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精品)
讀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傲慢與偏見》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1
《傲慢與偏見》(英文: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國著名作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小說以男女主人公的愛情糾葛為主線反映了人性中傲慢與偏見的缺點。小說主要講述了鄉紳之女伊麗莎白 班內特和貴族達西之間的愛情故事,其中還穿插了其他幾個愛情故事。
活潑聰明,對很多事情都有著自己獨特見解的班內特家二小姐伊麗莎白在剛搬到附近的賓利先生舉辦的舞會中遇見了傲慢富有的單身貴族達西先生。當賓利先生在舞會上建議達西先生和伊麗莎白跳舞時,達西先生卻說:“她還沒有漂亮到可以打動我的地步。”而此話恰好被伊麗莎白聽見,令伊麗莎白對達西先生的產生了偏見。與此同時,被公認為最優秀的最討人喜歡的紳士賓利先生與伊麗莎白的姐姐簡產生了感情。在接下來的一系列接觸中,達西卻對聰明獨特的伊麗莎白產生了不可遏制的感情,但由于狡猾奸詐的韋克翰對達西一番污蔑,伊麗莎白對達西的偏見越來越深。達西先生也因為伊麗莎白家人的粗俗以及的她的親人地位不高竭力隱瞞自己的感情。隨后達西先生勸賓利搬回倫敦。簡痛心不已,伊麗莎白則十分生氣。伊麗莎白應自己最好的夏洛特和柯林斯新婚夫婦之邀去拜訪他們,并在那里與達西先生充分。達西先生幾番爭扎,當面向伊麗莎白承求婚,但他告白的態度仍是傲慢,伊麗莎白大為驚訝,但因為達西先生的態度、韋克翰先生之前的指控和得知是達西先生曾阻撓賓利和珍在一起,憤怒的她告知達西:“即使世界上所有男人都死光了,(她)也不可能同他結婚。”達西交給伊麗莎白為自己的行為辯護,解釋了他勸賓利搬回倫敦的原因,揭露了韋克翰花花公子、投機取巧的真面目。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也逐漸消除了。后來,伊麗莎白和她的舅父母嘉蒂納夫婦同偕旅行,并參觀了達西先生的故居彭伯里。在莊園內散步的時候竟巧遇達西。達西的行為舉止顯得親切了許多。伊麗莎白這才發現,原來他的傲慢后面隱藏著真誠、慷慨的本性,對他開始有所改觀。但當二人正在增進感情的時候,卻突然收到消息,得知伊麗莎白的妹妹麗迪亞私奔了。由于伊麗莎白的`疏忽,沒有揭露韋克翰的真面目,才使得年輕幼稚的麗迪亞上了當,同韋克翰雙雙逃出軍團躲避賭債。達西找到了韋克翰,替他還清了賭債并迫使他同麗迪亞結婚,挽救了麗迪亞和班內特家的名譽。盡管達西要求保密,但麗迪亞的快嘴和嘉蒂納太太最終的坦白仍使伊麗莎白了解了實情,并徹底扭轉了她對達西的情感。最終伊麗莎白向達西敞開了心扉,賓利也回到了簡的身邊。
小說中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達西先生,雖然他最開始表現出他傲慢的一面,但是他的所做所為都透露著真誠,慷慨。最重要的是他被伊麗莎白拒絕后所做的改變令人折服。但是一個人傲慢就無法得人心,對一個人有成見之后便無法公平判斷事情的結果,倘若達西先生一開始不那么傲慢,伊麗莎白不因為自己的偏見遮蔽雙眼,也許他們的感情之路會更通順。不止是愛情,在生活中我們也不應該持有傲慢的態度和對別人抱有偏見,那么我們的生活也會平穩很多。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2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
看開頭幾章時覺得很無趣,到后來才明白這里是在為以后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他的話里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來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著鼻子走。說實話,我并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說明她是一個“愚人”。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么對他產生好感?對于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說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著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雖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說,可就連我這個活在二十一世紀,以旁觀者的身份看這個故事,仍然對韋翰產生好感,又豈能怨伊麗莎白這一個生活在過去時代的姑娘??
