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精品)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目送》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讀后感 篇1
這個寒假是孩子上學九年來最短的一個假期,也是學習任務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親戚回來,孩子告訴我說:”爸爸,你還有一個作業別忘了,寫一篇讀后感,要認真地寫。”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該靜下心來了……
是呀,已有很長時間沒有如此細致地閱讀一本書了,早已習慣各種網絡的碎片化、娛樂化快餐閱讀。靜下心來讀《目送》,才體會到這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與心靈的對話!從書中仿佛走來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將到來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其實,《目送》只是這本書中的開篇。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著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齊頭并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慢慢地獨自咀嚼著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很多遍。
反復地讀著這段驚心動魄的話,眼淚就像決堤了一樣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那“不必追”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燦爛的未來,而那個背影要去的地方卻是無盡的黑暗。我知道,花開總有花落的時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卻沒有了最親的人,庭前花開卻失去了駐足欣賞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知道你額前的傷疤出自何時來自何處,你,可以想象得出這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嗎?
感謝龍應臺的《目送》,讓我們下定決心再對父母好一點,再好一點。窮盡我所有,愛他們,因為我們是爸媽最親愛最疼愛的孩子!
《目送》讀后感 篇2
在朋友家小聚,在其書房看到龍應臺女士所著的《孩子你慢慢來》,為其所寫的溫情的親情和坦率的詞匯所感染,于是果斷借閱,讀后意猶未盡,發現這是她系列人生書作的第一冊。于是四處尋找第二冊、第三冊,偶然
在一個高鐵站等車時在車站書店發現了龍應臺女士所著之人生三書《目送》,于是欣喜之中果斷買下。
這本書共有散文七十三篇,有人曾認為它就是二十一實際的《背影》合集,作者以獨特的、深邃的視角對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愛,對兒子之念進行闡述和描寫。在她的筆下,寫到她的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送她第一次去
大學任教時因羞于自己的小貨車掉頭而去的背景,愧于父親癱瘓時因忙于工作而未能在醫院伺奉父親而留下父親低垂的背影,以及對父親的去世,她目送父親的棺木在推入火葬場的.背景;對于她的母親的逐漸老去,甚至已經
不太記得她的女兒的名字和容貌,作者陪著她母親去陽明山旅游,第一次帶她去坐了捷運快車,看著她母親坐在凳子上拍照時時亮卻迷離的眼睛,她看到了旁邊另外一個老人的背影,母親的形象變得更加嫻靜,更加清晰,也更加孤單,作者于是花了母親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對于孩子,作者如世間的萬萬母親一樣,目送著兒子的背影慢慢長大,目送著兒子的背影從蹣跚學步到步入學堂、從兒子剛入學堂時的怯怯眼神而不斷回望到十六七歲時埋怨母親管束太多而毅然離去留下不再回頭的背影,到上了大學之后,甚至是連同坐一臺車時兒子也是戴著耳機聽著只有他一個人呢能聽的音樂,留下他高高瘦瘦的背景在公交車開走前的公交站臺。于是,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她的緣分今生今世就是在不斷的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父母永遠都是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對于幸福,她說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你早上看著她的背影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安安的回來了;幸福就是你還有時間等著頭發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
父母,他們還能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家再叫你起床。所以,時間,總是無法停留,就如數不清沙漏里邊的沙子還有多少粒,也聽不見沙漏流沙的速度能否不在加快,但是唯一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的在漏、不停的在漏。
《目送》讀后感 篇3
這個寒假,周圍的朋友都去游玩了,陪伴我的,只是一本書——《目送》。看著龍應臺淡淡的敘述,從目送晚年的母親開始,以目送衰退的父親結尾,龍應臺用她平淡沉穩的筆觸,訴說了她對生活的感悟,對周圍事物的見解……從她的敘述中,我認識了一段靜默的時光,體味了一份陳舊的心。
閱讀中總有想流淚卻眼眶干干的感覺,龍應臺內心無法抑制的苦澀和悵惘,讓人情不自禁得想流淚,可她那平平淡淡的口吻,又讓人欲哭無淚。那些埋藏在靈魂深處熱烈卻又無法言說的感情,卻又被淡淡地敘述出來,讓人時而悲痛,時而無奈,時而感動,這也許就是這本書的意義吧。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當讀到這段文字時,喉嚨不知什么時候哽咽了,讓我體味到隱隱的凄涼與哀傷。
其中的《跌倒》一文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指出了現在教育的漏洞所在,告訴了孩子如何成為卓越的人,卻不曾告訴他們那些卓越的人背后的辛酸,告訴了他們卓越的人成功的經歷,卻不曾告訴孩子怎樣去面對挫折;告訴了孩子表面的美好,卻不曾告訴他們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而這樣,必教育不出優秀的,有擔當的好孩子。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兩本存折》里有這樣一段話:我突然就明白了:原來,這兩本存折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系的。你在那一本存折里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積累,都是用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是,“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錢”回頭去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地法兌換。這引人深思,也告訴了我們時間的珍貴,“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是自古不變的道理,抓住時間啊,這是龍應臺作家對我們真摯的囑咐啊!
