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1
寒假里,拜讀《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可以說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雖然都不長,卻給了我很多的啟示。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好了,做人做事才會為他人著想,為集體著想,才會成為有用之才。作為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有真的道德。做教師,必須有強烈的責任感,要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理念,不斷進取,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先生說的那樣:“學習,學習,學習,學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們要虛心的跟一切人學,跟先生學,跟大眾學,跟小孩學,跟朋友學,跟大自然學,也跟大社會學,要學得專,也要學得博。”我們講育人第一,就是要讓學生首先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真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他說:“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學生學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教和學聯絡起來:一方面要先生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一個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他認為傳統的傳授方法有問題,要進行改革。他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教學生學,教師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教師必須一面教一面學。這正是我們現在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學會主動去探究,有學習的主動性,自己去發現問題,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而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要給學生以恰到好處的點撥和指導,讓學習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的終身性的學習。
在“創造的教育”中,他說:教員們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學生們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這是死的教育,只有思想,沒有行動的教育。教育要“知行合一”,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所以要有知識,是要從行動中去求來,不行動而求到的知識,是靠不住的。因此,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造的教育。學生要創造,就要學會在用腦的同時,懂得用手去實驗,到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尋找知識,手腦并用才能學會創造。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手腦并用,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對學生進行生活教育,他說: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社會即學校,就像是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天空中去,使它能任意翱翔,是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里去。”這種教育的理念是讓學生把學校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社會責任感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接受有計劃的`、健康的、勞動的、科學的、藝術的、改造社會的教育。今后的工作中,我們要用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指導我們的教學工作,讓學生走到社區去,參加社區活動,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生活,開展感恩教育,讓學生學會感恩,懂得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社會,感恩幫助過他的每一個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品行教育、愛心教育等系列教育,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知識,運用知識,升華知識。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出來,才能打到心靈的深處。”“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學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學生的生命放在大眾的生命里,這才算是盡了教師的天職。”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陶行知先生平易近人、熱愛學生、求真務實,他的教育思想,育人故事,樸實無華,卻處處彰顯著育人的真諦。不僅為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為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么。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2
終身學習是新時期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理念之一,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如果僅靠自己在學校所學的知識是無法滿足教育教學實踐的需要,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因此,在教學中,只有不斷的讀書學習,才能具備新時期的教師素質。書本是無言的老師,在我認真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之后,結合所教學科的特點,有了以會和收獲。
一、有愛才會有教育
陶行知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使我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不僅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而且感覺到愛學生就應讓學生健康成長,免受傷害,為此每節課之前我都認真檢查場地和器材,消除安全隱患;教學中對某些有危險的動作做好保護與幫助工作;每節課都安排適宜的運動負荷。我認為熱愛學生,就應該以飽滿的'熱情、和藹的語言對待他們,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只愛一部分學生,意味著對另一部分學生冷漠,那是偏愛,偏愛是一種非理智的情感。教師對學生的愛應是一種理智的誠實的公正的穩定的師愛,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學的嚴格要求相結合的產物。師愛是包含教育目的愛,而且通過這種愛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稱學生為“愛人”,說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愛和教育視作天生的結緣。教師愛學生,就有教育,學生愛教師,于是教育產生效果。
其次,陶行知先生對學生的愛還表現在對學生學習、思想、生活上的全面關心愛護。即父母想到的,教師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師還想到了。由此我想我們確實做到了學生的“親人、朋友和導師”這三個角色。
愛的教育確是一門深而活的學問,愛的教育將是一本大書,讓我們每一個人學習陶行知,用愛的實踐寫下自己珍貴而值得回味的一頁吧!
