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的挑戰》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1
《教師的挑戰》第一章的第一節講述的是課堂中寧靜的革命,主要圍繞八木老師的三次公開課前后的變化展開論述。
在第一次公開課上,八木老師的課堂教學可謂“風生水起”,兒童的發言盡管活躍,但給聽眾的感覺仍然是一種孩子對教師獨白的應付,是一種思維淺薄的展開方式。在研討會上,八木老師無奈的提出“我們班吵吵鬧鬧的,沒辦法”。而佐藤學教授則認為教師“才是吵吵鬧鬧的,沒有辦法”,這真是一次令人遺憾的遭遇。
三年以后再次觀摩八木老師的課堂,讓人不得不佩服她為重建課堂教學所付出的努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教師同兒童的關系不再是應付式的的而是應答性的,是基于課堂中的傾聽關系而形成的對話性的溝通。不足的是這種溝通只限于部分男生發言和討論為主,課堂討論偏離了預設的方向,八木老師就越要依靠那幾位經常發言的男生。大部分女生緘口不言,如同客人一樣默默無語。八木老師希望能建立的寧靜的、互相傾聽的關系,但卻一直未能解決部分男生獨占課堂發言權的問題。因此,八木老師所追求的合作學習關系是無法實現的.。
三個月之后的公開教學研討會那天,八木老師再次呈現了令人吃驚的課堂變化。只見他用語凝練,不急不躁悠然自得地展開,側耳傾聽著從由每一個人的經驗編織出來的富于個性的發現與思考,課堂儼然成為彼此切磋的共同體。不同見解連綿不絕的切磋形成了張弛有度的和諧格局。正是八木老師的點名和應對引發了這種變化。在這次課堂中,八木老師的點名并不受兒童舉手的束縛,她琢磨每一個兒童的表情變化,側耳傾聽他們的低語,不舉手的兒童也每每被點名,并靜靜地等待那些不知如何表達的女生們組織語言。還時不時通過其他兒童的重組,讓全班學生知曉。八木老師的活動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為中心展開的。
回顧自己這次失敗的公開課教學,也存在著諸多如上的問題和困擾。細細品味這一章,仿佛又找到了前行的動力。寧靜的課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2
《教師的挑戰》里講到一個例子,有一堂課是討論跑夜路去請醫生的豆太的心情,課堂有一個叫和樹的好動男孩拼命舉手,發言的內容明顯與文章內容不符,教師沒有問“為什么這么想的?”而是問“從哪里看出來的呢?”從而以和樹的見解為契機,重新“回歸”課文,圍繞奔跑的豆太的形象展開了討論。以下是我的'幾點感想:
巴西著名學者弗萊雷曾說過:“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就課堂教學而言,交往主要表現為師生之間的傾聽和應答。因此,提高教學質量,需要探索課堂傾聽的有效性。
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真實、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里樂意傾聽。傾聽是一種能力、一種素質。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是不可能的。作為教師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去提醒,去督促學生養成習慣,讓其樂于傾聽。教師先要做到傾聽學生。無論學生的發言是對還是錯,是口齒伶俐還是吞吞吐吐,教師都要專心去聽,偶爾稍作提示,但決不會去打斷。
教師認真的傾聽有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有針對性的調整教學,同時也是對學生人格的一種尊重,幫助學生弄清思路;學生在回答問題或發表自己看法的時候,教師要全神貫注地聽,可以邊聽邊稍稍點頭,并用眼神鼓勵他們說下去,讓學生知道老師在認真他講,讓他們感受到老師也是全體成員中的一員,是他忠實聽眾中的一員。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3
走上三尺講臺已有五年有余,回顧往昔總覺得教學上自己風格有棱角,沒有和風細雨般的課堂,也曾執著追求喧鬧課堂,卻忘卻教學的根本是對話,心平氣和的對話,一個愿意講,一個樂意聽。
和諧一境界(傾聽)
傾聽是佐藤老師的觀點,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筑合作互利學習的關系,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在我看來這其中的傾聽包含很多的耐心和技巧。書中的山崎老師、澀谷老師和勝沼老師,雖然都是普通教師,但在佐藤學看來,他們都是兒童心聲的傾聽者。但如果細細品味佐藤老師在最后的評價中不難發現:這些老師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傾聽”“串聯”“反芻”為中心展開的。老師需要細致地注意每一個人的態度,耐心的等,等待學生那些“奇趣”的發言,而不是“好”的發言。
佐藤學所說的“串聯”,那么師生,生生之間的.傾聽與合作關系就會水到渠成。珍視每一個兒童的發言,師生之間的信賴隨機產生,此時老師也要激發孩子的學習主動性,讓合作學習和傾聽相輔相成。
“反芻”=”我不懂”這段文字有些不懂,還沒有真正的領悟這里面的含義。
如水二境界(尊重與信賴)
“水“能滋潤萬物,潤澤教育的核心理念即讓學生潤性澤心。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寧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這正好符合我們目前課堂所追求的---尊重與信賴。
藤田老師歷經8個月的課堂轉變,摒棄齊聲朗讀,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著,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于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能夠給學生一個輕松的環境,讓每一個學生自由自在地以輕輕的聲音,按照自己的步調學習、討論。但事實上,人們往往只會對那些“有能力”的學生產生尊重和信任,卻很難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學生,相信每一位學生。
細節決定一切,書讀了一大半,書中佐藤學幾十年如一日地關心發生在教室里的課堂,他用自己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著課堂上每一處細節,在《教師的挑戰》的后記中,他說:不知從何時起,人們開始有意無意地漠視教室中的“小事”,但教育改革不正是由“小事”
積累起來的嗎?“小事”不正是改革成果的具體體現嗎?我理解的小事等同于細節。例如: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總是閉著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著繡著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
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進著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說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個孩子的點滴成長。這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來卻彌足珍貴。佐藤學在書中介紹的教師是在任何學校都可以遇到的尋常教師。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與教室中的孩子們才是開拓未來的教育改革者。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4
