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和讀大學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書信集。在安德烈十四歲那年,龍應臺離開歐洲去臺北市政府工作,這一走,就是四年。等龍應臺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邊時,她發現安安變了,以前那個讓媽媽擁抱、親吻、牽手,以至于讓媽媽牽腸掛肚、頭發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站在龍應臺面前的,是一個“不認識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樣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歡什么厭惡什么,為什么這樣做那樣做”等,龍應臺都一無所知。四年的時間,猶如一道鴻溝,把龍應臺遠遠地阻隔在一個鮮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說話,可是一開口,發現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說什么好”。應對母子之間這樣的陌生和距離,龍應臺決定打破。
這樣的場景,一點也不難理解,14-18歲是快速成長期,這個階段,成長的不僅僅是個頭,更重要的是思想,當兩人的交往出現四年休眠期時,當兩人有了四年的距離時,你再想進入對方的世界,就必須想辦法打破阻隔兩人的堅冰,即使你們是母子。
為了了解安德烈,龍應臺決定和安德烈互通書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兩人一堅持,就是三年。
在35封來來回回的信件中,母親慢慢走近了兒子的世界;在35次來來回回的爭論中,兒子逐漸了解了母親。作為讀者的我們,也在這35封你問我答、我爭你論的信件中,逐漸澄清了兩代人的人生觀以及東西方的文化區別、思維區別,因為這不僅僅是兩代人在對話,更是是兩種文化在對話。
對于作為母子關系的兩個人來說,兩人之間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異。例如,母親拒絕奢華、崇尚簡單生活,在生活上從不浪費、不奢侈,對于這樣簡單的生活,兒子怎樣看待呢?兒子的評價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個裝馬鈴薯的麻布袋或者蓋上一條地毯”,兒子十分疑惑:“為什么不花點時間買點貴的、好的衣服來穿?為什么不偶爾去個從來不會去的酒吧,去聽自我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再例如,對待寫作,龍應臺總是在好多天前就準備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寫稿子;龍應臺寫作時是“吹毛求疵,注重細節”,安德烈寫作時是一邊聽音樂一邊和朋友寫MSN一邊寫信給媽媽;龍應臺把寫作當做“事”,安德烈把寫作當做“玩”,他期望寫的本身就是一個好玩的、愉快的過程,而不是工作壓力……
這就是媽媽,這也是孩子,很多時候,每個孩子都有不一樣于家長的看法。家長要想培養出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許孩子對自我說“不”。
對于作為中西方代表的兩個人來說,兩人的對話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別,這種差別體此刻生活態度和思維方式上。龍應臺很驚奇歐洲青年為什么沒有任何畏懼,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闖蕩;為什么滿腦子都是玩;為什么他們的父母不要求他們努力讀書,出人頭地;為什么他們的學校對他們沒有期待,期待他們回饋社會,報效國家……其實,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西方人崇尚“個人思維”,東方人崇尚“團體思維”。也就是說,在西方人意識里,一個人背起背包就能夠走天下;而在東方人的意識里,即使玩,也應當是一群人圍在一齊,唱歌、跳舞,玩大風吹或者躲貓貓,也要有必須的意義和價值,要從群體中尋找安全和歡樂。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則是更為閑適的生活方式:三兩個朋友,坐在咖啡館里,就為了友情而來相聚,就為了聊天而聊天,就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感受一下微風習習的午時……
這就是東方和西方的區別,東方人習慣于團體主義思維模式,西方人習慣于個人思維模式。很難說,是“團體思維”高于“個人思維”,還是“個人思維”優于“團體思維”,但有一點不能否定,在西方個人思維模式下,他們變得愈加的獨立和自尊,而我們的盲從和隨大流意識,跟我們的團體思維也應當有很大的關系。
經過龍應臺的文字,我再次審視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父母與子女到底是什么關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屬品嗎?是父母的私有產品嗎?父母有權利對子女的一生做出規劃嗎?
