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讀后感經典【15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后感,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論語讀后感1
悠悠華夏五千載,璀璨文化的源頭是《論語》。
于歷史的今天,瞻仰《論語》的演說者——孔子。
這一位文化的傳承者,這一位永遠無法被歲月所磨滅的精神巨人,他用最銳利的智慧開啟了那一道為時光所塵封的門,于是陽光從錯開的門縫間射進,溫暖充溢天地;他用最深刻的言語鋪展起了一條長弄個充滿哲理芳香的坦途,于是子子孫孫踏響了成功的凱歌;他用最樸實的教誨鑄造成了一把堅韌的利斧,于是廣袤的文化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斫痕。
讀《論語》,是一種享受。仿佛靜心獨坐于清泉碧水畔,在煙熏繚繞間,細細品茗。《論語》的字字精華便沉淀在綠葉清茶之中,咀一口,它們就順著舌尖流入體內,純化了身心,頓覺一陣清香滌蕩胸壞。
讀《論語》,是一次旅行———漫長卻不苦悶。彌留在充滿油墨清香的字里行間,感受著儒學思想的魅力:是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踏實與求是,是那“己所不欲,勿施為人”的`仁愛與正直,是那“人不知而不慍”的包容與豁達,是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的明達與誠懇……道不盡,言不窮,《論語》所充盈的儒家氣息是如此的濃厚,如此的莊重而深邃!沿途的每一處風景,都足以令我為之心神向往,難以忘懷。
讀《論語》,是一種學習。在品讀間,學習為人處事之道,在“仁”的思維熏陶下,感悟人心之偉岸,讓“自愛”與“愛人”這兩朵人性最美好的芳花,盛開在每一位賢士的心中,“仁”,以最高的道德原則的地位,統率起忠、恕、恭、信、敏、惠、智、勇、剛、毅,作為一位賢士,難道不該以“仁”為終身所追求的目標么?于感悟中,學習修身治學之法,那是“溫故而知新“,是”學而時習之“,那是“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是 “君子欲納于言,而敏于行”……
讀《論語》,是一場洗禮。讓原本枯槁的心靈得儒學的甘霖以滋養,讓原本疲乏的思維得精妙的哲語以啟迪;那一句句精奇犀利的言語,那一則則平實卻韻味深遠的文字震醒了你我昏昏欲睡的文化修養的心,澆濕了你我被快步驟的生活烤干的內涵的世界。
讀《論語》,感受到的是文化的芳香馥郁,品味到的是精神的點滴精華,領悟到的是思想的深刻內涵。
讀《論語》,于心靈間,蕩漾起一片純凈
論語讀后感2
“先生授我以詩書,我為先生傳知識”,這里的“先生”說得就是孔子。《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辭約義富,語句、篇章形象生動,語言簡練,淺近易懂,用意深遠,雍容和順。能在簡單的對話和行動中展示人物形象及其所要表達的觀點。
語錄諄諄,讀取學習之法。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為好學也已矣。”我們每天學習不知道的知識,每月都不忘自己學過的知識,這樣就算是好學之人了。就像懸梁刺股的主人翁孫敬,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中,不分晝夜,廢寢忘食地讀書。讀書到夜半,怕自己打瞌睡,就把繩子栓在頭發上,把另一頭固定在房梁上,拿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他憑借這樣的刻苦學習精神,使自己成為了一代鴻儒。還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我們把學會的知識常常復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個是我們要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論語》給我們學習的方法,讓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把學習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言微旨遠,應思讀以致用。
“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始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雖然會背《詩經》三百篇,但是把國家政治交給他,卻不能治理;讓他出使諸國,不能獨立辦事,雖背得多,但不會運用,又有何用呢?紙上談兵,不會靈活運用,就像我們背單詞一樣,最后能記住的單詞沒幾個。學習是要下點苦功夫的.事,不是我們想想就能學會的。
柏寒松勁,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深刻的道理。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教會我們要謙虛待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告誡我們要珍惜時間;還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警醒我們要有堅強的意志;“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啟發我們要思考問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提醒我們交友要謹慎;“朝聞道,夕死可矣”是說我們對真理要有敬畏虔誠之心。
字字斟酌,仔細咀嚼,久久回味,像是親自聆聽了孔子的教導,值得我們用一生來回味解讀。
論語讀后感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這句話受到許多人的贊賞。他如此博學,還能虛心向別人學習,精神十分可貴。但更為可貴的是,他不僅要以善者為師,而且還要以不善者為師,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這段話,對于指導我們處事待人、修身養性、增長知識,對于提高我們邊檢人的業務水平和服務水平,都是有益的。
