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建筑的故事》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建筑的故事》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從拱券、拱頂到穹頂,每一棟建筑都有一個值得細說的故事!
紀錄片《他鄉的童年》中,有關芬蘭教育的那一集里,我看到芬蘭的小朋友在業余時間都在做手工。芬蘭教育注重孩子們的自主性、動手能力,課堂上上課形式不拘泥,孩子們不用小手背身后,怎么舒服怎么坐,還可以脫掉襪子。
很多課程更是把課堂搬進大自然里,不但自然科學、美術課可以在森林中上,就連數學課也可以。芬蘭小學沒有考試,不鼓勵任何形式的競爭和攀比,但卻特別重視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和感受力。
跟我們小學生放學后不是上輔導班補習功課,就是去興趣班學習才藝不同,芬蘭的孩子課后都在上建筑模型制作課。
上這種手工課,老師會給學生設置有限場景,開發孩子們的想象力,比如說飛機遇難迫降到一個荒無人煙的海島上,需要孩子們用現有的材料搭建房子。要用有限的材料去完成建筑目標,孩子們不僅需要動手動腦,最難的是他們得在失敗里學習。
有自己的想法叫做自主性,通過自己的雙手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施是動手能力,但做了后不一定就會成功。比如搭建的模型會癱倒,這個時候就需要孩子們從失敗中思考,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不斷從實踐中學習,最終他們都能完成任務。但是完成后,還可以再完善,怎樣使建筑模型更美觀、更舒適?這個過程就無限地接近了現實。孩子們從小學習知識是為了將來的現實生活打基礎,只會學習不懂得應用的死知識對孩子沒有多大意義。
最近,我陪上小學四年級的大女兒看了《建筑的故事》一書。書里總結了兩個觀點令我對建筑又有了新的認識:一是不同的建筑,建筑的目的不同。二是不同的建筑也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前者是功利的,也就是有什么用。而后者則是藝術的,就是好看以及情感。
這本樸實無華的科普故事書,表面上是對16座傳世建筑它們背后的精彩故事的動情講述,實際上,講盡了橫跨人類歷史的建筑演化變遷史。從金字塔、希臘神廟到古羅馬的建筑,再講到世界各地的建筑。從主教的夢想、皇帝的期許,再到完美的房子……不論是出于何種目的建筑,都離不開要解決最基本的穩固問題。
老百姓蓋一座民宅最重要的也是打好地基,更況現在直入云霄的現代建筑、玻璃宮殿、學校建筑等,都需要穩定的地基基礎。從古至今,人類用手邊的材料嘗試過建造木屋、石屋,為了房屋穩固,采用過框架墻、斜撐框架、木桁架以及鋼結構……
為了能支撐更大的空間,羅馬人最先采用了拱券建筑方式。利用磚石建造的拱券是用來代替木梁的,但是要比木梁堅固得多,跨度也大的多。利用拱券技術,人們不僅可以建造更大的門窗,還能建造出更穩固、寬闊的橋梁。
后來,人們又學會了建造拱頂,我們現在的隧道頂就是使用的拱頂技術。當然,創新不會止步。再后來,又是羅馬人,他們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建筑材料,那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混凝土。利用混凝土結合他們早先的拱券、拱頂技術的新應用,羅馬人建造出了全世界最大的穹頂——圣索菲亞大教堂萬神殿。
從此,人類打破了平屋頂、尖屋頂這兩種常規建筑封頂的模式,有了全新的半圓形的建筑頂部,這種歐式建筑風格沿用至今,它除了美觀外,還更能承重。看了這些有趣的建筑知識,我女兒為之雀躍。我想那些芬蘭小朋友在搭建建筑模型失敗后,如果能看到這本書也會受到些啟發。
這本《建筑的故事》中不但有細致的全彩建筑剖面圖吸引小朋友,故事語言也很有美感,讀起來情感充沛,引人遐思。不但是一本科普故事書,更稱得上“建筑藝術”這四個字,可以作為對數學、模型感興趣的小朋友的建筑設計啟蒙書。
除了講建筑史,書中還涉及了對稱、幾何這些數學知識,講了瓷磚的圖案紋飾,以及建筑中的裝飾、電梯等,沒有因為是講給孩子們的建筑啟蒙讀物就馬馬虎虎,而是事無巨細地將一切建筑素材全部涵蓋。
這本書采用的是八開大開本,全彩印刷,特別厚重。自用送人兩相宜。自己用,可以作為史書故事講給孩子聽,也可以讓孩子照著書中畫,最好是孩子能夠動手做!書本采用鎖線膠裝,經久耐用翻不爛。書頁采用太空梭啞粉紙,克重高手感厚重,大豆環保油墨書香好,送人也完全拿得出手!
學以致用,有關建筑方面的知識學校里暫時學不到,孩子如果感興趣不用等到大學選專業,現在就可以從這本亦圖亦文的科普故事書著手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