在養育兒子的過程中,我一向采取的是“放養”態度。但,看看龍應臺的文字,我對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父母僅僅是子女來到世界的一個通道,父母僅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護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滿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熱切地望著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頭張望他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線有多遠,有多長。
龍應臺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來形容父母和子女的關系,她說:“父母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緣分,就是在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的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時給他以守護,長大后給他以守望,并且,這守護和守望,還都是一廂情愿、自愿付出,僅此而已。對于長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權利參與他的生活,或者幫他做出決定呢?我們再看看龍應臺的做法。當二十一歲的安德烈開始抽煙時,龍應臺也很生氣,恨不得把他嘴里的香煙拔出來,“扔進大海”。但,龍應臺沒有這樣做,她在內心對自我說:“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里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煙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是一個‘別人’。”二十一歲,已經到了獨立自主的年齡,是成人就得為自我的行為負責,也為自我的錯誤承擔后果。一旦理解了這個邏輯,他決定抽煙,做父母的就沒有權力或權威約束他。龍應臺只能說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處一室的人,所以,請你不在室內抽煙。”
關于對人生意義和價值的`看法,龍應臺的文字也給人很大的啟示。當安德烈對媽媽說,他也許會很平庸時,龍應臺這樣說:“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歡樂。什么樣的工作能夠給你歡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你歡樂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者到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比較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一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而斗爭,還不如每一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
是的,人生過程本無意義,而我們就是要賦予它意義,我們賦予它意義的唯一方式就是體現自我的價值,感受生活的歡樂。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時,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能給人帶來極大的歡樂。
除了對工作的看法,龍應臺對朋友關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個比方:“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能夠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攔路,情形就變了,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同唱同樂的群體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僅有少年期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能夠能愈走愈孤獨。你將被家庭羈絆,被職責捆綁,被自我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復雜和矛盾壓抑,你往叢林深處走去,愈走愈深,不復再有陽光似的伙伴。”很多時候,我們在感慨友情的難得,殊不知,是自我沒有精力和本事再去培植友誼。
較之龍應臺的《目送》和《野火集》,《親愛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種溫情,因為她是站在一個母親的角度上去書寫,但,即使是和十八歲的兒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間播撒下思考。親愛的朋友們,在讀艱澀的文字之余,在繁忙走親訪友的間隙里,不妨,也拿起這本書,放松一下,看龍應臺到底在怎樣說。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2
這幾個星期的閱讀真的是收獲驚人的,我感覺到了我的問題,我感覺到了如何進行心與心的溝通,所以我有話跟您說。
一開始,我抱著應付的態度去讀,可后來慢慢沉浸在安德烈和他媽媽龍應臺的通信對話里。
看著安德烈在信里和他媽媽龍應臺說,他心目中的“Kitsch排名前十大清單”,其中母愛就在里面,我其實也好煩媽媽的關心。我現在越來越叛逆,總是喜歡和媽媽對著干,有時候還亂發脾氣,我也好想和媽媽有些交談,可是一開口就是學習,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有時候還能扯到我的朋友身上。書信,我也想過,可是媽媽每天六點鐘左右回來,一回來忙到七點多,吃完放八點多,做完家務睡覺,完全沒有空閑的時間。
每次我試圖和她交流,沒一會又扯到學習上了,說什么現在不好好學,以后會怎樣怎樣。一開始,我覺得沒什么,反正嘮叨一會就結束了,可是后來越來越煩,就和媽媽越來越少交流,我想,我和安德烈的遭遇差不多,我甚至有些羨慕安德烈,他的生活是自由的。
直到我在《親愛的安德烈》里看到了《給河馬刷牙》這篇文章,我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媽媽是不是也希望我以后可以自己選擇工作,而不是被工作選擇,我一直不懂媽媽為什么一直工作,不和我玩,我還埋怨過她,我到現在才知道,媽媽努力賺錢,是為了我以后生活能輕松點。
媽媽,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在我小學一二年級的那段時間,你每天都來接我,我每天都會和你說我在學校發生的趣事,一直滔滔不絕地講到家,而你,會笑著聽我說話,時不時插上兩句。周末,我窩在沙發里看書,你幫我準備午餐,餐桌上,又在計劃明天去哪里。
