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我的寒假生活也快結束了。在這期間,我閱讀了許多課外書籍。然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外國名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英國作家羅伯特。戴伯德所寫。他是一本關于心理咨詢的書,通俗易懂,讀起來溫暖而又治愈。
這本書講了蛤蟆先生與心理醫生的十次面談,在讀的過程中,讓我想到了我的咨詢師,也會把自己帶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的沒有他快,我和現在的咨詢師已經進行了4次咨詢了,還在探索中。
剛開始的時候也會像蛤蟆一樣,期待咨詢師告訴我該做什么以及該怎么做,但咨詢師沒有給我答案,而是讓我更多的了解自己,陪著我去尋找答案,就過程會比較慢,但卻讓自己內心更有力量。
在書中看到“共謀”的時候,讓我很有觸動,“共謀”。是我們偷偷的或無意識的配合對方,讓自己產生某種感受。我們會覺得是別人“讓”我們產生了某種感受,但卻沒有意識到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別人或許會影響你,但最終還是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這樣的觀點是讓自己為自己的行為包括情緒負責,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認識到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我們有力量來改變處境,也有力量改變自己。我認為當我們為了自己負責后,改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而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
其實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適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詢師一樣,有很多種流派。不同的風格,也沒有絕對的壞,只有適不適合自己。
我們要認識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不為他人而活,只為自己而活,認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2
在人生的長河里,能將自己擺渡上岸的人,只能是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述了蛤蟆先生原本愛說愛笑,突然一反常態,開始郁郁寡歡,繼而陷入抑郁不能自拔。小伙伴們看到他這個樣子十分心疼,就介紹他去看心理醫生。在心理醫生蒼鷺十次面談的幫助下,蛤蟆先生逐漸拔開云霧,勇敢地探索自己的內心世界,終于找回了原來的自己,重獲新生。
蛤蟆先生屬于討好型人格,他在童年時就一直受到父親的打壓和批評,所以他一直都在尋求別人對他的肯定,他甚至說:“大家對我生氣時,我就會不自在,只要能讓他們重新喜歡上我就行。”在蒼鷺的引導下,他發現自己一直處在“童年的自我狀態”中。什么是兒童的自我狀態呢?比如一個孩子面對父母的批評,他會感到憤怒。但是如果父母長期批評他,并且不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那么孩子就會適應這種情況,把自己的`憤怒隱藏起來,反之,開始取悅父母,對父母順從、依賴。孩子也許會對父母感到憤怒,也會因為這種憤怒而產生內疚,這時候就只能犧牲自己的情緒,但是這種情緒并不會消無聲息地消逝,他會變成另一種怒火,這種怒火看似沒有什么攻擊性,比如撒嬌、任性、慪氣、郁悶、拖延、厭煩等,會有一些小孩子脾氣,仿佛回到了小孩子的狀態。
我們的童年一旦決定處于什么樣的模式中,那么后面就會無意識地堅持這種模式,這些態度和觀點成為了我們為人處世的底層結構。也就是說,在后面不刻意改變的情況下,一個人的“童年模式”將決定他的一生。
與其等待治愈,不如學會自愈。
蛤蟆先生徹底頹廢之后,一度想要輕生,好在朋友河鼠及時制止了他,并給他推薦了心理醫生蒼鷺。在之后每周一次的問診中,蒼鷺只是拋出問題,任蛤蟆自己分析原因。蛤蟆先生才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能指望別人來救贖自己。在蒼鷺的引導下,蛤蟆開始正視自己內心的傷痕,開啟了自我性格的探索之旅。
人生苦難重重,想越過苦難,撫平傷痕,最終只能靠自己。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自己的醫生,與其等待治愈,不如學會自愈。
幾個月以后,重獲新生的蛤蟆即將結束它的治療之旅。雖然他偶爾還會難過,為過去的傷害耿耿于懷。為此,蒼鷺在最后一次問診中,告訴蛤蟆:“如果你為自己負責,你就會知道你有力量改變環境和自己。”在自我療愈的過程中,蛤蟆不僅重拾快樂,還找回了魄力和勇氣。
蛤蟆先生用它自己的故事告訴了我們,生活能治愈的,永遠是自己愿意走出來的人。想要掙脫厄運,旁人無能為力,只有靠自己的覺醒和行動,才能讓自己獲得救贖。生活中所有的痛苦都源于我們內心的感受,而所有的治愈,也得靠自己的力量,想要擺脫生命中的傷痛,就要敢于邁出自己的第一步。
也許我們也像蛤蟆先生一樣,曾經有過或者正在經歷情緒的低谷期,想要擺脫困擾,只有發自內心的行動才能帶來真正的改變。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會經歷挫折,失去信心或不快樂的時候,我們可以主動找機會與朋友聊聊,慢慢釋放自己消極的情緒,讓自己成為自己的擺渡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3
最近幾天看完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這是一本心理學咨詢入門的暢銷書籍,講述了一只抑郁的蛤蟆先生通過去做心理咨詢,重新發現自我,了解自我,最終找到自我、重獲快樂的故事。
