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課》讀后感3篇(熱門)
讀完一本書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后一課》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最后一課》讀后感1
讀罷都德的《最后一課》,猶如親身經歷了這非比尋常的一課。書中的小弗朗士在都德的筆下栩栩如生,一如我們鄰桌調皮搗蛋的小男生。
這篇文章,記錄了淪陷了的法國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學校因為普法戰爭法國失敗而被迫關閉的事情。整篇文章中,都德并沒有去廣泛地談自己的祖國如何之好,淪落敵國如何之痛。他只是從細微處入手,借助了小弗朗士的視角,以一個孩子的口吻,以一個孩子的心去感受喪失祖國的哀傷。
一開始,調皮的小弗朗士懼怕考試、總想逃學。但當他知道了自己的'家園已經淪陷,這已然是最后一課的時候,他開始了后悔,開始了難過。開始為以后再也不能學自己的母語——法語,而感到深切的痛苦。文章很純樸地寫出了一個小男孩從擁有到失去祖國的心路歷程。從一開始的懶散到最后的哀傷,一個孩子在失去祖國時萌發的愛意表現得淋漓盡致。而韓麥爾先生最后書寫的“法蘭西萬歲!”也深深震撼著大家的心,一筆一劃中飽含著作者對祖國最深沉的愛!和愛國的法國人民一樣,中國人民也同樣品嘗過亡國之痛,也同樣有著愛國之心。老舍先生與鄭振鐸先生筆下中國版的《最后一課》,雖然都是以老師的視角去詮釋人們愛國、愛民族的精神,但給了我同樣的感動與震撼!
在老舍先生的文章里,向來不討厭下課鈴聲的瑞宣,卻在最后一課上不知道要說什么才好。瑞宣一直都將課講得很好,哪怕是他上的第一堂課,也沒有露出一點緊張。然而在這最后一課上,他卻忍不住顫抖。話到口邊卻又說不出來。他在猶豫:到底應當安慰自己的學生們,還是應該去鼓舞起他們的愛國心?到底應當告訴他們抵抗敵人,還是應該勸告他們忍耐呢?瑞宣一句話也說不出口,看著學生們,他也開始反省自己。然而,他終于還是什么也說不出,只得宣布了下課,頭也不回地走了。他對于國家的愛與痛,已經深刻地體現在他內心的掙扎上。而鄭振鐸先生文章中的“我”也是一個教員。然而“我”卻與瑞宣不一樣,“我”只是想用最后的時間來告訴學生們最多的東西。“看到一個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經過校門時,立刻停課,將這大學關閉結束。”這是學校下達的命令。然而所有人卻都不去想這個,這些默默無言卻堅定的人們,想到的只是如何抗敵救國,所以他們也有一貫的計劃,在最艱苦的情形之下奮斗著,絕對不作“茍全”之夢;該犧牲的時機一到,便毫不躊躇地踏上應走的大道,義無反顧。因為中華民族是個不屈的民族,我們默默無言,不表示我們懦弱,那是火山爆發前能量的默默積攢。正是這些默默無言的勇士,讓我們堅信“最后一課”只是暫時的!
三篇文章中,都德用小弗朗士的內心世界向人們展示了一個孩子對于國家的愛;老舍用精細的文筆去描繪了教員瑞宣在家園淪陷時面對學生們的踟躕與對國家的悲慟;鄭振鐸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去表現了自己在最后一課上希望學生們能多學習知識的愿望。
三位作者身處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代,書寫不同的《最后一課》,卻讓我感受到了同樣的愛——對于自己的祖國、對于自己的民族的愛!因為這份植根心中的摯愛,我們的祖國、我們的民族才不會被強暴征服!這種愛不分國家、不分民族、不分老少,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真正讓我體會到了大愛之無疆!
《最后一課》讀后感2
《最后一課》這篇文章是法國小說家都德寫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從小弗朗士的角度寫出了在最后一節法語課里韓麥爾先生和小弗朗士與以前相比的不同。
小弗郎士在上最后一課之前還是一個貪玩、不愛學習的孩子。早晨上學,他去的很晚,且連老師前邊布置的作業是一個字也說不上來。可當老師宣布“今天是最后一節法語課”時,小弗郎士心里萬分難過和懊悔,而且非常希望自己可以背下那條分詞用法,哪怕付出任何代價。
讀到這里,我忽然想自己,剛進初中時候我的成績還說得過去,可不知什么時候我成績開始下滑,從第二滑到第6,而且上課的時候還老犯困。人坐在教室,可魂兒都不知道飛哪里去了。就這樣一天天過去,課堂上我無精打采。唉~和小弗朗士相比,我還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難道真的要“不見棺材不掉淚”么?
