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陶行知文集》有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讀《陶行知文集》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1
讀書節,學校給每位老師發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文集》,讀罷這本書,我受益匪淺。他是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以教人者教已”的方法來對待“教育”和“生活教育”;他以睿智的目光、哲學的視野、博大的胸懷,用溫情、智慧和愛詮釋教育的真諦。對于我們這些教書匠來說,無疑是最明亮的指路燈。
一、教育要用情,這種情是來自與對學生的大愛,來自于做教師的責任。
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學生的。對學生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按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讓學生每天進步一點,每天都有成功的喜悅。但是,若教師只愛一部分學生,就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這種愛是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師應當具有的真正的愛。所以,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愛。教師愛學生,才有教育,學生愛教師,才能教育產生效果。
二、教育要講信,要教育孩子做誠實的.人。
教育本身就必須是誠實的、追求真理的。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化學老師為促使學生仔細觀察,用手指頭蘸了(其實沒蘸)了蓖麻油嘗了嘗,之后讓學生跟著做------本書中美國的教師也做了類似的事:花一節課的時間考試教師叫給學生的錯誤的東西,然后再在試卷上畫上0分,讓學生明白老師講的也不一定是對的,要用自己的頭腦思索,思索之后對的才值得去堅持,不要人云亦云。教育和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要教會學生探究。
三、要做一個自信的教師。
近年來很多老師“信課件”、“信教學時尚”、“信課改新潮概念”、“信評價標準”、“信應試指揮棒”,惟獨缺失了自信力。適當的使用課件、課改理念、評價標準等等也都是教學所必要的,但教師斷不可忘卻自信力的培育與發掘。
(一)要努力。路遙說:“人處在一種默默奮斗的狀態時,思想就會從生活的瑣碎中得到升華。”的確如此,人歸根結底是精神的存在物。當夜深人靜,萬賴俱寂時,我們會在心底響起清脆的聲音,直扣心靈,追問每個當下的日子究竟有何意義。雖然,我們似乎難以握住生命的真理,但當我們努力于一份自覺有意義的事物時,我們的心就多了份安定,少了份浮躁與空洞。要激勵學生多讀多寫,語文教師就得多讀多寫,讀好,寫好,在讀書做文中享受語文。如此才能將這份興趣、熱情與方法與學生分享,讓學生受其感染,親其師,信其道,走上熱愛語文的路途,終身受益。王尚文先生在《走進語文教學之門》中說:“教師所能教給學生的只有自我。”我明白先生的意思是教師要比學生更可教才行,唯教師學好、學實,才能將所學之得與學生分享,否則只能是“水中撈月”一場空而已。錢夢龍在其新著《教師的價值》)中也說:“老師自己愛讀書、會讀書,才能教出愛讀書、會讀書的學生。”因而,做教師,首先自己要努力。
(二)要是思考。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是沒有價值的。”作為語文教師,僅有閱讀與寫作本身還不夠,需有理性的反思,在反思中沉淀,在反思中燭見理性之光。諸如語文教學的性質之爭(工具論、人文論,亦或兩者兼顧),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否統一為正確理解并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都是值得每個語文教師思考的問題;再如語文教學的實效性等問題,都是語文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問題。
(三)要境界。特別欣賞羅曼·羅蘭的一句話:“真正令人滿意的幸福是人伴隨自己最大潛能地改變世界”。在羅曼·羅蘭的表述中,我清晰地發現幸福的本質在于個體實現改變、影響世界的價值,這種價值的層次即為境界。身為人師,我想呼喚我的學生,走進田野,去感受一草一木的蓬發,激發他們閱讀優秀的作品,喚醒內在沉睡的生命……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2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創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標。其紅線是:萬年大計,教育為本,師德為本,育人為本,即以人為本,教育為根,德育為先。
讀完《陶行知文集》一書,我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要用愛心滋潤學生,“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著淳樸、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并不是什么都是缺點,然后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
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一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我與父母通信”活動,使學生們感受父母的愛,從而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礎,善良的心和愛他人、愛祖國的情操也是創新智慧的心理基礎。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3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早在我讀師范時就時常在耳畔縈繞,他的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早已銘記在心,而現在重讀《陶行知文集》一書,卻又有另一番滋味,這種滋味是和我做學生時的感覺截然不同的。《陶行知文集》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從“教學做合一”、“學生自治”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
再次讀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時,我總會感嘆,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覺?他怎么會總結出那么多精辟的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妙哉妙哉!真正讓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只“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喂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那我們到底需要的怎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為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出路:就是要把教與學聯系起來:一方面要教師負指導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他又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于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里,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并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我仔細思量,他的想法含義深刻,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
