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國內第一部精神病人訪談手記。作者高銘是北京人,在聽過一次自己的深度催眠錄音后,他決定去接觸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精神病人,去看看他們眼中的世界。作者用老練卻樸實易懂的文字,記錄下于數十個精神病的互動,為我們帶來了一場不一樣的腦力盛宴——幾十個不同的視角,幾十個迥異的世界。那么到底哪一個才是我們很是存在著的世界呢?“不論你看見了什么,請不要對號入座!”這是忠告,更是戒律,因為,天才和瘋子只是一念之差。
何為天才?顧名思義,天生之才;某百科將“天才”定義為“某人展現了卓越的創意,而此創意通常在某領域戰線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可用于形容一個人的某種特殊才能,也可以用于形容通曉各方面問題的博學家,或者某個領域的佼佼者。”在本書中,瘋子主要是指精神病患者。在于作者互動的病人中,有思想行為幼稚、幾乎不符合常人的邏輯的;也有邏輯完善、思維縝密的;更有邏輯高手,設下的連環邏輯套,環環相扣,步步逼人。給我影響最深刻的,也就數這些邏輯高人了。
人生在世,必定有自己遵循的一套世界觀,這將決定你的行為方式以及思維方向。世界觀的建立必定有所依附,最為常見的一類是依附神論或宗教,例如徒,佛教徒,道家等;再者就是依附科學的,像是以數學、生物學、物理學、哲學為建立基礎的;剩下的一些都是小門雜眾。在大眾看來,精神病人多半是癡傻者,因為他們的思想行為異于常人,不符合社會大眾的認知(狂躁癥者或有暴力傾向的除外),或者更直截了當一點,他們的行為思想在我們的眼中是“錯”的。可是,符合大眾標準的就是對的,不符合的就是錯的,這樣判斷,是否有失偏頗呢?
不可否認,思維慣性實實在在地束縛著我們大多數人,我們怯于接受新的理論,新的事物,未知的總是可怕的,我不由得想起書中《在墻的另一邊》這一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一位醫生和兩位心理學家定義為“思想上的危險人物”的男士,他主張“思維是阻止我們認知世界的一堵墻,思維之外還有更大的世界”。如果我事先不知道他是一位確證的精神病患者的話,我一定會被他縝密的邏輯征服。其實就他的`病情確診來看,為什么心理學家和醫生說他是病人就一定是?判斷標準從何而來?標準又是誰制定的?其實就目前精神病醫學的發展而言,精神病醫學只能定義為經驗醫學,是在人類發展中逐步發展起來的,而且判定方法也是根據前人的經驗累積形成的。就某種角度而言,這難道不是一種慣性思維?當然,我并不是否定精神病醫學的存在,畢竟我們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一個公融通的生活環境,所以,隔絕出這些“異類”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不過,我們也要適當的打破已有的知識、思維的束縛。本書《四維蟲子》這一章記錄的是作者與一位19歲的青年患者的談話記錄,該患者了解許多量子力學的知識,是典型的物理型世界觀擁有者。他告訴作者,在絕對四維生物眼里,人類只是一條蠕動的蟲子,因為絕對四維生物凌駕于時間之上。(物理四維:長度,溫度,數量,時間)又如《迷失的旅行者》一章中,那個等待自己所屬的那個地球(存在于和我們所在的這個地球不同的另一個平行宇宙中的)來接他回家的旅行者。他說在他們的宇宙,人類已將開始使用反重力飛船運輸(反重力在目前仍處于研究階段),而且他們的科學家通過“壓縮數據”功能可以將物體隔空傳輸,甚至傳輸到另一個平行宇宙(比如他自己)。再有就是《飛禽走獸》這一章,一個曾為女教師的精神病患者認為石頭也是有生命的,或許自然界所有的石頭構成一個類人的生命體,而此時人類則作為類細菌的生物相對于它們存在。其實也不無道理,他們的邏輯都能夠走通,只不過他們站的立場和常人不同罷了。我們囿于既定的已知事物太久了,我們真的需要一些大膽的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這個世界。但是,新角度也要合理,至于“合理”如何定義,我也不知道,但是既然想要發現新的,就不能夠用已有的規則去定義。
兀然想到書中作者一位量子物理學家說過的一句話:“神話之所以是神話,只是因為科技還不能解決。”要打破神話,首先得放棄對其的追逐,先駁后立。所以精神病的想法也并完全無可取之處,我們應該嘗試用不同的視角去看世界。
為什么說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因為天才與瘋子只是一念之差。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2
如果有一個瘋子坐在你左邊,一個天才坐你右邊,你會更靠近哪邊呢?正常人的答案幾乎全是右邊,我的答案也是一樣。但當我讀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我決定坐中間。作者高銘是個十萬個為什么,什么都要問為什么,他問周圍的正常人,在你看來,世界到底是怎樣的呢?他們并沒有認真的回答,因為他們很少有人想過這個問題,他們更多的是忙于事業,愛情、家庭。失望的作者決定帶著復雜的心態,開始接觸這個特殊的群體,想知道他們是怎么看待這個世界的。
作者高銘是我看到最勇敢的.作者,他花了4年時間,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所有閑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機構,對“非常態人群”進行近距離訪談,創造出這本書。
你聽過一個笑話嗎?有一個精神病人,整天什么也不干,就穿著一身黑雨衣舉著一把花雨傘,蹲在院子里潮濕黑暗的角落,就那么蹲著,一天一天的不動,架走他他也不掙扎,一旦有機會還穿著那身行頭,打著花雨傘原位蹲回去,那是相當的執著。很多精神醫生都看過了,都說沒救了,但有位心理學家,他不說什么,只是穿的和病人一樣,也打了一把花雨傘和他蹲在一起,一個禮拜后,終于有一天病人主動開口了,他悄悄的往心理專家那里湊了湊,低聲問“你也是蘑菇嗎?”