二、學會欣賞學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對教師說過一句名言:“你的鞭子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聲中有愛迪生”。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能把有的學生看死了,把他們看成壞孩子,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也會發展、變化,即使他不會成為瓦特、牛頓、愛迪生,也要努力把他塑造成一個有用的人材。欣賞是有效實施教育的態度,是實施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我認為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欣賞優秀學生的同時應對差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和鼓勵。在教學過程中,例如:有些較胖的學生也許跑的不快但他可能力量很大;有些體弱的學生體育成績不好但是他鍛煉的態度端正;還有些同學打籃球不行,他可能乒乓球、羽毛球打的好;特別是一些學習差的調皮學生,因平常受的批評多、表揚少,作為體育教師則更應善于發現他們閃光的地方。他們好動,課堂上思想放得快,在體育項目的學習過程中,技術動作掌握較快、較好。應抓住機遇給他們創造表現自已聰明才智的機會。培養他們為集體多流一滴汗、多獻一份力量而頑強拼搏的榮譽感,培養他們成為體育尖子和對本班集體榮譽的責任感,再把這種逐步培養而形成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轉移到學習上去,使他們各個方面不斷進步。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保持濃厚的體育學習興趣,就需要教師去發現,去欣賞。只有欣賞你的學生才能樹立他們自信,才能挖掘他們的潛力,使他們喜學、樂學于你的課程。
讀完這本書我不斷地提醒自己學會愛;學會把每個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學會尊重學生的人格;學會欣賞學生,挖掘他們的閃光點;學會向學生表達自己的愛;學會把學生看作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只有這樣,才能以更好的心態投入工作,才不會抱怨自己付出得太多,因為你會發現:在付出愛的同時,我們也在收獲著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3
關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氣,是杜威的弟子,關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過什么“生活即教育”這么一個標題,除此以外,我對其就渾渾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小學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更別說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讀到此,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說法,但足以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于是在閑暇空余之時,我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現把所讀、所想、所悟零碎記錄下來。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2、"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里,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穴,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須在田里學,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說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脫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干,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獲"。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4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
在我認真的閱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這本書后,書中的許多文章都給了我一些啟示,但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篇。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先生的“生活教育”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他說:“教育可以是書本的,是與生活隔絕的,其力量極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方不至于偏狹”。以社會做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的場所。生活教育教學生做人。“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是啊,教育最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做人。教學生做一個身強體健、品行端正、學識豐富、能力高強、興趣高雅的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身教為主,言教為輔。還可以學習名人偉人,教育學生做人。讓他們從榜樣的感人事跡和優秀品質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又有幾時做到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了呢?
教學中,我們忽略了教學相互的快樂,我們忙于完成教學任務,害怕學生不能將知識裝進腦子里。于是,課堂上滿堂灌,頻繁的一問一答,流于形式的小組學習,蜻蜓點水式的提問,我們穿著“新課程改革的新鞋”,確走著“應試教育的老路”,還美其名曰“教無定法”。我們從這樣的教學中不能找到一絲快樂,整日被教學勞累,且被人認為是累贅。
其實,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就是讓我們擺脫教學的苦惱,我們讓學生從生活中學習,讓教育與生活相聯系,學生不僅有理論的引導,還有實踐進行指引,學生快樂,老師也快樂。我們要教會學生從“玩中學,玩中解”,而老師更側重于“玩中教”,把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
生活是廣大的,生活的內容無處不在,這也就意味著老師應在教學中多學習,陶先生說“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并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俗話說“你要想給學生一碗水,你就得有一桶水”對于現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一桶水還不夠,作為老師應該要有源源不斷的水。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涵,才能有一眼永遠不干涸的水井。一個有著廣博知識的老師,可以讓教材上的內容變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個故步自封,不思進取的教師,他的課堂會日漸單調、陳舊,這樣的教師又如何能讓學生獲得快樂與幫助呢?
讀著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我一次又一次的被震撼。教育這門學問太淵博,太高深,它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而《陶行知教育名篇》就像一盞明燈,指引我們在這條學習之路走得更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的教導下,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作文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5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學校三周年紀念晚會上提出了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讀后不由深思。孔子說“每日三省吾身”,陶行知老先生提出“每天四問”,都說明了一個道理——人要不斷反思,在反思中才能防微杜漸,在反思中才能不斷進步。
陶先生認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就是道德。我們不只是為了教學生學習知識,更是為了教學生學會做人,做人應該講究“公德”,也要講究“私德”。我們更應該加強師德修養,處處做學生的楷模。“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一個教師,要想教學生求真,做真人,那么自己先要求真,學做真人,求真的知識,求真的本領,有真的道德。