書里的蛤蟆先生在外界看來是一個令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家世顯赫,生活富裕。以前的他是大家眼中的開心果,但現在的蛤蟆先生卻神色黯淡,變了一副模樣。朋友們十分擔心他,決定送他去蒼鷺先生那里做心理咨詢。在開始咨詢的時候,蛤蟆先生坐在那里等著接受指導,希望聽到蒼鷺先生告訴他應該怎么做。但是蒼鷺卻拒絕了他,蒼鷺先生對他說:“心理咨詢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處于自愿。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來咨詢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取悅朋友們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而不能是其他任何人。”對于蛤蟆先生來說,“合作”是個新鮮詞,第一次他不再被人當做命令或是說教的對象,這些年來,不論做任何決定,他總是習慣性地問問別人,不管是嚴肅的獾還是明智的河鼠,仿佛這一問,責任就從他自己的肩頭卸下了,不管事情的好壞,都和他無關。
在后續的咨詢過程中,蒼鷺先生問了蛤蟆先生很多問題,這些問題都是蛤蟆先生以前從未思考過的.,因為以前的蛤蟆先生總是讓周圍的人告訴他答案,他也會努力地讓大家對他感到滿意,為他驕傲,甚至壓制自己的情感和情緒,久而久之他都忘了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經過每次和蒼鷺的聊天,蛤蟆先生開始重新尋找自己,思考那些往往會勾起痛苦的回憶,但在這個過程中蛤蟆先生也在不斷地找尋自己,接納自己。
蛤蟆先生和蒼鷺在最后一次面談中討論了“高情商”的含義。“它和智商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成年以后“高情商”是我們需要培養的,情緒穩定能幫助我們減少焦慮,提高生活幸福感。
作為一個做過心理咨詢的人,我在這本書中更能找到共鳴,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之前做心理咨詢的經歷。心理咨詢是一個能夠幫助自己進一步了解自我的方式,我非常慶幸當時去嘗試了這種方式,并從中獲得了成長,走出了當時的焦慮,并且現在也能夠主動地探索自己、調整自己,讓自己處于平和快樂的狀態。
了解自己是一生都值得探索的命題,在探索內心的過程中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甚至驚喜地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從而接納自己、順從內心,幫助我們變得更加平和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4
我第一次了解心理學是來自于一本書,書名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是借以童話《柳林風聲》中角色編寫的一本大眾心理學著作,英國資深心理咨詢師羅伯特。戴博特為了讓普通讀者能夠了解深奧難懂的心理學理論,用童話故事的方式來表現現代人的內心痛楚,令我看了感嘆不已。
主要講述的內容是,蛤蟆先生原本開朗活潑,之后卻變得雙目無光,不愿與人說話,一向是大家開心果的它怎么突然變成了這副模樣?朋友河鼠十分擔心卻不知道該怎么幫它,直到在報紙上看到了心理咨詢的廣告,于是河鼠和鼴鼠還有獾一起將情緒低落的蛤蟆先生帶到了蒼鷺的心理咨詢室,一番了解過后,蒼鷺醫生并沒有著急去開導,而是指出蛤蟆先生在與別人相處時,總是主動承擔別人的過錯,用卑微的方式來換取大家對它的認可,這樣心里好受嗎?蛤蟆暗暗在心里思索,并在蒼鷺醫生的幫助下擺正了態度,積極的去改變自己,終于三個月之后,蛤蟆先生又變回了從前那樣開開心心、熱情好客。
這是一本能讓我反復閱讀的好書,給了我很多啟發,讓我懂得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怎樣讓自己保持著良好的心態,有正確的認知,使自己面對困難時不輕易脆弱。我認為現代許多人都有像蛤蟆先生一樣的心理問題,小的時候希望大人多給自己一點陪伴和關注,就一味的討好、順從家人,缺少正確的溝通;長大之后,遇到身邊朋友不重視自己的時候,就會用同樣的方式去獲取大家的`認可,久而久之,焦慮、喜怒無常、內心孤獨等問題便開始顯現出來了,這時便出現了和蛤蟆先生一樣的狀態——陽光照不進心里,平時看似溫和、善良乖巧的人,內心其實正在承受著巨大而無法釋放的壓力。
我覺得,一個人真正的長大,就是了解自己,愛護自己,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能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不足之處,并努力改正。正如蒼鷺醫生對蛤蟆先生所說的:“無論何時,只要我們的情緒能夠真正獲得理解,就能有成長的機會,這就是真正在實踐中學習!”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5
這本書主要講的就是,蛤蟆先生和蒼聲的十次面談,蛤蟆先生通過這十次面談,逐漸走出抑郁,去真正的了解發現自己,并在最后找到了自己努力的目標。這個轉變表現的最明顯的就是在每次面談后蛤蟆先生都會去有意識的去思考面談時得出的結論,把自己身上的問題結合到自己的生活和以前發生的一些事情上,并不會像之前那樣整天不知道該干些什么。印象最深的就是在蒼鳶第一次問蛤蟆先生“你覺得怎么樣”時蛤蟆先生的局促還有自己下意識的就回答道“很好,謝謝你”和之后迫不及待的向蒼鰲分享自己的感受,這都是蛤蟆先生進步的過程。
書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卻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想要對他好,忽視了蛤蟆自己內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幾次談話后,我認為導致蛤蟆變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們對他的所作所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對他的影響。
最開始蛤蟆先生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的波動,認為自己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可他的朋友們卻執意讓他去看看心理醫生,面對醫生的問候,也只是不耐煩,到了后來蛤蟆先生哭著跟心理醫生說道“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像一個皮球慢慢泄了氣,做什么都沒力氣,甚至覺得活著都沒意義”。