作者也碰到過這樣的患者,作者也問那個心理醫生,一樣裝著陪那個整天觀察花花草草石頭的人一起觀察,他們最后交流了起來,那個患者盡發現了石頭也有生命,螞蟻是個細胞。當我讀完這篇《生命的盡頭》時,我很驚訝那個患者的思維和她那對萬物的觀察。她將螞蟻族中,蟻后、幼蟻、工蟻命名為了“松散生命”,她將螞蟻家族比作為“人們的細胞運動”,這也許是科學家觀察不到,想不到的,因為一個正常人不會去留意路邊的石頭有生命,也不會去認真的觀察螞蟻,我不禁想到了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人們也曾認為法布爾是個瘋子,因為他也如那患者一樣一有閑暇時間便對花草發呆,但當法布爾著成《昆蟲記》時,人們非常驚訝,不再認為法布爾是個瘋子。那些名人中“瘋子”并不少,梵高、貝多芬、列夫·托爾斯泰,因為他們有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他們有著與常人不同的世界觀。
我想,這位患者也會成為一名著名的學者。瘋子中有許許許多多名人,我想他們應該變自己對精神病患者的看法,應去傾盡他們,他們不是我們罵的對象,他們只是想法、世界觀點、看待整個世界的方面不同,我們應去傾盡他們關愛他們。
朋友,跟我一起來傾盡這些瘋子吧,當我們坐在天才和瘋子中間時,我們不在去靠近天才,而是坐在他們中間!朋友,請改變你對精神病患者的看法,其實他們很善良,朋友,請留意你身邊的任何一個人,無論是天才還是瘋子,你都會觀察到他們的優點。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3
這本書以訪談錄的形式記載了生活在另一個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礙者等邊緣人)深刻、視角獨特的所思所想,讓人們可以了解到瘋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內心世界。此書是國內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懷的訪談錄形式的文學作品。
內容涉及生理學、心理學、佛學、宗教、量子物理、符號學以及瑪雅文明和預言等眾多領域。
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年齡有點小,腦子里世界也沒完全形成。從小被人說成瘋瘋癲癲的,只是想在這本書里仔細尋找著與自己相像的影子,想有科學依據地擠進天才的行列中,再對所有人不屑一顧。所以把這本書當作神書,以為是學術論著。
可,這是一部文學作品。文學作品的三個特點是藝術的、離不開幻想的和感性的。這是我第二次讀銘記于心的。別太當真了。
這兩年這本書突然就火了,身邊的人都在問對方有沒有看過這本書,好像這本書是本人生必讀的經典。獵奇心理,充斥在這個酒足飯飽的社會。證明自己一樣又不一樣。
這本書里有40多個故事。其實就是在圍繞著那幾個夢啊宇宙啊人性啊的問題,都是普遍已知加上一點玄乎和想象,當然,有想象也是好的。還有一些就是其實很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吧,感覺算不上神經病?對于每個人都有心理問題這句話我是肯定的。
我現在還對這本書里很多故事有著深刻印象,可以講出大部分的故事,比如最具名氣的墻角蘑菇、殺宮殿的三只小豬、極度女權主義男子、擁有鼻犁器的女孩、恐怖的顱骨穿孔等等……
自認為這也算這本書的成功之處,因為我的腦子對于單純的消耗品是有自動清除記憶的功能的。
第十一個故事,一直以來都是我最喜歡的一個。一直想要和里面的男人一樣。關自己個幾天幾夜的,什么事都不做,就冥想,其實不說感悟世界什么的,覺得釋放精神也蠻好的'。
因為總是感覺有好多事在腦子里面,可常常懶得去想,反正就一直壓著,有些就忘記了。可能回憶起并不是什么好事,可就是想去弄明白。
還有他對于蘋果味道的描寫啊
用牙齒割開果皮的時候,那股原本淡淡的清新味道沖破一個臨界點開始逐步在嘴里擴散開,味道逐漸變得濃郁,隨著慢慢地嚼碎,果汁放肆地在舌尖上濺開,絕對野蠻,又狂暴地掠過干枯的味蕾。果肉中的每一個細小顆粒都在爭先恐后地開裂,釋放出更多更多蘋果的味道,果皮果肉被切成很小的碎步在牙齒間游移,味道就跟著沖擊波一樣傳向嘴中每一個角落。蘋果的清香伴隨著果汁滑向喉嚨深處。天吶。剛剛被沖刷過的味幾乎是虔誠地向大腦傳遞這種信息……所有的感官,經過好幾天的被遺忘后,由精神,感覺統馭著,伴隨著一個蘋果,卷土重來。
我一個不喜歡吃蘋果的人看著這些形容都想流口水!(真希望自己也有這種形容文筆功底!
