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讀后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寫一份讀后感,記錄收獲與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讀后感1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是我國著名的現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們在小學課本中已經接觸了不少葉老的經典作品,從中我們讀到了一位愛生活、愛孩子的親切老人。但通過《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這本書的閱讀,一位懂教育、善教育、學識淵博的專業學者屹立于腦海中。這本書可謂是所有從事和語文學科相關的工作者必須拜讀的經典之一。
葉圣陶曾說:教育就是有關習慣的培養。眾所周知,閱讀和寫作是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無法避開的教學話題研究,閱讀中有關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寫作習慣的培養以及閱讀和寫作之間的關系這三方面的培養來分享我的收獲。
文中有一部分是與語文教學以及文學創作的相關內容,葉老從理論觀點再到名篇舉例,從抽象到具體,深入淺出地為我們指點迷津,不斷提高我們的專業素養。我覺得這部分內容不僅與閱讀相關而且也可以從中把握寫人物文章的一些技巧與方法。
書中提到有關寫人物的文章,是為了塑造人物形象,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心理等方面來刻畫人物形象,書中強調,無論是傳記還是虛構的小說,都必然有人物的對話和行動,且這是窺見人物全部生活及內心活動最顯著的表現。
其中傳記的人物對話都是真實的,是確有所言,但作者并不會把所有的對話滿篇呈現,寫成對話錄,而是要有所選擇,將能夠表現人物思想、情感、脾氣、習慣等的對話呈現在文章中,從而體現人物的內心,讓讀者感知人物的.為人。書中作者以《史記劉敬叔孫通傳》為例,通過叔孫通與漢高帝及其弟子相關對話,將叔孫通的知時變與“知當世之要務”這一特點生動具體地表現出來。
此外,作者還列舉了一篇經典的短片現代小說——魯迅先生的《風波》來說明這一問題,在創作人物時,對人物的語言行動的描寫要有所取舍,如若一股腦的全寫進去,讀者看了必會眼花繚亂,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足以顯出人物某種性格的行動,才值得寫進文章。
貼合我們的教學來分析,部編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課《將相和》,一篇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關內容改寫的文章,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來塑造廉頗和藺相如兩人的形象。但藺相如的有勇有謀,機智勇敢,以大局為重,寬容大度;以及廉頗的勇猛善戰,知錯能改,都是在具體事例中通過人物的對話和行動所看出來的。這也是應了葉老的那句話——對話和行動是人物的最顯著表現。
至于讀文章,葉老提到了一個最樸實的方法——揣摩,我的理解就是讀文章要邊讀邊思考邊質疑。而且一篇文章要真正理會它的主旨意義以及價值絕對不可泛泛而讀,我們說同一篇文章,同一本書,在我們不同年齡階段,不同的思想境界下去讀,都能讀到不同的東西,悟出些許道理。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在平日的教學中開展師生同讀共讀,每個人讀懂的東西是不相同的,提出的問題的角度出發點也是不同的,但總歸是有價值的,值得商榷的。
一篇成熟的文章,每一個部分都有其作用和價值,部分之和是大于整體的,這要求我們在閱讀文章的時候,要注重部分和整體之間的關系,從部分著手,但最終要落實于整體。
關于習作。葉老在書中提到小學作文教授的目的在于令學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樸實的說理,不生謬誤即可。文中強調,作文命題及讀物的選擇,要以學生為本利益,從學生角度去思考學生是否有此情感,此思想是否易于學生發揮,再者講授一篇作文時,老師只需把題目要求講明白,使學生能夠不偏不跑題即可,此外,勿需多言,否則勢必使學生的思想受限。
寫作教學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課本的例子來教學,慢慢咀嚼課本上一些好的句子,細心啟發,讓學生多思考、多討論、多練習,久而久之則會有寫作的感覺。文章的選讀,也是培養寫作的契機。先讓學生多,讀后教師指導,之后進行實操。比如一篇文章以敘述為主,教師可以教授敘述方法,之后可以讓學生寫敘事文,散文或其他文體同樣如此。
