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1
這本書最初是孩子向我推薦的,他說這本書啟迪了他的思維。當時沒有看,只是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很不錯,很符合我們的認知:我們生活中的確有很多癡迷于自己事業,或對某事某物著迷的人,他們每天樂此不疲,被我們稱作"瘋子",行為表現與瘋子無異。——興奮、專注、不知疲倦——這種狀態,天才與瘋子是一樣的。
但正如魯莽同勇敢一樣,瘋子與天才還是有本質區別的:瘋子沒有元認知能力,不能覺察自己的行為,沒有自知力。有時他們就像一輛飛跑的汽車——是失控的那種,而不是在高速公路上的那種。
前些天,孩子把書從網上買了回來,我才有幸拜讀。作者用精彩、凝練的對白,把這些瘋子刻畫的淋漓盡致,讓讀者看到了這些特殊群體的另類人生,讓讀者領略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幾乎"天衣無縫"的思維……也許作者的角度不同,作者更關注的是這些人最"精彩"言語行為,而極少去關注形成這種心理的原因,這很容易讓人覺得:這種非常心理似乎是天生的,他們的"思想"似乎是超時代的。
但心理是腦的機能,人是社會的反映。大家都熟悉的"狼孩",之所以表現與狼的行為無異,就是由于這個孩子出生后,生活在狼群中,被狼"教養"的結果。范進瘋了,他的思想離不開八股文;當代的瘋子,怎么也不可能是因為中了封建主義的毒害。心理問題的出現,無論從客觀上看(認知心理學),還是從主觀上看(精神分析),都是有原因的。他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一定是生活在他們大腦中,埋下了足以控制他們靈魂的種子。我們只有順藤摸瓜,找原因,尋真相,才能正真地去幫助他們,才能讓更多的人避免陷入心理障礙的陷阱。
就瘋子與天才所表現的"專業水準",還是有天壤之別的。就像書中讓那個想象"思維蟲子"的少年一樣,在為他安排的量子物理考試中,"結果很糟"!他們所表現出的思維或是線性的.,只沿著一條線思維;或是單向的,只能向一個方向思維;或是發散的,無法專注于自己的意識;或是點狀的,把一個點想象的比地球還大,以致壓垮了自己的思維……就知識結構而言,他們的思想并沒有超越霍金,也沒有突破多重宇宙理論;他們的想象力,并不比科幻小說家豐富多少,不同的是:他們似乎鉆進了黑洞狀的牛角尖,自我意識的力量很難把他們拉了回來。
還有幾位很特別的,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那位可親可敬的、每天陪著去世大爺的大媽;執著傳承千年原生宗教的薩滿。這些人,則更像是天才,幸福生活在自己的信仰中……
總結一下我的看法:對于不是研究心理學的讀者,這本書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另類的世界;對于研究心理學的讀者,這本書也許只是一個起點。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2
在智者的領域中,天才站在左,瘋子站在右,那中間是誰呢?——題記
周末兩天,恰好時間充足,我便乘此機會讀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這是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我可從未聽說過這類書籍)。作者高銘用了四年時間,接觸了數百名“非常態人類”才完成這本著作。
書中講述了作者與多位精神病人接觸的經歷,每一個故事都簡單明了,又撲朔迷離。總而言之,它們(故事)清楚到讓人感覺身臨其境,以致于更加迷霧重重。在他(作者)所接觸到的患者中,有研究哲學、心理學、人體、生物學、宗教(主要是佛教)、量子物理學、符號學、瑪雅文明的各種各樣的人,還有一些多重人格者,“永生者”,“小說”家以及俱怕夢境、細菌甚至是月亮的人。作者的寫作水平很不一般,他將每個人物的形象、性格和已知的內心世界刻畫得栩栩如生,仿佛他們就在你眼前與你交談。由此可見,作者在收集素材與寫作上下了很大功夫,才讓我們讀者閱讀時體會到了一種特別的樂趣。
讀完書之后,多數患者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知識淵博,機智過人。他們中間相當一部分具備了天才所具備的天資,可謂天賦異稟。然而,過人的天賦與他們極端的思想所結合之后,所誕生的便是一個畸形(心理上)天才——瘋子。例如:有位少年因研究量子物理學太過癡迷,結果漸漸產生了幻覺(也許他所說的東西真實存在,但我們無法看見,目前的科學也無法解釋),最后進了精神病院治療。還有一位公務員,為了研究瑪雅文明及其預言,不惜辭去工作,將全部精力投入研究,時間長了后精神開始出現異常,終于被判定為精神病人。但是,不管怎樣,他們的智慧與能力不可否認,盡管在我們眼中他們是“非常態人類”,但這或許是因為他們了解了一些我們所不知的事物,讓我們誤認為他們有“問題”。因此,瘋子即是超能智者,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天才。
