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暴力溝通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書,終于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實不是覺得厚了,也不是因為沒時間,就是因為第一眼看到就覺得應該是大眾心理學的內容,作為一個學了心理學專業的,自然明白有很多書籍其實就是從專業心理學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暫時擱置了。直到,有一天,有個老師告訴我,這本書很好看哦,所以,翻開了。
其實,我一般是看完書籍之后才會去看作者的簡介的,當然除外那些本來就已經很熟悉的作者,這樣就會讓我在看書的同時也一并體會作者的經驗,一同猜測作者是一位怎么樣的人,往往有時候翻看簡介的時候都會讓我大吃一驚,很有幸可以拜讀這么優秀的大師的作品。人本主義的確是我在本書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歡這些章節,當然每一個章節都是書中必不可少的,都是會給人不同收獲的.。區分觀察和評論:感觸很深,因為我們往往會根據觀察自動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會用言語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但往往這樣的觀察只是片面的,往往這樣的猜測只是其中之一,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貼標簽和誤會。
觀察是把你看到真實的行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緒不帶任何批判表達出來的,而評論則是根據你自身的價值體系對該行為做出自己的判斷,人們對于評論向來是喜歡反駁的。例如:你想說小紅很懶惰的時候,不妨想想你為什么想這么說,因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或許就可以換一種表達,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沒有洗(基于觀察和事實),這讓我覺得你是一個懶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說一句你真懶,應當會更讓人能夠接受,能夠意識到為什么人家會這樣說我。這個非常適用于教學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長或者老師同學的評論,尤其是老師,當老師因為學生今天沒有完成作業,直接告訴這個孩子,你真是個不聽話的孩子,我想或許這個孩子以后就這樣自暴自棄了,或許這個孩子就背負著這樣一句話耿耿于懷,如果告訴他原因,或許下一次他的行為就會有所改變,不會因為個別事件去否認或者判斷一個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蘇夢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2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的暴力溝通特別常見,人們常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對他人進展評判,一味的比擬,威逼他人,以不得不為幌子來回避責任,造成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甚至比肉體的損害更加苦痛。
最近讀了一本書,是美國聞名的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寫的《非暴力溝通》,書中用切實可行的方法,并列舉了大量的案例來教育我們如何避開出口成傷。
第一步是觀看,講事實而非評論。“你根本不照看這個家庭”比“你一周有五天都晚上十一點才回家”更簡單引起對方的`反彈,讓溝通失控。基于事實的溝通是敬重,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其次步是感受,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現在可能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清晰的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步是挖掘感受背后的需求,人們感受到生氣的根本緣由是需求沒有得到滿意,此時不該用責怪自己或他人的形式來宣泄不滿,這對解決真正想要解決的問題沒有什么幫忙。最終說出懇求,明確需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更利于直面解決問題。
我們都是一般人,都有各種各樣的心情,在生氣的時候會自然而然的將錯誤歸結給他人,這種無謂的發泄并不利于解決問題,有時候發泄完還會有自責心情,讓生活更糟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后,我覺得可以試試在今后的溝通中用到“觀看—感受—需求—懇求”四步法,在心情爆發前給理智留一點思索的時間。
通過對這《非暴力溝通》一書的閱讀,我在漸漸改善自己與其人的溝通方式,對于與其他人在溝通中消失的一些暴力溝通,也能夠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分析緣由,并且準時調用自己學到的學問,使自己的內心更加平和和堅決,學會感恩,學會愛自己。非暴力溝通,需要時間來踐行。要把非暴力溝通作為工作、生活中的一項修煉堅持下來,做一個平和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3
前段時間因為發現了自己在溝通方面存在較大缺陷,所以這段時間讀了一本比較經典的溝通書籍《非暴力溝通》。讀完后發現,這本書對我的用處特別大,書中的很多問題都是在生活經常遇到的,也給出了解決方法。比如,孩子犯錯時用什么方式溝通更好,是打,是罵還是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自己遇到讓你憤怒的事情怎么辦,是罵回去嗎?
