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大全(1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1
讀《三國演義》有感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群雄并起,涌現出一個有一個不朽的人物:曹操,典韋,曹植,曹丕,劉備,關羽,張飛,孫權,周瑜······一個個人物的出現都為這個時代的傳奇增色增彩。
曹操,在這本書中被描述成一個虛偽奸詐的小人,為人憎恨,不過曹操雖說奸詐,但這個時代少不了這種人物。他挾天子而令諸侯,建立魏國,統一了三分之一的天下,似乎也為這個時代里下了不少汗馬功勞。劉備,一個思賢若渴的人,招攬人才,愛民如子,似乎也是眾望所歸。他建立了蜀國,占據險要地勢,又有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勢力逐漸增強,逐漸有了三足鼎立的實力。而孫權盤踞江東,不予外紛爭,可是戰亂不休,不去討伐別人,就會被別人吞并。江東水多,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所以孫權得以建立吳國,與魏蜀鼎立,在戰火中,吳國毫不遜色于魏蜀,孫權也好不遜色于曹操劉備。最終鹿死誰手,就待你揭秘······
三國紛爭,烽火連天,血流成河。這一幕又一幕的畫面在羅貫中的筆下被描繪得栩栩如生,一場場三國風云被拉開序幕。當然這不僅僅是國家與國家的'競爭,也是軍事師之間的較量。周瑜與諸葛亮斗智斗勇,三次較量,周瑜敗了,臨死前留下了一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呼喊,可見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在此之前吳魏還未建立,就曾放生過一場爭斗——赤壁之戰。曹操率領十萬大軍前來討伐孫權,可惜他的士兵多來自北方,不習水性,勝算本就不大他有生性多疑,不肯相信別人,中了離間計最終錯殺了兩員水軍將領。后來又把船只連成一線,給了敵軍可乘之機,最終周瑜用火攻取勝,大敗曹軍。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誰也阻止不了歷史長河的推進,我們只有讀書才可以再次看到當時的場景,在羅貫中筆下我們看到了一幕幕精彩的斗爭。雖然中學生不需要用槍劍決勝負,但是這不代表沒有競爭。我們的武器是筆,知識便是“士卒”,學習的知識便是指揮大軍的籌碼,勝敗掌握在自己手中。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從現在開始“練兵”還為時不晚,為“明天”奮斗吧 !
《三國演義》讀后感2
諸葛亮在失街亭后曾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在談到這個故事時,許多人都感嘆諸葛亮的才智,而嘲笑司馬懿的膽小愚笨。少年時也曾說過,如果我是司馬懿肯定會殺進空城,至少派一員將殺進去,也不會讓諸葛亮逃脫。當看完整篇《三國演義》后才感覺到司馬懿只是故意中計。其中當然另有一番原因。
司馬懿原本是魏國兵馬總督,卻因蜀國諸葛亮用馬謖之計離間,而被貶為庶民,險些丟了性命。諸葛亮率軍入侵時,魏軍連連敗退,一時間無人能敵。魏帝曹睿在恐慌下出于無奈才依謀臣舉薦起用司馬懿。說起來倒是諸葛亮給了司馬懿一個出頭的機會。但憑這一點,司馬懿理應給諸葛亮一個逃生的機會。依照司馬懿的才智是不會不明白這一點。當然這只是其一,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魏帝曹睿之所以貶司馬懿,顯然是對他存有戒心。二度起用乃是出于無奈。如果司馬懿僅用一仗就將不可一世的諸葛亮生擒,他必將成為曹睿心中最為恐怖的敵人。那么,依照古代帝王的慣例,等待司馬懿的將是致命的算計。相反,諸葛亮因為司馬一的出現而敗走,他對來說曹睿始終是一個心腹大患。而司馬懿偏偏又是唯一能抵御諸葛亮的人。礙于諸葛亮的威脅,曹睿不得不重用司馬懿。這一厲害關系,才智過人的諸葛亮和司馬懿都很清楚。這便是諸葛亮敢擺空城計,司馬懿又能中空城計的真正原因。
在空城計中著重講到諸葛亮登城撫琴。在《三國演義》里更是以諸葛彈琴退仲達作為標題。彈琴在當時對諸葛亮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手續。在當時諸葛亮完全可以棄城逃走,但司馬懿必會隨后追殺。這樣一來,蜀軍將會傷亡慘重。諸葛亮也是因為如此,才冒險擺空城計。司馬懿追殺諸葛亮本是一個很傳統的打仗方式。但是他再怎么聰明也想不到,諸葛亮為了避免三軍傷亡冒險給他擺了一個空城計。當時沒有人記載諸葛亮給司馬懿彈的是什么樂曲。但可以肯定這是諸葛亮主動和司馬懿交流的.一種方式。因為諸葛亮不能對司馬懿高呼:是我救了你,殺了我等待死亡的將是你。所以他選擇用琴聲讓司馬懿去感受。也正是因為這琴聲,讓司馬懿頓然醒悟。聰明的司馬懿選擇中計則是對魏軍最好的交代方法,而放走諸葛亮則是他真正的目的。事實上空城并不是計,只是諸葛亮勸退司馬懿的一個隱秘方法。
《三國演義》讀后感3