直到你幫忙外公做生意后,你完全不在家。每天我一個人放學回家,一打開門就是空曠安靜的客廳,你回來后,我和你說著我們班同學的事,你要不愛理不理,要不就是扯到學習上。
手指在計算機上飛快地動著,我安靜了,你沉默了,整個客廳只響著計算機“噼里啪啦”的聲音。
媽媽,我想進入你的`世界,可你不愿對我說,你想進入我的世界,我跟你慪氣,不讓你進來,我想說的是:媽媽,我不是千金小姐,不要總認為我什么都干不成;我不是大嘴巴,不要以為我什么都會說出去。媽媽你有什么事可以告訴我,我會盡力幫忙,不要總是放在心上,看到你的白發一天天增多我也心疼,媽媽,為什么不把我當做你的傾訴對象呢?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3
《親愛的安德烈》是在暑假期間虞老師推薦我看的一本書,是由作者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安德烈三年互通36封書信而改編成的書。對于這本書我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果早點閱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會更懂得媽媽的不容易和兩代人之間的距離到底是什么。書信中的內容包括了母子對文化、民主政治、獨立宣言、生活等的思考與探討。
龍應臺因工作原因離開德國,回到臺北工作,而安德烈則在德國上學,她一走就是四年。為了更好的了解安德烈她強烈要求與安德烈互通書信,征得了安德烈的同意,這一通就是三年。在來來回回36封書信中,母子會因為一個問題有不同的見解,安德烈會很深刻的去思索問題的根源,也許這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的'差異。東方人習慣集體思維模式,西方人則習慣個人思維模式,西方人在這種個人思維模式下越來越獨立和自尊,而我們卻隨波逐流。安德烈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都會和母親交流,而母親給予他更多的幫助是鼓勵和耐心的教導。
最可貴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并沒有因為年齡的差距、距離的遙遠、不同的思維模式而讓代溝越拓越寬,更多的是在書信中母子彼此間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一個十八歲少年內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的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就像龍應臺所說的:"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著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書中的第28封信"給河馬刷牙"中龍應臺給安德烈上了一堂人生中很重要的課,她對安德烈說:"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假定說,橫在你眼前的選擇,是到華爾街做銀行經理或到動物園里做照顧獅子、河馬的管理員,而你是一個喜歡動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認為銀行經理比較有成就感,或者獅子、河馬的管理員"平庸"。每天為錢的數字起伏而緊張斗爭,很可能不如每天給大象洗澡,給河馬刷牙。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體驗生活,你就會快樂。至于金錢和名聲,哪里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是啊,我們總是在追逐金錢和名聲,樹立錯誤的職業觀,好高騖遠。不明白"工作"的真正意義,我想使你快樂的工作才是最有意義的工作!
讀《親愛的安德烈》給我很深的感觸,尤其是在信中龍應臺對安德烈的教導和鼓勵,我不禁也會想起媽媽對我平日里的教導和鼓勵,媽媽總是告訴我"無論身在何處,遇到什么樣的事情,你最需要的是堅強,樂觀的面對生活!"所以每當我在學習上、生活中遇到困難,我都會很樂觀的去面對,因為人生總會有不期而遇的溫暖!同時,我也明白父母和孩子之間更多的應該是溝通,而不是一味的溺愛。就如同安德烈對母親說的:"媽媽,您跟我說話的語氣跟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您完全無法理解我是一個二十歲的成人。您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您知道嗎?您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您的"授予"或"施予",您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您的心態啊。也就是說,您到今天都沒明白:您的兒子不是您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您的"別人"!"
最后,我想說,不管您是仍在糾結不知道如何跟孩子相處的父母,還是不知道跟父母如何溝通的孩子,我想你應該拿起《親愛的安德烈》細細品讀,相信您會找到答案!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4
再次翻開龍應臺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現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人都正在經歷,或已經經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想想父母遲早會老去,自己遲早會長大。但我們卻也許都再不能走進彼此的內心。我也許到老,都不會知道我的父母,他們年輕時有怎樣的理想,他們是否也曾想去沙漠看看?他們又是如何把我們拉扯大,是否也曾灰心喪氣?而他們又是如何接受自己正在老去的事實,會不會害怕?他們又是否會也在試圖理解我們,試圖走近我們的心?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5
“我評斷一個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我驚訝,“成長”這東西多么纖細、多么復雜啊。
請問品味是什么?它不就是細致的分辨、性格的突出,以及獨立個體的呈現嗎?
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經受過的痛苦肯定會帶給你一些東西,讓你變的更強大,所謂你所受過的傷都是你的勛章
給兒子的問題
問題一:你最尊敬的世界人物是誰?為何尊敬他?
問題二:你自認為是一個“自由派”、“保守派”,還是一個“什么都無所謂”的公民?
問題三:你是否經驗過什么叫“背叛”?如果有,什么時候?
問題四:你將來想做什么?
問題五:你最同情什么?
問題六:你……最近一次真正傷心的哭,是什么時候?
兒子反問的問題
反問一:你怎么面對自己的“老”?我是說,作為一個有名的作家,漸漸接近六十歲——你不可能不想:人生的前面還有什么?