《目送》一書,龍應臺用最樸素的方式綻放出了動人的詩意。在這本書中,會看到感性而又素樸的文字背后,對生命、對親情、對幸福的深刻領悟。再多的不舍和遺憾都是生命的過程,那些都已不復存在。我們只能堅定地往前走,用回憶愈合過往的傷,帶著愛和釋懷與生命和解。
《目送》讀后感 篇4
據說,人慢慢變老是從愛回憶過去開始的。近來的我,閑下來的時候,總愛一個人坐著發呆,想著那些往事,想著那些往事里的人。
小時候,最迷戀的是父親那寬闊的肩膀,母親那溫暖的懷抱。無數次被他們擁在懷中,扛上肩頭,就是最幸福最甜蜜的時光;上學之后,我的生活中心不再是爸爸媽媽,開始結交朋友,和他們在一起,開始有了父母都不知道的小秘密;再大一點,開始嫌棄他們的嘮叨,向往遠離沒有他們羈絆的生活。于是,有了無數次的逃離與反叛,只留給他們任性倔強的背影。那時候,總覺得人生很長,可以有大把的時間揮霍,直到有一天,我也成為了母親,才發現生命終究是一場輪回,每個人都曾經是某個人的孩子。
看著兒子呱呱墜地,牙牙學語,直到他慢慢長大,我總習慣牽著他的手,舍不得放開。直到第一天上學,當我看著他小小的背影邁入校門的那一刻,縱然有萬般牽掛,也只能微笑著目送他開啟自己的人生。漸漸地,他越長越大,開始厭倦我的千叮萬囑,忽略了我的不舍與牽掛,只留下一道道頭也不回的背影給目送他的我。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就象那年的我一樣,一次次在父母的目送里頭也不回,總覺得那份可以依靠的愛可以一直堅實地存在下去。
而歲月是個神偷,它偷走了父母的青春年華,偷走了父母的驕傲,也偷走了他們的健康,我只能看著他們漸漸變老,漸漸蹣跚笨拙,漸漸忘記往事,他們再也不能守在時光里,目送我遠去。而在走過磕磕絆絆的路,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才知道,原來這世上除了父母會義無反顧地愛你,再不會有人無條件地信任你,那樣的目送,不僅僅因為深藏著今生的厚愛而枯目望穿,更因這份無私的守望而成永恒的,是家的情感。
也許每一個人都要走很長的路,經歷過生命中無數突其來的繁華和蒼涼才會變得成熟。就象曾經的.我,愛讀三毛,愛讀金庸,只覺得轟轟烈烈、浪漫多情才是人生,瀟瀟灑灑、刀光劍影才是江湖。而今,人生行到中途,所謂人到中年,嘗盡世間百味,頓覺蒼涼。此時,讀起龍應臺的《目送》,只覺得那些深邃、憂傷、美麗的文字道盡了親情的依戀和人生的無奈,一字一句,一點一滴,莫不動人。
她娓娓地訴說,訴說生命的悲歡離合,訴說親情的血濃于水。一陣風,一場雨,一部電話,一輛公交,這些簡簡單單的布景里,寫父母,子女,兄弟的日常生活,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用那些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去講訴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生活與生命的本真不過是“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后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
《目送》讀后感 篇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的父女母子匹配只意味著你和他的命運是看著他漸漸遠去,并在余生中離去。你站在這條路的盡頭,看著他在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此外,他用背悄悄告訴你:“不要追。“
我們一生都在追逐別人的背影。然而,當你轉身時,你會發現有人在我們身后靜靜地等著你。我們將永遠有強大的后盾。他們不遺余力,并要求不返回,但我們沒有真正給他們任何東西。當你一次又一次離開時,他們看著你的背影,從不挽留或后悔。你轉過身看見他們了嗎?