當今社會,很多人總是目空一切,自高自大,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結果只能導致自己沒有任何發展。因此,我們要堅決杜絕這種行為。其實,沒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所以,我們要學習別人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短處。世界之大無奇不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權威的、是專家,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可能知之甚少,這就需要我們想別人學習、不恥下問。同樣,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和方法不同,有時候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只有我們放開心胸,廣泛的接納世間萬事萬物,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檢討自己的缺點與不足,那么世間萬物都可以是我們的`老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加強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在我看來,它包含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與不善,都可以為師。同時,這句話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加強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所以,在以后的工作崗位上,我們要學習其善、誡之其惡、與人為善,多向同事學習,努力提高業務理論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為旅客服好務,為國家守好門。
論語讀后感4
春秋戰國時期,正值百家爭鳴,我國古代的思想文化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儒家可謂是頗具代表性的一個,而它的核心著作,就是這部由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編輯而成的《論語》了。
初次接觸《論語》是在小學,似乎不能算作是“接觸”吧,不過是鸚鵡學舌地復述幾句,至于它的意思,用“一竅不通”形容倒是絲毫不為過,想想那時都是這樣,不論是現代文、古詩還是文言文,只需要把作者和背誦內容記住,就足以應付考試了。步入初中,我又一次“遇見”了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論語》,同樣是在課本上,學習方法卻大相庭徑,原本主要的背誦成了次要,理解才是最重要的,這時我才知道,原來《論語》中的每句話都包含著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那是孔子畢生的思想結晶,也是君子基本的道德素養。
盡管由于年齡的關系和語文書的局限性,我還是不能完全地去理解,去認識孔子的思想世界,那些明了的道理卻仍一次次地令我受到觸動。孔子講究孝道,“百善孝為先”是我國從古至今都不曾變更過,只是逐漸變成了一種呼吁,而不是行動,如今有些人把父母的付出看做是理所應當,不懂得感恩父母,使得有些老人明明兒孫滿堂,卻因無人照看而活活餓死,有些老人已年逾古稀,卻還要掙錢養活自己,這些活生生的例子無不表明,我國的傳統文化已隨著時代的`進步,慢慢遺失了……
“仁”是孔子的思想核心,對親人仁愛,對朋友仁愛,對敵人亦是如此,看似簡單的三點,能做到的人又究竟有多少呢?一、二兩點很好理解,第三點就不盡然了,敵人是傷害過自己的人,為什么還要對他們“仁”呢?敵人,換個角度談就是對手,一個人,即使他再優秀,沒有一個實力相當的競爭對手,那他面臨失敗也就不遠了,這樣去理解,孔子的“仁”就更容易接受《論語》如同一汪深不見底的潭水,任憑我們從中打撈著智慧的甘露,即使我們從中提出上千、上萬桶,卻依舊取之不竭。了,感謝那些曾使自己進步的人,這是應該的。
論語讀后感5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十篇論語。雖然叫十個,但《論語》可以超過十個。他總共有20篇文章,作者是偉大的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魯國人。它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和理論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論語》是孔子的代表作,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體現了孔子的政治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
《論語》的第一篇文章是《學而》。本文主要闡述了讀書與做人的關系,強調嚴于利己、仁愛他人、仁、孝、信等道德范疇。《論語》中的每一篇文章一般都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本文的標題。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讓人不知而不悶。反映孔子學而不厭,教而不厭,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些思想主張在《論語》書中多處可見。此外,在生活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要言行一致,千萬不要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腳踏實地的態度和樸素的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環傳統文化的'精髓。
《論語》第二篇主要講的是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尋求官職和從政為官的基本原則,學習與思考的關系,孔子自身的學習與修養過程,回顧過去,了解新的學習方法,進一步闡述孝道等道德范疇。在這篇文章中,孔子提出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懲罰只能讓人們避免犯罪,不能讓人們理解犯罪的可恥真理,道德教育比懲罰要好得多,不僅能讓人們遵守規則,而且能讓人們感到羞愧。孔子還自述了自己的學習和修養過程。首先,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一下子完成。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應該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與言行的融合,自覺遵守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篇文章中提到了一句話,子說:“回顧過去,了解新事物,可以當老師。“這句話讓我知道我可以每天學習新知識。這些新知識可以擴大我的知識面。如果我能每天復習以前學過的知識,用心體驗自己的理解和理解。所以,我可以不斷進步。知識積累豐富,那么學習就能進步。