日本東野圭吾先生的解憂雜貨店使我對小說有了新的認識,故事內容并不復雜,共5個章節,花了兩天的時間就看完了,閱讀完最后一段文字后,內心一軟,眼角也有些濕潤。同時我也看了這部電影。起初我看這本書是被書名所吸引的,偶然間從網上看到了這本書便買了回來。
三個“不良少年”在一次偷盜后無意間闖入了一間廢棄的雜貨店,故事由此慢慢展開。起初,我以為書中講述的是幾個獨立的小故事,沒想到,越往后看越入神,并且發現這幾個小故事之間存在著一些奇妙的關聯。
雜貨店店主原是一個情場失意的老爺爺,他年輕時和一名女子私奔未遂,閱盡人世滄桑之后開了一家雜貨店,同時兼做煩惱咨詢的解答,那名女子開了一家孤兒院。雜貨店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認真地回答著那些兩難的選擇。雜貨店老人的做法一直讓他的侄子不解后來也就習以為常了,他的解答使很多人獲得了內心的安穩和幸福,也改變了他們的命運,更使一些人的命運神奇地聯系在了一起。
真誠與愛是最美的救贖,總能幫助沉浮在生活困境中的`人們找回自己,總能引領迷失在選擇岔路口的人們找到真正的歸宿。我想,這救贖是不分時空的,在溫暖對方的同時也能溫暖自己,這是令人感動的,也是值得踐行的道理。書中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悉心聽取了雜貨店老人或者是三個少年的建議,但是無一例外的,最后所有曾經收到咨詢回復的人們都在浪矢雜貨店重生的那一天寄來了感謝信。
因為他們要感謝的,是在他們身處困境的時候,能有人傾聽來自內心深處的聲音,無論指導是否具有可操作意義,但是起碼讓當事人感到了安慰,感到自己的疑問被認真地對待著,就像雜貨店老爺爺說的那樣:“不管是騷擾還是惡作劇,寫這些信給浪矢雜貨店的人,和普通咨詢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是內心破了個洞,重要的東西正從那個破洞逐漸流失。人的心聲是絕對不能無視的。”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5
讀完這本書,想到一句話,心里的革命靜悄悄。讀的過程中內心在一點點發生著微妙的變化,書中沒有那種純理論式的長篇大論,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一個個鮮活的案例,于我而言,期待那種美好來到自己的身邊。
借用書上的一句話: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么,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本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著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學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
印象最深的詞匯:傾聽、串聯、反芻,當這些策略匯聚于課堂,每一個兒童都被編織在了一起。就像書中寫到的,倘若在十年前,活躍的意見交鋒,教師以巧妙的提問與誘導展現戲劇性的高潮的課堂會被贊不絕口的捧為優秀的教學,然而在近日,即便呈現了議論風生的教學在老師們看來還是不倫不類的教學。
我們的課堂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與學是不可分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將教材與學生串聯起來,把一個學生同其他學生串聯起來,把一種知識和其他知識串聯起來,把課堂知識和生活實踐串聯起來。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許多的串聯會被老師的糾正、提問等切斷,發言與發言之間沒有連貫,而反芻的活動更容易被忽略。學生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記憶等都存在差異。只是我們的老師在教學中往往更關注一些優等生,忽略了新舊知識的串聯和每個學生的成長。像八木老師的課堂一樣,作者剛開始描述的:教師的言行明顯粗糙,兒童的發言盡管活躍,但聽下來還是一種教師獨白的.應付,是一種思維淺薄的展開方式,但是三年后的變化令人驚喜,他的應對策略是不折不扣的接納兒童發言是合作學習的基礎,說起來接納很簡單,但是實際做起來可能就沒有那么容易了,我們需要耐心等待,切忌焦躁,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
在合作學習的課堂里,學習是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于對話的沖刺與挑戰,在第五章看到了很多國外的案例,從墨西哥、波士頓、巴黎等,我感受到了不同國家不同的教室風景,對學生差異的關注,他們學習共同體的思想和和實踐,互相傾聽、合作學習是他們民主課堂最基本的出發點,老師們總是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學習,安靜傾聽孩子們的反應。在編組上也是考慮到了每一個孩子的文化和能力的差異,這樣的小組才具備合作學習的條件,我們的課堂也要如是。
最后,借用書中藤田老師的一句話:“我想盡量接近這樣的課,哪怕一步也好。敞開心扉,讓新風吹進我的心田吧。”讓我們日復一日的努力著。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6
近來在教學上,我遇到了許多的苦惱,教學的心都是浮躁的,想從書里頭求得一知半解,便開始閱讀《教師的挑戰》。佐藤學老師說: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利,盡可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質量。這句話讓我反復思量,不禁想起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里有一句話:尋求并找到一種教學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這兩句話無論在時間和空間上都相距甚遠,但仔細咀嚼卻可發現,兩者有著共同的追求。基于當前的教育,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學校里多的是埋頭苦學與無益勞動,少的是快樂和堅實的進步。那么夸美紐斯所尋求的教學方法是什么,佐藤學認為的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是怎樣的挑戰?怎樣讓課堂變得有趣,讓學生能夠愉悅地學習呢?我不停地琢磨、研究。佐藤學老師記錄的一個個鮮活的教學例子,就像一面鏡子,供我對照、反思、感悟。終于,我“觸摸”到了真諦——尊重與信任。
尊重與信任,看起來簡單,實際要做到卻很難。在教學中,教育經驗不夠豐富的我們往往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主觀地要求學生如何去完成,或掌握到某種程度,而總是忽略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忽略了他們的許多想法和感受。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為學生的回答不符合所謂的“標準答案”,而直接否定了學生的想法?又試問,我們有多少次因為學生的回答不夠完美而表示出不耐煩的.神情?實際上,學生的這些想法可能更有生活的味道,可能更有實踐的意義。回想一下,我有多少次為了使課堂教學環節能夠按部就班,能夠按照備課時預設的方向“走”,而對學生的“別出心裁”選擇忽視。
