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陶行知》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陶行知》讀后感1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先生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因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著學生,熱心的先生固然想將他的所有傳給學生,然而世界上新理無窮,先生安能把天地間折奧妙為學生一齊發明?”
讀了這段話,我的感悟很深。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借用在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應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而不是知識最終形成的結論。 “魚”指的.是固有的現有的方法與技能;“漁”指學習的方法與途徑;“欲”學習的興趣。欲是學習的內驅力。給人幾條魚,不如教給他們釣魚的方法,但若是沒有吃魚的欲望,也是于事無補的。但若有了吃魚的欲望,肯定會想盡辦法去學釣魚。所以不要為了喂給孩子幾條死魚,而損傷他一輩子吃魚的愿望。而如今,我們的家長,老師不是正在給孩子喂死魚呀?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在學校里獲得一種學習能力比學習知識本身更重要。有了這種能力,即使離開了老師,離開了課堂,他們照樣能獲取知識。
實踐證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育是“愛”的事業。教師要以廣博的愛教育人,以崇高的精神感化人,以美好的心靈塑造人。愛學生,學生就會老師,愛屋及烏,就會愛上這門課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欲”。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學習成績自然會提高。
讓我們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堅定自己心中“以愛育人”的信念,培養學生的興趣。
《陶行知》讀后感2
我讀了《陶行知》一書,說實話,我對陶行知先生了解的甚少而感到慚愧。對他的教育思想,依然有很大的感受,還依然能夠從中得到關于做人,關于教人的深刻的哲理思想。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過: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是的,沒有愛的教育,就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教師要真誠地熱愛學生,視之為子女,以滿腔熱情教育學生,用愛營造平等、民主、溫暖、和諧的學習氛圍。用愛關心、愛護、教育、幫助學生,使師生之間以誠相待、坦蕩無間。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主動接近老師,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有愛才有未來,有愛才有希望,作為教師,得學生之“心”,讓愛在平凡事業中升華,使學生在愛心中成長。
陶行知先生還說過:“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的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學習上也各不相同,那么在教學中,就更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努力去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尤其是對頭腦聰明卻不善于自控的學生,多看他們幾眼,多給他們一個肯定的眼神,多給他們一份堅定的信心,堅持下去,有一天你就會發現,裹著污泥的沙子竟是一粒金沙!
陶行知先生所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便是“教學合一”,這些觀點是他過去提出的似乎也是現在新課程改革所大力提倡的。
通過學習,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努力把本職工作做好。
《陶行知》讀后感3
身為教師卻對陶行知知之甚少,懷著愧疚的心情,利用業余時間我翻閱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文章短小精辟,行文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就如聽一位慈眉善目的長者語重心長地娓娓道來。由此當我了解到陶公的“生活即教育”和“教學做合一”等這些他所創立的獨特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為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所折服。尤其是他八十多年前就提出并研究的“做中學”等教育學說,對于我們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在陶先生的教育思想里,“仁”與“愛”占很大的比重。“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襟,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四塊糖果”這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在教育界一直傳為佳話,也成為許多教育工作者學習和仿效的范本。在這個故事里,陶行知先生對“打架事件”的處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常規教育模式,并沒有采用毫無實際內容的空洞說教,也沒有一味簡單生硬地指責數落,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耐心地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達到教育轉化學生的預期目的。教育效果令人稱奇,究其所在,便是一個“愛”字,試想,倘若當時陶先生怒氣沖沖,不分青紅皂白,將這位學生一頓劈頭蓋臉地責罵,后果將適得其反。“愛的教育”在這個小小的故事中得以淋漓盡致地體現。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多么崇高的境界啊!僅僅十二字,正是陶行知先生一生愛的教育的詮釋。教師這個職業,需要的也就是這種勤勤懇懇、無私奉獻的精神。今天,當我再次捧讀這位教育大家的教育名篇,仿佛看到了這位樸實的老人,正緩緩向我走來,他的這句教育名言,時刻鼓舞著我,它催我奮起,激我向上。因為陶行知先生始終是我學習的榜樣。
《陶行知》讀后感4
"教學合一"是陶行知的教學思想,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論和教學論。
陶行知的教學思想,開始在《教學合一》一文中作了較為系統的論述。他說:"一、先生的責任在教學生學;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主張教學合一,反對教學分離。教與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是教學論的起點。離開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就談不上有教學,這是教學理論的`基本問題。
陶行知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陶行知》讀后感5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論和豐富的辦學實踐,為中國教育的開展做出了卓越的奉獻。
最近我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給了我很大的'啟示,認識到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愛心是教育最根本的前提條件。教育是植根于愛,教師有了愛,才會積極地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才會對自己的教育對象充滿信心,才會追求卓越和創新的精神,才會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學生。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他說:“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偉人還大,讀后感《林旗英:《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陶行知先生是這樣尊重學生。
