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這時最關鍵的讀書心得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
暑假里我有幸拜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給我很多收獲,書中的很多建議,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有參考意義,本書收集了各種案例,涉及各個方面,講述怎樣教育孩子以及在課堂上發生意外后的處理方法,還有在教學中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學生和教育學生的一些方法,收獲多多……
在學習時,我聯想到我在教學工作中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正確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思考著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 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個別班里差生較多,每次上美術課時,他們感覺美術課沒有考試,思想就會放松開小差,上課不認真聽講,作業不認真完成,久而久之,他們的美術水平上不來,上課老是批平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要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我想,如果有了母愛之心,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這種“閃光點”無處不在。并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這種對學生的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要對學生的成長以及未來一生負責,所以教師不能憑個人好惡只喜歡那些自己認為“可愛”的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只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文學,就讓他成為一名文學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為老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由此我也感到,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還要在自身的工作生活中學會適時適度對自己進行心理調節,快樂地面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面對你的學生和家長,只有保持這種積極向上的心態,你就會感動自己的每一天都是充實幸福的,還需不斷地學習以充實、以發展。
歌德這樣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閱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建議》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獲,帶給我教學上許多建議,在原來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云散,里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后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獲……
讀著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情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一章節:不要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里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現在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只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教育故事,就像長河里的涓涓溪流,平淡而又長遠;教育故事,平常中包藏著經典,蘊含著永遠。每天,每周,每月,記錄一個小故事,將一個個鮮活的案例呈現出來,可以幫助更多的老師拓寬視野,提升修養。讓我們一起,記錄下身邊發生的一個個教育故事,提升自己,更為他人提供一個范例。相信我心一定有收獲。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做為年輕教師的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了。教師只有再度做為學生,拿起書本,不斷地充實自己才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
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這不是一個終結點,而是為我打開了一扇門,使我對作為一名優秀的教師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2
認真拜讀了由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撕基撰寫的《給教師的建議》,感到本書中提到的問題多是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問題,它通過一個又一個生動的確實際事例及精辟的理論分析加以解惑,讓人心曠神怡。
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
每個老師多在盡量喚起學生對自己所教學科的興趣,使他們入迷地酷愛這門學科。能做到這一點應當是一件引以為榮的事。如果在學校里沒有一種學科教師來爭取學生的思想和心靈的`氣氛,那么許多學生的興趣就永遠得不到開發。學校里這種對學習和知識無動于衷,沒有為自己找到任何感興趣的事情的學生就越多,那么,教師們就越不可能有自己的學生,就很難把酷愛知識的火花從自己心里移植到學生的心里。