由此可見,尊重與信任絕不是我們以為的那么容易做到。佐藤學在書中提到,我們與學生應坦誠相見,不折不扣地接納,而不是只選擇那些所謂的“好的發言”,正如書中所說,教師若只尋求“好的教學”,就會把“好的發言”串聯起來展開教學以致這種教學陷入單調而乏味的誤區,所以,尊重在教育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俯不仰的平等相待,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
課堂,是所有不同層次的學生構筑而成的,因此,學習也應給與所有人應有的權利。讓所有的學生在課堂上找到自己的歸屬感。每節課,都是一棵樹苗,學習的目標就是主干,“好的學生”“好的發言”“好的思路”……把所有的“好”串聯起來,樹干當然會粗壯。但是少了枝干的發展,樹木就只剩主干光禿禿的存在,就沒有了枝繁葉茂的朝氣。所有學生的參與,所有學生的課堂表現,無論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才能讓課堂煥發無限的可能和生機。尊重每個孩子,學習才能飽滿,課堂才有活力,教學才有生機。我們要尊重所有,利用有效的“串聯”、“反芻”,使學生朝著更加有效的思路進行思考和學習。
語言是教師對學生表達尊重最直觀的一種方式。語言的魅力彰顯出一位教師的學識、氣度與涵養。從《教師的挑戰》這本書上我也習得了語言的有效運用,發現它能使課堂的流程更加順暢。比如:“這一次,大家坐在原位上,每個人再來讀一遍,好么?”“聽了某某君的發言,我認為……”“從哪里看出來的呢?”以上幾句課堂語言,讓我仿佛也置身于這節課中,深刻感受到這位老師不僅在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還努力用這些毫無命令式但充滿溫度的話語將課堂串聯起來,使得教師和學生之間陡然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使教學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傾聽,串聯,合作”這些都必須以尊重和信任為基礎,而尊重與信任正是構成“寧靜的課堂革命”的關鍵因素。對于踏上工作崗位不久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挑戰。知識有待充實,經驗有待累積,方法有待學習,挑戰卻無時無刻。可這一切,都不能阻擋我前進的步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7
過生日的時候,有幸得到了學校發給我的一本書《教師的挑戰》,慢慢地品讀完了這本書,本書的作者佐藤學遍訪日本全國各地學校,深入課堂與老師們一同研究教學,以現場素描的方式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
佐藤學教授認為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從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程。只有促進學生學習的課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義。
小林老師要在一節課中通過一道例題理解“比例”的四種不同的解法,剛開始教學開展得很順利,突然學困生健治說,他不懂,完全不理解之前討論的解法。小林老師就請了一位同學解釋,但他還是不懂。他又請好幾位同學解釋,直到他明白為止。
在我聽過的課堂上教師一般會說“坐下”、“哪位同學能幫幫他”、“等下課我再幫你解釋”。但很少有老師能叫好幾位同學幫他解釋,直到他明白為止。教師一般會怕耽誤時間而直接講解或一筆帶過,尤其在聽公開課的時候更是惜時如金。而小林老師本該3分鐘完成的'教學環節,卻為了一個孩子花了整整20分鐘。
“為了一個孩子而用了整整20分鐘,有必要嗎?”這是我的第一反應,在接下來的閱讀中我才認識到自己是多么無知。
同學們在一遍又一遍地幫助健治理解時,其實更多的人不僅鞏固了知識,而且越說越詳細,不斷地把知識分解內化。還能增進同學之間相互幫助的學習氣氛。更重要的是,身為教師,在課堂上傳遞了這樣一種思想:不懂就問,而且無論何時提出疑問,老師和同學就愿意幫助你。
滴水折輝,本書中的一個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個平凡的教師都在用實際行動宣告:要保障每個孩子的學習權。希望大家都來讀讀這本書,讓我們也開始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吧!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8
寒假期間,我細細拜讀了《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這本書是由日本著名的教育學博士佐藤學教授撰寫的。書中記錄了作者所觀察、記錄的教師們以學習為中心的教育實踐的挑戰,提示了創造“學習共同體”教學的要點。讀了這本書,我更加明確了我的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思想。
首先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思維常常由疑問開始。課堂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手段和過程。同樣問題,由教師提還是由學生自己提?絕不一樣,往往是學生提比教師提效果好。其次讓學生自已解決問題。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動探索者,關鍵還在于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自已解決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多給學生一點時間,讓學生充分動口、動眼、動腦、動手,教師適時設疑激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積極狀態。
學生為主體,不是不要老師的“主導”作用。一般說來,教師的認識先于學生、高于學生。而學生心理特點又不同成人,加上本身知識有限,自學是有困難的`。因此,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也要發揮好教師的主導作用。
擺正教與學的關系。教和學是矛盾關系。對學生來說,教師的教是外因,學生的學是內因,外因通過內因才起作用。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放在主體的位置,教師要為學生服務。要擺正教與學的關系,首先做到尊重學生。教師要放下“師”架子,視已為普通一員置身于“主體”之中。教師還要具有科學的態度,從實際出發,按著學生認知規律組織教學,讓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快樂。教師還要照顧好后進生,課堂不要有“被遺忘的角落”;其次做到多向交流。教學中要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結構為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講教師聽和學生之間交流的三向結構;再次做到環境寬松。教師在課堂上要交換角色,使學生產生平和心理,從而形成一個無拘無束、和諧融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最佳氛圍。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9