合上這本書,仔細地品味一番,方才發現,整部小說,之所以吸引人,完全是因為它輕松幽默的格調。伊麗莎白的嘲笑諷刺,正將那些自視紳士、淑女的貴族的本來面目暴露無疑。
奧斯丁的小說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于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煉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來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征。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
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突然覺得,命運是奇妙的,你永遠不知道生活中將要發生什么,生活就是生活,你想這樣,可它偏偏是那樣。人的手掌太小了,握不住它驚喜和傷害,只是聽由它傾盆而來。所以說,我們每一個人真的需要勇氣來面對流言蜚語。勇氣絕不是沖動,而是追夢者對未來對理想的一種執著。也許你曾有過這種感覺:偌大的世界你孤單地前行,丟棄了合乎自己的理想而顯得空空蕩蕩,你以為自己還要寂寞地站很久,以為就算丟棄了整個世界也依然可以安穩地生存。這時,想想達西,想想他的勇氣,也許就該知道如何去做了。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3
這本書是我在暑假時侯看的。一開始,只是見同學在津津有味地品讀,加上書名比較有特色,就使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作者簡.奧斯丁的代表作,曾取名為《初次印象》,它是以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為題材,然而特別的是,它主要描述的是四對男女之間的愛情糾葛。
在這四場婚姻中,作者表現了兩種類型,一種是幸福的,另一種是不幸的。其中夏洛特和柯林斯,莉迪亞和威克姆,一個是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之上,夏洛特雖然是個長得并不漂亮的已27歲的大齡未婚女性,但以她聰明的頭腦應該不會看上既愚蠢又傲慢的柯林斯,但卻因為柯林斯的穩定的經濟保障,加之自己沒有任何的遺產,所以便“拾人牙慧”般的嫁給了伊莉莎白拒絕的而且自己并不喜歡的柯林斯。作者也從側面反映出了那時婦女的悲慘命運;另一個是,建立在沖動與美貌的基礎之上,莉迪亞是家族中出了名的自由放蕩的輕浮女子,這一點剛好與威克姆相似,莉迪亞因沉迷于威克姆的美貌,在與妹妹基蒂的秘密計劃和威克姆的誘惑下,便不顧一切的和他私奔了。后來才在達西的幫助下結為連理,雖然莉迪亞很愛威克姆,但是威克姆的本質并未改變,因而婚后不久就對莉迪亞感情變淡啊,自己另找新歡了。
而簡和賓利,伊莉莎白和達西就要幸福的多,雖然他們歷盡了艱難,但終究終成眷屬。他們也是最為登對的兩對,即使賓利一開始受到家人朋友的影響,而放棄過簡;即使伊莉莎白因為聽信威克姆的讒言而對達西產生了很深的偏見,單憑借初次印象對達西妄加推論。但是真愛是什么也阻隔不了的,它會沖破一切禮教與思想的束縛。
另外作者對人物的刻畫也是惟妙惟肖的,在貝特利家族中每個人的個性都很鮮明,即使他們是一家人,天天住在一個屋檐下。其中對貝特利夫人的描繪更是達到了淋漓盡致的程度,把多種特點集于她一身,從而與其他的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她的丈夫與她的性格存在很大差別,哎!倘若她的'丈夫不要貪念青春美貌,青春美貌通常賦予的表面上的善氣迎人,就不會娶到她這么個智力貧乏而又心胸狹窄的女人。也不會導致結婚不久,便終結了對她的一片真情,夫妻之間的相互敬重和相互信任,早已蕩然無存。
這本書內容之豐富,關系之復雜,感情之深切,令人久久難以忘懷!“天下有不少人,因為自己的傾率而招致不幸之后,往往會從恣意做樂中尋求慰藉,借以彌補自己的愚蠢與過失。”而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幸福是要靠自己去爭取的,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會幸福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傲慢,即使自己有傲慢的資本,也要事事保持低調。凡事未等到充分的了解之后,不要對它妄下定論,更不要對它抱有偏見思想!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4