我印象最深的是蛤蟆先生與蒼鷺醫生的第一次會談,僅僅只是簡單的幾個提問,卻頓時讓蛤蟆先生意識到心理咨詢的意義所在是他想讓自己變好,不是別人,也不是出于其他目的。在更多的情況下,蒼鷺醫生都采用傾聽和詢問的方式,而不是單方面一味的灌輸思想,更多的是逐步引導蛤蟆先生主動訴說,給無助的人一個安心的發泄口。
這本書不僅是在給蛤蟆先生做心理檢查,也是在跟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因為學習或工作的繁多,導致心理和精神上有些波動,這是自己察覺不了的,看了這本書,我忽然間認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6
本書用簡單易懂,且充滿趣味的小故事,表達出人的各種潛在心理,幫助大家正確審視認識自己,完善大家對待別人對待生活的認識。讓大家能輕松的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不用于《自卑與超越》和《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那樣充滿心理學術語的表達方式,也沒有那么晦澀難懂。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以擬人人物蛤蟆先生為主人公,內容以蛤蟆先生數次拜訪心理咨詢師蒼鷺展開。
通過這個過程向我們揭開了我們內心深處埋藏的不易察覺的想法。輕松易懂。
用有趣輕松的方式讓我們看清了自己的內心,讓我們能輕松的卸下習慣已久的盔甲,讓自己的生活精彩起來,讓我們不再審判懲罰自己。
文中以三原色來表示人最基本的“喜”“怒”“悲”情緒。
文中把童年時期學習到的與人相處的方式稱為“兒童自我狀態”
把在父母身上學習到的相處方式稱為“父母自我狀態”
把能自我計劃、考慮、決定、行動的狀態稱之為“成人自我狀態”
在“兒童自我狀態”時,我們會體驗到童年的感受,會再現過去的情緒。兒童自我狀態又分為“自然型兒童”和“適應型兒童”自然型兒童擁有基本情感: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適應型兒童為適應父母和環境做出的'改變,形成的性格影響深遠,以至于成年后某些特定場景,也能使人進入兒童自我狀態。
在“父母自我狀態”時,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別人。用言行重復你父母那里學來的價值觀和觀念,并證明給別人,讓別人接受。
在“成人狀態中,我們能理性合理的行事,處于這個狀態我們能把我們所學的知識技能為自己所用,且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趨勢,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困擾。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
重點:沒有人能讓我們自己產生感受,任何感受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比如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
書中告訴我們,回憶過去時,不在譴責自己,而是客觀的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從中學習領悟,不在內疚。
書中蒼鷺提出了人生坐標:
1、我不好,你好:低自尊的人容易玩“我真不幸”和“可憐弱小的我”等“受害者游戲”,這時候人們處于悲傷的兒童狀態。
2、我好,你不好:這一類人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容易玩“你為什么總讓我失望”,以攻擊和譴責別人來證明自己高人一等。這些人處在挑剔型父母狀態。
3.我好,你也好:這是最理想的狀態,信自己信他人。不要對他人的話添加自己的主觀臆想。而是理性分析作出回應。
重點:不要在他人的神情中尋找認可或不認可,不要把關系搞得像父母與孩子。拒絕依賴別人!
高智商的同時人們也需要高情商,情商高的人,擁有很強的自我意識,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起來,能控制沖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高情商的人能產生共情,彪是他人的感受,回應他人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作者通過這些方法來提高自己的自我洞察力和情商,而這顯然效果顯著。
大家可能注意到我再文中數次提到“輕松”這個詞,這是我的真是感受,《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能讓你在放松松狀態下完成閱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7
這本書是我在最近買的這幾本書中,唯一認真的翻看了一遍的,甚至在翻看第二遍做讀后感的時候發現有些話很感同身受。
我發現不管是我還是身邊很多人大部分都存在于兒童自我狀態中,也就是人生坐標“我不好,你好”的坐標軸中。比如,無論我們會認為自己差勁,很在乎自己在他人那里的感受;又或是有什么不好的事發生,不會去先思考為什么這樣,而是會怨天尤人地覺得自己是太不幸了;再或是我們會一直處于無意識地焦慮中,不自信以及沮喪。然后在對待別人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去以一種自大的姿態審判別人的行為與言語,這也就陷入了父母自我狀態中。特別喜歡里面心理醫生的一句話“相比責怪,負起責任聽著如何?”這做起來應該挺難的,因為大部分時間,我們不會認為自己的不快樂是因為自己怎么了,而是會第一時間責怪事情,責怪別人。但是希望我未來可以先審視自己,對自己負責任,讓自己可以有力量去改變這種不快樂的處境。如果改變自己,就需要把自己調整到成人模式,有勇氣去回顧和面對那些在童年和成長經歷過程中讓我們情緒低落的事情。而做到這些的,只能是我們自己。(心理學的書真的好有意思哦,有這種經歷的話,的確很好去懂。)
這本書也讓我想到了抑郁癥的話題,就是前些年微博上也看到很多這樣的案例。大概也像這本書里說到的那樣,真正可以得到積極結果的,歸根到底都是取決于自己。我希望每個人都可以熱愛這個世界,或許這個世界很糟糕,試著諒解自己,諒解他人。
-你認為我會好起來么?
