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命若琴弦》有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后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命若琴弦》有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命若琴弦》有感1
故事很簡單,一個老瞎子和一個小瞎子靠拉三弦賣唱為生,老瞎子揣著一個完美的愿望,當他真心實意的拉斷一千根琴弦的時候,他就能夠拿上師傅臨終前的那個藥方抓藥,他就能夠看見這個多彩繽紛的世界。他拉啊拉啊,從二十多歲到七十多歲,五十年的光陰,翻越千山萬水,歷盡千難萬險,寒來暑往,春夏秋冬,在他無法支持著活下去的時候,總有個信念支撐著,“最終又斷了一根,又斷了一根”。“再去搖搖那琴槽,有輕微的紙和蛇皮的摩擦聲。唯獨這事能為他排憂解煩,一輩子的愿望“就剩下這幾根了,他就能夠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次爬過的山,無數次走過的路,無數次感受溫暖的太陽,夢想著的月亮,藍天,星星......”就這樣,這個信念一向支撐著他,為了他所要看見的世界,他拉阿拉啊......
當他老得時候他突然意識到失去的已經永遠失去了,他像是剛剛意識到,七十年中所受的全部的辛苦就為了最終能看一眼世界。這值得嗎他問自我。“值得,值得,當然值得!”“我非要最終看一眼不可”就這樣的信念支撐著老瞎子一遍一遍的彈琴,每一天有期望的活著。最終有一天,最終兩根弦子一齊斷了,當他拿著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抓藥時候,人們告訴他,那只是一張白紙,驟然間,支撐他唱下去的東西消失的干干凈凈,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弦,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斷了,當他發現那目的是空!人們發現琴柄上空蕩蕩的已經沒有了琴弦,老瞎子面容憔悴,呼吸孱弱,嗓音也沙啞,完全變了個人。當他花光身上所有的錢,他突然想到了他的徒弟,他得找他,找到他,當一路去找他徒弟的時候,邊懷念起過去的日子,才明白那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是多么歡樂!那時候有個東西把心弦拉緊,雖然那東西是虛設的。老瞎子想起臨終時候師傅把那張沒用上的藥方封進了他的琴槽,同樣他也決定把這自我沒有用上的藥方封進小瞎子的琴槽里!
老瞎子找到跌倒在雪地里小瞎子,小瞎子悲憤的喊著:“為什么我們是瞎子,我要看看這個世界!”
老瞎子說:“那你就彈琴吧!真心實意的'彈斷一千兩百根的琴弦!”
有一個期望和信念,就能夠活得有滋有味,哪怕千難萬險!
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無所謂誰是誰......
讀完史鐵生的這篇《命若琴弦》除了深深感動更多的是震撼,生命因為有了期望而變得堅韌不拔,生命因為有了信念而堅無不催。走過生命的過程,在每一天的期望里變得勃勃生機。就像存在,存在本無意義,因為我們賦予意義變得豐富多彩......
也許我們追逐的結果就像這老瞎子的藥方,本來是不存在的,虛無,可是這有什么關系,因為這個期望讓我們每一天都活得有滋有味,因為這個信念讓我們變得那樣堅強,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每一天都能夠過得有意義,有故事,有盼頭......
命運給予我們的好與壞也許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卻能夠讓生命的過程變得與眾不一樣,精彩無限。活在當下,過好每一天,似乎每一個人都十分清楚的,每一天我們揣著完美愿望上路,在追逐的過程中享受生命的歡樂和完美。不明白明天是什么樣貌,在真實的世界過好屬于自我的日子,也許那企盼的結果不是真實的,無法實現,那又怎樣,沒有虛度每一天,享受每一天就好!
那些值得懷念的日子,雖然遠去,畢竟以往擁有過,不曾悔恨,那些未來的日子不明白是什么樣貌,今日好好的過,匆匆忙忙,無所謂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無所謂誰是誰.....
讀《命若琴弦》有感2
史鐵生的《命若琴弦》的情節十分簡單,一位老瞎子和徒弟小瞎子一起到處拿著三弦琴說書。老瞎子相信了他師傅善意的謊言,認為在彈斷一千根弦之后,就可以拿這一千根斷弦當藥引,按照師傅給的藥方去重獲光明。當他真的彈斷了一千根琴弦后卻發現師傅騙了自己,他頓時感到絕望,但是也明白了師傅的良苦用心,臨終前對小瞎子說他記錯了,要彈斷一千二百根。
這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講述的道理也不深奧。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弦一也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在絕望之際,有時候你得自己出創造你的追求、你的.目的,但是有史鐵生來寫,就有別樣的震撼力,因為他正是這樣一個在最美好的年華遇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只能自己去找尋自己追求與目的。
是的,不論彈斷多少根琴弦,都無法改變他們是瞎子的事實。“我師傅才冤枉呢,他記成了八百根,不然他就能彈夠一千根了”與老瞎子說的“我記錯了,得彈夠一千二百根”互相呼應,老瞎子的師傅將這份信念傳遞給老瞎子,老瞎子又將這份信念傳遞給小瞎子,小瞎子又會將它帶給小小瞎子。就這么一直循環下去,面對的都是同樣的結局。
這說起來是很令人心酸的,造化弄人,人總會有那么些弱點,有時候甚至是生理上的缺陷,這是無法改變的宿命。但總得有信念去支撐我們活下去,為自己設立一個追求與目的,即使它是虛無縹緲的,永遠夠不到的,只要能給你一種面對生活的信念也好,加上一種把握絕望與希望的張力將心弦繃緊,在這過程中才能彈奏出錯落有致的心的旋律。這就是生命。
想來老瞎子畢生追求的愿望多么純粹簡單,就是希望在人生的最后階段,再最后看一眼這個世界。也許很多時候人生也就是這樣,未必有什么雄心壯志,支撐著你活下去的信念,有時候其實很簡單。在命運面前人顯得那么渺小,很多挫折面前我們什么也不能改變。可以選擇去自暴自棄,也可以選擇將改變這一切變成你心弦的兩個支點,讓在絕望中尋找希望的過程變成繃緊心弦的張力。
你不能永遠做命運的主人,但你可以讓你的心弦一直演奏屬于你的歌曲。
讀《命若琴弦》有感3
很多時候蒙蔽我們雙眼的不是假象,而是自己的執念。——題記
