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合】《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
在這一條里,蘇霍姆林斯基提到,除了平常的學校活動、觀察和興趣范圍以外,學生還應當有一種豐富的、多方面的智力生活。就是指學生的(課外)閱讀,特別是在少年期。
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于教師,取決于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種地位。不應當把學生的智力生活理解成個人的狹窄的小天地。
一個人既在豐富集體的智力生活,同時又在享受集體的'精神財富。學習困難的孩子也可以參加科學——學科小組的活動和晚會。……在小組里,那種豐富的智力興趣的氣氛,激發他們去閱讀,而對他們來說,閱讀正是達到順利學習的最重要的補救手段。
蘇霍姆林斯基把學生的課外閱讀當成學生的智力生活,又一次強調了閱讀對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重要性。而要把課外閱讀落到實處,最好就是在班級建立“圖書角”。
自從我校開展新教育以來強調讀書,建圖書角,把自己的書放在班上大家一起交換看,事實證明這種做法其實挺不錯的。這條建議還談到了教師閱讀對學生的影響。大家最常說的就是:“愛讀書的老師才能培養出愛讀書的學生。”它再次提醒我要多讀書,堅持讀書才好。
除讀書外,蘇霍姆林斯基還建議通過成立各種學科興趣小組這種集體的智力活動來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但是興趣小組的成員,往往都是學習能力比較強的,這就把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排除在活動之外,其實是一種很殘忍的做法。今后要多注意讓后進生從閱讀開始,由淺入深,增強理解力,通過活動激發他們的閱讀和思考。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2
讀完《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是:教師走進課堂不僅帶著"智力"、"體力"去,還得帶著"心"去,盡力忘"我",忘了我的身份,忘了我的年齡,《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后感-磁小姜瑤。
讀了這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識到我們平時上課也正是缺少這些呀,新課程給師生雙方提出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接受、記憶、模仿的過程變為主動探究,自主發現,合作交流的過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變化,教師不再告訴,不再包辦代替,教師成為孩子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
作者認為幸福分三層,第一層樓是物質"生活保障",第二層是"藝術生活"而第三層則是"獨立思想",讀后感《《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讀后感-磁小姜瑤》。而這三層分別代表三種教師類型,第一類將教師工作僅僅當作應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飯吃,這類教師不大可能有很大長進,他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有錢的多干點,不給錢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點來,下班最好早點走。因為他們的精神生活這二、三層還沒建起來,所以他們活著未必真正幸福。第二類教師以教師工作為樂趣,他們覺得教書就是藝術。這類教師會把課盡量上得生動些、新穎些,他們和孩子有著影子般的感情,因為愛而無比幸福。第三類教師將教育工作當作思想的起點,在一生的教育活動中,不斷探索,不停地追問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滿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經常會有一些心得,經常會求教于書本和理論,若干年后他們會成為專家,教書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對生命的一次次體驗,他會很幸福和滿足。
愿每一位教師朋友都能擁有幸福人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3
和大家不一樣的是我的這本書是在網上買的。因為我感覺這本書值得我們細細的去讀,去感悟,去學習,它很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閑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書以后,我就迫不及待的瀏覽了一遍。心里不由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思想,他的教育理念是多么的偉大、超前。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的一個特別顯著的建議,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話就讓我感慨頗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經常聽課的時候,我就感慨,為什么優秀的老師的課總是那么的自然,幽默,得心應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要有扎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主要的是他們知識的淵博,才使得他們課堂上游刃有余。在‘提高教學質量的幾個問題’的建議中,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提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這時,處于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修養,乃是教師勞動修養的一面鏡子‘而對于學生來說,如果他不能體驗到自己的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喜歡進行腦力勞動。’可見,我們教師的知識量的重要性。
蔡校長一再告誡我們要有一個空杯的心態,去學習,去提升自己。是呀,為人師表,學高為師。只有有了東西才能給學生倒出來。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就應與時俱進,不斷地提升自己。干一行愛一行。讓讀書、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充電自己,影響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4
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100條建議》一書。作為一線教師,書中許多的經驗都很值得我去學習和反思。下面談談我的一些心得體會:
書中提到:“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學習的愿望是一種精細而淘氣的東西。形象地說,它是一枝嬌嫩的花朵,有千萬朵細小的'根須在潮濕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給它提供滋養。我們看不見這些根須,但是我們悉心地保護它們,因為我們知道,沒有它們,生命和美就會凋謝。” “愛,是一種責任”。
反思一下自己七年的教學,自己又做到了哪些呢?每次寫論文絞盡腦汁,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呀!在平時教學中我也往往不自覺地有偏愛一些成績好的學生;對一些學習成績差、平時又經常搗蛋的學生則總是認為"孺子不可教也",經常大發脾氣。其實靜下心來想想,每個學生都擁有自己的天空,每個人身上都有潛能,只是我們把學習成績看的太重,沒有發現而已。要善于發現,這就需要我們對他們同樣的傾注一份愛、一份尊重。
在教學中,善于贊美學生,愛護和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教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多讀書,才能冷靜地、設身處地處理好師生關系。用全面的眼光來看我們的學生,從內心來熱愛他們,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世界上最樸素的形象是土地,他不需要任何裝飾,永遠是那么渾厚博大,那么質樸自然,默默地哺育著一切,不思回報的奉獻著一切。教師,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胸懷呢?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5
作者在一開始就提出了一個教學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學生昨天上課時都懂了,但今天上課時,卻已經模糊甚至忘記了。
這是因為“懂得還不等于已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
上一章作者說到學習新教材不能讓學生停留在膚淺的理解層面,并避免在第一次學習時犯錯誤,而今天文章的重點在于“為了掌握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這是一個學習的遞進。
因為作者是前蘇聯人,書中例舉了很多他在教授語言語法方面的例子,看起來有些讓人不明深意,但我們只要將俄語換成漢語就不難理解。
看到這些語法,我就想起初中的語文老師給我們講語文課本后面的`附錄內容。這些內容都沒有正式印在課文正文里,但她也帶著我們仔細地從頭學到尾地學習了一遍,其實這些恰恰是語文學習的基礎。
還有初中的政治老師在講解原始社會的一些篇章時,就采用了列出問題讓我們分組討論尋找答案的方式。這也印證了作者所提到的“在歷史課上和語文課上,對新教材的思考,多半是讓學生尋找剛剛講過的教材中的因果聯系和意義聯系。”
學習新教材時思考得越多,越有助于對教材內容的理解,看來關鍵就在于提出什么樣的問題可以讓學生思考得更高效,不僅可以減少完成家庭作業的時間,還可以縮短回課的時間,增加講解新內容的時間。這將是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在家庭教育方面,閱讀可以讓思考更充分,特別是持續的親子閱讀。一個較長的故事往往需要許多天才能讀完,每天不僅需要傾聽,還需要對過去故事情節的回憶,還有故事前后發展的關聯。這時,就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作為承前啟后的鋪墊。在一個故事講完以后,留下的就不只是“又聽完了一個故事”這樣的簡單印象,還有這個故事值得被書寫的那些因素。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6
暑假里我讀了《給幼兒教師的建議》一書,覺得本書對我們幼兒教師非常適宜,特別是對于我們今后的工作幫助很大,在書中第三章中講到教師要聽孩子的話,教師要抓住生活中的隨機教育,我覺得講得很有道理,下面的一個例子也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 。
我們的午睡室邊上有幾棵含笑樹,午睡起床后總有幾個小朋友在那里看看玩玩,在每次午睡起床后總有兩三個、三四個一堆圍著在那里,當我走過去一看,他們手上都沾滿了泥,本來想大聲批評他們,但是我壓住了火氣想看看它們到底在觀察和什么,于是我問:“你們在干什么”?這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我們在看泥土里有什么”?接著我繼續問他們:“那你們看見泥土里有什么?”“有小螞蟻”,“還有小螺絲”,“還有蚯蚓”,“還有西瓜蟲”,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說開了。我說:“小朋友你們觀察的真仔細,那你們再觀察一下,等一會記得要把小手洗干凈呀!”在吃完午點后我組織幼兒進行了討論,說說土壤有什么作用,土壤里還有些什么?小朋友興趣非常濃,你一言我一句的討論得很積極。
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到處都有教育的機會。有時我們之所以會錯過日常活動中這些大好的教育時機,是因為我們往往比較重視對幼兒進行有計劃的系統教育,而忽視偶然事件中的隨機教育。如果我們教師的頭腦里樹立起了隨機教育的觀念,善于捕捉隨機教育的機會,善于利用,那么教育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因此,我們要善于發現孩子感興趣的事物、游戲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它們轉化為我們教育活動中的活教材,把握時機,積極引導,使幼兒在順其自然中掌握新知識,真正做到“有效有學”。如上面看似一個小小的觀察,卻滿足了孩子的部分好奇心,在孩子自己感興趣,想探究問題時,作為老師,隨時解答孩子們碰到的問題,有助于發展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最主要的是沒有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樂于提問,敢于提問。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7
不像其他人,《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我是在網上買的,我覺得這本書值得我們去讀,去感受,去學習,它有必要成為我工作生活閑暇時的精神食糧。
拿到《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后,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來看,心中不禁感慨蘇霍姆林斯基這位偉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是多么偉大。
《給教師的建議》中,最顯著的建議之一就是讓我們多讀書。首頁的一段文字讓我感觸很深。“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只是她的知識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和詩人。”