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的這部小說以男女主人的愛情糾葛為主線,主要描寫了四起姻緣,分別代表了社會上四種不同的婚姻觀念。貝內特夫婦有五個千 金小姐均未出嫁,由于沒有男性繼承人,根據英國當時的繼承法,五個女兒每人只能得到一千英鎊的財產,這樣一來她們將來的優裕生活就成了問題。因此貝內特太太就急不可待的想讓她們嫁到有錢有勢的家庭里,四段不同的愛情也就開始了。 貝內特太太的大女兒簡長得很漂亮,是位傾國傾城的女孩。她生性嫻熟,性情溫柔,沉靜,和善羞怯。一個偶然的舞會中,她與賓利一見鐘情。而賓利是一位家財萬貫的單身漢,盡管他很有錢,還是那么平易近人。他年輕英俊;生性活潑,開朗隨和的性格都為他們倆的幸福鋪了一層紅地毯。但在這時,賓利的姐姐向賓利獻殷勤,把他給騙回了倫敦,無法與簡相見,幾經周折兩人最終終成眷屬,婚后情意融洽,恩愛彌篤。我很佩服簡與賓利的愛情,在經過幾次的困難曲折后,他們依然懷念著對方。這種經久不衰的愛情故事,是多么的令人向往和贊嘆,他們遇事沉著冷靜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貝內特 太太的二女兒伊麗莎白,個性活潑大方,聰慧與美貌并俱。她在一次舞會上受到達西先生的怠慢,自尊心受到傷害,因此對達西產生了偏見,而達西出生貴族,家財萬貫,一表人才,自視甚高,目中無人,很是傲慢。后來,他才慢慢發現伊麗莎白的機敏聰慧,談吐不凡,并且對她 產生了愛慕之情, 但達西先生卻看不起伊麗莎白的家人,因此極度克制自己的感情。但最終還是向伊麗莎白表明了心意,由于伊麗莎白對他有偏見招來一頓痛斥。此后達西為了改變伊麗莎白對自己的看法,開始對人尊重并且不再傲慢, 后來伊麗莎白的偏見也隨之沒有了。兩人最終走到一起,過上了幸福的日子。伊麗莎白本來拒絕了達西的請求,之所以后來接受了,是因為她得知達西是一個和藹可親,溫和寬厚的人。婚后正如想象的那樣幸福。看來一個人的品質事關重要,我們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貝內特 太太的`第五個女兒莉迪亞膽大粗野,放蕩不羈,買弄風騷,因為貪戀貪戀美貌和感情沖突的緣故,跟軍官威克姆私奔,而威克姆也只是個地地道道的花花公子,婚后不久兩人便情淡愛馳,男的常去城里尋歡作樂,女的躲到姐姐家里尋求慰籍。還有伊麗莎白的好友盧卡斯,她是個只把婚姻當成人生目標因此答應了一段毫無感情的婚姻,婚后兩人貌合神離,無幸福可言,這是一樁以犧牲一切高尚感情來屈就世俗利益的不幸婚姻。這種不幸的婚姻,只會害了自己。
這本書會使你受益無窮,趕快去讀它吧!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5
前些日子讀了《傲慢與偏見》這部經典的小說,腦子里做了很多思考,有了很多想法,想著今天在新浪博客寫一下讀后感吧。奧斯汀的《傲慢與偏見》,正如她自己所說,是在兩寸象牙上細細的雕刻,它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反映婚姻問題的小說是作者作品中最受歡迎的一部,也是她本人最喜歡的作品。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說家。在英國小說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整部作品沒有滂沱的氣勢,沒有曲折跌宕的情節,但就是這種簡單,精致深深地吸引著我們。
奧斯汀短暫的一生幾乎都是在英國的鄉間度過的,也許就是周圍樸素、寧靜的氛圍孕育了她淡然的氣質。并不能因為沒有豐富的經歷,就對她的對于事物的分析能力有所懷疑,讀過《傲慢與偏見》的人一定會為她細膩、敏銳的情感所折服。在寫《傲慢與偏見》時,她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女孩,難道這不是一種天賦么?她的確很少接觸“外界”,但思想存在,想象存在,這一切的存在就足夠。這部作品,你會覺得它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還是一部世態小說。他的主要篇幅時談婚論嫁,中心故事是本內太太嫁女兒,主要相關人物確實不過三四戶人家,有貴族上古人家的有錢老爺,太爺,少爺,小姐,太太,以及軍隊里的親戚朋友,還有當時社會的牧師。故事的情節是通過舞會,會訪親友,婚姻,市集,教堂,宴會等場合串連的,最后本內太太的五個女兒嫁出去三個,其余兩個也適得其所。另外在不知不覺中還解決了鄰居大女兒的燃眉之急。在《傲慢與偏見》中,婚姻戀愛當事人對事件的態度,認識以及相關人物的.反應,看到當時中產階級社會普遍的世態風氣。諸如對社會人生至關重要的婚姻與財產二者之間的關系。十七世紀資產階級革命之后英國封建等階級制度的瓦解過程中社會階級關系和人際關系的變化,婦女的覺醒等。
在眾多人物中,不論是主人公伊麗莎白,達西還是陪襯任務,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色,讓讀者對“人性”有了更清楚地了解。伊麗莎白的獨立不羈、蔑視權貴、敢做敢為、秀外慧中;達西的冷峻,高貴傲慢;簡的善良客人;殯禮先生的平易近人,誠實;魏肯的狡猾奸詐,心狠手辣;本內特太太的實力,無聊等等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個鮮活的角色。這也是小說思想內容的本質——“對人性最徹底的了解”。