論語讀后感6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不僅要關注當代文化,還要回顧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受到的經歷。因為我知識淵博,我只能讀一些簡單易懂的古文,但我也受益匪淺。
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家學校的創始人。他的《論語》記錄了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學習的評論,其中大部分是關于學習的,最適合我們的小學生閱讀。
《論語》中有句話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不僅僅是學習,更重要的是經常復習和鞏固知識。同時,我們應該把學習作為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以愉快的心情對待它。另一句話回顧過去,知道新的,可以當老師。它還強調了復習舊知識的重要性,并要求每次都有新的經驗和發現。從表面上看,很難回顧過去,了解新事物,但只要你從另一個角度思考,總會有新的發現。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得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家提倡的。仔細閱讀《論語》,只讀兩句話,就收獲了這種學習方法習方法。那些不屑古文的人不是坐起來注意嗎?
《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炎,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神明自得,圣心準備。所以不積小步,無以千里;不積小流,不能成江海。談積累的'重要性。只有積累一撮不起眼的土壤,才能長時間成為山,風雨自然繁榮。只有積累一滴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事,長期不斷,才能培養道德品質,心靈自然升華。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出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條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例如,我們不是在腳踏實地地地積累每一個看似渺小的知識和經驗,最終擁有相當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隨之而來嗎?
《論語》只是眾多經典古文中最好的一部。經常讀古文不僅能讓我們有更豐富的知識,還能教會我們學習和做人。他們不是我們的文化老師嗎?
論語讀后感7
讀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智慧啟迪著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后人稱他為圣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孔圣人。
《論語》教會我學習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強調學習時要注意溫習舊知識,就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就可以當老師了。
《論語》讓我懂得了要怎樣為人處事。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如何行走呢?誠信是一個人做人做事的根本,唯有做到這一點才能立足才能有所成就。
《論語》告訴我一定要孝順父母。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道僅僅指的是奉養父母嗎?如果是這樣的話這跟飼養牲畜有什么區別呢?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真正的孝子從對待父母的和顏悅色就能看得出來。
《論語》中的“禮”也讓我感悟良多。子曰:“克己復禮為人。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的“禮”強調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禮的規范,就是仁。如果能做到這點,天下都會稱許你是仁人。因此實踐仁德全靠自己,不能靠別人。
《論語》更教會了我崇高智慧。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這是在提醒人們要用老師的態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這個世界上真正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是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都是最簡單的。《論語》真正的道理,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論語讀后感8
孔子曾說:“言必行,行必果,然小人哉!”這話我不同意。有時我想,會不會是弟子們編《論語》的時候記錯了老師的話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絕對不會丟下那個裝著“誠信”的背囊的。這我相信。
中國本來有“已然諾”的傳統,說不定比德國人還守信些。《戰國策》里已不乏其例,何況還有“尾頭抱柱”這樣極端的例子。該足以讓后輩自豪了吧!但是很奇怪,恰恰相反,后來的演變很出人意料。先是韓非子把“誠信”好好消解了一番;后來,好多權術家將開頭孔子那句值得懷疑的話奉為圭臬。無怪乎康有為寫了一本《新學偽經考》,說《論語》是后世無賴偽造的。這種轉變在文學作品里也不乏其例。《三國演義》里魯肅的誠信有目共睹,到頭來落得毛宗崗一句批評:“忠厚乃無用的別名。”有點可悲。悲誰呢?魯肅還是毛宗崗?
