同事討論對孩子的教育問題。書中說的太好了,與兒女一起長大是責任,也是一種幸福,同樣也是一門藝術。知道怎樣做最好的家長,開始感受到作為家長肩負的責任有多大。
“教育的方式決定孩子的未來。”心里學專家李子勛在《陪孩子長大》一書中用貼近生活的個案,從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進行分析,展現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父母在孩子內心世界扮演的角色,告誡我們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去幫助孩子,如何去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家庭”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志高無上的位置,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品行問題、心理問題、社會適應能力等主要來源與我們的家庭教育,效仿與父母。而不把愛孩子當作借口掛在嘴上,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孩子和家長是平等的,孩子和家長應該建立在朋友的關系之上來相處,應該尊重孩子,賞識孩子,與孩子平等交流,學習賞識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長。孩子必須要犯錯的,孩子不經歷挫折是不會成長的。家長應該放下訓斥、嘮叨、懲罰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家庭。
孩子現在一點點的慢慢的有了很大的改觀,變得開朗經常會跟我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我會耐心的.去解答,我和孩子約定每月指定一些表格,寫出重點孩子現在養成了很多好的習慣,也特別喜歡讀課外書,會主動要求買書當作獎勵的小禮物,字寫的越來越漂亮了,孩子現在經常說的一句話:“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堅持才能成功”。《陪孩子長大》一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茅塞頓開。尊重他們的心靈,適當引導,給孩子提供一個寬松得氛圍,要知道只有孩子自己感受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也只有孩子自己體驗到的快樂會給予孩子真正的動力。
當然關于家庭教育書中改講了很多,如何教育要持之以恒,教育要重視家庭熏陶教育要給孩子快樂,教育要給孩子鼓勵等等。我想只要我們每一位家長用心去讀,用心踐行,一定會收獲斐然。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7
本書根據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特點,通過“快樂童年篇”、“少年煩惱篇”、“青春物語篇”、“長大成人篇”四個篇章,針對孩子各個階段的心理和行為特點,通過案例來探討在每個時期的孩子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
讀完本書,領悟一個道理———永遠不要去阻止孩子,孩子要靠正確引導。引導的關鍵在于使其明白自己的選擇將使自己承擔相應的責任。
孩子有時有小病小痛,父母給他處理一下就行,不一定非要上醫院,這時,父母扮演的是“家庭醫生”角色。但從全面來講,父母扮演“家庭醫生”這個角色,不僅要醫治孩子身體上的'小病小痛,還要醫治孩子心理上的小病小痛,也就是說父母要扮演孩子的心理保健醫生角色。我們家長可以通過反射情感的方法,安撫委屈的孩子,孩子受到委屈時,父母應該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當時的心情。當孩子向你表達某種感受時,你可用孩子的原話表示你對他的理解。當然與成人一樣,孩子也具有喜怒哀樂等情緒體驗,他們的情緒是毫無掩飾的,敢愛敢恨敢說敢笑,這是幼小孩子心理方面的一種優勢,這種優勢會使得孩子的各種情緒能量得到及時的宣泄,這當然有利于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他們這些情緒的自然流露并不是什么可恥的事,只要不擾亂別人的正常學習和生活,不傷及別人,就沒有什么對和錯之分。孩子情緒的自然流露應該得到鼓勵,而不是壓抑。發脾氣、反抗行為、哭泣、大聲喊叫比默默承受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家長還可以通過玩具和游戲,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玩具不僅有玩耍功能,還具有對孩子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矯治的功能。把爸爸媽媽可以根據孩子不同的心理問題選擇玩具。如,為缺乏耐性、注意力不易集中的孩子提供積木、棋類、串珠等需要“靜心”的才能玩得好的玩具。經常玩這類玩具,有利于培養毅力和注意的堅持性。而這些玩具,對于那些性格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的的孩子來說,會更容易令他們沉迷于此,而失去許多與人交往的機會,孩子越是沉迷于此,他們就越發變得孤僻不愛動、沉默寡語、不合群。制作性玩具可以糾正孩子急躁的脾氣。孩子性情暴躁,做事毛手毛腳,“破壞性”很強,他們如果自己動手制作各種各樣的玩具,會慢慢培養耐心、細致、不急不躁的良好性格,使孩子變得心靈手巧。給內向的孩子買些特別“好”的玩具,讓其有“資本”吸引其他孩子,并從中獲得與人交往、分享的快樂。
總而言之,作為一個現代的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促進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8
我認真的看完了這本書,并且真誠的推薦這本書給很多在親子關系中有困擾的父母。
這本書以互動的形式講解了很多在親子關系中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的案例。
第一章:幼兒期心里煩轉的任務應該是培養親密依戀的親子關系。
第二章:孩子要和父母完成親密的分離,并和父母形成穩定的情感交流與言語交流的模式。
第三章:這個部分講的是青春期,這是我最關注的一個章節。當然大部分孩子在這個過程里面有很多成長的煩惱,悲催的是我們做父母的'在這個階段也同樣面臨父母生涯中最有挑戰性的一個階段。
第四章:總結的是孩子成熟走上社會以后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雖然我早已經過了那個年紀,孩子們也還沒到那個時候。可是很多地方我看了覺得還是對自己非常的有啟發。
作為一個典型的比較焦慮的媽媽,我認為這本書的結語他講的三個原則,對我來說非常的重要。很多道理平時我也懂,遇到問題的時候也有很多睿智的媽媽給我提出意見和建議。但從心理學的角度這么透徹的聽到作者講解原理、利害關系,更能幫助我在平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保持平和冷靜、不忘初心。
作者強調孩子是必須要犯錯誤的。必須允許每個年齡段的孩子犯他那個年齡的錯誤。我們總是擔心孩子犯錯誤希望自己盡努力幫助他少走一些彎路,但是這樣做的潛在危險,可能是孩子很少會有內心的沖突,去體驗恐懼和焦慮,這樣他反而可能失去自我成長的一個環境。
這讓我想起一個很網絡上很流傳的故事:蝴蝶要經過出繭的掙扎,才會有一對強壯的翅膀美麗如畫。旁邊人的好心幫助,卻讓蝴蝶不能起飛。我是不是也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里面犯了很多這樣好心的錯誤?
