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巴金讀后感(精選8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繁星巴金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繁星巴金讀后感 篇1
小學我學過一片關于巴金的文章,上了初中,隨之又學了一篇寫景抒情的記敘文——《繁星》,這篇文章選自巴金的《海行雜記》,寫于1927年1月。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巴金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看星的情景,抒發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光明的追求。課文中選用了許多修辭手法,十分形象生動,富有情趣,巴金對星星的描述,由淺入深,由粗到細,讓我仿佛身臨其境,產生無限的遐想。“漸漸的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看似一個簡單的比喻句,可它的含義深刻,為什么我的眼睛會模糊,只有和星星十分親密、十分依賴才會有這樣的感覺。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靜的,是夢幻的。”這句話從觸覺、聽覺、幻覺三角度來描寫,使我受到了強力的感染。如果有一天,我在海上望著那漫天的繁星,伴著溫馨和甜蜜而沉睡,該是多么的幸福呀!
巴金離別家鄉,用星星來寄托他的感情,總有那么一天,我也會告別父母,離開自己的故鄉,到那時,我又該用什么來表達我的情感呢!
繁星巴金讀后感 篇2
看完繁星后,我明白這本書是巴金爺爺寫的,本書為圖文并茂地展示了巴金在不一樣人生歲月中的歡樂與憂愁,挫折與追求,也展現了巴金爺爺在文學創作上深刻的思索與感悟。
在這本書里我最喜歡的一篇文章《鄉心》,里面講了作者晚上不想睡覺,趁著大家睡覺的時候,跑到艙面上走不走,到了場面上就感到了一股寒氣,穿上大衣周圍沒有一個人,僅有機器帶聲音浪很小,船也開得很平穩,望著天空中的月亮回憶以前在家鄉的往事。
這篇文章其中的一段是出自唐代詩人張九齡的五言律詩《《望月懷遠》,這幾句詩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這幾句話讓我感受到了作者對遠方家人的思念以及由此引起的美妙的想象和完美的回憶,這篇散文寫的很美,好多處經過確切的生動的擬人比喻,讓我也感受到了作者仰望星空的歡樂和親切感。
繁星巴金讀后感 篇3
如果說巴金在一生中只有過一次“動情”的經歷,那么惟一的對象就是曾經陪伴他走過大半人生旅途的妻子——蕭珊。每當有人問起巴老與蕭珊的相識經歷...
平時,我喜歡看些書而這些書中有百分之六十的書都是冰心奶奶的作品例如:《繁星》、《春水》、《超人》、《寄小讀者》、《往事》、《南歸》、《姑姑》、《冰心兒童文學全集上》、《冰心兒童文學全集下》、《閑情》、《去國》、《平綏沿線旅行記》、《冬兒姑娘》等。
我特別喜歡其中的《繁星》。因為《繁星》中多是歌詠自然、母愛、童真、人類之愛的雋麗晶瑩小詩,我們都能看懂并理解。這首小散文詩是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是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贊頌,也是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從這幾句便可看出:
繁星閃爍著--
深藍的太空
何曾聽得見他們對語
沉默中
微光里
他們深深的互相頌贊了
鏡子
對面照著
反面覺得不自然
不如翻轉過去好。
繁星巴金讀后感 篇4
《繁星》是巴金的作品這篇文章選自巴金的《海上雜記》。
1923年,19歲的巴金和三哥毅然沖破封建家庭的樊籠到了上海,南京,考入東南大學附中補習班。在學習期間,參加了一些社會活動,著名的“五卅”運動對他影響較大,他的民主思想得到進一步發展。1927年1月15日,他乘法國輪船“昂熱號”離滬赴法,衛惠林同行,先后同船的中國學生計9人。他去法國是為了學習經濟學,“向西方找真理”,進一步研究無政府主義理論,考察歐洲的社會活動。法國既是無政府主義的發源地,也是當時歐洲的政治流芳者的庇護所。2月18日,“昂熱號”郵船抵達馬塞。19日巴金抵達巴黎。在郵船航行期間,巴金撰寫了《海行雜記》38則。《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記,寫于1927年1月。
繁星巴金讀后感 篇5
《繁星》這篇文章寫于1927年一月,選自文集《海行雜記》,主要寫了巴金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看到的繁星的不同的情景。
看完后,他感染了我,讓我也愛上星天,每當面對星星,我就會浮想聯翩,仿佛我也置身于其浩瀚的星空中。
繁星巴金讀后感 篇6
《繁星》,處處呈現簡約之美。結構簡:四個段落,三個層次,一句話開頭,連結尾都沒有。文字簡:標題兩個字,全文包括標點共五百余字,比小學生作文還短。內容簡:三個片斷,寫看繁星——從前在家鄉,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三種經歷,三種感受,思路清,線索明。語言簡:每個字,每句話,是什么說什么,簡單樸實,明白如話,真實可感。無長句,無虛語,無晦澀,自自然然,簡簡單單,清清楚楚。
簡約為人,是做人的境界,是不凡的追求;簡約為文,是作文的境界,是寫作的藝術。達到這種境界,非一日之功;擁有這種藝術,需久經磨練。簡約難得,簡約可貴,簡約是一種美,巴金和《繁星》這樣啟示我們。
繁星巴金讀后感 篇7
如果《繁星》只是讓人覺得簡約好懂,那它就不是《繁星》了。《繁星》自有它自己的美,一種蘊含在樸實簡約文字中的美——意蘊之美。