這一部看似又是一個“灰姑娘”的故事,但聯系他的歷史背景來看,它確實反映了當時英國平民資產階級地位的升遷;同時也正是對當時正在進行的法國大革命中自由,平等呼聲的一個遙遠的曲折回應。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6
在好朋友的極力推薦下,我買了英文原版的《傲慢與偏見》,花了幾天的時間努力的讀完了。一見傾心!當然名著也不是毫無瑕漬的。在喜歡的同時我也萌生了很多的想法。
先說說我發現的優點吧。從風格上看,它有與眾不一樣之處,這是毫無疑問的。大多數書都是從男性的角度來寫,即使是《簡愛》和《呼嘯山莊》這樣以女性為主角的小說,也基本上從男性的角度去詮釋,而《傲慢與偏見》則明顯地充滿了女性思想色彩,包括世界觀及生活方式。這一點在寫作資料上得到最好的體現:假如是男作家,寫作的作品大多具有驚險色彩(只是強弱的問題),而本書中,最激動人心的一段也可是是威克姆與伊麗莎白之妹私奔(并且結局并不悲慘),作者能想到的最惡劣的行經也只是一些人與人之間的簡單欺騙;貫穿全文的一件事就是母親如何嫁女兒。這一系列的事實,都表現了這本書的女性化,而這類書在那個時代當然極少,所以我認為這是本書極大的成功之處。
一部好的小說應當能夠反映一個時代的風貌,就這一點而言,此書也表現得相當成功。讀了這本書,頭腦中不難構成當時歐洲女性社會的狀況——所有女子都以嫁出去作為一種榮譽,而不管嫁給誰,婚取成了婦女唯一的人生目標,真正的感情既少見,又難以被理解,作者深刻揭露與批判的正是這些。
談到缺點,我想與其他書作比較:就利用語言的本事而言,它不如《基督山伯爵》;就故事的曲折豐富性而言,它不及《亂世佳人》;就表現社會顯示的高度而言,它不及《高老頭》;就人物心理描述而言,它不及《紅與黑》。但畢竟這些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它要描述的社會現實決定的。
讀完這本書,我想將它與《亂世佳人》進行比較。這兩本書在故事資料、情節發展上太相似了,就連人物也如出一轍:伊麗莎白對應斯佳麗,達西對應瑞德,賓利對應維希利,簡對應媚蘭。前兩者間關系由感情封凍到暖化,再到強烈;后兩者的感情始終如一。唯一不一樣之處就是,《傲慢與偏見》以和平為背景,后者以戰爭為背景。試想,讓賓利處在亂世,他必然會與維希利一樣落魄。
在感情的激烈斗爭與轉化上,這是無法比擬的。《亂世佳人》以戰爭為背景,那么感情的沖突自然容易表現,而這些是《傲慢與偏見》無法輕易到達的藝術效果。對整場戰爭及戰后的`社會問題,《亂世佳人》也都表現的很成功,于是這本書的境界也就由兒女私情升華為對國家、對社會的深刻思索,這是《傲慢與偏見》匱乏的東西。
從整本書的藝術性來看,《傲慢與偏見》的確不如《亂世佳人》。但這在深刻思索后的確不難發現,也不難理解。奧斯丁作為女作家確有她對藝術感悟本事的局限性,這是能夠原諒的。所以至今我還是堅信,《傲慢與偏見》的確有很多過人之處,毛姆將它列為世界十大著名小說之一是有道理的。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7
不少同學說《傲慢與偏見》值得一讀,我也想一睹為快。終于,等到放假了。我便一頭栽進了這本書里。我倒是想看看,這本書有多吸引人。
我總是這樣,沒讀時,總是不相信這本書有多么的好看。當讀進去后,又深陷其中,無法自拔……心情總會隨著情節而起伏跌宕。
也許是因為還處于青春年少階段,對其中的愛情格外的關注。特別是伊麗莎白和達西這對經歷過重重考驗的情侶,他們的愛情更是虛幻縹緲。偶然的機會,讓他們終于彼此了解,信賴。
當然還有簡和賓利,柯林斯和夏洛特,威克漢和麗迪亞。
但我還是比較喜歡達西和伊麗莎白這對情侶。剛開始,他們給對方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伊麗莎白認為達西傲慢無禮,而伊麗莎白所處的社會階層,和她那些不體面的親戚,讓達西忽視了她自身的優點和美德。后來,達西終于認識到了伊麗莎白的高貴和她身上所散發出來的氣質是那樣的值得人去愛。盡管他曾被伊麗莎白拒絕,可他毫不氣餒,通過他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行動,消除伊麗莎白對他的偏見和誤解。伊麗莎白也開始認識到達西為人的正直,和他的性格。雖然后來達西的姨媽從中阻撓,可這反倒促成了這對情侶更加堅定的走到一起,他們終于沖破一切阻礙,結成連理。
這是部浪漫又現實的愛情。愛情沒有浪漫就失去其美好的色彩了。但是小說中種種關于門當戶對,以及財富對婚姻的考量卻充斥其中。伊麗莎白為自己家人的行為給自己帶來的影響萬分懊惱,達西也因此勸賓利先生離開簡,后來自己也是在理智與情感較量之后萬分矛盾地向伊麗莎白吐露心事。
達西繼承祖業,生活無憂無慮,在上流社會里也是受人尊敬,在那樣的地位,一切的美德都不為過,慷慨大方,助人為善,這些東西無助與對他形象的豐富,對他倒是沒什么評價。有一個細節的描述很有意思,伊麗莎白和她的舅媽舅舅Mr./Mrs.Gardiner到彭伯利-達西的莊園去游玩時,不小心遇見達西之后,Mr.Gardiner和達西先生的交流讓伊麗莎白非常滿意,她覺得達西應該知道自己的親戚不都是那種舉止讓人厭煩的人。這樣的心理描述的確很有意思,伊麗莎白已經非常在乎達西的'感受了,如果不是的話,她的親戚如何的糟糕又關達西何事?再者,伊麗莎白是不是也有那么一點的虛榮心呢,這無損她的可愛,反而使她更加可愛!誰不有一點點呢?