他用精妙的筆觸把我們帶到一個又一個課堂上,讓我們在“教學事件”中去觀察、去體會、去發現、去回味。看到了一個教育學者對教師、對學生深沉而理智的關切。他就是佐藤學教授,一位教育理論的集大成者,又是一位親臨一萬多間教室的扎扎實實的實踐者。在書中作者聚焦課堂教學實踐,以現場速描的方式真實再現了教師們多樣的教學實踐和學生們多彩的學習生活。談談令我感受頗深的三點:。
害怕數學連書都不翻的芳樹,今天在敏子和秀樹的合作學習中雖然偶有失誤,但畢竟開始做練習題了。總是閉著嘴,躲開他人視線的良子,今天穿著繡著小花的褲子來上學了。這里的每一件小事都支持和促進著每一個孩子學習,對教師來說這比“大規模”改革重要得多。他所追求的是每個孩子的點滴成長。這些在別人看來似乎不值一提,在他看來卻彌足珍貴。佐藤學在書中介紹的教師是在任何學校都可以遇到的尋常教師。每一位普通教師的小小挑戰與教室中的孩子們才是開拓未來的教育改革者。
佐藤學提倡的是一種寧靜、潤澤的課堂氛圍,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處于一種自然狀態,不恐懼、不緊張的心態是他們安心學習的前提。濱野老師的課堂正是這樣。學生按照自己的步調來朗讀,他們在喜歡的段落旁寫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讀完課文他們互相討論著,自自然然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便是快要下課了,他們仍然意猶未盡,想要繼續討論。佐藤學認為,濱野老師良好的教學效果來自于他對每一位兒童的尊重。濱野老師能夠接納每個學生的想法,他不僅僅拘泥于“好的發言”,而且對所有人的發言都寄予期待,在他看來“任何人的`發言都是精彩的”,這使學生們能夠自由地思考、輕松地交流,從而使整個課堂更加豐富而深入。
但事實上,人們往往只會對那些“有能力”的學生產生尊重和信任,卻很難去尊重那些“不能”的學生。只有摘下“能”與“不能”的有色眼鏡,才能看到每個人挑戰固有學習水平的情景,才能看到他們個性化的創造。
佐藤學認為只有讓學生充分地與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與自己對話,才能實現真正的學習。但如何在學生中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助合作的關系對大多數教師來說卻是個難題。在《教師的挑戰》中,佐藤學給出了一個特別的答案,他認為:要構筑合作互惠學習的關系,就要培養學生相互傾聽的能力,這首先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認真傾聽每一位兒童的心聲。
書中的山崎老師、澀谷老師和勝沼老師,雖然都是普通教師,但在佐藤學看來,他們都是兒童心聲的傾聽者。山崎老師從不貶低任何一個學生的發言,他尊重每個孩子的思考和感情,并看到每個孩子身上潛在的可能性;澀谷老師注重營造一種自然的學習氛圍,她重視奇妙的發言,并把那些妙趣橫生的發言串聯起來,用學生的思考力來推進課堂;勝沼老師總是站在學生的斜側面位置上側耳傾聽每個人的發言,學生們將勝沼老師作為親密的傾聽者,從而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而勝沼老師則珍視每一個人的發言。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10
暑假期間我拜讀了佐藤學教授寫的《教師的挑戰——寧靜的課堂革命》一書,發現其中的核心觀點與我校的教學改革理念有不謀而合的共同點。結合“教學內容問題化”課題,經過一學年的實驗,生本理念已深入城三小人心。師生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實現了師生的共同成長,課堂成了“孩子心靈的放飛”,“精神文化的盛宴”,學生學習變成了快樂的事,他們積極參與,盡情展示,變得會學習,愛讀書,會思考,善表達。教師從賣力拉動學生的纖夫,轉變成生命的牧者,教育教學變得輕松、陽光、幸福。
一、轉變教師理念,為課堂教學改革奠定基礎。
課堂教學改革的成敗關鍵在老師的理念轉變,以前課堂中傳統的觀念固守著我們的思維陣地。為了打破這種封閉的思想,把課堂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學校對教師進行了一系列的培訓:第一,加強理論學習,積極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人手一本的生本系列讀本,組織老師開展讀書學習活動。同時,通過讀書沙龍活動,老師們對生本教育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生本教育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托學生的理念得到了全校的認可。第二,積極組織老師參加生本教育培訓。現在,老師們更明確了教材的處理,前置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如何進行細致的指導,專項的培養。為教育教學改革鋪平了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出臺模式,為課堂教學改革提供范例。
只有理念,而沒有具體可操作的模式,對于大部分老師來說是很難展開實驗的。經過骨干教師們的不斷實踐探索、學習、討論與反思,初步總結建立了“前置性作業——小組協作——交流展示——教師點撥——鞏固運用”的合作展示學習模式,并逐漸在全校課堂教學中進行推廣,全體老師按照以上的模式展開實驗,慢慢地,老師們結合自己的實際經驗進行創新,走出了模式化的禁錮,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三、教學研究,為課堂教學改革鋪平道路。
在課堂教學改革推進過程中,老師們遇到一些疑惑、問題,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教學內容問題化”就應運而生。即學生在老師指導下自學教學內容,通過自己的'理解,發現并解決問題。在生生互動中交流、討論這些問題,互相查漏補缺,相互磋商形成共識,生成新問題。在師生互動中提出問題,和教師的問題融合,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從而達成學習目標。通過系統研究活動,形成了濃厚的研究氛圍,有效的解決了實驗中遇到的問題,促進了課堂教學改革全面開花。
伴隨著生本教育的深入開展,學生個性得以張揚,“開放”“自由”得以實現,能力得以提高,在各項活動中都表現出充分的自信。老師也教得輕松,改革初步呈現出由“師本”走向“生本”的良好勢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城三小將展現出“以生為本、科學育人;激揚生命,提升生命的”的美好愿景。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11
書籍作為生活的一個載體已經成為我們生存、發展、進步的必需品。讀好書猶如品嘗美味食品,只有細細咀嚼,其味才能充分享受,其養才能充分吸收。暑假里,我讀了美國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著的《教師挑戰》受益匪淺。
