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1
這是一部厚重的書,不僅在于它近千頁的篇幅,還在于它所展現在讀者面前真實的歷史畫面、曲折的故事情節、激烈的思想沖突與真摯的情感。
安娜與伏倫斯基和列文與吉蒂兩條愛情線索相互交錯描述,一悲一喜,一暗一明,相互纏繞又豁然分道揚鑣,悲喜相襯,令人悵然。同時夾雜大量對土地與農民關系的敘述、政治評論,對現有社會制度缺陷和隨資本主義發展沙皇制度所暴露出的弊端以及上層社會奢侈生活的批判與不滿,也抱有對時人提出的解決辦法懷有質疑而自己卻無法提供更好的方案而產生的沮喪。前者是本書的特性,后者是托爾斯泰作品的共性,時代使然嘛。
愛情與法律關系,世俗觀念與宗教信仰,個人對幸福追求和社會倫理道德等等這些之間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互相猜忌與不信任則是安娜個人悲劇的催化劑,而她的臥軌自殺則是時代悲劇的體現。仔細分析好像誰都是對的,拼湊在一起便全都是錯的,必須有無辜的人做出無辜的犧牲,否則就是集體的毀滅。
個性是人物的靈魂,矛盾是情節發展的動力,將個性鮮明的人物揉合進一個又一個矛盾里,故事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老托爾斯泰長于此道,加之他對現實生活的切身體會與對世事的真知灼見使他的.文章具有深厚的底蘊。
托爾斯泰的作品所考慮的問題主要又一個即要不要給農民土地。農奴制剛剛廢除,生產力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龐大又落后的沙皇俄國在突飛猛進的英法面前相形見絀。占全國九成以上的農民大多耕種著地主的土地,沒有生產積極性,作為大地主的托爾斯泰在個人利益與農民利益之間徘徊。怎樣實現利益的最大化,使生產資料得到最充分的利用是托爾斯泰所關心的問題。資本主義在俄國有了一定的發展,而農業卻長期停滯不前,造成的巨大貧富差距遠遠超出安全系數而俄國還要進行對外戰爭。在作家看來只有讓土地所有權給占絕大多數的農民,農業才會欣欣向榮,國家才會安定并正常發展,但這勢必損害占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的利益,而列夫?托爾斯泰正是其中之一。
對于安娜?卡列寧娜的對愛情的追求,我無法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一是因為在現代中國這是一件極其容易解決的事情(到民政局走一遭用不了一個小時),而在遙遠時代的遙遠俄國的復雜關系令我難以理解;二是正處于青春期的我對于“愛情”并沒有一個準確清晰的概念,所以不敢妄加評論。只是覺得兩個人在一起,裝點呆、賣點傻,何必分清“絲瓜藤和肉豆須”。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2
今天,我讀了《安娜·卡列寧娜》這本小說,小說主要講安娜是一個天生麗質、情感真誠、內心世界豐富的年輕女人,她由姑媽作主,嫁給一個思想保守比她大很多的官僚卡列寧。
多年來,她一直安于賢妻良母的生活,但與渥倫斯邂逅,又重新喚醒她對生活和愛情的追求。在當時的上流社會,私通并不少見,但安娜不愿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把她和渥倫期基暖昧的關系公開,從而被上流社會拋棄,同時也受到卡列寧的報復。她拼命掙扎,但還是無法擺脫悲劇的命運,最后臥軌自殺
。讀完整文,我對安娜產生了一種同情之心,安娜雖然做了對不起丈夫的事情,但是她沒有欺騙丈夫,而是毅然公開,雖然還是無法擺脫悲劇的命運,但安娜卻死得比較安祥,因為她沒有隱埋任何一件事情。
欺騙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善意的欺騙,另一種是帶有罪惡性和機智性的謊言。善意的欺騙是可以存在的,我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的一則故事,一個老媽媽有一個當兵的兒子,但是她的兒子在一次戰爭中光榮的犧牲了。他的 戰友不忍心把他的死訊告訴老媽媽,就在每年老媽媽過生日的時候以她兒子的名義寄一封信和一些錢 ,老媽媽看到信和錢,以為兒子生活得幸福快樂,就在幸福中安度過了晚年,這不就是善意的謊言。
機智性的謊言也是可以存在的,我曾在電視看過這樣一則報道:一位長得很漂亮而且特別有錢的小姐,有一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被一個流氓攔住,這位小姐很機智的用謊言去誘惑他,她說:“我家里有一位比我更有錢的漂亮而且更有錢的妹妹,她呆會就要下班了,路過這。這個流氓居然相信了她的說法,放她走了。
這小姐不就是用機智的謊言而逃避流氓的嗎?而罪惡性的謊言是不允許存在的,就拿我來說吧,在我上一年級的時候,學校里有一個小賣部,里面有好多好吃的東西,有一次上學,我偷偷的在自己的存錢罐里拿了10元錢去買東西吃,被小荊阿姨發現了,她告訴媽媽,媽媽問我時,我卻說了謊,媽媽很生氣的把我打了一頓,我知道媽媽不是在乎那一點錢,而是在乎我誠不誠實。
最后,我希望這個世界上永遠不存在罪惡的謊言。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3
這本書講了三對夫妻的故事,奧博朗斯基和陶麗,安娜和丈夫卡列寧,列文和吉娣。書中提供了三個不同版本的婚姻故事,在婚姻中會遇到的問題和不同的處理方法。
奧博朗斯基和陶麗的故事版本現實中比較常見,奧博朗斯基不斷有外遇,妻子陶麗困在生兒育女的家務中;妻子面對丈夫的外遇,雖然有憤怒,考慮到孩子撫養問題,原諒了丈夫。奧博朗斯基的外遇歷程并沒有止步于此,相反時不時尋歡作樂。社會中對于男女的婚外情適用兩套評判標準,奧博朗斯基的外遇并不影響他日常生活。陶麗的選擇是多數女性的選擇,保存家庭的完整而選擇原諒丈夫。
