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讀《瓦爾登湖》有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瓦爾登湖》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當年,偶然的機會知道一個大學高材生,跑去森林里建造木屋,過離群索居的生活,就像觸動了靈魂深處一般的震驚——原來我一直以來想做的事情,居然有人真的做了,還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情。
后來買了本《瓦爾登湖》,卻幾次都看不下去。作者梭羅一開始就長篇大論的講述自己的觀念,還晦澀難懂。還沒開始講房子怎么建造,就勸退好多人,也包括我。
原來《瓦爾登湖》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樣,是一種純粹的隱居生活。
這是第幾次努力想讀下去了?在圖書館借了這本書,我自己買的那本放在父母家里了。也是一開始的觀念和哲理,我讀了一部分,進度慢,有的句子和段落需要反復閱讀,后來干脆跳過,直接進到建屋子吧。
興趣果然就從建造屋子開始了。發現又不同,不是完全的木屋,而是磚房子。他不但買了磚等建筑材料,還直接買了別人的舊房子,拆下木板蓋自己的房子。他還嚴謹地將賬目公布出來。
一邊寫蓋房子,一邊還是闡述他的哲學觀點。來看下面一段——
我因此發現,希望有個住所的學生其實可以得到一座能終生居住的房子,而且所花的錢甚至不比他每年交的住宿費多。……無論在在劍橋還是其他地方,這些設施讓學生或者別的某個人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接下來又是長篇大論講述他對教育和學費等等的觀點和看法。所以,梭羅在瓦爾登湖畔“隱居”,并不是真正的隱居,而是在做“實驗”。
梭羅出生在1817年,他在湖邊造屋居住時28歲左右,美國南北戰爭之前,正是超驗主義興盛時代,梭羅因他的湖邊“實驗”而成為了超驗主義代表人物。所謂超驗主義,就不同于紙上談兵的純理論,而是要通過實踐來證明自己的哲學理論的。同時期的霍桑有《福谷傳奇》,講一群年輕人在福谷建立農莊的故事。也是超驗主義的“實驗”。
我不是要挑梭羅的毛病,相反很欣賞他的“實驗”,用真實案例來推行自己的觀念。但是,梭羅的一些觀念卻不太贊同。比如他列出造屋清單,總計花了28元多就造好了,說比學生在學校交的住宿費還低。可是有兩筆大花銷他沒算,一是地皮費,二是人工費。他自己動手當然沒有人工費,然而地皮費,他是忘記了。他是借的愛默生的地皮,而愛默生也是花錢買的。不是所有人都有人借地皮給修建房屋并隨意使用資源的。且他說的是終生居住,更不可能了。
梭羅生活的年代還是落后的。南北戰爭后美國快速發展,生產力提高得快,人口也極速增長。需要的房屋膨脹,哪里有那么多空地來修建理想房屋呢?梭羅更不知道,地球人口可以達到80億,寸土寸金,很多地方只能建筑最簡易,最有效率的房屋,以住進更多的人。所以,現代人會羨慕梭羅,能夠在瓦爾登湖邊清靜自由地生活,當今世界,已經不太容易找到隱居之地了。他更不能想象一百多年以后的中國人會為了一間“盒子”似的房子而傾其所有,一輩子負債。 這個“盒子”房子,既沒有地窖也沒有煙囪,只能滿足基礎的生活所需,而不是他說的理想的房子。
所以,梭羅在瓦爾登湖邊的生活,令現代人向往。我們都感覺太擠了,太喧鬧了,想要他那樣的寧靜和疏闊,哪怕是寂寞和孤獨。可在當時,梭羅的思想太超前了,沒引起共鳴。《瓦爾登湖》出版后也沒什么反響,好多年才賣完第一次印刷的書。梭羅去世后很多年,人們才開始理解他的觀點,他才“火”起來。
當世人理解梭羅,向往梭羅的時候,已經再也找不到梭羅那樣的人和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