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保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現代教師做學生“親人、朋友和導師”三個角色。教學十幾年,我認識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們的學生最關心的是教師對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師的關心和喜愛。當我們面對學生時,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滿缺點的學生時,更要用親切的語言、溫柔的目光與他們交流,這樣,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任,讓學生親近你。如果能細心地發現他們的優點,然后真誠而慷慨地去贊賞他們,一定能激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希望和信心,學生也會自然地顯示出友好合作的態度,激發學習熱情。
只有我們充分相信學生去愛他們時,學生才會相信自己,勇敢前進。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我們要善于接近孩子,體貼和關心學生,和他們進行親密的思想交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的親近和愛,這是我們教育順利開展一切工作的根底。
《陶行知》讀后感6
最近讀了《陶行知名篇精選》,受到很大觸動,其中感觸最深的是陶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
“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法是陶先生在1927年在創辦南京曉莊試驗鄉村師范學校的校訓。他強調:“‘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原理之一(其中三大原理包括“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和“教學做合一”),是指導整個學校的教學活動的方針。
“教學做合一”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做;二是教法、學法和做法應當合一,教師既教又學,學生則是學;三是教學不只教人學,而更為重要的是教人做事。以上三個方面,“做”是學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什么是“做”呢?“盲目盲動”是做嗎?不是,胡思亂想是做嗎?不是,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后來他又指出:“所謂‘做’是包涵廣泛意味的實踐的意思”。
不難看出:“教學做合一”,實際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實踐,做是第一,知是第二,它是改變舊的傳統教學中脫離生活、脫離社會、脫離實際的'三脫離的敝端,把單純傳授知識、死教書、死讀書的教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生活力和創造力的軌道上來,培養創造型、開拓型人才。要求學用一致,在實踐中加強理解,推行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的理論聯系實際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求教師將指導學生學習的工作做好,不只學會、能應用知識,且能會學,終身受益。這就要求教師采取“自動”的方法、“啟發式”方法,注意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陶行知》讀后感7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長,但每一篇都令看過的人獲得意外的收獲,《點擊陶行知》讀后感。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
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讀后感《《點擊陶行知》讀后感》。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今,新課程倡導的也正是這種教育理念。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是寄托在下一代人的素質上的,現實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要求最突出的一條是創新能力。而我們的現行教育是應試教育,在題海戰術中苦苦掙扎的師生們哪里還顧得上創新能力的培養?且不說美國、英國等國,單是日本、德國等國家能在二戰的廢墟上快速崛起,更值得我們去反思,國外教育的現實無情地讓我們思考,如果中國的教育再這樣下去,那么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憑什么在世界舞臺上與他國同臺競爭?而早在半個世紀前,陶行知老先生就已提出了“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的教育理念,在讀這一段文字的時候,我既感到遺憾又感到欣慰和喜悅,遺憾的是在教育過程中我們卻走了彎路,欣慰的是我們又走了回來,更讓我開心的是我能作為新課改的實踐者,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我一定努力去做,去實踐,真正實現教育的本質目的。
《陶行知》讀后感8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在育才學校經濟最困難的時候,他到處奔波,籌措資金,以維持學校的日常生活,當時有人嘲笑他這樣做是抱石游泳,學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將拖入水底,還是棄石為好。陶行知不予理會,他堅定而樂觀地回答:“我不是抱石頭游泳,而是抱著愛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勁,要游過急流險灘,達到勝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學校為“愛人”,他不把學校學生當“石頭”,正表明他在艱苦險惡的逆境中對學生傾注了他全部熾熱的愛,竭盡奮斗之力將他們安全送達理想的彼岸。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沒有愛便不成為學校。“曉莊是從愛里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辦學者及教師都充滿著愛,愛教育愛學生,方能奮斗辦出像樣的學校。
教師沒有愛也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詳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
沒有對學生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經常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學生,有些學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計,把孩子扔在一邊,他們得不到父母的關愛,學習跟不上,有時我真的不忍心責備他們。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幾乎都在自己的看護下做作業,再想想他們,我們作為教師的有什么理由不去愛他們呢?教育本來就要用愛去澆灌,心與心交融才能回報以真誠。
《陶行知》讀后感9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這本書中,強調了生活教育理論體系和生活教育,《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后感。
陶行知給生活教育下的定義是:“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教育的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
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原理之二:“社會即學校”
陶行知認為,“不運用社會的力量,便是無能教育;不了解社會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他提倡“社會即學校”,就是要拆除學校與社會之間的“高墻”,沖破鳥籠式的學校束縛,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學校中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中去,讀后感《《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師讀本》讀后感》。
原理之三:“教學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釋,教學做合一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
生活教育教學生做人,提倡的是平民教育,普及教育;
生活教育把智識與品行,思想與行為,課內與課外,做人做事與讀書相聯系;
生活教育重在運用、發明、創造,提倡活讀書、讀活書、讀書活;
生活教育要求把整個的社會當作學校;
生活教育主張以兒童為中心,以兒童的生活為中心;
生活教育提倡的是開放、發展、創造的教育……
讀這本書,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難發現,盡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盡管我們的教育改革已經推進了那么多年,但我們真實的課堂教學離陶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還差的很遠!