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苦惱和感到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于衷的精神,學生在某一門學科上學業落后,考不及格,這并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態度。當我讀到這里不由地使我想起了在我教育的學生中也有一個非常類似的學生。他對于老師的教育與批評和同學的幫助多無動于衷,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學習成績落后,上課不認真聽講,影響同學學習,甚止要欺負同學和老師頂嘴。心理極不健康。針對這個學生的情況,我按照書上的提示,我先尋找他對那件事感興趣,因為他不可能對任何事多不感興趣的。
通過觀察及與父母了解發現他喜歡唱流行歌曲,于是我就安排了唱歌接龍比賽,但是由于他平時要欺負同學,同學們不愿意和他合作,這可急壞了他,他求著我給予安排,我就借這個機會給予了批評與
教育,他是滿口答應認真上課,不欺負同學。在教育中我也不急于安排,而是根據這個同學愛唱流行歌曲的優勢安排了一個關于數量的比賽,果然不出意料他詼諧的動作,較多的數量贏得了同學的掌聲,大家多爭著和他一組。通過這個活動把他從智力的惰性狀態中挽救出來,使他在某件事、某種活動中把自己的知識顯示出來,表現出自己和自己的人格。觸動他在集體中的人與人的關系。體驗到聽從教師的教育及與同學和睦相處的成功與喜悅。
這個事例是我在看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后,根據自己實際的教育問題,依靠他的理論分析進行的由理論到時間的嘗試,效果很好,對我的教育促進很大。同時也感到我們不光要看這本書,有些好的方法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去實踐,好的建議可以去做如:建議教師寫教學日記。我從教12年,我從來多不寫教學日記,也感覺到損失了多少珍貴的財富呀,我決心從本學期開始撰寫我的教育日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3
一口氣讀完李鎮西老師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這本書,頓時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平常在教學、在與家長的相處、與孩子們的溝通、與同事們的共事中的種種疑惑與不解有了自己的理解與看法。下面我就談談我對這本書的淺見。教師每天面對的都是一群孩子,正因為我們相處的對象不同,所以決定我們必須學會獨特的溝通方式。面對這一群祖國的花朵,到底怎樣與他們相處,怎樣溝通、怎樣合理處理他們中出現的矛盾才能讓他們茁壯成長呢?李鎮西老師說:“尊重”在人際關系中的意義是非凡的,人是有尊嚴的,因此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
如果再說得深刻一些,作為生活方式的民主,其核心便是對人的尊重。也就是說,尊重別人,就是一種民主生活方式的體現。所以,在與學生的相處中、或者在處理學生的各種“民事案件”時,一切以尊重為前提定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要管理好一個班級,當然要有班規,而且每個班都有班規,但從班規的制定到班規的實施中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不同的班級往往處理得方式是不一樣的。那么怎樣才能讓一個班的班規約束班級個人的種種言行,同時引領班級積極、陽光地向上呢?李鎮西老師的班級是這樣的:班規不僅管班上的孩子,還管班主任、管各科任老師,違反班規者都必須按班規處理。自古以來人們都說:“無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在這,班規也是規矩,既然是一個班級,所以班級中的每個人都應該遵守,既然老師都能遵守了,那么班級中的學生也自然不會做違反班規的事兒。這個班級必然是一個陽光向上、帶著積極靈魂的班級。要成為一個好老師,必須是一個有愛心并且民主的老師。愛心和民主是李老師的教育觀念。愛心才是教育的真正真諦,要有怎樣的愛心還必須學習有效的教育技巧和教育方法。
總之,讀完李老師的書,讓我的教育之路有了前行的方向,我也會向著這道光亮繼續我的教育之路。年輕教師《給老師的建議》讀后感一看見這本書的題目——《給老師的建議》,一瞥見作者又是蘇聯的教育家,心中就不禁多了幾分敬仰。蘇聯作為曾經的社會主義大國,在教育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探索,很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賞析和學習。懷著這一份憧憬,抱著謙虛的態度,認真的把這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讀了個遍,覺得很有一些感悟。
一、認同的觀點
1、學習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現為:用一種形象的說法來表達,就是在科學基礎課程這個整齊的樂隊里,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喜愛的樂器和自己喜愛的`旋律。如果一個一個學橫沒有愛上一門具體的學科,一個具體的科學知識的領域,那就沒有個性的智力充滿性和精神生活的豐富性。
2、你對年長的同事們的經驗研究和觀察的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要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你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教育學,無論就教育的理論或者教育的實踐來說,都還沒有對人的個性——對他的創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養,對理想、興趣和愛好的形成,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說在對年幼兒童的教育上的缺點還不是特別的顯眼,那么在對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個性則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4、我們深信:如果學生在少年期沒有遇到一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指導者,那他就永遠不能學會真正的思維。
二、聯系實際