這是一個故事,也是無數個故事。大多數人管這些無限循環的故事叫“輪回”,但我以為這不過是身陷囹圄的靈魂在受刑,永世不得超生。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他們每人帶著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他們東奔西走一輩子,只為彈斷足夠的琴弦作為藥引,以求治好眼疾,重見光明。你以為這是溫柔的童話?不,這是殘忍的`現實。到頭來,老瞎子的藥方是白紙一張,小瞎子的蘭秀兒嫁出山外,失了目的,斷了追求,奏不出生命的弦音,兩頭空空。最后呢?老瞎子悟透了,看穿了,把藥方——活著的目的,生息的盼頭傳給小瞎子,這三弦琴就再奏起來,琴弦有一根根地斷了……
這個故事很好,這是身陷大山囹圄的“追夢人”的故事。史立茲說:“理想如星辰——我們永不能觸到,但我們可像航海者一樣,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對這群瞎子,抓藥治眼疾是他們的星辰,彈琴說書是他們的船只,世人偏見是他們的動力,大山村落是他們的航程。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依著對光明的欲望,流水般滾滾向前又隨暗流返回。
他們是幸運的。雖然也常認為熱鬧與己無關而孤獨,但他們寄生命于三弦琴,保存了一份手藝生活的自尊。三弦琴和說書即是他們的命,靠這,他們搭火車去遠方,買電匣子,喜歡姑娘,尋取藥方……世界是黑的,世界又很多彩。“白晝之光,豈止夜色之深。”正常人難以體味他們翻山越嶺的歡樂,失戀的斷腸,聲音的敏感,深奧的哲學。每一任老瞎子終將明白:故事的結尾并不重要,生活唯一確保我們的就是死亡。所以我們最好不要讓那結尾,奪走了故事的光芒。
我無法預測這故事將走向何方,但我能確定,身陷囹圄,為執念蒙蔽的善意謊言是弱者的生存之道。我不希望,也不需要這樣的囚禁自我來求生活。
我要有能做我自己的自由,和敢做我自己的膽量。
讀《命若琴弦》有感4
這幾天我區出現了疫情,小區封閉,靜默居家,一直業務纏身的我一下子靜了下來,平時喜歡讀書的我正是多讀書的好機會。早上做完核酸之后就上樓埋頭讀書,今天讀的書是新編大學語文,其中一篇是遲子建寫的《飛向泥土的箭》,寫的是作者來到新疆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的感受,描繪了英雄的錫伯族人民從萬里東北西遷到新疆的故事,在察布查爾感受到了西遷精神,她在那里搭弓射箭,箭卻飛向泥土,此時正是新疆暴力動亂時期,作者希望射出的箭褪去猙獰和血腥,與泥土同枯,呼喚和平,人民安居樂業,感受美好的事物。讀完后我被錫伯族人民西遷戍邊開疆拓土的精神所震撼,寫了篇文章《西遷精神》,發在我的公眾號“暢快如風”里,自己也從中受到了西遷精神的激勵。第二篇是史鐵生寫的小說《命若琴弦》,我連續讀了兩遍,故事感人,寄寓著深刻的哲理,包含著人生況味的小說,待我絮叨一下……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攢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來,到哪去,也無所謂誰是誰……
這是開篇的一段話,也是結尾的一段話,道出了人生軌跡的輪回,每個人都不過如此。
人的生命就如琴弦,只有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文章講述了一個老瞎子帶著一個小瞎子走街串巷靠彈三弦說書賣藝為生的人生故事。當年,老瞎子的師父告訴過他,彈斷這一千根琴弦,就可以拿出藏在琴槽里的藥方去配藥,可以治好眼睛,重見光明。然而當老瞎子歷盡千辛萬苦,每次次拉緊琴弦,終于親手彈斷一千根琴弦后,從琴槽里取出藥方竟是一張白紙,瞬時間老瞎子“眼”望蒼天,為彈斷這一千根琴弦,每天忙碌著走街串巷,緊繃琴弦,無時不努力地彈奏的悅耳的琴聲,無時不努力的帶著小瞎子亢奮說書,贏來陣陣喝彩!它為什么是一張白紙,難道老師父在作弄他嗎?老瞎子此時已經70多歲了,這張藥方還是在他20多歲跟隨老師父時,老師父在臨終前放入他的琴槽里,為了治好自己的眼睛,為了重見光明,勤奮努力一輩子,為了彈斷這一千根琴弦,為了得到這個藥方,得到的卻是一張無字藥方,老瞎子苦笑了,有人以為他瘋了,他說:七十歲了再瘋還有意義嗎?他只是再不想動彈,吸引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得干凈了。老瞎子的心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弦,他的心弦一天天的迅速衰老,直到忽然想起他的徒弟,他知道自己的死期將至,可那孩子在等他回去。
他又重新振作起來,他一路走,便懷念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前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郁都是多么歡樂!那是藥方把他的心弦扯緊。老瞎子回想起他師父臨終前的情景,師父把這個藥方封進他的琴槽。他師父最后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根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不錯,那意思就是說:目的本來沒有。恍然領悟到老師父的良苦用心。
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小瞎子此時正跌倒在雪地里,一動不動,想那么等死。小瞎子剛剛遭到感情的打擊,初戀的'蘭秀被家里嫁到山外,自己很絕望,不想活了。小瞎子顯然是戀愛第一,學彈琴第二。老師父把他拖進山洞里,小瞎子慢慢醒過來,漸漸地有了哭聲,老師父讓他盡情地哭吧,哭罷多時對著師父大喊:干嘛咱們是瞎子!老瞎子回答:“就因為咱們是瞎子”。
小瞎子問起師父抓來藥了嗎?伸手來摸老瞎子眼睛,說:“師父,您現在看得見嗎?”老瞎子說:“師父記錯了,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這個任務由來完成吧!把你的琴給我,我把這藥方封在你的琴槽里”。此時老瞎子現在才弄懂他師父當年對他說的話—————咱的命就在這琴弦上。
老瞎子想:這孩子再怎么彈吧,還能彈斷一千二百根?讓他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張無字的白紙……
這個故事帶有很強的虛構色彩,兩代人的故事,代表著生命的延續與輪回,也寄寓著一定的宿命意味。師徒兩代人為了實現愿望,努力拼搏,有了高超的琴藝和謀生手段,在眾人的喝彩中忘記了失明的痛苦,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現實中每個人都會經歷生存的艱難與困境,但一定要有自己的追求與夢想,并為之努力拼搏。小說的精髓是增強不論是殘疾人還是正常人都要不甘為命運所撥弄、勇于與逆境抗爭的頑強精神。“命若琴弦”,雖然脆弱,卻奏出最美的音符。
靜默居家,穩下心來,但時刻要拉緊心中的琴弦不放松,待疫情結束后彈出最美的音符,不求彈得完美,彈好了就夠了!