首先,“非暴力溝通”的目的是化解生活,工作中因溝通問題引起的不信任,信息無法準確傳達,甚至沖突的問題。
書中核心思想就是下面四點。
第一,不帶評論的描述發生的事情。
第二,表達自己的感受。
第三,說出自己的期望。
第四,提出自己的請求。
其中第一點是最重要的,他是“非暴力溝通”的基礎,但是人們生活,工作中總是很難做到“不帶評論的描述”。多數時候都傾向于用貼標簽,批評,比較,命令和指責的方式,而不是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所以我們首先要區分觀察和評論,可能你會說觀察和評論不是很好區分嘛,還真不是的,如果這么好區分也就沒有這么多溝通問題了。
舉個栗子。
“你總是很忙”,這句話是觀察還是評論呢。我既然把它例出來了,那它肯定是評論了。問題就出在“總是”這個詞上,仔細一想就能明白,它是帶著情緒的,而不是僅僅在描述“你很忙”這件事。
第二點,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點中,我們一般比較容易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混在一起。并且我們大部分人也都不擅長表達自己的感受,特別是咋們中國文化更是不提倡表達自己的感受。久而久之我們多數人時候都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了,只是習慣于考慮別人期待我們怎么做。
同樣舉個栗子。
比如某天你做錯一件事,你感到很沮喪,但是你卻說“我真沒用”。很明顯“我真沒用”是想法而非感受。
第三點,說出自己的期望。這點看似容易,但是生活我們很多時候這往往把期望藏到了批評中。人對批評都會下意識的產生抵抗情緒,進而提出申辯甚至反擊,這就會讓我們的期望大打折扣。
再舉一個例子。
丈夫回來的比較晚,妻子本來的期待是希望丈夫回來早點,但嘴上卻說“你怎么老是回來這么晚,還要不要這個家了”。想想丈夫是什么感受,情商高點還好,低頭認個錯哄哄老婆也就沒事了。如果丈夫情商不夠,或者本來心情也不好,可想而知又少不了一頓爭吵。
第四點,提出請求。那么請求越具體越好,不要含含糊糊。最好再和溝通對象確認下是否真的明白。因為每個人的表達能力不一樣,接受能力也不同,所以很多時候你以為對方明白了,其實對方理解的和你說的不是一回事,這樣的情況我想我們都遇到過。當然如果是關系比較默契的,可能也不一定需要再次確認的做法,可能一個眼神,一個表情,大家就明白是什么意思了。但這畢竟是特殊情況,另當別論。
還有一個需要要注意的是,區分清楚請求和命令。這里必須要引用下書中對“命令”這個詞的重新定義,如果請求的人同時又批評和指責,那么這不是請求而是命令,如果請求的人想利用對方的內疚或同情來達到目的,那么這也是命令而非請求。這句話可以說刷新了我對關于請求的認知,而且也和前段時間在連岳公號里看到的一篇文章的觀點不謀而合。文章大致是這樣的,一個母親一而再再而三采用各種辦法要求姐姐救濟不知上進,沾染賭博的弟弟,如果不,就用斷絕關系來威脅。這位母親的行為就不能算是請求了,而是命令,那么做為有自己家庭和生活的姐姐是否有必要服從這樣不合理的.命令呢。我想我們都已經有答案了。
當然上面這個例子比較極端,而不極端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中也一樣比比皆是。比如,我們可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好好讀書要聽老師的話,要不然爸媽就不高興了,就會很失望了,等等,這樣的類似情景是否很多呢。
最后,看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收獲就是,我們不管是因為什么原因和他人溝通什么事,我們的最終的目的是讓溝通的雙方比較輕松愉快(最少非暴力的情況下)的認識到對方的需求,從而達成一致觀點或行動,形成雙贏的局面。當然,書中提出的四點觀點,看似容易,做起來非常不容易,慢慢修煉吧,與君共勉。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4
本書中指出的問題,在許多文化中都存在,即壓抑個人的感受。在中國,我們每個人被各種關系定義:父母、孩子、朋友、上司、下屬……每個人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至于感受……不重要。
我的感受,當然重要。你的感受,也同樣重要。非暴力溝通提供了一種溝通方式,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在別人容易接受的前提下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訴求。
我認為這種溝通方式尤其適合家庭,家庭中的成員有著不一般的感情紐帶,相互關心、相互支持,但同時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小矛盾。如果這些小矛盾不能很好的處理,會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傷害。
非暴力溝通有四個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這四個要素有兩種用法:表達自己&傾聽他人。書中對整個體系有著詳細的介紹,我只想講兩個我感受最深的點。
區分評論和觀察結果:
我們總是下意識對我們看到的事物進行評論,比如我看完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我會說這本書寫的非常好,這就是一條評論。
如果換種表達方式,我仔細考量我的觀察結果以及自己的感受,那應該是這樣:這本書讓我了解到了一種全新的溝通體系,解答了我的“怎樣做才算不評判”的疑問,讓我知道了聽到不中聽的話時產生的負面情緒的根源在于我們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這本書帶了我如此多的幫助,我讀完以后感到非常的驚喜,忍不住想要推薦給其它人。
傾聽他人:
小孩尤其需要被傾聽。小孩不是天使,也不是惡魔,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的`探索,而且他們的探索不會預設前提。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應對這樣“不講理”的探索讓他們頭痛不已。非暴力溝通可以幫助我們應對“不乖”的小孩。
每個人都渴望被理解,當我們被理解的時候,我們會愿意敞開自己的心扉,愿意去做一些本不是很愿意做的事,小孩也不例外。