中職生的思想、觀念是客觀社會現實影響的產物。他們的思想很潮流,但是他們的思想不是很穩定;他們要求進步,但是他們的毅力不足;他們價值觀念多元化,但是理想信念淡化。現在我們的身邊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構成的主題是“學習上的后進生、品德上的后進生和行為上的后進生”。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當他們原有的美妙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產生了脫節,從而養育了逆反心理。嚴重的失落感、差強人意的學業成績、家庭的漠不關心,加上缺乏合理正當的表現機會,不少中職生就試圖通過逆反的或對立的角色和行為來突出自我的存在,設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以此獲得異常的自我滿足感。
三、反思與重構
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肩上擔負的任務很重。我們面對的中職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自我要求獨立性強,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面對社會的多種誘惑,缺乏理性的辨別能力,容易上當受騙,甚至誤入歧途。所以我們學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從做人到成人的教育理念,幫助中職生明辨善惡。《給老師的建議》一本書中,第27條說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的事”。就是讓書籍填充學生的課余時間,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所以,一方面,我們自我加壓,不斷更新變革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們也關愛學生,讓其有所作為,在關愛中成長。
這學期,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編著的《給教師的建議》,沒有讀完整,但感受很多。作者的這個觀點:“對于學習上的差生,把學習僅僅局限于背誦必修的教材是特別有害的,----這種做法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習慣,變得更加遲鈍。”個人覺得有道理。蘇霍姆林斯基覺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應當讓這些兒童的頭腦中盡可能多產生關于周圍世界和現象的疑問,讓他們帶著問題來問為什么,在他們所讀的書籍里,在他從周圍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應當經常發現某些使他感到驚奇和贊嘆的東西。用驚奇、贊嘆可以治療大腦兩半球神經細胞的萎縮、惰性和虛弱,正像用體育鍛煉可以治療肌肉的萎縮一樣。對照我的做法。有一點以前絕沒有想到和采用過的手段就是:讓學生多閱讀。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讓學生學會在課堂上沒有掌握的知識,這種做法和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馳的!認為他們連課本上的知識都沒掌握,更沒說是課外閱讀了。
我永遠會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這本書是提升自身素養的好教材。面對信息社會把傳統的“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需要有一桶水”的標準提高到至少是一口不斷滲出新水的“井”的要求,已經成了人們的共識。那么,如何在完成自己比較繁重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來提高教師自身的素養呢?我們也可以從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如果教師引導最有才能的學生超出教學大綱的范圍,那么集體的智力生活就會變得豐富多樣,從而影響到最差的學生也不甘落后。”在根據自己的實踐和體會建議老師們,為了學生的健康發展,不能墨守成規,密切注意“每一個兒童的思維發展都有其獨特的道路,每一個兒童的聰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點”,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根據自己的特點建構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識和能力體系。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4
雖然我已經不是剛剛走出學校的新教師,但是在這近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確實遇到很多困惑問題,時常感到苦惱異常。當拿到學校給我們統一購買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時,里面的一條條建議就像一場及時雨,滋潤著我的心田,它就像與我面對面一樣,針對我在教學中遇到的的苦惱與困惑娓娓道來,讀完此書有一種讓我茅塞頓開的感覺。
為什么同時的教學,同樣的老師,同樣的環境,有的學生可以輕輕松松的把知識完美的掌握了,有的學生卻什么也學不會,現在我終于明白原來是因為我沒有好好根據學生的.個人差異而備課,沒有周密的考慮到每一個學生在上課時將要做什么,為他們挑選適合他們學習的內容,讓每一個學生在我的教學中都各有所獲。原來就因為我這種欠缺考慮的備課,使我的課堂中產生了很多的無效勞動,使有些學生無法學有所獲。正是蘇霍姆林斯基首條建議給了我很大的感悟。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段時,確實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真的經常都發現時間總是不夠用,一晝夜確實也只有24小時,而我們每天一來到就給滿滿的工作給包圍了,每天總是備課、上課、訓練、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可收獲卻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條寶貴的建議,迫切想要往下尋求答案。
