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常用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
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亮。
——題記
六便士是英國當時價值最低的銀幣,月亮則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事物,兩者有天壤之別。“月亮是那崇高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而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在許多人看來,最怕的不是沒有夢想,而是擁有夢想過后,被現實打敗,打敗你的不是無能,而是已經麻木,麻木的心死了,死了的心不再跳動。不怕夢想流于現實,只怕夢想止于現實。而本書的'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在拋下一切去追逐理想的年齡是40歲,是該追名逐利,顧家育子的40歲,而不是一腔熱血無處揮灑的20歲。
20歲的人敢于拼搏,是因為年輕,有放縱的資本,他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即使夢想總會被現實打敗,可是他們還是要把它揣在兜里,疲憊時拿出來看一看,就有了堅持下去的動力。思特里克蘭德他很不一樣,正如文章所說“你身邊肯定有這樣一個朋友吧,在銀行工作,長得一般,業務湊合,有老婆孩子,勤勤懇懇養家糊口,不愛說話,但如果開口說話,說的話也多半無趣無味——總之形象,非常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實際上你肯定有不止一個這樣的朋友,實際上沒準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而這正是思特里克蘭德的真實寫照,他從一個白開水式寡淡無味的人,到一個千夫所指的敗類,再到奇跡般崛起的天才畫家,他毅然決然地跳出了凡俗的桎梏,走向了他鐘情的藝術世界。那一年,他拋妻棄子,流落巴黎街頭,住著最破爛的旅館,幾近身無分文,甚至生了一場大病,如果不是朋友惦記著他,早已不知不覺死去了,然后就是因為“我感受了召喚”,放下了本來不錯的生活還有健康可愛的孩子。
世上幾乎所有人都在為自己的人生做加法,一個個身份,一個個角色,恨不得諸多光環加身,而正是這些東西,成為了自我綁架,將他們困在城市的牢籠里掙脫不得。而思特里克蘭德為自己做的是一道減法,他甩掉了一個個的身份:證券經紀人,丈夫,父親,甩掉了優越的生活,如同褪去了一層層的枷鎖,直到最后赤身裸體般踏入他內心的召喚——繪畫。
正如《平凡的世界》中孫少平是一個積極進取,敢于拼搏的青年。生在農村,學習相當艱苦,忍饑挨凍,始終不放棄;經歷挫折,反而更加勤奮。盡管孫少平出生在一個爛包光景的家里,但是他卻有不同于常人的眼光和態度,他能從書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世界,他有更遼闊的眼界。“如果你知道往哪里去,全世界都會為你讓步”。種種機緣巧合都為少平尋找到了一個他最想要的出路。縱使少平一直走在荊棘叢生的路上,但他從不向命運低頭。他深切地明白,一切屈辱、折磨、磨難,對他來說不僅僅是考驗,而是他通往成功的階梯。他的內心不但不會責怪那些曾經為難他的人,他甚至是感激他們。他驕傲地將此稱作“苦難的學說”。
我們并不是要成為思特里克蘭德,我們只要成為遵循自己內心選擇的信徒就好,活成什么樣并不重要,唯有真正的實現了理想,才能得到真正的寧靜,無所畏懼,是我們內心深處的信仰。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2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他是英國著名小說家和戲劇家。著名的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和他七十多歲是的著作《刀鋒》,短篇小說集有《葉的震顫》、《卡蘇里那樹》、《阿金》等。“毛姆他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剖析人的內心世界。他的筆鋒像一把解剖刀,能夠挖掘出隱藏在人們心底深處的思想活動。”
毛姆的作品,讓人對于藝術有了一層不一樣的感覺。他的小說扣人心弦,讓人每每深入其中而不自覺,不得不說他是一個講故事的天才。“《月亮與六便士》通過一個作家的口吻講述一個普通人,突然放棄原本寬裕舒適的生活,像“被魔鬼服了體”一樣迷上畫畫,最后,遠走他鄉追求理想。在異國受盡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后,他最終離開文明世界,遠遁到與世隔絕的塔希提島上。在那里,他終于找到了靈魂的故土,并在那奔放和原始的熱帶島嶼上完成了許多令后世景仰的杰作。”通過描述這樣一個人,毛姆探索了“個性與天才的關系、藝術的產生與本質、藝術家與社會的矛盾等引人深思的問題”。
正如他所說:“一個藝術家你可能不喜歡他的藝術,但無論如何你不能不對他感興趣,他的作品使你不能平靜,扣緊你的心弦。”對于藝術家,人們的界定界線很是模糊,有人覺得他是個很偉大的人,很了不起的人,但也許另一些人便會覺得他就是一個神經病。對于一位藝術家或者是一件藝術品往往都是充滿爭議的。藝術到底是什么,是名工巧匠才能完全理解的藝術技巧還是人人都有資格理解的語言。?在《月亮與六便士》中作者認為“藝術史感情的表露,藝術是使用一種人人都能理解的語言。”
藝術品,它是一種大雅大俗的東西,就像酒一樣,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總是會有不同的認識。大雅大俗的東西,往往是流傳最久遠也永遠不會過時、富有魅力的東西。
藝術在人類文明中是個很奇怪的東西,我認為,若文字是人類文明與自然中最重要之處,那么藝術便是人類超出人類自身的創作。對藝術接觸的越多,你越會感覺到它的'偉大魅力與不可思議之處。
“我想在過去的日子里我們都羞于使自己的感情外露,因為怕人嘲笑,所以都約束著自己不給人以傲慢自大的印象。我們對自己的一些荒誕不經的行為遮上了一層保持體面的緘默,并不認為這是虛偽。我們講究含蓄,并不是口無遮攔,說什么都直言不諱。”我覺得藝術有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敢于表露,藝術家和哲學家一樣,他們敢于將自己所思所想,敢于將自己的一切,表露出來。曾有人說,“真正的模特兒,是將自己的靈魂撕開,展現給下面的觀眾,她的一個眼神,就可以引發一場戰爭,或者止息戰爭。”
