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麋鹿》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麋鹿》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麋鹿》讀后感1
走進麋鹿的家,一派山清水秀的景象。成群的麋鹿或走或停,或立或臥,悠閑地生活在青青草地上,簡直如同一幅美麗的畫。但是在這美麗的背后,有一段讓人心酸的故事。
書中告訴我們:麋鹿起源于中國。在距今約一萬年前至距今3000年時,麋鹿的繁衍生息最為昌盛。到了漢朝,野生麋鹿因為人類的捕殺而逐漸減少。清代,麋鹿已作為珍稀動物飼養在供帝王狩獵的南苑。直至清末,野生麋鹿被趕盡殺絕。僅存在皇家獵苑的二三百頭麋鹿也被亡國君主拋在腦后,成了饑民的'果腹之物和八國聯軍的刀下白骨。歷盡滄桑的麋鹿終于在中國本土滅絕。幸好,國外還存有當年中國送去作為禮物的麋鹿,才使得這個種群沒有消失殆盡。
回望這段麋鹿的生存滅亡史,沒有人不會不心痛。但是,一些人還未警醒,依舊瘋狂地對動物展開殺戮。我有些為動物鳴不平:為什么人類總是為滿足自己的私欲而不考慮的動物的生亡呢?動物也是一條生命!動物也是一條生命!
人類,請別忘了,還有許許多多和麋鹿一樣可愛、需要拯救的動物在呼喚、在等待你們去保護,去珍惜。
《麋鹿》讀后感2
我最喜歡的一篇便是雷·拉德伯里本人寫的一篇關于捕捉麋鹿的《麋鹿》了。這篇文章是作者的親身經歷,寫作者和老練的獵手馬修離開鎮子,來到麋鹿密集的大峽谷捕獵的事情。獵手馬修勇敢而又老練,既聰明又富有打獵經驗。作者是新手,膽子很小,弱不禁風,總會在不必要的事情上節外生枝,可見是馬修的一個“包袱”。在暴風雪中,作者和馬修又累又冷,但馬修卻沉著冷靜,淡然地點燃了一棵松樹。“嘩—— 刺啦——”劇烈的火燃燒著樹干,作者嚇得笨拙地后退一步,但是松樹很快就停止了燃燒,成為一團黑炭。就這樣,作者和馬修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過了多長時間,終于回到了鎮子上。讀完這篇文章,我被這個故事感染了,我仿佛看到了馬修正背著一個巨大的鹿角,掛著一個筐子,筐子里裝滿了許多條被精心割下的麋鹿肉,還手拿著鋼刀,飛奔著追捕一只看上去望而生畏的巨大公麋鹿。還有作者因為恐懼和寒冷而一邊緊跟著馬修,一邊瑟瑟發抖。
《麋鹿》主要聚焦于野生動物世界,強調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它還描繪出一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圖,在馬修引導作者走出森林的過程中,讓作者了解到野生動物世界以及自己的品質。馬修的勇敢和作者的笨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者對大自然進行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描繪,真是令人佩服。(.)
閱讀這部文集,就像欣賞一塊切割好的、有許多面的寶石:取決于你怎么拿著它,從哪個角度看它,這樣你會看到許多表面都可以反應出它關于生活的真實。
《麋鹿》讀后感3
在暑假里,我讀了一本名字叫《麋鹿》的書。書中有很多精妙絕倫的短篇小說,其中一篇同名小說讓我記憶猶新。
本文作者里克·巴斯1958年生于克薩斯州,作者作為一個大自然的愛好者,在1987年前往亞克峽谷大峽谷,以自己的親身感受寫了《麋鹿》這篇小說。這篇文章主要聚焦于野生動物世界,強調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也描繪出一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圖,在馬修引導“我”走出森林的過程中,讓我了解到野生動物世界以及他自己的本質。
作者以蒙大拿州西北部壯麗的亞克峽谷為背景生活、打獵的親身經歷引人入勝。我就來和大家分享我的閱讀感受。
故事中有一個人也就是作者。在峽谷里的第一年,他什么都不會,離狩獵季節還有最后一周的時間里,他一無所獲,由于他便向他的朋友一個叫馬修的人尋求幫助,教“我”怎么在荒無人煙的地區打獵。在馬修的幫助下一只麋鹿成為了他們的獵物,在森林里他們倆都以麋鹿肉為食,渴了就喝山泉水,直到后來,只有喝雪水。每天晚上,馬修都會生一堆火來抵御嚴寒,讓身體暖和。歷經半個多月,他們終于走出峽谷。
通過讀這篇小說,我覺得他們非常勇敢,因為他們在這么艱難的.條件下,能靠自己的毅力填飽肚子,并適應在惡劣的生活狀態下生存,體驗了極端條件下的生活,靠自己的努力走出峽谷,讓我們也初步了解了與野生動物世界和睦相處的意義。同時朋友之間在危難時刻互相幫助,互相鼓勱,互相關心的精神值得我學習!
【《麋鹿》讀后感】相關文章:
麋鹿王07-17
《麋鹿》閱讀題01-17
《麋鹿》教學設計05-30
麋鹿教學設計06-24
語文《麋鹿》教學設計03-07
麋鹿語文教學設計02-26
《麋鹿》優秀教學設計及反思11-29
參觀麋鹿園_550字02-14
麋鹿生物手抄報內容11-03
麋鹿教學設計(通用14篇)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