言中有意。作品中三次寫繁星,由于主觀條件(年齡、閱歷、心情)和客觀條件(時間、地點、氛圍)的不同,表現出的意境和感受也就不同。第一次是少年時代,在自家院子,臥看時,所見的天空有限,顯得深而且遠,因此有回到母親懷里的感覺。第二次是三年前(1924年),是在南京的菜園地。那時,風華正茂的巴金和三哥毅然沖破封建家庭到了南京。來到廣闊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學的知識,再看星星,巴金感覺很親切,更希望光明無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巴金當時23歲。1927年1月,他離滬赴法,目的是“向西方找真理”,進一步研究無政府主義理論,考察歐洲的社會活動。去國之際,對未來有種種設想,又有淡淡的鄉愁,他不由又回憶起童年來了。三個場景中,隨著作者年齡和閱歷的增長,他對星空的觀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言中有情。從前,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懷里似的”,這是巴金對星星產生的溫馨之感和依戀之情。三年前,“好像它們(星星)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談話一樣”,這,既是巴金對光明的追求,又有他與星星親密、投機的伙伴之感。如今,“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巴金在海上看星星則無比舒心、安詳和陶醉,體現他與星星的知心之情。《繁星》,蘊含著作者的童心、童趣,蘊涵著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親近,蘊涵著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蘊涵著作者對故鄉、祖國的依戀,蘊涵著作者去國懷鄉的孤心和憂情。
2005年10月17日,巴金走了,20世紀良知的符號、講真話的倡導者、中國文學的巨匠,那叢燃燒了101年的'生命之火熄滅了。他寫過:“讓我做一塊木柴吧。我愿意把我從太陽那里受到的熱放散出來,我愿意把自己燒得粉身碎骨給人間添一點點溫暖。”他說過,他不喜歡“名人”這頂帽子,他需要的是安靜。他還說,“講出了真話,我可以心安理得地離開人世了。”他,終于如愿以償了。
有你在,燈亮著;你不在,心亮著。
繁星巴金讀后感 篇8
我愛月夜,但我也愛星天。從前在家鄉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納涼的時候,我最愛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望著星天,我就會忘記一切,仿佛回到了母親的懷里似的。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門,每晚我打開后門,便看見一個靜寂的夜。下面是一片菜園,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藍天。星光在我們的肉眼里雖然微小,然而它使我們覺得光明無處不在。那時候我正在讀一些關于天文學的書,也認得一些星星,好像它們就是我的朋友,它們常常在和我談話一樣。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對,我把它們認得很熟了。我躺在艙面上,仰望天空。深藍色的天空里懸著無數半明半昧的星。船在動,星也在動,它們是這樣低,真是搖搖欲墜呢!漸漸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見無數螢火蟲在我的周圍飛舞。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靜寂的,是夢幻的。我望著那許多認識的星,我仿佛看見它們在對我霎眼,我仿佛聽見它們在小聲說話。這時我忘記了一切。在星的懷抱中我微笑著,我沉睡著。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孩子,現在睡在母親的懷里了。有一夜,那個在哥倫波上船的英國人指給我看天上的巨人。他用手指著:那四顆明亮的星是頭,下面的幾顆是身子,這幾顆是手,那幾顆是腿和腳,還有三顆星算是腰帶。經他這一番指點,我果然看清楚了那個天上的巨人。
看,那個巨人還在跑呢!《繁星》寫于1927年作者赴法留學途中。
作品中三次寫繁星,由于主觀條件(年齡閱歷心情)和客觀條件(時間地點氛圍)的不同,表現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作者使客觀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轉來化成了有情物,物與我融而為一,讓人們從鑒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臥看時,所見的天空有限,顯得深而且遠,因此有回到母親懷里的感覺。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園地,作者當時掙脫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籠,來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學的知識,因此覺得星星很親切,光明無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動星移,追引起夢幻之感。去國之際,對未來有種種設想,又有淡淡的鄉愁,不由又回憶起童年來了。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繁星巴金讀后感】相關文章:
巴金《繁星》說課稿08-08
巴金《繁星》教學反思11-20
巴金《繁星》教學設計(精選10篇)09-08
巴金作品《繁星》課堂實錄01-15
巴金《繁星》課文原文(蘇教版七上)09-15
七年級語文:巴金《繁星》教案02-27
《巴金自傳》讀后感02-24
《家》巴金讀后感08-16
《家》巴金的讀后感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