"時間是藏在黑暗中的一只溫柔的手。事物從一種恍惚狀態轉移到另一種恍惚狀態。“當你真的轉過身來看著他們時,你的.黑發就像墨水一樣,但現在你的頭發被雪覆蓋了。歲月帶走了他們的青春,但他們在臉上留下了痕跡。當你轉過身,他們看著你,只是微笑,但誰知道里面的苦澀?世界上只有父母在等你,只有父母在默默守護著你,只有父母一直在關心你。
《目送》在龍應臺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涼爽的夏風吹著我的臉,綠柳像我的母親一樣遙望遠方。我母親站在柳樹下,看著我遠去的身影。我轉過身看著她。她的眼睛隨著我一點一點地移動。她的眼里充滿了內疚和順從。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她沒有陪我。因為她知道有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山那邊等著她。我有點失落,但我還是獨自踏上了上學的路,因為我知道“有些路,只有一個人能走。“我們盡了最大努力去學習如何成功地沖刺100米,但是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在跌倒時保持尊嚴。當你的膝蓋流血時,如何清理傷口,如何包扎;當你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時,你會用什么樣的表情去面對別人?當你倒栽蔥的時候,你如何治療你心臟出血的傷口,如何獲得內心深處的平靜?當你的心像玻璃一樣破碎時,你如何清理它?“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接受失敗,但是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人關心我們,他們都在等著我們。但是這條路注定是孤獨的。很多人來來去去,你是唯一一個解決這條路上發生的事情的人。沒有人能取代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坦然接受現實,勇敢地面對未來的挑戰。我們不能避免在路上絆倒,跌倒時要站起來。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須來自孤獨。“沒有人能陪你到最后。這條路上只有你一個人。他們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我們必須學會獨立、勇敢和敏銳。愿我們每一個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都健康。
前面的路不容易走,但是一路上有許多美麗的風景在等著我們。你必須堅持下去,因為在這條路上只有你一個人。”有些事情只能由一個人來做。有些障礙只能由一個人跨越。有一些路,只有一個人能走。"
《目送》讀后感 篇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份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著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目送》
政治課,老師談起走讀生在學校附近租房的現象。這種事已屢見不鮮,算不上什么好談資,老師卻認真地說:“好好珍惜,這或許是你們和父母在一起的最后三年,能夠朝夕相處的三年。我的孩子很小,只有這時候我才覺得他完全屬于我,所以我很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時光。”
我怔愣了半晌。
初中時,每當我對爸媽的嘮叨不耐煩時,爸爸總是半開玩笑地說:“現在你還天天見得到我們,等你高中住校了,就是每周見一次了。上了大學之后呢……”五指之間仿佛還存留著昨天,再回首竟已是三年。
小時候,我的世界很小,城中居民似只有爸爸媽媽等一干親人,以及幾個要好的朋友;小時候,我把親情看得很重,唱一首親情主題的兒歌,都能被感動。
長大后,我的世界很大。別的國家的人紛紛涌入我的城池,人滿為患,熱鬧非凡,親人們被擠到了城墻邊;長大后,有什么開心的事,最先想到的是告訴閨蜜。親情如同微量元素,雖必不可少,也不復當年的位高權重。
平日里看那些描寫親情的文章,所謂的“心靈雞湯”,打動我的甚少。很大一部分寫的是成年子女與垂垂老矣的父母之間的故事,與我的生活脫節。然而,《目送》卻觸動了我。
兒子華安從背著五顏六色書包的小不點,長成了擁有獨立世界的青年;父親由一個健壯的中年人,變成了走完生命歷程的一片落葉。龍應臺目送著他們漸行漸遠。
仿佛是一條直線,我是線上一點,左右兩端載著親人無限地延伸。如年齡間不可縮短的距離,我追不上,跟不緊。