“功蓋分三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題記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演義》是一部家喻戶曉的著作,講述的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的故事。這些英雄人物各有所長,性格也迥然不同:有忠厚老實的魯肅,有心胸狹窄的周瑜,有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有求賢若渴的劉備。而我最喜歡的當屬蜀國的丞相——諸葛亮。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瑯琊陽都人,三國時期在蜀國擔任丞相職位,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中這樣描寫他: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這位“仙人”留下了許多驚人的事跡。利用大霧天氣與曹操謹慎的性格,成功地從曹營“借”回了十萬余箭;在司馬懿大軍快要攻來時,抓住司馬懿多疑的弱點,大擺空城計,化險為夷……他的錦囊妙計總能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連連告饒,我對他真是萬分的敬佩。
但如果你認為諸葛亮只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智慧,那就錯了,他最重要的是與劉備彼此的信任和一顆忠誠的心。當初劉備帶著厚禮,三顧茅廬,最后連衣襟都哭濕了,諸葛亮被劉備的誠意感動了,就下定決心輔助劉備。他不但為劉備出謀劃策,還盡心盡力在劉備去世后輔佐劉備那不爭氣的兒子。在《白帝城托孤中》,劉備沒有聽諸葛亮的'勸告,打了敗仗,連連敗退。有一天,陰云密布,下起了傾盆大雨,劉備覺得自己快不行了,于是下令召集眾臣,交待后事。他拉著諸葛亮的手,說道:“當初我沒有接受你的意見,如今打了敗仗,我覺得我快要歸天了,煩請軍師多多教導阿斗,如果實在不成材,軍師方可即位。”諸葛亮望著劉備憔悴的面容,心中很是傷心,連忙跪下:“主公放心,我一定盡我所能輔佐好您的兒子,不會讓您失望的!”然后哭聲連天。
其實諸葛亮的智慧、才能都遠在阿斗之上,他完全可以自己即位或是投奔敵國,榮華富貴和權利都唾手可得。但忠誠和仁義不允許他那么做,只要還有一口氣,他都要奮戰到底,絕不辜負劉備對他的信任。所謂的忠誠、仁義是什么?就是一顆不離不棄的心啊!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如此。我也想做諸葛亮那樣的人,與人真誠相待,不會為了自身利益去出賣朋友、伙伴。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不是棄他而去,而是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堅守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信任。
葛亮忠誠、仁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這也正是我崇拜他的原因。他在我眼里不僅是蜀國的軍師,更是三國的英雄。
《三國演義》讀后感4
《三國演義》是一部斷代體古典名著小說,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滾滾長江東逝水……”這一類膾炙人口的詩句,接著引入正文。第一句話這樣說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不無道理。周末七國分爭,并入于秦,及秦滅之后,楚、漢分爭,又并入于漢……書中還有上百個人物、無數的軍事謀略,加上作者本身借著歷史人物,來闡述忠、教、仁、義、愛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寫的庸主獻帝、劉禪,無能之輩呂布、袁術、袁紹、劉表、劉璋,氣量狹隘的周瑜,長厚的魯肅,勇者張飛、許楮、典韋,下至因行間而貽笑千古的蔣干,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趙云,這位五虎將軍在長坂戰亂的時候,他為什么要拼死保護劉備的妻兒老小?為什么他在長坂坡肯把馬讓給劉備的`夫人?因為他心中有那無愧的選擇,他最終把精神轉化為一種動力——從曹操八十三萬軍中沖了出來,這不禁讓人回憶起那首高亢激昂、鏗鏘有力的詩:“血染征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沖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糜夫人在當陽長坂坡中,身受重傷,趙云找到她時,她隨時都有生命危險,趙云三番五次請她上馬,她卻覺得自己是個累贅,為了不連累阿斗和趙云,為了讓趙云順利沖出包圍圈,她毅然投井身亡。“戰將全憑馬力多,步行怎把幼君扶?拼將一死存劉嗣,勇決還虧女丈夫!”