這本書里講的最多的故事,大概就是關于夢的了。我也一直很疑惑著的,特別是夢到一些奇怪的東西的時候。第二個故事就是講一個連續的夢,好像另一個平行世界。我記得我也有段時間每天晚上都做連續的夢,從小到大,那段時間,我總覺得是我要死了,因為不都說人死的時候會瞬間回想起一輩子嘛?但好像隨著心情的好轉,夢也不見了。
還有第二十二個,夢中是一個不一樣的世界,一個不一樣的自己,想起《盜夢空間》,夢真的能影響一個人的思想?我好像并沒有這個困惱,因為大部分起來就忘記了啊,或者就是一句“哦,是夢啊”。
最近也一直在讀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希望讀完能夠給出一個較好的解釋。
雖然我說這本書是本文學作品,失去了它吸引我的最開始的點,但并沒有什么不好,這本書是成功的。這本書的確是給了我很多好奇的地方去思考,就像作者一直在尋找著一樣。
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我們活在世上又有什么意義?大多數我們那些年過半百的父母也未必清楚。可能我們窮盡一生也不能找到答案,也可能本來就沒有答案。
怎么說呢,愿我們都能在世界里找到那個天才自己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4
真理屬于人類,謬誤屬于時代。——歌德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一書,是我認為看得最有感覺的一本書。當初每每見到朋友都會向其推薦此書,但是我在瘋狂拜讀此書時,種種不安侵襲而來,如同黑云壓城般將我壓抑得無法呼吸,幾近窒息,使我望而生畏,無奈選取輟讀。然而最近我重拾此書,心境大變,大腦如醍醐灌頂般茅塞頓開。思緒在我指尖流轉,一頁頁紙張在翩翩起舞,或快或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是講述作者與一些精神患者之間的對話,從根本上了解所謂的精神患者的所思所想。作者期望透過此書讓讀者揭開表象,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質。
《思維蟲子》一章講述的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提出了一種絕對四維蟲子的`生物,讓很多量子物理學者覺得費解。因為世界很多的量子物理學者研究都無法企及其深度,但是少年卻是感受到絕對四維蟲子的存在。但是少年在量子物理的考試中的表現卻令人失望。作者對其的評價是,如果這個十七歲少年真的是天才,那肯定是未來的天才,但是卻不屬于這個時代。天才是有時代性的,而時代的變遷是有過程的,在變遷時總會出現一些“不合時宜”的人物。此章其實十分發人深省,歷史發展中,多少不合時宜的人在為了建造心中的城堡付出畢生的努力。常言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在歷史發展長河中都有其所處位置,看似不合時宜的人都有其歷史定位。
讀罷,我陷入了沉思,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性格。或許不貼合大眾的審美,或許不貼合世俗的眼光,又或許不貼合約定俗成的標準。但是我們都是單獨的個體,我們都是歷史的選取,所以我們絕不能妄自菲薄,不能隨波逐流,更不能遺世獨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5
在班上同學介紹了這本書之后,我通過某種特殊的渠道得到了這本書。但是由于時間問題,沒有讀完。
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是作者和一位“病人”觀察蟲子的故事,同學也是介紹過的。不過我還是要再說一次:他每天蹲在那里看小花小草,不知道在觀察什么,為了什么。直到作者去和他蹲了幾天,讓作者被他信任,這件事才大白于天下。原來,他認為像石頭這樣的“沒有”生命的東西,其實是一個單獨的生命體,只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但這種可能性也不是沒有,說不定就是這樣呢?
我還記得的一位認為他一直都在寫一篇小說,而他便是這篇“小說”的主角。我們全部是配角,他不知道這篇“小說”什么時候寫完,什么時候收筆,他只知道這是一篇小說,一篇介紹他的.自傳體小說。當作者去采訪他時,他在桌下刻出什么時候,開這家醫院,也就是情節的轉折。而最后他也做到了,日期也一樣。和上篇一樣,在我們其他人,也就是所謂的正常人想不到,不敢想,想都不敢想的東西,他想到了,而且還說出來,勇氣和想象力都超過了正常人。可能他們與天才的唯一區別,可能只是想象有方向不同吧。
另一個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另一位。據他說述:“我殺了他,但是他沒有死。”他每天都會去同一棟子殺一個人。而且在他的記憶中,用繩子殺了他之后,在他離開這棟房子之后,他還向被他殺的女友互相招手。作者甚至去體驗了一下,但似乎完全不像他描述的一樣。他只看到一些警用膠帶還有他給被殺害的女友蒂的一本雜志。當作者離開那棟房屋,向那個窗口張望時,他想象出了一個女人,在那里向他招手。這聽起來有點恐懼,有點讓人毛骨悚然。但是這件事真實發生在他的世界里,真實的發生了。
總的來說,這些人被我們這些“正常人”稱為瘋子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與我們的想法完全不同,世界在他們的眼中完全是另一個樣,比如說我們通過光反射到蘋果上,發現蘋果是紅的。可是他們用某種其他辦法,卻發現是綠色的。我們便對他指指點點,從此,一位天才就變成了瘋子。他們與我們對世界的概念完全不同,能想到我們想不到的東西。這是一種好的精神,好的性格。可是他們為什么不被我們稱為天才而被稱為瘋子呢?就像題目一樣,只是他們想走的方向不對吧。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6
題目是摘自一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里面的前言的一句話,當初看完這篇前言的時候,我知道如果放在語文,克里的話,這句話的作用應該是引出下文或提出中心論點,或許是別的,這也不怪,我語文本來就不好的。
作者說他當初看到這句話時,他有一點立馬帶上行李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但后來他放棄了。至于理由他沒有說,他說是由于一種不可抗拒的原因。但當時我的腦海中浮現著第1個想法是沒錢。但具體是什么誰知道呢?
