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呼蘭河傳小學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小學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呼蘭河傳小學讀后感1
寒假里,兒子的班級要求孩子們閱讀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也借此機會拜讀了這部被譽為蕭紅代表作的小說。《呼蘭河傳》給我總的感覺不像小說,更像是散文。《呼蘭河傳》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北疆呼蘭小城的風土畫。作品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劇性的生活圖景:令人窒息的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
令我深有感觸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沒有把筆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對人物生活的環境的介紹上,“一下起雨來這泥坑子白亮亮地漲得溜溜的滿,漲到兩邊的人家的墻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墻根給淹沒了。來往的過路人,一走到這里,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擊。”“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干燥結實,等人或車馬一走上去,使都陷進去了,需要費很多事,才能把翻進去的車馬抬出來。大泥坑子還經常淹死豬、狗、雞、鴨。大泥坑帶結人們的`苦頭太多了,但是沒有人建議填平它。由于人們生活的古板單調,他們常常喜歡尋找一些無聊的樂趣,這大泥坑子能給他們以滿足。他們津津有味地談論、添枝加葉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嚴,好象大泥坑子給他們帶來了什么好處似的”。他們把令人煩惱的事情當作開心的事情談,可見,他們的麻木。在議論大泥坑子的時候,他們還把它和封建迷信聯系在一起。據說農業學校校長不倍龍王爺,因此龍王爺報復他,他的兒子才掉進了大泥坑。大泥坑還能把"瘟豬"變成"淹豬",使呼蘭人既可以吃上便宜豬肉,又可以去掉疑心,這也算大泥坑帶給人們的好處。圍繞大泥坑子,作者進行了細致的描繪。她借大泥坑子這一能夠反映小城人們精神狀態的事物極其深刻地描繪丁他們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狀態和灰色的生活。從這點上看,大泥坑子這個極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征意義的,它對呼蘭小城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況做了總的展示。
蕭紅在文章中寫到呼蘭人除了過著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還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并非為人而做的。跳大神是為鬼的,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的,七月十五放河燈,是把燈放給鬼,讓鬼頂著個燈去脫生。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祭鬼的。第二章幾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的盛舉,而對唯一為活人的唱秧歌這一舉動,小說只輕描談寫的一筆帶過。可見,作者描寫呼蘭人的精神盛舉的目的在于揭示他們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狀態。
整篇小說,語言不事粉飾,簡潔淺白,如兒童般率真、天然,沉淀了蕭紅的思想才情、風格氣質以及審美理想,讓人回味。
呼蘭河傳小學讀后感2
在暑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并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里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么。
隨著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里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蕭紅與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后院,好想跟蕭紅一起,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著我們玩……
讀著讀著,我不僅會想起自己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著。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著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這里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干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于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么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為什么與我知道的生活這么不同?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么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難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里的人們,已經覺著,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著沉痛,隨著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了解過去,了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小學讀后感3
它講述了一個叫呼蘭河的縣城,人們過著卑微而平凡的生活,但也有許多盛舉。有廟會、跳大神、放河燈、臺子戲等。偶爾會有一些平常但有吸引力的事情。呼蘭河的居民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行為。春天一到,農民們就拿起粗糙的草帽在地上播種;夏天一到,淘氣的孩子們就上網抓蟲子;秋天,粉房里的人們上山撿豆子做粘蛋糕;冬天一到,人們就縮在房間里烤火暖身。無論如何,呼蘭河這里的人過著奢侈的生活,不愿意花錢是窮人的習慣。街上的攤位,也常常吸引大人小孩,有錢就買,沒錢,只好用手摸摸,用眼睛看看。這里沒有什么新奇的東西,孩子們經常只玩不倒翁,但也樂在其中。晚飯后的黃昏沒什么事可做,不累的人抬起頭往西望去,看著變化多端的火云,;如果你困了,晚飯后你就會睡著。賣豆腐的`是黃昏的報時器,每次四五點來,一秒鐘還不錯,每當人們聽到“賣豆腐”。當時,我知道已經是黃昏了。當然,豆腐也是人們吃飯時的一種吸引力。每當賣豆腐的人來的時候,人們總是打開門看看。在這個時候,一盤豆腐拌醬已經是呼蘭河富裕家庭的表現。