典韋,他是曹操的貼身將領,率領虎衛軍,為了保護曹操,他不惜舍去性命。他手無寸鐵、身無片甲地保護曹操,人們都說曹操是亂世梟雄,可為什么這么值得典韋保護呢?因為他選擇了曹操,就要為曹操效力,他認為為曹操付出生命是應該的,這難道不是從心靈上做出的正確的選擇嗎?這是他心靈深處的大義,是為國奮斗而義無反顧的大義。
請讓我們從內心、從心靈上做出正確的選擇吧!
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從古人心靈深處的選擇中我們感受到了他們的大義所在。是心靈的選擇讓他們至今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舍棄自私,選擇高尚;舍棄奸詐,選擇誠信;舍棄小我,而完成大我……這才是人們從心靈、從靈魂上的大無畏的問心無愧的選擇。
《三國演義》讀后感5
《三國演義》是以三國時期的史實與民間傳說為依據,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所創作,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說。
曹操進攻徐州的時候,劉關張三兄弟被打散,劉備投奔了袁紹,關羽暫時投降,寄居于魏都許昌,等待著他大哥劉備的消息,曹操對關羽是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金錢美女,關羽不為所動,曹操又忍痛割愛,赤兔馬相贈,又費盡心思送新袍,可見對關羽的厚愛,可是關羽依然心在他大哥劉備身上,不過關羽表態,他也并非是忘恩負義之人,他必須再曹營立下戰功,他才會離開,
這邊曹操愛才,心想,那我就不能給你立功的機會啊!因為怕關羽一旦回報了自己的善待就會離開。
話說袁紹這邊,在劉備的鼓動下,派河北大將顏良帶領10萬精兵去討伐曹操,先到白馬,曹操親率領5萬迎戰顏良,可惜宋憲,魏續相繼被顏良在陣前所殺,徐晃出馬戰顏良,20個回合,漸漸不支,曹操心疼戰將,看情況不妙,鳴鑼收兵,后來在謀士程昱的建議下,讓關羽上,這就有了斬顏良的故事,
顏良死的冤枉!
三國演義中24將河北大將顏良排名太靠后,有點冤,我們日常聽到最多的是:斬顏良,誅文丑,這表達不妥“刺顏良,誅文丑”比較適合,
兩軍對壘,曹操也是狡詐,也不派兵遣將,排兵列陣,不按照套路出牌,這邊都沒有列隊,關羽騎著赤兔馬突然沖出,袁軍這邊顏良想起出戰前劉備的囑托:“吾有一弟,乃關云長也,身長9尺5寸,丹鳳眼,臥蠶眉,喜穿綠色戰袍,使用青龍大刀,必在曹操處,如果見到他,可教急來”
顏良以為關羽想來投奔,而沒有做好和關羽的.戰斗的準備,而被殺,關羽騎的可是呂布以前的赤兔馬,這千里馬拼的就是速度,像閃電一樣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那會整個袁軍,估計都懵了,等清醒過來時候,關云長已經到了顏良跟前了,顏良未及反應,措手不及,人頭落地!
關羽這怎么能叫斬呢?刺客還差不多,一般情況都是兩軍對陣,自報家門,然后開戰。這關云長也沒有準備,直接就沖過去解決了戰斗……
全是劉備這一句話坑死了顏良!
真是“只因玄德臨行語,致使英雄束手亡”
可悲可嘆!