作者說他第1個想法去旅行,而且還生出了無限感慨,從他那長長的情緣就能看出來,而我就沒有這種感覺,可以說是什么感覺都沒有,心中也傷不起什么感情來,或許是人生的閱歷不同,也許是我壓根對這句話提不起什么感情來,后來才發現當時我注重的是這本書的故事,在我看這本書時,我關注的是他的故事,而那些類似于感慨總結這一類的,我往往會選擇一眼掃過或者直接掠過,不光是這本書,閱讀其他書也是一樣的。
“最精彩的其實是世界本身”。當時我回過來慢慢品賞這句話的時候,你會發現文字很美,對我來說組合起來的`更美,這句話使我想起了崔萬志所說的一句話:“世界就像一面鏡子,你是怎樣的,那世界就是怎樣的”。你是憂郁的世界也是憂郁的,你是高興的世界也是高興的,這樣的世界不精彩嗎?還有世界那么大,還有那么多不知道的地方,對于那些探險家來說不精彩嗎?世界宇宙那么遼闊,我們地球甚至整個銀河系在宇宙里只不過一顆塵埃,或許連塵埃都不如,這不是很精彩嗎?
或許表達的不夠充分具體,當然每個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人說過,1000個人眼里有1000個哈姆雷特。也有人說過,每個人讀《紅樓夢》都有不同的體會,都會把它當做不同的題材來看。如果每個人的理解都和感觸都一樣的話,那么這個世界也未免太過于單調了吧,那么世界還會精彩嗎?
地球正是因為有了盆地山峰草原,高原森林,多種多樣的地形和多種多樣的生物。才會變得如此的豐富多彩。才會令那些探險家為此癡迷,不惜自己的生命,為的就是想在那自以為絕美的遺跡上面留下自己的腳印。再一個又一個的險境之中探尋著最美的風景,這大概就是文中的作者想要去旅游的原因吧,想去多看看這個世界。
世界正是因為多種多樣,而因此變得精彩。而最精彩的往往是世界的本身。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7
1.很少看書的我花了很久的時間斷斷續續差不多兩個月看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頭皮發麻。
記得有次深夜里讀到其中一個橋段,感覺自己的靈魂都震動了一下。從感官上來講,這本書是值得推薦閱讀的。
2.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邊本講的就是一些和所謂”正常”的人對世界、對自己、對生活持有不一樣看法的人。這本書才用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位學者多次探訪精神病院病人的故事,寫作的手法比較寫實,很有代入感。也有人問過作者,這些故事是否是真實事件,作者的回答是:如果你覺得它是真的,那它就是假的。如果你覺得它是假的,那么它就是真的。
3.如果以我的感覺來看,我愿意相信它是真的,因為我本人也是對世界抱有奇思妙想的人。書中有很多時候都在探討這世界到底什么是真實,什么是幻覺。不同的生物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對世界的理解,人們通過交流達成共識以及排除異己。大多數達成共識的的人群
會覺得其他人眼中的世界是虛假的。這本書就是通過這些少數的被認為不正常的人眼中多了解世界,因為這些人和她們的思想也正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一部分。
4.不管是為了博人眼球還是確有其事,書中的故事有些是發人深思的,正如這本書的名字所說的,天才和瘋子可能只有一線之隔,現在人類文明飛速的發展,這在古代是無法想象的,也許現在我們看來不正常的人類也正是我們需要去認真研究的通往未來世界大門的鑰匙之一。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8
這本書最初是孩子向我推薦的,他說這本書啟迪了他的思維。當時沒有看,只是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很不錯,很符合我們的認知:我們生活中的確有很多癡迷于自己事業,或對某事某物著迷的人,他們每天樂此不疲,被我們稱作"瘋子",行為表現與瘋子無異。——興奮、專注、不知疲倦——這種狀態,天才與瘋子是一樣的。
但正如魯莽同勇敢一樣,瘋子與天才還是有本質區別的:瘋子沒有元認知能力,不能覺察自己的行為,沒有自知力。有時他們就像一輛飛跑的汽車——是失控的那種,而不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那種。