盡管瘋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們思維方式不同常人,甚至會產生危害,所以總要被關在鐵門與鐵窗的后面,與囚犯無差。然而一些天才有時也會透露出瘋子的'影子。如果說瘋子是另一種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沒被關起來的瘋子。因此,這讓我不禁聯想到了一個詞——中庸。所謂中庸,就是中正和永恒持久,這是一種為人之道,處世哲學。中庸的智慧,不僅利于人際關系的建立與發展(這恰好填補了精神病人不善于打交道的短處),也是在做人做事上實用的學問。學習中庸,可以讓你受益終生,也許中庸之道不能讓你成為最聰明的人,但它可以讓你成為人際關系最好、為人處事精明的人才,而這樣的人才,恰好介于瘋子與天才之間。所以,我希望我自己和所有正在努力的人,一定要學會中庸,切不可走兩個極端,否則你不是名垂千古便是一事無成,這樣對人而言精神壓力不是太大了嗎?與其這樣,不如學習中庸,讓自己感受到生活中的樂趣。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成為人才),我將會繼續努力,決不偏左或右,筆直地走下去。
天才與瘋子并排站著,中間有條粗線將他們一分為二,而人才便站在這條線上。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3
人類以文明的理念塑造的一切事物竟然是他們產生痛苦與折磨的根本癥結,假如我們拋棄一切文明成果并返回遠古世界的話,那么我們將會獲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弗洛依德
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在行文方面確實沒有什么值得假心假意的夸獎。但我也莫名的敬佩這個作者,敬佩他的創意和他的膽識。
“精神病”是一個敏感的詞匯,在二十一世紀,它似乎就象征著說不完的瘋話,做不完的奇怪舉動,流不完的口水。人們常以“神經病”來謾罵某一個他們認為“瘋”的人。“神經病”是一種二十一世紀常見病癥。至于它為何被貶為這個樣子,本身就是社會的一個病態。
作者樂以這個敏感話題進行創作,其想法讓人驚訝不已。這是一群“神經病”,他們以自己的想法生活,而他把他們的生活記錄下來。讀者翻開,就像是一個愚人節的圈套,這分明就是一個“天才日記”。他們看似瘋狂的做法下,其深意竟令許多“正常人”認為意想不到,頗有道理。
和這些“瘋子”相比,“正常人”顯得渺小。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生活好像就是這樣,除了瑣碎之外,一無所有。”的確,這便是“正常人”的生活。“正常人”被框定在社會的條條框框中,他們眼中有利益的光芒,他們有太多事情可忙,公司、學校、家庭、感情。日子一天天碾過來,從他們身上碾過去,他們把身上的血液和泥土擦干,眼看新的太陽升起,新的日子又碾過來……他們本身如此不堪,卻依舊有時間嘲諷一下別人,謾罵一下世界。每個人都這樣,這就有了現在這個病態的社會。
而所謂“瘋子”,他們關注的不是政事,不是柴米油鹽,不是懷中佳麗。他們只在乎一張紙,一根木棒,一片草地。他們清楚的知道他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他們也樂于思考,雖然有時只是想想天為什么是藍色的,人為什么會活著,石頭有沒有生命。漸漸的,他們就有了自己的答案。可笑的是,“正常人”們連答案都沒有就開始嘲諷了。“瘋子”我倒認為,是上帝賜給他們更高潔的人性,人之初的人性是最無害干凈的`,也是沒有教育沒有規劃的。
“瘋子”和“天才”僅僅一步之差,但究竟誰是“瘋子”,誰是“天才”,誰知道呢。
后記:什么是“瘋子”,我猜是固執的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毫不在意社會游戲規則的人。我們作為一個“正常人”不免會把自己放進“社會系統”里去衡量、比較。正因為有了太多的“雜念”,反而破壞了平衡,不能做好自己,還要極力掩飾自己的瘋魔。如果我們真有“瘋子”的執著和定力,恐怕早就成為自己的偶像了。京劇業內有一句行話:“不瘋魔不成活”,這是一種境界,一種極癡迷的境界,這種迷戀讓人深陷其中,如癡如醉,忘我地全身心付出。所以,不管將來我們是一個偉大的人,還是一個渺小的人,學著用“瘋子”的精神來待人處事,做好本真的自己,也不枉這一世之游。更何況,“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許,上天將有重要任務要交給不平凡的人,所以他才要百般設置障礙和考驗,實際是為了提高他的堅韌的品格和能力。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4
接觸到這本書《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說真的,那天在網上一看到這個書名,我的眼睛就亮了。這個名字很吸引人。當時的感覺是,和我目前的狀態很像。哪里像我也說不上來。
于是我決定讀這本書了。初看幾頁覺得很有意思,原來精神病人的內心世界是這樣的。他們的一些觀點是常人所不敢想也不能想的。但是他們想到了。這些人里面,他們大多數都是知識淵博的學者,不是物理學家就是生物學家,要么就是歷史學家或者哲學家,他們有著常人難及的智慧,但是可能因為他們研究這一領域太專注了,以至于有些走火入魔,于是就成了人們口中的瘋子。