我個人認為,一件藝術品。當你認真的去欣賞它、理解它的時候往往你不自覺得就會發現這位藝術家的了不起之處。我一直覺得,藝術是一種靈魂的碰撞。當藝術家在創作之時,它是大自然或者是茫茫宇宙中的任何情感與存在和藝術家靈魂的碰撞,而當我們再欣賞一件藝術品時,是和藝術家的靈魂、藝術品的靈魂以及大自然中的不同的情感與存在的一種碰撞。任何一件傾注藝術家心血的作品都是很了不起的,都有一種靈魂的交流與碰撞包含其中。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3
科學家近期研究得出:藝術創造能力與精神疾病,有著相同的基因。心理學家提到的“精神病態者”的時候,實際上是指某種具有獨特人格特質的人群,這一類的特質包括冷酷、無畏、專注、意志堅強、缺乏同情心、缺乏道德感、有魅力。毛姆《月亮與六便士》筆下的主角特里斯克蘭就是這樣一個徘徊在瘋子與天才之間的人。
斯特里蘭克本是一名平凡的證券經紀人,過著富足美滿的生活,誰也沒有料到他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棄妻子,遠赴巴黎追尋自己的藝術夢想,世俗的眼光與病痛的折磨并沒有使他受影響,更不能阻礙他對繪畫狂熱的追求,雖然最后得了麻風病不幸去世,但是生前創作的藝術杰作卻成了一筆價值連城的財富。借斯特里克蘭的形象,小說深入探討了現實與理想的兩種沖突。月亮,是指高高在上的理想,是美好的,純潔的。六便士,是指世俗平凡的生活,是約束的。斯特里克蘭突然的自我,使他完完全全屈服于內心高高在上的月亮,舍棄了代表世俗生活的六便士,曾經他的理想因為受到現實的約束,被大腦的守衛兵牢牢控制住,內心既壓抑又渴望解脫,但是沒有合適發泄欲望的動機,長時間過度關注一件事讓他漸漸忽視了周遭事物,積累的欲望使他沖破了羈絆,在某個瞬間找到自我。突然的自我之后,性格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厭惡人性欲望、不屑于別人的幫助、無恥中傷他人,不在乎病痛、甚至不在乎生命,他的形象,就好像,一幅沒有軀體而只有靈魂的畫像。
盧梭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中”,如果說這句話是來形容現實的沖突的話,那么斯特里克蘭則是突破了這層枷鎖,完完全全解放自己的靈魂。世俗的大多數人,過分追求現實的六便士,而忘記了心中的月亮在何方,他們只有完整軀體沒有具體靈魂,好像一個半透明的空殼,半個精神上的行尸走肉。而斯特里克蘭,他忘我,好像沒有具體的軀體,只覺得有一個縹緲的靈魂,存在于現實之中,卻游蕩在現實的世界之外。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他橫即他橫,流言蜚語奈我何。這大概就是斯特里克蘭的內心獨白吧。極端地投入一件事情就會使理想與現實嚴重失衡,斯特里克蘭對于藝術創作已經達到走火入魔的.狀態,精神世界上的不斷自我碰撞與沖擊,使他創造出恢弘經典之作。而這個時候,他已經異于常人了。天才與瘋子僅一線之隔,也恰恰是他的人格缺陷使他的形象更加鮮明,如果藝術家生活中太完美的話,恐怕就不能夠達到忘我的狀態,也就創作不了驚奇的作品。
瘋子眼中的世界有異于常人,這也是他們的靈感來源,論偉大藝術為何物——當你看到瘋子般天才的作品的時候,不禁戰栗,無以言表,有一種刺激的感官享受,那又說不出那是什么。小說情節是極端的,但是現實意義確是深刻的。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顧,二者皆可拋。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由與愛情,我都為之傾心;但為了自由,我寧可犧牲生命與愛情。這是斯特里克蘭的真實寫照嗎,你能夠做到像他一樣灑脫嗎?如果僅有一個選擇,你是選擇抬頭仰望月亮,還是低頭撿起一枚六便士?如果僅有一個選擇,你是想成為瘋子般的天才,沉浸在實現自我價值的世界里;還是想鏈接社會,成為追求現世安穩的普通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4
火光中,一座靜謐安詳的伊甸園在濃煙中消逝成灰燼。如被魔鬼攝住靈魂般的瘋狂,終有棲所。濃煙中的伊甸園,該是思特里克蘭德最好的歸宿了。那兒,沒有軀體與靈魂的紛擾,只有一股可望不可即的輝煌。
思特里克蘭德不該屬于這個世界。拋開了世俗,放下了家庭,逃離了職業,離別了祖國,他一言不發。沒有所謂的女郎,繪畫,而已。
我要畫畫。面對流言蜚語,思特里克蘭德只有這四個字。只身巴黎的思特里克蘭德,住在最低劣的旅館,除了畫筆,一無所有。但這一走,他不僅丟下了生活,而且撇下了責任:沒有經濟來源的妻兒,一起謀事的伙伴,誰來負責?
已近不惑之年的思特里克蘭德,不是不知,他承認這一切的不對。可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一個人要是掉進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著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繪畫,本只是思特里克蘭德小時候的興趣。父親讓他從事經濟工作,因此他忽略了它。可繪畫的種子悄悄地在思特里克蘭德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伸出的'藤蔓終于將享受著生活的他牢牢攝住。
伊甸園固然美好,可同時那濃煙也會熏得人淚眼朦朧。滲入靈魂的興趣,與現實格格不入。繪畫為追求靈魂之上的美麗,需要擺脫軀體的束縛;可一旦失去軀體,又無法繼續追求所尋的美麗。軀體與精神的矛盾,驅使他四處漂泊,以致卸下責任、孑然一身。只得借助貧窮、饑餓、病痛來再三折磨軀體的思特里克蘭德用手中的畫筆笨拙地描繪著心中的美麗。
踏上塔西提島的那一刻,思特里克蘭德忽然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安謐。靜靜作畫,他用色彩呈現出了心中的愿景。他創造出了另一個世界。他滿足了,幸福了。然后,他以慣常的驕傲和輕蔑令人于其死后燒掉他苦苦追求的美麗。
思特里克蘭德為了理想,毀了他原本安逸的生活。這一切,值得嗎?