前些天,孩子把書從網上買了回來,我才有幸拜讀。作者用精彩、凝練的對白,把這些瘋子刻畫的淋漓盡致,讓讀者看到了這些特殊群體的另類人生,讓讀者領略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幾乎"天衣無縫"的思維……也許作者的`角度不同,作者更關注的是這些人最"精彩"言語行為,而極少去關注形成這種心理的原因,這很容易讓人覺得:這種非常心理似乎是天生的,他們的"思想"似乎是超時代的。
但心理是腦的機能,人是社會的反映。大家都熟悉的"狼孩",之所以表現與狼的行為無異,就是由于這個孩子出生后,生活在狼群中,被狼"教養"的結果。范進瘋了,他的思想離不開八股文;當代的瘋子,怎么也不可能是因為中了封建主義的毒害。心理問題的出現,無論從客觀上看(認知心理學),還是從主觀上看(精神分析),都是有原因的。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一定是生活在他們大腦中,埋下了足以控制他們靈魂的種子。我們只有順藤摸瓜,找原因,尋真相,才能正真地去幫助他們,才能讓更多的人避免陷入心理障礙的陷阱。
就瘋子與天才所表現的"專業水準",還是有天壤之別的。就像書中讓那個想象"思維蟲子"的少年一樣,在為他安排的量子物理考試中,"結果很糟"!他們所表現出的思維或是線性的,只沿著一條線思維;或是單向的,只能向一個方向思維;或是發散的,無法專注于自己的意識;或是點狀的,把一個點想象的比地球還大,以致壓垮了自己的思維……就知識結構而言,他們的思想并沒有超越霍金,也沒有突破多重宇宙理論;他們的想象力,并不比科幻小說家豐富多少,不同的是:他們似乎鉆進了黑洞狀的牛角尖,自我意識的力量很難把他們拉了回來。
還有幾位很特別的,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那位可親可敬的、每天陪著去世大爺的大媽;執著傳承千年原生宗教的薩滿。這些人,則更像是天才,幸福生活在自己的信仰中……
總結一下我的看法:對于不是研究心理學的讀者,這本書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另類的世界;對于研究心理學的讀者,這本書也許只是一個起點。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9
首先得闡述此書的真實性是有待考究的,簡介中作者稱自己深入精神病院多次,與各位案例病人進行對話并歸納的真實性暫且不論。此書著眼的意義應是,給對精神疾病知識貧瘠的時代一個警示,大部分的人群對精神疾病的認識保存偏見,卻忽略了在此書列舉的`種種案例中,不乏有發病率廣而普及率低的病癥,比如抑郁癥。也忽略了精神疾病患者不該被簡單一句“瘋子”而恥笑,他們所承擔的痛苦并不少于生理疾病患者,痛在于“清醒時依舊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也不知什么時候會再出現問題”,對于精神疾病的研究也遠遠落后,使之承擔了過多的非議。
在章節里也有因為年代久遠而未被更正的東西,比如同性戀作為一種性取向已被正式廢除于精神疾病中,所有非正常性取向只是相比普遍性取向而相對較少的生理取向,已無需介入任何形式的藥物及其他形式的治療。
對于大多數來說,非正常的世界似乎是“潘多拉的魔盒”,我們偶然窺見一斑,但這本書的意義,就是讓更多人能對精神疾病有些許正確的認識。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0
這是一本努力從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書籍。作者別出心裁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各種精神病人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敘述他們的經歷。
這也是一本有魔力的書,他使人們深刻的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和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樣的區別?