當我經常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我會感慨萬千,為什么優秀的老師講課總是那么自然、幽默、順手。那是因為他們不僅有扎實的學科專業能力,最重要的是他們有淵博的知識,使他們在課堂上表現出色。
對于改善教學質量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明確表示,“教師知道的東西應當比他要講給學生的東西多10倍、20倍,那樣一來,她在上課時的言語就會運用自如,學生感知這些信息就不太費力。這時,處于教師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講述,而是學生的思維情況。”課堂上,學生腦力勞動的培養是教師培養的一面鏡子。對于學生來說,如果他們不能體驗到自己思考的驕傲,那么他們就不喜歡腦力勞動。由此可見,教師的知識數量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一名教師,要學會成為一名教師。只有當你有一些東西,你才能把它教給學生。社會在不斷地要求我們,我們要與時俱進,不斷完善自己,熱愛你的工作。
讓閱讀和學習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吧,給自己充電,影響你的孩子。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8
新內容的講述結束了,教師問學生:“有什么問題嗎?”教室里一片沉默,沒有問題,于是,教師得出結論,看來新內容學生們都搞懂了。
但是當教師把學生一個接一個地叫起來,讓他們復述教師講述的內容的時候,他們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語,根本講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教師常常不無憤怒地對學生們說:“既然你們一點都沒懂,為什么你們剛才不提出問題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氣憤學生的不懂裝懂。可是,在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分析之后,我不得不承認,我錯怪學生了。其實,在當時那種情況下,學生們根本無法判斷他們對新內容是理解了還是沒有理解,因為在講課之初,教師并沒有明確告訴學生,在學習這一新內容時,他們應該理解什么,在思考過程中應達到什么目的。思索﹑思考,只有當它的目的十分明確,也就是說,思考的過程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時候,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腦力勞動。教師越是善于把學生的思維活動賦予解決問題的性質,學生的智力也就能越加積極地參與到這項活動中來,學習中的`阻力和困難也就越加清楚,因而腦力勞動的過程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克服困難的過程。
那種認為把教學內容講得越清楚,越明白,學生的問題就會越少,他們的知識就會掌握得越牢固的教師,是大錯特錯的。 真正的好老師決不會越俎代庖地替學生解決難題,他們對學生的關心首先表現在讓學生明白擺在他們面前的困難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難,不僅僅需要孩子們集中極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們付出極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識,不僅僅要在學生面前揭示教材內容的本質,而且要教給學生怎樣思考,讓他們獨立地,自覺地深入到教師的詳細講解中來。學生被動,消極地掌握住的知識,對學生思維發展起不到多大的影響,而通過積極的努力,主動地去采摘,獲取的知識,不但讓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會不斷激發學生積極思考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9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光輝的教育思想對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完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本書一開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師深思的問題:為什么在一年級就開始出現落伍的,考試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了二、三年級甚至有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學生呢?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因為曾經遇到過這樣的學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為教育者,我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對象,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后勁生。蘇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么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試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于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煞有其事地捧著教育名著或教育雜志閱讀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學生那樣要求自己: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0
蘇霍姆林斯基在第一個推薦中提到,我們作用于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因此,我覺得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適合的教育方式。
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其實我覺得,樂人和動人是語言的兩種不一樣風格,幽默的極致也能動人。雖然,我們達不到如此境界,但是我們就應朝著這個方向發奮。