《三國演義》讀后感6
五年級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三國演義》,當時的我被其中紛繁復雜的人物關系搞得頭昏腦脹,勉強讀到一半便將他丟到一邊。
六年級時,我第二次閱讀《三國演義》。隨著年齡的成長,心智的成熟,原本那些令人頭疼的關系網,卻極其清晰的鋪設在我的腦中。我開始向首都《三國》的樂趣。
我讀了三遍《三國演義》,感觸很深。
首先,書中的忠君思想我覺得很重要。特別是關羽的忠誠讓我很感動。再曹操的真清流露,利益相加下,能夠立場不變,堅定的擁護劉備,這份氣魄,不可謂不強。但是這份情意,便是當即社會所缺少的。現在的社會,金錢至上,權力至上,真情之下。有錢能使鬼推磨,在金錢的誘惑下,輕易,誠意,似乎什么都是浮云。
趙子龍的中君程度一點都不弱于關羽。單單是長坂坡救主就可看出,趙子龍為了阿斗,連生命也可以舍去。這種毅然決然,實在是無人可及。而反觀現在,曾經的'好友可以在金錢和權力的誘惑下變為今日的敵人。金錢對人的性格的改變可見一斑。
其次,待下的態度在《三國》里也很經典。
劉備的態度是最和善的,善于從諫,待人真誠,施恩于人,不求回報。因此劉備的和善也為他贏得不少死士。還是將大于如今的人對比,一個公司的領導,如能放下架子,與員工和睦相處,廣泛聽取意見,那么員工必定會努力工作,公司的效益也將會在熱火朝天的氛圍中不斷增加。
相對于劉備,曹操到有些獨斷專政的感覺。雖說她身邊某謀士極多,但曹操卻孤高自傲。經常我行我素,雖不否認曹操的才華卻實出眾,謀略極多,但聽取別人的有益意見也是好的。畢竟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如果他的這種性格放在現在,即使不敢說他的企業一定會衰敗,但是人才外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高高在上的感覺會拉大領導與員工的距離,員工也會喪失工作的活力和熱情,企業增么能發展起來!
讀《三國》使人明智,她所蘊含的文化,使人受益良多。而在一次次的閱讀中,我也越來越接近作者羅觀眾的心境。我讀出了他對戰爭的惡我也讀出了他內心的滄桑。
《三國演義》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我希望像在的青少年能多多接觸這本名著你們一定會有收獲。
《三國演義》讀后感7
讀了《三國演義》一書,使我受益匪淺。 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三國演義》以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統治集團相互斗爭為主要描寫內容。它講述了從東漢末年時期到晉朝統一之間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這是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再說曹操。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各具其態,有長有短。總的來說,讀過這本書之后我大開眼界,而以上幾人也給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們很值得我學習。
《三國演義》讀后感8
近日,我讀完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雖然這是我第一次閱讀這本書,但是在此之前我已經在喜馬拉雅上聽過一遍了。重溫此書,依然讓我愛不釋手。《三國演義》是羅貫中所著,書中人物性格鮮明,有驚才絕世卻善妒的周瑜,有神機妙算、忠心不二的諸葛亮孔明,有寬厚仁義、知人善任的劉備,有重情重義、嫉惡如仇的張翼德。而書中所描寫的戰役也每每讓我熱血沸騰,那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設計巧妙的八卦陣,七擒孟獲的攻心戰無一不讓我佩服地五體投地。
而其中讓我深有感觸的當屬《關羽華容道放曹操》了。關羽在與劉備失散期間曾被曹操收留,曹操雖說是“一代奸雄”,卻也是一位愛才之人。他為了籠絡關羽,不惜重金,更是把自己好不容易得到的赤兔馬也送給了關羽。可是關羽不為所動,在得知大哥劉備的消息后毅然決然地離開了曹操,曹操雖不舍,但還是放走了關羽。倆人約定以后在戰場上遇到,也只得兵戎相見。多年后,落魄的曹操在華容道遭遇了關羽的埋伏,關羽念在過去曹操厚待自己的情分上放走了曹操。這就是所謂的有恩必報,這就是所謂的英雄惜英雄吧。
《三國演義》里面的英雄重情重義,所以他們才才能夠成為生死相許的異性兄弟。我也有這樣互相幫助的好朋友。記得在一次運動會上,我參加了一個長跑比賽項目,正當我竭盡全力沖向終點時,由于用力過猛我摔倒在地,鉆心的疼痛讓我瞬間流下了眼淚,正當我無助時,擦身而過的一位我不認識的選手停了下來扶起我并一直送我到了班級休息區,結果我和她都沒有在比賽中獲得名次。我充滿歉意的'跟她說著謝謝,對不起害你沒有得到名次,而她微笑著跟我說沒關系。不久之后的一天放學,老天爺毫無征兆地下起了傾盆大雨,我正得意洋洋地拿著傘走出校門,突然看見了她,那個幫助過我的同學,她正淋著雨在校門口站著,我連忙走過去把傘高高舉過她的頭頂,她回頭感激地對我說“謝謝你,我媽媽堵車了,要很久才能來,你先走把,別耽誤你回家吃飯做作業了”。我連忙說道“沒關系,我陪你等,我不餓,正好今天作業也不多”。小小的我們躲在傘下開心地聊著,周圍的風雨仿佛都與我們無關,這一刻我收獲了友誼,收獲了朋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讀《三國演義》不只讓我領略到群雄風采更教會我做人做事的道理。