書中不乏有一些古怪離奇讓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說一個男人堅信女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對她們充滿了畏懼,又比如說一個女人自稱曾經被外星人綁架過,還有為了變成天才而接受開顱手術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關注的,還是那些與本書名稱相呼應的案例——與天才們有著一線之隔的瘋子。
這些人,說是瘋子也不為過。他們有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想法和堅持,有些特點幾乎可以用荒誕來形容。他們有的像是蠱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邊以為自己是蘑菇的癡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還有的,擁有誰也不相信他們會擁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種人難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著自己的一套強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觀,你甚至無法用現在已知的理論去辯駁他那看似荒誕卻又邏輯嚴密的推理,這也是很多人去治療別人的精神疾病結果自己卻被帶上歪路的原因。很多這樣的案例帶給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認他們的觀點很荒誕很偏離實際,但是不得不否認他們自己創造了一個屬于他們的,和我們不一樣的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嚴密的邏輯,甚至與現實的世界接軌,你無法去辯駁,去糾正他。看過這本書,你會對他們產生深深的同情與敬仰,就好像是為了不讓這種太過出格的世界觀在這個社會上散播開來,我們把他們單獨的隔離開來,否定他們的觀點,他們的世界,他們的一切,將他們稱呼為——瘋子。
是的,我們否定了他們,但是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們在那里,一個被隔離開來的地方。里面最讓我心痛的'是兩個孩子的案例,他們兩個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夾雜著靈異。一個在物理方面有天賦的孩子自稱能夠感覺到四維蟲子,所以不斷的在物理學上探索,想探索這種超越三維的非物質性生物。另一個孩子擁有極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運和厄運的顏色,并且經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舉動。其實不是這樣,作者努力跟她溝通之后發現她的這些舉動看似無理取鬧,其實有著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每讀到一個案例,特別是遇到邏輯能力很強的病人,他的邏輯沒有絲毫弱點,講的讓我感覺“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這幾個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個精神病人。連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醫師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費盡心思的寫這些東西,很好,但是幾乎每個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個令人難受的空白,他采訪了病人,病人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筆錄搬出來,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語錄復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論,把自己的空間縮小,讓病人釋放出自己的空間。可是他寫成了書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間被無限的放大了。
換句話說,作者的每次采訪,特別是那些非常厲害的病人,他都會被其他醫生一再警告,最好別把病人說的當真。可是作者把這些極其危險地思想毫無保留的說了出來。這不就等于讓讀者真切的面對這些”天才“嗎????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無掩飾的承認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說,從前的我對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態度視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們只是少數而已。
看書的這幾天,我發現自己想問題的方式已經有了變化。強迫癥的感受也更加強烈。總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這本書,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內容。
看書的時候,我有的添加筆記。我不愿意再回顧這些天才們的高見了,那些”經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記住。愿想看書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愛生命。
智多近妖,我常聽人說起這樣一個詞。聰明的讓周圍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這種人了吧。我不奢望這些人能夠得到解脫,跟我們一樣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擁有極高智慧的人們別再因為不被人們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義為瘋子。
精神病人和我們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歡樂與悲傷,有著自己的心理活動,請給他們一些尊重,尊重他們的思考,尊重他們的信仰。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1
小時候就喜歡看翡翠臺本港臺下午播放的鬼片,喜歡讀神秘奇異的故事,喜歡聽鬼鬼怪怪的傳說。探案、推理、靈異、懸疑這些詞語對我都有一種特別的吸引力,一想到就心跳加速,想去觸碰,對這些神秘的東西就是說不出的興趣。
買這本書的原因也是這樣,一看簡介就戳心啊,就是好奇精神病人的思維,他們總是堅信自己所相信的事,他們的信仰比普通人更堅固,是不是因為他們和我們想東西的角度不同,還是他們知道的確實比我們多,而且據說有些精神病人還有先知的能力,他們的特異功能是因為他們是精神病人而激發的人的.潛能嗎,還是說因為他們擁有這些能力才會被視為精神病人?關在院子里的人如果不是精神病人,那么我們會不會才是有病的那個?沒有攻擊性的精神病人是和有攻擊性的精神病人住在一起嗎?萬一他們被策反了呢?我有好多好多好多的疑問,對于這些問題我都好像要知道答案。
第一次讀,我是當成故事書,不過卻是越讀越有更多的問題想要知道答案,老是在想,為什么呢?為什么啊為什么……
第二次讀,我更關注書中那些人物的思維方式,開始嘗試用他們的想法思考,差點就同意了,因為我真的反駁不了他們,老是被說服。
第三次讀,我覺得每個他們都和我們差不多,只是他們相信的東西和我們不一樣,不用反駁他們,不用反過來說服他們,應該和他們的思想和平相處。我覺得吧,存在即合理嘛。說不定他們也是對的。
世界上有太多未知的東西,對于人類本身的未知,對于地球的未知,對于宇宙的未知,這本書只是為我們揭開一丁點兒的迷霧,冰山一角,不過也足以引起思考,值得我們去探索。
既然生活在常識的道理中,就“既來之則安之”咯,認真的生活著。但求知的向往永不變。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2
夜,總是在世界的喧囂中變得狂躁與落魄,夜的世界充滿恐懼與孤獨,在這個看似熱情的世界里里,無數個黑夜,游蕩著無數個孤獨的靈魂,無法沖破、無法感知的孤獨;沒有開始、沒有結束的孤獨;他人無法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孤獨。他們是一群孤獨的守望者,他們——————是我們眼中的“瘋子”。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個世界究竟是怎樣的?看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患者“羞辱”一本正經的正常人。在我的世界里:你是瘋子,在你的世界里:我是弱智。
天馬行空的想象,任我絞盡腦汁終不能理解,亦不能明白,我不知你何故會有超乎常人的智慧,不同尋常的思維,非同一般的邏輯……為何你瘋了,腦子里卻裝下了全世界?
你腦容量的巨大,思維的深邃,使得眾人不能理解,讀不懂你,道不明你,遍覺你“怪異”,異于同類,于是疏遠你,鄙視你,惱怒你,厭棄你,憎恨你,終不能忍受你,一把鎖鏈,鎖了你的身,禁了你的言,送你去我們眼中的精神病院。
然而,終歸還是沒能鎖住你,你腦子里的天馬行空在醫院里“沸騰”,你或靜或鬧,或打或啥,或喜或恨,都是你對世界的宣判,眾人不懂你,你憎恨我們這群“無知”的“異類”,不懂卻自以為是,當你與花草對話;當你看眾人是昆蟲;當你用幾國語言交流;當你分裂諸多人格,誰人理解生而為人的痛苦?
