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文化苦旅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文化苦旅,是苦、是澀?是看清、是回憶?是悼念、是哀嘆?是驕傲、是悔恨?也或許都不曾知。千般荒涼,以此為夢……有人評介過余秋雨,左手寫散文,不流之于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憑借著自已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美麗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長河之中。余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藝術界重視和尊崇。
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戲劇思想發展的史論著作。九十年代,帶著學術的積累,余秋雨走出書齋,將余氏抒情與歷史感覺貫穿起來,開了一代文風。
從牌坊到莫高窟到杭州再到山西,旅途充滿不易,但充滿了對歷史變遷的感嘆,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前一抹凄艷的晚霞讓人觸目傷懷。他好想穿越歷史的隧道,讓時光倒流,去懇求王道士,懇求他停下手中的鐵錘,請等一等,等一等……可那穿越時空的哀求,顯得那樣的蒼白無力,心有余而力不足。看著那殘缺的壁畫,看著那失去的珍寶,不禁讓人心疼,讓人遺憾,或許給我印下深刻記憶的不是那多么寶貴的財物,而是那愚昧無知的王道士,為了財富,為了金錢,阿諛奉承,讓經卷壁畫那些只屬于本國之物落入他人之手。
也許是他自認為的正確行為卻讓后人如此悔恨,如此懊惱,如些氣憤。不禁要感嘆,不禁要惋惜,不禁要責備,可責備又是去責備誰?此刻的責備是那樣的無力,是那樣的軟弱。每每看到道士塔那破毀的壁畫,就能想到王道士將壁畫送交給外國人時的丑惡嘴臉,不禁掩面沉思……。
也許就像年輕詩人李曉樺在詩中寫道的一樣:我好恨,恨我沒早生一個世紀,使我能與你能視站立在陰森幽暗的古堡……也許也是悔恨,也許也是憤怒。跟隨余秋雨先生靜靜看著光影投影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也許它曾經遭遇浩劫,也許成為歷史的遺憾,但如今,那個高深莫測的洞窟現一次引起大家的注意,并非他炫麗的外表,而是一種思考,一種覺悟,是一種一性的深層的蘊感。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瀟灑,其實完全不是這樣,那是一種很給自已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我就感到年歲的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后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
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也許慢慢的翻閱,細細品讀,與喧囂聲隔絕,只留下一片心靈的凈土,享受文化的樂趣,享受知識的韻律。山重水復,在無言的大地上,總有無端感動,無端喟嘆。走走停停,在山水歷史間跋涉的時候,回憶滲入了筆墨之中。余秋雨先生踏過每一寸山河,每一寸古土,表達著他自己的喜與憂,讓人回味無窮,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他以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著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殘陽廢壘,西風古道,是歷史的濃縮與見證,在歷史的長河中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好似一位無聲的導游,在歷史的交匯點是他帶領我去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歷史的無窮魅力。跟隨余秋雨先生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匯,震撼的文字,伴隨著余秋雨先生這趟仰望中華文化的苦旅。
也許《文化苦旅》的魅力就在于此吧!不只是苦旅,是對歷史的認知,是對文化的贊賞,更是對文化精神的贊頌。《文化苦旅》展現給我那一處處古跡,一句句教誨銘記于心!
【文化苦旅讀后感】相關文章:
文化苦旅作文04-03
小讀《文化苦旅》06-14
小讀《文化苦旅》06-14
《文化苦旅》好詞好句集錦08-19
風情與美——讀《文化苦旅》07-04
讀文化苦旅閱讀心得04-03
《文化苦旅》經典語錄(精選70句)08-21
文化苦旅讀后心得03-14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27
文化苦旅心得體會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