《三國演義》讀后感9
《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寫的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云。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戰和蜀魏吳三國之間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有以忠為本的關盡善盡關羽,有仁義之君劉備和心狠手辣的曹操和機智過人的諸葛亮。總之,《三國演義》中有各種各樣的人物,有的讓人贊嘆,有的讓人罵的狗血淋頭,有些呢?既被人贊嘆,又被眾人罵,所以,我要來講講我最敬佩的二個人——諸葛亮和曹操。
諸葛亮,他是一個機智聰明,足智多謀的人。在草船借箭中,周瑜故意叼難諸葛亮,讓他在十日內打造十萬支箭,這根本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諸葛亮從容不迫的接取了這個任務,令了軍令狀,還跟周瑜說只需三天時間就夠了,這讓周瑜半信半疑。諸葛亮回去后,魯肅十分擔心,但是諸葛亮卻一點都不著急,他還叫魯肅弄來二十條船,每條船上都有三十個人,并且在船兩邊扎上草人一千個。這更讓魯肅摸不著頭腦。
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派人請魯肅去取箭,魯肅到了諸葛亮那之后,諸葛亮請魯肅上船,之后,便駛向曹軍水寨,五更時分離曹軍水寨已經很近了,諸葛亮令船一字排開,并擂鼓吶喊,那時海上正好都是霧,曹軍無法知道敵方的`來意,所以下令放箭,那箭向下雨似的落在了諸葛亮的船上,當船的一側收集的箭過多時,諸葛亮就下令讓船轉一個身,當另一側也收集滿時,諸葛亮就讓眾將士們喊:“謝曹丞相的箭!”當曹軍察覺此事時,諸葛亮卻早已順風順水逃走了。諸葛亮回到江東以后,讓將士們把箭從船上取下,不多不少,剛好十萬支,這下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的聰明機智。從此以后,再也不敢不看諸葛亮。
曹操,也是一個讓我比較佩服的人,就拿青梅煮論英雄這件事吧,他想試探劉備是否有胸懷大志,說明他辦事十分精明,不會放過任何一個有可能阻擋他成為中原霸主的人。還有望梅止渴,在眾將士渴到不行時,曹操說前面有一片梅林,眾將士瞬間有了氣力,繼續往前走,成功的到達了目的地。
總之,《三國演義》是一本十分精彩的書,它里面的故事非常引人入勝,諸多故事讓人受益匪淺,還有很多可以打敗對方的奇招,這本書十分值得去讀。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并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我最敬佩的要數諸葛亮了,他是一個忠臣,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可為是個奇才!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聰明就是讓我學習的最好榜樣!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而且我對他的感覺也不好,雖說是一個人才,非常聰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謀權篡位之心。不過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沒有殺劉備,雖當時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壞,畢竟他還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
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游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翻過最后一頁書,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又一次目睹了它的風采,又一次不舍地與它告別。一段歷史,在它的字里行間中,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群雄割據的時代,我慢慢回味著它的魅力……
我與它相識在小學,那時的我還不懂得看課外書,在父親的極力推薦下,我捧起了它—《三國演義》,我曾經厭倦過,因為這里面全是我不明白的文言文,但我又難以放下那顆好奇的心。在心里的矛盾下,我執拗地讀起了它,慢慢的,我喜歡上了它,并就此癡迷于它。我以一個孩子的無知與純潔品味著,我驚奇于那段歷史,震懾于張飛的烈性,贊嘆于孔明的機智,又嘆息于周瑜的狹隘,驚駭于曹操的奸詐,憤怒于戰爭給百姓帶來的災難。我因一個情節或喜或悲,我入讀古詩一樣的在心中閃現一幕幕悲歡離合,簡單地認為你不過如此。
