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花了3個小時不到看完《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之所以會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觸點有2個:我最近的效能不是特別好。上一段時間由于工作的原因,持續熬夜到2點,身體的疲倦導致整個人產出的下滑;
孟巖老師和張輝老師推薦了這本書。
很有趣的一點是,作者StephenR.Covey在開篇中提到:
我建議你改以老師的角色來閱讀,除了吸收還有能復述。在閱讀過程中,應有心理準備,預計在48小時內,與人分享或討論讀書心得。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分享下我的讀書心得吧。
習慣一:積極主動
問題分為3類:
可直接控制的問題、可間接控制的問題、無法控制的問題。
不論是能直接控制的、間接控制的還是無法控制的問題,解決的第一步都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里。實際上很多人在生活或者工作中一直關注「無法控制的問題」,繼而滋生負面情緒,而最終連「可控制的問題」都沒解決好。
Ken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我也時常跟別人說起:抱怨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用的。
習慣二:以終為始
我在看這一章時,一直回想起RayDalio的《Principles》。
富有責任感、忠于理實、自律、推遲滿足感。堅守原則的過程可能會反復。但這是我前進的目標。
這一章是我收獲非常大的一章。很多做時間管理的書籍都會根據重要性和優先級兩個維度把事情區分為:
重要而緊急,重要而不緊急,不重要而緊急,不重要也不緊急。
我過去更多先關注「重要而緊急」,再是「重要而不緊急」,然后就發現我一直陷入源源不斷「重要而緊急」事情中。
今天看到書中的一段話,算是找我我效能低的原因:高效能人士的腦子里裝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他們不會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的思維方式是預防式的,總是能夠做到防患于未然。除此之外,還有一點也讓我受益頗深。對人不可以講效率,對事才可如此。對人應講效用,即某一行為是否有效。
習慣四:雙贏法則
這點是我一直堅守且認可的。
習慣五:知彼知己
坦白來說,這一章看得我頭皮發麻。如果沒讀,我大概無法想象我的溝通能力有這么大問題。
書中提及4種自傳式回應:
價值判斷:對旁人的意見只有接受或不接受。
追根究底:依自己的價值探查別人的隱私。
好為人師:以自己的經驗提供忠告。
自以為是:根據自己的行為和動機揣測別人的行為和冬季。
仔細反思日常生活中的對話,確實有很多做的不到位的地方。此外,在表達中也要注意順序:品德、感情、理性,即社交貨幣(書中的詞是「情感賬戶」),移情能力,邏輯能力。
習慣六:統合綜效
第一次看這章節的時候,我沒有特別大的觸動。寫文章的時候,翻了一次,突然想起《Principles》里面提到的「真誠」與「透明」。
這也是實現「統合綜效」的必要條件。
習慣七:不斷更新
習慣七就是個人產能。它保護并優化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你自己。它從四個方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體、精神、智力、社會/情感。
我覺得這里的翻譯不是特別好,所以我換了四個詞:體能、認知、智商、情商。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我一直關注「認知升級」,卻忽略「體能升級」。在17年和18年總結,我都提到關注「身體」。而最近由于熬夜工作帶來的狀態下滑,繼而進入惡性循環,再次警醒我——重視產出和產能的平衡。
「偏科」是不行的。書中另外一個觀點也挺迎合我近幾年的觀點:人生是螺旋式上升的。聽起來很熟悉是嗎?《Principles》提到的:痛苦+反思=進步,也是在講同樣的道理。
總結:前晚和朋友吃飯的時候,聊到人生的追求是什么?我當時的回復是希望做一個效率高的人。看完書后,表述是錯誤的。我想成為一個高效能的人。這并不意味著我是以工作為重點的人,而是我會基于「原則」去過好我的生活和工作,不斷刷新自己的界限。
人生,是一場無限游戲。
【讀《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感】相關文章: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心得02-25
職場快樂人士的七個習慣06-09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后感04-28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讀后感09-30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心得08-16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后感04-29
史蒂芬《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后感06-30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后感【優】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