我們要明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老師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教師的關系說:做便是學。教師拿做來教,才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那才是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成教,學也不成學。從廣義的教育觀點看,教師與學生并沒有嚴格的分別。會的教人,不會的`跟人學,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天天有的現象。因此教學做是一體的。因為一個活動對事說是做,對己說是學,對人說是教。做是學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占重要的位置。
陶行知先生對教育現象的深刻剖析,對教育現象的透徹研究,對教育發展方向的正確指引,讓我們看到了老一輩人民教育家為人民教育事業所付出的心血與努力,更是為我們樹立起了光輝的榜樣,就如一盞明燈,始終照亮在我們的心田。總之,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并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4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馬可連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一大事來,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對教育無限的愛的最真實的寫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是陶行知對我們教師和家長的良言忠告。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夠營造出和諧、親切、溫馨而且樂觀向上師生關系。陶公“四塊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懷和睿智的教育機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對學生的那種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種對孩子深深的愛。
陶先生任育才小學校長時,一天,他發現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他當即斥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學時到校長辦公室。放學后陶先生來到校長室,見王友已經等在門口。陶行知立即掏出一塊糖果送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我卻遲到了。”當王友懷疑地接過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顆糖果放到他手里:“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住手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進王友手里:“我調查過了,你砸他們,是因為他們欺負女學生。這說明你很正直,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王友哭了:“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我的同學啊······”陶先生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去:為你正確認識錯誤,我再勵你一塊糖果······我的糖果發完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每當我們遇到學生打架事件時,我們是否會有這樣的胸襟和機智來面對我們的學生呢?在我的印象中,我們自己每每遇到這種情況時,更多的是對孩子的說教,有時甚至會是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頓指責和數落。根本無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無法達到教育轉化的目的。我們的學生在這種說教中也形成了的是一種等待和應付,等待著老師劈頭蓋臉的批評后的一句“你錯了嗎?”學生會應付式地、高興地回答“我錯了。”“以后還會不會這樣?”“不會了。”跟小朋友說“對不起”。犯錯的孩子會在心里長長地舒口氣,興高采烈地對被欺負的孩子說對不起。開心地走出這說教的大門,回到教室去,繼續著自己快樂的游戲。這樣地說教有沒有用呢?各位老師心里很明白,也許第二天孩子還會繼續著他欺負學生的游戲,老師又會繼續著自己的說教,實在沒轍了就請父母。其實,在我們的教育中,面對我們的學生,我們要賦予更多的耐心、細心和愛心。對孩子們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誘導,讓孩子們自己一步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將我們以往的批評,指責,抱怨換成欣賞,啟發,激勵。
教師沒有愛,教學就會沒有動力。沒有課堂上的師生之間的心與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要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什么偉人都要大”,陶公親切地稱學生為他的“愛人”。心中有學生,心中就會有愛,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地親切、和諧;有愛的課堂總是那樣的美,那樣地能吸引老師和孩子。民主的愛,智慧的.愛,公平的愛,會讓教師收獲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沒有愛的教育將會使之枯燥,像山泉枯竭一樣。”從小沐浴在愛中的孩子他以后給予人家的也是愛。只有愛的教育,才會讓孩子在充滿陽光的道路上成長;只有愛的教育,才會使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愛是教育的基礎,愛是教師的職業情感,愛就是理解、尊重、信任與公正、賞識。