讀《命若琴弦》有感5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生命的聲音,在輕輕地飛揚……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張藥方和琴弦,還剩下幾根,還只剩最終幾根了。那時就能夠去抓藥了,然后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次爬過的山,無數次走過的路,無數次感到過他的溫暖和熾熱的太陽,無數次夢想著的藍天、月亮和星星……還有呢?突然間心里一陣空,空得深重。就只為了這些?還有什么?他朦朧中所盼望的東西似乎比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揚美妙;生命如花,嬌艷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遠;生命如畫,濃墨重彩……可讀了史鐵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會使生命煥發出美麗的色彩。
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的要求,要彈斷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開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讓他到達期望的藥方。當他彈斷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藥時,卻發現那一張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藥方原先是一張無字的白紙。經過一番煎熬與思考,他最終體會到的苦心。雖然他一生追求的期望是虛無的,可他卻在追求“彈斷一千根弦”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歡樂,即使是不能用眼睛來看一下這個世界。也真正地從感悟到了臨終時的那句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目的與期望只是我們前行的動力,不論我們能到達哪里,這前行的過程中我們依然會得到歡樂。
兢兢業業的教師們,永恒不變的目標就是讓自我的學生提高,看到自我的學生成才。為了這一目標,我們在平凡的兩點一線間徒步,幾年如一日,幾十年如一日。這就是我們的追求,這就是我們的生活!
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僅有這用這兩頭繃緊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會讓生命綻放如花,悠揚如歌。生命的本質不是結果,因為我們無論是誰,最終的結果都僅有一個,從自然中來,回歸自然的懷抱,成為一個“土饅頭”。生命的本質是過程。這個過程,不必須非要笑傲江湖,不必須非要一比高下,不必須非要飛黃騰達,不必須非要大智大勇,不必須非要無私無畏,只要我們有追求,有期望,只要把我們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彈好就夠了。
在為自我找到活著的理由之后,史鐵生在為別人尋找活著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么把人徹底擊垮,要么使人歸于寧靜。史鐵生屬于后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并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樣辦?
讀《命若琴弦》有感6
我看到過許多關于夢想的文章,但都沒有史鐵生的《命若琴弦》寫得好。這個老瞎子與小瞎子的故事不停地輪回改變著,但每回都已“少記了200根琴弦”結束。這篇文章富有想象力,舉了兩個十分極端的例子,告訴了我們人生夢想是多么重要。
我讀完這篇文章后,一直在想小瞎子日后會如何發展。難道小瞎子就必然會變成老瞎子并且告訴新的小瞎子自己記成了1200根嗎?于是我自己又給《命若琴弦》里的小瞎子編了個故事。
第二天,小瞎子在心里想著自己的師父臨終前的話,來到了野羊坳說書。三弦子的聲音響了起來。這聲音里沒了老瞎子的琴聲,顯得比以前單薄,比以前凌亂,生疏。“自從盤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無道君王害黎民。輕輕彈響三弦琴...”小瞎子學者老瞎子的口氣說起了開頭語。觀眾們一如既往地靜下來。等到觀眾們再次開始爭吵到底說哪本書時,小瞎子似乎也有點享受起這個過程了:說書時受人關注的滋味并不壞...不料,一走神,手上彈錯了一個音,人群中有了些小聲談話議論的聲音。于是,小瞎子緊張起來,手上滲出了汗,導致三弦子的聲音變得生硬、沉重起來。小瞎子不知不覺加重了手上的動作。突然,“嘭”的一聲,琴聲嘎然而止,小瞎子覺出是琴弦在這要緊的時候斷了。還有什么比這更丟臉的事?這下,他不等別人發話,拔腿就跑,一頭倒在冰冷的炕上,三弦子撂在一旁...“憑什么需要彈斷1200根才能看見東西?師爺彈斷了800根,不幸死了;師父又給記成了1000根,也不幸死了。這藥引子到底管不管用?”小瞎子極為惱火,一下子想到了這里。“為什么每次都會少記200根呢?”小瞎子突然從琴槽里摳出師父放進去的“藥方”,急急忙忙向野羊坳的方向跑去。這里,我的續有兩種結尾:小瞎子在找人問到藥方是一張白紙后,可能會認為自己發現了“真理”,一下子感到所有希望都消失了,自己也失去了活在世上的意義。這樣的自作聰明,還不如一直聽師父的話,不多想,向著自己的藥方夢夢努力,像自己的師父一樣給全村的人帶來歡樂,做一個有本事的'瞎子。小瞎子也有可能體會到師父、師爺的良苦用心。理解了這張所謂的“藥方”的作用,給自己設計一個全新的夢,并拉緊心弦,開開心心地說書,彈琴。有時,夢想能不能實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追逐夢想的過程。夢想讓老瞎子的生活變得充實,并且給他身邊的人帶來了歡樂。
《命若琴弦》這篇文章除了有很強的邏輯性、文學造詣很高外,還警示我們只有有夢想才能活得開心,活得有意義。老瞎子和小瞎子都費盡一生精力去彈琴,去向夢想努力。”心弦“一直是繃緊的,所以每天都很充實。我們能夠看到這個美妙的世界,所以我們更要有夢想。
讀《命若琴弦》有感7
作家對于讀者,呈現于文字背后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于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閱讀史鐵生的作品,是閱讀他本人。我再沒見過第二個如此將自己融于作品的人。閱讀他的作品,是在進行一項神圣的精神洗禮;而閱讀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跡。史鐵生,讓我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他的理想世界。
對于身殘的史鐵生,開始并沒有志堅。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著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為身殘,他……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史鐵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盲人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弦,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著老盲人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盲人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弦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后來,老盲人發現復明藥方不過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盲人,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盲人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小盲人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這是否是一個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吧!