在追求愛情的路上,一定要堅定自己的信念,不要因為金錢、名利或其他原因而草草決定,要堅持尋找真愛。如果對方的某些缺點是自己所不能容忍的、而且也是自己所無法改變的話,就應該果斷選擇放棄;當然也應該要珍視彼此,不要由于別人的一些話就改變自己的決定,幸福要自己去經營。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8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女小說家簡·奧斯汀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小鄉紳班納特五個待字閨中的千金,主角是二女兒伊麗莎白。她在舞會上認識了達西,但是耳聞他為人傲慢,一直對他心生排斥,經歷一番周折,伊麗莎白解除了對達西的偏見,達西也放下傲慢,有情人終成眷屬。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說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生動地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
在重讀名著傲慢與偏見前,寫下這篇文,記錄的,是我記憶中的傲慢與偏見。毫不懷疑重讀后還會有新的驚艷,甚至再寫讀后感,因為一本好書是值得反復閱讀的,每讀一次都會帶給你不同的.感受。
簡奧斯汀的作品這兩年常常見諸于銀幕,其生命力可見一斑。貌似簡愛的作者夏洛蒂曾對她嗤之以鼻,總覺得這姑娘寫著英國鄉村屋檐下發生的瑣碎小事,缺乏戲劇性和激情澎湃的趕腳。是的,如果說簡愛像一曲奮進反抗的生命交響曲,傲慢與偏見就是一首悠閑細膩的田園小夜曲,個人有個人的愛,我更愛小夜曲。
平凡人生雖然少了大風大浪的跌宕起伏,卻更為平淡雋永,就像簡奧斯汀借書中主人公之口表明的心跡,大意是說,城里來的人初到鄉下還覺得新鮮,時日稍久就不耐煩了,覺得日子單調,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總有新的話題,再小的空間也總也新的事物在發生,如果留意這有趣的一切,又怎么會覺得厭煩呢?所以她的文,總帶著向上的朝氣,讓人不由自主地熱愛生活,因為生活是多么生機勃勃的事情。
在傲慢與偏見中,開始時女主人公因為他人的詆毀和當事人的矜持高傲對當事人產生了非理性的偏見,直到后來在事態的發展中看清了事實真相,和當事人冰釋誤會,同時在摒棄前嫌,拿掉了有色眼鏡后,發現了當事人可貴的品質和優秀的人格,正應了中國一句老話,日久見人心。
她用了大量細膩的描繪來展現生活中的細節,這些細節勾勒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他們各自不同的背景,修養和思想,睿智的語言和風趣的調侃在文中隨處可見,時時讓人忍俊不住,沒有說教,卻充滿生活哲理,讓人有獲益良多之感,不得不說,簡奧斯汀可以說是有大智慧的人,雖然和我們不在同一時代,但她的很多處事信條至今仍然適用。
如果曾經被粗制濫造的言情搞得迷失方向,正可以借簡奧斯汀的作品來洗重生。細讀慢品傲慢與偏見的字里行間,有高貴的堅韌,也有邂逅的驚喜。或許作者想說的是,感謝生活賜予的機會,不強求也不懦弱,美好的情感永遠是值得人們珍惜的。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9
《傲慢與偏見》這本書,讓人感觸很深,當拿起這本書,一步一步走進故事的情節,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糾葛,起起落落的心情,讓人沉浸在其中,于是一鼓作氣把它讀完了。尤其十分喜歡里面的對話,仔細嚼嚼,很是幽默風趣,耐人尋味。我很佩服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她那種獨立的思想和見解,是我所不具備的,也是我的品格應當完善的一部分。她有自己的情感,不會因外界的勢力和嘲諷而改變自己的品行,這恰恰也是無數讀者所欣賞的。
在這部小說中,達西與伊麗莎白所處的年代,人們對于婚姻和愛情的看法是趨于保守的,也會有貴族與平民的上的障礙;相較于現代這樣的情形就會比較少發生。在我的.看法里,我認為愛情是很美好的,兩顆心的距離并不一定會因為形體的接近或分開而有所改變,青春和愛情,都是天底下最容易消逝的東西;一個女人在一生中能夠被一個男人深深愛過,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呢?或者說,一個女人在一生中錯過一個深深愛她的男人,是一種怎樣的遺憾?傲慢和偏見,就屬于人類弱點中最常見的兩種。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異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縱,就會出毛病,伊麗莎白和達西也只是一個代表而已。而出身、財產、地位、教養等一旦沾上上流的邊,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對貧窮、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財產少的人,出于人類的一種自尊心,則以偏見對抗驕傲的優越者,這自然是另一種被扭曲的傲慢。