-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每一個春天都會到來,每一個人都值得被愛。”
一些摘抄:
情緒溫度計:溫度計有10個刻度,最低為1,代表你感覺非常糟糕,可能還有自殺的想法。中間是5,代表你感覺還不算太糟糕。最高為10,表示你非常愉悅。
處于什么狀態-存在的方式是什么?
兒童自我狀態:行為和感受都感覺像一個孩子,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這種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的,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生活中有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像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兒童的基本情感包括: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和恐懼。這些構成了自然型兒童狀態。除此之外,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也有其他因素參與進來,最重要的因素即父母,兒童會從經驗中學習,對于父母的行為發展出一套行為來應對父母和其他人的生存策略,這即適應性兒童狀態。
順從行為的表現:同意,取悅,道歉,依賴。
釋放憤怒有攻擊性的,也有非攻擊性的(用緩和的方式來釋放憤怒)(比如說撒潑,慪氣,郁悶等等)
父母自我狀態:處于父母自我狀態中,我們會表現的像自己的父母一樣。(我們可以把“父母狀態”想像成為一個法官,這個法官在控訴別人,給他們頂定罪,然后就能順理成章地懲罰他們。)
挑剔型父母狀態表現:愛批評,憤怒,嚴厲,自我批判
成人自我狀態: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我們可以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所有的技能都可以為自己所用,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會思考當下情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
關于人生坐標:也就是說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也即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自證預言—我們會控制事件的發生,從而確保預言會成真。我們會確保自己的世界和預期的一樣)就比如說酗酒這件事,人們時常會在生活不愉快的時候喝醉,喝酒過量的必然結果就是喝醉。(書中提到的一本書《人間游戲》,我覺得很有意思,描述的都是一些心理游戲,玩這類游戲的必然后果就是玩家最終會產生糟糕的,不快樂的情緒。)
書中也提到了一些心理游戲,在此列舉不同坐標下的心理游戲:
悲傷的兒童狀態(我不好,你好)-自殺
1、我真不幸
2、 PLOM(可憐弱小的我)
3、不論我做什么都要愛我
挑剔型父母狀態(我好,你不好)-謀殺
1、NIGYYSOB(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
2、你怎么敢!
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為“共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8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一只快樂的蛤蟆患上了抑郁癥,整天郁郁寡歡,他的朋友河鼠和鼴鼠為了讓他痊愈,鼓勵這位不像話的朋友去看心里咨詢師蒼鷺。
一場關于治愈的對話,就此展開。
其中讓蛤蟆先生最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他的父親嚴厲而正直,而他永遠都在為這為那訓斥批評責備蛤蟆先生這讓,他認為他父親永遠是對的,而他永遠是錯的,為此他總是做一些傻里傻氣的舉動。他的父親會把坐在膝蓋上的蛤蟆先生推下去:“我受不了他這副樣子。”
假如我是一位家長,我會多鼓勵孩子和他講道理,而不是責罵他。
在當今社會,很多孩子都因為父母的不理解和責罵而患上了抑郁癥,嚴重的甚至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這點上蛤蟆先生的母親的'做法更正確,當他的父親對他發脾氣時,她就會。安慰蛤蟆先生:“親愛的,別犯傻了,我肯定他不是故意這樣對你的。”對于像我們這樣的青年來說,沒有人愿意被罵,更希望受了挫折之后,能受到來自家人的鼓勵。
父母的不完美,家庭溫暖的缺失,父母從未給過蛤蟆先生愛和溫暖,只有指責和冷漠。這樣的傷痛,帶著他來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時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終折磨這著他,雖然極力讓自己看上去像個樂觀的“開心果”,但內心的脆弱,讓他日漸憂郁。
在一次和蒼鷺面談后,他開始了自己在“適應型兒童狀態”里待了多久,這讓他第一次產生了困意,但他卻去劃了船,劃的比上次更好了,于是便去喝了杯啤酒,在周末收到了朋友們的午餐邀請后。和朋友們敞開心扉的聊天后,他感覺比之前快樂了一點。
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時,要勇于克服它,而不是用什么辦法逃避它,正面的面對他,戰勝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9
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咨詢師站定了,直視著蛤蟆先生的眼睛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前幾天偶然遇到一本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剛剛讀完,趁著這股熱乎勁,想要總結下自己的讀后感。
眼下越來越多的管理人員在處理技術問題,那些技術問題相比過去要難得多。受教育的人也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了解物理世界。可是個人的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世界,我們了解多少呢?