培根說:“讀書使人充實;人的才智一旦遇到窒礙,讀書則可使人順暢。”,從《陶行知教育文集》中,可以讀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然而我想讀出更多的是心靈的共鳴、靈魂的回音。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5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教師沒有愛就不能教育學生。對學生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自我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真人的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施教又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沒有對學生的愛,即使教學也沒有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學生的技巧。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我把我所學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實踐于我的教育中。在教學中我也用愛進行感化教育,給學生一分關愛,一分寬容,一分期待,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欣賞學生,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引導中達到對癥下藥的效果。
“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樂其所樂,憂其所憂,用師愛引導他們走向光明、走向未來。給他們撐起一片藍天時,也給我的教育工作開了綠色通道。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6
假期里細細地閱讀了陶行知教育文集著這本書籍, 陶行知是一位集大眾詩人、大眾教育家和社會學家于一身的行動理論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于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創造了許多的精辟的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觀點。細細的品味著陶公愛的教育理念。暖暖愛意從字里行間流入到我的心里,沖擊著我的思想。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馬可連柯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為一大事來,為一大事去”是陶行知對教育無限的愛的最真實的寫照。“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頓,你的譏諷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是陶行知對我們教師和家長的'良言忠告。教師對學生的愛能夠營造出和諧、親切、溫馨而且樂觀向上師生關系。陶公“四塊糖果”的故事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即被陶公那博大的胸懷和睿智的教育機智深深地折服,更由衷地敬佩先生對學生的那種信任和尊重,也就是那種對孩子深深的愛。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7
通過閱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我有如下深切感受:
一、要用愛心滋潤學生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樸實的語言蘊含著淳樸、真摯的師愛。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給我很大的啟示:我要像陶先生那樣,用偉大的愛心去滋潤無數顆童心,培養出無數顆愛心。
愛師是每個人都具有的一種情感。作為一名教師,我覺得自己很愛學生,愛成績優秀的學生,愛乖巧聽話的學生,愛漂亮、可愛的學生……可是比比陶先生,覺得自己太渺小了。陶先生特別反對“純以面貌美丑為取舍“的選拔法。他辦育才學校施愛于所有難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難童,做到了“漂亮的孩子人人喜歡,只有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由此我想到,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首先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每個孩子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如別人,但在另一方面卻勝人一籌。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而好惡之褒貶之,把“差生”視為“朽木”,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例如我所教學的班級有個學生叫陳小東同學,他特別調皮,誰都不愿意和他同桌,但我知道這樣的學生如果調皮就一頓呵斥,或者簡單粗暴的教育或者挖苦只會適得其反,使他的逆反心理更強,而我在課堂中總是樹立他的自尊心,讓他知道自己也是有優點的同學并不是什么都是缺點,然后我注重鼓勵他發揚優點逐步改正缺點,現在他比以前進步多了。
作為教師,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全面關心愛護。即老師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師也想到了。教師要做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
當然,愛里有嚴,愛里有教育。陶先生為學生竭力改善生活條件時,又囑之以儉樸為美德,絕不可浪費,看到學生出現不良生活和思想傾向時,及時送上關懷與指導。作為現代的教師,更應多教給孩子一點謙讓、寬容、仁愛;多灌輸一點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導,這樣學生在承受師愛的過程種找到前進的路,學會愛父母、愛他人、愛家庭、愛學校、愛祖國,心中充滿愛。
二、依“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里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個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正像陶先生說的那樣“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培養兒童的創造力要同園丁一樣,首先要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之肥料、水分、太陽光,必須除害蟲。這樣,他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
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就教得多,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
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