仿佛是一場華麗的表演,鑼鼓喧天后一陣短暫的寂靜中,我再睜開眼,舞臺上只剩下我一人演著獨角戲,鎂光燈打出我瘦削的.身影。
仿佛是束吹散的蒲公英,左沖右突,毫無頭緒地被風趕著往前,而與同一株上的其他“小傘”分離。
不過,不必擔心。遠隔千里,羈絆便延伸一千零一里。直線再無止境,也依舊將我們系在一起;自導自演的獨角戲,也有親人在臺下注視鼓勵;告別了故居的蒲公英,終無法拋棄深情的土地。
會有獨立的生活,會有淡淡的落寞,會經歷生離死別,會學會寵辱不驚。會有,一切都會有。凝望那至親的背影,送上衷心的祝福。當我沐浴過歲月的長河,品盡世間的酸甜苦辣,當我亦垂垂老矣,搖扇坐在河畔柳陰下,最思念的,必是親情的香茗。
《目送》讀后感 篇7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里,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里行間;隨意而寫的閑適中,把臺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里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己的兒女,但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后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后接來了從臺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后闊達到一個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嘆息里,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著痕跡里,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或許,這是兩岸下筆不同的思維所決定,但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里的點滴和瑣碎。你可以從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們社會里的風情,也能清晰的對比出我們自己生活里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溫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里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溫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起去相互目送,一起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里!
最后,感謝《目送》!
《目送》讀后感 篇8
暑假期間,我閱讀了龍應臺的《目送》。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段話是“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這是作者的兒子準備離開臺灣,去國外念書時,送兒子離開時,兒子的背影。隨著丈夫的離去,剩下的只有龍應臺自己一個人。通過兒子的背影,我感受到了與兒子之間親情的紐帶,盡管只是背影,但也表現出兒子離開時獨立堅強,不希望父母擔心的背影。或許這是親情,在與不在,不強求,只求能目送你遠離。
這本書最感動我的故事是描寫母子之間親情的故事,從年少時的懵懵懂懂到青春期的叛逆、再到長大后的追求獨立,這些成長的故事,與我們又是如此相似呢。而應臺也詳細寫道,她與在國外念書的兒子的'通信方式之一是互相寫信,這樣漫長又略顯浪漫用心的交流方式,確實是很真摯的交流,而我現在似乎已經很難愿意拿起筆寫下一封信交給朋友了。“從前時間過得慢”,卻與現在的快節奏生活格格不入,但也不是未曾沒有想過拿起筆和紙,寫下一紙情書,貼上用心挑選的郵票,投遞到附近的郵箱里,讓這封信漂洋過海隨風而去,去到父母、朋友的身旁。
自從上了大學,與父母不在一個城市。每次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見到他們。與他們的交流幾乎變成了在微信視頻聊天。生日時,發一句生日祝福話。這樣的交流方式與面對面聊天是存在很大差異的。這樣我們的溝通是碎片化的,幾乎只有在想起來了之后,我們才可能會想起電話另一端遠在家鄉的家人,而微信上經常聊天的的卻是天天見面的舍友、同學、或者素未謀面的學習伙伴。而遠在另一邊的父母為了不打擾到學習,所以幾乎不會主動發消息。所以,我每當我想起家人,首先必定會打開微信,點開家庭群,找到最近的照片,迫不及待地分享給他們。雖然他們少有回復,但是我知道他們有在認真看。