我們需要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也許更重要的是,需要能控制沖動,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
認清當前的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每個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都帶著一個小小的兒童,當一個人以兒童自我狀態與人交往時,他的情感、思考和行為表現等就會表現得像孩子一樣。
父母自我狀態:我們從父母或其他重要他人那里拷貝來的思想、情感和行為。
成人自我狀態:一個人處于成人自我狀態時,其思想、行為和情感都指向于此時此地,具體表現為理性、精于計算、尊重事實和非感性的行為。
當你處于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時候,都是潛意識進入的,很難感知到,這兩種狀態都是長期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原生家庭影響很大。要常反思自己的狀態,需要進入到成人自我狀態中去形成自己的個性情感狀態。
人生坐標
這個坐標可以用來理解行為的方法,尤其是理解我們自己的行為。
“我好,你不好”坐標的'的人會加強自己的優越感,總需要攻擊或譴責別人。比如我們童年時候的父母,公司里的上級領導。其他坐標的相對應類型的人,大家可以多思考下。
當你理解了別人對自己的行為基于哪個坐標后,就能很好地消化接下來的溝通了。我們自己要做的是基于“我好,你也好”的狀態下,進行進一步的對話。
基于以上的認知,才能了解自我意識,把控自己的情感,管理自我的情緒。
以上是我對《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本書的淺顯認知與收獲,希望對讀到這篇推文的你也有一些幫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0
五個小時,可以幫你揭開心理咨詢的神秘面紗,可以幫你深入了解心理咨詢是怎樣帶來改變和成長的,你是不是也很心動?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講述了一只熱情又愛冒險的蛤蟆先生,因為生活中的種種失利導致心情抑郁,然后去做心理咨詢,每一次的心理咨詢都給他帶來了不一樣的收獲,一點點從抑郁狀態中走出來,最終恢復了熱情和活力。全書只有10.8萬字,人們的閱讀速度一般是每小時2萬字到4萬字,按最慢閱讀速度2萬字/時,5個多小時也完全可以讀完本書。這么短的時間就可以打開一個新世界的大門,你要不要嘗試一下?
通過閱讀這本書,可以消除很多人對心理咨詢的誤解,比如有些人覺得只有得了心理疾病才做心理咨詢,或者像書中所說那是針對經歷過嚴重或者可怕事件后進行的一項神秘活動。不是的!心理咨詢其實是一件普通的、科學的事情。每個人在人生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很多心理問題或者說是心理困擾,比如工作壓力大導致情緒抑郁、親子關系緊張讓人煩悶、親密關系無法調節讓人痛苦、絕望等。心理咨詢師幫助人們解決的是心理問題,不是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是屬于精神科醫生的職責范圍。
另外一個誤解就像書中的蛤蟆先生一樣,以為心理咨詢就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見了心理咨詢師就說:“是他們讓我來做心理咨詢的,你告訴我怎么做才能好受一些”。其實,心理咨詢應該是一個自發自愿的過程,來訪者有想要改變自己的想法,咨詢師幫助來訪者改變自己,也就是所謂的“助人自助”。來訪者不能像學生時代一樣被動的聽老師講課,學點新知識就算完成任務了,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去探索痛苦的來源并摸索出解決痛苦的方法。咨詢師在整個過程中會傾注全身心的關注和陪伴,使來訪者更高效的完成自我改變和成長。
書中描述了蛤蟆先生每一次咨詢的詳細過程,從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詢師蒼鷺的對話中,我學會了一種思考方式,一種聯系過去再看向未來的.思考方式。這種方式幫助我更好的理解自己,有效的改變自己的行為。
有一次,愛人開車送我去辦事然后他再去上班,因為時間緊張導致他有可能遲到。一路上他在不停的表達自己對于遲到的焦慮,而我卻一直默默無語。自己事后一直在疑惑,當時的自己為什么那么冷漠無情,跟平時相差很大呢?我嘗試著用咨詢師的話問自己。
“你當時的感受是什么?”
——“我有點內疚、有點不知所措,我想要安慰他卻不知道該說什么。”
“這種感受讓你想到了什么?”
——“想到了小時候我媽對我說‘我這么苦、這么累都是為了你,你還不好好學習,你對得起我嗎’。那種內疚感、無力感很相似,甚至還有點憤怒。”
“現在的你,理解了當時的自己嗎?知道該怎么做了嗎?”
——“是的,我理解了。默默無語的我其實回到了‘適應型兒童狀態’,體驗著跟童年時候一樣的感受,然后用相同的沉默回應了那種感受。如果是現在這種‘成人狀態’,我可能會向他表達因為自己的拖延導致時間緊張的歉意,會安慰他幫助他緩解焦慮,也可能會跟他一同探討避免遲到的其他解決方案。”
從問題中看清自己的情緒和感受,然后回憶小時候是否有相似的情境,再回到當下用理性大腦解決問題。這種思考方式不但揭開了我的疑惑,也讓我有了建設性的方法。如果以后再有類似的內疚感和無力感,我相信可以更快速的理解自己,幫助自己跳出“適應型兒童狀態”,回到“成人狀態”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1
書中的人物設定采用的是《柳林風聲》人物形象,不過沒看過《柳林風聲》也不影響看這本書。
本書講的是主人公蛤蟆是一個有錢、樂觀的家伙,但現在卻陷入了抑郁,在朋友們的`幫助下去接受心理咨詢,經過十次的面談,最后治愈的故事。
這是一本很薄,很淺,讀起來很快,但干貨卻很多的書。
我們每個人都是從小受父母的影響形成的個性。如果你很幸運,有一對個性很好的父母,那你長大之后很有可能是個自信,樂觀的人;但如果你很不幸,有一對個性很差的父母,那你長大之后很有可能自卑,甚至抑郁。
但這不是絕對的,雖然我們沒有辦法選擇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好。
我們可以試著通過書上提出的問題,一步一步地深入內心深處,找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后改變。
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上“人生坐標”這個知識點,僅僅是知道了這個知識點,我就獲得了改變,整個人瞬間輕松了。有些知識就是這么神奇,知道就能改變。