再說,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生的影響。綜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學的基本方法之一,深入研究陶行知的.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生學會學習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意要學會學。歸根到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陶行知先生闡述“教學合一”理論時指出:“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先生如果只“教”,學生只是做個“書呆子”、“字簍子”,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當今,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的社會職能必須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思索,經過不斷反復推敲尋求最佳結果。因此,教師要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和自我發展的主體,激勵和組織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過程,創設適宜的教學情境,設計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動口、動手、動腦,自主地發現和解決問題。這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散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對照陶先生的教育理論和當今素質教育的要求,我覺得自己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在今后的教學中,爭取做到不能注重簡單的知識傳授,而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能力,努力探究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途徑,讓學生不但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學會探究解決新的問題,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學會生存。
總之,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豐富多彩,值得我們教師學習研究。在今后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不屑地培養合格的人才。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8
作為一名教師,我多次閱讀《陶行知文集》這本書,可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體會和感受,在簡簡單單的字里行間中,我看到了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為了教育而鞠躬盡瘁的身影。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什么能讓陶行知先生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愛”,愛學生,愛科學,愛教育,愛真理,愛人民。因為愛,才能做到“為了孩子,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因為愛,“教師乃一門快樂之事業”,如孔子,一生誨人不倦,至于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我很高興我熱愛教師這一職業,我也深深地愛著我的學生。因為愛,我的學生們有的活潑機靈,有的靦腆內秀,有的樂觀開朗,我能在每個孩子身上發現他的`閃光點,找到他的優點和長處,我能為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進步歡呼鼓舞。老師的愛,是公平、公正、真誠的愛,愛每一個學生,以耐心、平等、關心、微笑、解惑、鼓勵種種方式體現愛,如涓涓細流,滲透進每個孩子的心靈。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真人,即真、善、美的人。當今社會,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負面問題也隨之增加,我們的孩子在人生發展的道路上,面對眼前的許多誘惑,會形成什么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需要老師及時幫他們指引方向。我們教師要摘掉“教書匠”這頂帽子,做一名教書育人的教育工作者,就要教會學生做真人。
“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這句話精辟、生動,初讀讓我忍俊不住,細細品味下來,卻是感觸良深。想起孩子們講的小故事《小馬過河》,小馬第一次過河,在河邊惴惴不安,老水牛對它說:“孩子,你過去吧,水淺得很,剛到小腿肚而已。”樹上的松鼠喊到:“危險,不能過,前兩天我的兄弟就被淹死了。”最后,小馬摸索著自己蹚過了河,水剛好到它的大腿。小馬以自己的行動得知它能不能過河的事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有了行動,才有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培養創新精神。
現在,我也走在“行、知、創新”的教育道路上,為了衡量自己是否也在做一個真人,我會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每天要四問那樣,問問自己今天進步了嗎?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9
這個暑假我讀了《陶行知文集》,里面的內容讓我深有感觸,很多觀點和我們的教學緊密相連,而且講的非常的確切和適用,雖然時過境遷,但這本書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對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收獲很大。
比如這篇《教學合一》,陶行知先生認為有三個理由:第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生學。想到自己的教學課堂,深感慚愧。“如果你按著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會掙扎著不肯吃,如果你松開雞,它就會自己主動去吃米”,教師讓學生的主體意識體現的越充分,學生參與學習的自覺性就越大,學習效果就越好。
第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學生學習上“苦惱太多”的學生,他們大多數是因為不喜歡這一門學科,不喜歡教這門學科的老師。盡管我不完全茍同“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但老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學情,不關注學生的情緒變化,不及時對自己教學做調整和改進的話,他肯定是“教不好的老師”,新課程要求我們“因材施教”,這需要我們如陶先生所言認真去思考如何“讓教的法子自然根據學的法子”。
第三,“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科技信息時代,知識更新周期不斷縮短,每個人都需要加強學習,終身學習。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課堂更加精彩、有趣。做一個學習型的老師,多學習先進的教學理論,多拓寬自己的知識面,甚至在某些方面,學生可以成為我們的“老師”我們要學生“終身學習”,我們更要在“終身學習”方面身體力行。言而總之,教學合一就是學生樂學,教師樂教,教學相長。只有做到教學合一,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們的教學才是真教實學。