其實,天才和瘋子的定義,并沒有那么嚴格的標準,甚至沒有什么界限,只是對于常人而言,是否在能夠接受的范圍內。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些獨特的想法和習慣,但大多都是在大眾所接受的范圍內。
這本書我認為可以當作百科全書來看,因為這其中涉及到太多領域了。有物理學,有生物學,有心理學,有哲學,有醫學,有歷史,甚至有神學。。。 然后我發現,這些領域其實都是相通的。我是個求知欲比較強烈的人,看到這些自己從所未聞的知識時,覺得很神奇,很不可思議。但同時我又覺得很滿足,很充實。尤其是量子物理。讀完這本書以后,覺得中學時學的那些快要忘卻的知識,突然間又回到了我的.腦子里。
不過,你也可以把這本書當作鬼話連篇來看,因為這里面講的事太玄幻了,那些是從未接觸過的觀點和想法,聽起來像神話或者變魔術。哈哈,不過,真的很有意思。
精神病人們都有一個通病,就是喜歡思考世界的本質。他們常常會問自己是從哪里來的?最終又要去向何方?這個世界是怎么來的?最終又會變得怎樣?空氣里的塵埃是怎么來的?云是怎么形成的?等等。我想,可能也只有他們才會思考這些在正常人眼里不足掛齒的東西吧。
為什么是不足掛齒呢?因為正常人跟本不關心這些。正常人關心的都是自己的工作、生活、婚姻,或者薪酬。有誰真正用心地去想過世界的本質?
一個和我一樣看過此書的朋友表示,這本書寫得有點恐怖。我不覺得恐怖,反而覺得可悲。為什么我們沒有認真的思考過這些問題呢?我們生活在匆忙的社會里,被各種工作各種事情搞得頭暈,又有多少時間靜下心來想過世界的本質呢?或者說得再近一點,何時想過自己的本質呢?
這里面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個故事是《生命的盡頭》。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哪怕是石頭、木頭。我是這么理解的:因為和這些事物相處久了,覺得有感情了,于是覺得它們都有了靈性,或者說是生命。就像你寫了一本小說,然后就感覺小說里的人物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開始有了生命,甚至開始成長。我覺得音樂、詩、或者任何一種藝術品,都是如此。然而在書中,那個病人卻認為泥土、水也有生命,是因為它們可以讓一朵花存活,可以讓一棵樹成長,甚至可以維持人的生命,可以讓一切生生不息。如果不是因為它們自身有生命的元素,又怎么可能孕育出生命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5
有句話說的極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在跟隨作者的筆觸閱人無數之后,你會發現,天才和瘋子或許真的只有一線之隔。
你們與那些“非常態人類”——精神病人接觸過嗎?你是否了解他們的心聲?沒錯,我給大家推薦的便是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這個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幾乎沒有一個能說得清。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尋找答案,于是作者決定去問另一群——精神病患者們,去接觸他們或許能從中獲取一些答案。
我們知道精神病人的一些舉動實在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讓我們不能理解,他們并非正常人,有的喜歡滔滔不絕,有沒事找事的,有沉默的,有拐彎抹角的,跟大街上的眾生相比沒什么區別,他們的世界觀令人匪夷所思,他們以我們從未想到的角度觀察著這個世界,作者用了四年的時間來接觸了解這些精神病人和心理障礙者。
為了讓你們更加了解這本書,我就來介紹一下幾篇故事吧!
《三只小豬》——前篇,不存在的哥哥,從字面上就有一絲恐怖的感覺。主人公是一個五大三粗,又高又壯,五官長得挺楞的男人。但說話卻細聲軟語,用“她”形容合適不過。“她”認為自己有一個哥哥,實際上沒有——或者說很早就天折了,“她”堅信自己有個很會體貼照顧自己的哥哥。在“她”殺死了和自己同居的男友后,“她”堅持說是哥哥幫“她”殺的。
幾天后,“我”拿到了對“她”做的全天候觀察錄像。在第三天,“她”在熟睡中似乎被誰叫醒了。“她”努力揉著眼睛,先是楞了一下,接著興奮地起身撲向什么,然后“她”雙臂緊緊地環抱著自己的雙肩。而同時,臉上的表情瞬間變了。“她”那不存在的哥哥,就是“她”的多重人格。
后篇:多重人格。
她說自己認識到了自己犯下的罪行,要作者把她殺了。如果他不殺了她,那么他們共用的身體就構成了多重人格。她又給作者講了真人版《三只小豬》的故事:三只小豬住在一棟大宮殿里,有一天兩只小豬發現一只可怕的`怪物,就一起搏斗,一只小豬死了,為了保護最小的小豬,隱藏著怪物的存在,過了很久。事情再也隱藏不住了,但還是盡可能的保護那只小豬,怪物這時發現了那只最小的小豬,并殺死了它,最后那唯一的小豬不惜一切代價,燒毀了宮殿和怪物同歸于盡……。
不久后,他自殺了。據當時在場的人說,他沒有征兆的突然用頭拼命地撞墻,直到鮮血淋漓地癱倒在地……
真實的界限到底是怎樣的,有沒有一個適合所有人的界定?該拿什么衡量?