合上書。點頭,又搖頭。坐嘆一聲。
盡畢生之力,獲得了靈魂的安謐。思特里克蘭德是值得的。可是實現了理想欣喜若狂的同時,驀然回首,我們卻不愿看見自己除了理想,兩手空空。
同樣閃閃發光,思特里克蘭德追求著頭頂上的那輪新月,卻將腳邊的六便士踢入了死澤之中。為了堅定的追逐,他放棄了所謂的羈絆。
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與一個美滿的家庭,是人人所希望的。但他們的理想卻可能是宇航員、軍人、商人事實上,盡管理想不同,但我們都希望有能力關心一些人和被一些人關心。前者被稱為責任,后者被稱為愛。責任與愛是我們活著的主旋律,是一種給予與獲得的幸福。
思特里克蘭德又是不值得的。思特里克蘭德追求著自己的靈魂與理想,無可厚非;但他卻忽略了責任與愛。他的追逐,對他自己來說,是一次修行;對身邊的人來說,是一種無情;對這個社會來說,是一場悲劇。
在一輪新月的盡頭,思特里克蘭德看見了自己靈魂深處的伊甸園。但那沖天火光產生的濃煙卻熏得他如被魔鬼攝住靈魂般的瘋狂,淚眼朦朧。
在路上的我們,該何去何從?前方的伊甸園,又有沒有濃煙?
翹首于天際,一輪新月閃爍;寂然于路邊,一枚便士無言。蒼茫的夜色中,惟剩沉默的心跳,一起一伏。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5
剛開始讀《月亮與六便士》覺得讀不下去,說是故事,情節并不夠跌宕起伏,說是傳記好像也沒有傳奇人物該有的色彩。所以,像我這種讀慣小說,追求故事情節的人很難耐下心去看。但最后會發現這是一部帶給我們更多思考的著作。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是以法國后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創作的小說。它講述了本來家庭和諧、工作穩定的查爾斯·斯特里克蘭突然有一天決定拋妻棄子,遠走異國他鄉學習畫畫。
作者沒有寫故事的主人翁為什么做出這樣的決定,連他的妻子斯特里克蘭夫人面對丈夫的行為也驚慌失措,沒有察覺任何征兆,或許真正的原因只有斯特里克蘭自己知道。
斯特里克蘭放棄舒適的生活來到巴黎,住在一個簡陋、臟亂的房間里。即使他每天沉迷畫畫,盡情的創作,可是他的作品并沒有得到多少認可,除了一個人,德克·斯特洛夫。
斯特洛夫和斯特里克蘭一樣熱衷于畫畫,并且總是能精辟、絕妙的評論一幅畫作,但是自己的畫作水平卻始終得不到認同。他是唯一一個真誠贊賞斯特里克蘭畫作,無條件支持他的人。即使斯特里克蘭無情的搶了他的妻子、無數次嘲笑他、諷刺他、侮辱他的畫作,最后他依然選擇原諒斯特里克蘭,因為他認為斯特里克蘭是最偉大的畫家。他曾經說過:“一百年以后,如果還有人記得你和我,那是因為我們認識查爾斯·斯特里克蘭。”
最后事實證明斯特里克蘭確實一個天才,他開創了藝術的新時代,這在他死后得到了極大的認可。
在斯特里克蘭輾轉來到他最后的棲息地,在這里他找到他夢寐以求、喚起他創作激情和靈感的地方,塔西提島。
“有時候,一個人偶然來到某個地方,他會神秘的感覺,這正是他始終懷想的棲身之所。這是他一直在尋找的家園,他會在這從未見過的場景中,在他從不認識的人群中定居下來,就好像他生來就熟悉這一切。在這里,他終于有了著落。”
在這里他深居山林,有善良的阿塔陪伴他,照顧他。從此他可以沒有任何顧忌的`(雖然他從來也不會顧忌任何事)的進行他的創作。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
很多人會覺得斯特里克蘭沒有感情、說話做事討人厭、對物質生活沒有任何要求,就像是沒有生命的機器,這個機器活著的唯一理由就是畫畫。
但他是天才是無疑,他畫畫不是為了成名獲利,他只是有一種輸出的欲望,為了表達心里的想法而創作,是一種極致單純的創作。就像文中他自己說的那樣:“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身不由己。一個人掉進水里,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沒關系,反正他得掙扎,不然就得淹死。”
斯特里克蘭是被上帝選中的人,上帝通過他的手讓世人看到美。
“有時候,我想去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孤島,在那里,我可以住在無人知曉的山谷中,四周不知名的樹木環繞,寂靜無聲。在那兒,我想我可以找到我想要的東西。”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6
一年前,我知道了有一本小說叫做《月亮和六便士》,我知道了它的作者是英國的毛姆。一年后,這本書總是出現在我的眼界,在電視里,在手機上。在各種信息的“誘惑”下,不買下它,我恐怕是走不開了。
書剛買回來,正值月考,我就把它忘了,任它在某個角落躺著。有一天,我的心情十分不好,從早哭到晚。每一次我哭得特別傷心的時候,就特別想趴到床上沉沉地睡一覺。醒來,一想到傷心事,又忍不住想睡一覺了。一直這樣到下午,我想我再不找點事做,這一天就要過去了。想到新買的書都還沒看過幾頁,覺得好生可惜。沉下心來讀一會書,這一天也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尾了。
書中的男主角斯特里克蘭德·查理斯,是一位收入不菲的證券經紀人,有一個在外人看來生活幸福美滿的家庭。在書中的我剛剛認識他不久后,一個消息傳來:斯塔里克蘭德帶著他的情婦到了巴黎。當他來到巴黎時,卻發現,沒有金碧輝煌的旅館,沒有姿色過人的女子,只有一間破爛不堪的旅店和作畫的工具。他離開的原因只是因為他想畫畫。他從四十歲開始追求理想,從倫敦到巴黎,從巴黎到塔西提島,在臨死前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滿意的畫作。和梵高一樣,他的.名聲是在死去以后才被世人所知。
斯特里克蘭德沒有熱血少年那般勵志,有著的只是讓人看不慣的不羈性格。中國清末李鴻章是一個有功有過的人,大家恨他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也贊揚他是洋務運動的領導人。而斯特里克蘭德也時常讓人恨得不行。斯特羅伊夫為他雪中送炭,賞識他的畫作。他卻默認了斯特羅伊夫的妻子——布蘭奇對他的愛。結果到頭來,他卻只把布蘭奇當做一個模特。
但是讀到最后,卻讓人莫名的心酸,不會為他的精神所哭,也不再恨他,因為似乎已經習慣了這個人物形象。看到他親手燒掉自己的遺作,反而有一絲絲欣慰,他終于完成了人生中最滿意的畫作了。他這一生,前半生在自己的父親與金錢的手中。過了半輩子,才想起要追夢,這一追,便追到了人生中的最后一刻,他或許是笑著死去的,他失明的雙眼可能在最后一刻看到了那副“天才”的畫作。