安娜和丈夫卡列寧的故事版本更加富有戲劇性。安娜去看望哥哥奧博朗斯基的路上,遇到了伏倫斯基,伏倫斯基開始追求安娜。安娜跟丈夫卡列寧之間沒有愛情,她恨卡列寧的虛偽,同時對于外遇也感到羞愧。安娜在公眾場合與伏倫斯基往來,卡列寧的要求僅僅是不讓伏倫斯基來家里。安娜在生女兒的過程差點難產死去,她祈求卡列寧原諒她的不忠,人性的復雜和多變。安娜病重中伏倫斯基自殺未遂,康復后安娜帶著女兒與伏倫斯基一起生活,并沒有離婚。同居后的安娜被上流社會排除在外,唯一能依靠的只有伏倫斯基,為了讓伏倫斯基后悔,安娜最終選擇了臥軌自殺。
安娜為什么會自殺,是因為愛情的.不可靠嗎?安娜把愛情看得太重,她拋棄家庭和兒子,跟隨伏倫斯基一起生活。安娜的選擇,迫切斷了社交生活,只依賴伏倫斯基的愛情,而這愛情在安娜看來,飄忽不定。安娜要報復伏倫斯基,唯一的方法是自殺,讓他后悔。為什么安娜要報復伏倫斯基,因為他的愛情讓她失去了一切,唯一可依靠的是伏倫斯基,是因為人在愛情中的易變的情感。安娜當時不選擇這段婚外情,情況會好嗎?也不一定,她已經看穿了丈夫的麻木,不能忍受這樣的婚姻。安娜的婚姻不會一直如此風平浪靜,她有不滿一定會反抗。
列文和吉娣的故事是少有的幸福婚姻的版本,列文第一次向吉娣求婚被拒,當時吉娣可能有更好的選擇——伏倫斯基。伏倫斯基后來轉頭追求安娜,吉娣失戀,故事出現轉機。吉娣去海邊休養一段時間,并從感情的傷痛中走出來。列文第二次求婚成功,兩人很快結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滿。列也最終從宗教中獲得了慰藉,列文和吉娣的婚姻生活有爭吵,但兩個人的心是在一起的。
人都有長期親密關系的需求,安娜的悲劇是那個時代身為女性的悲劇。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4
昨晚把《安娜·卡列寧娜》看完了,是簡版的,了解了大概內容。現在看書大有:“好讀書不求甚解”的味道。
書中有段話我始終不能理解:
“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就連左臉也由他打;如果有人奪走了你的上衣,連襯衣也給他……”
我曾經看到過前一句,是在一篇佛學的文章里。但我一直不明白,這就是佛學的忍辱負重的精神嗎?這就是“慈悲為懷”的闡述嗎?為什么?
說不清看了這本書什么感覺。
“安娜在年輕時由姑母做主嫁了大她二十歲的官僚卡列寧,一直安于賢妻良母的生活。但與渥倫斯基的邂逅,又重新喚醒了她對生活和愛情的追求。當時的上流社會,私通并不少見,但安娜不愿長期欺騙丈夫,毅然把她與渥倫斯基的曖昧關系公開,從而被上流社會拋棄,同時也被卡列寧報復。她拼命掙扎,但還是無法擺脫悲慘的命運,最后臥軌自殺。”
書中也有段對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假定你結了婚,你愛你的妻子,但是又被另一個女人迷篆…”
“對不起,我不理解這樣的假設,怎么可能呢?正像我不理解我怎么能在用過餐后馬上又到面包店里去偷面包一樣。”
“為什么不哪?面包有時那么的香,很難抵擋它的誘惑的1奧布隆斯基邊說邊笑。
列文也笑著說:“無論發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去偷面包。”
奧布隆斯基大笑起來:“我遇上道學先生了。如果有兩個女人,一個非常愛你,但你卻不能給她愛;另一個為你犧牲了一切,而且對你無所求。你會怎么辦呢?悲劇往往就是這樣產生的'。”
“假使你愿意聽我的意見,我就說,我不相信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你始終如一,這是你的優點,也正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終如一的性格,你要整個生活也是始終如一的,但問題是,現實生活決不可能這樣的,人生一直在變化,生活是多彩的。”
列文嘆了口氣,沒有回答。……
我在書外同樣嘆了口氣。
人,太復雜,太麻煩了!
很多時候事情并非橫是橫,豎是豎的。
但是看到列文的比喻我還是忍俊不禁,有意思!
我想起上學時的一件事,有個學習較好的同學抄作業,同學都意外,問:你怎么會抄作業?同學反問:“放著作好的飯菜不吃,為什么還要再去做?”
這是哪種邏輯啊?
安娜的結局比較悲慘,她得到幸福了?我以為沒有,有也是短暫的或強裝的,否則她怎會臥軌?
不同的社會成就不同的故事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相關文章:
安娜卡列寧娜讀后感02-05
《安娜卡列尼娜》的閱讀心得09-05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4-29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5-03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4-21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2-18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2-20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英文09-01
(通用)《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