反問二:你是個經常在鎂光燈下的人。死了以后,你會希望人們怎么記得你呢?尤其是被下列人怎么記得:一,你的讀者;二,你的國人;三,我。
反問三:人生里最讓你懊惱、后悔的一件事是什么?哪一件事,或者決定,你但愿能從頭來起?
反問四:最近一次,你恨不得可以狠狠揍我一頓的,是什么時候?什么事情?
反問五:你怎么應付人們對你的期許?人們總是期待你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是獨特見解,有“智慧”、有“意義”的。可是,也許你心里覺得“老天爺我傻啊——我也不知道啊”,或者你其實很想淘氣胡鬧一通。基本上,我想知道:你怎么面對人家總是期待你有思想、有智慧這個現實?
反問六:這世界你最尊敬誰?給一個沒名的,一個有名的。
反問七:如果你能搭“時間穿梭器”到另一個時間里去,你想去哪里?未來,還是過去?為什么?
反問八:你恐懼什么?
很多人在內心深處其實都藏著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們土里土氣的、卑微樸素的原鄉。表面上也許張牙舞爪,心里其實深深呵護著一個青澀而脆弱的起點。
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6
第一次知道龍應臺這個人是在高考優秀作文素材里,她對兒子的一句話“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讓我印象深刻。
說來慚愧,一開始,我以為龍應臺女士是個男的,當知道她有如此成就的女性時,內心的敬仰之情更甚,也使我萌生了看這本書的想法。這本書主要是講述了龍應臺和安德烈的書信來往內容,她們之間的交流異于常人,卻親于常人。如果你認為她們的書信主要圍繞家庭親情就發錯特錯了,相反,她們更像兩個獨立人格圍繞各種問題的探討,這一舉動不僅使她們母子關系升溫,還進行了一場思想與交流的碰撞。
說實話,對于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的這種通過書信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的方法是很羨慕的,畢竟,這種幸福不是人人都有的.。我的媽媽在她青年那段時間當過一名人民教師,是具備雙方書信交流的條件,但是由于時間和觀念的原因,所以,這種交流方式也是不太現實的。但是,這并不代表,我和媽媽之間沒有互相溝通和交流。也許是因為是女孩子,所以我是和媽媽比較親一些,有什么事都喜歡和我媽說,以至于有時候感覺就像閨蜜一般親密,但是有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還是對媽媽有隱瞞的,哈哈哈。我覺得我現在的性格以至于說價值觀都是受到我媽媽的影響,而爸爸也許是不善言辭,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的也能從細微的細節中看出了爸爸的關愛,也許,父愛總是不善言辭,到飽涵深情。
致親愛的爸爸媽媽,
我愛你們(難以出口,卻深藏于心)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7
讓“它”拉近我們心靈的距離媽媽,最近我發現,你越來越不喜歡我了。總是叨叨絮絮地叫我做一些不必要做的“小事”——至少我是這么認為的。
當我做不好的時候,你還總是拎著我大罵一頓。還記得那次去和你逛超市時,就因為東西賣得有些貴,你就在反途中一路數落我,并叨叨絮絮地給我算了“一筆賬”:什么書本費啦、衣食住行費啦、甚至水費、電費都算上了,我聽著實在不耐煩,便“反駁”了兩句,沒想到這兩句在我看來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話語,在你耳中卻被灌上了一個新名詞——頂嘴。眾目睽睽之下,你舉起手要煽我,我扭頭躲開。于是,我發現你越來越討厭我。相應的,我也越發的不喜歡你。
其實,我們還是互相深愛著的,就像《親愛的安德列》一書中說的那樣:愛,并不代表喜歡。愛,有時也會是不喜歡吧!我們的關系是愈來愈僵……那時,我感到我們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們之間,就像白晝和黑夜,永遠不懂彼此的心。想和你和解,卻因那所謂的'“尊嚴”而不敢……幸虧在這個暑假,“它”來了。它的全名叫《親愛的安德列》。
我萬萬沒有想到,它被帶回家時,從來不愛看書的你,會第一個打開這本書,而且打開之后,就再也舍不得放下。我驚訝于那本書到底有怎樣的魔力,會讓以前“本書不沾”的你居然也加入到讀書之列……于是,禁不住好奇心的驅使,我也翻開了此書。只輕輕打開了一頁,我便再也禁不住這本書的誘惑了……因為,書中母子倆的關系和我們太像了,不是嗎?隨著龍應臺和安德烈的腳步,我們慢慢地走,直到到達對方心靈深處,解開了死結,才又回到自己的心間……
從此,我明白,白晝與黑夜之間還存在著黎明,黑與白總還有交匯的灰,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去相互理解和接納呢?現在,我終于明白,也感受到了,我們一直相互深深地愛著。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8
在這我上小學高年級的時候,發現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談話越來越少;與父母越來越疏遠;與父母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淡化。在早上起床后對父母只說“爸爸媽媽早上好。”然后就做自己的事情齒。吃飯時自己猶如與父母通常都是一言不發。猶如與父母站在同一塊冰山上,最后這塊冰山不知被什么?是兩代人的代溝;還是因為父母工作太忙,自己從幼兒園開始就一個人呆在學校里,除了星期六和星期天很少與父母談話。最后慢慢得與父母疏遠,慢慢得與與父母的感情淡化……
到了初一我的成績很不理想,父母幫我找了一位家教,當時我只是默認。補習了一段時間,那位家教知道我與父母的感情不好,便給了我一本書叫《親愛的安德烈》……