這是一本關于教師的心理學的著作,書中所闡述的問題也是我們老師所經常遇到的問題。比如,學生上課不聽課,打架,不會與人交往,跟老師頂嘴,不寫作業,不背誦課文......當我面對這些問題時只是看到問題的表面,沒寫作業就補寫,沒背誦課文就留下背誦,成績不好就多做題,這樣做的結果是解決了當時的問題,孩子以后還是會犯同樣的錯誤。《教師挑戰》中的老師面對這些問題時,不只是從表面上看這些問題,而是看到了問題背后的東西,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決這些問題。
比如孩子的離家出走問題,是我們家長和老師最頭疼的問題,孩子離家出走,回來之后會有兩種結果:一個是狠狠地懲罰,讓孩子不再有這種想法;另一個是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合理的不合理的都滿足,讓孩子更是為所欲為。除此之外,我們找不到更好的方法。
魯道夫分析了孩子離家出走的原因:
1、孩子們認為離家出走并不是壞事,可以引起父母對自己的關注。
2、離家出走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就是不在家吃飯而已,爸爸也經常不在家吃飯啊,我離家出走,說明我已經是大人了,證明我已經長大了。
3、離家出走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向大人一樣。
4、離家出走可以讓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
每個孩子都想得到別人的關注,想向別人展示自己的強大和成熟,只是有些孩子采取了離家出走的方式。我們只是想到了孩子離家出走的后果,而沒有分析原因,找到原因,我們再來看孩子的離家出走,或許并不那么可怕。當然這需要做父母的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找到問題的真正原因。
此書針對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目的,教師如何做才能引導他們發生積極的轉變做了歸納。
首先講的是尋求關注型,針對這一類型的孩子要避免再給予過多關注,如果孩子通過示弱來尋求關注,就給孩子機會體驗成就感;如果孩子通過破壞性行為尋求關注,就根據孩子的特點尋找機會讓孩子做出建設性行為,并給予認可。這里要特別注意一點,對于這類孩子的建設性的行為也不要給予太多表揚或贊許,因為這仍然是一種過度關注。老師只要讓孩子感到被認可就好。
第二種是權力之爭型。對待這類行為關鍵是控制情緒,不讓自己陷入權力爭斗,“讓他的風無帆可吹”。這類型的孩子一般會表現為故意擾亂課堂秩序,或者挑釁老師,這時候教師要避免沖動的本能反應,因為發怒或訓斥正是他想要的結果,只會強化他的不良行為。教師此時保持冷靜,執行自然結果是最好的選擇,有時候用幽默來化解局面效果也不錯。當學生發現老師不想和他爭奪權力時,他會覺得無趣,從而有可能改變一貫的行為。
第三種是報復型。這種類型與權力之爭有共同之處,但報復者的挑釁行為不僅針對他不喜歡的老師或家長,而是所有人。這種類型的孩子內心絕望,已經不相信有人會愛他,也不抱希望可以通過建設性的方法取得認可,很容易走向犯罪。對于這樣的孩子改變起來相當困難了,他不相信別人的好意,而且他的行為也確實讓人“想說愛你不容易”。需要尋找合適的機會,與孩子建立良好的關系,取得信任。而且在尋找機會的過程中,要注意防止孩子有過激行為。
最后一種是自卑型。自卑的孩子同樣是內心絕望,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得到認可,于是表現得很無助,而且他們通常有辦法讓別人認為他們是真的無能。教師對這樣的孩子要有發自內心的的信心,相信他是有能力的,不被孩子制造的假象所迷惑。同時給孩子適當的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能力,逐步建立自信。在這個過程中,同樣要防止出現過度關注,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對自己有信心,而不是依賴于老師的'關注。
最后我把書中印象深刻的部分名言摘抄如下:
1、當成人對孩子過度保護或者縱容時,其必然結果就是家長和老師表現出對孩子的能力、智力和責任感缺乏信心。造成了孩子的不自信。
2、一個搗亂的孩子是一個不快樂的孩子,他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羞辱。
3、老師希望孩子們成長,就必須激發他們的真正興趣。學習過程應該成為所有孩子的愉快經歷。這要以老師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為先決條件。
4、氣餒是錯誤表現的根源,每個孩子都想做好孩子,只有當他看不到成功的希望的時候才會變“壞”。過度的保護和縱容一樣,具有令人灰心喪氣的影響,并剝奪了孩子體驗實力,發展克服困難和照顧自己能力的必要機會。
5、越多批評越不改變,越不改變越多批評。面對這種惡性循環,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方式。
6、一個氣餒的老師不太可能成為鼓勵孩子的源泉,只有當老師對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有把握的時候,才能幫助孩子克服困難。老師對孩子的實力好能力看得更加清楚,也就更能給孩子傳遞真實、客觀、樂觀的信息和態度。
7、一個人越不爭強好勝,越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如果他專注并滿足于自己的工作,那么無論競爭者做什么或者取得什么成就,都不會對他造成干擾。爭強好勝著只有在自己成功時候,才能面對競爭的局面。
8、安全感是人內在擁有的,無法從外部獲得,但環境可以刺激或者阻止其發展,安全感來自內心,來自自身的勇氣,來自對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應對未來生活中任何情況的認知。
9、愛和親情的獲得,并非取決于母親陪伴孩子的時間長短,而是陪伴質量的高低,付出愛和親情并不需要太多時間,它可以在幾秒鐘之內表達。
10、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你現在為什么沒有做好。(這是批評而不是鼓勵)。
總之,教師給學生多一點寬容,學生自己就會多一點自尊,多一點自省,更能促使學生的健康成長。寬容,是讓學生感受到愛和友誼的先決條件,更是能令其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另外寬容會使自己處事變得理性,使自己的工作變智育中心為以人為中心,造就一種民主的教育、生動活潑的教育,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所提倡的嗎?讓我們學會寬容學生,使學生的人格更健全。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12
最近,我在讀由鐘啟泉教授翻譯的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專著《教師的挑戰》一書,在實施生本理念的時期讀這本書,感覺到日本教學改革在教育哲學的認識上更為深刻:21世紀的教師面臨的挑戰是什么,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我們的課堂正在發生著寧靜的革命——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不但是師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盡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