比如《活的教育》是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的教育。陶先生深信小孩子是有能力的,即使差一點,也可以去鍛煉,本領是鍛煉出來的。為了使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陶先生認為“我們就要順著他這種天然的特性,加以極相當的輔助和引導,使他一天天進步,萬不能從中有所阻礙或停滯,不使進步,把它束縛起來。”而“活的教育”的要求則是:(1)“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2)“要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3)“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
陶先生說:“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這就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要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煥發師生的活力,發展智力,提高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首先要煥發師生的學習活力。課堂教學中最具活力和影響力的因素是人的因素,只有同時煥發師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培養和發展。其次,“師生”和諧,充分參與。在教學中,我們應努力創設一種民主、平等、融洽、和諧的氛圍和條件,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師生”和諧的關鍵是師生情感的溝通和交融,而情感因素正是人們接受信息渠道的“閥門”。因此,活的教育應當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造性地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再次,自主、合作、探究結合。心理學家奧托指出:“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人的創造潛能,僅僅是每個人展現的形態、程度、質量不同而已。活的教育就必須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思想主導下,讓學生自主學習、創新學習,讓課堂學習成為孩子們自主展現自己自尊、自信、自強、自創的人格精神的平臺。
陶先生說:“拿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要拿活的書籍去教小孩子。”那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積極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教材本身容納著無窮無盡的人類智慧,我們要復活教材中原先就是活的西,挖掘教材活的因素,把枯燥的文字表達為一種活生生的、形象具體化的東西才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為學生所接受。
因此在備課中,就要研究如何把教材中抽象的變為具體的,無聲的變為有聲的,靜態的變為動態的,把教材中能夠反映“變化”的內容,用生動的畫面去勾勒。其次要了解學生實際,分層次備課。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教育兒童,就要以兒童的力量為轉移。有的兒童天資很高,他的需要就大些;有的兒童天資很鈍,他的需要就小些。因此備課中首先需調查學生的實際能力,調查他們學習上的差異,在吃透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后備課,并且要按學生能力差異分層次備課。分層備課不僅體現了活的教育思想,而且堅持面向全體學生,把實施素質教育落到了每個具體的教育對象。分層備課,要研究不同認識層次,不同個性特點兒童的“個性差異”,按他們的需要備課,這是“活的教育”對我們備課的更高要求。細細體會和理解陶先生關于活教育的的要求的論述,我們更要做到相信自己的教育對象是有生命、有思想、有個性的活生生的人,不能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進行填鴨式、注入式教育。
讀了《陶行知文集》,我們深深感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留給后人極其寶貴的經驗財富。在我國教育和改革不斷發展的今天,愈來愈顯示著它永恒的價值和強大的生命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深入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創新發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10
陶行知先生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教育家。這個教育家對于今天的中學教育,仍然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畢生踐行的教育思想。在《陶行知教育文集》一書中,陶先生對教師提出了許多要求:“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他教學的實例。“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先生的思想,也是他教學的實例。他的教學思想與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有很大差距,我們應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多加學習,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先生給我們的一個簡單的道理。我們教育的每個職業都需要奉獻精神。“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先生一生的追求。陶先生的教育思想,不僅是在教學上的,也是在學生的教育思想。他的教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教學生涯中的。他把教書育人放在了第一位,把學生教育放在了第二位,把“生”與“生”有機的'聯系在了一起,把“生”與“生”結合起來。他說:“生活并不是脫離生活的,它無時無刻不在我們周圍。”“生活教育是要培養人的健康心靈的。”“生活教育”這是他的教學思想最為核心的一個詞語。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他是值得我們去認真思考、去學習、去領會,去研究的。
“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從愛生活開始。”這是陶先生提出過的。“沒有愛,便沒有教育。”“愛生之本,就是要教育好人。”“生活教育”,“愛生活之根,就是要愛生活,愛勞動,愛讀書。”“要熱愛勞動,要做個勤勞的人,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沒有了勞動,就等于沒有了物質。”“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熱愛勞動者,是青年人的合格精神食糧。”“熱愛勞動是學生最大的美德。”