《陶行知》讀后感10
陶行知爺爺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我非常尊敬他。今天,我有幸讀了《走進陶行知》這本書,這讓我對陶行知爺爺的了解更進一步。陶行知一生做人做事的高尚品行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要做一個像他這樣的人。他的“千教萬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做真人”總是回憶在我耳邊。讀完整本書,我真的覺得陶行知先生的.“求真知,做真人”、“善就是真,美就是真”、“真善美結合”等主張真的很有道理。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兩個口袋》的故事。故事主要講述陶行知爺爺的衣服有兩個口袋,一個口袋裝公款,一個口袋裝私款。有一次,他要坐公交車回家,但他沒有私款,公款是有的,但他心里想:“千萬不要挪用公家一分錢”。于是他從十里外步行回家。陶行知爺爺的小事讓我深深感動。我覺得我應該向陶爺爺學習這種公私分明的精神。正如他所說,“抱著一顆心,不帶半根草!“在學校生活中,我們也要向陶爺爺學習,不破壞學校的每一棵樹,保護校園的自然環境,讓大家在充滿活力、綠色、充滿活力的校園里快樂地學習;其次,不要拿班級集體的一針一線,要像自己的東西一樣愛護班級集體的公共物品,真正做到物有所用。
陶行知爺爺不僅是一位教人做真人的教育家,他的心也是“愛天下”。他愛國家,愛國家,愛他人,孝敬長輩……說到這里,我想起了書中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四塊糖果。陶爺爺給了犯錯的學生王友四塊糖果獎,深深打動了他,從而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從這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中,我看到陶爺爺以一種獨特的獎勵方式教育學生,讓人們改變錯誤,非常明智!
有很多地方可以讓我感覺到。例如,當我讀到“誠實而不作弊”的內容時,我不禁想起了老師和家長無數次告訴我們的真相,并再次警告自己:要成為一個誠實的人。陶爺爺,真的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在未來,我會努力工作,努力成為新時代的“小陶”!
《陶行知》讀后感11
育才小學校長陶行知在校園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同學,陶行知當即喝止了他,并令他放學后到校長室去。無疑,陶行知是要好好教育這個“頑皮”的學生。那么他是如何教育的呢?
放學后,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經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可一見面,陶行知卻掏出一塊糖果送給王友,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
隨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塊糖果放到他手里,說:“這第二塊糖果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王友更驚疑了,他眼睛睜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批評不良行為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后悔地喊道:“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啊……”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給王友,說:“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只可惜我只有這一塊糖果了。我的糖果沒有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吧!”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今天看到了這篇小短文,我真的受益匪淺,作為一名新教師,我們欠缺的就是教學經驗和管理學生的能力,在面對那些調皮搗蛋的學生鬧出的種種怪狀后,我們常常不知所措,或者只是簡單的訓斥,或者就向班主任求救,其實這都不是最好的方法,陶行知老師以自己的'行動向大家展示了最好的教育學生的方法是:面對犯錯誤的學生要鼓勵學生,不是一味的批評而是通過自己的引導使學生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陶行知》讀后感12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我卻認為:我要靠自己。
以前的我,事事靠別人。
三年級的時候,因為媽媽總是六點半叫我起床,所以我上學一直都沒有遲到過。慢慢的,我變得懶惰起來。每天等著媽媽來喊我。有一天,媽媽有急事先走了,我竟然一口氣睡到了八點!我哭哭泣泣的.走去學校,早飯也沒吃,還一個勁埋怨媽媽。
那時我有個壞毛病,就是不愿意用筆記作業,但又怕忘記某件家庭作業,所以每次星期天,我就讓同桌幫我記作業。有一次,也許是同桌不小心,少記了 一項家庭作業。星期一課代表收作業我自然是交不出來,我不僅被老師數落了一頓,而且站在教室前面罰站。我心里憤憤不平,與同桌大吵了一架,課后,他對我說:“你不能總是讓我幫你記作業呀,你不能自己記嗎?”我點了點頭,似乎明白了什么。
有一次考試,我的數學考的一塌糊涂,我很難過,也很生氣,我埋怨老師。為什么不多給我們講題,這張試卷上有許多題老師都沒講過。老師看著我,語重心長的說:“老師不可能教的面面俱到,這完全靠你們自己,去多讀題,多做題,多來問題。”
最后老師告訴我:“你不能事事養成依賴別人的習慣,你要學會獨立,要靠自己多努力!”