他在這里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而且我們讀書不能只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看看一些優秀的教師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們持之以恒的讀書,不斷補充他們的知識的大海的營養,這樣數量就逐漸轉化為質量。是什么促使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堅持讀書閱讀呢?愛學生,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許多教師都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內容與學生緊緊相連。正是這樣的情感,讓他們在24小時中做出了比別人多幾倍的事情,讓24小時孕育了無數新的想法,也出現了許多奇跡。他還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他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
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余,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著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之所以有差距,問題出在態度上,抱怨時間不夠的老師們往往只是一位在抱怨,卻并沒有真正抓緊時間去做任何一件事情,同時也是因為我們有時候只是人品時間溜走,而并沒有好好的儲存這是時間里面的能量。對于那些經常讀書積累只是能量的老師來說,時間每過去一年,學校教科書這一滴水,在教師的知識海洋里就變得越來越小。
讀到這些建議,突然很懊惱自己的消極,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時間太少,而忽略了讀書,忽略了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這一簡單的道理。曾經雄心壯志的想過,要完善自己,但是現實的工作卻成了我頹廢最好的理由。為什么不能在閑暇之余讀讀手邊的書,為什么不能在沒有課的時候多去聽聽同行們的經驗,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閑的時候寫寫一天的教學反思,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積累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但是經常我就在哪里想著這些事情,而時間真如流水一樣溜走了。
讀完了《給教師的建議》,我不時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這些寶貴的經驗轉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新時期的教師,應當主動地去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質。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5
我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之后感到體會頗深。就是為什么早在一年級就會出現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學生,而到二、三年級有時候還會遇到落伍得無可救藥的,因而教帥干脆對他放棄不管的學生呢?這個問題不光是在蘇氏所處的那個年代存在,就是在當今,絲毫未見減少。
說起這里面的原因,教師大都歸結為學生不知道學習或者腦子笨,家長不配合。而不是積極地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那么造成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蘇霍姆林斯基在提出問題后,直截了當地做了解釋:這是因為在學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領域腦力勞動的領域里,對兒童缺乏個別對待的態度的緣故。這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提出的因材施教,在現在的教育教學中也是常提不斷的。應該說,這條教育原則,對每一個從事教育的人來說都是非常熟悉的。我們在制定計劃時也經常說,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中幾人能做到這一點呢。
要做到這一點,確實不是很容易的。它不僅需要教師付出辛勤的勞動,更需要一定的教育技巧,掌握一定的教育藝術。可看看我們周圍的老師,有幾人能做到這一點,不同類型的學生上著同樣的課,提著同樣的問題,做著同樣的作業,考著同樣的一張卷子。即使做錯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樣的.。試想,這樣下去,怎會去個別對待,怎會不產生差生呢?這也難怪有些教師不停地抱怨他的課堂上學生不聽話,搗亂紀律了,也難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難怪每天被學生折騰得心浮氣躁、精疲力盡了。
人們常言: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已要備一桶水,而教師的這桶水必須是不斷更新的水。可我們都在說著“教師的時間哪里來?教師和所有人一樣,要做家務,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且每天做著只讀教材和教參的老師,即使讀書也是疲于應付,以至自己在教學中筋疲力盡,工作自然也就成了一種負擔。蘇氏在書中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加強自己的學識修養,對任教學科有深刻的研究,掌握各科知識結構的內涵。教學時要能擴展學生的視野,揭示人生的真諦,成為傳授文化科學知識的先行者,成為青少年一代步入社會生活的引路人。
讓我們銘記這些“建議”,讓它成為我們工作中的航標燈!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6
近日讀了李鎮西老師的《給教師的36條建議》一書的第一節《為什么要減少育“刻意教”?》。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我在書中所提出的一切建議,僅供教師知道,不必讓學生知道。學生了解教育,懂得教育。一般說來,是有害而無益的。這是因為,在自然而然的氣氛中對學生施加教育影響,是這種影響產生高度效果的條件之一。換句話說,學生不必在每個具體情況下知道教師是在教育他。教育意圖要隱蔽在友好和無拘無束的相互關系氣氛中。
而現實教育中,我經常會看到很多這樣的例子:為了某次活動大張旗鼓地號令全體學生齊聚操場,舉行大型節日活動,達到某種教育目的等等。就其短期效果看,似乎達到了,孩子們很是感動,甚至家長們也參與其中,當時是收獲了很多。但是事后呢?能有多少學生或是家長能將這次活動中進行的.事情長期落實在生活中呢!就學校而言,又能有多少次這樣的活動呢,有沒有后期跟蹤調查呢?