我非常認同貫穿全書的親子教育的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關系大于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很早以前我的朋友就說過:管教如果不是基于親密的關系,只會帶來逆反。我特別認同這一點。關系糟糕的結果就是教育的方式越正確結果越差。所以最后造成的結果就是:我明明一切都是為了你好,偏偏你這么不懂事,這么的逆反!表面上看起來都是孩子的錯,其實大人應該付更多的責任。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孩子。
其實孩子遠遠比我們想得更有潛力。很多時候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就迎來了一個更好、更強、更有能力的孩子。孩子在觀察中學習,在錯誤中成長,信任和接納才是最好的陪伴。
第三個原則: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內容。
很多時候我教育孩子,恨不能一下子把所有的人生觀都灌輸給他們,總覺得聽不聽在你,講不講在我。無論如何我要盡到我一個做父母的責任。這個原則深深的提醒我:在以后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要更多的去關注孩子的內心,而不要去簡單服從于自己教育孩子的決心。
讀這種好的心理學親子書就像在照一片神奇的鏡子,我們一方面在鏡子里看到自己今天的不足,一方面滿懷希望和熱情期待著明天的美麗。
愿伱和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9
《陪孩子長大》不僅是一本親子讀物,更是一本指導家長、老師如何運用心理學去教育孩子,解決孩子煩惱的良書。本書的作者李子勛憑著對本質的非凡洞察力和健康而富于人性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為線索,用一些貼切生動的個案展現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以及父母在其內心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而用一種符合心理學規律的視角去解讀家庭中的親子關系。
它從心理學的角度告訴你,怎樣理解孩子,怎樣幫助孩子,怎樣呵護孩子的心靈,怎樣給孩子適當的.愛,怎樣給孩子自由,保護他的創造力,怎樣呵護自己的心靈。
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懂得孩子的心理,當然還得給孩子愛,同時別忘給他們自由。以李子勛的說法就是讓孩子建立依戀關系。關系重于教育,句句是真理。使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么幾句話:
“多提孩子的優點,他的優點就會被放大,孩子知道他有很多優點的話,會變得很優秀。如果總夸獎他是一個好孩子,他的行為越來越偏向于好孩子,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標定為壞孩子,他的行為就越來越偏向于壞孩子,這是語言的雕塑功能。”在這段話中,我們不難看出,李子勛提出的是一種賞識教育。賞識教育可讓孩子變得更聰明,欣賞孩子我們就應當做到尊重孩子。
欣賞孩子可以發現孩子的優點和長處,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幫助孩子揚長避短,克服自卑、怯懦心理,樹立自信心。因此,我們要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更多的鼓勵。讓孩子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態中成長。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10
隨著孩子從只會哇哇哭的奶娃娃到現在已然是一個漂亮的小姑娘,深深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大事,教育的成功與失敗事關孩子的一生,身為父母的我一直都比較關注孩子的教育,但是怎樣才能教好孩子?我們總是希望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盡可能的選擇好的學校,課外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等等。但是通過這些年的家庭教育的結果來看,越是狠抓嚴管,孩子的學習效果反而不理想。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著名學者李子勛所著的《陪孩子一起成長》,在閱讀的過程中結合以往對子女的家庭教育,使我的家庭教育觀有所改變,在這里與大家一起分享。
首先,我們需要讀懂孩子的內心,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在教育之前我們需要建立良好的關系作為保障。在生活中,現在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會對孩子過于溺愛,干預太多,為孩子打理一切事物,孩子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這樣會慢慢抹殺孩子的自主自立能力并陷入成長困境。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與孩子有效的互動避免生硬的強塞知識,有的時候還需要表現的無知,讓孩子有成就感。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要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她在挫折與磨練中讓自然的長大,學會感恩、學會寬容、懂得敬畏等等。周末我時常讓家人帶著孩子來到我的工作崗位上,讓他了解工作的艱辛,生活的'不易,讓她對社會有初步的感知。