對于斯特里克蘭德,我是很佩服他那種勇氣的。他從來不把愛情、女人、家庭當一回事。雖然他很不愿意讓別人看他的畫作,可是從字里行間,我們還是隱隱約約感覺到了,藝術已經在他的心頭上占據了旁人無法超越的位置,就連是他的親生骨肉,在藝術面前,也不過如此一般。想起一個采訪,記者問大二的一些學生,后悔選擇這個專業嗎?他們多數人很后悔,卻沒有轉專業的勇氣,因此這一生,他們再也無法觸及自己心中的理想。高曉松本來是在人人羨慕的清華大學就讀,但是因為喜歡,因為理想,他離開了這所極富盛名的大學,去了中戲。
我的人生目標實際上是很迷茫的,我也不知道我到底想當什么,做什么。但倘若我在一條人生道路上找到了自己所喜歡的另一條道路,我渴望擁有斯特里克蘭德的勇氣,他的個性,他的品德。我想,只有擁有了他所擁有的勇氣,才能找到人生的意義吧。
《月亮與六便士》,一邊是瀟灑的月光,一邊是閃耀的金錢。我喜歡月光,我也會遠離名利。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7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描述的是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斯特里克蘭德,在40歲的時候突然拋妻棄子去追尋自己的繪畫理想,之后來到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與眾不同的生命,并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中。
斯特里克蘭德的一生不長,卻與三位女性有關聯。第一位是他的妻子,熱愛社交;第二位是曾經無條件幫助過他的朋友——斯特羅伊夫的妻子,最終因他而自殺;第三位是他在塔希提島上的伴侶,阿塔。三人性格迥異,而我最喜歡阿塔,因為她身上有其他人不具備的光輝品質。
斯特里克蘭德從離開家庭那一刻起,眼里大概只剩下繪畫這件事。他不需要家庭,不需要家人,因為這些都會成為束縛他的韁繩,使得他無法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斯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偷偷練習了一年的繪畫,家人居然一點沒有察覺。這足以說明他與家人之間有一條鴻溝,一方沒有察覺到問題,一方不想說破問題。于是他選擇用拋家棄子這種極端的方式去追夢。為什么會這樣呢?也許斯特里克蘭德知道說出來也不會被理解與支持,與其糾纏與掙扎,不如直接離開,遠離家庭,是一種極其不負責甚至荒謬的行為,可是為了理想,他不管不顧。
斯特里克蘭德的追夢道路上并不順利,他不在乎物質,只求精神自在,這注定很難被世人所接納。然而,在塔希提島上他的古怪行為沒有被另眼相看,他獲得了真正的自由自在,不僅在身體上,更在精神上。也是在這里,他認識了阿塔,后來他們一起生活。
斯特里克蘭德選擇了拋妻棄子,為什么又能接受其他人呢?他那樣渴望自由的人,怎么會又重建家庭呢?當被問及和阿塔在一起幸不幸福時,斯特里克蘭德說阿塔從來不干涉他,他讓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他想從一個女人那里得到的東西,阿塔都給他了。與阿塔在一起后的三年,也許是斯特里克蘭德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對斯特里克蘭德來說,阿塔無疑是很特殊的存在,或者說,阿塔滿足了他對自由的向往,讓他的肉體與靈魂能夠完整合一。當斯特里克蘭德患上麻風病,他打算離開阿塔到山里去,可是阿塔很決絕,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一定要跟斯特里克蘭德一起。斯特里克蘭德大概是被阿塔的`執拗勁感動了,眼淚溢滿眼眶,他他終于還是答應阿塔留下來。
對比當初離開家庭時的堅決,斯特里克蘭德在阿塔面前有了些人性,而這份光輝可能恰是阿塔所給予他的。
斯特里克蘭德病重期間,他在房子的墻上畫畫,庫特斯拉醫生想看看他的情況,但是他不想見醫生,阿塔便堅決不讓醫生進屋。醫生很同情阿塔,認為阿塔過著一種可怕的生活,可是阿塔眼里閃爍著一種超乎人性的愛的目光。
斯特里克蘭德在最后的生命歷程里,完成了墻上的繪畫,那是一幅曠世奇作,這幅作品完整地表達了他的內心,告慰了他那遙遠的飽受折磨的靈魂。他要求阿塔把房子燒掉,直到房子燒得坍塌在地。阿塔照做了,在阿塔眼里,信守對斯特里克蘭德的諾言重于一切,哪怕那是一幅天才畫作,她也要說到做到。
斯特里克蘭德那樣驕傲又蔑視一切的人,最后不是孤獨終老,而是有人陪伴。這個能夠取得他的信任并且陪伴他的人,注定是一個有著光輝人性的人。阿塔便是。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8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的創作的長篇小說。
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圓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后悔卻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
讀完這本書的時候,里面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是: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世界,而六便士則象征現實的世俗世界,月亮與六便士則是兩個世界的角逐。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住著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世界,另一個是理想世界。大多數人還是向往走進理想世界,但是,卻都情不自禁地,一生扎入現實世界,一往而深,不能自拔。
每個人在踏入社會,承擔一些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之前,都在向往著過上自己理想的生活,例如說我們小時候常說,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老師,我要當醫生……諸如此類,又有多少人實現了呢!