如何傾聽呢?當我們懂得如何去使用非暴力溝通四要素(敢穿、感受、需要、請求)去表達自己了以后,我們也可以基于這些要素去傾聽和理解他人。
我家飯飯不到三歲,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要求,當然也包括不合理要求。當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只要能夠認真的傾聽他的感受和需要,并且讓他感到他被理解了,通常接下來的溝通就會變的容易許多。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5
說一下昨天晚上家里發生的事。因只有我參加了學習小組,孩子爸爸并沒有參加,可能就和我不是很同步,做事比較魯莽一些,不能做到積極傾聽。
昨晚兒子洗腳的時候不小心把水撒了一地,孩子爸爸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打了孩子一下,并訓斥:“干嘛呢你,地板怕水不知道啊!”孩子馬上就委屈的掉眼淚了,但是又不敢哭出聲,壓抑著抽泣。我看到了后連忙對他說:“兒子,你是不是很委屈,如果是就大聲的`哭出來吧!”兒子聽了我的話后就大聲的哭了起來,我過去抱了抱他,拍了拍,對他說:“哭完告訴爸爸怎么回事就好了。”兒子哭了幾聲就不哭了,告訴爸爸:“我的洗腳水打熱了,我把2只腳放在盆邊上,一只腳太用力,踩翻了。”爸爸很不好意思的說:“對不起,我以為你跟媽媽鬧脾氣,故意打翻的呢,爸爸錯怪你了。請你原諒。”兒子點點頭,算是勉強原諒了爸爸。
睡覺的時候我和兒子談論這事,并表揚他沒有對爸爸發態度,但是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要表達出來。事后,我對爸爸也進行了溝通,怎么不分青紅皂白就打了孩子,爸爸也特別后悔.其實他也在看書,但是同我一樣,運用起來還是比較生疏,希望他將來也加入學習小組,我先自己努力變好,慢慢影響他吧。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6
《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與家人的溝通方式,結合生活,我覺得非暴力溝通就是和家人好好說話。以下是我對《非暴力溝通》第九章以后的內容總結。
一、走出“應該這樣”或“應該那樣”的誤區
當我們期待別人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時,就覺得別人應該要那樣做,如果沒有那樣做,我們或許會指責他人。事實上,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也是在思想上對別人施加了暴力。
經常,我們對對別人不滿時,我們都把問題指向別人。就像爸爸不想陪伴孩子,我就使用一些不中聽的語言去指責爸爸,而沒有考慮到他的感受和需求。因為我覺得孩子爸爸平時都在忙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孩子,難得周末不用上班,就應該好好陪陪孩子,如果他沒有拿出100%的熱情去陪伴孩子,那他就失職了,就是個沒有責任心的爸爸……
晚上回到家,我對自己白天和孩子爸爸說話的態度進行了反思,重新梳理了一遍思路,才發現自己一開始就掉進了“就應該……”的誤區。其實爸爸忙了一個星期的工作,難得周末可以在家放松一下,他想好好睡一覺滿足一下自身的需求再正常不過了。后來跟爸爸交談了此事,認同了他自身的需求,因為白天和他說話的態度不太好,向他道歉,也表明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們相互理解了對方,因此我也放下了心中的內疚。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用苛責的態度對待他人,我們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我們只有走出“應該這樣”或“應該那樣”的誤區,我們才能寬恕他人以及寬恕自己。
二、用“我選擇做……”代替“我不得不做……”
曾經,我也抱怨過生活,因為我不得不要做一個全職媽媽,我每天不得不要做飯給家人吃,覺得現在的事情和生活都是不得已的,我好像別無選擇。
通過非暴力溝通的學習,我問自己,真的是這樣嗎?現在的事情和生活都是不得已的嗎?
如果我不想做全職媽媽,我會去找一份工作嗎?我會請一個保姆來照顧孩子嗎?如果我不想做飯,為了孩子不挨餓,我會叫外賣或者去外面吃飯嗎?如果我不想做家務,我會請一個鐘點工幫忙做家務嗎?
我選擇做這些事情,為家人付出的同時,家人也給予了我愛的回饋,讓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感受到一家人相互扶持、相互陪伴的幸福;感受到生活的樂趣、生命的美好……
三、用“我在意你……”表明自己的觀點。
一天下午,大寶放學回來跟我說,以后放學時讓我在離學校不是太遠的`地方等她,她說想自己單獨走一段路程,想像隔壁哥哥一樣有一天能自己獨立上下學,我心里知道,這是大寶渴望獨立的表現。我跟她說這要征求老師的意見,如果媽媽不在等候區接你,老師會不會同意?
我跟大寶說,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和個子都比較小,放學時人太多容易擁擠,年齡小的孩子更容易被擠摔跤發生安全事故。老師和媽媽都很在意你的安全問題,以后媽媽得繼續在等候區接你放學,等你長成隔壁哥哥那個年齡,更加懂得保護自己了,再讓你自己單獨上學放學,好嗎?
大寶知道我和老師都是為了她的安全考慮,而不是簡單粗暴地拒絕她的請求,所以她也欣然地接受了我們的建議。
四、親子溝通中,用表達感受來代替指責,真誠接受孩子的感激之情。
我停下手中的活過去跟大寶說:“看看起床計劃清單上還有哪些事情沒完成的?抓緊時間去準備,我們十分鐘之后就要出門了。”
這時大寶有些生氣地沖著我喊:“你沒有給我裝好米糊,我喝什么呢?”這時我看出來了,大寶已經習慣了我幫她裝米糊,而且把這件事當成是我理所當然要為她做的事。
我走近跟大寶說:“媽媽聽到你用這樣的語氣跟媽媽說話,媽媽感到有些難過,我覺得你在責怪媽媽沒有幫你裝米糊,還有平時媽媽幫你裝好米糊,是媽媽在幫助你,但不是媽媽必須要做的事,今天媽媽因為忙忘記了給你裝米糊,但是媽媽不想因為這樣被你責怪,平時媽媽幫助了你也希望得到你的感謝……
大多數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感激和贊揚,但平時我們對別人的感激或贊揚又感到羞澀,認為自己做得好是應該的,做不好也要接受相應的責備,即使別人不責備自己,自己也會為自己錯誤的行為感到自責。學習了非暴力溝通之后,才發現自己這種不敢大膽接受別人感激和贊揚的心態其實也是不夠真誠的表現。