書的結尾,蛤蟆先生被治愈了,但在現實中,我們不會那么快治愈,需要長時間不斷地學習,實踐才可以。
如果你也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2
很快速的讀了一遍,對于這種心理學入門書籍也看了幾個版本,都是對話形式,從一個心理有問題的人物一步步從發現自我到解放自我的過程。這本書的一些觀念同樣蠻令人印象深刻的。
1、人生的三個心理狀態,兒童階段,父母階段,成人階段。只有處于成人階段才能實現心理成長。
反觀自己,其實在一天中都時刻處于不停地切換狀態中。
我工作上是偏理智的成人階段,不會感情用事,實事求是,以一種共贏的目標對密切聯系,并能促其幫助的工作伙伴。但處于競爭狀態的同事,自己卻沒法抱著大度的心態去面對。所以每當有私心,過后都會自責和反省,但始終避免不了產生競爭的心理。
生活上,就更容易恢復本性,要嘛像愛挑剔的父母一樣,跟朋友聊天中侃侃而談,絲毫沒感受到自己在語氣上是凌駕于人的,最終免不了會產生分歧。雖然過后自己也會反省,但當時自己就會以這樣一種管教的狀態,自以為自己才是真理。
回想起自己跟親密的人相處,發現自己是最容易變身為兒童型心態的,依賴,喜歡撒嬌,用一種慪氣,或者胡鬧的處理方式去處理自己不喜歡的事。但說自己不喜歡什么,反倒是為了表現這個情緒,而不是具體因為什么。就跟小孩子總會撒潑打滾來吸引大人的注意力一樣,女生也時不時會作一下來顯示自己的重要性,卻不曾想這樣的行為還確實蠻兒童的,幼稚又不講道理。
心理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探究本心,你了解你自己嗎,如何擺脫外力做自己。我是個自省的人,也能理解他人。但還是很難一天都維持成人狀態,做個情緒穩定,理智的人。雖然一直認為當下的選擇最重要,但也不禁在想,是什么導致自己會在面對不同的人和事上,顯現不一樣的面貌。我相信千人千面,為了適應社會一個人也有不同的面貌,但問題行為卻往往發生在自己最在意,也是心理最輕松的狀態中。對外人可以和顏悅色,對親密的人卻抱有挑剔的眼光和對你的無條件縱容。雙標的人是因為夾雜著情感成分,還是潛意識就有這樣的觀念。對于這個問題,我也像蛤蟆先生一樣,回憶起自己的小時候。
小時候作為家里的老二,得到的關注和關懷都是最少的。所以也養成了樂觀,自得其樂的性格。現在對家里人的態度也是一樣,從不奢望他們給到我什么,就是這么一種放養式的自由。自認為自己是可以處理好親密關系的,因為反省道歉,我做得一點都不拖泥帶水。但過程不斷地在消耗,結果再怎么彌補也是有傷痕的。所謂的兒童狀態和父母狀態的自我,大多也是在親密關系中較常出現,說明自己在這種模式的相處關系中是很不成熟的,這跟我想成為一個包容,大度,體貼是不相容的。
再往前思考,為什么會那么在意親密關系。其實一直還蠻羨慕我爸媽的,這么一對幾十年來一直相互陪伴,對彼此的關心勝過于對孩子的。我沒有體會過爸媽全身心的關心,但對于爸媽的彼此關心我內心也是覺得幸福的',他們給了我自由,我可以隨心所欲的做我自己。所以內心也渴望有這么一個親密伴侶,關心我多過于家里人的。就跟我爸媽一樣,孩子始終會長大,而且也是獨立的個體,以后會有自己的生活,讓他們自己做主。但伴侶是要相伴一生的,不管處于人生的哪個階段,都應該是彼此的依靠。但現實是,兩個人在一起都會經歷從相識到熱戀到熟悉或者冷淡的時期,處理不好還會產生厭倦期。或者自己不喜歡太過于平淡,焦點慢慢從對方身上轉移,習以為常的時期,所以自己就會切換不同狀態去作或者各種鬧騰,為了讓對方的焦點可以重新回歸到自己身上,再來用成人狀態去彌補解決。
如何去處理自己的問題行為呢,蒼鷺給蛤蟆先生的建議是:下定決心去改變。意識到自己的狀態在發生改變,并且是有害無益的,認清它并做回成人的自己。于我也是一樣的,知道問題在哪,我要如何跟自己在親密關系中,表現出的重視程度和解。史蒂夫柯維說過,人要以原則為中心。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在工作上,家庭上,生活中。不同職位都有自己的行事準則,這就是你人生的信條。不能僅僅以伴侶,以孩子家庭,或者工作為核心,這樣遲早會有失偏頗。我也試著調整自己的人生準則,開始把精力分散給更多有意義的事,看很多的書,養成健身的習慣,看電影,聽歌,斷舍離過極簡生活,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人生的三個心理狀態,努力成為為自己人生負起責任來的成人狀態。
2、另外一個比較印象深刻的觀念是人生坐標。
人跟人相處中,心理狀態都是不一樣的。處于我好,你不好的心理狀態,就會產生幸災樂禍,打壓,pua的對話模式中。感覺現在社會很多人有這樣的想法,才會出現內卷,攀比競爭的心態。人是很難避免跟人交際的,不能設法改變別人,可以先改變自己的觀念。首先要學會跳脫開來,不管是上司還是長輩也好,總是想通過我好,你不好的挑剔型父母狀態,設法對你精神攻擊來達到一種管教的目的。這是他們慣常玩的游戲,我們可以從局中人變成局外人去看待它,讓這個游戲難以進行下去,正所謂一個巴掌是拍不響的。也有這樣一部分人,總是用一種祥林嫂的姿態,說自己的各種不如意,不順,社會壓力多大,通過抱怨自己的不好來獲取別人的認同。這個社會可抱怨的確實很多,但我相信也有這么一些人,在自己的小時光里,安心悠閑的活著。想要一個良好的狀態,就是讓自己調整為我好,你也好的共贏心態。這是個團體性社會,朋友,家人,同事,生活總會圍繞著他人。以一種我希望自己好,并希望大家也好的狀態去面對人事物,所謂的競爭就變成互利,資源那么多,共享才能實現心理健康的雙贏。
通過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這么簡單的一個小故事,可以反觀自己的很多心理狀態也是需要調整的,最終都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開心的做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3
蛤蟆先生這個主人翁原本是英國一本童話書《柳林風聲》里的動物主角,作者是一名優秀的心理咨詢師,他為了方便人們理解,就借用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動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為線索,講述了他在朋友們的幫助下,開啟了10次心理咨詢的詳細過程,隨著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詢,我們也逐漸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詢師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咨詢師直視著他的眼睛,篤定地對蛤蟆先生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
蛤蟆問:“我的日子還很長,如果真有自我懲罰,我不要一直那樣下去,我想過得快樂一點,我該怎么做,你能幫我嗎?”