隨著我們不斷長大,我們考慮的東西越來越多,我們慢慢地開始不再只是抬頭看天上的月亮,我們開始低頭,去尋找地上的便士。我們開始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責任,不斷奔波不斷改變自己,開始放棄了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
但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還是會想到曾經那個單純的自己,懷念那段無憂無慮追逐夢想的時光。
記得騰訊視頻今年出了一檔《一本好書》的節目,這檔節目的第一期就是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節目以舞臺劇的形式展示了這本書,雖然只是選取了其中部分角色和場景,但是卻讓我們對斯特里、德克、毛姆等人的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我們常問,追求理想到底是什么?斯特里告訴我們,追求理想就是意味著放棄穩定和舒適,接受風險、未知甚至是貧窮。就像毛姆在書中說的一樣,“我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平庸的一生好像欠缺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妄不羈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所以,斯特里放棄了舒適的生活,過上了只想畫畫的他自認為快樂的生活。
不管別人怎么說,他只是反復強調:我必須畫畫。
當你仰望月亮的時候,你無法照顧家人。當你養家的時候,你要低頭撿起六便士。現實世界充滿名利、誘惑、豐裕、舒適,理想世界則充滿自由、孤獨、卑微,甚至絕望。不管選擇是什么,我想說的是,便士很重要,但是在追逐便士的路上只要不忘初心就好,每個人都在月亮與便士中間掙扎,只要對自己的選擇不后悔就好。
就像書里的主人公一樣,放棄了便士去追逐心中的月光,雖然生活很拮據,但是精神上非常富有。如果兩者注定無法兼得,那么就順從自己的內心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9
每個人讀書都有不理解,在我的理解里,月亮是那遙不可及的夢,是崇高的理想和美好的愿望,而六便士便是這現實中的蠅頭小利。
就像中年的斯特里克蘭突然放棄了在倫敦的生活,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只身一人跑到巴黎開始了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的繪畫生涯,他突然之間再也不在意別人的看法,不在意任何物質世界,追求繪畫。而斯特里克蘭的太太看似善良單純,卻在自己的丈夫拋棄她后暴露出了只在意他人的看法,窮盡一生追求物質虛榮的本質。這是一對追求月亮和六便士的對比。
書中遠遠不止這淺顯的道理,就像作者說的那樣:我們每個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鐵塔里,只能靠一些符號同別人傳達自己的思想;而這些符號并沒有共同的價值,因此它們的意義是模糊的、不確定的。我們非常可憐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財富傳送給別人,但是他們卻沒有接受這些財富的能力。因此我們只能孤獨地行走,盡管身體互相依傍卻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別人也不能為別人所了解。我們好像住在異國的`人,對于這個國家的語言懂得非常少,雖然我們有各種美妙的、深奧的事情要說,卻只能局限于會話上手冊上那幾句陳腐平庸的話。我們的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思想,而我們能說的只不過是像‘園丁的姑母有一把傘在屋子里’這類話。其實我們不孤獨嗎?我們每個人都心照不宣的理解嗎?
我感嘆作者毛姆的聰慧,感嘆譯者的語文功底,細想自愧不如。我欽佩主人公的堅毅的性格,但我不得不承認他是是一個壞人。;呵呵,其實我們每個人不管選月亮還是便士,我們都是為自己的信仰而活,便士是平凡的,月亮何不是另一種平凡?
我看到過一段評價,堪稱完美:從世俗的角度來看,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毫無家庭責任感;把朋友真摯的欣賞與奉獻視如草芥,他是一個脫韁的野馬,棄人們的倫理道德榮光于不顧。而更為令人震驚的是,那個可愛的朋友在經歷靈魂劫難后看到了斯特里克蘭德為其妻子創作的畫,剛開始抓狂的情緒竟然最終被那副作品攝人心魂的偉大拋到九霄云外,最后剩下的只有來自靈魂深處的吸引、膜拜與敬仰。他是一個藝術的巨匠,用畫筆按摩著人們的內心深處的靈魂和欲望。如果斯特里克蘭德付出的一切代價都是為了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哪怕不為金錢,只為取悅后人留名史冊,我們也還能理解這恰當的邏輯。可是當他在完成驚世駭俗的巔峰作品后,忽然失去了創作的欲望,親手將之毀滅。
也許完美的藝術家人格永遠不能用客觀世界的物品呈現出心中的向往,也許他完成了一件神諭,生命中再無意義可言。是否真的有一種理想,能讓人忽視一切外在眼光,矢志追求。
上帝的磨盤轉動很慢,但是卻磨得很細。這是作者在書中留下的畫,而毛姆他最后卻寫到了自己做了二十七年牧師的亨利叔叔,一直忘不了一個先令就可以買十三只大牡蠣。
你想做什么,靠你自己決定啦。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0
本文是袁老師學生周新梅的周作業之一。作者在閱讀《月亮與六便士》后有些感悟,現將其分享給大家。
最近閱讀了《月亮和六便士》(威廉·薩默塞特·毛姆,王晉華譯,20xx.6,光明日報出版社),這本書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位在倫敦有著不錯收入的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的繪畫后,離開家庭,只身前往巴黎繪畫,后來到了南太平洋的塔西提小島,并在此病逝的故事。