幾年后,我再次將它捧于手心,我才發現自己有多么可笑,我看見的知識幾多跳動的浪花,就以為看過了深邃的大海。再一次細細品讀,透過上演的情節,我才明白了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豪情義氣,他們走南闖北,終得臥龍相助,而孔明也是蜀國的忠義之臣,在白帝托孤,他毫不貪婪,憑借對漢室的一腔碧血和一顆忠心,輔佐阿斗繼承父業。我亦因司馬家族的統一而驚喜,結束了勞民傷財的戰爭,也許和平不遠了吧,當我期待著看著其樂融融的國時,小升初考試打斷了我的夢,我不得不先與你離開……
上了初中,我有心血來潮拿起泛黃的書簽,回到了我當年的那一幕情景中去,我再次發現了自己的無知,一個人的稱帝并不意味著戰爭的災難就此結束,當司馬炎滅掉蜀后,我無奈了,無奈于劉禪的樂不思蜀,更為漢相諸葛亮的早逝而悲痛,如此昏庸的主公,或許真應了司馬昭的那句話:“就算諸葛亮活著,蜀國也遲早會滅亡。”翻過幾頁書,吳國也被西晉滅亡,嘆息之余,我想起了魯子敬曾囑咐與呂蒙一定要孫劉聯盟的`言語,也許兩國正是因為破壞了和為貴才慘遭滅亡的厄運的吧!總之,這該值得慶幸,至少會有一段短暫的和平,讓無辜的百姓歇息一下。
就這樣,我以我眼觀書,以我心感悟,窺得三國的一角,以我的閱歷,怎能讀懂這不千古傳頌的巨作,我只能努力汲取它的養料,來構筑我的精神世界,在手中,久久捧著它……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暑假里有一項選讀四大名著的作業,我便挑選了《三國演義》細細品讀。書中叱咤風云的英雄豪杰,斗智斗勇的權謀計策,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看得我如癡如醉,仿佛自己已置身于那個三國爭霸的風云年代。
《三國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主要講述了東漢末年,群雄并起,逐鹿天下,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國呈鼎立之勢。歷經百年風云后,隨著梟雄們的逝去,魏國的司馬一族一統三國,建立了晉朝。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個性鮮明,氣度不凡。有寬厚仁義、愛民如子的劉備,足智多謀、料事如神的諸葛亮,野心勃勃、自負猜忌的`曹操,粗獷勇猛、敢愛敢恨的張飛,驍勇善戰、膽識過人的趙云在眾多豪杰之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五虎將之首關羽。他的勇猛自不在話下,“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刮骨療毒”,著實讓人佩服。他那份義薄云天、忠君愛國的情懷更是讓人心生嘆服。在下邳兵敗被曹操生擒后,曹操想方設法想把他招至門下。但關羽卻始終“身在曹營心在漢”,面對曹操的種種厚待絲毫沒有動搖,一心忠于蜀國,心系劉備。更難能可貴的是,關羽感恩曹操的知遇之恩,所以殺了顏良、文丑,立功報答了曹操的厚恩之后才離開。如此重情重義,難怪連曹操也嘆道“關羽真是天下第一義士。”
封侯賜爵,上馬提襟,下馬相迎,如此的誠意,還是留不住關羽,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回到了蜀國。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學成必歸,報效祖國”的錢學森爺爺。從古至今,忠君愛國、為國盡忠的這份赤誠是如此相似,高官厚祿或是威逼迫害,都阻止不了他們為國效忠的步伐。這份執著和堅持是我們每一個人需要學習的,我們是祖國的未來,將愛國之情深埋心底,現在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才能將繁榮盛世代代相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雖然我們不能親眼目睹三國英雄們的颯爽英姿,也不能親臨硝煙彌漫的角逐戰場,但我們能通過文字身臨其境,了解歷史,傳承歷史,這是文字獨有的魅力,也是讀書才能獲得的樂趣和收獲。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人們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可是在我小時候卻不這么認為,因為我是那樣貪玩,不愛讀書。直到上小學三年級時,我在姑姑家書柜里發現了一本《三國演義》。那時我已經知道《三國演義》是四大名著之一,出于好奇,我打看來看,才發現書中內容很精彩很有趣。尤其是紅臉關公過了無光卡就斬了了曹操六員猛將,單刀赴會更是讓孫權嚇破了膽,實在是勇猛。不僅如此關羽還是重情重義的君子,為了感謝曹操的幾天盛情款待,他居然讓敗走華容道的曹操離開了,為了找大哥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拼盡全力找大哥。還有那個忠心耿耿為了救主人兒子,不惜千里走單騎的趙子龍。如此驚心動魄的故事書把我深深的吸引了,我真的喜歡上讀書了!