這是一本不禁令人震驚不已的書,它將可以使我們跳出慣性的思維,以一個個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并思考自己關心的一切,通過閱讀釋放出來。
這本書可以真正讓你知道這個世界的真面目,不得不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你會有所震撼……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6
我在初中的時候就一直聽別人提起過,但因為不怎么喜歡看書,所以未曾看過。而正是因為這個名字富有魅力,才讓我有了翻開它的興趣。
新穎的地方,首先是這本書的風格。作者高銘,通過以記錄對話的形式去側面描繪了一群精神病人。每一章都會有不同的人和高銘對話,說的內容也不同。這種獨特的視角我還真是第一次接觸。沒想到這樣的寫作風格,竟會深深地勾住了我的心,激發了我不曾擴大的思維。
看了前言的我想當然地認為,和作者對話的就只是單純的腦子有問題的病人,但我讀了幾張后才漸漸領悟了這本書的走向。每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眼中,都有一個他們自己的世界,或者說世界觀。那些患者之所以被稱為“患者”是因為“普通人”無法接受他們的世界觀。而正是有了對不同的世界有著極大的好奇心的作者的存在,我們才能從側面,深入地了解到他們內心的獨白。說幾個印象比較深的吧,有一回,作者對面坐的是一個會模仿人的行為的年輕女子(來自于“真正的世界”一章)。她的.親人,朋友都和她保持距離,因為他們認為她被“附體”了。從作者和她的對話中,我知道了她模仿人的行為是因為想要最直觀去感受別人的感受,類似于換位思考,只不過跟真實罷了。那她的親戚朋友或許不知道她的想法,或許聽說了卻根本不能接受。而這正是患者是“患者”的原因所在。
不像他們,作者全程保持著接收的狀態,但也不給予任何的評論,像是一臺傳輸機器,把患者的思維完完全全的寫在了紙上。又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或者世界觀,作者打消了評論的念頭,讓世人自己去批判去感知“患者”的世界,兩個世界觀的碰撞,往往不是一件好事,這也是為什么人與人之間會產生矛盾的緣由。你認為把腦子穿個洞會獲得奇異的能力嗎?你覺得在不同的宇宙中有著和我們相同的副本嗎?你是否同意人們可以預知未來?當我讀這本書的時候,種種諸如此類的問題會讓我思如泉涌,精神活躍,我的靈魂像是在審核著某些東西,但卻又無法獲得任何的信息。
雖然讀的書少但有句名言我還是知道的—“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覺得著就是我想點評的所有內容了,因為也許別人看這本的書,他們會覺得和我看的完全不是同樣的內容。用224頁的“角度問題”來舉例是再好不過了,同樣是一個女患者,她堅信每個人看帶世界的角度不一樣,尤其的小孩,他們甚至比大人跟能認清本質。于是她舉了個例子,帶小孩去商場,小孩怎么也高興不起來,她蹲下去想要安慰孩子,無意中看到四周密密麻麻的腳,交融錯雜著移來移去,這才明白孩子不開心的原因。因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才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我們不能說別人的看法是錯的,也不能堅信自己的看法是對的,總之接納,是一種至高無上的美德。
說到這,我覺得也差不多了,要想體驗這本書的真正內涵,還需每個人親身的閱讀。最后作者在后記中寫的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
“結束?不,還早著呢。還有更多更多的世界,更多更多有趣的東西等著我呢。這本書的開始我就說過了,還記得嗎?一切并沒有結束,一切才剛剛開始。
我知道我要的是什么,我希望我的探尋永不停息。”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7
今天要分享的書叫做《天才在左,瘋子在右》。
這本書講述了作者高銘與不同類型的精神病人交流的過程。通過作者的描寫,我也像接觸到了這些人,加上自身的想象力,這些人還挺鮮活。書里的一些精神病醫師說過,不要去深究精神病患者的言論,聽聽就過,不然說不定你就是下一個精神病患者。但當我看完整本書之后,回想那些精神病患者的言論,有時會覺得那些言論真的似乎并沒有什么問題。
正常人被評判為正常,是因為各種觀念思想與大數量的人群相同。正常情況里你不會因為想得太少而被說不正常,而你可能會因為想了別人都不會想的事情而被周圍的人覺得不正常。
“大家都這樣啊,你想這么復雜干嘛,你有病吧?”