傲慢與偏見,這人性中存在的兩個弱點,在小說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但在現實社會中往往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這本書給我的啟示主要有兩點,首先,擾擾塵世,做人不易。人如果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都需要同自己心靈中種種膚淺的陷阱或陰影做斗爭,經過各種誤解和長時間的反復認識過程,慢慢由心靈克服各自弱點和毛病,而走向開放、灑脫、自由的必然結果。其次,茫茫人海,佳偶難見。然而如果沒有愛情就不要勉強結婚,只要對方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松向喜之心,不茍且、貪圖一時之利欲,追求兩心之和諧相應,運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靈上的缺點,終得如愿以償。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總會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內心中所潛藏的弱點或毛病,要和別人能夠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須先了解到自己的缺點,然后去克服,其次是了解別人的內心,最后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到社會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進一步激發出你內心深處的感動,發揮出自己的專長去替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服務,畢竟我門是萬物之長,如果人們不再用心去關懷身邊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么還有誰要去完成這個任務呢?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將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給除去,換上一個全新的自我,為嶄新的未來打拚吧!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10
奧斯汀的名著《傲慢與偏見》,其時空背景設定在十九世紀初的英國。書中拘謹的男主角達西先生,外在的表現是傲慢的代表;而很有自己想法的女主角伊麗莎白女士,則演繹了偏見一詞。
故事從彼此互相看不順眼,后來透過每一次見面時的“激烈溝通”,進而發現事實和自己先入為主的觀念不同。然后男女主角終于各自改變外在的傲慢,放下偏見的執著,劇情急轉直下,演變成對彼此的欣賞和愛慕。書中一連串精彩的對白和戲劇性的情節,令我讀得廢寢忘食,舍不得放下書本片刻。
在人與人初認識時,第一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但是我們定論對方的“第一印象”真的正確無誤嗎?達西先生因為在舞會上怠慢了伊麗莎白女士,導致她對他產生了偏見。加上后來有心人士制造出來的謊言,使得女主角對男主角的看法深信不疑。我們有時候不也犯了跟伊莉莎白女士同樣的`錯誤,只看得見別人眼中的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的梁柱嗎?
讀完了這本書,我發現其實傲慢與偏見是如影隨形的。當我們對某人有了偏見,對待他的態度就會不經意的表現出傲慢。而如果自己經常不自覺的流露傲慢的神情,則他人對我們的偏見也將隨之而來。當傲慢遇上偏見,結果就是互看不順眼,事事唱反調,對人不對事,甚至變成為反對而反對。等等非理性狀況。頻道不同的雙方也很難有溝通與了解的機會。
別以為我們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舉例來說,如果有轉學生來我們的班級,很可能因為他對于新環境感到陌生,再加上不擅長與人交際或言談不當,而讓舊生誤會對方是自視甚高,或是態度傲慢。而這自以為是,則容易轉成對轉學生的偏見。當傲慢遇上偏見的結果,往往就是因誤解而產生不可抹滅的隔閡。
要避免上述情況發生,唯有放下傲慢的態度,丟掉偏見的眼光,以同理心對待。透過互相溝通了解,才能認識真正的彼此。就像是書中的達西先生,雖然外表給人高傲,自大,目空一切的印象。但是內心卻是善良誠懇且愿意放下身段的,其不固執己見的態度著實令人贊賞。
而伊麗莎白女士總是“勇敢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一點,也讓我佩服不已。因為我自己在每一次的團體討論時,總是最安靜的一個。即使心中有不同的意見,也因為害怕而不敢表達出來,這是我最應該學習的地方。
要了解一個人就不應該只看表面,而是應該和對方坦誠相待。不用刻意做出討好的行為,只要表現最真的一面,才有好的互動,才是好的循環。如何與人和睦相處?應對進退如何顧全大體?待人接物如何不傷大雅?遇到摩擦或誤解時,如何表達才能化解疑慮?這本書點出的問題,值得深思,耐人尋味,而且是我們初中生必須要好好思考和學習的一門重要功課。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11
情在不知不覺中萌發越來越深。這是湯顯祖《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釋義。這應該都是大多數人比較向往的美好純凈的情感。
作者簡·奧斯汀終身未婚,由于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沒有任何重大的社會矛盾。也正因為如此,她真實的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造就了《傲慢與偏見》這一部劇作。
