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初中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論語》初中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語》初中讀后感1
孔子說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斷學習,不感到厭煩,那么,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認為,作為老師,我們首先要做到“學而不厭”,為什么呢?
其一,我們都知道,現在知識的數量正在以幾何級的速度遞增著,作為教師必須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社會對教師的要求,不能總抱著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讓你那一桶水長流長新,不能讓它成為死水,那就必需要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智慧,只有不斷學習,也才能不斷充實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學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假如你認為學習是件苦差事,是很無奈的事情,厭倦在所難免,又怎能學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生“學而不厭”是否也有這層含義。只有把學習當作一件快樂的事情,當作生命的必須,你就會心甘情愿地學習,主動地學習,并且能在學習中享受到獲取知識的快樂和幸福。
其三,學習還應該掌握好的方法。會學習的人總是能在較短的時間里獲得大量的知識,而不會學習的`人則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已經進入信息社會,獲取知識的渠道有許多,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信息,并且獲得信息后又能及時進行整合加工,變成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學而不厭”,不斷探索,才能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擁有更豐富的知識,也就能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
其四,教師是學生的榜樣,我們希望學生“學而不厭”,首先教師要“學而不厭”。“身教重于言傳”,“親其師,信其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一個善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老師,其學生也必然會繼承老師的傳統養成善學善思的習慣,要是教師厭倦了學習,學生又怎會熱愛學習?
所以,教師要“學而不厭”。
只有“學而不厭”的老師,才能做到“誨人不倦”,只有在“學而不厭”的基礎上,教師才能“誨人不倦”。沒有前面“學”的基礎,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誨”,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沒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是不可能做到“誨人不倦”的,否則的話,“誨”也將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沒有趣味、沒有創新了,這樣的“誨”自然也不會去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而是只把學生當作儲存知識的容器,更不會關注學生的心靈、人格、健康了,這樣的“誨”甚至可能會誤人子弟、害了學生呢。
“誨人不倦”,我的理解是樂教、善教。
樂教,就是熱愛,熱愛學生,熱愛教學,熱愛教育事業,把教育當作自己畢生追求的事業,享受教育的樂趣,享受教育的幸福,那怎么會“倦”呢?
善教,就是方法的問題。“學而不厭”的老師會認真研究教育教學中“誨”的方法,創新“誨”的途徑,更新“誨”的內容,達到“誨”的最佳效果,這樣的“誨人不倦”一定會是受學生歡迎的,也一定能培養出高素質、能力強的學生的。
現如今,“誨”的方法應是多種多樣的。
課堂上,將課本知識通過教師引據經典、旁征博引、深入淺出地傳授給學生,這是一種比較傳統但也是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誨”;
當學生提出問題時,老師不是先告訴學生答案,而是鼓勵學生思考、尋找答案,或者給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解決,這是“授之以漁”,是現在比較倡導的“誨”;
在教育教學中,能夠不斷啟發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斷探索,在探索的過程中教師適時的給予幫助、點撥、鼓勵,使學生一步步走向成功,這當是一種較高境界的“誨”。
只有這樣來理解“誨”的含義,我們的教學就不再是機械的。
《論語》初中讀后感2
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會經歷很多的人和事。
在生活中,不會沒有遺憾和苦惱。當我們遇到遺憾和苦惱時,我們應該怎么辦呢?我們該用怎樣的心態來對待生活呢?《論語》在這方面對我們又有什么啟示呢?首師大的于丹教授在《論語心得》中說:“《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用不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陷和苦惱,你就會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論語》中告訴我們對待缺憾和苦惱的方法是:不要糾纏在苦惱里面,認可它,然后盡最大努力盡量的補足它。我認為,我們對待缺憾和苦惱的方法就是應該盡快把它忘掉。
我記得和紳的隨從曾跟和紳說:“紀曉嵐,您要是老把他當個事,他就是個事。您要是不把他當個事呢,那他也就不是個事。”我認為這句話很經典。這句話正體現了《論語》中告訴我們的處事之道。我們碰到的不順心的事都是客觀的,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改變。而事情引起的遺憾和苦惱,那完全是心理作用了。如果我們放大這種心理作用,那我們就會失去很多的時間而且忽略了其他的美好了。正如泰戈爾所說——如果你因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將失去星星了。是的,如果深陷于痛苦之中無法自拔,從而失去太多美好的、快樂的事物,難道我們不覺得痛苦,不覺得遺憾么?這也就是真正的遺憾了。
所以于丹教授認為:“誰的生活沒有遺憾呢?如果用內心的富足和飽滿,用內心的鮮活力量去彌補這些遺憾,你會成為一個坦蕩,磊落而勇敢的人。”在當今社會中,如果你在因為找工作碰壁或失戀而苦惱時,不如利用苦惱的時間去重新找一個新的工作或是一場新的戀愛。當別人深陷苦惱不能自拔而你卻脫離苦惱而找到解決方法時,難道你不覺得自己很坦蕩,很磊落,很勇敢么?所以,用不同的心態對待生活,就會得到不同的生活質量。所以,孔子云:“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這里提到的勇并非匹夫之勇,而是在內心約制下的君子的勇。孔子提倡內心的制約。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意思是:內心有所約制,而在社會上還經常有過失的人,我見得不多。
即是說,一個人的內心要經常對自己有“日三省乎己”的反躬自問。問自己今天什么事做得好,什么事做得不好。看周圍的人,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肖則自省。”看到賢能的人,要向他學習,見到小人,反省一下我可不可能這樣。這就是約制了。誰能一生無過?但做錯之后,如果自己能這樣糾正的話,這就是真正的儒者所倡導的“勇”,所謂“君子之勇”了。所以勇敢有時是一種理性制約下的內心自信與鎮定。即每臨大事以靜之。這讓我想到人們崇尚忍者的原因了。所謂忍者,即“忍人所不能忍者”。忍者個個身懷武功,但他們會強力約制自己,他們有著理性制約下的'自信與鎮定。不到非同一般的關鍵時刻,決不出手。真正做到了心靈之勇。決非匹夫之勇,即是真正的勇了。
正如于丹教授所說:“一個有德有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心靈的勇敢。 《論語·子路篇》中提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這告訴我們:一個人一生不可無傲骨,但不可有傲氣。即使說君子心有大志,心有定力,有心靈的勇敢。它可以泰然自諾,但沒有驕矜之氣。小人則很張揚,表現出的是處處驕傲,甚至處處攻擊。他少了一份氣定神閑。所以于丹教授說:“君子之驕,驕傲的是內心的風骨。小人之驕,驕傲的是外在之氣。”
在當今社會中,適者生存,強者立足。要做強者,必須有勇氣,心靈的力量是無窮的,但,有心的勇才能表現出真正的勇。君子之驕才能表現出真正的強。這就是《論語》教給我們為人處事的心靈之道了。
【《論語》初中讀后感】相關文章:
《論語》讀后感 讀《論語》讀后感11-08
初中論語讀后感600字07-13
《論語》論語學而第一08-02
《論語集注》論語序說08-28
初中生讀論語心得體會09-07
《論語·顏淵》初中文言文閱讀答案08-21
《論語》論語·里仁第四11-29
《論語》論語·子張第十九08-01
論語初中學生讀后感3篇06-24
論語的名言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