讀完這篇文章后,文章中“我”和“我”的祖父讓我難忘,先從“我”說起。文章中的“我”有一顆善良的心,遇到別人有困難,無論是認識還是陌生,都會伸出援手,“拉”他/她。“我”也總是喜歡幫助別人而“頂嘴”,打破砂鍋問到底。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意思?“我”總是喜歡問自己不懂的問題。文章中的“我”也很容易學習。每天半夜,我總是醒來和祖父一起讀古詩,讀完一首詩后拒絕睡覺;每天早上,我都要纏著祖父起床,但情況和半夜一樣,一直在掙扎。“我”熱愛學習,善良,忠誠的表現,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是時候談談祖父了。祖父沉著莊嚴,在家里有威嚴的象征。他愛孫女,希望她能早日成才,所以五歲時就教會了很多“我”的古詩。每當孫女想加入樂趣并詢問祖父時,他總是勸她不要去。我可以看出,祖父不僅地位高,而且關心家人。有困難的祖父深深打動了我。這兩個令我難忘的角色,是我深受啟發的。因此,從這篇記錄中,讓我聯系到自己的生活。想想同樣威嚴的爺爺和家人。祖父愛孫女的表演讓我想起了過去的生活。從前,我看到一個小女孩整天只有一個爺爺陪著。有一次,她看到一些男孩在翻矮墻。她的好奇心促使她試一試。每次她去湊不必要的熱鬧,爺爺總是抱著她。“我”喜歡幫助別人脫穎而出,出氣的表現也讓我想起了學校里類似的事情。
一個男同學和一個低年級的女同學在爭論和爭吵。一個比較高的女同學看到了,趕緊上去幫女同學。經過一番“爭奪”,她終于“扳回局面”,男同學灰溜溜地離開了。其實文中很多東西都來自我們身邊。只要仔細發現,很快就會發現和文中人物相似。奢侈是不必要的。不要抱怨你的命運和生活,但幸福往往就在其中。
呼蘭河傳小學讀后感4
童年是一首憂郁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于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著,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里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干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于,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蕩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后,會到陰間里去。人們就得做這么一套:陰間里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著,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凈花園。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后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小學讀后感5
其實我早在初中的時候,就在語文課本中讀過有關蕭紅的作品《祖父和我》。當時為了豐富閱讀內容,老師讀了一段的結尾部分,配著音樂,聽著聽著,就使人的心揪在了一塊,鼻子有些酸。就如身臨其境般,感受到了蕭紅當時孤身在香港,心中懷念著她的祖父與后花園,而涌現出寂寞的悲傷。
初入我眼的《呼蘭河傳》是封面中間有幅土黃色的插圖,樹上沒有樹葉做點綴,天空中的鳥兒沒有在樹上棲息,一路飛行,幾座屋頂矗立在樹根上。整幅插圖,也就如蕭紅筆下的呼蘭河那般寂寞、荒涼。
我打開了《呼蘭河傳》,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帶進了那正處于內憂外患的九十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弱的村莊整個村子里到處都是封建禮教,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蕭紅,那個出生在一個大財主家庭的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莊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沒有半點陽光。
而小團圓媳婦之死,就如呼蘭河畔的一曲悲歌,為精神貧窮,人性淡失的呼蘭河人所創作的。我的心很是疼痛。一個單純活潑健康的小團圓媳婦折磨、作弄以至慘死。可愛的小團圓媳婦來了沒過幾天就被婆婆打了,原因是媳婦不受氣,不打得狠些,是不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的。而左鄰右舍也幫襯著落井下石。不久,小團圓媳婦就病了。殊不知,愚昧的胡家人就用跳大神、吃偏方、扎紙人來治病,還用一只活雞連毛帶血吃下去。最終,跳大神出了個主意,用滾燙的開水連續洗三次澡,村里無聊的人聽了,也都想去開開眼界。一次、兩次、三次,小團圓媳婦終于受不住了沒過幾天就死去了。然而在那個時代,他們家的媳婦死了,不會傷心。只會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就想讓這個媳婦 “ 活 ” 過來。
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享受著家人的關愛。實際才十二歲的小團圓媳婦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一個孩子要如何去承受夫家人的打罵呢?然而在那個時代一切都是司空見慣的,無人能夠挽救。而有是誰害死了小團圓媳婦呢?是封建禮教,封建迷信思想,舊的傳統意識以及麻木、殘忍、愚昧的'看客庸眾們。這個悲劇而又更深層次的揭示了一種強大愚蠻的背景環境,集體無意識下的相互同化,異化和扼殺人性。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蕭紅的童年生活就像在這樣的寂寞環境中過去,只有祖父在后花園陪她。這在她心靈上留下的烙印有多深,自然不言而喻,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終于死了,有意識的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斗爭的大時代走完全程。
【呼蘭河傳小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呼蘭河傳05-15
呼蘭河傳作文04-05
《呼蘭河傳》閱讀心得03-24
閱讀呼蘭河傳心得04-14
讀《呼蘭河傳》有感呼蘭河傳讀后感12-09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佳句04-28
摘抄呼蘭河傳的好詞好句07-30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大全01-16
呼蘭河傳作文(精選22篇)09-20
《呼蘭河傳》里的好詞好句收集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