在這本書中寫了作者龍應臺在兒子安德烈14歲的時候離開了歐洲,去了臺北任職,在等到她回來的時候安德烈已經是18歲的小伙子。龍應臺覺得與兒子之間有了一座無形的墻。她感到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30年;也是兩國人。中間隔著東西文化龍應臺覺定一定要認識18歲的安德烈。于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用了三年的時間互相通信。就這樣他們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因此龍應臺在人生中認識了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的母親。
在我讀完這本書后自己深有體會,覺得自己應該與父母多多交流向父母訴說自己的.心里的痛苦和快樂…在書中第16封信中寫到每個人都會有自己藏在心中的小鎮以及自己最重要的東西,像我覺得自己最重要的不是父母而是朋友和藏在心中那最令我感到舒適感到快樂感到不寂寞的小鎮,也許這算不上是一個小鎮,一個家,但是卻令我感到一種特別的眷戀。也許以后你要永遠告別這個小鎮,永遠離開你的那些朋友,也許你和他們還沒有深交,也許以后,他們將從你的人生中完全消失。但是人生永遠就是這樣,一條道路往前走…現在就應該回想自己擁有的美好時光,把回憶擁在心里,讓它溫暖自己的心。自己是要向前走,但是要記得自己是從哪里來。而對于一個渴望父母把自己看做一個成人的人千萬不要嫌自己的父母啰嗦,因為他們永遠都是為你好,為你的將來考慮,而且他們永遠都是你最親愛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9
待細細品讀了龍應臺經典之作——《親愛的安德烈》后。
我有為之顫動和發自內心的心靈共鳴。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我覺得無比新奇、見解獨到。既有偏激、天真爛漫,又睿智幽默的安德烈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安德烈的生活豐富多彩,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我們現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這種兩點一線的生活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取得的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這也許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吧。在書中,只要滿十四歲了,就要用“您”來稱呼。但是,中國的家長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
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在書中,龍應臺會叫這樣的家長去對安德烈說,而不是對自己說,這對安德烈,無疑是一種尊重和鼓舞。中國的家長們也應當向龍應臺這樣的'媽媽多多借鑒和學習。如果所有人都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的懂事和一點點的叛逆,龍應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新式獨特的教育方法。學習書中的好方法,給孩子們一點應有的尊重,和自由。這樣能使像安德烈這樣處于叛逆期的孩子們,少走彎路。也能告訴家長,在面對如此棘手的叛逆期時,該如何正確地面對和引導。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0
在我的閱讀感受里,龍應臺是個令人熱血沸騰的名字。記得上世紀80年代末,我接觸到龍應臺的雜文集,即被龍旋風犀利深刻、頗具獨立性、充滿民主權利意識的文字深深折服,十分認同她被譽為思想界不讓須眉的鐵骨金剛、女斗士。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母子書信集,書中收錄了她與長子安德烈的`36封往來書信。母子倆以通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相信更多的讀者是被龍應臺的文字感動著的。她是一個溫情的母親,用所有母親都具備的關愛來關心兒子的飲食起居,譬如叮囑兒子不要在踢球之后吹冷風、不要喝太多啤酒。但她又不僅僅是一個溫情的母親,她在信中談得更多的是深入、知性的問題。她談自己的青春歲月,談價值觀差異,談對民族、國家、文化、道德的看法。這些從容的文字,一如我印象中的深刻、獨到、優美,但少了咄咄逼人。也許,是她把兒子當朋友來理性地交流;也許,歲月滄桑、豐富閱歷已略略磨平了她的棱角。
《親愛的安德烈》已紅遍大江南北,頻頻登上各大圖書排行榜的領先位置。我想,每個人都可以在這本書里找到共鳴,不管你是別人的父母,還是別人的兒女這本書一定能勾起你對人生的思考,以及頓悟。
而我,就像是做了一回龍應臺的粉絲那樣,把自己寫過的關于我女兒劉源源的幾十篇文章,放進了電腦里的一個新文件夾,起名《親愛的源源》。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1
一本好書,一張睡椅,幾束午后西斜的陽光,安靜地度過下午。我喜歡讀書,喜歡它像一位博學的老者為我排憂解難,讓我沐浴在陽光下,讓我看清大千世界。這個假期,我閱讀了《親愛的安德烈》,令我感觸很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安德烈十四歲的時候,龍應臺離開歐洲,再次相遇,安德烈已是一個十八歲的小伙子。
