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讀《傅雷家書》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傅雷家書》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傅雷家書》是著名翻譯家學者傅雷,寫給在大洋彼岸留學的兒子傅聰的信件。
書中的每一句話都浸透著作為父親的汗水和智慧,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舐犢情深,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傅雷家書》“代序”作者樓適夷曾經吐槽傅雷有點“殘酷”,孩子們在他面前都小心翼翼、大氣不敢出,只有等他出門了,才敢大聲笑鬧:他規定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
每天同桌進餐時,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邊的姿勢,是否妨礙了同席的人;飯菜咀嚼是否發出喪失禮貌的咀嚼聲。因為傅聰不愛吃青菜,專撿肉食,又不聽父親的警告,就罰他只吃白飯,不許吃菜。”原來真正好的教育,是為人父母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影響。
我是一名普通的鐵路工人,沒有過硬的文憑,但是愛讀書,特別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我從不敢懈怠。感到慶幸的是讓兒子從小接受了“情商”教育,陪同他學習的我也受益匪淺。
記憶最深的一堂課是《如何樹立家長權威》,學習家長應如何訂立規則,并使這些規則行之有效地加以實施,在與孩子溝通過程中怎樣做才能讓孩子心悅誠服地接納、聽從,從而做一個有權威的家長,成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現在想來,其實孩子尊敬父母,聽從父母的安排,就是最基本的家風。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和孩子爸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產生了分歧,他對孩子特別嚴厲,時常拿“海淀拼娃”的事例來要求孩子,除了學校作業,又安排語數外三門課外功課,有時甚至不顧深夜還在罰孩子寫錯題總結。我常常看不下去,和孩子爸爭執,說他患有教育焦慮癥。他卻說我沒有競爭意識,不懂叢林法則。爭執過后,兒子總會對我說:“媽媽,爸爸也是為了我好,你別和他爭了,我不累。”當時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平靜下來后,我翻開了《傅雷家書》,被第一封信吸引: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溫了一遍,可憐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會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從小受的挫折對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沒有幫助;但我做爸爸的總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錯誤,自問一生對朋友對社會沒有什么對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對你和你媽媽做了不少有虧良心的事(傅敏加上注釋:因為父親教子極為嚴格,有時幾乎不近人情,母親也因此往往在精神上受折磨),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過這幾天特別在腦海中盤旋不去,像噩夢一般,可憐過了四十五歲,父性才真正覺醒!”我體會到傅聰媽媽當時所受的委屈,所幸傅雷后來有所覺醒。
但是,不得不說傅雷的嚴加管教鍛煉了傅聰抵抗挫折的能力,傅聰后來取得的的驕人成績,有父親一半的功勛。 當然嚴厲僅僅是傅雷家風的一部分。在《傅雷家書》中,很多信件對傅聰從文史哲的熏陶、藝術音樂的建樹等方面全方位栽培,而強調最多的是“做人第一位”,可以說傅雷通過這些信件充當著傅聰人生的舵手。
現在的我們總是擔心子女以后考不上好初中、好高中,覺得學習好考上大學找份工作就是終極目標,于是輔導班一個接一個。其實換個角度,如果把孩子品德培養好了,心性修養好了,能自主地學習、鉆研,那么將來會沒有建樹嗎?
以前看《傅雷家書》總是讀不透徹,常有放棄的想法,如今重新慢慢品來,感悟頗深,閱讀有時真的需要時間和經歷的沉淀。
澆風易漸,淳化難歸,好家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共同努力、長期作用的結果。我想在以后教育孩子的路上,我要多讀書,多品味,并帶領孩子一起通過多讀書,培養良好的家風。楊萍 張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