“這么說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問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聽說過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對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無邊無際的沙漠中,永遠找不到出路。所以當蛤蟆先生第一次見到心理咨詢師,蛤蟆先生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咨詢師直視著他的眼睛,篤定地對蛤蟆先生說:“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對于絲毫看不到希望的人來說,這段話溫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發現綠洲;在干枯的草叢中發現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險的叢林中發現直升飛機;在暗流洶動的大海中發現燈塔…….當你品讀完這本書,你會發現,你漸漸走出了心的牢籠,去擁抱一個全新的自己。
整本書的結構,大概分為3個層次,一是講述兒童自我狀態,二是父母自我狀態,三是成人自我狀態。最后在這3個層次的基礎上引申出“人生坐標”的概念。
兒童自我狀態里,兒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們面對的小學生一樣,他們充滿了朝氣,被快樂包圍。他們會因為得不到滿足而憤怒,會因為流浪狗被誤傷而流淚,會因為夜晚怕鬼而恐懼。
因為是兒童,毫無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賴父母,所以從嬰兒時期到幼兒園畢業,我們會無條件地順從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見,試圖取悅父母。正如我不到3歲的兒子,他無條件地相信我、信賴我,仿佛我是他的整個世界。他會在我哭泣的時候,束手無策地陪我一起哭;他會在我大笑的時候,毫無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會在我要求親親的時候,把他的額頭湊在我的唇邊。他全身心地愛著我,這個他在天堂精挑細選過的媽媽,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如果成年后,我們依然無條件地依賴某個人,說明我們還處在兒童自我狀態里,沒有真正長大。
我們在社交場合中,如果也總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都是自己,這就意味著我們將小時候依附于大人的順從行為帶到了成年,我們小時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潛藏在我們的潛意識里,影響著我們的行為。
父母自我狀態,是與兒童自我狀態截然不同的反應。兒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強大的。我們在原生家庭中與父母的相處模式,往往會和我們與自己兒女的相處模式相似。我們會潛移默化地習得父母為人處世的態度。突然有一天,我發現我訓斥兒子的表情、動作、語氣,竟然與母親曾經訓斥我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轍。
長大后,工作后,我們也會遇到看上去很權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的人,永遠都像法庭的審判長一樣,忙著給你定罪,忙著懲罰你,忙著操碎你那本就有點受傷的內心。就算是兒童狀態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狀態的那一面,那個不斷批評和懲罰的對象就是自己,自我批評、自我否定,自我懲罰,仿佛被永遠囚禁在沒有陽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時間,因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總覺得自己技不如人,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極的態度。可是一次與權威的叫板中,一次心靈與心靈的碰撞中,一次自己與自己對話的過程中,我決定自我救贖,放過自己,原諒自己。最終,我與平凡的自己和解。
最后一個層次就是成人狀態里的我,我既不用緊張來自父母嚴厲的聲音,也不用蜷縮在卑微的兒童情緒里。我身心放松、樂觀自信,能夠理性思考,能夠以一顆平和的心態對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
三個層次每個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來說,只有成人狀態下,我們才會去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兒童狀態奔波于情緒,父母狀態忙著批評教育,只有在成人狀態,我們才能活在當下。
蛤蟆問:“我的日子還很長,如果真有自我懲罰,我不要一直那樣下去,我想過得快樂一點,我該怎么做,你能幫我嗎?”
“這么說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許多問題需要你問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嗎?也許,最重要的問題是,你能開始愛自己嗎?”
這個問題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愛自己。有人說,愛自己是終身浪漫的開始。我要重新審視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學會感謝生命旅途中出現的所有人和事。感謝他們,讓我變成了我想成為的樣子。
最后,感謝我成為了藍色海共讀沙龍的小秘書,感謝恩師蘭梅老師對我的信任。愿在成人狀態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淀,向上生長。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4
不裝了,我是蛤蟆,我攤牌了......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這是一本心理輔導書,通過童話故事把晦澀難懂的心理學知識向我們展示出來。主人公是只蛤蟆,你沒聽錯,是一只蛤蟆,此書帶入感極強,誰讀此書誰就變成了蛤蟆。雖然是一本故事書,但是卻描寫出了我們成年人面對焦慮和抑郁時最真實的感受,蛤蟆先生通過十次心理治療成功從困境走了出來,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原來,我很重要!