內心的孤獨很可怕。沒有人與你共鳴很可怕。聽不到屬于自己內心的'聲音很可怕。
所有的人都圍成了一個圈子,唯獨你在外。你感到惶恐、無助,被世界拋棄。
你存在著,這個世界卻仿佛感覺不到你的存在。于是,消極、自卑、絕望、挫敗讓你變得極端。于是,不再有對與錯的界限。于是,只有用震撼、極致的手段,才能重新證明和感知自己的存在。于是,才有那一幕經典的浴室殺人,于是才有了所有的超出常理和駭人聽聞。
可憐,我們正常的人那,永遠走不進你深邃的內心,永遠有多遠,遠到生生世世不得開啟你內心世界的閘門。
你淡了、怒了、生氣了、絕望了……關就關吧,無非是從“小家別院”換到了“精神病院”,無非就是換了個住窩而已,無非就是說我是“瘋子”而已,瘋就瘋吧,做了自我,瘋又何妨?
我的世界里有花,有蟲,有四維空間,有時間盡頭……有你們永遠不能觸及的世間角落,有你們永遠進不去的人生殿堂。
縱使我看鏡中的自己是怪物,縱使我覺得生命有輪回,縱使我看世人是昆蟲,縱使我時而男人時而女人……無妨,瘋就瘋吧,我也不知道何為瘋?
你不相信這個世界,你不信眾人,覺得我們都是謀害你的劊子手,你該是經歷了人類怎樣的傷害才會瘋狂至此?
你的孤獨無人能懂,這種孤獨不僅僅是因為我們不懂你的內心世界,聽不懂你的言語,這是天堂與地獄的距離。這是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的距離。因為你的孤獨,你傷害眾人,或許你只是在保護自己,或許你只是不信任這個世界,或許你曾經經歷過自己都不曾記起的痛,你累了,痛了,哭了,鬧了,也瘋了……
誰才是真正的清醒者?你不屑與我們交談,因為你不信我們,因為我們卑微,不懂你的世界,是我們根本不能理解的存在。
你無喜無怒,無悲無歡,你的世界里或許什么都沒有,又或許什么都有,你曾經愛了全世界,所以裝了全世界,又曾經恨毒了全世界,所以忘記了全世界,于是你拋棄了你的人生,你的人生也拋棄了你……
又或許你只是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一個適合你的世界,一個你懂它它也懂你的世界,在你的世界里,有你的真實存在。
當你離開屬于你的世界,你又開始痛苦,自責,內疚,生而為人的規則,道德使你苦不堪言痛不欲生,當你清醒,一切的一切,都是無盡的痛苦,于是,你寧愿混沌,當不能自已,你遍在屬于自己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你與我們的世界隔著的不是一層紗,而是一堵墻,一堵堅硬無比的墻,當你成人,你的痛苦深入骨髓,當你成瘋子,你遍可以為所欲為……
時間不是流逝的,流逝的是我們……
因執著而瘋狂,因為執著你把自己關在房子里冥想,因為執著,你咀嚼蘋果仔細體味,因為執著你打開自己的頭顱……瘋即是癡,癡就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孤獨。
那是一個很美的地方,但卻只有你的存在。你承受全部寂寞等待著,你是一個孤獨的守望者。
一念瘋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癲狂!我若成魔,佛奈我何?我若成佛,天下無魔,不知道,是否這樣的執念成就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3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瘋子、精神病對于我來說就是古怪、可怕的代名詞,然而《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讓我對他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甚至最終發覺,他們的思想有時會強大到超乎我們的想象。
相對我們這些正常人,我們會發現精神病人的視角遠比我們寬闊得多:面對各種包裝紙上舉著“腿”進行宣傳的動物,面對一塊從不運動的石頭,面對地球是圓是方的質疑,我們總會一笑而過,而與此相反,精神病人會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乃至成為正常人眼中的異類,從而被人們稱之為精神病。其實,一位患者的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切:“你們看我是瘋子,實際上我看你們才是瘋子。”
這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是的,站在精神病人的角度上,我們才是奇怪的,我們會拼命追求好的工作、好的`家庭、好的地位……沒有盡頭。對于常人來說,這是對生活更高的追求,可是一位患者卻看到了不一樣的本質:“你們擁有了你想要的,還是會無窮無盡地要更多。”這對于人類的欲望概括得何其準確!人們也許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但卻知道擁有更多總比沒有好——不管有沒有用……
書中記錄了一位奇人,他未滿十八歲,卻在思考著物理四維問題,他的觀點,甚至讓量子物理學教授也聽得目瞪口呆,但是他卻又在量子物理學考試中錯得一塌糊涂——這樣的人,在我們眼中只是一個怪胎,可實際上,他的知識卻貫穿維度領域!可以想象,如果他不是精神病人,物理界也許會出現一顆閃耀的科學新星。
而與此相對的,是人類物理史上一顆真正的巨星——牛頓。他的一生攻破了無數難關,解釋了無數的物理現象,可是卻在晚年由于研究的深入,發現了更多未解之謎,他從各種方面去嘗試,但依然以失敗告終。于是,他只能將這些歸于神的創造,思維最終陷入了混亂……
通過精神病人的視角,我們會發現與我們的認知所不同的世界。一位患者曾在自己的口袋里挖了一個洞,用DV機從里面拍下自己一整天的生活,他想站在另外一個視角來審視自己、探究自己。這讓我在一瞬間明白了一點什么——某些精神病人也許正因為對未知事物的探索過于執著,達到了偏執、甚至于癲狂的狀態,才被人們所不理解,事實上,他們的思想與我們,也許高出了許多。
天才與瘋子,有時僅有一步之遙。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4
有句話說的極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在跟隨作者的筆觸閱人無數之后,你會發現,天才和瘋子或許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你們與那些“非常態人類”——精神病人接觸過嗎?你是否了解他們的心聲?沒錯,我給大家推薦的便是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幾乎沒有一個能說得清。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答案,于是作者決定去問另一群——精神病患者們,去接觸他們或許能從中獲取一些答案。
我們知道精神病人的一些舉動實在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讓我們不能理解,他們并非正常人,有的喜歡滔滔不絕,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跟大街上的眾生相比沒什么區別,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的角度觀察著這個世界,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來接觸了解這些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礙者。
為了讓你們更加了解這本書,我就來介紹一下幾篇故事吧!