每次離家上學,都是父親送我來高鐵站。其實,我每次進去前都是和父親提著行李箱和我一起等車,囑咐我這個東西帶了嗎?那個東西帶了么?然后在發車前5分鐘,就讓車站外的父親先回去,于是就隔著玻璃看著父親的背影漸漸遠離,而我也不得不回頭,走向即將駛往學校的高鐵。這樣,我希望以后都能一直看見父親的背影,每一次都能來高鐵站送我,讓我安心的離開。
看了《目送》之后,我最大的希望就是可以每次回家,跟在他們身后,看見父母幸福快樂的背影。看著他們相親相愛。
《目送》讀后感 篇9
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初識龍先生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針見血的筆桿子給我以公民意識的啟蒙。而《目送》與野火大不相同,少了那種犀利,多了柔情,親切與含蓄,令人感嘆。《目送》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字里行間,寫盡悲歡離合,令人動容,感同身受。這部跨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游走于“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有人說《目送》就是二十一世界的《背影》。《背影》出現在初中的課本里,只是那時年少,無法體會那感受,而今讀《目送》,卻心下一動,酸楚涌上心頭。一次次目送,一個個背影,我們總被悲喜交加的情感淹沒。
歲月讓我們歷練成長,也讓我們面對離別,我們總避免不了不斷的目送,被目送,徒留下一個個孤零零的`背影。反觀父母,他們既為子女出人頭地而欣慰,也因子女的獨立而落寞。讀到龍應臺描寫兒子安德烈的片段時,我總會想起當初執意不讓父母送我去大學,父母臉上那種莫名的失落。父母看我消失在車站的背影與龍先生看安德烈消失在登機口背影又有何不同呢,他們的感受又有何不同呢。送我上大學對我來說可能沒什么,但是對父母來說,這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與兒子結婚生子沒什么區別,可是現在才領悟為時已晚。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閉上眼,想想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兒子漸漸長大,羽翼漸豐,能自己擔待所有,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家里兒子的痕跡在一點一點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為人父母,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也會目送兒子消失在拐角吧。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以后每隔十年都要看一次《目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每隔十年都重寫一篇讀后感,寫為人子為人父的感受。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畢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 篇10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
在大學推薦的50本經典書籍有這本《目送》,作者在這本書中寫出三代人的交系,都是生活中點滴記錄,讓我感受到人生才剛剛開始。一個人,出生、學走路、學說話、讀書認字、畢業、工作、買車買房、談朋友、結婚、生子、孝敬父母。前三十年是認識朋友用加法,后三十年身邊的人一個個從身邊離開用減法,生與死,活到七老八十的時候熟悉的人一個個從這個世界去了另一個世界,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不無道理。
所以,當父母們老了的時候,即使他們不再像從前一樣漂亮、聰明、善解人意,變得滿身都是老人斑、開始愚鈍、行動緩慢笨拙、脾氣也開始不好,或許獨自出門就會迷失在某個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許因疾病癱瘓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顧,或者覺得總是不厭其煩地每天打電話給你,只是因為他們孤單寂寞。永遠不要忘記他們在我們小的時候是如何對我們好的,而現在,他們只是回到了小時候,是個需要你去照顧的老小孩。