于是,我終于明白——我,要靠自己!
于是,我養成了獨立記作業的習慣,并且每次把作業都完成的很好。
于是,我學會了自覺學習,主動做題。辦公室里也經常有了我的身影,期中考試,我的數學成績是全班第一!
于是,我變得勤勞、勤奮。我不僅學會了做飯,而且在學習上也變得獨立,主動。
陶行知老師說的真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才是最靠得住的人!
《陶行知》讀后感13
教師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也,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也就是陶行知的教育名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也就是我們現在所推崇的教育的目的。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感嘆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對于廣大小學生們,寒假就應該是快樂而又充實的。希望我們提供的讀陶行知教育名著有感,能切實的幫助大家做好寒假學習計劃,高效的完成寒假作業!
《陶行知》讀后感14
自古以來,教育都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家庭到社會,人們都對教育給予了極大的重視。但教育到底能做什么?為什么要重視教育?發展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對于這些問題,并不是人人都曾關注和思考過的。一般人可以不去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我們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卻不能不對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這樣的問題有一個清醒的認
陶行知認為教育應該: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教學做合一”,這是曉莊師范學校的校訓,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最精煉的概括。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恒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努力將我的`學生培養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將“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他教學、做人的準則。他對“求真、做真人”的要求一是要求知,學真本領,探求真理,為真理獻身;二是要具有真善美的人格,做高尚的人;三是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應做人中人,以人民利益為至高。而這些要求無論現在還是今后都不會過時。
總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為深邃和豐富的,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為一個年輕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孩子們相處,和他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我相信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的教育會發展的越來越好!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想也會更加的發揚光大!
《陶行知》讀后感15
近期,我讀了《陶行知教育故事》一書,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受益匪淺。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作為一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顯示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贏得了學生們的愛戴。
通過讀《陶行知教育故事》這本書,我真正明白了不要做井底之蛙,要認真做學問,“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陶行知不僅在教育上嚴格要求學生,對自己的孩子,同樣嚴格要求。他二兒子曉光沒有正規的學歷。為了到一家無線電修造廠工作,曉光便寫信給育才學校副校長,請他寄回一張畢業證書。陶行知知道后嚴厲阻止了曉光的這張證明,并告訴他的兒子:“寧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他主張追求真理做人,不可有絲毫的妥協。從此“追求真理的'人”便成了曉光生活中的座右銘。通過這件事,陶行知先生不僅僅教育了他的兒子,更使我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人要講究誠實,不要弄虛作假!
陶行知顯示不僅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會我們學習的方法——學問學問,既學又問。光學不問只是一半,光問不學也只是一半,又學又問才是完整的學問。現如今,我們大部分的學生只懂得死啃書本,而不懂得去問老師,所以在用的時候便會發現不靈。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影響著世世代代的人們。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有一顆天真的童心,心地善良,真心實意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位巨人身上,蘊藏著無窮無盡的感人力量,激勵著人們無私無畏、奮發向上。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陶行知教育故事》雖是一本很薄的小冊子,故事也相對普通,但其中蘊含的深刻道理卻是讓人不可忽視的。我想每一個認真地閱讀了陶先生的教育故事后,都會像我一樣被他坎坷而偉大的一生深深感動,更會被他身上的那些崇高精神所凝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陶行知》讀后感】相關文章:
游陶行知公園06-13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6
關于陶行知的名言09-27
陶行知精彩語錄大全07-27
陶行知教育名言10篇02-22
陶行知教育教學格言80句08-08
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警句01-07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警句150句10-08
陶行知思想心得體會04-28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