簡奧斯汀通過《傲慢與偏見》這部小說對十八、十九世紀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女性的婚姻問題進行揭示。運用詼諧、喜劇性的`手法對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缺點進行嘲諷、批判!揭露人們對金錢、勢利、婚姻的可笑認識。正如文中伊麗莎白所說:“世事經歷得越多,我就越發對這個世界不滿,世人都是反復無常的,那種表面的優點或見識是很不可靠的,日復一日,我的這種信念更加堅定。”
伊麗莎白與達西相識于達西好友彬格萊舉行的舞會上,伊麗莎白對達西自身帶的傲慢并無好感,而達西卻慢慢對女主伊麗莎白產生好感。彬格萊與女主大姐吉英情投意合,達西因為看到女主家庭中的各種勢力、粗俗行為,再加上遭到伊麗莎白的拒絕,因此他勸說好友結束與吉英的關系,最終,達西與彬格萊離開了。伊麗莎白在這期間對威克姆產生好感,而隨著吉英感情之路,伊麗莎白逐漸了解威克姆的秉性,最終斷絕了你與威克姆的來往。她對達西的看法也開始發生變化。在與達西的往來中,她發現達西仍然對她傾心。而好友夏綠蒂與表親柯林斯的婚姻使伊麗莎白大徹大悟,對婚姻有了新的認識。緊接著威克姆與小妹麗迪亞的私奔給這個班納特家庭帶來極大影響,幸而達西不顧一切世俗觀念,默默伸出援手,知道真相的女主,對達西更是傾心。兩個原本原本世俗觀念不同、生活環境不同的人走到了一起。伊麗莎白放下了對達西的偏見,使她看清了真相;達西放下自身的傲慢,為愛改變,成就了他與伊麗莎白的緣分。
人生來可帶傲骨,不可帶傲慢。傲慢與驕傲并不是同一個概念。過度的驕傲就變成了傲慢。驕傲不是罪,過度的驕傲(即傲慢)就會是致命的武器。的確,在生活中,我們所有人誰也不可避免驕傲,懂得控制、克制者著驕傲的人,可以將生活、事業做得更好,因此適當的驕傲也是可取的。
文中的婚姻讓人感到當時鄉下的封閉無知,文章將人性的自私自利表現得淋漓盡致。而現代的自由戀愛觀念則變得開明許多,更充滿人情味。相互產生情愫的兩個人可以自由地選擇在一起,少了許多外來的束縛。
祝福天下所有有情人終成眷屬!有情人之間只要心與心相連,沒有什么困難可以阻礙他們。就像倉央嘉措所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閑事。”為此,放下你的顧慮,勇敢的追求你所認為的幸福吧!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12
奧斯汀在這部小說中通過班納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
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并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后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傲慢與偏見》通篇是伊麗莎白幽默的俏皮話,可是這種強顏歡笑下,隱藏的卻是那一時代人們無盡的苦惱、不滿、遺恨。或許不幸太多了,變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羨慕、認可的“幸福”背后,堆砌著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錢、麻木、淚水、悔恨、遺憾,或許更多更多,但唯一沒有的便是真愛,彌足的真愛……。
當我讀完這部著作的時候,我為伊麗莎白和達西最終美滿的結為伉儷而感到欣慰和滿足。是的,是因為他們有傲慢,有偏見,才會有這一切的波折。伊麗莎白是個熱情、活潑、卻又不乏純真的鄉村少女形象。他不懂得勾心斗角,不懂得如何區分真實或是虛假,因而偏見在她心中產生。達西是一位上流社會的貴族,如此鋒芒畢露的顯赫地位,怎會使他不在心中擰成一份傲氣?是的,他傲慢正因為如此,才讓人們忽略了他身材魁偉,眉清目秀,舉止高雅,一表人才的形象,任憑他財產再多,人們也只會認為他自高自大,目中無人,不好逢迎一樣。伊麗莎白也只因為對達西的偏見,而使她清新了威克姆對達西人品的貶低之言。
人生之旅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尋夢者。夢是巫山峽壁上綴著的那團閑適的白霧,不知何時來,何時去,去向何方;夢是一條伸向河里的若隱若現的虹,現到最美的時候也是它即將消逝的時候。夢是何等神奇,令人魂牽夢繞!它引無數的追夢者背負著黃河的淤泥,手捧長江的清純,邁著日月交替的腳步,追趕著問題的音符。這其間每一段艱辛的歷程,無不飽含著奮斗的辛酸,無不需要我們以足夠的勇氣去面對,去承受,去拼搏。
《傲慢與偏見》是奧斯汀的代表作。這部社會風情畫式的小說不僅在當時吸引著廣大的讀者,時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13
其實傲慢與偏見我是初中讀了一遍,高三的時候趁每天中午能讀一點又把它讀了一遍。時間隔了有點久,對具體事件順序的記憶可能有些模糊,但是這本書留給我的感動和思考大概還是有的。
其實刨去書中別的人際關系和故事什么的,留給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讓我感動的,應該也就是跟大多數人一樣,是達西和伊麗莎白的愛情,他們之間的愛情既不想伊麗莎白的妹妹那樣輕浮而草率,也不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平淡,索然無味,只是因為彼此合適而在一起。其實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的婚姻,都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沒有愛情。