當我再大一些時,再次品讀《三國演義》又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精神而屈服。不出茅廬便可算三分天下的情況,草船借箭更是氣死周瑜,七擒孟獲,俘獲人心,為了劉阿斗的天下盡心盡職。與劉備的兄弟情誼,師生關系讓人感動,為了劉備臨死前的幾句囑托真正做到了為了蜀國,為沒用的劉阿斗鞠躬精粹,死而后已。我欣賞諸葛亮的機智以及忠心。
而在一次考試失敗過后,我感到特別的失落。當我計算出自己的分數,聽到那一聲:“顧羽,20!”心都涼了半截!晚上睡在被子里,怎么也睡不著,半夜里想起了我一直討厭甚至可以說憎恨的小人——曹操。曹操,一個起初只是不起眼的人物,憑借這自己的堅持,憑借著一種信念,讓天下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曹操的一生經歷無數次的失敗,但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并沒有打到曹操,反而讓他更加強大。記得他在刺殺董卓失敗,卻沒有因此而隱居避世,躲避風險而是脫離危險之后,籌建起自己的軍隊他敗走華容道,赤壁之戰雖然讓他元氣大傷,但是他仍然沒有放棄,一直堅持著自己的稱霸大業。
有的人說曹操是一代梟雄,有的人說他是奸雄,在我的眼里不論曹操是梟雄還是奸雄,都不得不承認曹操的才華和他的`那不屈不撓的精神。他的詩句中的那一句:“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是多么的豪氣,充滿這自信,充分體現了他那不拍失敗,頑強奮斗的精神。再想想自己一次考試失敗就讓自己如此的失落,迷茫。不知所措。
曹操你教給我的是堅持,讓我明白了堅持可以戰勝一切。“振作起來”我不住的在心里默念,時刻牢記這曹操那不屈的故事。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文鴛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揚州”,該篇講述了都督毋丘儉因不滿司馬師擅行廢立之事,與刺史文欽以廢主之名,舉兵討伐司馬師,毋丘儉失敗之后,司馬師臥病不起,并在傳印于其弟司馬昭后病逝。
開頭就提到,毋丘儉與文欽率兵討伐司馬師,但最后卻淪落到毋丘儉被人設宴殺之,而文欽大敗而歸的下場。這場戰役雖不及三大戰役赫赫有名,但也極為精彩,是我最喜愛的片段之一。那么,信心滿滿、野心勃勃的毋丘儉一眾將領為什么會戰敗呢?其實早在司馬師在府養病時就已聽到了淮南的告急,并請太尉王肅等人一同商議,眾人談到毋丘儉好謀而無斷,文欽有勇而無智,所以司馬師命令王基領前部兵來南頓城下寨。那為何他要命令王基領兵前往呢?因為南頓極好屯兵,可提兵星夜取之,若遲則毋丘儉必先至矣。而回到戰爭最本質的要點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為輸給了敵方的戰略謀劃,毋丘儉最終不可避免地迎不了他的`勝利,并且極為可悲地死于慎縣城的縣令宋白精心設置的盛宴上。回到開始,毋丘儉與文欽起兵造反的目的是什么?便是因司馬師的廢立之事所引起的不滿;戰勝后的司馬師又如何了呢?在毋丘儉與文欽密謀殺害司馬師之時,他早已患病,且臥府養病中。這兩人的造反使司馬師不得不帶病出征,戰后便病逝了,并于死前將印傳于其弟司馬昭,兩人心心念念地盼著打敗司馬師反身為王,而司馬師即便是戰勝了也活不久,這場戰役到了最后,雙方皆不在了。最可笑的一點是,曾經曹爽心腹之人魏殿中校尉尹大目,因其主為司馬懿所殺,故事司馬師,但常有殺司馬師報曹爽窒息呢,又素與文欽交好,在文欽殺入敵方陣營前,他曾為文欽向司馬師求情,并想告與文欽司馬師命不久矣,但文欽并不聽勸言,反先前計劃,最終大敗而歸。