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和家人溝通時,經常不經意間就使用了暴力的語言。我想把書中的理論一點一點地運用到生活中,通過不斷練習,和家人相處時,盡量選擇有愛的溝通方式,我也是我們和家人溝通時必需要學會的愛的語言密碼。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7
今年暑假第一次讀這本書時,正在自責和懊悔的情緒中無法自拔,當讀到第一首詩《語言是窗戶(否則,他們是墻)》時,情不自禁的感動的熱淚盈眶,詩里描述的正是我犯的錯誤,是我親手把語言變成了墻。那時的我關注更多的是如何傾聽他人的需要和感受,希望能學習到加深與他人交流的方法。這次再讀,收獲的焦點更加廣闊了,深刻的理解了如何傾聽自己和愛自己的重要性,只有搞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如何滿足自我的需要,才能明白他人的哪些行為不能滿足自己的需要,才能明白自己氣惱責備他人的原因,也才能看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并給予理解和陪伴。
這本書更像是一本指導手冊,教會我們如何觀察生活周遭發生的情況,體會和表達自己的感受,并通過傾聽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需要,最后根據這些需要清晰的'表達自己的請求,促進自己加強與他人的聯系。
作者以案例和對話的方式,讓讀者在實例中體會觀察和評論、感受和想法、請求和命令的區別(我們所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讓我們常常無法區分他們的差異),認識到傾聽和表達的重要性。
書里對觀察、溝通、傾聽的技巧講了很多很多,無法一一贅述,對我來說最有幫助的是一個認識自我的方法,通過“不得不改作我選擇”的練習,深入的了解自己的行為和需要,深深的理解了自己曾經說出的話和做出的選擇,也終于看到了一點點真實的自我。
對于溝通這件事,本書能夠幫助人們在和別人溝通的時候理清思路,以及我們需要注意哪些點,需要做什么事情。它都很具體地給出方法。可能這只是獲得有效溝通其中一種方式,你也不需要過于迷戀本書的方法,因為書中知識畢竟是從實踐中得來的。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再次回歸實踐當中去,還是需要我們內化,從而形成我們自己的溝通風格!
具體方法:
前提:當你聽到什么話,知道什么事情,先不要去比較、判斷、評論、標記是非、道德標準等等,因為他們會蒙蔽我們作為人性愛的一面。
步驟一,觀察,先要對發生的事情客觀的觀察,具體地表述出來,而不是去總結性的評論,因為評論具有判斷色彩,這是一種變向的指責與批評。
步驟二,感受,將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或者聽到話,要把自身此時此刻的感受表達出來或者我們做的哪些事情導致他人的感受是什么,讀后感比如,我很難過,我很高興,我很內疚”。而不是壓抑自己的感受,總是說“我覺得”!這樣的主觀看法。因為感受,能讓你體會到他人的狀況,從而更理智地去和他溝通。
步驟三,需要,在表達感受之后,要說出我們內心的需要,我們需要什么,傾聽自己的內心。不是責備自己,也不是責備他人。委曲求全和盛氣凌人都會傷害自己與他人的人際關系。
步驟四,請求,明確地具體地提出我們的請求(避免抽象),而不是向別人發號命令(這樣會讓別人覺得,不聽從你,他們會受到懲罰)
步驟五,傾聽,在傾聽之前,我們需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神貫注地傾聽對方的真實想法、感受、需要。不要急于表達我們的感受和態度,因為此刻,體會他們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你不能準確地體會他人的感受,也可能說明你也很少能夠傾聽自己的內心感受。
步驟六,釋放憤怒,當我們生氣時,不要指責他人和自己,體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與感受,會讓你的憤怒降溫。
步驟七,愛自己,不要壓抑自己,強迫自己去做某些事情。當我們想改變某些行為,希望你是因為出于對生命的愛,而不是出于羞愧、自責、內疚、義務性的去做某些事情。如果你有負面情緒,你要承認這個是無法避免的,無需責備自己,因為人本身就是不完美的。如果有些事情是你逃脫不掉的,那就告訴自己的內心“這是我選擇做的,而不是不得不做的”。因為在滿足別人需要的同時,也要照顧好自己的感受。
我想這本書將是我經常翻閱的手冊了,因為非暴力溝通是要在生活中、關系中去實踐的,就如作者所說,非暴力溝通更是一種持續不斷的覺察和提醒。只有不斷的去觀察、去傾聽自己和他人,去打開自己體驗更多的互動,才能收獲到我們希望得到的愛和被愛吧。希望今后自己和他人都能愿意去健康的溝通,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在生活中,在工作上,能夠獲得更多的快樂,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8
今天讀到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包含的三個部分:
1、對方做了什么事情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2、我們有哪些需要得到了滿足;
3、我們的心情怎么樣。這讓我想到我們讀的第一本書中所說的贊賞孩子的三個技巧:
1、描述你所看到的.;
2、描述你的感受;
3、把孩子值得贊賞的行為總結為一個詞。
非暴力溝通表達感激的方式就像一個升級版的方法,適用于家庭和人際交往。非暴力溝通鼓勵我們用正確的方式充分表達感激,當別人以同樣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感激時,我們可以做到既不自大也不假謙虛。不要讓我們的贊揚成為實現某個目的的工具。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認真感悟書中的內容,讓自己變得更好。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9
在讀《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前,我對非暴力溝通始終沒有一個較為恰當的理解。讀完之后,我才知道,原來非暴力即意味著讓愛融入生活。讓敬重、理解、觀賞、感謝、慈善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貪欲、憎恨、偏見、懷疑和敵意,來主導生活。