作者為老盲人和小盲人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于破滅。老盲人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讓小盲人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為小盲人相信了。這時,老盲人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系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著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沒有孤獨,愛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沒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實現欲望的歡樂;如果人永遠不死,那么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個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樣,變得乏味透頂。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人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并要求著生存的意義。”(《康復文本斷想》)對生存意義的追問,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區別與動物的主要標志。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為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但是,寫作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存在?若作為一種生存的目的,作為一種具體的',功利的目標,那么人就會被寫作囚禁起來,就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本身。而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我與地壇》)
這又讓我想起余華的《活著》。余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這不是一種行尸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種生存哲學。余華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們生存的苦難,作為什么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層的勞苦大眾,也許為了活著而活著是最明智的人生選擇。史鐵生和余華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鐵生認為人要把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畢竟,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而余華是理性反叛者。但兩人都在頑固地追問并要求著生存的意義。
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人生而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對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體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因此他要用文學去彌補人們的精神缺陷。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后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史鐵生用自己的心靈營造了一個巨大而無垠的精神空間,讓無數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滌和錘煉。
在為自己找到活著的理由之后,史鐵生在為別人尋找活著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么把人徹底擊垮,要么使人歸于寧靜。史鐵生屬于后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并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盲人。這時候你會怎么辦?
讀《命若琴弦》有感8
無數次的疑惑,生命的意義是什么,我們要做的又是什么。恍然間明悟過來,我們的生命本沒有意義,是荒誕離奇的,可是我們卻能夠賦予生命意義。
如《命若琴弦》中的老瞎子,他生命的意義就是不斷的彈琴,似一只飛蛾,用盡生命的所有精華,撲向那令人絕望的火焰。一根又一根斷了的琴弦,滿是他對光明的`期望。在山路上,風吹雨打日曬,因為彈琴,而變得滿是活力。一把三弦琴,一彈一唱,絢爛了整個山野。老瞎子的師傅留下的那張無字藥方,似乎真正的揭示了殘酷的現實。老瞎子為之生為之亡的東西,居然僅僅是一張白紙,或許正是最終的發現,才讓老瞎子絕望吧。可是期望是不斷傳遞的,老瞎子認真地把無字白紙放進琴匣中時,撒了一個謊,他對小瞎子說,是他記錯了,僅有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夠去抓藥,那時,才會獲得光明。
我想象自我,應當就是故事中的小瞎子,無知但對一切充滿好奇。以一腔孤勇,去應對感情,殊不知,現實是愛人離去。為什么我們是瞎子,因為我們是瞎子。這是怎樣的發問和回答啊,我無所適從。
似乎我也應如老瞎子一般,為我的生命賦予一個意義。不斷的前行,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充實生命。一筆一劃的勾勒,繪成我夢想中的樣貌。一把三弦琴,一走一輩子,說說唱唱地度過。
家人,朋友,那些與我有著聯系的人,都與我的生命接軌。我想生命不是自私的,我從未想過做一個偉大的人,只想簡簡單單的幫忙身邊的人,或許這就是我為生命賦予的意義吧。
可是又會幻想,若在亂世中,我絕不應當這樣想。如有需要,在所不惜。老瞎子的歸宿,讓我明白,死亡或許是個必然,我們萬不應當恐懼或害怕,可是我們應當讓死亡有意義,老瞎子于悲痛中傳遞出的期望,是小瞎子生命的藍圖。
有所希翼,才會不斷前行。我們不能讓我們的生命無意義的流逝,我們要創造自我的價值。老瞎子的價值在于那彈斷的琴弦中,我們呢?我們是否應不斷的詢問著自我,你彈斷了多少琴弦,何時才夠一千根。
命若琴弦,易斷,可是卻有韌性。
讀《命若琴弦》有感9
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生命的聲音,在輕輕地飛揚……他只好再全力去想那張藥方和琴弦,還剩下幾根,還只剩最后幾根了。那時就可以去抓藥了,然后就能看見這個世界——他無數次爬過的山,無數次走過的路,無數次感到過他的溫暖和熾熱的太陽,無數次夢想著的藍天、月亮和星星……還有呢?突然間心里一陣空,空得深重。就只為了這些?還有什么?他朦朧中所盼望的東西似乎比這要多得多……
生命如歌,悠揚美妙;生命如花,嬌艷芬芳;生命如水,淡泊悠遠;生命如畫,濃墨重彩……可讀了史鐵生的《命若琴弦》,才真正地感悟到生命如弦,不懈追求,才會使生命煥發出美麗的色彩。文中的老瞎子,一生的追求就是能夠在有生之年看一眼世界。于是他遵照_的要求,要彈斷一千根琴弦,然后才能打開琴槽上的蛇皮,取出那能讓他達到希望的藥方。當他彈斷了一千根琴弦,欣喜若狂地去抓藥時,卻發現那一張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藥方原來是一張無字的白紙。經過一番煎熬與思考,他終于體會到苦心。
雖然他一生追求的希望是虛無的,可他卻在追求“彈斷一千根弦”這個過程中得到了歡樂,即使是不能用眼睛來看一下這個世界。也真正地從感悟到了_臨終時的那句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目的與希望只是我們前行的動力,不論我們能到達哪里,這前行的過程中我們依然會得到快樂。兢兢業業的老師們,永恒不變的目標就是讓自己的學生進步,看到自己的學生成才。為了這一目標,我們在平凡的兩點一線間徒步,幾年如一日,幾十年如一日。這就是我們的追求,這就是我們的生活!命若琴弦。人的.心弦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只有這用這兩頭繃緊了的心弦——有了目的,有了追求,才會讓生命綻放如花,悠揚如歌。生命的本質不是結果,因為我們無論是誰,最終的結果都只有一個,從自然中來,回歸自然的懷抱,成為一個“土饅頭”。
生命的本質是過程。這個過程,不一定非要笑傲江湖,不一定非要一比高下,不一定非要飛黃騰達,不一定非要大智大勇,不一定非要無私無畏,只要我們有追求,有希望,只要把我們生命中的那根“琴弦”彈好就夠了在為自己找到活著的理由之后,史鐵生在為別人尋找活著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么把人徹底擊垮,要么使人歸于寧靜。史鐵生屬于后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_,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并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么辦?