我想可能沒有幾個家庭能長期堅持,也可能也沒有幾所學校能將一次活動反反復復堅持下去,大多數都是一時興起,更有甚者是應付所謂額檢查,或是收集用以準備被檢查的材料而已。
而對孩子的真正有效的教育,應該是如一日三餐那樣再正常不過的常規教育,不需要作秀、不需要講場面,實實在在的、踏踏實實的日復一日的、潛移默化的教育。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7
《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是20世紀蘇聯教育經典譯叢之一,由前蘇聯有名教育家B.A.蘇霍姆林斯基著。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它讓我了解和明白了許多鮮明的教育觀點,同時也為我解答了一些長久存在于我內心深處的關于在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困惑。也為我今后教育教學提供了幫助。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邊讀邊思考,有一些想法,也有一些體會,下面就談一談我的體會:
在每一個假期中,我都認真研讀教師用書,鉆研教材,并且挖空心思尋找大量與學生實際相聯系的素材,運用于教學中,使數學教學更貼近學生的實際。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學生們很喜歡這樣的教學,在學習中他們的興趣很高,都能積極參與進來,并且能夠舉出很多例子。但回家的練習卻不盡人意。甚至是第二天上課時,再提問上節課的內容,會出現大半的學生對學過的東西有些模糊,個別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而在昨天上課時,學生們并沒有出現不認真聽講,回答問題時也沒有困難,為什么會出現上述情況呢?是新課改理念出現了問題?還是我的教學有問題?這個困惑一直在我心中,久久不能得到解答,有時我甚至想干脆用老教法-----直接給學生講知識,別讓他們自己發現算了,這樣最其碼他們能死記更背住。
但自從讀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這一章節后,我明白了不光是我的教學中出現這樣的現象,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出現了這種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讓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因為懂得還不等于已知,理解還不等于知識。為了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進行思考。不管課堂上所學的教材是怎樣的純理論性材料,總還是有可能提出一些實際作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它。
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再想一想,檢查一下他理解得是否正確,并且嘗試馬所獲得的知識運用于實踐。
比如說:上小數乘小數時,學生們能夠運用將兩個因數擴大為整數,用整數乘法計算,再將積縮小回去,解決小數乘法的問題。這樣好像是學生們已經理解了小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但是理解并不意味著已經牢固掌握。在講解以后,老師要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新講的內容。打開練習本算一算,說一說計算過程。經過這樣的自我檢查,許多學生發現自己不能復現老師剛才講的過程,不能把方法重復一遍。學生在深信自己忘記了講解中的某一個環節時,就會去與同伴交流,但在這樣做以前,他還是竭力自己把一切都回想一下。在回想的過程中,在與同伴的交流中,學生會自然的把所學的知識理解的更透徹,掌握的更扎實。
在讀了這一章節后,我又回想起一位老教師。記得我剛上班時,我和一位老教師一起教六年級,她教三班,而我教1、2班。我聽同學說,這位老教師每節課都要留出15分鐘讓學生進行當堂練習。我覺得這樣是不對的。一節課40分鐘,除去引入、學生探索、進行一定的練習后沒有空余的時間,哪有時間來進行15分鐘的當堂練習。看來她一定沒有好好的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學習。今天看了《思考新教材是上課的一個階段》這一章節,讓我真正理解了這位老教師的做法。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要盡量縮減自己的教學時間,留出一些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的空間和自我檢查的時間,這樣會縮減學生間的差距。
我相信這些時間不會白白浪費,它會得到百倍的補償。思考知識時的腦力勞動越有效,學生完成家庭作業所需的時間就越少,下一節課上檢查功課所花的時間就越少,因而可用來講解新教材的時間就越多了。
隨著學生進入四年級的學習,我發現我們班有一些學生已經跟不上了,看看別的學校的成績,人家是那么的好,難道是我自己的教學有問題嗎?不是說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師嗎?不是說學生的差異是沒有多少的嗎?今天我看了《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讓我釋然了,原來每一個班級內的學生腦力是有差異的,并且差異是很大的。
為什么在教學中會出現這么大的差異呢?如何解決這樣的差異呢?《沒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學生》這一節中都為我們講解的很清楚。