每個成人的視角之間尚且存在區別,更不用提我們和與我們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們之間視角的差異。孩子很難以我們看問題的視角去看待問題,我們也很少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待問題。你也遇到過“媽媽覺得我冷要穿秋褲”、“媽媽覺得我這時候不應該談戀愛”等等類似的時候,但你不一定會照做,你已有了自己的判斷。孩子是還小,尚且需要我們的引導,但是過分的干預,會不會限制孩子自身的成長呢?
我們在以成年人的視角告訴孩子什么東西重要、什么該記該學的時候,孩子們不一定能接受。這個該學啊,考試會用到的,那個學來干嘛,能給試卷加分么?歸結到學習動機,是“我想學知識”,還是“爸媽和老師覺得我應該學知識”。所以很難說偶爾你在講什么東西的時候,學生心里也在想:老師有病吧,這種事情想這么復雜干嘛?
換位思考,不管在哪兒,不管對誰,都是一項很有用的技能。
書里有一段話:“捉一只蟲子,放到另一棵樹上,它不會在意,它會繼續吃,繼續爬,它不會認識到周圍已經不同了,它也不在乎是不是一樣,有吃的就好。”
這是一只被放到另一棵樹上依然只顧吃東西的蟲子。我覺得說是說蟲子根據自己的.本能只管吃,而不在乎自己在哪棵樹上,其實也可以引申到人身上。
人有時候也像這只蟲子,那“本能”就變了,變成了長時間來被外界灌輸的觀念,別人都這樣,那我也這樣。這或許是人融入群體自保的一種方式,但是完全如此的話,身邊是一批又一批一模一樣的人,又有什么意思呢?
一些學生也像這只蟲子,“本能”是老師或家長給予、灌輸的——“你不要想太多,照著我教的學。”學生提出的一些想法被外界以不正確的方式處理,久而久之,他遇到事情的時候不知道自己該不該想,該怎么想,想的東西對不對,最后索性不想,反正會有人講的。兒童的創造性就此被抹了個干凈。
遇到問題,大家把處理的方法都給了孩子,怎么做也示范給了孩子。以后遇到問題孩子能否自己將遇到的問題轉化為學習過的問題,然后選擇怎么做,此處不同的人就會有不同的路。如果把其他路都堵死只留一條應付考試的路,這時候,到底是學到了知識,還是成為了機器?
當人的多樣性和創造性被錯誤地引導以致被抹平之后,它就變成了蟲子,外界怎么說,他就怎么做,失去了自主思考的能力。
教育里,教育者對被教育者的包容和正確且適當的引導很重要,把握得好,孩子的未來或許會更加有個性。老師和家長都需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才能對孩子很好地負責。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8
最近幾天一鼓作氣終于讀完了《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奇書。作者對探索未知世界總有無盡的渴望,通過與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近距離接觸,認真思索,反復錘煉,最終形成了我國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閱讀過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
所以千萬別太在意精神病人說的話,別深想他們告訴你的世界觀,否則你遲早也會瘋的。
不得不說,用四年時間,通過各種渠道,利用所有的閑暇時間,探訪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機構,與這么多精神病人面對面交流,確實需要很大的勇氣,因為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和強大的內心,很容易被這些精神病人把思維帶偏,由精神病醫師變為醫師精神病的也不在少數。
因為與交流相比,我們更需要進入他們的心靈
而且還有一點,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見人就說,侃侃而談,有很充分的表達欲望,有些精神病人愣是不說話,對于這種類型,我們要去體察他們的內心,即便和他聊上一年也無濟于事,那該怎么辦呢?只有靠醫師和作者自己長時間去觀察,去接觸,甚至是模仿精神病人每天生活的一舉一動,讓他們以為你是“同類”,才會與你交流真情實感,而這對于一個正常人來說,該是一個何等的考驗。
他們只不過對于一些問題的看法和我們通常認為的相差較大而已