讀《命若琴弦》有感10
小說的開頭這樣寫道: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里來,也無所謂到哪里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那懷了一生的期望的老瞎子,只為師傅留下的那張在琴里的藥方,為了能夠看一眼這個明亮的世界,他堅忍地漂泊了一生,雖然中間有過迷茫,琴聲煩躁不安,像是年年曠野里的風雨,像是日夜山谷中的溪流,像是奔奔忙忙不知所歸的腳步聲。可是,他仍然堅持著彈斷了一千根琴弦,可是,最終,他發現,這張藥方是張白紙的時候,最終懂了什么是命,為什么師傅說“咱們的命就在這琴弦上”。老瞎子的心弦斷了,他不想再動彈,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的東西驟然消失干凈,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弦,再難彈出賞心悅目的曲子。他的心弦斷了,身體里的一切都在熄滅。
而小瞎子,心愛的姑娘嫁人,感情的火焰也瞬間熄滅。他的心里也痛不欲生,為情所傷,問老瞎子:“干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于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理解它。不能改變,也沒法改變,身理上的缺陷為他們帶來多少不便,甚至感情都不能像普通人一樣。
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人活著,就要有目標,有期望,有信念,有前行的動力。當全世界都誤會你的時候,你仍然能夠一步步的`走下去。不管對這個世界有多失望,你仍然能夠笑著拍拍自我的臉,對自我說聲,堅持下去!人能夠在物質生活上追求不用太刻意,可是,精神世界必須要豐富多彩,必須要強大,要有自我的精神支柱。給自我一個能夠一向堅持走下去的理由。不怕天不怕地不怕死,可是,就怕一個人沒有目標,沒有追求,沒有活下去的動力。這樣的人活著有何意義?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弦繃緊,因為僅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出自我的精彩。
也許有人說,虛設的目的又有什么意義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也許只能像老瞎子那樣悲痛與失望。是的,當老瞎子發現那治盲藥方原先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把他那五十年來繃得緊緊的心弦一下子震斷了。可是,這就意味著他的這一生就沒有意義了嗎?不是的,雖然他最終也不能睜開眼看一眼這個彩色的世界,可是他的生命也不是沒有意義的。當他穿梭于大山為村民們說書的時候,不僅僅“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歡樂”,同時“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卻”。確實,正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于是生活中叮叮當當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繃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當我們站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回想這一生,也許你們會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勞碌一生不知為何。可是你們能明白你們以往體會過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歡樂,是感動,是溫暖,能明白你們能為在世的人們留下了什么,也許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許是你的幫忙、撒下的溫暖,那就已經足夠了。“彈好了就夠了”……
其實瞎子的瞎與各人自身的弱點是多么的相似啊!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缺點與無奈,重點在于你是怎樣對待它,怎樣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樂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不也是一無所知的嗎?那我們是怎樣在我們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我的世界的呢?“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我的所知猜測著無窮的未知,以自我的感情勾畫出世界。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一樣”。聽過這樣一句話,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還是回到原點。當你一出生,你的圓就開始畫了;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大,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小,但這并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這也是個人獨特的地方。
小說的開頭“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和小說的結尾“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前后照應,使小說彌漫著一種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許就是一個圓,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理解命運的拷問。穿透力極強,哲理性與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間中不知不覺地浮現。
人生,真是一幕大戲,曲曲流傳,唱的可是是同一曲,同一幕,人生的精彩,人生的奮斗,人生的跌宕起伏,是誰比誰更執著?誰比誰更不開悟?可是是有些人勇于承擔,有些人善于逃避。承擔,總有承擔的原因,逃避,總有逃避的理由,不管怎樣,人總要給自我目標和期待。
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也就夠了……
讀《命若琴弦》有感11
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題記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攢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
故事于此開始。
老盲人琴師當年跟隨師父學藝時,總是問師父:我要怎么樣才能看見世界?我還能復明嗎?師父告訴他,當然,你的琴槽里就藏著讓眼睛復明的藥方。你要每天認真彈琴,時間長了,琴弦用舊了就會斷,斷到第一千根琴弦時,就可以從琴槽里拿出藥方,也就可以看見世界了。
抱著這個信念,盲琴師每天刻苦練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琴弦一根根被他彈斷,琴藝也越來越精湛。他將內心的寂寥悲苦和對光明世界的所有想象,都傾注在琴弦之上。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盲琴師已經在光陰里熬得像當年的師父般蒼老,終于鏗然一聲,彈斷了第一千根琴弦。他急切地在琴槽里摸出那張藥方,讓別人念給自己聽,心中充滿了對奇跡的憧憬。
看到這張紙的人都緘默不語,他們不忍心告訴他——那只是一張白紙。
命若琴弦。當第一千根琴弦彈斷時,一生的辛苦仿佛都走到了尾聲,而生命也在彈斷的一千根琴弦中獲得了最真實的意義。
文字中一次次出現老瞎子“骨頭一樣白色的眼珠對著蒼天,誰也不知他在那‘看’見什么。”回憶中是他那些一根一根彈斷的琴弦,盼了多少年了,五十年。五十年中,翻了多少座山,走了多少里路。挨了多少回曬,挨了多少回凍,心里受了多少委屈。他一晚上一晚上地彈,心里總記著,得真正是一根一根盡心地彈斷了才成。
這值得嗎?