先來看一下蛤蟆先生抑郁時的狀態:
“我感覺自己好像沒什么價值,我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糟。”
“很長時間里,我時不時都會這么想。當然,確實有些時候一切似乎都好起來了,好像我可以真正去干點什么。可隨后我的興致就低落下來,沒了做事情的勁頭,接著就跌入了我所熟悉的悲傷情緒里。”
在第一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兒童自我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在我們出生時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展演變成更微妙、更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
在第二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以情緒做媒介分析了蛤蟆先生的童年:
“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并理解這些情緒。”
順從行為:如果你被迫順從某個人,就意味著你不與他爭辯。你照他們說的去做,而且同意他們的想法。
依賴父母:對大多數人而言,成長的本質就是減少并最終打破依賴關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很少人能完全達成,而很多人會依賴一輩子。順從行為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在第三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解釋了蛤蟆先生的憤怒方式:
釋放憤怒:所有這些行為策略實際上都是從我們童年發展而來的防御機制,用來保護我們免于受到傷害,是孩子在權威之下無法隨心所欲才做出的反應。
在第四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父母自我狀態:
父母自我狀態:包含了自出生起,我們從父母那里學到的所有價值觀和道德觀,還包含了對生活的評判標準,讓我們借此判斷是非對錯。
在第五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成人自我狀態:
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在這種狀態下,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兒童、成人、父母三種狀態就形成了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
在第八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人生坐標:
人生坐標: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后,我們便建構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在第九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心理游戲:
心理游戲:這類游戲的發起基本上都不是出于真誠,不像正常游戲那樣只是讓人覺得興奮好玩,而是會產生非常戲劇化的結果。表面看起來實事求是,其實真正的意圖卻并不正大光明。游戲體現在兩個層面上:在社交層面上,似乎一切都是公開誠實的。而游戲玩家的真正動機卻隱藏在心理層面,同時也隱藏著欺騙。至于游戲的必然后果呢,全都是讓人產生負面情緒。
舉例1:“我抓到你了,你個壞蛋”
這是人們經常在工作場合玩的游戲,這種游戲能讓憤怒的人找到看似正當的理由來發火,借此證實“我好,你不好”的人生坐標。他們會證實別人根本上都是無能而不可信的,接下來,他們會把斥責和懲罰別人視為己任。
舉例2:“你為什么總讓我失望”
這種游戲能讓你自卑或者自責,從而證實——你一無是處,他高人一等。這會加強他的道德優越感。
舉例3:“我真不幸”
這種游戲能讓低自尊的人常常覺得生活對他們不好,卻更善待別人。概括的.說,處在“你好,我不好”人生坐標的人,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玩這個游戲的人確信他們是不幸的,會隨時給你報出一長串遭遇過的不幸事件。
在第十次治療時蒼鷺咨詢師給了我們一個知識點——情感智力:
情感智力:也就是情商的世界,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概括而言,高情商的人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辨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為“共情”。情感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的更遠,因為它能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系。
從開始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到不愿意面對,覺得丟臉恐懼,再到了解自己的成長中原生家庭的羈絆,童年中的虧欠,成年后憤怒背后的故事,最后說出“我好,你也好”。蛤蟆先生被治愈了,同時也治愈了你我。
為什么讀完這本書后我感到非常震撼?是因為我發現自己前段時間也處于抑郁階段,通過蛤蟆先生我想起自己的原生家庭情況,我很慶幸此時讀了這本書,它帶給我很多正能量。我也堅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焦慮和抑郁而且無法擺脫困境,那么這本書推薦給你。我是貧僧,謝謝您花時間觀看。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5
一個淡定友愛的母親和一個熱情開朗的父親會給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圍。
——題記
上午和中午花了3個半小時看完了這本只有10。8萬字的心理學入門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平心而論,其中很多觀點讓我醍醐灌頂,很受啟發。
看完一本書還是要”標記重點”和來一次小總結。蛤蟆最近變得抑郁了,心理醫生發現和他的童年經歷分不開,家人的嚴格要求讓他覺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長大了,自己也沒有得到身邊朋友的肯定,他活在了兒童狀態,像兒童一樣取悅身邊的人、道歉(懷疑自己)、依賴,通過慪氣的方式來釋放憤怒。每個人也有成人狀態和父母狀態,只是運作方式不同,后者讓別人感覺處在一個不平等的位置,而成人狀態是一種理智的.狀態。
其中有一句話:別人或許會影響和說服你,可最后,是你自己在決定要選擇什么樣的感受。高情商的人理解自己的內心情感世界,并且掌控它,能夠管理情緒,控制沖動,延遲滿足。
要提高自己的情商,特別是控制情緒和延遲滿足的能力,要跨越自己常用的不成熟劇本,要很快能夠調整心態面對生活的挑戰。智商與生俱來,而且都差不多,但只有情感智力才能推著我們走得更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相關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6-17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09-05
[精選]《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后感10-19
蛤蟆仙08-15
蛤蟆的故事08-15
蛤蟆的擔憂09-20
蛤蟆捕蟲09-19
蛤蟆作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