在書中,思特里克蘭德為了自己的理想與自由放棄了銀行的舒適工作,義無反顧的開始了自己的繪畫生涯。他離開家時身上只帶了100法郎,這些錢根本支撐不了他太久,因此他經歷了很多苦難,貧窮、饑餓、疾病等等,運氣好的話靠朋友才能渡過難關。為了能買到涂料、畫布以支撐自己的繪畫理想,他還做過碼頭工人,最后他漂泊去了南太平洋的一個小島,在那里度過了對他來說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并且創造了許多優秀的作品被世人所稱贊,最終死在了那里。而在此之前,沒有幾個人對他的畫作能欣賞的來,也沒有人支持他、看好他,都認為他是一個笑話,但思特里克蘭德并不在乎世人的看法,仍堅持自己的理想,最終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我讀完整本書最大的`感受是活出真實的自我,做適合自己的選擇。思特里克蘭德通過義無反顧的繪畫來活出自我,而在書里的最后布呂諾船長則認為,好好生活便是自我的實現,這是兩種不同的選擇。
書中有句話是這樣說的:“這種生活模式給人以安詳親切之感。它使人想到一條平靜的小河,蜿蜒流過綠茸茸的牧場,與郁郁的樹蔭交相掩映,直到最后瀉入煙波浩渺的大海中。但是大海卻總是那么平靜,總是沉默無言、聲色不動,你會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不安。也許這只是我自己的一種怪想法,我總覺得大多數人這樣度過一生好像欠缺一點什么。我承認這種生活的社會價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卻有一種強烈的愿望,渴望一種更狂放不羈的旅途。這種安詳寧靜的快樂好像有一種叫我驚懼不安的東西。我的心渴望一種更加驚險的生活。只要在我的生活中能有變遷——變遷和無法預見的刺激,我是準備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遍布的海灘的。”
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只是這蕓蕓眾生中極其平庸的一份子,大部分人是為了生存而生活,也正是這些人叫喊著渴望著過不平庸的生活,但又不為之付出努力,也沒有活出自我的勇氣,這種內心的矛盾也注定了平庸的一生。當然,若是選擇坦然面對并接納這樣平庸的自己,我們也會因此而不普通。
我們的生活是怎樣的在于自己是如何選擇的,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做對自己、對社會有利的事就好。像思特里克蘭德一樣,無視人們異樣的眼光,不求所有人理解自己,而只是不斷奔赴自己向往的生活,追逐真實的自我。盡管現實中有冷漠、虛偽、殘酷,仍保持一顆熾熱的心使自己活的充實而美好,不求最好,只求適合。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1
毛姆的寫法,和預料中有所不同,可能如知乎所說,他已經收放自如,不需要刻意去吸引讀者,字里行間就已經把人性剖析得很清楚。以“我”的視角去切入主人公的故事,加上中間不時的小插曲,一開始看時,容易讓人不習慣。比較遺憾的是,看完全書,我都沒有明顯感到很大的觸動,即便書中刻畫的人物都算是個性鮮明。我想,或許是我已經看過《異鄉人》,也更喜歡《異鄉人》,所以《月亮與六便士》已難以讓我覺得驚艷。
“為什么你認為美——這世上最寶貴的東西,會像沙灘上的卵石,一個漫不經心的路人,隨隨便便就能撿到?美是美妙,是奇異,藝術家唯有通過靈魂的煎熬,才能從宇宙的混沌中創造出美。而當美出現,它并非為了讓每個人都認出它自己。”
整個閱讀過程,我一直在困惑,為什么斯特里克蘭能夠做到,一夜之間,拋家棄子,甚至對于友人的關愛,都能無情至斯。思來想去,始終不得其解,只能猜想他抬起頭,望見的月亮夠大夠明亮,足以讓他放下世間萬物,忘情追逐。若當真如此,恐怕我一生都難以明了,當然也非要明白不可。我也曾想,是否因為西方人素來思想較為自由開放,方能做到如此,但印象里卻有個李叔同先生,不知他走出家門的那個早上,是否望見了一條芳草連天的證道之路。
“人活在這世界上,免不了有些罪惡感。”
一直以來,我都妄圖窺探人性,雖然經常遭報應,但依舊屢犯不改。大概是這個東西有毒,一旦上癮了就戒不掉了。畢竟當你有了試探的意味,就容易放縱,就容易不真誠。我有時候也感覺自己越來越無情(也可能我只是單純地變自私了)。即使我常常表現出對友人、陌生人的熱情,但實際上,我越來越做不到花時間去對朋友,尤其是老朋友好一點。而且麻煩的.是,我又很難去接納新的朋友,雖然去到哪里,基本都能和大家打成一片,但是真要交心,并做不到。當然,這也沒什么關系。
“我知道這世界我無處容身,只是,你憑什么審判我的靈魂。”
前段時間交了個女朋友,一中師妹,華南師范大學,高中化學老師,喜讀詩書,善寫文章。性格體貼,還喜歡我,也沒有諸多要求。連她都說,“你以后再也遇不到像我這么好的人了”。可是呀,問題偏偏就在于此,那么多的優點,卻獨獨漏了,是不是真的喜歡呢?我沒有經驗,卻抱著給自己機會的想法,去嘗試,任由事情一步步地進展。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我偏不喜歡。”
“人要學會珍惜。”可是感情的事情,又怎可如此丈量呢?那天我想起來要看《月亮與六便士》,其實我是想看看,主人公是如何做到那么決絕,他是如何去逃避良心和道德上的責難的,然而最后,我并沒有找到答案。我的朋友告訴我,“一段感情里頭,沒有對錯,沒有說付出得多,就應該得到該有的回報。”道理我都懂,但是當你明知會傷害一個人,卻不得不去傷害時,終究不是好事。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
英國作家毛姆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主要講述了斯特里克蘭德——一個40歲左右的中年男人,一家證券交易所的經紀人,家庭美滿,有個賢惠的老婆和一雙聰明可愛的兒女,他勤勤懇懇養家糊口,不愛說話,即使說話,也多半無趣無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開水,在任何一個社交場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突然有一天他離家出走了,據說他去了巴黎,從零開始學畫畫。可以說是不顧一切,甚至不惜拋妻棄子被人誤以為是出軌,令人匪夷所思,我覺得這件事情要是放到現實生活里,他沒準兒就會被冠以瘋子的稱呼,事實上確實周圍的人都認為他瘋了,而且瘋的不輕啊。