學生時代的愛情,雖然青澀美好,但是畢竟我們還處于一個三觀的養成期,生活沒有獨立性,未來還是一片迷茫和不確定,所以我覺得學生時代的愛情大多都會夭折了,夭折于對現實瑣碎生活的`繳械投降,夭折于現實不像童話,不像偶像劇,夭折于我們對它不切實際的期待終究抵不過柴米油鹽。學生時代的愛情,多么簡單,又多么脆弱。最后能步入婚姻殿堂,步入婚姻殿堂之后又能經營好自己婚姻,繼續幸福下去的,多么幸運,寥寥無幾。
為什么從夏洛特和柯林斯說到學生時代的愛情,其實我也說不太清楚,就是感覺步入社會之后,愛情不再有學生時代那么純粹,很多人在一起不是因為喜歡相處,而是因為害怕孤獨,最后很多人就像夏洛特和柯林斯那樣,只是因為彼此適合而結了婚,選擇和一個不那么愛的人度過下半生。
我剛剛說的兩種情況,仿佛都沒有辦法在感情方面有一個很好的結局,但是我還是依然相信愛情的,我在這里想歌頌的就是伊麗莎白和達西的愛情,其實我認為在這本書里面伊麗莎白才是最值得我敬佩的人物,她寧愿冒著一貧如洗孤獨終生的危險,也不愿意嫁給一個既不愛她她也不愛的人,她因為達西的傲慢而對他有不好的偏見,認為他是一個高傲自大不尊重別人的貴公子,但她卻在跟達西的相處和交談中彼此都被對方的性格,談吐相互吸引,互生情愫。而令人慶幸的是,達西也終于正視了自己的內心,勇敢的放下身份尊卑,去表達他對伊麗莎白的愛慕,這在他們那個時代本就實屬不易。
他們兩個,一個傲慢,一個有偏見,但是最終都因為愛情,一個放下了自己的傲慢,另一個也消除了自己的偏見,他們兩個的愛情無疑是這本書里面最出彩最扣人心弦的部分,他們的愛情也不像伊麗莎白的姐姐和達西的好朋友那樣優柔寡斷,左顧右盼,而是在確定了自己的心之后就異常堅定,要將自己的愛情甚至可以說自己后半生的幸福、命運都要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只有他們自己才能做出選擇,別人都無法左右。
我想這才是正確的愛情吧,在對一個人有深入了解之后,而不是見色起意,是兩個人真正靈魂的契合,而遇到之后,就要向無問西東電影里說的那樣“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應該就是堅定地跟隨自己的內心吧,我相信世上一定會有一個人跟我們如斯契合,自從遇到他的那天起,凜冬散盡,星河長明。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 篇14
忙里偷閑,終于用一個月的時間,將《傲慢與偏見》這部近30萬字的小說讀完了,現在我再一次肯定數年前聽到的這樣的說法:基督教是歐洲社會一切文明及進步的基礎;如果沒有相當的基督教知識,你將很難領悟歐洲文藝作品的精髓 。
這部小說是18世紀英國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之一,她通過描寫四對婚姻的不同結局,表達了作者對獲取人生幸福的認識與理解:一是像夏洛特與柯林斯那樣完全建立在物質基礎上;二是像莉迪亞與威克姆那樣完全建立在情欲基礎上。正是由于他們沒有把神圣的愛情建立在正確的價值觀基礎上,所以上演了一出出人生鬧劇。我們不能苛求作者能像哲學家、社會學家那樣為我們給出獲得婚姻幸福的靈丹妙藥,但至少要像伊麗莎白與達西,簡與賓利那樣,在不排除物質與激情的情況下,更注重人生美德,比如正義,慷慨,節制,包容。第三卷第14節描寫伊麗莎白義正言辭駁斥企圖拆散她們婚姻的凱瑟琳夫人的情景,說明追求婚姻幸福還需要相當的果敢與勇氣。
作者在第一卷第6節,借夏洛特的口為我們傳達這樣一個觀念:“即便她(指簡)明天嫁給賓利先生,我認為她也會獲得幸福,其可能性并不亞于先花上一年工夫去研究他的性格。婚姻幸福完全是個機遇問題。雙方的脾氣即便非常熟悉,或者非常相似,也不會給雙方增添絲毫的幸福”。我們必須明確,作者絕非告訴我們幸福婚姻是個無規律可循、只能靠撞大運的無厘頭,她用前兩對婚姻鬧劇說明不能獲得幸福的兩種典型情形,再用伊麗莎白和簡的婚姻對幸福美滿予以詮釋和解讀,足見美德的.重要性。掩卷長思,婚姻如此,天國豈不也如此?
我之所以強調基督教知識的重要性,是因為基督教是我們認識和衡量萬事萬物的共同基礎:天主上智、全能與仁愛。婚姻與愛情之所以美好,是因為它是天主賜予人類的禮物;同時它也是危險的,尤其是當它被人們濫用的時候。正是基于這樣的共識,作者才敢說,是閃婚還是馬拉松式的戀愛,及雙方的脾氣性格情況都不是很重要,婚姻幸福最重要最核心的問題是目的與動機是否為天主所悅納,正如神學家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中所說“上帝在審查中所追究的,不是人可能做了什么,也不是他們已經做了什么,乃是他們企圖要做什么,為的是要察看人心中的計劃和意志”。只有被天主悅納的動機,其行為才能獲得天主的降福,人生才能幸福美滿。什么樣的動機才是天主悅納的呢?我理解就是建立在基督教價值觀基礎上的一切思言行為,當然包括戀愛與婚姻。
也許有人要問:倘若沒有樹立基督教價值觀,人生能否獲得幸福美滿?我的回答是:對此我不敢持樂觀態度。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相關文章:
傲慢與偏見心得02-01
《傲慢與偏見》心得03-03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08-13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08-31
傲慢與偏見的讀后感10-25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經典)07-29
[精選]傲慢與偏見讀后感08-07
(經典)《傲慢與偏見》讀后感08-05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08-17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