看完這些我深有感觸,一個人明明能夠有機會達成所愿,卻偏偏與勝利擦肩而過;而另一邊的勝方卻在之后因病消逝,讓人分不清孰勝孰敗了。而戰場上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也使下一步走向了未知的道路,不到最后誰也不清楚結局,可謂步步驚心。從中我也感悟到了,凡事要三思而后行,不到最后一刻決不放棄!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三國演義》取材于東漢末年的曹魏、蜀漢和東吳三國的歷史,從汗靈帝中平元年為始,至晉武帝太康元年吳滅亡為止,歷時96年(公元280-184年),將近一個世紀之久。本書主要人物有諸葛亮、曹操、孫權、司馬懿和劉備等。作者為明朝時期的羅貫中,以小說的形式將三國時期的紛繁復雜,權謀斗爭和戰場風云等歷史場景描繪得形象生動,躍然紙上。小說選材于史書:《三國志》,并參考其他民間內容,書中的每一件事都充分展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行為優點和缺點。是一部精彩絕倫的歷史小說。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難忘的人物便是曹操了。曹操乃大魏的皇帝,號魏武帝,一生戰功赫赫。而且他在文學方面也造詣頗深,曾寫過數十首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除此以外,曹操也是一位慧眼識英雄的`大謀略家,他識人用人有度,在很多關鍵戰役上,都依靠這些有才之士幫助他獲得勝利。例如,在官渡之戰時,曹操余糧不足,他及時聽取了袁紹的謀士許攸來降之后的意見,才得以解決糧食短缺的問題,最后獲得官渡之戰大勝。
如果說我最喜歡的人物是曹操,那么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畫面便是赤壁大戰前夕諸葛亮的智謀和權術了。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的運籌帷幄,就沒有后面的三國鼎立。一開始,蜀國的國力和領土是最弱的一方,諸葛亮為了改變被動的局面,他積極出使東吳,化解了東吳國內兩大派系:主戰和主降之間的斗爭。在初期,孫權也是搖擺不定,一面不愿意讓出自己廣闊肥沃的土地,而另一面又懼怕曹操的強大兵力。諸葛亮在嘗試勸說東吳聯合的過程中也遭到了東吳郡臣的反駁,但他沉著冷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說服了孫權,為后來的吳蜀聯盟打下了穩定的基礎,最終打破了曹操在三國中獨霸一方的局面,為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讀了《三國演義》,我最大的收獲是:戰爭較量的不僅僅是兩方的武力,糧草和軍隊,更重要的是要運籌帷幄,運用智慧才會有勝利。否則就會像呂布一樣,空有一身本領,卻獲得悲慘的結局。
總之,我非常喜歡這本《三國演義》,畢竟:不讀名著,便不能博古識今。只有熟知古今中外,飽覽名人軼事,歷史古跡,才能充盈我們的認知和學識。
【《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三國演義讀后感01-03
三國演義讀后感07-31
(經典)《三國演義》讀后感09-01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15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7-15
《三國演義》讀后感[精選]07-16
三國演義讀后感[經典]07-30
[精選]《三國演義》讀后感07-28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經典)08-04
【經典】三國演義讀后感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