但是我覺得是生活中缺少這樣的人,很少有人有這樣的膽量和魄力做出這樣大膽的選擇,人們多半是害怕良心不安,害怕道德譴責,害怕失去所有的舒適與優越感,更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和閑言碎語地嘲笑和指責。
但是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德為了實現自己的藝術夢想,真的就放下了一切,遠走他鄉,過上了窮困潦倒的生活,開始潛心研究畫畫這門藝術。
他住在全巴黎最破舊的旅館,甚至有時身無分文,好幾天都餓著肚子,無論怎樣貧困也阻擋不了他創作的熱情。我想這個人對繪畫大概已經到了癡狂的地步,盡管別人看不起他,看不懂他的畫,那也無所謂,那得有多么超凡脫俗的意志力,才能抵制住物質享受的誘惑,才能擋住別人鄙視的眼光。我們的主人公好像對物質要求特別低,吃穿住無論多么差都不是問題,而且別人的評價意見絲毫影響不了他,簡直就是冷血無情。他終竟是沒有擺攤性的欲望,他的冷酷無情害死了朋友之妻,令人深惡痛絕,然而他卻不為所動,真的'很難理解這位藝術家的怪誕離奇的思維模式。在他人生最后階段,在貧病交加的情況下,他以頑強毅力完成了畢生最得意的絕世佳作卻被付之一炬,化為灰燼,真是令人惋惜的同時又一次被他無畏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所震撼。他不在乎名利,名譽,不在乎別人的看法(他是不是個繪畫天才)。仿佛他傾其一生心血只是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藝術理想,生命終結之前他終于完成了自己滿意的作品,然而他眼睛瞎了,得了絕癥,一切都無所畏……他為了追求藝術不惜一切的勇氣令人欽佩,如果哪個普通人哪怕有他五十分之一的勇氣和執著也能干成一件事了。
正像書名“月亮與六便士”,月亮代表著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深深陷在泥土里,象征世俗的生活。當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按部就班過著平庸乏味的生活時,他們眼中盯著地上的六便士,只有斯特里克蘭德抬頭看見了天上皎潔的月亮,他傾盡全力尋找真正有價值的生活。
什么樣的人生算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樣的人生更有價值和意義,我只想說:做自己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本來無可厚非,但人生的真正價值究竟是什么,關鍵取決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3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你愿意去追求月亮,還是撿起滿地的六便士?
金錢至上的世界,有多少人撿著地上的六便士,卻又眼巴巴仰望遙不可及的明月?
思特里克蘭德喜歡繪畫,從小就打心眼里的喜歡。卻當了個證券經紀人。突然的那么一天,他拋棄了他所擁有的一切——金錢、權利、家庭:“他沒有錢,沒有住的地方,于是就又一次流落到街頭,他有時一連好幾天都喝不上一頓菜湯、他有時睡在火車站岔道上一個空車皮里、有時睡在貨站后面的卡車里。”在這場月亮與六便士的抉擇里,他義無反顧地走向了第二場人生。
思特里克蘭德是極致的。沖破世俗的枷鎖,果斷并堅決地選擇了做自己。站在藝術殿堂之上,圣潔之光沐浴著他,同樣也流淌在他美麗的狂人之作上。當他生命逝去,他的畫作一并被燒毀——他的身體、靈魂早已與他的畫融為一體,燃燒過、輝煌過,他們本就是一體的。他熱烈而又瘋狂的舉動,不僅贏得了自己,也喚醒了更多心底葆有執念的人。
同樣走向第二人生的還有歌手陳婧霏。起初,清華畢業,好像成了她不可撕的標簽。她必須如大家一樣,按部就班,進入金融業,投入生活的洪流。“我特別記得當時那種感覺,……,好像是一個被人擰過的螺絲釘……但總是有兩個自我,一個在體驗這種生活,另一個就在看、在冷眼旁觀。”于是,放棄金融,進入伯克利,從頭開始學音樂。這途中不乏周遭的不解,經濟的困窘,自我的掙扎,很長一段時間,她甚至靠在新東方教英語掙留學和做音樂的費用。“休學也好,教英語也好,和家里的關系緊張也好,我寧愿忍受這些痛苦,也不愿意忍受不能做喜歡的事情的痛苦。”
尼采說,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深以為然。月亮與六便士,或許是很多人正在經歷的——你覺得生活不那么對勁,不那么舒服;正在做的`事情,自己不那么喜歡;喜歡的事,不一定能讓自己飽腹。人生業已中途,還能推翻再來嗎?推翻一切的痛苦,自己能承受嗎?
即時失去主流敘事里的所有,也要對抗原本的命運,構造自己的第二人生:思特里克蘭德如是,陳婧霏亦如是。“盡管這一路有很多痛苦,但我還是喜歡待在我自己創造的人生,這是我的主動權。”與我而言,這樣的勇敢是如此美麗。
當然,在這場自由征途之上,主人公放棄所有的冷血無情,荒誕得如同魔鬼。這固然是毛姆藝術的升華,更像是哲學家的憐憫。更多人的一生,更像是漂泊的小舟,抓著模糊的波浪與它一同向前,漂往滿是六便士的海洋。途中月色清冷,欲圖流連,卻被海浪狠狠拽走。
月色很美,我能否透過這深不可測的海樣,擷取到一絲皎潔的月光?通過努力,兩者或許能互相支配。按照絕大多數人的方式生活,是安全的,平順的。對抗原本的命運,構造自己的第二人生,或許要費很多勁,要脫掉大部分人覺得舒適的東西,但我就是要逆著。
“希望在彼方等待著我,就如此出發吧。”
盡管這一路有很多苦痛,但我還是喜歡待在我自己創造的人生,這是我的主動權。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4
威廉·薩默賽特·毛姆,用他那一貫刻薄艱辛的文字、置身事外的視角講述了一個用盡生命中的一切去追逐自身所熱愛的故事。或者說不是一個故事,因為那個可以理解他行為的布呂諾船長也是同樣的人,即使熱愛的事物并不一樣,但是那種熱愛的情感應該并無差異,甚至可以讓局外人感同身受!
