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書之《刻意學習》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之《刻意學習》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今日閱讀《刻意學習》,介紹兩個蠻有感觸的點:
1.強即時反饋是一種毒品
這段話,讓我找到了我們習慣沉溺在手機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渴望得到即時反饋,渴望和他人的鏈接,渴望被認同。
一遍遍的刷著微信、微博,自己朋友圈發出的圖文、簡書的文章,等待著點亮的紅星星,看著點贊數字不斷增加,刻意不去點開,享受著慢慢膨脹的自我滿足感。這份滿足感牽引著我們,情緒隨著數字不斷變大或無人問津而起伏~不知不覺中,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已慢慢流逝~
2.過程型能力和結果型能力
網絡上有很多快速習得某些技能的課程,也包括思維導圖。而我,總喜歡把教授思維導圖,當成改變思維模式和習慣的一項慢工,需要在底層羅輯上慢慢灌輸,浸潤和改變。
單次講座,三分之二的時間是講思考的維度和思維結構,繪制技巧講的比較簡單,讓學員真正愿意改變傳統的思考方式和學習方法,愿意走出舒適區,愿意嘗試畫圖。
長期課程中,更是把技巧的練習,慢慢分解到每節課程當中。思維導圖僅僅作為承載內容的載體和表達方式,慢慢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內容整理中,形成全觀的視角和結構化思維的習慣。
今天讀了這本《刻意學習》,對于這篇文字特別有共鳴,原來這種方式恰恰符合過程性學習。真正的有效果的學習,不是頭腦和感受中一時的眼花繚亂,而是慢慢的浸潤和改變。
很多所謂的速成法很吸引眼球,但卻沒有成為目前教育的主流,不是因為教育界的專家不如這些速成法的大師,而是教育本身就是過程,當我們耐下性子,慢慢經歷過程,堅持走下去,總有一天,會拿到我們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