記得在一本書上看過,在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時候,那就對父母孝順,那是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做錯的一件事情。父母,真的很需要我們。
我們無法抗拒時間的力量。你不可避免地走向那看起來望不到邊界的時光軸。我們或早或晚地會學會一些事情,那些不重復的色彩一點點編織起來。我們學到了什么,便目送了什么的離開。生命里又多了些什么新的東西,那些東西逐漸積累、交織,而且你完全不能說它類屬哪一類,它是所有。《目送》這本書也許就是想表達這個,那些故事、那些人零零散散的聚不成堆,卻又無法將它們抽離,因為他們是整體。生命里的`不可或缺。
我們目送著燈光下漂浮的塵埃四處懸游,目送著每天人行道上密集的人群與自己擦肩而過,目送著時光定格在那里的老街里的一只花朵獨自開敗,目送著悲歡離合、舍與不舍,好多東西就是你直到死也不會知道,但我們所擁有和我們用盡一生去學到的東西讓我們感到滿足,不斷探求,覺得世界有著好多驚喜,自己不曾被拋棄。直到最后,目送著自己走向盡頭。
那時,有人會為你吟唱挽歌,為你獻上白菊,目送著你。這就是生命的交替,一直重復下去,這就是世界。生命有著美到不真實的美麗、深邃、憂傷,我們如此鮮活地活著。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目送》讀后感 篇11
人都有溫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燒著野火的龍應臺。散淡的文章里,把濃濃的親情深埋在字里行間;隨意而寫的閑適中,把臺灣的風土人情傳遞了出來;即便寫的只是家里的日子,還是在不經意間把一個大家的深刻隱約的顯露。
貌似不著邊際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溫情。沒有濃墨重彩的去揚厲愛深愛切的感受,只是隨手把撿起日子里的點滴,然后,你會在無意之間被貌不驚人的文字打動,會報以會心一笑,會默然神傷,會被柔軟的孝順所溫暖。
寫親情一般都回難以自持在濃的化不開的情感里。可是,《目送》不會讓你如此,即便筆者的母親腦萎縮不認識自我的兒女,可是你也會在作者那智慧而又充滿愛意的孝順中,看到燦爛的人性,把你溫暖的留下含笑的熱淚。書的最終寫到作者的父親埋葬故里,族人把這個從臺灣回來的孩子按照當地風俗榮光下葬。你會為鄉里人們那打不斷的骨肉相連而浩然落淚,那是自豪的淚,交織著民族大義的淚。一句,族人們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幾歲走丟的孩子一樣的,在幾十年后接來了從臺灣回來的骨灰。你不能不為之動容!
合上書的時候,你的思想會在那一場葬禮的轟轟烈烈中升騰,從一個人的愛,到一個家的親,最終闊到達一個中華民族的分合。你會忍不住想,哪些走丟的優秀華夏兒女,又有多少,又會葬身何處呢扼腕嘆息里,桑梓依舊在,青山永不老。
這就是大家的文筆,不著痕跡里,就寫出了大視野大境界。
有時候,甚至,你都會讀的心不在焉。或許,這是兩岸下筆不一樣的思維所決定,可是,你的思緒還是會不絕如縷的隨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兇猛的雜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達文化深處的基因,即便是寫生活里的點滴和瑣碎。你能夠從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們社會里的`風情,也能清晰的比較出我們自我生活里的各種劣根,甚至你還能看到制度里的黑洞。不避諱能直言,在溫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實的傳遞批判的力量。
剛猛而深刻犀利的龍女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實煙火,用隨意即興的日子,淡然的描繪出我們共同的親情。做起了孝順的女兒,回到了碎所里的母親。做女兒,那般溫潤智慧;做母親,一樣絮叨,一樣在代溝前聳肩表達深廣的無奈。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讓我們共同去經歷,一齊去相互目送,一齊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浩茫的人生里!