假如今日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我們的轉變與世界的狀態息息相關,而轉變溝通的方式是自我轉變的重要開端。《非暴力溝通》這本書從十二個方面對我們闡述了如何讓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溝通品質得到提升。
首先,我們要做到心中有愛,讓愛融入生活。在此基礎上,我們要去探尋畢竟是什么蒙蔽了我們的愛。我們要通過日常的觀看,找到結果,并清晰的描述下來。要勝利的進行非暴力溝通我們還要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從而使溝通更為順暢。感受源于我們自身的'需求,我們無法犧牲他人來滿意自己的需要。
有效的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借助詳細的描述來提出懇求。有時候傾聽比語言更具有力氣,傾聽會使人身心痊愈,因此學會傾聽尤為重要。讓愛融入生活不僅僅意味著要愛他人,同時還要愛自己。充分表達生氣,運用強制力避開損害,我們這樣做,是為了避開損害,而不是為了懲處他人。在心情低落時,我們要專心去了解自己的需要,這樣我們的內心將漸漸變得平和,我們才會重獲生活的熱忱。非暴力溝通還要求我們學會表達感謝。
讀完這本書,我了解到非暴力溝通的重要性。學會非暴力溝通,我們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上都會受益匪淺。許是讀的速度較快,對其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的較為淺薄。但我信任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多,我定會有更深刻的感受。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
在老師的推薦下,通過閑暇時間閱讀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
這本書,作者本身也是一個極度敏銳又極度具有同理心的人。通過盧森堡博士獨創的溝通交流模式,結合我的個人班級管理經驗,深感認同,下面就交流模式中的觀察和感受談下看法。日常班級管理中,通過相互間的溝通,師生得以意見交流、才可以聯絡感情、化解誤會、團結班級中的力量,進而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發揮潛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在森堡博士看來,有四個原因使我們的日常交流,容易演變成暴力行為,這四個原因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回避責任和強人所難。這就提醒我們在交流中如何避免暴力交流。
首先,是觀察,客觀地說出觀察到的事實。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曾提出: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重點是區分“觀察”與“評論”,平時在表達我們對于學生的觀察時,會不自主的'帶有評論性的詞匯。如果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學生將傾向于聽到批評,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第二,是感受。通過建立表達感受的詞匯表,我們可以清楚地向學生表達感受,從而是溝通交流變得順暢。感受的根源在于我們自身。我們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對他人言行的看法,導致了我們的感受。想要了解一個學生的感受不容易,這常常是一個很艱苦的探索過程,中間還會有曲折。因此,我們在做判斷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即使有較大的把握,話也不要說得太滿,而一旦發現情況不對,就立刻調整自己的想法,不可固執。有時候種種證據都能證明確實是這么回事,事后卻發現并不是這么回事,這種情況我也遇到過多次。世界是復雜的,學生的心靈是復雜的,萬不可簡單從事。這也說明了做研究型教師的困難。你想研究問題,實際上就是給自己增添了問題,反倒是你不去研究,我橫豎就這一套辦法應對,反而比較省心省力,眼前成效可能倒更明顯。學校里研究型教師較少,這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是如果堅持下去,幾年以后就看出與其他老師的差別來了,不是眼前“業績”的差別,而是素質的差別。
我認為非暴力溝通給我們德育工作者的啟發是:人天生熱愛生命,樂于互助,異化的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學生都有其獨立的人格,作為班主任要傾向于傾聽,培育對學生的尊重與愛,使師生情意相通,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1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的后記部分,作者講了他舅舅和他外祖母的故事。表面上看,這故事好像與此書沒有多大關系,但仔細品嘗,感覺這故事是把握全書精髓的鑰匙。這把鑰匙告知人們:在與他人或與自己溝通時肯定要充溢愛心,不然書中介紹的那些溝通方法就降格成了技巧和話術,而這樣的溝通其實也是暴力的。 在非暴力溝通中,愛心為何這么重要?因為這可以有效防止我們在溝通時,掉入人們習以為常的打標簽,先入為主的陷阱。語言是人類用于人際溝通的宏大獨創,只有駕馭好這工具,才能過上正常的生活。但語言不行能百分之百地描述我們周遭的客觀和主觀世界。把顏色數字化后就會發覺,在這世界上竟然有1600多萬種顏色,相比之下,人類用于描述顏色的詞匯卻寥寥無幾!另一方面,詞匯是穩定的,但詞義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心態下,對不同的人是會改變的`。比如讀了《非暴力溝通》一書中的某一章節后,飽經風霜的人說“懂了”,初出茅廬的人也說“懂了”,雖然是同一個詞匯,但詞義卻是不一樣的。這也是為何在本書的379~381頁,作者拒絕用業內公認的學術性方法去和精神病人溝通的緣由。假如沒有愛心,是無法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許多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心理狀態的。