作為教師,在平日批改作文時,會發現部分學生的作文常常一氣呵成,不分段落,對于此,書中建議作者在定下題目后,思考審定本文含有幾段,并簡要標明每段的段意,如若是說理論事文,可根據語氣的停頓來劃分段落,以規避此類問題。
第三方面,閱讀與寫作之間的關系,葉老在書中明確提到: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基于閱讀的。只有老師教得好,學生讀得好,才能寫得好。
因此,教師在上閱讀課的時候,要注意一定要把文章講透徹。具體來說就是詞句要講清楚;全文要分析清楚;作者的思路是怎樣發展的;感情是怎么表達的等等,要做到這些,教師一定要透徹地理解課文,下功夫鉆研,關鍵還是要靠自己。
語文課堂,最終目的是達到“不需要教”,使學生養成一種不待老師教,自己能閱讀的能力。這就要求老師充分發揮教學智慧及教學魅力在引導學生聽課時,令學生不自覺地動腦筋。久而久之,養成學生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
簡單來講,即在講閱讀時,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如何有條理地表達出中心思想,讓學生和作者一起思考,之后在寫作時,就比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里的文章鞭辟入里,字字珠璣,這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語文學科研究者無法避開,且須潛心研究的一本著作。
書的最后還提出了為人師表,教書育人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有朝一日學生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能作文不待老師改。如果老師的訓練能達到這兩點,才堪稱教育之成功。
語文教學仍然需要認真的研究,對于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方法,不要求一致,只要學生獲得實際的效益,煉成讀書寫作的熟練技能最為重要。作為教師,要善于讀書,善于寫作,并且要明白其所以然,此外還要明白何為語文教學,如教學生閱讀習作等等。對于語文這一大學科的教學研究,我們仍需秉承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態度奮力前行。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讀后感2
葉圣陶先生是著名的作家、教育家、語言學家。在暑期靜心閱讀了葉老先生的書《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這本書共六輯,第一輯主要談了學習國文的方法,如《精讀指導舉隅》、《略讀指導舉隅》、國文教學的兩個基本觀念等,第二輯主要介紹針對當時的國文編輯要旨,相當于我們現在的課程標準。對于前兩輯的閱讀使我在語文教學上有了很多啟發。
一是語文學科的性質:語文是工具;二是關于語文教學的任務:語文的教學任務是養成學生的各種良好習慣!緊緊抓住這兩句話來開展以后的語文教學工作。
葉老在書中說:“老師的責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裝進學生腦子里去,因為教師不是一輩子跟著學生。”“如果學生坐定在位子上,聽到教師說今天講某一篇之后,才翻開課本或選文來,然后聽教師讀一句,講一句,逐句就讀講下去,直到完篇,別無其他工作,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那就是一件誤人子弟的事了。回想剛畢業那會兒,初入課堂,滿腦子想的都是將課文掰開揉碎的講給學生,生怕有一點講不到,學生們就學不會。那時的自己何嘗不是先生所說的反面例子呢!
教語文是幫助學生熱愛生活,訓練聽、說、讀、寫的各種能力,使他能夠運用語文能力在社會上起到必要的作用。
對于“幫助”,葉圣陶先生告訴我們,現代的教育著重要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教方法,重過程,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靠實踐來掌握語文能力。這種習慣可以是觀察能力,可以是執行力,可以是解讀能力、寫作能力、交際能力……一切與使用語文息息相關。可“養成習慣”比“直接講授”要動的腦筋更多了,要舉行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并要著重反饋,還要著重于日積月累,堅持不懈,非常考驗教師的各種能力。總而言之,一定要明白語文的性質是工具性!
