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蕭紅《手》讀后感(推薦)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蕭紅《手》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蕭紅的短篇小說《手》寫的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我國北方一個染衣匠的女兒王亞明憧憬著對知識的渴望,來到城里讀書,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學好了可以回去教妹妹,可由于勞作而染成的一雙黑手,成為她洗刷不掉的恥辱,使她始終不能溶入到學校的生活和學習中去,受盡了各種心靈上歧視和創傷,連考試的資格都沒有給她,就被校長無情地趕出了校門。
作者通過親身經歷,有力地鞭韃了那個金錢至上、貧富懸殊的黑暗社會,同時也幫助世人在尋找,建設一個真善美的精神世界。
小說中王亞明的形象是一個典型的北方少女,她凝重、厚實,在家時,常把手浸泡在染缸里,幫助父親干活,使她的手從指甲到手腕以上都變成了“黑的、藍的,又好像柴的”,同學們因此常常嘲笑她,在父親來學校看她時,她向父親要了雙手套,可父親把手套給她時,她又說“我戴手套本來是沒用的”,這顯示了王亞明內心復雜的矛盾和心里活動,淡淡幾筆,即將人物刻畫得惟妙惟肖,在閱覽室里,王亞明與父親的幾句對話,顯示了王亞明的自尊自愛,“你小聲點說,叫她們聽見,她們又談笑話了”,同時也反映出王亞明的戒備機警和敏感的心理活動。
她是一個不愿受傷害、也不愿意與別人計較的人,有一次,她誤用了一個同學的鐵鍋去染手套,那個同學哆嗦著把鐵鍋蹋翻,又把雞蛋“好像拋著石頭似的用力地拋在地上”,王亞明不但沒有與那位同學去爭吵,還一邊收拾著殘局,一邊惋惜著那只被棄置的鐵鍋,是何等的忍辱負重,反映出了那個時代人與人的生活差距。
作品成功地運用了文學創作的“戲膽”道具,多次將王亞明那雙被染黑了的手與故事情節有機地串聯起來,在整篇文章中好似晶瑩剔透的黑色珍珠項鏈,起到了畫龍點睛之妙。
作者還用對比的手法,著力描寫了另一雙手,即女校長的手,“女校長用她貧血和化石一般透明的手指去觸動王亞明的青色手”,一語雙關,“貧血”應是那個時代的病態,被扭曲的靈魂,“化石一般”不是古老,而是守舊。
王亞明黑色的手代表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而艱辛,而女校長的手則代表了才子佳人、封建官僚貪婪。
她(女校長)用她慘白的手指去撕王亞明的口,而王亞明此時則用青手捧著眼淚。
女校長“抑止不住地笑出聲來了”,而王亞明則“背向著教室,也背向著我們,對著窗外大風哭了”,風都停了,她卻還沒有停止。
鮮明的對比和反差,使我們不禁感到,女校長那只踏在王亞明手套上的腳,豈止是一只女校長的腳而是代表了那個社會對黎民百姓人格尊嚴的粗暴踐踏,正是那個時代那個社會的真實寫照。
學校既是王亞明向往的圣殿,也是她留念的地方,同時也是她傷心的地方,女校長淡淡的一聲,“你不用考了”,就將王亞明無情地趕出了校門。
我為王亞明的求知欲望而折服,又為王亞明的坎坷命運而傷感,更為有象蕭紅這樣為民請命,為人類公平、正義和人的尊嚴而吶喊的時代先鋒而欣慰。
這正是我們作為新時期工會工作者為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所需要的尊重人、愛護人、說真話、評公理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