這種拼盡一切的人是散著光芒,即使用世俗的眼光來看,顯得格格不入,顯得不近人情,顯得不可理喻甚至殘忍。但是斯特里克蘭德所到之處,周身總是散發著那種特殊的魅力。而且他的那種執著、堅韌和隱忍,是我們用世俗的眼光難以理解的。因為直到他去了塔希提島,在那個無比自由的國度,他才顯得不是那樣的另類,準確的說是稍顯的.沒有那樣突兀。但是對于他自己而言,對于一個已經把靈魂交給熱愛的人來說,周圍人的眼光又算得了什么呢?
斯特里克蘭德的對熱愛的追尋,其實也是一種對真我的追逐,或者也類似于儒家格物致知的深入狀態。有的時候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有答案的,每個選擇都是基于個人所處的環境、個人認知和價值觀以及做決定剎那瞬間的外界的某些變化。就像蝴蝶效應很好的解釋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一樣,有些東西只能是切磋琢磨,并不是絕對的因果對應。偶然性在生活中是一種常態,顯然我們并不習慣,以至于模糊了我們的因果認知。
毛姆僅僅是講述了一個老舊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并不復雜。但是在作者不同視角的講述中,故事有較大的跳躍性,但是卻可以引導讀者以更多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有一點“意識流”小說的味道。因為書中斯特里克蘭德的對熱愛的選擇與世俗社會的禁錮枷鎖的矛盾,引發的問題就是:陷身于這一矛盾中的人,究竟要如何面對、如何選擇來做到更好的平衡?
畢竟對于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的我們,自我價值往往屈從于家族觀念和社會意識,個人主義和自由渴望相對處于一種被壓抑的狀態。“中庸”觀念反而更加深入靈魂,那么鑒于此,在認清這個前提假設的基礎之上,在認識到這個矛盾也確實有可能存在的時候,我們要如何選擇、如何去應對呢?
對于如何做選擇,或者是沒有恒定的答案的。畢竟大千世界,林林總總;毛姆的故事給與的借鑒,就是聽從本性,做最好的自己。因為對作者而言,每個人的財富在于他的內心靈魂之中。世界上渾渾噩噩、隨波逐流的人太多了,追求自己內心聲音的人太少了。盡管社會中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無意識的生活,都在下意識的追逐物欲來維持社會對的運轉;只有少部分人在不可理喻的尋求內心中對于這個世界的答案;還有一些人夾在二者中間,就像作者本人一樣,做出一種平衡。
只是希望世界多一點包容,讓所有的靈魂都有安放之處;希望多一點像“塔希提島”的世外桃源,讓每一種人置身其中都顯得并不違和。
我們存在的價值,僅僅在于我們自己。畢竟我們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5
毛姆是一個非常智慧的作家。這是我第一次閱讀他的作品,不得不說,他的語言風格獨具一格,貌似接近錢鐘書先生的某些風趣。
《月亮與六便士》,從小說人物的塑造上、情節設置上,很精細也引人入勝,沒有任何繁雜,斯特里克蘭生活過三個地點: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塔希提,以及在這三個地方,分別經歷了三個女人:妻子艾米、恩人的妻子布蘭妮、艾塔。
在倫敦的日子,也就是傳說中為了六便士奔波的歲月吧,與大多數人一樣,過著波濤不驚的家庭生活,干著證券分析師的工作,還有一雙聰明美麗的兒女,并且最重要的,他還有一個賢惠的妻子,而且,在倫敦,他這樣生活了40年。
在巴黎的日子,是他追逐月亮的第一站,截然不同的生活由此展開,生活也陡然充滿了藝術氣息:窮困而潦倒,性格也忽然那樣不近人情、不可理喻,以及不惜傷害一個無辜且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無聲息的搗亂了別人的生活、甚至是以生命為代價之后,他攤攤手說,這與我有什么關系呢,我需要對此提出說法嗎?還是來看看我的畫吧。
之后經過馬賽到達普拉提,也許在這里他找到了心中最亮的月亮,這是他的靈魂出竅之后得到升華的地方,這個地方屬于他,屬于他的藝術,普拉提與他合二為一,在這里他與夢想毫無阻隔,還有那個叫默默守護他,忠誠于他的夢想,叫做艾塔的女人,于是這里也注定是他生命的'終點。
如果說每件事情都需要一個理由,那么在他離開倫敦拋妻棄子的時候,我需要一個令我信服的理由,然而沒有,于是,我對他很是無解。
而在另外一件事情上面,我更需要一個理由,他為何可以如禽獸般搶走恩人的妻子,而后將其傷害后,完全無感得面對別人的自殺,于是,我對他很是憤怒。
在塔希提的日子,才是最最純粹的日子,正如那里的天空,那里的云彩,以及那里的人們。
也許毛姆本人并不懂得女性需要被尊重,于是,在一個偉大的藝術家之所以成為偉大的路上,需要一次又一次,特意或有意,去傷害一個又一個的女人,或許他會認為,除了完全誠服于藝術家本人的女人,才配是女人,不然就是該、就是自作孽,或者干脆叫自取其辱。
于是,即使被拋棄、被遺棄、那么別期望有什么理由可說。因為就是這樣啊,女人與藝術,本來就是那么格格不入。
我是女性,對此當然不敢茍同,或者說,對于一個離藝術尚有距離的女性,我接受著傳統的教育,那么斯特里克蘭,該是傳說中的渣男吧。
而這個渣男,確有幾把足夠分量的刷子,就如在那間毫無裝飾的木房里,那一副曠世之作,付之一炬,即使他價值連城,也毫無意義,只有隱隱約約聽到兩個字“天才”。
所以女性朋友們,珍愛生命、遠離藝術家。不過如果你想為藝術獻身,那么,就此別過。
月亮很遠、六便士很近……月亮很美、柴米油鹽也有她的溫度。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相關文章: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經典語錄11-11
月亮和六便士佳句(精選130句)11-29
月亮與六便士個人閱讀心得范文06-13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02-15
月亮與六便士心得體會03-27
關于月亮與六便士讀后心得11-21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06-16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09-19
六便士與月亮讀后感11-23
月亮與六便士讀后感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