關于語文課的教學任務,過去強調以老師講為主的知識灌輸,這樣的問題是,學生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就好像他們一直套著游泳圈在游泳,當某天脫離游泳圈的時候,可能就溺水了。在談到國文教學的目標時,葉老使用的三個詞“習慣”、“能力”、“技能”應該是針對“閱讀和寫作”兩方面的而言的。我認為相較于寫作,閱讀更為重要。葉老說:“國文教學懸著明晰的目標:養成閱讀書籍的習慣,培植欣賞文學的能力,訓練寫作文章的技能。”而學生養成、培植、訓練。憑借的就是一篇篇的課文。所以,葉老說,“課文無非就是個例子”,是學生學習作者表達形式的例子。而我們語文課的教學任務就是在課堂中利用好“課文”這個例子,教給學生關于作者表達形式的方法,來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需要教師帶領著孩子們在課堂中不斷地深挖,舉一反三,反復練習,將主動權還給學生,必要時予以指導和啟發。精讀課要指導,要有研讀的功夫。我們不能只是“教書”而更要“教學”。要教會學生“學”,學生就得有“預習”的習慣。葉老先生在書里就課前的預習和課上的練習提出了幾條操作性很強的.建議,時隔多年,仍舊沒有過時,甚至比許多當下花里胡哨的表演功夫要好得多,因為扎實,真實,返璞歸真才是硬道理。
“預習的初意不是要求學生弄得完全頭頭是道,最要緊的是讓學生自己動天君。”學生動了天君,得到理解,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得不到理解,便會有思索的念頭。《朗讀手冊》里說過,檢查學生是否理解一篇文章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把這篇文章讀一遍,看他的詞語、句子間的停頓。所以,大聲朗讀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法寶之一。讀的過程中圈畫不懂的生字生詞,依賴查字典,得到相當的認識。遇到多種解釋的,還應該弄明白每種含義要在什么語境下運用。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搜集用例,整理起來,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生字生詞的正當用法。借助現代的各種便捷的手段,工具書,電腦網絡,都比較好實現。預習有了問題,聽課時就有注意力,上課就有效果。教學學生“學”,上課須有“討論”,而不是一味地講。教師對學生思考討論的問題,進行指導、歸納,補充,闡發。學生在預習時練習了讀書,討論時得到思考,閱讀書籍的良好習慣就得到了逐漸養成。不論是課內書籍還是課外書籍的拓展都創造了一個較好的閱讀前提。用現代的方法來講就是以讀促思,以讀促寫,以讀代講。
學習語文,課內的精讀是方法,課外的整本書閱讀,也就是略讀才是關鍵,要運用課內學習到的閱讀方法去略讀課外的讀物,然后多多比較。欣賞文學的能力與訓練寫作的能力,“在于第一步透徹了解整篇文章。第二步體會作者意念發展的途徑及其辛苦經營的功力”。教師指一點門徑,給一點暗示。閱讀,體會,效仿。逐漸就學會了欣賞與寫作。精讀是是主體,略讀是補充。精讀是準備,略讀是應用。
“略讀”的作用,葉老強調“應用”這無疑是非常正確的認識,他認為閱讀的“習慣”來源于“略讀”這也符合應用當中“熟能生巧”的規律。這其實進一步解釋了“習慣”的養成的問題,不能單獨依靠課上的“精講精練”就能培養出學生的習慣。學生的略讀需要指導,這是葉老一再強調的。但這涉及了兩個相關的問題。第一個是教學時間上的問題。授課的時間有限,學生的精力有限。另一個是教材方面的問題。雖然現在學生的閱讀渠道很多,可和語文課本的銜接確是因人而異的,作為“習慣”還是要依靠學生的自覺,不能強求。葉老所談的對不同文體的閱讀的注意事項,可以說精準至極!“在從中吸收知識,增加自身的經驗;那就須運用思考與判斷,認清全書的要點,不歪曲也不遺漏,才得如愿。”好的小說和劇本,故事僅是跡象,憑著那跡象,作者發揮他的人生經驗或社會批判,那些才是精魂。詩歌,不但要分析地研究,還得要綜合地感受。古書閱讀要得到真切的了解,就必須明了古人所處的環境與所懷的抱負。但就做到這幾條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通讀葉老的論集給予我的幫助很大,他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于努力學習并實踐改革著語文教學的當下,絲毫不顯過時。我也將會在追隨光、靠近光中不斷成長。
【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讀后感】相關文章:
葉圣陶的名言02-17
葉圣陶閱讀理解09-21
葉圣陶名言15篇02-27
葉圣陶名言140句07-24
葉圣陶名言(15篇)04-26
葉圣陶讀后感07-28
葉圣陶作品的讀后感09-12
葉圣陶童話讀后感07-20
《葉圣陶童話》讀后感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