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學讀后感范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體會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的大學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的大學讀后感范文1
黑石城火人節,是闖入視線里的第一個故事。
“被烈火吞噬掉的木人,那燃燒的自己,是被權威統治、被主流束縛的自己,那重生的,是嶄新的自己,它破繭綻放,從此不再受禁錮。”
那一瞬間,透過文字,似乎看到了那些火光。
這是一個共享、大愛的城市,也是一個短暫的城市,只存在8天,沒有貨幣基礎、摒棄市場規范、沒有金錢往來,完全靠愛支撐的“禮品贈予社會”。
很神奇的地方,像是一個烏托邦。
其實,書里的故事,在讀過許多的環游日記后,沒有太多的意外。但這一次,卻讓我覺得有些親切,像是透過書本遇見了那個一直想要成為的自己。腦中閃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一定有一個人做著你最想做的事情,活成了你最想要的樣子。
這本書與以往的旅行日記有著不一樣的切入點,寫的有些隨性,不是按照旅行路線,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記錄自己發生的故事,似乎就是,有吸引我到達的`,想要去做的,就去到了那個國家,那座城市。
因為喜歡古典樂,就去了奧地利維也納。
因為想成為志愿者,就去了非洲肯尼亞,做義工、支教。
因為想要看世界上最美麗的風景,
在撒哈拉,在菲律賓、在尼泊爾、在盧克索、在印度、在緬甸。
出發、遇見;由心而動。是啊,我呢,可不可以更加努力一點,像她一樣,不,是努力去做我自己,大膽勇敢的做我想要做的事情。
“就讓我和世界戀愛吧!”是書中最喜歡的一句話,其實我一直都不曾害怕死亡,反而擔心無趣的活著。我不在乎生命的長度,在乎我能抵達到的深度與廣度。
剛畢業的半年,我說我的內心如同荒原一般,寸草不生,很絕望的活著。可是,現在,也許自然的力量太強大,內心充滿了很多渴望,有我很多想要去到的地方。一直和自己說,死很容易,但學會如何更好的活著,如何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一項不小的挑戰,也許是我們生而為人所接受的挑戰吧。
看過、讀過、聽過那么激動人心、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么多彩絢爛的生活,又怎敢輕言放棄呢。這些就像是我的水分和陽光,再貧瘠的土壤,也能重新煥發生機。
想要去日本學習設計、看奧運會;
想要去英國品味邱園的一年四季;
想要去丹麥、去挪威、去瑞士、瑞典、芬蘭,看設計展,看極光;
想要去非洲,去撒哈拉,去支教、做志愿者;
也想要去新西蘭、去澳大利亞,圓一些曾經陪我度過的青蔥時光里的夢。
如同書中作者所言,世界是她念過的另一所大學,這個大學里只有一個專業,即探索自我、深入自我,及如何更快樂的在世間生活。音樂、藝術、海洋、星空、投資、公益、宗教與社會學等,無論是知識還是技術,只要有心,什么課程都可以選得到。
奉上最后一句,印度哲人奧修所言:如果你全然的生活,你就不會害怕任何東西,恐懼屬于未活過的生活。
我的大學讀后感范文2
馬克西姆.高爾基的《童年》舉世聞名。在一個很平凡的星期天下午,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著書上一行行黑色的宋體字忽起忽落……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打動著我:四歲喪父,跟隨悲痛欲絕的母親和慈祥的外祖母到專橫的、瀕臨破產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卻經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處處護著他。在外祖父家,他認識了很多“安安靜靜”的親戚,其中包括兩個自私、貪得無厭的、為了分家不顧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還有兩個都叫薩拉的表哥。樸實、深著阿廖沙的“小茨岡”(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擋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盡管會被抽得紅腫。但強壯的他,后來卻在幫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時給活活的壓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個典型的俄羅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過的:貪婪、殘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間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常常為一些小事爭吵、斗毆……但在這個黑暗的家庭里,有一個勤勞、堅強、善良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想丑惡現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樣。周圍殘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時甚至連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情。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阿廖沙也還認識很多的人:搬進新房子后的幾個房客、隔壁的三少爺,等等。阿廖沙從家人的一些“奇怪”的舉動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童年是燦爛的,是彩色的;是沒有煩惱痛苦的,更是無憂無慮的.。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叫做“打”,因為我們從沒有經歷過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那也許是一種無法的痛苦吧。當然,除此之外,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間的勾心斗角,為爭奪財產而打架斗毆之類貪婪、兇狠的事情。更不會發生殘忍的把某個無辜的人無端地折磨致死這類想都沒想過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較,我們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著天壤之別。我們每天生活在蜜罐兒里,被甜水泡著,被金燦燦的錢堆著……我們是多么呀!我們從來不用考慮衣食住行,這讓大人么操心就足夠了,還輪不到我們呢。