之前我以為精神病人都是瘋瘋癲癲的,根本沒辦法交流,但看完這本書后我發現并不是這樣,但他們也有自己的一套邏輯體系,而且非常嚴密,讓我們無法攻破。而且有些精神病人對量子力學、哲學、心理學等學科了解得非常透徹,想和他們順利溝通就不得不找一個物理學教授在旁邊做幫手。甚至有時候會讓你覺著,他們才是對的,用我們的認知解釋一些事情確實行不通。所以在讀書過程中,經常會驚嘆于一些精神病人廣闊的知識面,并被他們嚴密的思維與推理能力所折服。
他們或許真的是天才,只不過他們的思想太另類,異于世界上的絕大多數而無法被接受
比如物理學中有這樣的問題,兩個完全沒有關聯的粒子,會相互干擾,這個叫做粒子的.無條件關聯特性。又如把粒子A的動能改變,粒子B也會莫名其妙地改變,諸如此類,迄今也沒人知道為什么。但有一位患者就可以用她創造的理論解釋清楚,而且用平行宇宙理論和超弦理論這兩種猜想解釋不清的現象,也能用她的理論解釋清楚,這一度令作者很崩潰,因為瘋狂查找資料之后,并沒有什么例子可以對這個理論進行質疑或推翻。這本書中還有不少這樣的案例,讓你感覺有些精神病人真的是天才,或擁有看穿世間的超能力。然而,他們學科知識再廣闊,邏輯再縝密又能怎么樣?最終還不是被當做精神病人?為什么呢?其實有時候,精神病并不等于瘋癲。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談到,兩個人相隔千里卻能清晰地對話、手指點一下想要的物品就能自動到家、世界各國發生的事情透過一塊兒屏幕就能一覽無余,我估計他也會被稱為“瘋子”。還有,哥白尼、尼采、梵高當時也被稱為是瘋子。但也有智商高的人沒有或者說沒有一直被稱為瘋子,比如愛因斯坦,有些精神病人也是孤獨的,他們內心充實,有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但不被大家理解,他們花費很多時間去研究一些問題,形成自己完整的一套體系,但不被大家接受,對于他們來說,這又是多么的無奈。這或許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9
正如書名所言,天才與瘋子,只有一線之隔,當一個天才困惑,迷茫,不解,糾結時,他就會產生心結,而心結不解,那個天才就很可能變成一個瘋子。而一個瘋子,哪怕他混沌,瘋狂,邪惡,他仍然可能是個天才。
書中的“天才”們,大多有著令人羨慕的超能力。但是有幾個天才,卻因為他們的能力,變成了瘋子,而他們的能力,就是預見未來,還有無限重生。
先來說說預見未來,他能預見的事情很多,如:他買了一個杯子,過了幾天后,他毫無理由買下的這個杯子,派上了用場。還有,他會突然想起某個人,然后那個人很快就就會和他聯系,他想象一座建筑物被火燒,沒過幾天,真的就發生了火災,等等。最可怕的是,有時會有一些雜亂無章的信息流過他的眼睛,他知道,他非常清楚,這些信息非常重要!可他卻抓不住,看不清。所以他抓狂,焦慮,疲憊,飽受這令人羨慕的能力的折磨,可他卻又無能為力,與他人傾訴,別人還不相信他,以為他在說胡話,所以,他變的狂躁,他從一個天才,變成了一個瘋子。
另一個,無限重生,他擁有著令無數人想要擁有的能力,當然,他可能只是個有著妄想癥的精神病患者,但是,他也可能真的有這個能力,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可能是因為我有錢,沒人認為我瘋了,而那些沒錢的,就是瘋子。”真是諷刺,從古至今,有無數人想長生不老,無限重生,他們焚香放生,茹素念經,出家煉丹,尋仙求神,但無限重生真的好嗎?對他而言,無限重生就說折磨,他甚至自殺過,想要真正的死去,但沒有用,還是一世又一世的重生。他只能看著他所愛的,在意的.人們,一個又一個的死去,所以他不敢愛,不敢恨,他只能活著,永遠的活著!他只能絕望的大喊著:“不要死!也不要孤單的活著。”
當時,我看完這兩個片段時,我的內心感慨萬千,之前,我一直認為那些精神病患者,或者說是“瘋子”,就是那種傻傻的,癡呆的,瘋狂的。可我發現,我錯了,也許有些“瘋子”,他們很痛苦,他們很無奈,沒有人理解他們,他們只能默默承受,但是,我們卻不是這樣想的,我們只會一味的認為他們只是腦子有問題,出現幻覺了。這讓我想實在是想笑,他們,有著讓無數人羨慕的能力,在我們的認知里,擁有這種能力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天才,是智者,能帶領我們走向未來,多么讓人向往啊,可是我們卻不知道擁有這種能力的同時,還要背負著多么沉重的責任,于是當他們被重責壓倒時,癲狂時,向我們訴說時,我們只會狠狠的翻個白眼,罵一句:“神經病”,或是干脆不作為,根本不相信他們,想一想,有多少匹駱駝,是因為我們的不信任,不作為,不理解,這根令人絕望的稻草給壓倒的?這是否值得我們去深思?