《三只小豬》——前篇,不存在的哥哥,從字面上就有一絲恐怖的感覺。主人公是一個五大三粗,又高又壯,五官長得挺楞的男人。但說話卻細聲軟語,用“她”形容合適不過。“她”認為自己有一個哥哥,實際上沒有——或者說很早就天折了,“她”堅信自己有個很會體貼照顧自己的哥哥。在“她”殺死了和自己同居的男友后,“她”堅持說是哥哥幫“她”殺的。
幾天后,“我”拿到了對“她”做的全天候觀察錄像。在第三天,“她”在熟睡中似乎被誰叫醒了。“她”努力揉著眼睛,先是楞了一下,接著興奮地起身撲向什么,然后“她”雙臂緊緊地環抱著自己的雙肩。而同時,臉上的表情瞬間變了。“她”那不存在的哥哥,就是“她”的多重人格。
后篇:多重人格。
她說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犯下的罪行,要作者把她殺了。如果他不殺了她,那么他們共用的身體就構成了多重人格。她又給作者講了真人版《三只小豬》的故事:三只小豬住在一棟大宮殿里,有一天兩只小豬發現一只可怕的怪物,就一起搏斗,一只小豬死了,為了保護最小的小豬,隱藏著怪物的存在,過了很久。事情再也隱藏不住了,但還是盡可能的保護那只小豬,怪物這時發現了那只最小的小豬,并殺死了它,最后那唯一的小豬不惜一切代價,燒毀了宮殿和怪物同歸于盡……。
不久后,他自殺了。據當時在場的人說,他沒有征兆的突然用頭拼命地撞墻,直到鮮血淋漓地癱倒在地……
真實的界限到底是怎樣的,有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界定?該拿什么衡量?
這是一本不禁令人震驚不已的書,它將可以使我們跳出慣性的思維,以一個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并思考自己關心的一切,通過閱讀釋放出來。
這本書可以真正讓你知道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不得不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你會有所震撼……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15
起初買這本書是因為陳喬恩(女神)在一期訪談節目中推薦此書,本著愛屋及烏的原則決定拜讀此書。書拿到手里很厚實的一本,按照我看書的速度估計要花一個月時間,結果剛完前兩篇文章就中毒了,接下來的一周時間里只要有時間就會抓緊時間看。
這本書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幾乎每一篇都是一個巨好的電影劇本,題材、故事、人物,無不精彩,合情合理,又出人意料,因為幾乎每一位精神病人,都有超強的邏輯思維,絲毫不擔心劇情上邏輯出紕漏,而電影又是很好的手段,去完全構建起他們眼中的世界,可以完全依照他們的規則來建制起另一個迥異的.世界,這多么有趣。借書里的話說,“我自己也有成為精神病的潛質,這讓我擔心又興奮,興奮的是我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大的新鮮領域,讓我饒有興致,這起碼在接下來較長的時間里我有一個好的興趣點,我是知道的”這也是我讓我無法停止閱讀的原因。這本書給我很多啟示,很多故事讀過許久再回想起來有會有另一番滋味。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起一句詩“聽從生活的安排,是快樂的”我對這種聽從有時候是接受的,有時候又覺得接受就是違背本意的所以時常會糾結。這或許就是書名的本意吧!天才也好,瘋子也罷都是安排,聽從安排或許就是快樂吧!
我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很有自省的價值的(很多次理所應當的瞬間我們真的很難排除自己就是病人的事實),此書推薦給那些曾經像我一樣心靈長滿雜草的拓荒者。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相關文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語錄10-20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5-0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5-0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心得09-27
(精)《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1-09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優)12-22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優選)12-2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推薦)02-18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實用)02-18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優秀)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