“生活教育”這一點,陶先生都做得很好。這種對于我們今天的中學教學是有著重要意義的。他還認為“教師要具有勞動的心,也就是教育家;教師要具有創新的精神,也就是教育家所具備的優秀特質。教育家的職責,就是用自己的知識去培養學生,使學生獲得知識,培養技能。”他說:“我們教師,應是學生心目中的勞動者。只有生活的有心人,才能教學生,只有生活的教育,才能教書育人。所以在教師的職責中,教師應該具有創新的精神。”這是陶先生教學的理念。我認為,這是我們今后應該思考的。
“生活教育”是“人的思想活動”。陶先生說:“我的生活就是要做生活的小點子,做生活的有心人。”
“思想教育”的第一個特點是對生活。生活是一位詩人,是一株野草,是世間萬物美的源泉。我們今天所生活的社會就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就是要學會與時代同步伐、與時代共命運,做時代的“創新精神的人”。
“生活教育”的特點在于“生活化”。在陶先生看來,“生活即教育”就是要解決生活實際問題,要把生活與生活相結合,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認識生活,認識生活;要透過“生活化的生活”,認識人的價值,認識人的幸福,認識人的不幸。在陶先生看來,“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生活即教育”,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與生俱來的,后發展成果,由過渡到本位。“生活即教育”的本義是素質教育,“生活即教育”,是對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對個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對事業和自身的全面發展的需要。因此,生活教育是“生活即教育”的基礎,是人對社會主義、主義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實實在在的教育,是人類對自然科學的追求。
“生活即教育”是陶先生一生心血的結晶。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11
在成為教師的這二十年中,我一直在想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老師,怎么樣才可以把學生教得更好。這個暑期,我品讀了《陶行知文集》,字里行間感受到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講述著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從著作中可以感受到如何做一位好老師,如何提升專業能力,我不僅關注到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特點,更關注到先生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整本書中我對這句話“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有著深刻的體會,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陶先生熱愛生活、熱愛兒童、熱愛青少年,而且更熱愛教育、熱愛科學、熱愛真理、熱愛祖國和人民。“愛”是陶先生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動力源泉,也是他高尚人格的表現。“愛學生”是教師人格的靈魂。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教育中要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可以通過開展一些家校互動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培養學生愛父母、愛他人。教育中如果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就無法教育好學生的。課堂上如果沒有師生間的`情感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預期的效果。特別是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平時更需要老師對他們的關愛,培養師生間愛的情感。通過師生間愛的情感,以及他們與父母間愛的情感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生活教育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內容豐富深廣。陶先生提倡生活即教育,生活就是教育的內容。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的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
在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指導下,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把關愛學生放在了首位。發揚“因為差,更需要愛”“因為差,更需要抓”的敬業精神。
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推行愛心用語,關注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詢問學生在生活學習中是否有遇到困難,并及時給學生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盡可能沒有后顧之憂,保護學生的心靈不受傷害,多給學生關照和溫暖。對成績優秀的學生熱心引導,對成績差的學生或調皮的學生更是從關愛開始,進行耐心地指導幫助,取得進步時及時給予表揚和獎勵,從不訓斥、不歧視、不挖苦諷刺,力爭做到不放棄不拋棄任何一個學生。學生們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愛,有了好的情緒,有了學習的動力,學習的積極性自然也就提高了。在愛的教育中,培養學生愛的情感,用愛的情感幫助學生塑造人格。如開展假期的家務勞動,使學生們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從而培養學生學會感恩父母、感恩他人的情感。
總之,我讀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深深感嘆陶先生的“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生活教育”的理論,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感動。我想,我作為一名教師,多讀些教育著作,學習陶行知、走近陶行知,讓自己做一名有思想的學習型、研究型的教師。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12
讀了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名著》這本書,我的眼中不僅僅僅是陶行知教育名著,而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傳遞者,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陶行知教育名著中,“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精神令人敬佩,“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人格魅力令人敬重,“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品性令人敬仰!