擁有時不去珍惜,失去時才覺得寶貴。最后的一堂課上小弗郎士學得很認真,以至于他覺得老師講地“似乎挺容易,挺容易”老師講的,他也全都聽懂了。其實每節課都如此,但不同的是小弗朗士的心態。
這最后一課的法語課,在韓麥爾先生愛國思想的教育,愛國精神的感染和愛行為的影響下,小弗郎士變了,他變得懂事,變得愛課本,愛學習了,可最后一課卻在不知不覺中上完了,以后的小弗郎士只有靠自己來學習法語了,到了那時,他才開始學會珍惜,但,一切都已經晚了……
小弗朗士的“最后一課”結束了,我們的“最后一課”還未開始。要學會珍惜你所擁有的,別等失去時才開始傷心、后悔,沒有人會等你太久,學會珍惜好么?也許當你開始想
珍惜的時候,你可能無法去珍惜,因為你早已忘記你的初衷,時光是記憶的橡皮擦,一切都會被時光所沖淡,但有個東西卻可以在你心中扎根,成長,那就是一顆名叫“愛國”的樹。
讀完了《最后一課》這篇課文后,我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撼,也深深地體會到了其中的愛國情。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在普法戰爭中,受侵略的阿爾薩斯地區被迫教德語。寫的是韓麥爾先生所交的'最后一節法語課。通過寫小弗朗士在最后一節法語課的見聞和體驗,表達了法國人民熱愛祖國和憎恨侵略者的情感。
小弗朗士他的國家在遭遇了苦難后,他們是多么的悲傷,多么的痛苦。他們在國家和平時,不認真學習,總是想著“算了吧,時間有的是,明天再學也不遲。”
知道他們的國家被侵略后,才知道去懊悔。順應了這句話: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遇難后才知道去懊悔,為什么不在平時好好地努力呢?
這篇課文使我想起了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人民,在被日寇侵略后,才懂得要團結在一起,才能將日寇趕出去。
故事的主人公,就如同現在的我們一樣,在平時肆無忌憚地玩耍,到最后了才拼命努力。所以我們應該在平時就應該好好努力學習。
我覺得母語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來說,是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文明傳承的載體。如果母語沒學好,人們無法溝通,那么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將不復存在。
所以我們在平時應熱愛祖國語言,將其學好。熱愛自己的祖國,發奮學習,不斷上進。不要到最后才懂得珍惜。
《最后一課》讀后感3
今天,我要給大家推薦的是德國著名文學家都德寫的一本短篇小說《最后一課》。這篇小說中表現出對祖國濃濃的愛深深地打動了我,每每想到或讀到它,都令我心情非常激動。
如果說微笑是跨越任何國界的溝通橋梁,那么在任何一個國家,母語則就成為了一個人與人溝通最方便的途徑。試問,如果將你說本國語言的權利剝奪,而去學習另一門從未接觸過的語言,你會作何感想?又會有何種舉動?我想都德的《最后一課》就告訴了我。
故事講述了普法戰爭戰敗國法國的一個小鎮里,那里的人民是如何用一種無聲的方式來捍衛自己的祖國的。
主人公小弗朗士原是一個貪玩調皮的學生,學習不用功,可當他在上這“最后一課”時,他深深地感悟到了國土淪喪的殘酷。
這最后一堂法語課,讓小弗郎士的心靈受到了的震撼。突如其來的打擊,使得小弗郎士的思想一下子高度集中起來,他已經敏銳地感覺到,他不但失去了這塊再熟悉不過的土地,而且失去本民族的語言。一種渴望學習法語沖動,一股腦兒涌上了他的心頭。他悔恨自己沒有珍惜之前的時間來好好學習,愛國之心在此時此刻也表現的那么強烈。最后一課上,他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這時的小弗郎士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祖國語言都學好。
而韓麥爾先生,穿禮服,系領結,帶禮帽,嚴肅莊重上了這最后一課,他一反常態,對學生異常溫和,他非但沒有責備小弗朗士,反而責備起自己。他用祖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這樣一段話,我幾乎可以一字不差地背下來:
下課的鈴聲打響了,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
“我的朋友們啊,”他說,“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說不下去了。
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
“法蘭西萬歲!”
他奮力寫下的“法蘭西萬歲”,這就像一個特寫鏡頭充分表現出人物的強烈情感,給人極深的印象。這最后一個動作,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熱忱,使他真正成為一個愛國志士。他讓孩子們牢記祖國的語言,他喚醒了大家抵抗侵略者的斗志。
想到中國,就在近代,也曾有過日本占領了我國寶島臺灣,強迫臺灣人民學習日語的慘痛教訓。語言可以暫時改變,但愛國的`心永遠不會改,日本也只占領了臺灣50年,臺灣依然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梁啟超曾說過:“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
如今中國已在世界上贏得了一席之地,但是,中國的明天更期待今天的少年。如何讓我國五千年的文化延綿流傳,不讓我們像小弗朗士一樣被剝奪母語的自由,我們就只有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讓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
小說從另一個側面也告訴我們,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像小弗郎士總把學習拖到明天,如果每天這樣,日復一日,到時候當自己想學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知識的學習需要時間,而我們要珍惜現在學習的黃金時代。
這篇小說更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發展才能自強,我們要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時刻準備著。
【《最后一課》讀后感】相關文章:
《最后一課》說課稿12-09
最后一課作文05-06
《最后一課》續寫09-26
《最后一課》帶給我的透徹07-30
最后一課作文(精選10篇)07-09
《最后一課》選段改編(二)09-24
最后一課作文15篇05-07
最后一課作文14篇06-05
最后一課作文(14篇)06-05
最后一課作文(15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