《目送》讀后感 篇12
《目送》是一本生死筆記,主打溫情牌,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分別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
本書的同名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我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里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可是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不由得想起我的點點滴滴。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上大學,父母送校后離開時我并沒有回頭,反而是立刻扎入新生火熱的報名中去;生孩子出產房,他們炙熱的眼神送來的溫暖和關切,在得知父母雙雙得重病,去醫生辦公室代表家屬簽字時,那被迅速關在大門外焦慮的眼神……
打開郵箱,第一封郵件永遠定格在20xx年11月28日,那是爸爸在我結婚后給我發的一封信,題目是《女兒是父親的最終一個情人》這篇轉載的文章,結尾他寫道“音音,老爸沒有息,你明白嗎在你結婚的那天晚上,老爸流淚一晚上啊!不明白別的女孩的老爸是否也是這樣”此文不能多看,每次光看到標題就已泣不成聲,一切也都盡在不言中,而此時,遠在天堂的爸爸不知是不是會常常透過天幕沖我溫暖地一笑呢
以前還不能完全體會到親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以為理所當然,但當父母都漸漸老去或去世時,以往的`點點滴滴會經常無意識地在浮此刻腦海,年紀越大,浮現的時刻就越多……
我們總說自我已經長大,可是給親人們做過些什么呢我們注意過他們在我們身后的祝福和期盼嗎我們感受到他們期待的眼神嗎我們凝視過我們的親人離開的背影嗎……
不要讓我們的親人也因我們而悲痛和失望,不要讓那滿腔的祝福變成沒有主人的青煙,不要讓親人的目光從期盼變成傷感……
這就是真實的目送,這就是我在低低淺淺的文字里讀出的感受。
目送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子女,那幾乎能夠穿越時光的眼神指引著我們共同去經歷,一齊去相互送別,一齊相互慰藉,在這淺長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親情的溫暖中,在這茫茫的人海里!
《目送》讀后感 篇13
慢慢的,慢慢的,我明白了所謂的“父女母”只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一輩子看著他背過身去。你站在小路的這一頭,看著他在小路的轉彎處漸漸消失,他背著你默默的告訴你:別追了。
我們的一生,總是在追逐別人的背影。但是,當你轉身的時候,你會發現,總有人在我們身后默默等著你。背后總有強大的后盾。他們不知疲倦地工作,不求回報,但我們從未真正給過他們任何東西。當你一次又一次離開時,他們看著你的背影。他們沒有留下來,也沒有后悔。你轉過身來看著他們了嗎?
時間是藏在黑暗里的一只溫柔的手,當你恍惚的時候,東西隨著星星移動。當你真的轉身看他們的時候,黑發如墨,現在卻被冰雪覆蓋。歲月帶走了他們的青春,卻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痕跡。他們看著你轉身,只笑,誰能知道內心的苦澀?世界上只有父母一直在等你,只有父母一直在守護你,世界上只有父母一直關心你。
龍應臺的《目送》讓我想起了我的母親。
夏天,涼風吹在臉上,綠柳在風中遙望遠方,就像媽媽一樣。我媽媽站在柳樹下,看著我后退的背影。我轉頭看她,她的目光一寸一寸隨著我移動,眼神中帶著愧疚和失望。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她沒有和我一起去。因為她知道有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等著她。我有點失落,但還是一個人踏上了上學的路,因為我知道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沖刺100米,卻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在摔倒的時候有尊嚴的摔倒;膝蓋有血的時候,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當你的痛苦不堪時,你用什么樣的表情面對別人?如何看待內心流血的創傷,如何在一頭栽倒時獲得內心深處的平靜;心臟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該怎么清理?沒有人教會我們如何接受失敗。然而,隨著我們的成長,許多人關心我們,他們在等著我們。但是這條路注定是孤獨的。很多人來來去去。畢竟,你是唯一一個解決這條路上發生的事情的人。沒有人能取代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坦然接受現實,面對未來的挑戰。在路上磕磕絆絆是不可避免的。跌倒時站起來沒什么大不了的。修行的路永遠是孤獨的,因為智慧一定來自孤獨。
沒有人能陪你走到最后。這條路上永遠只有你一個人。都是你生命中的過客。我們應該學會獨立、勇敢和敏銳。愿我們每個人走在人生的路上都平安。
前面的路不容易,但是一路上有很多美麗的風景等著我們,所以你要堅持下去,因為這條路上只有你自己。有些事情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障礙只能一個人通過。有一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相關文章:
目送的作文02-16
目送的好詞好句08-29
關于目送作文05-24
龍應臺《目送》心得04-02
《目送》的讀后感09-28
【經典】《目送》讀后感07-24
【精選】《目送》讀后感07-24
目送讀后感[精選]09-04
目送讀后感08-13
[經典]《目送》讀后感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