我讀完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著》,我對陶行知先生有了一個簡潔的理解和感受,對他的教育和教學方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了。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的傳遞是一個長遠的過程,他的教育思想是“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教育理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融為一體,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轉換,使他的教育理念不斷地革新,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革新,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革新,使其教學內容不斷地革新,使他的教育思想不斷地革新。
通過學習陶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我對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在此不談談對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作為我們新教師,必須要具備豐厚的文化科學文化知識。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文不全,就不能理解”。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念里,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教師的`文化底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要把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融于教學中去,把陶先生的教育思想轉化為學生的學習能力,把陶先生的教學思想轉化為自身的教學能力,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學思想轉化為自身的生活態度和思想品質。
第二,我們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陶先生的教學思想是:“教者必先受教,而不是學者,教者必須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之必須不懈,持之以恒”。陶先生說:“學生只有在學習的基礎上才能獲得知識,而教師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獲得知識。”我們教師只有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學行為和教學效果統一起來,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第三,我們還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陶先生說“學生的教學是為了不教”的思想,教師的教學思想不僅僅是教學,更主要是教學思想。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對教學的一種反思、改進、創新。
第四,我們要學做一名“有思想、有道德、有智慧、有創新的教師”。陶先生說過“沒有思想就沒有個性,沒有個性就沒有靈魂。”他的教育思想是:“學做教學,而不是教書。”他的教學思想,不僅體現在教學方法上,更體現在育人思想上。陶先生說“有思想就有靈魂,有道德就能成為人。”我們要把教育思想放在教學實踐上,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在思想中實踐,在實踐中創新。教師在學生中要形成正確的學生觀、世界觀,要成為教學活動的示范者、指導者和幫助者,而不要把學生當作一個知識的倉庫、倉庫,一味地強迫他們去學習,而應該成為引導者、促進者、組織者。
通過讀了陶先生的這本書,我感觸非常深,我要在今后的教學中,以陶行知先生為榜樣,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知識的好教師,努力做一個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文化的教師。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13
上學的時候老師就就對我們說:是陶行知老先生讓中國教育事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辦中國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這本《陶行知教育文集》匯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的精髓,文章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平民教育”、“學校觀”、“創造的兒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獨特教育思想,經過八十多年的考驗,不僅仍有很高的學術價值,而且對今天的中國教育改革具有很強的借鑒價值和指導意義。
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使學生根本不用思考,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復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類的問題。
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探索解決新的問題。 “教得法子必須根據學得法子”,學生怎樣學就怎樣教。這里所指的實際出發,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方法。由于學生各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養、天賦才能和各年齡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必須實行不同的教學方法。補偏救弊。長善救失,這是素質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樣學就怎樣教,學得多也就教得快。學得少就教得少,學得快就教得快,學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學的'關系翻過來,不是傳統的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而是學生的學決定教師的教;教學內容的選擇安排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來確定;教學過程不取決于教師的主觀意圖和外界加的壓力,而應該取決于學生的快慢程度。同時,他還特別重視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認為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當今教學理論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肯定學生的主體作用,要根據學生得可接受水平和最近發展區來促進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發展,不可操之過急,拔苗助長。同時,現代教育理論還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興趣等對學習的影響。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后進生應有要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著,時時感覺到。