書中進行了比喻:讓所有剛剛入學的7歲兒童都完成同一種體力勞動,例如去提水。一個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個孩子卻能提20桶。如果你強迫一個身體虛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夠20桶,那么這就會損害他的力氣,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說不定還會躺到醫院里去。兒童從事腦力勞動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這樣各不相同的。一個學生對教材感知、理解、衰亡的快,在記憶中保持的就更長久、牢固。而另一個學生的腦力勞動進行的就完全不同,對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識在記憶中就保持的`不久且不牢固。雖然到后來比最初學習較好的那個學生取得了大的成就。這正是后一個學生在學習上,在智力發展上付出的更多。在教育教學中,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教育教學規律。在學習成就上來說,不是每一個學生的成就都是一樣的。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關于因材施教,關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何因材施教,發展不同學生的智力呢?蘇霍姆林斯基的學校在進行應用題教學時進行了分組教學。他們將學生分成了五組。第一組是學習最好的兒童,他們無需任何幫助就能很容易地解出任何應用題。對這部分學生來說,除了教學大綱規定的題目外,教師還要挑選一些超過大綱要求的習題。給這些學生智慧以力所能及的、但并不輕松的的腦力工作。
第二組是一些勤奮努力的學生,他們能很好地完成作業,是和進行一定程序的緊張的腦力勞動、探求和克服困難分不開的。也就是靠付出勞動和用功學習而取勝的。在布置作業時,老師按照大綱要求進行布置就行了。
第三組是在沒有幫助的情況下完成中等難住的習題,但對復雜的習題則有時解答不出。對這些學生的幫助要有高度的教育技巧。
第四組學生對應用題的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他們在解答時,老師千萬不可催促他們,要留給他們足夠的思考空間。
第五組是外別的學生,他們完全沒有能力就會中等難度的習題。老師要為他們專門另先一些題目,始終只能指望他們在一節課上有所進步,哪怕一點點進步也好。
看了這些我釋然了,我要用一顆平常心去對待每一位學生,不要用一把尺子模量所有的學生。今天在教學中我了也要試著進行分組教學,希望我的學生在我的教學中能夠在自己的能力上有所提高。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8
我認識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這一本書,這是值得我們一讀的好書,在這本書的前言中,蘇霍姆林斯基寫道:“我在帕夫雷什中學工作的年代里,同剛開始工作的年輕教師舉行了無數次會見和談話,收到過他們成千上萬封信,從而促使我不得不寫了這本書。”這本書是一位長者送給我們年輕人的一件珍貴的禮物,書中,這位長者那么執著而真誠地對我們提出建議和勸告,這些建議和勸告看似淺顯,實則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積蓄”,他用那么多的實例和體會、經驗,把枯燥的教育學、教學論、心理學的基本理論闡述得生動明白,如在我們耳邊娓娓道來。讀這本書,不僅是在讀那一條條獨立成文的建議,更是在讀蘇霍姆林斯基完整的教育思想體系。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讓我獲益良多:怎樣使學生注意力集中。
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注意力不集中是每一位教師備感頭疼的問題,特別是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于是有些學生年年的評語中老師都有一句:“希望你上課專心聽講,注意力要集中”
應該說,注意力不集中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系,他們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但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樣的話對他們的學習是一個極大的影響。但如果你去強制,效果肯定是不好的,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說不定這時候正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說“要能把握兒童的注意力,只有一積極途徑,這就是要形成、確立并且保持孩子的這樣一種內心狀態——即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狀態,使孩子體驗到自己在追求真理,進行腦力勞動的自豪感。”
這樣的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是有一定的困難。他的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我的理解是如果上課時老師單靠知識的本身去吸引兒童,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很多時候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艱苦的勞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要設法讓學生的思維與我們所講的知識發生聯系,使他不感到特別的陌生,使他有一種想要了解更多的欲望。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我們看過了一部名著上的一部分故事,對它已經有了了解,那么我們在看由它拍成的電影或電視劇或看書時,我們就會看得特別認真,想辦法將這個故事與這部名著里的其他情節聯系起來去理解,你理解的越多,腦子中這個故事的前后聯系越緊密,你就越愛看,對這部名著的思想理解得就越深刻。