讀著以上這段話,似乎已經感覺到了中國教育孜孜以求的所謂“公平”與“質量”,不僅僅是通過學校之間的教師交流來實現,更重要的應該是致力于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質量,確保每一個兒童的學習權。前者是一種認為的假設,后者才是真正的可能。
因此,追求教育的公平與質量,并不是什么難以辦到的事情,完全可以從身邊的日常行為開始。
我們要尊重和接納兒童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在這一點上,我們常常是說起來容易,要真正做到很難。隨著中國班學額的暴漲,50個學生基礎不一,個性不同,要關照到每一個兒童的確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我很羨慕日本的班級,學校規模不大,20多個孩子以u型排列圍聚來老師身邊,這樣的教學真是別樣的風景。中國教室里的學生多,怎么辦?我個人以為不是放棄合作學習,而是更有同伴相互學習的必要,只要我們平時訓練好小組合作的常規,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廣西教育已經提供了這樣一個成功的樣板。
在佐藤學教授的這本書里,在不斷地重復著三個關鍵詞:傾聽——串聯——反芻。實際上這三個詞揭示了課堂教學的核心,教學從傾聽開始,這就意味著我們的教學從兒童的經驗出發,教師的作用就是不斷地調適不同層次學生的理解水平,要求迅速作出反應,或比較或爭論或整合或提升,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實現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最后一個環節的反芻,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學習的自我建構,它的意義在于把知識納入個人的經驗系統。由此我想到了一個時尚的詞——給力,課堂要給力,給學生發展智慧的力量,讓課堂上的每一次相遇,都能努力變成向難度挑戰的過程,成為學生智力生活中最美妙的交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交響”,那就是思維的碰撞與交鋒,只可惜,在我們的腦子里,往往考慮的是本堂課的教學任務是什么,要教哪些知識,而常常忽略了活生生的兒童,忽略了兒童與身俱來的探索欲望和學習能力。
課堂有時看上去像大海一樣沉默,但在海底卻正在發生著劇烈的運動,而這種力量恰恰是難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生著靜悄悄地變革。
哲學上講:主觀和客觀相統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論就是正確的認識,如果落后于當時的實際,條件成熟了還不去做某種事,一般叫右傾保守主義。細細品讀《教師的挑戰》一書,聯想起自己平時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我不由地進行了反思,自己是不是也右傾了,保守了。
就像一個溺愛孩子的母親,課堂上,我們什么都要詳細講解,講得明確而又實在,以至于學生的思維空間都被教師的指導所填滿,學生的靈氣都被教師的才氣所抑制了,最終,封殺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勤教師教出了笨學生。”
其實,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上教學的一切目的歸根究底是為了學生的學習。作為老師,我們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盡最大所能去挖掘學生的潛能,變被動為主動,讓主動引領學生的一切學。因為主動能最大限度的提升學習效率。
研究表明,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四倍到十倍以上,這是因為對于主動學習者而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探究的過程,他總是處于亢奮的狀態,因而膽大心細,注意搜尋和分析信息之間的共同點和差異,遇到困難時,他會調動全身的細胞來尋求突破的契機。
在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時,我也充分地體會到了這一點,教學時不管我如何設計,如何啟發,從小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們就是無法真正體悟到二小的勇敢,故事的感人。于是在另一班我換了種教法,放手讓學生讀課文,在初步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靜靜地欣賞同名歌曲,結果一曲方罷,很多同學已是淚花閃閃,問及此刻的感受,孩子們都說感動得只想哭,這時,我順勢讓學生結合課文來說說感動的原因,孩子們個個躍躍欲試,紛紛跳入了我事先預設好的陷阱。整節課沒有了我的滔滔不絕,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們如林的小手,發光的小臉,教學效果出奇的好。
這些都向我們明確了一點,教學時,我們有必要充分相信學生的天分,學生自己通過讀書或思考能感知的內容和理解的問題,教師退而不講;只在在學生困惑、難于理解的地方,四兩撥千斤地進行適當梳理、補充。課堂上,去除多余的講解,多余的提問,把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實實在在幫助學生掌握解決矛盾的方法,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由掌握由“學會”走入“會學”的必然王國。
相信學生的潛能,不僅僅是表現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體現在當學生學習陷入短路時,教師要學會期待。
期待包含著教師對學生的尊重、信任和寬容,可以喚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并且帶來課堂教學的生動和有趣。課堂上,學生精彩的表現與教師熱切的期待是密不可分的,期待是過程,精彩是結果。
課堂上,我們有時總是追求表面的流暢,當提出問題后,從內心希望回答問題的學生少出錯、不出錯,最好能直奔主題節省時間。遇到有人來聽課,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學生回答不上來或有困難時,我們就不那么沉穩了,顯得有些急躁,不愿意等待,或催促,或換人回答,還有甚者自問自答,學生哪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呢?精彩也就無處可現。
我們看到一些課堂實錄中,那些大師們的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么的氣定神閑。課堂上說的每句話,看似信手拈來,實則寓意無窮,沒有一句是贅言,即使學生的理解與老師有了本質上的區別,老師也能循循善誘,顧左右而不言他,最終達到異曲同工之美妙境界。
每個學生就是一座寶藏,那里有源源不斷的能量等著你去挖。相信你的學生,你會發現教育的確是件痛并快樂的事情。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13
《教師的挑戰》這本書所提到的先進的國際前沿的教學理念對我今后的教學將起到很重要的指導作用。這本書最大的優勢就是提供了很多優秀課樣例供我們分析學習,我們可以結合理論充分體會到先進教學模式課堂是如何實施的。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收獲。