老師對后進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溫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不管什么樣的學校,什么樣的班級,都會有一些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俗話說:“一娘養九子,九子個九樣。”“五個拇指還不一樣齊呢?”特別是一些薄弱學校的薄弱班級,這樣的現象特別的突出,對這樣的學生,老師們傷透腦筋,想了許多辦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可總感覺收效甚微。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還是不厭其煩的多鼓勵,多引導,教給他們一些比較適合的學習方法,就算我們的教學內容他們還是聽不懂,但這些方法可能對他們今后學習其他知識技能會有很大的幫助。在教學上,加強檢查督促,讓他們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我相信,只要我們努力了,就一定會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14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潘苗和最近我懷著對陶行知先生十分崇敬的心情,研讀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淺,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潘苗和。陶行知先生,中國現代史上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創立了許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其中,他提出的現代有效教學理論,值得我們借鑒。“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一生活教育理論,就是他的教育思想的精髓。學生讀書是為了用書,用書是讀書的目的和歸宿。用書是教學有效性的重要體現。在這方面,陶行知先生一貫強調學生既要讀書,更要用書。學生讀書是為了掌握一定的知識,獲得一定的技能,以便更好的把知識與思想和行為結合起來,應用到生活中去,取得一定的經驗。為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我注意讓學生在掌握了書本內容之后,讓學生聯系實際,把所學的內容應用到生活中去,真正把英語學以致用。陶行知先生在孔子的基礎上繼承和發展了“因材施教”的這一條有效教學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重照顧差異,堅持從每一個學生的實際出發,使他們都能得到有效的`發展,讀后感《陶行知文集讀后感 潘苗和》。
“教什么和怎樣教,決不是凌空可以規定的。他們都包含‘人’問題。”“人不同,則教的東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著不同了。”他說:“需要因材施教。松樹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樹的肥料培養牡丹,牡丹會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養松樹,松樹受不了,會被燒死。”對此,我們“首先要認識每一個學生,認識他們發現他們的特點,而予以適宜肥料、水分、太陽光、并須除害蟲,這樣,它們才能欣欣向榮,否則不能免于枯萎。”陶行知先生認為,受教育的目的是改造生活。陶行知認為“生活里起了變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變化”。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兒童個體內在,而不是外界任意制定的。若為學習語文而學習語文,就在語文學習和生活實際應用之間造起了一道高墻,學習是學習,生活是生活,沒有生活基礎的學習從來是低效的,因為這是讀死書、死讀書。因此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去學,學習的真正目的是致用,是指導和改變生活,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真正給學生學習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能在自己的空間里讀活書、活讀書、讀書活。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15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需要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教師要常讀書,平時積累的知識越多,上課就越輕松。”這句話道出了讀書的重要性,尤其是對于教師,讀好書更為必要。
最近我研讀了《陶行知文集》,受益匪淺。陶行知先生,中國現代史上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創立了許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我們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其中,他提出的現代有效教學理論,值得我們借鑒。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積極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他對教育事業的熱誠與激情,帶給了我很深的觸動。作為一名教師,沒有對學生的愛、沒有對教育事業的愛是無法教育好孩子的。對孩子的愛是教師高尚職業道德的體現。熱愛學生,喜歡學生,以溫存慈祥的態度、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使他們與自己越來越貼近,在兩顆心逐漸融化為一的過程中,教師按規范導之以行,或示范,或幫助,或催化,或促進,每一步施教無不浸透著期望和成功的喜悅。教師如果缺少對學生的愛,那么教學也會缺少激情。沒有課堂上師生間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產生教學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子的技巧。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是力的表現或變化。世界是力創造的,所以解決困難也必須拿力來才行。”“手和腦在一塊兒干,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這些陶行知親自闡述的教育思想,讀來耐人尋味,讓我明白了教育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需要挖掘的,教學生死的知識,不如讓學生自己從實踐中去領悟。
總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是極為深邃和豐富的,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恒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所要學習和所要做的也是多方面的。我作為一個教師,更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向前輩們學習,多積累知識,多和學生們相處,和他們成為親密的好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優秀的老師!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盞明燈,指引我繼續前進、感悟和探索……
【讀《陶行知文集》有感】相關文章:
游陶行知公園06-13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6
關于陶行知的名言09-27
陶行知文集心得體會05-02
陶行知精彩語錄大全07-27
陶行知教育名言10篇02-22
讀《陶行知教育文集》有感(精選34篇)09-25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08-16
《陶行知文集》讀后感04-30
《陶行知教育文集》的讀書心得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