眾所周知: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一定程度上,健康就是財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就是責任。對于教師來講,我們的健康不僅關系到個人,而且關系到學生和家庭,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身體健康也是教師的一種素質。陶行知先生說:“我們每天應該要問的是‘自己的身體有沒有進步?有,進步了多少?’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健康第一’。沒有了身體,一切都完了!”一項調查顯示,相當多的教師處于亞健康狀態,而患有不同程度職業病的教師竟然達到三分之一,我們經常看到某某老師帶病堅持工作以致倒在講臺上的報道。究其原因,其一是老師沒有科學地安排工作,沒有安排專門時間來鍛煉身體;其二是許多老師健康意識較差,有病能拖則拖,沒有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還經常熬夜工作。陶行知先生指出:“學問是一切前進活力的源泉”,并提出幫助學問進步的'五字要訣——“一”(專一)、“集”(搜集)、“鉆”(分析)、“韌”(堅韌)。“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一名教師要想在教學工作中游刃有余,僅僅靠已有的知識儲備,積累的教學經驗是遠遠不能適應課改后的教學要求的,必須不斷補充營養,及時探索新知,有所取,有所棄,既博選眾家,又在重點環節有所專攻,有所突破,有所建樹。頭腦中的理論在實際教學中得以應用,再由實際的案例上升為理論。如果我們把“一”、“集”、“鉆”、“剖”、“韌”這5個字好好地融會貫通,我們的教師專業成長一定會提速。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緊的有三點:“一是要站崗位,二是要敏捷正確,三是要做好為止。”在本崗位上努力,把本崗位的職務做得好,這是盡責任的第一步,因此人人都要有站崗位的教育。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教育自己知責任,明責任,負責任,教育著自己進步。工作只有敏捷而正確才有效力。工作怎樣做能夠做得敏捷正確呢?這就是靠熟練和精細。粗心大意,是最易弄錯弄壞事情的。有些人做事,有起頭無煞尾,做東丟西,做西丟東,我們做事要按照計劃,依限完成,就必須毅力堅持,一直到做好為止。
著名教育家葉瀾曾經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反思實際是對本質的追問,通過反思,積累教育教學經驗教訓,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通過反思,使自己的教學精益求精,漸臻完美。
每日四問,時時反思,鞭策我們時刻保持上進之心,擁有好學之心,固守責任之心,堅定向善之心,才可以見到每一個人身體健康上有著大的進步,學問進修上有著大的進步,工作效能上有著大的進步,道德品格上有著大的進步。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6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
拜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選》,可以說是對自己思想的一次洗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每一篇文章都能給我帶來很多的啟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并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陶行知先生認為,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責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學,而在于教學生學。教師如果只教,這是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也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只有教學生學,交給學生的學習方法和鑰匙,啟發他們的思維,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才能探知識的.本源,求知識的歸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不能主觀地拿學生來湊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應該主動地去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和愛好,改進教學方法,因材施教。因為學生的稟賦不同,接受能力各異,教學方法也不能強求一律,“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同時教師要一面教,一面學,不斷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學生。這是他主張教學合一的理由。
世界上新知無窮,學生不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沒有探索新知的本領,也不能適應未來的生活。教學生學,就是教學生自己會學。換句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我們現在提倡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正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創造的教育。學生要創造,就要學會在用腦的同時,懂得用手去實驗,到活動中去體驗,在活動中去尋找知識,手腦并用才能學會創造。教師的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手腦并用,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先生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這一點對于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同樣是具有指導意義的!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如果不能做到樂學,學生對上課缺乏興趣,學習就會變得很被動,教師固然能用強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鴨式的方法逼學生學,但這樣只會造成學生厭學,對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沒有任何幫助。同時教師自己也會不快樂,整天為了學生而苦惱,臉上總是緊繃的,沒有了親切的笑容,或許回到家,還會將這種不愉快轉移到家人身上。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變教學的方法,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聯系生活實際,而不是單純地使用枯燥的文字來教學,這樣就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另外,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學分層次,便適應了班級不同學生的需求,不至于顧此失彼,有利于全班學生的發展。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教得也輕松,教學不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和師生互動的活動,其樂無窮。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牢記陶行知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的學習,充實自己,努力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努力。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7
陶行知先生再三強調:教學做合一。“做”是教學之中心,是在勞力上勞心,具有“行動、思想、新價值之產生”三個特征。一面行,一面想,必然產生新價值。
蘇霍姆林斯基也說:“兒童的智慧出在他的手指頭上。”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該安排一些實踐活動來發展學生的智力。事實證明,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不但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而且還能讓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而獲得更多的知識,在親身體驗中去觀察、思考、發現、創造、感悟,將學習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