一、課堂教學的改革。
1.課堂形式變化。
寧靜的課堂革命發展方向是達到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創造。在學習方式上表現為各自呆坐的學習轉向活動性的學習,從習得、記憶、鞏固的學習轉向了探究、反思、表達的學習。學生4、5人圍在一個書桌上,小組合作探討學習;在教學的方式上表現為從傳遞、講解、評價的教學轉向觸發、交流、分享的教學,教師漸漸變為課堂學習的設計者或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教學內容方方面教科書只是配角,學生以有探究價值的課題為中心,借助大量的資料和多彩的活動追求高品質的學習。
2.傾聽式學習。
合作性學習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傾聽。作為學生,要傾聽其他同學的發言以及老師的引導,對于自己不懂的問題要勇敢地提出來,同學們合作學習解決問題。作為老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想法,要不折不扣地接納,胸有成足地應對,絕對不可以忽視孩子們提出的任何一個細小問題。在傾聽的同時,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提問,運用適當的連接語或引導語使偏離書本的學生回到正題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提問以及想法猶如一個個音符,而老師要做的事把這些音符集中到一起,形成交響樂似的課堂。在傾聽過程中,老師還可以運用“反芻”來解決學生課堂生成的問題。師生間良好的傾聽習慣會使整堂課緊湊連貫,生動有趣。學生提問,小組討論回答,主體地位得以充分地體現。
3.個體與個體的鏈接。
和諧交響的課堂要從每一個學生的尊嚴開始,從學生出發展開教學。教學創造很大程度上與尊重每一個孩子的尊嚴息息相關。孩子們提出來的問題以及表達的觀點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而已。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尊重每一個孩子們的想法。我們老師在傾聽學生的同時,要注意觀察記錄。老師認真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并記錄下來,學生們一同探究解決。傾聽時還要注意語言與體態,例如要靠近需要幫助的兒童,應站在其觸手可及的地方,注意觀察孩子,從眼神以及表情判斷他們是否理解問題,同時鼓勵那些沒有自信發言的孩子。孩子在探究學習的同時,分享了自己的知識,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還會生成新的問題,這就引出了新的探究。老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將的探究問題串起來,把教材內容串起來,這樣學生才會對本節課內容有了清晰的認識。
4.創造合作探究的教學。
先進的教學理念是以探究式教學為中心,圍繞一個值得探究的主題,以小組合作形式進行。課堂主要以提問和解決問題為主,課堂的形式多養化,可以以實驗,故事會,辯論,游戲,小組匯報展示等多種形式展開。這充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培養了孩子們的創造力。探究主題后會生成高質量的作品。
二、學校改革。
1.學習參與的實踐。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家長不應是參觀者,他們也要參與到教與學中,成為孩子的輔助教師。我們可以給家長一封信,告知該探究中心以及方向,家長會協助孩子查資料,調查、參觀某地,拍照,做實驗等,促使孩子對主題中心思想有更好的理解。當然為了更好地輔助孩子,他們也會在網上學習更多相關知識。我們的家長會實際上也是老師,家長和孩子共同探究學習的過程。為了和家長有更多的溝通學習機會,我還申請了我們班的博客方便交流孩子學習情況。作為老師,我們也需要不斷地學習,擴展知識面,以滿足學生知識的`需求。所以說老師學生以及家長都是學習的參與者。
2.信任締結的共同體。
信任是一切學校改革的核心。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家長與老師,教師與教師之間都應互相信任。信任是對人尊重的一種體現。作為老師,我們必須要對學生有信心,相信他們的潛力是無限的。還記得我第一次上公開課時,拋出一個問題,學生還沒來得及回答,我就急著說出了答案。這實際上就是我對學生不夠信任,擔心他們說不出而出現空堂的表現,而后來的教學實踐證明我錯了。對于學生來說,老師對他們的信任會使他取得很大的進步。
3.評價方式改革。
新的教學理念指出,以分數和等級評價方式不能全面地反應孩子的表現,我們最好選擇文章記錄式評價。針對學生的作品以及學校情況給出一個全方位評價,指出優缺點,這樣才能夠給孩子指明今后努力的方向。本書還提到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袋,收集學生優秀作品,方便評價,這方面我們也正在做,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4.教師之間的互助與共同成長。
學校是教師們互相學習和成長的場所,本書也提到課堂改革需要老師們之間分享經驗,互相聽課觀摩學習,甚至請專家知道培訓。這一點我們部門做的很好,今后我也會抓住機會聽更多的課,不斷地學習好的教學方法。
5.教室布置以及座位安排。
先進的教學理念也強調了教室的布置。要用學生的作品裝飾教室來營造出家的氛圍。學校以后的發展趨勢一定是小班教學,傳統的成排成列的桌椅擺放形式將被分小組排座方式替代,因為這樣的座位便于小組探究學習。為了使小組探究達到更好的效果,學生分組也是要考慮文化和能力差距,同時還要考律國際等多方面因素,是學生不致孤立。
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對國外先進的理念有了進一步了解,我對自己的教學也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必須要運用好這種先進理念,我們的學校設施,教學對象以及所有的條件也都與這種理念相吻合。我相信在這本書的指導下,我會在教學方面取得跨越式的進步。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14
手捧著《教師的挑戰》一書細細讀來,讓我對21世紀教師所面臨的挑戰有了進一步的了解,那就是為所有兒童提供高質量的學習機會。教師的責任不是進行“好的教學”,而是要實現所有兒童的學習權力,盡可能提高兒童學習的質量。在書中,一個個平凡的教師正在用自己的行動宣告:課堂上正在發生著寧靜的革命,那就是建立以傾聽和對話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這是學校整體變革的基點,是保障每一個兒童學習權的挑戰。
一、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以及合作學習意識。