無論是懇求他人做某事或是自己安排做某事,人們都希望能心想事成。當懇求和安排能滿意真實的需求時,心想事成是比較簡單做到的。那么怎么才能發覺真實的需求呢?作者告知我們,不能簡潔去聽需求方在說什么和做什么,因為同一詞匯可能會有不同的詞義,同一行動可能會有不同的動機。只有通過視察和感受,不要受說什么、做什么的干擾,才有利于找到最接近真實的需求,所提出的懇求才可能被接受。
1943年夏季,還是童年的作者一家搬到了美國密歇根州的底特律。搬來后的其次個星期,他家旁邊一處公園發生了一起嚴峻的暴力事務,這個事務萌發了作者對非暴力溝通的關注。《非暴力溝通》首發出版的詳細時間無從查考,不過據網上的資料,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頭,作者所提出的非暴力溝通方法就已被用來為美國聯邦政府資助的學校項目供應糾紛調解和人際溝通技巧培訓了。 20xx年1月,《非暴力溝通》一書的漢譯本由華夏出版社翻譯出版,此時距首部蘋果智能手問世己過去了兩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幕的緩緩拉開,給世界帶來了數不清的顛覆性變更。對于《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也不例外。個人感覺,至少有兩點對《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介紹的方法提出了挑戰。其一是信息不斷以翻倍的方式暴增著,而每個人每天所擁有的時間卻仍舊是不變的24小時。結果人人都很匆忙,時間也被高度碎片化。浮躁的心態,讓打標簽成了人際溝通中的標配;其二是有越來越多的人借助智能手機,在各類網絡社交平臺上進行不見面的溝通溝通。這樣的溝通溝通,不僅因為萍水相逢而極度缺乏信任,而且面對面溝通溝通時,那些豐富的動作語言也難以被感知。在這種狀況下,《非暴力溝通》中介紹中的那些方法如何來加以變通運用?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2
尊重與合作,先有了合作才能顯示出尊重!控制型育兒方式的孩子學到的更多是配合與服從!而只有賦權型育兒方式的孩子才會和你建立起誠意的合作,你關注了體會他的感受與需求,他也就會尊重你的想法!讓孩子學會合作,學會和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合作,而不是單方面迎合或抗拒!作為家長我們也有自己的需求,我們首先要照顧好自己,只有自己的需要被滿足了,才有滿滿的正能量照顧好我們的孩子,但是也可以偶爾的對孩子表達一下自己的需求情感,讓他們也學著理解一下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有脆弱的時侯,他們有時發自內心的小舉動,會給我們帶來無窮的力量與美好!
我想、我覺得就會要求孩子你要、你應該,可是大多數情況下現實和預期存在差距,這樣就容易出現負面情緒,不光大人,小孩也會出現煩躁,沮喪,難過的表情,有次我家孩子書沒有背出來,他自己就會采取一些過激的行為來發泄他的這種情緒,當時看到他的這種行為時內心還是有點恐懼的,怎么會這樣呢?當時不知道用什么樣方法來幫助他平復心情!只會更生氣的說著你這樣是不對的,以后這樣還了得呀?現在想想一堆大道理不如一個理解的擁抱!只有盡量克制減少對他的批判與指責,少貼標簽,多鼓勵他慢慢來,一定會可以的!這樣他反而沒有負擔更主動了!即使心中萬馬奔騰,表情也要鎮定自如才行,因為負情緒會傳染的。只有自己跳出來了,才能更好的幫助和引導孩子!
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們對孩子最開始的期望就是他們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接觸到更多變的環境以后,育兒目標就更具體了!如何讓孩子朝我們期許的目標前進,并且是自愿自覺的去做,就需要更多的學習并實踐,找到適合自己的育兒方式。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權,多傾聽他的想法和需求,鼓勵引導他做出自己的選擇!只有這樣他才會認為不是我們強求他做的,他有選擇的余地,我們也就不會因為他的不聽話而氣惱了!
看前幾頁時就在尋找如何讓我家孩子聽話的好辦法,而書中卻是要我們的撥開事件的.表像,尋找動機后的需求,知道了根本需求,才會找到化解的策略,如何更好的交流,以平等的姿態互相換位思考,從而讓對方做出更好的選擇,而不是相互爭論引發沖突,最后搞的大家都不開心!同樣的一件事切入的角度不一樣,利用巧妙的語言,都會化干戈為玉帛的!最終讓他相信你,肯定你!
親密聯結是彼此的橋梁,通過這座橋走進孩子的內心深處,知道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而獲得共鳴!現在覺的對于孩子出現的問題,可以適當的做個緩沖,不要立馬做出決定,因為第一反應基本都是以前出現的固有解決方案,要想改變就要有時間思考,轉變錯誤的模式!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盡量不要用孩子的不足去和別人的強項比較,因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多找找孩子的優點,放大他的優點,揚長棄短!
禮物可以分為很多種,有時候精神上的給予勝過物質上的獎勵,太多的物質給予讓他已經覺得:得到后也不過如此,總認為下一個肯定會更好,所以就會不停的索求。物質只是載體,只有賦予主題,才會讓孩子看到其背后的意義而珍惜它!當孩子給我們禮物時,我們也要及時回應道謝,讓他也感受一下利他的快樂,從而達到互通的聯結!
和孩子在一起時,讓我忍不住發火的不是事件的本身,他會不會或者做的不夠好,我更多的是看不順他的煩躁表情和態度,前天他買了個面具,讀書筆記.我還開玩笑著說要不以后你做作業時就帶個面具或者我帶吧,這樣我們看不到雙方的情緒,相處可能會好點,雖是玩笑話,但也是癥結所在之處,如何化解,還需慢慢調整自己。
這里的非暴力更多應該是言語上的,給出沒有評判的觀察,我覺的很好,只敘說現實發生的,不下結論的評判,讓孩子自己去體會做出應該做的決定,有時即便你說的再對,都沒有他自己發覺不妥而改變的及時!做為家長我們只能傾聽、鼓勵、引導,而不能代替,他們的每一次成長都需要自己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出來!