話或許說的有點過分,但真是因為有些失望的緣故。新文化運動把這些不好的“文化”都掃除掉了,此乃大大好事,值得拍手。我們接下來面臨的任務,就是盡量那個提倡“誠信為本”、“一諾千金”的`優良傳統,并親自蹈行。在這說一件事,或許是值得深思的。一位大學新生去北大報到,當天事務確實很多,拿飯票,領學生證,鋪床,買熱水瓶……這位新生帶著沉重的行李,不知如何是好。恰巧對面走來一位老人,新生以為是工友,就說老師傅替我看個行李成么嗎?老頭說行。后來新生就去忙乎了。從早忙到傍晚,新生忽然想起自己的行李還在校門,讓老頭看著呢。他滿心愧疚地往校門口跑,也沒抱多大希望。誰知那老頭顫巍巍地還在那兒等他,白頭發在風里飄啊飄。新生眼淚一下子就出來了。第二天開學典禮,新生才知道這老人就是著名學者、北大副校長季羨林。
老一輩人給我們留下了多好的榜樣!舊的糟粕多半剔除,新的風尚正在形成。這時,我腦海里回響著康德的名言:“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同樣使我們敬畏。”當然,不能忘記的,還有季老在風中飄動的一頭銀絲啊……
“誠信是人生的支點,是人生最好的渡船。讓我們一起努力,擁抱誠信,擁抱成功,在孔子“仁”的思想引導下,讓自己的人生變的更精彩!
論語讀后感9
在龍舒凈土文第九卷助修上品中有一篇說到這一句,全文如下: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論語。而首以學而時習之一句。則此一句之義,豈不為急先務哉。蓋學者,學其為君子,為圣人。習者,如習射習儀之習。學君子圣人者,不可驟爾而至。故必以時而漸習之。若學寬大,則于褊隘時習之。若學溫和,則于忿怒時習之。若學恭敬,則于傲慢時習之。若學良善,則于狠戾時習之。若學辭讓,則于忿爭時習之。若學勤敏,則于懈怠時習之。然則所謂時習者,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虛習矣。其習必成,成則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悅乎。能悟此理,則盡論語中所言之善,皆可以進。是知以此一句,冠于一書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進乎道者,尤貴乎習。故此不可不知。
這一篇說的很好,我認為合乎情理的講出了夫子的原意:學到的知識能在實踐中得到驗證,不是很高興的一件事嗎?
在這里我不討論此句“時”具體作何意講,不管它作是“時時”、“處處”,還是作“隨時”、“某時”,我認為都能講通。我重點說“學”、“習”。何謂“學習”。
有人說:學習之道,猶如游泳潛水,要不斷練習實踐。什么時候下潛入水,什么時候上升換氣,我們要在聽教練講授之后去練習,只聽不練,肯定是學不會的。如果某人在學游泳時僅僅只聽不練就說自己會了,他不過在說大話、假話而已,如若真的去游只怕一下水就會悶個半死。我們現在的很多學生就是在學習時被悶死的,老師、家長盲目跟風布置海量的學業讓孩子去學,他家的孩子會三門外語,我家孩子就得會四門,不管你能不能用得著,先學了再說,藝不壓身、有備無患嘛。唔、此話很是有理,旁人聽后想再去辯,也不得不仔細思量下會否讓他人誤會別有用心了。社會、家庭的大環境如此,就讓我們很多人從小到大念了十幾年的`書,悶的多,“說"的少。做某件事情做的不痛快,自然就不想做了,學習亦是如此。
論語讀后感10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這個暑假,我就背了大半部論語。別說里面的內容了,就單單簡介就把我嚇了一跳:1988年,第75位諾貝爾獎獲得主在法國巴黎說:”假如人類想在21世紀生存下往的話,必需歸到2500年前往汲取孔子的聰明。”的確,我讀了大半部論語,也懂得了不少做人的、學習的道理。
論語一共分二十篇,主要都是孔子說的話。背論語,真是受益匪淺。
8月8日,是奧運會的開幕式。有一個環節,是有2008個人在擊缶,他們一邊擊缶一邊誦論語:有朋自遙方來,不亦樂乎……;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當時,我大聲地隨著背,我弟弟則在一旁隨著小小聲的背。
論語蘊含的道理其實太多了,而且都是精髓。我的理解固然有限,但也理解了好些句子: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就是說,光讀書不思索,你是不會體會到其中的精髓;光思索而不往學習,也體會不到其中的精粹的。就像我們騁+西一樣,假如我們不往細細品味,就不會嘗到它的精髓所在。若光往品味,而不往嘗它表面的`味道,那也沒用。兩全其美,那才鳴好。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中的道理就是:見到品德高尚的暖愛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像那種人學習;見到品德低下,不暖衷于學習的人,我們就應該問問自己有沒有像那種人那樣。有時候,我們考試成績下來了,考了95分,自我感覺不錯,由于還有好多同學排在我后面呢。實在這樣想是分歧錯誤的,連兩千多年前的孔子都知道這樣是不會有前途的。
我十分佩服孔子的聰明,沒想到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產生了那么多道理的精髓,在我們現在那么發達的社會都那么需要它。
論語的內容其實太深奧了。一時是理解不外來的。在以后的成長過程中,我會慢慢的體會到它的精華。
論語讀后感11