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龍應臺有著學者的深刻和謹慎,安德烈代表著新一代年輕人的想法。失去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龍應臺一定要認識成熟的大學生安德烈。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時間互相通信。龍應臺“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書中說到:“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是啊,擁有了本事才能擁有選擇的權利,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引路人,自己永遠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當擁有了自己創造的生活和尊嚴時,人生也就變得歡快和充滿意義。
書中又道:“人生,其實像一條從寬闊的平原走進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結伙而行,歡樂地前推后擠、相濡以沫;一旦進入森林,草叢和荊棘擋路,各人專心走各人的路,尋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擠擠的各人情感,那無憂無慮無猜忌的同儕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才有,離開這段純潔而明亮的階段,路其實可能越走越壓抑……”
人的一生很短,開始有父母的陪伴,后來有朋友的陪伴,再后來是妻子、孩子的陪伴。漸漸地責任變重了,孤獨也隨之而來,哪怕是最親近的人也難以訴說自己。
對每一個人來說,父母見證過我們所有最初的歲月,而我們見證著父母最美好的歲月。我們終究是象棋中的一顆小卒,漫漫人生路終究一去不復返,一去不回頭。就像書中:“卒子一過河,就沒有回頭的路。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現,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過了河的卒。”往前沖的路上,父母永遠都是最溫暖的'港灣,成功與落魄,他們永遠都支持著我們。是啊,普天下,也只有這樣的愛,雖然注定以分離為終結,卻不以欣賞為前提,不以結果而決定。
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懂得感恩,父母不管孩子年少時多么敏感和封閉,都嘗試著以各種方式,紙條、書籍、信件來與孩子溝通,現在想來,愛只是前提,表示我們愿意,愿意付出,愿意接受,可它不能代替努力,不能代替我們在彼此了解過程中所有摸索的成功與不成功,不能代替我們在表達和接受相處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稱而帶來的自我反省和調節,不能代替我們去表達、去溝通、去感受和了解。每位父母都在嘗試用最真摯的心靈與孩子溝通,也是就是那實際效果甚微卻清晰的態度漸漸打動了平靜的外表下極度不安的心靈。
讀完此書,也讓自己從此慢慢明白,人生是一場只知道方向卻沒有精細地圖的遠行,很難判斷百米之外,是溝塹,還是坦途,是深山密林,還是平湖幽谷。但是你給出的愛,你擁有的愛,卻可以超越境遇,不離不棄,始終如一。每個孩子都是一本經,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這本經好不好讀,就看做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風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還是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讀下去,繼續牽掛下去。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2
《傅雷家書》是父子書信集,而本書則是一本母子書信集,母親也是作家,是中國的母親和其德國的兒子教育理念碰撞錄。
母親是臺灣作家龍應臺,兒子安德烈則是一個德國青年,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與課外作業等等。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取得成功卻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很難同中國扯上關系。在這樣一個德國青年的眼里,臺灣是這樣的:“我不關心臺灣的過去,不關心淡水河的魚蝦是如何滅絕的,不關心在一個不民主的地區人們如何為爭取民主而努力,我也不關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意。”我想這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然后令其痛改前非。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這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我覺得安德烈對MM(媽媽)的語氣不像總統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從書中,我看到了另一種教育方式,另一種教育理念。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同時也作為一個有同樣年齡兒子的母親,書中可借鑒之處太多了。我們對孩子的管教實在太多了,以我們所謂的經驗為孩子制定了太多的條條框框,還美其名曰為了孩子好。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一條流水線,出來的是“一模一樣的產品”,而不是不拘一格的人才。孩子們的創意給我們教沒有了,許多的問題只有對和錯,是和不是這兩種答案。這本書,值得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去認真地讀,去認真地思考。它比《傅雷家書》還有更現實的教育意義。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3