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一年級的語文教師,我覺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就應是我們發奮的方向,無論我們采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一年級的剛從幼兒園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中過渡到一年級,難免會有很多的不適應,尤其是拼音教學枯燥乏味,知識點碎而且冗雜。作為教師就應采用多種多樣的方式讓他們慢慢適應慢慢習慣。教育方法在這時就顯得尤其重要。說到這個問題,就又回到了什么樣的教學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我想這就應是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吧。我覺得要想成為真正的教學能工巧匠,只有自己在其中傾注了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就應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此刻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充斥耳目,別人好的東西就應吸收借鑒,但決不能生搬硬套。一年級的教學更就應如此,只有在教學時想方設法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可能會為孩子的求學之旅鋪一條大道。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學生的引路人。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1
11月份,跟隨蘇霍姆林斯基的腳步,我品讀了他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結合讀書以及目前教學實際,我對自己的教育進行了思考,收獲良多。
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呢?《給教師的建議》中給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書中這樣闡述:“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須懂得兒童的心理,了解他們的年齡特點。要能把握住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條途徑,這就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兒童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兒童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活動的一種自豪感。”我對這段話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系,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要想使學生在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已經具備的知識經驗和生活經驗發生聯系,從而讓學生愿意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就會集中。作為教師,我們在課堂上應該對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多加關注,一旦發現他們有開小差的現象,應及時加以提醒。比如讓他重復剛才老師講話的內容,讓他回答一些問題等等。我著手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以學生的興趣帶動學習。
首先,給孩子喜歡的數學。課堂上要針對孩子的特點,設置有趣的活動,比如近期就開展了猜一猜、玩一玩的課堂活動,孩子們興趣高漲,注意力也集中。
其次,給孩子明確的目標。當孩子課堂中注意力集中、反應迅速時,及時表揚,并在班級總結中進行全班獎勵,從而是孩子明白課堂上應該怎樣做。
另外,開展聽算比賽。聽算的第一要求就是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聽清題目,并迅速做出計算。這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喜歡,也樂意參加,對注意力的培養也很有效果。
樂學、善學、會思是數學課堂的追求,后期我將繼續跟隨智者腳步,不斷尋求智慧的教育,呵護每個孩子的成長。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2
這段時間拜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發現這真是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其中的內容對我們一線教師很有借鑒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對于我們教育一線的教師來說非常容易借鑒和操作。下面就里面的16—17章節結合自己的學科特點簡單地談談自己的一些膚淺的體會:
在16章中,提到了積極活動的重要性,任何課堂的組成需要有積極的活動,吸引學生的活動,學生只有全身心的投入了活動中,才能有所得。蘇霍姆林斯基說“積極活動好比是一座把語言和思維連接起來的橋梁”,是的,在我的科學課堂上尤其是,學生只有投入到了科學活動中,觀察、思考、討論、發現,才能發展他們的科學素養,發展他們的智力,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成效。那么怎樣的活動才是積極的呢?我認為,首先要是有趣的,這樣學生才能被吸引,才能投入;其次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有難度才能吸引人,不然再有趣的簡單活動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吸引力也不大,而且有難度才能引發思考,進而引發討論,有了思維的.碰撞,我們的學生才能有發展;再者,我們的活動應該是適合學生發展的,能被學生研究出一定成果的,只有讓學生嘗到了勝利果實的甜美才能引發他們進入更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這就對我們老師如何設計課堂活動提出了要求,我們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活動。
在17章中,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教給學生觀察,觀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在日常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不會觀察,或者說他們不知道應該怎么觀察,而觀察對于我們科學課堂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首先要讓學生養成記錄的習慣,現在我們學生都在用科學記錄本,這很好,這種記錄手段有助于幫助學生養成科學觀察的習慣。觀察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也應該多帶孩子走出課堂,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記錄,我相信這樣培養出來的觀察習慣將有助于學生的一生。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3