他內心最深處的一句“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始終讓他的弦,繃得緊緊的。繃緊所有的,也是唯一的希望。于是,他相信一切都是值得的。一輩子的辛苦是值得的。能看一回,好好看一回,怎么都是值得的。
他知道“咱們的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
當他沉到自己琴聲里的時候,當眾人喊著要聽他彈弦的時候,便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里的孤靜全忘卻的'時候。人們聽得出他心里的世界,“輕輕漫漫的,飄飄灑灑的,瘋癲狂放的;那里頭有天上的日月,有地上的生靈。”
這是老瞎子一輩子的驕傲。這樣的驕傲足以讓他撇下一生中或銳或鈍的痛,足以讓他放棄形形色色的想象希冀,足以讓他鎮定坦蕩地拋開與天底下那么多好東西的關系,也足以讓他毫不質疑地訓上身邊的小瞎子一句:“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可咱們不是叫花子,咱們有手藝。”
這樣的驕傲讓我們相信,他擁有“生”的意義和歡樂,擁有悲天憫人的情懷和氣度,擁有生命的厚重質地和底色。
當所有的苦難和質疑,在倏然聽見最后一根琴弦彈斷的一刻,一切都完成了。肅穆地打開琴槽,當知道用一千根琴弦做藥引,用一生虔誠忠于的信念,用一輩子的時光付出換做的藥方僅僅是一張白紙時,老瞎子驟然覺得身體里的一切都熄滅了。
現在發現那目的原來是空的。
他突然想起師父的話: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目的本來沒有。不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于是生活中叮叮當當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繃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
老瞎子告訴小瞎子,“記住,得彈斷一千二百根,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他只是想,目的雖是虛設,可非要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永遠扯緊歡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無字的白紙……
故事又回到開始:
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
我想,生命的本質就是不會留下痕跡,生活就是要在不著痕跡和失去意義中不斷建構。
從此,“生是過客,跋涉虛無之境”,逐漸清晰。
相信,它始終在終點等待你,只為見證你的自足。
讀《命若琴弦》有感12
活著也需要一個理由,有了這個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好處,有了生氣。
在讀了史鐵生先生的小說《命若琴弦》后,我最后明白,那個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講的是: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兩個瞎子,每人帶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嶺,懷揣著完美的愿望,說書為生。老瞎子期望自我有生之年能夠彈斷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師傅留下的藥方去治愈自我的眼睛,好親眼看看明亮的世界。小瞎子期盼著感情降臨到自我的身上,和心愛的姑娘愉悅的在一齊。
當老瞎子真正彈斷1000根琴弦,拿著師傅留下的藥方取藥的時候,才知道那所謂的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瞬間,老瞎子的心弦斷了。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干凈。就像一根不能拉緊的琴弦,再難彈出賞心悅耳的曲子。此時的小瞎子也正因心愛的姑娘遠嫁他鄉而痛不欲生。失去感情的小瞎子渴望獲得光明,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氣,老瞎子用師傅的方式將藥方封進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彈斷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藥方治病。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這句年幼時師傅臨終說的一句話,老瞎子在這一瞬間才深深的領悟,目標只是虛設,但卻是祖孫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動力。
性命就像琴弦,繃緊了才能拉出好聽的曲子。那一根根斷弦支撐著一代又一代瞎子藝人的期望,支撐著他們的'夢想,正正因有了這個夢想,因此他們一路走來,便會懷戀起過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興致勃勃的翻山、越嶺、趕路、彈琴,乃至心焦、憂慮都是多么的歡樂!那時有個東西把心弦扯緊,雖然那東西原是虛設。
這又讓我想起余華的《活著》。余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卻并不如容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是期望。是琴匣里的那張白紙。它是每個人生存下去的原動力。老瞎子生命的精彩,就源於那張白紙。人生原本就是虛無的,所謂的人生目的說穿了其實但是是自我欺騙自我。當人們有一天驀然頓覺自我的人生目標但是是一張白紙時,他又該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緊就彈不響。”要說欺騙自我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老瞎子的師傅說:“記住,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因此,無論無論你的終點是否還清晰如初,無論你自我是否還是當初的模樣,你都要拉緊那根弦,想想你白紙上的“藥方”。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1條漫長的河流。
為活著找個理由,只為更好的活著。
讀《命若琴弦》有感13
無所謂從哪里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命若琴弦》告訴我:這就是人生。
史鐵生先生筆下的《命若琴弦》的開頭如是描述:“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一個簡潔的開頭,卻充滿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開頭,故事已經成形:兩個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他們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嶇小道上。一前一后,小瞎子正沿著老瞎子的腳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經的傷痛:一個受到命運不公對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運的同情,他們所謂的愛情也只是曇花一現,注定是一個悲劇――蘭秀兒最后嫁給了別人。而老瞎子也經歷了他師傅曾經經歷過的被崩斷心弦的痛苦時刻:苦苦堅持彈斷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藥方,為的就是看一眼這個他從沒見過的世界,可是事實是殘酷的,說了一輩子的書,最后才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是一張白紙,但同時他深深地體會到了他師傅曾經的良苦用心――“咱這命就在這幾根琴弦上”。于是,我們看到的是:老瞎子踩著老老瞎子的腳印,小瞎子又踩著老瞎子的腳印,小小瞎子又踩著小瞎子的腳印,就這樣一步一步的走下去。于此,我們不得不稱贊構思的巧妙,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瞎子的一生,許許多多瞎子的宿命,現實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奈。
“干嘛咱們是瞎子!”“就因為咱們是瞎子。”師徒的.簡短話語摻揉了多少心酸與無奈。對于他們是瞎子的事實,他們能做的就是接受它。至于怎么來接受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選了。“一根琴弦需要兩個點才能拉緊。心弦一也需要兩個點――一頭是追求,一頭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間這緊繃繃的過程上彈響心曲。”這時就看你愿不愿意為自己的心弦設定兩個端點了。目的本來沒有,這需要我們來虛設。“目的雖是虛設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緊;拉不緊就彈不響”。如果目的不明確,心弦就拉不緊,那么心曲又如何奏響呢?