暑假剛開始,媽媽便讓我讀一本經典著作《論語》。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歷代的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了。粗看《論語》,它是一本記錄孔子教導弟子們的一些語錄。書中記載了大量個人修養和道德規范的言行,集中闡明了孔子“仁”與“禮”的核心思想。可媽媽告訴我,通過學習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可以讓人受益一生。孔子的教訓在中國人聽來,似是老生常談,平淡無奇。但是孔子教訓獨特處在于他教各個人的心走向別人的心里找安頓,找歸宿。教人心安放在人心里。帶著這些深奧的讓我無法理解的疑問,我走進了《論語》。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一種樸素的人的一生計劃,我們從小就要有理想,有計劃。不能得過且過,平庸一生。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中國人歷來以謙虛為教,誠信為本。這一點我深有體會,有時我在課堂上沒有搞明白的.問題或做習題時不會的題目,過后似懂非懂得,也不再去深究,等到考試時我還是做不出來。因此我們平時在學習過程中,不能不懂裝懂,有不懂的問題應該虛心向別人請教,要不恥下問。我們平時與人相處時,要學習別人的高尚品德,不要只看別人的短處,如果別人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我們就要自我反省一下。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孔子的聲聲教誨讓我心感慚愧。雖然我在優越的環境中生活,但是我卻沒有優越感,平時吃飯總覺得家里得飯菜不夠豐盛,沒有葷菜就不吃飯。穿衣服嗎非名牌的不穿。別人有的東西,我也非要買到。平時還要媽媽給零花錢。可是一提到學習我就很不高興,總認為是件痛苦的事。學習了論語以后,我要改變我的學習的態度。我要學會在欲望不能滿足時應有的忍耐。
禮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串聯起了悠久的中華文明,我將通過孔子的智慧來啟發我的智慧和人性的光明,陽光的積極向上。
論語讀后感12
我平時最喜歡喜劇,對于四大名著和歷史書,瞄都不想瞄一眼,可以說是一竅不通,更何況去品味其中的奧秘。
今年暑假,在老師的要求,我極不情愿的買了一本《論語》,草草地看了一眼,完全是應付。可是中間的某些語句,是那么的吸收我,把我引進《論語》的天堂。其中的一些文章是那么的值得我去欣賞、品味,能給人頻頻的聯想,暢游在知識的'海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做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我當時品完后,覺得孔子和他的學生能力是那么的高超,技能是那么的爐火沌青。于是我的品味生活從這里啟航:人們在當今的社會上,十分重視個人的道德休養,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古今中外,有多少有成就的人,不是每日反省自己的過錯,不斷走向改正的道路嗎?與朋友和平相處,彼此信任對方,難道不是一種能力嗎?婁別人把一件重要的事托咐給你時,那不是對你的信任嗎?你是否應該去珍惜?老師乃辛勤的園丁,毫不留情的把“水”傳授給你,你不應該認真的聽,一心一意地去做嗎?忠的特點為是一個“盡”字,辦事盡力,死而后已。
我被這深深的哲理所感受,以上就是我品的感受,而我在反省錯誤上做的并不好,有一次,三姨給我的作文上提一些建議,我卻竭力的開拓自己的錯誤,以后我會改正,做認真標兵,我堅信,在漫長的品書道路上,會繼續掀開嶄新的一頁頁。第二個是很短,卻又很長,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大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道的君子嗎?”看來學習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我暗下決心,決定認真努力的學習。
我相信《論語》會讓你、我、他受益無窮,讓好書悅伴我們的一生。
論語讀后感13
假期校長布置我們全校每個人都要認真閱讀《論語》,我心想,此讀必是很無聊(古人的文言文多嗷口)。拿起《于丹〈論語〉心得》一書翻了幾頁,簡單、樸素的語言讀來毫不費力,不知不覺就已翻看了幾十頁。看罷全文一半,不能說有多大震撼,但隨著閱讀,感覺心靈收獲了一份平靜和仁愛。
“快樂”是我從中收獲到的關鍵詞,這本書中不論是天地人之道,出世之道,人生之道,其中的真諦,無非是告訴我們怎么過上心靈所需要的.幸福生活。書中將道,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與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孔夫子教給我們的快樂秘訣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內心安寧。“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樂。”于丹老師說,顏回真正令人佩服的,并不是他能始終保護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寧。“貧而樂,富而好禮者”是一種人生境界。記得有一個故事:一個老頭每天釣兩個小時魚是以為生,幾個年輕人問:“你為什么不多釣幾個小時?”老頭問:“釣了干什么?”“賺錢啊!”“賺錢干什么?”“可以買漁網,捕更多的魚。”“捕得更多干什么?”“可以賺大錢買船,搞船隊。”“有了船隊又怎樣?”年輕人說不出了,老頭兒說,“我不愿過那樣的生活,現在我每天釣兩小時的錢,其他時間可以坐在海邊看、晚霞,已經非常滿足和快樂了,人生總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于丹給我講述的論語精華之一,使是用平和的心態對待缺憾與苦難。她說:“生活中會有許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許憑我們個人的力量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情和態度。”人生有如行駛江上的船,不可能事事順意,一定會有風雨,甚至巨浪,我們應該努力追求內心的淡定與坦然。