前幾日去書店,給外甥女買童書,瀏覽了龍應臺的書籍,初識她是因為《目送》,在當當網上很是暢銷。尤其是那一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讓自己很是感慨。我很難想象母親和孩子竟可以這樣的交流。當龍先生遇到了所有家長都會遇到的問題——和自己的孩子終歸還是漸行漸遠時,甚至她的問題更為嚴重,在孩子最重要的成長過程中并未陪伴在孩子身邊,而且兩人中間還隔著一堵巨大的中西文化的差異之墻。但是龍先生選擇的是“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于是兩個人便一起寫了三年專欄,通過一封封跨越大洋的書信,一次次深夜的交談,讓所有人看到了,找到了和父母和兒女溝通的方法。36封家書談論的內容包含生活,社會,經濟,政治,人生,母親與孩子思想的碰撞交流融合清晰的展現在所有人的面前。如果說《傅雷家書》是父親對孩子諄諄的教誨,那《親愛的安德烈》就是母親與孩子深刻的交流。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雖是以母子交流為主,但大多通過對時事,對人生,對事情的交流來體現。文中涉及了許多問題,實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兩個我很有感觸的說一說。第8封,第9封信中,兩人討論了“兩種道德”的問題。主要針對日益明顯的貧富差距問題,不僅在臺灣在德國,在大陸也是,整個世界也是。我們在吃著好幾百塊的大餐時,是否可以想到還有孩子在山區里不知道什么叫披薩不知道什么叫漢堡。在我們倒掉殘疼剩飯的時候,是否可以想到非洲那些因饑餓導致水腫肚皮滾圓最終死掉的孩子。這是個非常嚴峻的現實問題,也是個非常嚴峻的道德問題。于是龍先生就提到了兩種道德,消極的和積極的。我們可以節約,可以不浪費,可以隨手關掉無人房間的燈,在并非很熱的時候不開空調,但是這個只是消極的道德。積極的道德是主動的抵制,主動的做一些事。而我覺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觸的話是“菲利普(龍應臺二子)說,誒呀媽媽,那你雞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大量養雞的嗎?他們讓雞在籠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爛肉,你說人道嗎?我說,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記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個人的事,不一定又邏輯來管轄。”雖然這話聽起來自私,卻確實解決的我的問題,許多次我徘徊于消極和積極的.道德之間不知如何取舍——那只是個人的事。
第27封信《給河馬刷牙》更是使無數人潸然淚下。文中龍先生主要寫到他的兒子覺得自己會一直平庸下去,而問龍先生是否會失望,龍先生的回答是只要覺得有意義,可以帶來快樂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別的比的,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別人比較,何來平庸?“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也讓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們要求我們好好學習的目的并不是要讓我們成為什么人,而是讓我們有選擇成為什么人的權利。
“龍應臺的文字,橫眉冷對千夫指時,寒氣逼人,如刀光劍影。俯首甘為孺子牛時,卻溫柔婉轉,仿佛微風吹過麥田。從純真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親愛的安德烈》,龍應臺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這樣的文品、人品,值得我們去品讀。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4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安德烈與母親的思想交鋒,一個德國青年與中國母親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在爭辯中陷入深思,在人世的比照中達到和解。
很多人羨慕這對母子,認為他們可以無話不談,而自己與孩子從來沒有交過心,往往只言片語結束對話。
那么,安德烈與母親究竟聊了什么?他們就像朋友一樣,沒有不可以交流的,愛情、友情、親情、性與惡俗、政治、音樂、興趣、理想、大學生活、東西方對民主的理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龍應臺把自己的十八歲告訴安德烈,安德烈把自己二十一歲的想法向母親傾訴,龍應臺不贊同兒子吸煙,卻也尊重他作為一個成人的選擇。龍應臺希望兒子陪在自己身邊,卻也接受安德烈和菲力普的獨立宣言。
正如龍應臺所說,“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雖然一個是母親,一個是兒子,但是文化的差異讓彼此還是存在截然不同的觀點和態度。我很喜歡這種因文化差異而產生的思想碰撞。
安德烈寫的第16封信《藏在心中的小鎮》,他說在德國小鎮克倫堡,他有一種眷戀的感覺,因為這是一個很國際的小鎮,身為混血兒的他一點也不突出。朋友穆尼爾是德國和突尼斯的混血,生在沙特阿拉伯,然后在迪拜、突尼斯長大。弗瑞第是德國和巴西的混血,除了德語之外還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英語,像這樣的混血兒太多了。