在語文教學中,這一點尤為重要。三年級學生寫作文是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很多學生總覺得無話可說,不知道寫什么。我常常會帶他們進行觀察,引導他們留意身邊的小事,從生活中積累素材。有一次,學校組織植樹節活動,學生們都從家里帶來了鐵鍬,準備大干一場。我把這個活動當做一個契機,注意在每一個階段觀察和提醒學生。勞動沒開始前,學生們已經興奮不已,在教室里坐不下去,不停地問我:“老師,怎么還不開始?”我笑著反問他們:“你們現在這個樣子可以用什么詞語或句子來形容?”學生們思索了一會兒,開始回答:“迫不及待。”“躍躍欲試。”“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詞語一旦與學生的感受契合,似乎就變得富有生命力了。
我交代好安全事項,植樹活動開始了,學生們爭先恐后,挖坑,移苗入坑,培土,澆水,每一個環節都讓他們親自嘗試,親自感受,我給他們拍了不少照片。植樹的過程中,天空中飛來了北歸的一群大雁,我趕緊喊學生們抬頭看,只見藍藍的天空中一群大雁排著長長的隊伍飛行,學生們不由得發出“哇!真美!”的感嘆。平時我們在詩歌中、課文中經常讀到“一群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這樣的句子,可是學生只是讀這些句子,沒有直觀的感受,他們根本體會不出句子中的那種韻味,再美的語言都不如讓學生們自己親眼看到來得震撼。當天晚上,我布置了一篇習作,以我們的植樹節活動為主題來寫。第二天我收作文時,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認真完成了這篇作文,好幾個孩子都說:“老師,這篇作文太簡單了,我們就把自己經歷的事情寫了下來。我不在覺得沒話可寫了。”是的,在勞力上勞心,由實踐行動形成思想,產生新價值,教學做合一,使學生的學習變得簡單又有趣。
我們教師教學時,也要一面教,一面思考,還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補充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逐漸形成適合自己的教學方法。
有一年我教一屆高年級學生,班里學生較多,性格各異,學生們情緒變化快,今天這幾個同學關系不錯,明天就可能鬧崩,其中有幾個女孩子還非常敏感,老師同學無意中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就可能使她們難過很久。這樣的班級情況讓我有些頭疼,我不知道該用什么樣的方法對待他們。一開始為了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我讓學生每天寫日記,征求過他們的意見,每天交給我批改。我發現,許多孩子常在日記中向我傾訴自己的心事,我突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于是,我每天對學生們的日記批改得格外認真,每個孩子的日記下面我都會回復一段長長的.文字,有時是解答他們學習中的困惑,有時是他們難過時的安慰,有時是他們迷茫時的指點。每天日記一發下來,學生們都迫不及待地翻來,看我的回復,這樣的溝通讓我們的心離得很近,學生覺得老師能理解他們,愿意耐心傾聽他們,所以班級非常和諧。每天學生們主動把我的講桌擦干凈,辦公用品擺放得整整齊齊,圖書角都是他們自己來打理。班級管理得非常輕松,這是因為我在學和做中找到了適合自己班級的管理方法。
讀書為我們開啟了一扇智慧之窗,但能否真正領略教育的風景,還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適用于所有孩子,生命的成長需要我們既遵循規律,又尊重差異,在讀書學習的同時,惟有不斷地在教學中去探索、實踐、研究,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8
在當今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聯系教學實踐活動,讀《陶行知教育名篇》頗有收獲,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這一篇。
第一、生活教育理論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觀念相當明確,他的“社會即學校”學說,更是告訴我們“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增加”。這與我們解決當前教育中教育內容的過時陳舊、不符合學生生活實際、不切合學生思想認識、不能很好地為學生的將來生活服務的現象是很有啟發的。《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教師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問題,教師就應該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讓學生真正體驗到數學不是枯燥空洞的,不是高深莫測的,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是實實在在的,從而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為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創設運用數學知識的條件給學生以實踐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深對新學知識的鞏固,讓課堂所學真正融入社會生活。學了“米、厘米”后,讓學生量一量教室地面的長和寬;黑板、書桌、課本、文具盒的長與寬;量爸爸、媽媽的身高等。學了“10的認識”后,可讓學生用第幾排、第幾個來描述自己坐的位置;讓他們說說家里的電話號碼;讓他們記錄一星期的氣溫等。學了“小數的初步認識”后,可組織學生到超市調查商品價格。學習“面積單位”后,讓學生測算書本、課桌、黑板的面積;親自設計桌套的大小等。利用“比例知識”,幫李阿姨算一算她家和三位房客的水電費情況(按人口比例)。學了“平均數問題”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選專題,展開活動,比如測量計算班級同學的平均身高、平均體重、平均年齡,菜場某一蔬菜的平均價格等。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能讓學生從中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第二、教學做合一我們應如何去實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內容論呢?我們認為,我們的教育內容必須盡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鮮血液、新鮮內涵。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理論,“教的法子根據學的法;學的法子根據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學,就怎么教,”:而教學的中心是“做”,即實際生活。我們必須了解生活,了解學生生活現狀、了解生活發展的趨勢、生活對人的要求的變化。現實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發展、品學兼優、視野開闊、生理心理健康的人。《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要重視學生應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通過數學的學習活動,情感與態度方面有新的發展的理論,其實與陶先生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建構主義學者也認為,“學習數學”應是一個“做數學”的過程。因此,在數學課堂中要讓學生有自主探索、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機會。現實、有趣、開放和具有探索性的數學教材和學習內容才是學生“做數學”的前提。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一課時,根據這種情況,我們將本課設計成“招考營業員”、“我是小顧客”、“物物交換”、“用物兌幣”等幾項活動,在招考營業員”的活動中,學生進一步認識了人民幣,在“我是小顧客”活動中,通過付幣、找幣鞏固了不同單位的人民幣之間的互化。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學生學會了怎樣與人交流,與人合作。
作為一名教師,我將永遠牢記陶先生的教誨,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在教育實踐中邊學邊做,細細體會,定然會有新的發現,新的啟示。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相關文章:
陶行知教育名言02-16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警句12-30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9-23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03-22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9-23
精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08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06-05
陶行知教育名言10篇02-22
讀《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集錦06-05
《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精選36篇)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