第二,營造孩子的成長環境,我們要先糾正人家怎樣怎樣好的錯誤思想,每一個家庭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模板可套;其次規避望子成龍這種心態,我們沒有實現的目標,不能強加在孩子身上,增加孩子學習上的負擔,因為學習不是判斷孩子的唯一標準。另外和睦的家庭是孩子成長環境的基礎,可以給以孩子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愉快。另外給孩子充分的關注、耐心、尊重和信任。眾所周知,馬克思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其工作繁忙和緊張是不言而喻。但是,馬克思非常重視對女兒們的教育。將星期日留給孩子,跟孩子們共同度過這歡樂的一天。平常,馬克思也經常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時間跟孩子們游戲,比如和孩子一起折紙船,將船放入水中任其漂浮,還和孩子們一起賽跑,擲沙包等,鍛煉她們的身體,培養她們的勇敢精神,如摔跤爬起來不要哭。父母和孩子一起生活,對其潛移默化的作用可想而知。
第三,引導孩子的行為,父母作為第一任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在良好習慣的養成上要為孩子做出榜樣,孩子的觀察力是很敏銳的,我們的行動更有說服力和影響力。當孩子有了良好行為方式時,我們應適時、適當的給與表揚鼓勵,使孩子獲得一種被賞識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悅,從而強化良好行為的養成。反之,如發現不良行為時,可以采取一點懲罰措施,讓孩子思想上有所觸動,明確不良行為的危害,從而改掉不良行為。另外鼓勵和表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一種精神營養,孩子愛聽好話,喜歡被稱贊,而且在大家對她的評價中認識自己。教育家陳鶴琴教授也曾說過:“無論什么人,受激勵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責罰而改過是比較難的。”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因勢利導才能水到渠成。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家長,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也是摸索著一點一點積累自己的經驗。教育的路很長,作為孩子的家長,我還要繼續探索,繼續為之努力,希望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父母的驕傲。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11
讀完了李子勛寫的《陪孩子長大》李子勛親子關系36講,對我感觸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親子教育有三個原則:
第一個原則,關系大于教育,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第二個原則,用成長、發展的眼光而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孩子。
第三個原則,教育的方式大于教育的內容。
針對這三個方面,作者解釋,其實家長不需要說很多教育的理念,不必要告訴孩子該怎么做,不該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關系就行。
教育的正確或錯誤不重要,有效才重要。很多家長讀了許多教育孩子的書,結果書讀的越多越糟糕,跟孩子搞得像仇敵似的。我們要告訴孩子一些實用的東西,不要只告訴孩子正確的東西,很多正確的東西只能在書本上活著,在生活中往往就死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實用的.教育才是現實教育,這種教育不容易妨礙孩子建立適合自己也適合社會的價值體系、倫理與哲學思想、審美態度與世界觀。
在培養孩子的金錢觀中,前期碰到我同事的兒子,今年剛上高一,有點追求名牌,買的鞋都是名牌的,上千元。最近買了一件防風衣,好像也花了1700多。針對這種情況,我通過看李子勛的這本書,我明白了,在教育孩子對待金錢的觀念上有兩個技術,這兩個技術用在初中以后的孩子身上非常有效。第一個技術是部分滿足技術。比喻遇到孩子想買喜歡的東西,父母覺得比較貴,可以這樣說:“好,你當然可以去買了,一定支持你,不過爸爸只能支持你20%或30%或者50%,其他你要自己去攢。”另一個技術叫延遲技術。很多孩子買東西很沖動,突然特別想買就開始磨父母,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反對,孩子就被挫敗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要得到心理安慰,并不是真正渴望得到東西,他往往是一種沒有經過思考的欲望。這個時間爸爸媽媽就要說:“雖然那個東西不錯,我們也愿意給你買,但要等一等。”讓孩子的欲望延遲一下,延遲對他的心里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假設孩子想得到一個東西又能等待的話,就說明他有能力控制和管理自己。
【《陪孩子長大》讀后感】相關文章:
多抽時間陪孩子長大的句子通用12-11
陪孩子讀書的心得02-13
陪孩子上網課的心得11-18
陪孩子讀書的心得15篇02-13
陪孩子讀書的心得(15篇)02-14
陪孩子讀書的心得體會12-15
陪孩子閱讀的心得體會05-01
陪孩子讀書的心得(集錦15篇)02-14
陪孩子讀書感想怎么寫通用05-25
陪孩子放風箏的句子180句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