其實,人生就是如此。在人的一生之中,摻揉了許許多多的無奈與痛苦,在人力無法改變的時候,我們如何堅強的走下去呢?那就必須找到支撐我們走下去的動力,也就是如何將心弦繃緊,因為只有彈唱出熱情、充滿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們即使在無奈與痛苦的時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也許有人說,虛設的目的又有什么意義呢?也許我們一輩子也不可能實現,到頭來也是一場空,也許只能像老瞎子那樣傷心與失望。是的,當老瞎子發現那治盲藥方原來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繪出來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來繃得緊緊的心弦一下子震斷了。可是,這就意味著他的這一生就沒有意義了嗎?不是的,雖然他最終也不能睜開眼看一眼這個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當他穿梭于大山為村民們說書的時候,不僅“給寂寞的山村帶來了歡樂”,同時“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勞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卻”。確實,正是“他的一輩子都被那虛設的目的拉緊,于是生活中叮叮當當才有了生氣”。“重要的是從那繃緊的過程中得到歡樂”。當我們站在生死邊緣的時候,回想這一生,也許你們會認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勞碌一生不知為何。但是你們能知道你們曾經體會過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許是痛苦,也許是歡樂,是感動,是溫暖,能知道你們能為在世的人們留下了什么,也許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許是你的幫助、撒下的溫暖,那就已經足夠了。“無所謂從哪里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彈好了就夠了”。
這時,不禁令我們想到:其實瞎子的瞎與各人自身的弱點是多么的相似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與無奈,重點在于你是怎么對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樂曲中淡化。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滿了未知,但也充滿了幻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不也是一無所知的嗎?那我們是怎樣在我們人生的白紙上描繪出自己的世界的呢?“其實人人都是根據自己的所知猜測著無窮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畫出世界。每個人的世界就都不同”。盲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繪出來的也只能是黑點,只是在原地害怕與失望。已成為事實的事實,害怕與失望、抱怨又能改變什么呢?我們能做的就是將心弦兩端的點設好,將心弦繃緊,奏出屬于你自己的生命獨特之曲。這樣才能在黑暗中、在絕望中,找到指明燈,找到動力,帶領我們走出黑暗、走出絕望,繼續生命之途。記得有人跟我說過:其實人生就是一個圓,從起點出發,最終還是回到原點。當你一出生,你的圓就開始畫了;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大,也許有的人畫的圓很小,但這并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這也是個人獨特的地方。怎么才能圈住屬于你的精彩呢?也許我們可以在某一線段(人生的某一時期)設置兩個端點,完成一個再接著另一個,也許這樣我們能走得更遠,圓畫得更大,圈住的東西更多,收獲到的也更豐富多彩!
小說中除了內容讓我們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讓我們思考外,它的結構之美也是讓我們陶醉的!
小說的開頭“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也無所謂到哪兒去,每人帶一把三弦琴,說書為生。”和小說的結尾“莽莽蒼蒼的群山之中走著兩個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兩頂發了黑的草帽起伏躦動,匆匆忙忙,像是隨著一條不安靜的河水在漂流。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前后照應,使小說彌漫著一種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許就是一個圓,就是這樣周而復始的接受命運的拷問。穿透力極強,哲理性與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間中不知不覺地浮現。
“他本來能彈上一千根,可他記成了八百。要不然他就能彈斷一千根。”與“是一千二我沒彈夠,我記成了一千。”相互映襯,從而彌散出一種悲涼與無奈,不禁讓人流下同情的淚水,也深深體會到老瞎子的良苦用心,同時也緊扣主題――命若琴弦。
總的來說,《命若琴弦》給我們展示了文學之美,也為我們帶來了對人生、對生命、對命運的思考……
讀《命若琴弦》有感14
讀著史鐵生的作品,其實就是在讀著他本人。因為他完全將自己融入了他的作品。閱讀史鐵生的作品,那是在進行一次精神的洗禮;而閱讀他本人,更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跡。
讀完《命若琴弦》,我在老瞎子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史鐵生的影子,我也突然明白了是什么支撐著他們,讓他們堅強的活著。
對于身殘的史鐵生,開始并沒有志堅。他曾經千方百計尋找機會自殺,但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他為活著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從此,他的生活有了目標和方向,可以說,是這個目標支撐著他一直走下去,并且比別人走得更遠……
人生必須有目標,因為目標會給人帶來力量和勇氣。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老瞎子有一張可以使眼睛復明的藥方,但必須要真真正正的彈斷一千根琴弦,否則就不會靈。這張藥方支撐著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生命中的挫折和難關。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弦彈斷,以圖看一眼世界。終于一天,老瞎子彈斷了最后一根琴弦,他沒有想到他七十年來為之奮斗的藥方竟然只是一張白紙,老瞎子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他請了多少個識字而又誠實的人幫他看,最后他絕望了,他不想再動彈,因為吸引著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東西驟然間消失干凈,他想振作起來,但是不行,前面明明沒有了目標。
他開始懷戀過去的日子,想起以往那些奔奔忙忙興致勃勃的翻山、趕路、彈琴,乃至心焦都是多么歡樂。因為他當初心中懷有理想,懷有目標。雖然目的是虛設的,但他卻引導著生命的過程,使生命有了意義。
突然覺得人生很荒謬,這一切都很荒謬,人生竟然是被一個根本不可能實現或根本不存在的希望所指引著,直到我們走近它,才發現我們心中所謂的目標只是我們的幻想。這就像是一個圈套,一個生命的圈套,為了活著,我們只有奮不顧身的往里跳。
是啊,為了活著。老瞎子的師傅為了活著,用其一生彈斷了八百根琴弦;老瞎子為了活著,彈著琴走過了七十多個春秋;而小瞎子也將為了活著,彈起三弦不斷的走下去……
但是活著又是為了什么?
五十多年前,老瞎子的.師傅告訴老瞎子彈斷一千根琴弦就能重見光明。于是老瞎子活著,為了這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但他并不知道,他活著,為了那遙遠的希望。
如今,老瞎子又告訴小瞎子要彈斷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重見光明。于是小瞎子也將活著,也將為了這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
也許不知道在多少年以后,小瞎子也變成了老瞎子,他也會對另一個小瞎子說要彈斷一千四百根琴弦才會重見光明……
這個謊言會一直流傳下去,會有一個又一個的小瞎子把它作為自己活著的理由和目標,因為有了希望,所以他們活著。
不知道這些小瞎子們會不會和他們的師傅一樣,彈斷了那最后一根琴弦,卻發現那藥方只是一張白紙,他們憧憬的、夢想的、追尋的都是一場空,這一切都是一個圈套。也許他們會和老瞎子一樣,斷了心弦。
這的確是一個圈套:
我們為什么而活著?——為了那一點希望。
那希望是什么呢?——是一個騙局。
設下這個騙局又是為了什么呢?——是為了活著。
老瞎子終于看清楚了這一切,走出了這個圈套,但他的弦已經斷了。
也許這本身就是一個矛盾,也許活著就是為了活著,不必太多考慮,也許就像老瞎子的師傅所說:“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
那所謂的希望、目標都是遙遠而虛幻的,真正真實的只有我們手中的琴弦,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拉緊手中的琴弦,彈好了,一路彈下去。
讀《命若琴弦》有感15
最近利用上下班的零散時間讀了史鐵生寫的《命若琴弦》,草草讀完之后,心里卻萬分糾結:每每在不經意間回想起書中的某個句子,某個片段,我就急切地希望打開書再重新讀一遍,說是意猶未盡也好,重新審視也罷,我的心似乎已被書中的某種東西死死地揪住了,讓我欲罷不能。
出于完成任務,我要寫一篇讀后感。當我抱著寫讀后感的目的去回憶書中的字句時,心里反而很平靜,腦子里卻只有文字的碎片,一些印象深刻的段落當時給我帶來的心靈沖擊讓我此時仍能感受到余波的震憾。書中的文字在腦海中若隱如現,任憑我多么用力地去想,卻怎么也轉換不出合適的文字來表達我讀后的感受,甚是苦惱。
于是,我不情愿地在谷歌搜索欄里鍵入了“《命若琴弦》”,居然搜到了一篇相關的讀后感。我讀完這篇文章之后,心中頓生“相見恨晚”之情,它讓我產生了強烈的共鳴——這也正是我想表達的意思啊!