我們的世界還沒有準備好容納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但是人與人之間多一些理解與信任,多一份幫助,是不是能減少一個瘋子,多出一份美好的未來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10
這是一本努力從精神病人的角度去感受這個世界的書籍。作者別出心裁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各種精神病人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想法,將他們的故事記錄下來,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敘述他們的經歷。
這是一本有魔力的書,他使人們深刻的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和這些精神病人究竟有怎樣的區別?
書中不乏有一些古怪離奇讓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比如說一個男人堅信女人是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而對她們充滿了畏懼,又比如說一個女人自稱曾經被外星人綁架過,還有為了變成天才而接受開顱手術的狂人等等。但引起我最多關注的,還是那些與本書名稱相呼應的案例——與天才們有著一線之隔的瘋子。
這些人,說是瘋子也不為過。他們有著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想法和堅持,有些特點幾乎可以用荒誕來形容。他們有的像是蠱惑人心的邪教教主,有的像是蹲在路邊以為自己是蘑菇的癡呆,有的像是沉浸在自己幻想世界里的空想者,還有的,擁有誰也不相信他們會擁有的能力。除了最后一種人難辨真假以外,其余的人都有著自己的一套強大而牢不可破的世界觀,你甚至無法用現在已知的理論去辯駁他那看似荒誕卻又邏輯嚴密的推理,這也是很多人去治療別人的精神疾病結果自己卻被帶上歪路的原因。很多這樣的案例帶給我巨大的震撼,我承認他們的觀點很荒誕很偏離實際,但是不得不否認他們自己創造了一個屬于他們的,和我們不一樣的世界。這個世界有著嚴密的邏輯,甚至與現實的世界接軌,你無法去辯駁,去糾正他。看過這本書,你會對他們產生深深的同情與敬仰,就好像是為了不讓這種太過出格的世界觀在這個社會上散播開來,我們把他們單獨的隔離開來,否定他們的觀點,他們的世界,他們的一切,將他們稱呼為——瘋子。
是的,我們否定了他們,但是他們堅持自己的觀點,所以他們在那里,一個被隔離開來的地方。里面最讓我心痛的是兩個孩子的案例,他們兩個都是天才,只是天才的成分中夾雜著靈異。一個在物理方面有天賦的孩子自稱能夠感覺到四維蟲子,所以不斷的在物理學上探索,想探索這種超越三維的非物質性生物。另一個孩子擁有極高的'智商,但是能看到好運和厄運的顏色,并且經常做一些不被父母理解的舉動。其實不是這樣,作者努力跟她溝通之后發現她的這些舉動看似無理取鬧,其實有著比成年人更多的思考。
智多近妖,我常聽人說起這樣一個詞。聰明的讓周圍的人不寒而栗,大概指的就是這種人了吧。我不奢望這些人能夠得到解脫,跟我們一樣正常的生活,我只希望那些擁有極高智慧的人們別再因為不被人們所理解或者接受就被定義為瘋子。
精神病人和我們眼中的世界不同,但是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著自己的歡樂與悲傷,有著自己的心理活動,請給他們一些尊重,尊重他們的思考,尊重他們的信仰。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11
斷斷續續花了七八個小時看完這本書,零零散散的在這里說一下體會。
這本書號稱是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訪談手記,豆瓣評分8.1,而且目前在Top250榜單排在第19位。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也曾在各大圖書推薦榜上看到這本書,但在正式進入內容之時,我還是“洗凈了自己的思維”。看完之后,有點失望,感覺作者寫的很朦朧,甚至有點科幻的色彩。就像品一道佳肴,最后的評判標準是它的味道如何,但是不免有色、香、形等方面的附加。就放鹽來說,放多放少都不行。作為一本精神病人紀實的文學作品,固然要考慮到可讀性,但是加入過量的文學加工,看到后面都感覺在看科幻小說一樣——天馬行空。
我不是一個精神科醫師,但精神病人總不見得都是哲學家、物理學家或天文學家,筆者在展示精神病人天馬行空的一面的同時,對于這些人所受的痛苦與誤解閉口不提,這樣極容易誤導讀者。作為絕大多數讀者而言,我們都很難與精神病人有什么接觸,我們只能從互聯網上、書本上讀到有關他們的資料,或者從新聞中看到關于他們犯病犯罪的新聞。筆者一步步的在構建一個他想讓我們看到的精神病人的世界,在我看來,這種重重設疑式的寫作只是一個噱頭。
書中有一些觀點,我很贊同。譬如,當我們面對未知的領域時,我們總是習慣用已知的知識去解釋,而對于浩瀚的未知領域而言,我們的知識實在是少的可憐。同理,對于我們不了解的精神病人——這樣一個束之高閣的神秘領域,我們很容易陷入作者為我們構建的迷宮。話說回來,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思考這些哲學、宇宙、人生等這樣一些終極問題花的時間是很少的.,我們大部分時間要思考怎么學習好、怎么多賺錢、明天吃什么……對于絕大多數人,你跟他講這些,他要么談之色變,要么漠不關心。還有,我們每個人都同時具有社會性和孤獨感。馬克思對于人的定義,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很渴望被他人認可、接納,當我們被人誤解了,絕大多數人都會有心結,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另一方面,我們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思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個跟我們完全一樣的個體。這樣看的話,我們可能會面臨的誤解、孤獨,又是不可避免的。但不要忘記,我們人類可以在各種主客觀條件下,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這可以很有效的讓我們避免陷入死胡同。