對于我來說,身為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血緣沒有那么復雜,很純粹,面對安德烈筆下這么多的混血兒,我還是覺得心靈受到一點觸動,原來世界的流動性竟是如此之大,人與人之間還可以大跨度地結合,原來人生還可以有這樣美麗的奇跡。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可以說開闊了我的眼界,讓我知道世界并不是單一的,“每一個人一定屬于一個國家”的.觀念早已過時,如今的人都具有多樣性,遠超過國家與時代的界限。
安德烈就香港與德國進行了深入比較,安德烈認為香港缺少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香港人似乎永遠在趕時間。而在德國,或者說整個歐洲,人與人之間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是歐洲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作為中國大陸的一員,我深知香港人壓力究竟有多大,工作究竟有多忙,摸爬滾打一輩子可能還只是一個“棺材房”,可是一切還是無限忙碌著。他們何嘗不想找一個咖啡館悠閑地喝咖啡,何嘗不想找個假期去旅行,可是他們沒法從競爭激烈的生活中抽出身子,這真的很難。
就像大陸很多的年輕人,身上背著房貸和車貸,生了孩子更是沒有一刻喘息的機會,你說他還哪有時間和精力去悠閑?
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但這也正是中國人努力的方向。
龍應臺面對兒子這樣的困惑,她說不能說香港沒有文化,如果從廣義文化來說,香港有通俗文化、商業文化、管理文化、法治文化,如果從狹義文化來說,一切與人文思想有關的深層活動,香港的確是匱乏的。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看出母親的見識和閱歷,針對兒子的困惑總是有足夠的寬度與深度進行解讀,所以他們母子也成為讀者心中的模范母子。
其實,安德烈并不是純粹的“西化”,難能可貴的他可以理解第三世界的辛酸與無奈,從來沒有擺出一副高姿態,隨時表達真正的自己,抒發真正的感情,讓人家不覺得他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公子哥,而是一個平易近人的大哥哥。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15
《親愛的安德烈》是龍應臺人生三書的第二本,從第一本的《孩子,你慢慢來》到兩代共讀的36封家書再到《目送》,她在向我們訴說著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而我比較青睞第二本書,可能對同樣處于青春期的我,會和安德烈與母親的信更有共鳴吧。
可能說起龍應臺,人們腦海里都會出現這段話,“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段話寫出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痛點,我們這一生,被父母目送著,然后我們再目送著我們的孩子,但是我們都很難去回頭張望,只因為我們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愛一直堅實地存在著。
但是撇開龍應臺對親情的敏感和理解,在《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中,她對孩子的關心與教育絕不僅僅停留在說教上,而是選擇走進兒子的內心,了解作為一個18歲孩子的內心世界。而這種了解不僅跨越了年齡的代溝,還跨越了國度,跨越了種族,跨越了文化。
為了更好的了解對方,與兒子分隔多年的龍應臺選擇了以信的'方式打開兒子封閉已久的內心。面對兒子來自青春期的“叛逆”,她既堅持自己的原則,但同時也選擇相信兒子;面對中西方兩國不同文化,龍應臺與安德烈更像朋友一般,討論著他們對政治,對文化的看法,而不是強行讓他接受自己的觀點;面對兒子的“落榜”、“失敗”,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他成功的定義不是唯一的,要敢于質疑。
“信”是一個很偉大的東西,它不僅傳遞著遠方親人的思念,它還是一種了解對方內心世界的工具,很多難以啟齒的想法和表達都可以通過寫信去告訴[]對方。而通過寫信以達到教育的目的是一種有智慧的方式,正如著名的《傅雷家書》一樣。不得不說,龍應臺是一位極具智慧的母親,正如她所說的: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而她做到了。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06-14
最新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02-15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五篇12-24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800字06-22
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5篇01-05
讀《親愛的安德烈》有感10-31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2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4-22
(熱)《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07-25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熱門】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