有一首詩說得好,“你改變不了環境,但你可以改變自己,你改變不了事實,但你可以改愛愛度,你改變不了過去,但你可以改變現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預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樣樣順心,但你可以事事盡心,你不能左右天氣,但你可以改變心情,你不能選擇樣貌,但你可以展觀笑容。”以主動的積極的態度,融入環境,讓每天有一份好心情。
論語讀后感14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為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說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干,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可是人際關系及上下級關系處得就是不怎么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說,做得多就錯得多。當今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于傾聽和觀察。人長著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消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后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判斷,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可以棄之不言,謂“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了解借鑒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余”之列了。
孔子說,只有這樣,你說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后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鑒利“前車之覆做后車之鑒”。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善于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論語讀后感15
近期我讀了《論語》中的《學而》,讀完之后,深有感觸。
《論語》是孔子的弟子收集整理的一部記錄孔子言行和道德的經典,記錄了孔子對為政、交友、處事等方面的理論。而我讀的《學而》闡述了“仁”、“孝”、“信”的基本的道德。
其中,最讓我有深刻體會的是這兩個句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它的意思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幫別人謀事盡心竭力了嗎?和朋友相處以誠相待了嗎?老師傳授的學業用心復習了嗎?這三問看似簡單,實則不然,它是對每天生活的一個總評,學會這樣反省生活的`人,每天都會很充實。從此我也感到曾子對自身的修養的嚴格。我們也應這樣對待自己,嚴格要求自己,讓每一天都更充實吧!
這是第一個讓我有深刻體會的句子,它可以時時鞭策我們,把事情做得更好,把人生過得更充實。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溫,不亦君子乎?”它的意思是:學習知識后,時常地溫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情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是件快樂的事嗎?人家對我的學問和道德不了解,我也不生氣,這不也是君子的作為嗎?這句話主要在說學習方法,第一個問句在講學習方法,對于知識,“學”是學習過程,“習”則為復習過程,把“學”、“習”結合起來就能學習到新知識,這的確是一件“不亦說乎”的事;第二個問句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有志同道合的人來拜訪,大家既可一起學習,也可以增進友誼,也是一件高興事;第三個問句是關于為人處事,別人不了解我也不生氣,多么謙遜,確實是君子作風。
這是第二個讓我有深刻體會的句子,它告訴我們孔子的學習方法和為人態度,使我們今后學習更輕松更有趣,也讓我們以后為人更優秀。
以上就是我讀了《論語學而》的感受,它讓我明白了很多。
【論語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 讀《論語》讀后感11-08
《論語》論語學而第一08-02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08-28
《論語》論語·里仁第四11-29
《論語》論語·子張第十九08-01
論語的名言05-24
論語心得11-28
《論語》經典名句08-15
《論語》論語·衛靈公第十五11-14
《論語》的讀后感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