該書開篇就從“學習共同體”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入手,詳細闡述了合作學習的形式以及應實現的預期效果。所謂創造“學習共同體”教學,就是將教師的“教”有效地轉換成學生的“學”;將課堂變成“學習的場所”;將課堂模式轉變為“主題—探究—表現”為單位的項目型課堂。課堂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的角色應從單向的知識傳遞者轉變成觸發學生思維的引領者以及與學生充分交流溝通的分享者。傳統課堂大都是教師的一言堂,學生除了回答問題幾乎很難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然而課堂革命帶來的是師生角色的互換,學生在課堂上侃侃而談,發表自己的主張觀點,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其間通過與他人的合作學習培養團隊意識,在習得知識的同時完善人格,從而實現教育的真正目的,教書和育人。書中反復指出,學習是同新的世界的“相遇”與“對話”,是師生基于對話的“沖刺”與“挑戰”。在合作學習的課堂里,每一個兒童與教師一道奏響著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交響曲。可見學生自主學習以及合作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二、轉變教師角色,把話語權還給學生。
教師應徹底轉變自己的傳統觀念,認為自己應該高高在上,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就可以駕馭課堂、操縱學生。相反,教師的角色應是和善的親近的學習領路人,課堂上聽到更多的如果是學生的聲音,而且是正向的積極的富有想象力和啟發性的聲音,那么這將是一堂成功的課題。在我的語文課上,我曾經是那個因為害怕失去話語權從而不能有效控制課堂局面的謹小慎微的老師。很多學生閃光的想法都被瞬間扼殺,久而久之學生們不再愿意開口,甚至連思考能力也開始減弱,沉悶的課堂讓時間過得更慢。后來,我開始尋找問題的出處。通過回憶曾經參與過的先進國家如韓國和美國的課堂教學模式,我幡然醒悟:原來一節好課是需要師生共同努力來完成。于是,我以最快的速度調整授課形式,讓學生占據主體地位,鼓勵發言甚至是錯誤的說法。慢慢的,課堂活躍了起來,學生們不時冒出的`或精辟或出乎意料的回答常常讓我對這些年僅十幾歲的孩子們刮目相看。教師要像采擷珠寶一樣珍視每一個記錄學生成長的發言。
三、蹲下來,走進學生內心世界。
如何能更有效地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之中始終是困擾年輕教師。我嘗試著從一個動作開始做起,蹲下來。由于法國班的學生年齡偏小,“蹲”這個舉動能拉近師生距離。蹲下來糾正發音,蹲下來指導書寫錯誤的漢字,甚至蹲下來跟他們游戲……教師建立于學生相互傾聽雙向溝通的第一個要件是教師自身悉心傾聽每一個兒童的心聲,走進他們的內心。只有這樣建立起來的溝通方式才是有效的,才是穩固的。教師要敞開胸懷接納每個學生個體的多樣性和可能性。在國際部任教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就是小班型授課,因此顧及到每一名學生并不是一件難事兒。每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蹲下來,讓師生的心貼的更近;蹲下來,將自己的視線放得跟孩子們一樣平,看到的注定會是不一樣的風景。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師曾經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中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我們都能蹲下來,用自己的傾聽和包容走進每一位學生!
課堂有時看上去像大海一樣沉默,但在海底卻正在發生著劇烈的運動,而這種力量恰恰是難以抗拒不可估量的。
或許,我們的課堂教學風格正在發生著靜悄悄地變革。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15
最近,我品讀了佐藤學先生著作的《教師的挑戰》一書,作為教育工作者,閱讀此書,找到了靈魂中的一種共振。書中的文字和表達的意向正如書名一樣,21世紀教育工作者的挑戰是什么,如何去提供符合21世紀的優質教育。
書中舉例了多個國家不同教育方法,有歐洲的小班教學,20名兒童分成4、5人一組,合作學習;有日本山崎老師的指導課,讓學生自我學習,暢所欲言。這是讓我很羨慕的,我國的國情造成了大班教育,但是我們是否也能在大班統一教育的前提上,吸收外國優秀經驗,給與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我思考,自由表達。我的淺薄的意見是,在上夠一定的大課后,抽出一節課的時間提出一個主題,讓學生組隊,共同合作,充分交流,然后以小組的形成共同意見,再以小組為單位做出表達。此種做法很考驗老師的選題能力,能否將此次合作課與書本、與教學進度、與可實行條件相結合。同時也要讓老師改變思維,從一個單一的知識提供者,變成主題課堂的組織者,啟迪者并做最后的總結者。或者,利用校本課程,或增加相似活動時間,充分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調動他們對于不同學習方式的積極性,做到大課堂為主,小課堂為輔,共同促進學生學習和成長。
老師作為人類的園丁,在世界上都是做的一樣的`事情,教育知識,塑造人格。我很感動的是,佐藤教授,最為名牌大學教授,卻幾十年如一日的關心最小的事情,每個孩子的點點滴滴“小事”。無論是孩子今天失誤或犯錯了,還是孩子學習或開始某項活動了,他都記在心中,并一點一點的引導孩子,充分理解孩子的內心,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同樣的,作為初中老師,我們不能大而化之的去教育每一個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學習方式,我們要善于去觀察學生,從一個個小事后看到學生的內在的動因,并與學生充分的溝通,了解他們的內心所想。特別是最近的大學生作弊跳樓事件,讓我感觸頗深,當然老師是沒有責任的,但是我在思考,如果有人了解這個學生,或者在現場能安撫這個學生,是不是能探知他內心中恐懼的事情,能比活著更嚴重,從而挽救一條生命。
老師不僅僅是講述者,也是傾聽者和反饋者。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處在多愁善感和躁動的時期,此時除了家庭之外的學校,就有了很大的引領作用。本書中不斷提出傾聽—串聯—反饋,這三個步驟,是老師與學生的內心與羈絆不斷加深的過程,也許這種潛移默化的溝通和微不足道的交心,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中,給予了他們正確的路標。
教育,是人類美好一面的展示,對下一代的培養是無私且偉大的,是對人類整個群體的延續。所以,優質的教育能更大化的促進人類的進步,社會的前行。之上的感悟都是我的淺顯的思考,希望我們教育工作者能讓孩子們主動學習,熱愛學習,因為主動學習的效率是被動學習的十倍。21世紀,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個人的被動教育已經無法適應信息的傳播速度,需要廣大的學生自發的去主動學習,不斷學習,才能在這個日異月殊的時代掌握主動權。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09-02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15篇11-02
教師的挑戰讀書心得(精選20篇)12-21
《教師的挑戰》讀后感05-01
挑戰07-13
挑戰07-16
挑戰08-22
讀《父母·挑戰》有感12-26
讀《向命運挑戰》有感04-18
[合集]讀《父母·挑戰》有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