如何把“戰區”變為“無錯區”,家庭的戰區就是沖突的激化,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沖突,你希望他往東,他卻覺得西才是他現在的需求,所以就需要冷靜下來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不能因為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任由情緒爆發!隨時告訴自己不管什么事情都會有一個解決的方案,現在不行接著找,總有可行性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嘛,我認為的無錯區就是一個可以隨時調節修復情緒的中轉站,可以帶著任何情緒來,但出去時一定是個面帶著微笑,內心平靜到那都不是事的強大感覺。
有時候看到孩子在沒有滿足自己需求時做出焦慮、不安、煩躁的動作時,真的就想立馬上去按個暫停鍵,他就像個要奶喝的小孩一樣,給了立馬停止哭鬧,可是事事不可能都那么如愿,有的就需要過程,就需要你去努力的等待,如何勸慰,告訴他轉移現在不好的狀態,正是我目前的側重點,只有我自己有能量了才可以指導他,影響他!
我們很希望聽到別人用“長頸鹿語言”和我們溝通交流,因為那樣的確讓人感覺很舒服,可是自己卻不知不覺走進了“豺狗語言”的范疇!關于家庭會議,當然是所有家庭成員共同合力朝一個目標方向努力,這樣效果最好,進步最快!然而我想說的是我家那位使用的是“老鷹語言”,他只在你的上空盤旋,偶爾沖下來叼兩口,就飛走了,因為他覺得這些都不是他的事,所以我也只能呵呵了!慢慢順其自然吧,強求也未必有好的效果!
通過活動類型讓我們充分感知并應用,再好的說教理論都要有實踐才能體現他的價值,前半段主要是自我感受剖析:把評判解讀成需要,學會轉化憤怒,給憤怒劃分等級,時刻提醒自己你該怎么做,后半段著重怎么化解沖突,就好比看病,只有知道病因,病源在哪里,才好對癥治療!首先暫停鍵和兩幕劇進行沖突過濾,接下來按照長勁鹿式的思維方向進行和平地化解沖突!最后幾頁的表情圖片很熟悉,這些感受卡生活中隨時隨地可見,喜怒哀樂……哪些是自己最愿意看到的呢?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是大致相同的!
本書也接近尾聲了,感覺看后面的故事分享要比前面的輕松多了,難道是有情節好帶入嗎?前幾日和一個朋友聊天,因為兩家的孩子歲數差不多,關于小孩子常出現的問題都有同感,最常出現的都是小孩調皮不服管教之類的,他家小孩的性格是你說了他,他就一聲不吭的,而我家卻是說了他,嘩啦嘩啦的要造反,為什么截然相反的態度,家長都不接受呢?都覺得這樣不好!看來什么都是因人而異了!本想寬慰幾句,奈何道行尚淺,只能傾聽表示理解!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3
俗話說得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生活中我們往往向最親近的人毫無掩飾地展現自己的壞脾氣,忽略對方的感受,破壞親密關系。由此可見用語和溝通不當會產生“暴力”效果,例如指責、嘲諷、說教或拒不回應等等都可能會給別人帶來精神上的創傷。而不管這些語言暴力是有意還是無心,都會讓人與人之間產生隔閡,變得冷漠,甚至成為敵對面。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了一種能使人們情意相通,和諧相處的溝通方式,即“非暴力溝通”。
本書前言片段中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語言是窗戶,否則,它們是墻”。溝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書開頭就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需要、請求,這四要素是非暴力溝通的本質。掌握好這四要素可以幫助我們使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與他人展開交流。
一觀察
第一要素是觀察,遇事先別急著評論,而是要保持客觀性。首先這一步就要花許多的時間去糾正,因為我們身邊接觸的大多數人,包括自己,有時候會根據只言片語就直接對別人下定義,這非常地武斷、片面。我們應該做的是全盤知悉客觀事實與數據,并且不帶情緒地、冷靜地進行觀察。
二感受
第二要素是感受,意思是注重自己的主觀感受,而不要盲目揣測其他人想法。人的想法總是千變萬化的,自己尚且如此,過度猜測他人更是虛無縹緲。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平時給朋友發消息,她沒有及時回復,你自己可能就會胡思亂想:她是不是不想和我做朋友了?同理在工作中也是,同事或領導長時間沒有回復你的消息,你可能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在哪方面得罪他們了?但其實這些都是你過度敏感帶來的,解決亂想最好的辦法就是將對方做的事和自己的情緒直截了當地告知對方,開啟一段平等的溝通和協商。
三需要
第三要素是需要,即說出自己的'需求,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往往能簡化處理問題的步驟,簡明扼要地表達出雙方各自的需求,以便進行匹配,對大家來說都是有益的,是溝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四請求
第四要素是請求,也就是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請求,明確發力點,從而讓這場溝通變得高效。當然請求不是命令,命令是強制性的行為,但請求是可以被拒絕的。溝通是雙向的,要給予他人拒絕的權力,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按照自己的預期發展,因此對某些事情最好不要懷有過高期待,我們要做好被拒絕的兩手準備,與此同時盡全力而為之。
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如何讓與人進行良性溝通的方法,其實就是學會看清交流中所帶情緒的本質,然后控制情緒,放平心態與人交流。當然,人是情緒化的動物,是人就一定會有情緒,私下交流難免會拌嘴爭吵,但是如果在商業談判等正式場合下,我們更需要看清語言和情緒背后的需求,再反過來問自己是否有能力、有意向滿足這個需求?從而透過語言掌握此次溝通的本質,促成合作。