一個作家,首先他是人,一個完整的人,哪怕有身體的缺陷。
作家對于讀者,呈現于文字背后而見,清晰而又模糊。對于史鐵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閱讀史鐵生的作品,是閱讀他本人。我再沒見過第二個如此將自己融于作品的人。閱讀他的作品,是在進行一項神圣的精神洗禮;而閱讀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個人間奇跡。史鐵生,讓我自覺不自覺地參與了他的理想世界。
對于身殘的史鐵生,開始并沒有志堅。曾經千方百計尋找自殺機會的史鐵生,不會想到今天已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為它為活著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他選擇了寫作,寫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可以說,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學道路的,可他卻比別人走得更遠,因為人的殘缺證明了神的完美。因為身殘,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機會;因為身殘,他更多地關注人的精神;因為身殘,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為身殘,他……所有這些,為他鑄就了長遠的文學道路,而且越走越遠。
讀完史鐵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老瞎子的師傅在臨終前告訴他有一張復明藥方,但非要彈斷一千根琴弦,否則就不靈。這張藥方支撐著老瞎子走過了七十多個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標就是將一千根琴弦彈斷,以圖看到世界一眼。后來,老瞎子發現復明藥方不過是白紙一張,復明計劃失敗,他千方百計找到小瞎子,對他說:“是我記錯了,是一千二百根,師傅記錯了,記住,是一千二百根!”老瞎子知道,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小瞎子的生命。他們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這是否是一個玩笑!琴弦脆弱但有韌性,人的生命也應該如此吧!
作者為老瞎子和小瞎子設計了一個人生的目標,可卻又不讓他們去實現。因為實現,等于破滅。老瞎子找到藥方,發現只是一張白紙的時候,才明白師傅的良苦用心。可破滅,終究還是破滅,它不可能回到從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熱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讓小瞎子堅強地活下去。他應該做到了,因為小瞎子相信了。這時,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
在讀史鐵生之時,常會使我們想到加繆。加繆認為荒謬是人與世界之間聯系的唯一紐帶,荒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帶著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須超越荒謬,在荒謬的生活中獲得意義。史鐵生也是這樣。他意識到人生的困境和殘缺,卻將它們看作獲得生命意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如果沒有孤獨,愛情就失去了意義;如果沒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實現欲望的歡樂;如果人永遠不死,那么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個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樣,變得乏味透頂。生命的殘缺,人生的虛無狀態,反而為人戰勝自己,超越困境和證明存在的`意義敞開了可能性空間。
人的生存是荒謬的,沒有任何理由,但在一個理想主義者看來,必須賦予它以意義,必須有東西證明它的意義。“只有人才把怎樣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只有人在頑固地追問并要求著生存的意義。”(《康復文本斷想》)對生存意義的追問,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區別與動物的主要標志。人必須選擇一種東西作為生存意義的證明。史鐵生選擇的是寫作。但是,寫作以一種什么樣的方式存在?若作為一種生存的目的,作為一種具體的,功利的目標,那么人就會被寫作囚禁起來,就會失去生存的意義本身。而在史鐵生看來,寫作無非是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種意義的證明,“只是因為我活著,我才不得不寫作。”(《我與地壇》)
這又讓我想起余華的《活著》。余華說:“活著就是為了活著。”這不是一種行尸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種生存哲學。余華深刻地認識到中國人們生存的苦難,作為什么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層的勞苦大眾,也許為了活著而活著是最明智的人生選擇。史鐵生和余華當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鐵生認為人要把活著看得比活著本身更要緊。畢竟,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而余華是理性反叛者。但兩人都在頑固地追問并要求著生存的意義。
因為殘缺,完美才得以顯現。史鐵生意識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而人生就有缺陷,問題,不可能完美。對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體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鐵生是理想主義者,因此他要用文學去彌補人們的精神缺陷。有的評論家把史鐵生的創作分為兩個階段:1985年之前寫的是殘疾的人,之后寫的是人的殘疾,人的缺陷和問題。史鐵生用自己的心靈營造了一個巨大而無垠的精神空間,讓無數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滌和錘煉。
在為自己找到活著的理由之后,史鐵生在為別人尋找活著的理由。史鐵生當然算得上是經歷過絕境了,絕境從來是這樣,要么把人徹底擊垮,要么使人歸于寧靜。史鐵生屬于后者。我們在史鐵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時時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寧靜。所謂“寧靜以致遠”,史鐵生并不是在吶喊,而是在剖析,在闡釋,為了生活。
“無所謂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也無所謂誰是誰……”人生就是一條漫長的河流。你也可能會是老瞎子。這時候你會怎么辦?
【讀《命若琴弦》有感】相關文章:
命若琴弦07-08
史鐵生《命若琴弦》經典語錄11-11
《命若琴弦》讀后感10-21
《命若琴弦》讀后感11-21
命若琴弦讀后感03-28
命若琴弦讀后感整理11-09
《命若琴弦》讀后感(15篇)10-11
命若琴弦讀后感(精選12篇)05-26
[精品]《命若琴弦》讀后感10篇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