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推薦)《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今天老師給我們推薦了一本好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一拿到這本書就如饑似渴的看了起來。
這本書的主人公海倫·凱勒是一位美國著名的殘障教育家。可不幸的是在她才十九個月的時候得了急性腦充血,從此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可海倫·凱勒并沒有被困難壓垮,而是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去領略這個世界的美景。
海倫·凱勒有一位家教老師,她就是莎利文小姐。在她的教育和幫助下,海倫·凱勒克服了溝通的障礙。1900年秋天,海倫·凱勒順利進入了美國哈佛大學的拉德克里夫學院學習,1904年以優異的成績榮譽畢業,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大學教育的盲聾人。海倫·凱勒走遍美國和世界各地,為盲人學校募集資金。把自己的一生都傾注在殘疾人身上,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是海倫·凱勒的代表作。她以一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角度,勸誡身體健全的人們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大自然給予我們的一切。“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他們的善良、淳樸與友誼是她的生活值得一過。我要長久的凝視我的老師,看看她的嘴巴和鼻子,以及身上的一切。第二天,我要看光的變幻莫測和日出日落,看看太陽是怎么落下去的,它要奔向何方。第三天,我還要看日出。因為,這將是我能見到光明的最后一天。看完日出,我想去探究與研究。我將奔向城市,看看那些有名的藝術館。以一個盲人的身份想象如果自己能夠有三天的時間看到世界,將會做哪些事——包括去看看幫助過自己的人,以及去感受自然,品味世界。”這就是海倫·凱勒想看到的東西。
同學們,為什么要到失去時才去珍惜,才去嘆息,才會覺得光明實在太寶貴呢?連海倫·凱勒都可以在黑暗中探求光明,摸索尋找正確的人生道路,我們這些正常人又何嘗不可呢?讓我們學習海倫·凱勒這種不屈不撓、頑強拼搏的品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