這本書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像我上面談的觀點,書中還有很多類似的觀點是可以認可的。就算拋開內容,作者這種敢為人先的精神也是值得認可的。作為一個非精神科醫師,下定決心去了解這樣一群“不正常”的人,不管是精神上還是身體方面,都面臨著很多危險,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后果也是很難預料的。其次,作為任何一門學科的研究,都是要要面臨著很多知識上的補缺,像學科專有名詞和相關學科研究等。如果不花時間,不了解這些東西,是根本不可能和病人有一個很好的交流的。
總而言之,作者至少幫我們打開了通往“精神病人”的一扇門,有了這個“前車之鑒”,我們可以打開更多的門。正如作者所說的,一切并沒有結束,一切才剛剛開始。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 篇12
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是在某雜志上。雜志登載了書中的一篇節選故事,講的是一個姑娘總是把人看成各種動物,而這些動物的習性和那個人的性格竟然驚人的吻合。驚奇之下更激起了我對這本書的好奇,于是忍不住到圖書館借來一讀。
本書是一位原本是公司項目總監的高銘,由于對精神病患、心理障礙者以及邊緣人的內心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于是工作之余利用閑暇時間,各種手段傾聽這部分特殊人群的心聲后整理成的筆記,也是國內第一本精神病人的訪談手記。
一開始,我的確是抱著看看“精神病人”的娛樂心態進行閱讀的',可是沒看兩篇,這本書的內容就讓我對這個世界,這個維度有了全新的視角和認知。書中的病人大多并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張牙舞爪意識不清的精神病人,相反,他們中很多人有著自己對世界獨特的認知角度與方式。在他們之中,有的認為人類并不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生物,而是細菌。細菌奴役著人類,細菌寄生在人類身上,獲得它們需要的物質。當人類的存在真正威脅到細菌時,細菌便會輕而易舉地消滅人類;有的人認為石頭有生命,會說話,我們的生命在石頭只是短短的一瞬。于是她每天每天蹲著研究石頭,試圖與石頭交流而因此被認為精神不正常;有的認為世界是多維度的,而自己卻不屬于這個維度,而是從一個更“先進”的維度中被通過量子論轉移到這里的這些不同的世界,在平時看來的確荒誕可笑,可是當真正傾聽他們的世界和想法,卻也有著存在的合理性,甚至讓人開始懷疑自己從前的認知是不是就一定正確呢?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個正在工作的“病人”,每個月總有這么幾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關閉一切通訊設備,斷電斷水,拉上窗簾,讓房間一片黑暗,使自己處于與世隔絕的狀態之中。他只準備水和沒有味道的面包以滿足生理需要,然后躺在里面,就這么呆上幾天。他說在這幾天中,他什么都想什么又都不想,自己一個人感受自我。味覺,嗅覺,聽覺,觸覺,視覺,都處于全新的狀態。這是一種多奇妙的感覺啊。這讓我聯系到自己,平時離不開電腦,更離不開手機。吃飯、上課想要少碰手機卻又時常忍不住掏出來刷刷微博與人人。自從有了手機電腦電視,的確我們很少有時間可以安靜的看看自己,世界充斥著各種聲音,太雜、太亂,以至于我們什么都聽,又什么都聽不到。挑幾天留給自己,隔絕自己,審視自己,我也許會想想自己都在做什么,目的是什么,自己在這個社會中是不是真的存在著,而不是隨波逐流行尸走肉這不是和孔老夫子的“三省吾身”有著一種奇妙的契合嗎?我從心底不認為這個人是“病人”,他只是用自己的辦法審視自己,這也是現時代社會很多人缺少的卻又急需的一種心態。
精神病人和正常人,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正常人。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當全世界都是神經病時,正常的那個就會被認為是不正常的。那么我現在所屬的世界中,究竟是大多數人是正常的,還是那小部分人才是正常的呢?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看法,我卻認為這沒有界限。誰規定世界上只能有兩種人呢?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相關文章: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語錄10-20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5-0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05-0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書心得09-27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優選)12-21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優)12-22
《天才在左,瘋子在右》讀后感(優秀)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