但擁有著這些,我們并不知足。我們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眼里,大人們掙錢是那樣的容易,似乎都不費吹灰之力。我們多天真埃的確,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只十一歲就到“人間”獨自闖蕩。但讀過《童年》之后,我們應該悔過自己曾經的奢侈,我們應該不再浪費,我們應該學會。
那么,就從現在開始吧。我們不再奢侈,不再浪費;我們開始為長輩著想,體諒他們;我們更應該開始滿足自己的幸福生活。為了以后,為了將來,為了我們到“人間”的那一天。
我的大學讀后感范文3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的作者是趙美萍,在這本書里,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了講述那象牙塔里的帶著不羈,迷茫與痛苦的青春,因為經受了生活太多不公平待遇而自卑,怯弱的小女孩形象,他最親愛的爸爸,因為麻風去世,這個家在瞬間崩塌,而母女三人也從此步入了永無止境的黑暗。她和妹妹還有媽媽三人相依為命,即使這樣,命運的天平也不會向他們傾斜一點點,因為被村上的惡霸纏上,在那個法制還不健全的時代,他們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
“成長是痛苦的,而生活并未停止成長。”這是本書開始的第一句話。而奠定這痛苦基調、過早而又徹底地摧毀了縈繞于作者懵懂幼年的平靜與溫馨的,是一場不期而至,猝不及防的災難—父親的.病變。
《我的苦難,我的大學》的作者趙美萍從未踏進過大學,但有著很多大學生不可及的睿智。其實苦難才是最好的大學,他可以磨礪我們的意志,小女孩的成長史痛苦卻又振奮人心,就像破繭的蝴蝶,那是大自然最好的安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趙美萍那種不屈不饒的精神,就像一顆被壓在大石下的野草,不管遇到怎樣的壓力,都不要停止生長。用野草一樣的生命力,直面我們的工作中任何挑戰。
閱讀,讓她明白了:苦難是一筆財富。所以她在后來的生活中將她的自信,堅忍表現得淋漓盡致。正是這樣的堅忍,讓她在進入那個廣告公司后創下了用最短時間拉到業務的記錄。而對于文學的堅持,則成就了她的編輯工作。
雖然只是小學畢業,但她憑著對文學的熱忱與堅持,四處投稿,因此與《知音》結下不解之緣。在參加《知音》筆友會時,她無意間聽說《知音》要面向全國應征編輯,雖然三個應征要求中有兩項與她無緣:一是大學本科學歷;一是三年的編輯工作經驗。但不服輸的她決定冒險一試。她將發過的作品全部復制寄給雜志社,期望打動考官。最終她成功了,用她的苦難財富!
此書中,作者這樣描述自己:“如果用植物來比喻那時的我,狗尾草應該是最恰當的——它在農村隨處可見,任何動物都不喜歡它,但它總是倔強而卑微地生長著。任何雪雨風暴都不能使它徹底苦味和滅絕。”是啊,風雨無法摧殘,野火無法燒盡,霜雪無法凍殘,這就是生命和意志的了力量。
看完本書,我的心態變得很好了。面對一些會讓自己難過的事,不會讓自己無厘頭的亂想,自己發呆,自己痛苦,我也看得很開了,生活應該是鍛煉,創造自我,而不是糾結毫無意義的事。面對生活,抱怨不是應有的態度,逃避不是合適的方法,脆弱不是放棄的理由。只有泰然迎上去,走過崎嶇和荊棘,才能達到更遠的目標和更廣的高度。
我的大學讀后感范文4
這個暑假我認真閱讀了《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這本經典小說。這本書的作者是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高爾基,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社會活動家,被列寧稱為“無產階級藝術最杰出的代表”。這本小說被世人稱之為“人生三部曲”,是高爾基先生的經典之作。
這本書以自傳的方式描寫了一個少年辛酸的生活史,同時它也是一個時代藝術性的史冊,反映了俄國工業資本主義成長引起的小資產階級工業的瓦解過程。主人公阿廖沙祖父卡西林一家的破產,就是俄國十九世紀期七十至八十年代的真實寫照。以前我從未讀過歷史,更別提世界史了,所以從書中讀到這些時,我格外的興奮和好奇,這也是這本書引人入勝的地方。小說描述了普通俄國人的困苦生活,顯示出人們對這種生活的反抗情緒,從而刻畫出了一個能干、求知欲強、勇于向生活抗爭的活生生形象。書中真實描寫了社會最底層人民嚴峻而陰暗的生活現狀,同時也說明了這個來自下層社會少年建立了自己初步的世界觀。
這本小說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童年是不幸的、坎坷的、是讓人憐憫和同情的,他幼年喪父,母親因無力撫養他,把他送到了外祖父家,從此他和母親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更為不幸的是,不久他的母親也死了,外祖父家又破產了,他每天吃著不堪入口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只讀了三年書,十一歲的他選擇走到“人間”自食其力,在人間的時候他當過學徒、繪畫師、洗碗工、捕鳥人、面包工等,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
但是面對著生活的不幸,只上了三年級的阿廖沙對知識的求知欲卻是很強的,他渴望讀書,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即使他每天從早到晚都是要干的活兒,他也會抽時間看書,哪怕一丁點時間。他曾多次因為抽空看書耽誤干活兒挨打,也常因為干活兒不好而遭到主人的毒打,好幾次被打傷住進了醫院,但這些都不能阻止他對知識的渴求,這正是他不幸中的萬幸。
阿廖沙四歲沒有了父親,十一歲喪母,面對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生活壓力他沒有退縮,正是知識的力量教會他勇敢的`面對現實。而我們同樣是小孩,相比之下我比阿廖沙幸福千萬倍,從小我擁有父母之愛,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可以在田間自由的奔跑,家人供我讀書,可我對看書卻沒有阿廖沙那么多的欲望,我有很多書,但我不經常閱讀;我衣食無憂,甚至稱得上錦衣玉食,可我常常不滿足,讀了這本書,我真的很愧疚。阿廖沙的苦難人生讓我懂得了什么是幸福;海倫·凱勒的堅強讓我明白擁有光明的可貴;恩里科的淳樸與善良讓我感受到人與人之間至真至純的愛;法布爾的執著精神讓我感悟任何生命都值得敬畏;書中的這些人物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指引我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這本書讓我看到了幸福的人不會珍惜幸福是多么的不幸,而不幸的人卻格外珍惜每個小幸福,所以我們應該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懂得珍惜幸福。這本書是一本凈化心靈的好書,它會給我的童年烙上深深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