《非暴力溝通》一書讓我獲益良多,在傳授正確的溝通方法之余,書中還有一個關鍵詞:愛自己。只有自己永遠不會背叛自己,人是無法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的,多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少做受外界壓力脅迫而自身不認同的事情。學會悅己,是人生的一門必修課。
最后,希望我們都可以做到“非暴力溝通”,傾聽他人,善待自己。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4
在寒冬臘月中聆聽最美的“春天”。這是最冷的一個周四,也是最暖的一個周四。紛紛揚揚的大雪如期而至,早晨起來,白茫茫一片,學校昨天已宣布停課,兒子還在睡夢中,看著身邊安安靜靜酣睡的小人兒,忍不住俯首親了親他紅撲撲的小臉蛋,許是擾了他的美夢,他抽搐了一下嘴角,小手深出被窩掃了一下自己臉頰,又安靜的進入了甜甜的夢鄉,輕輕地掖了掖他的被子,不禁想起了昨晚的對話。
“媽媽,我不想長大!”坐在被窩里,兒子靠著我說。 “長大了多好啊,可以學到很多本領,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以為兒子懷念幼兒園的無憂無慮,開始為期末的復習焦慮。 “媽媽,我長大了你是不是就變老了?”兒子坐起身,扭頭看著我的臉,期盼的問。
“肯定了!”我摸摸他的頭回答。
“雖然我想做很多事情,但我還是不想長大。”兒子對我的回答有些失落,撅著最開始賭氣的樣子,我不明他氣什么? “你是在擔心媽媽變老嗎?”我試探著問他。
“媽媽,你的媽媽在哪?”兒子問的我有些心酸,我是遠嫁,一年半載回娘家一次,兒子從小爺爺奶奶帶帶,對外公外婆沒有太大的概念。
待我回答之后兒子又說:“媽媽,我覺得你好可憐啊,你都不能跟你媽媽一起!”
我這才明白,兒子不想長大,是怕長大了就要與我分開。我安慰他說:“沒事,你長大了就不需要媽媽照顧了,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了。”
兒子擺擺手,著急地說:“不是的,不是的!媽媽,我是想到你沒有媽媽照顧好可憐,我怕我長大了離開了你,你就更可憐了。”兒子的話似一股暖暖的氣流,氤氳我心。
我很慶幸自己沒有在一開始討論這個問題時,就打斷兒子,實際是中途我確實有強制中終止話題的打算,因為我兒子經常會跟我說:“媽媽,我不想變老!”、“媽媽,我不想老死!”之類的話。小小的年紀,小小的腦瓜,裝的東西讓我覺得不可思議,他奶奶每次聽到他說“老啊、死啊”之類的也是很忌諱,所以我們每次都沒有讓這個話題繼續下去,而是用斥責或轉移話題終止。
《非暴力溝通》第七章中,告訴我們要用全身心傾聽,在非暴力溝通中,傾聽他人意味著,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一心一意的體會他人,也許正是因為我放下對兒子“這個問題太沒意義”的主觀判斷,才讓我在寒冬臘月中聆聽到最美的“春天”。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這個周的學習讓我知道,不僅要體會到自己的需要還要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要。書中說的家庭主婦的例子就跟現實的我一樣,先把情緒發泄了,事情還得自己做,然后還覺得委屈。 學習以后,可能還是控制不住發泄情緒了,但是我會馬上意識到,會心里問自己,我的需要是什么,我希望對方做什么或者給我什么樣的反饋。很多時候,我對自己太苛刻了,不寬容和真實的面對自己的感受,所以才會出來很多情緒,然后把這些情緒歸責于別人。我應該對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動負責。 清楚這一點之后,我們對別人提出請求的話,應該越具體越好,一方面可以讓我們更加認識自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讓對方了解我們的目的,有助于溝通的進行。通過學習,我知道了請求和命令的區別,這也有助于我去理解PET這本書中用第三法跟孩子做出雙方均可接受的解決方案。如果我提的方案被孩子說No了,我要用心去體會孩子的需要和感受,是什么使他無法說Yes,除非我充分體會了什么妨礙了他同意,我不會試圖說服他。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5
感謝徐老給我們推薦了一本好書。反思我自己和孩子日常交流與溝通,簡單粗暴,也很無效,這樣發展下去會很嚴重……
每次放學接到孩子,我便簡單的粗暴的告訴孩子,快點吃點東西打球了。讀了這本書,我覺得下次接到孩子應該用心觀察孩子:滿臉笑容,活蹦亂跳,很興奮的奔向我,我可以問問:寶貝,今天在學校里發生了什么高興的事情,告訴媽媽讓老媽也分享你的`快樂!此時應該用心傾聽,和子孩子共快樂。反之,也可以問問孩子,你怎么啦?你現在心里在想什么?你認為應該怎么辦?需要媽媽干點什么嗎?
孩子十歲啦,他是全家重要的一員了,營造一個民主、和協、溫馨的氛圍,我和爸爸不能總說教了,而應該做一個更好的自己,多聽聽孩子的心聲,多體會體會孩子的感受,遇到重大新聞,創造讓孩子多觀察、多傾聽、多體會的機會,讓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多參與。
最后,希望孩子能成為家庭、社會、國家的主人,更能成為自己的主人!成為一個愛自己、愛老師、愛同學、愛親人、愛祖國、愛人民的人!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相關文章: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08-26
非暴力溝通心得體會范文04-04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0-25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2-21
非暴力溝通個人讀后感09-20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04-30
(經典)非暴力溝通讀后感12-18
《非暴力溝通》讀書心得08-30
《非暴力溝通》讀后感(精選16篇)05-26
《非暴力溝通》的讀后感(精選37篇)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