假期里再次拜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仍然令我如癡如醉,而后心中對教育事業的熱情燃燒的更旺。盡管當前的教育形勢與蘇霍姆林斯基寫書的年代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他那閃光的思想,精煉的語言,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它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們一顆顆干渴的靈魂,它就像與教師面對面一樣,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常讀常新,每次讀都有新的收獲和體驗。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的確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每一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尋求答案。蘇霍姆林斯基為我們指明了方向,解決了這個時間問題,答案是:讀書,每一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閑時間,不至于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多讀書。確實,我們在自我所教的那門學科里,學校所發的那本教科書里包含的那點基礎知識,只但是是入門的常識,在知識的海洋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原先,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持續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就應首先思考清楚的。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學習,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為什么不能在閑暇之余讀讀手邊的書,為什么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閑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日記,想想,時間真如流水就這樣荒廢了。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4
讀到第二十八條《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發表一下感想吧。
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止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來?
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么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為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
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蘇氏在這里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
(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么多的建議里,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我想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對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學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
然后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為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15
讀了《學科教學中的學生積極活動的內容》后頗有感受。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調動學生積極的參與,我應當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間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愛生”作為教師的天職,是教育工作的基礎與前提。作為教師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學生喜歡你,他就會在你的課上特別認真,換而言之就是能積極與你進行互動。這是學生的一種傾向,也是對教師愛生的反應,要熱愛、關心每一位學生。須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達對學生的愛,讓每一個學生都感到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教師的注意重視、關懷和鼓勵。
二、教學形式要豐富,教學方法要多樣化
運用多種手段組織教學,如適時的講故事、做游戲、聽音樂、看錄像等,讓學生在活動中親身體驗主題活動,在有意無意中觀察到主題的活動畫面,在頭腦中形成形象,使學生感到上語文課很有意思,培養了對語文課的情感。還要盡可能的利用各種教具進行教學:多媒體課件、范畫、幻燈、實物等,讓學生對對象有直觀的印象。有時也可進行角色更換,引導學生充當小老師等。
三、要及時的肯定學生
學生的學習動機雖然多種多樣,但成就動機無疑是學習活動的主要動機。學生了解結果,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有激勵作用。成功了,學生在學習上會更有信心。熱情了失敗了,學生會看到不足,激發上進心,從而更有效地促進學習,因此我們應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的結果,多運用“表揚”這種方式。對于學得不太好的學生不能諷刺挖苦,吹毛求癡。踏踏實實,認認真真盡責任。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相關文章:
《給教師的建議》心得12-13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9-20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7-31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7-29
《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2-27
(實用)《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9-17
【優】《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9-09
(薦)《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9-23
《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必備】09-15
讀給教師的建議讀后感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