學生也是這樣,我們要想使學生在你的課堂上保持比較長的注意力,你就要將學的內容與他所掌握的與這一部分有關的知識讓他們發生聯系,他就會想法去了解其中的前因后果,注意力也就會越集中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我們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不斷地吸取書中的知識,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畢竟很多建議是老教師多年實踐總結出來的理論。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發展學生,也要發展教師自身;照亮學生,也要照亮自己。這樣才能在自己這個工作崗位上,雖然過的平凡,但也充實,不至于“蠟炬成灰淚始干”。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9
早就聽說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我仔細閱讀了《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后,覺得這本書的內容對我們教師很有借鑒作用。書中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閱讀。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于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看著題目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們這樣談論“我忙,沒有時間啊。”平時我也經常這樣地抱怨。一晝夜只有24小時,每天在單位工作的時間只有8小時,而且這8小時是排得滿滿的:備課、上課、批改學生的作業、輔導學習能力比較差的學生、還要時常接待家長、處理學生之間發生的摩擦,已經是有點應接不暇,晚上回到家還要忙著家中瑣碎的事情。那么教師的時間到底從那里來呢?帶著這個問題與煩惱我仔細閱讀了這一章節。書中寫到: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
對啊!這段話發人深省,讓我從本質領悟了一些教育技巧的奧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明白了這些道理,一切抱怨都拋到了一邊。書中所舉的那個歷史教師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他的成功之處就是用他的終身的時間在擴大自己的知識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
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0
我最近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的一部分,受益匪淺,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第二十七和第二十八條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喜歡做的事》和《用勞動的愛好來教育學生》。讓我們來想一下,你教的學生有他喜歡做的事嗎?你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嗎?恐怕答案不會令人滿意。現在我們的國家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不僅成人感到浮躁,這種氣氛也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常常不至一次聽到老師們抱怨,現在的孩子太難教了,不愛學習,太貪玩,而又玩不出什么名堂來?
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們的老師有無責任呢?你的心情平靜嗎?除了每天面對教科書和那一班學生外,你有什么愛好嗎?一個人喜歡做什么事,只要他不影響別人,不違反法律,都是無可非議的,但是作為學生,我們當老師的還是應該給以適當的引導,畢竟他們的思維還不夠深刻,思想還不夠成熟。那么應該培養學生喜歡做哪些事呢?這里給我們提了兩點建議:
一是閱讀。我們可以看出,在他的這么多的建議里,不止一次提到閱讀,他將閱讀放在了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說,閱讀應當成為吸引學生學好的重要發源地。他還說,你應當記住,無論哪一種愛好,如果它不能觸動學生的思想和打動他的心,那就不會帶來益處。他還強調指出,學生的第一件愛好就應當是喜愛讀書。這種愛好應當終生保持下去。他的這一番話,可以看出他認為學生喜歡上閱讀是何等的重要。
二是應當引導每個學生去接近的愛好的發源地,那就是使他特別喜歡一門學科。然后由這門學科引申開去,去參加與此學科有關的各種活動,思考與此有關的各種問題。從而確立起自己的愛好,在這一方面,我們教師還是大有可為的'。反問一下自己,你去努力讓你的學生喜歡你教的這門學科了嗎?
在他的第二十八條建議里,他強調了“勞動”的重要性,這種勞動主要是指動手操作,而且也不是隨便什么樣的勞動,而是指復雜的,創造性的勞動,這種勞動一定要有思想,能促使孩子思考,能讓他將各種事實聯系起來去考慮。他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這句話就出自這一條建議中。在這條建議中,他不僅強調閱讀,而且將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看得很重要。他說,我看到,那些雙手靈巧的兒童,熱愛勞動的兒童,能夠形成聰敏的、好鉆研的智慧。確實包含思想的手工勞動對于鍛煉學生的智慧,促進他思維的發展會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這條建議里蘇霍姆林斯基還列舉了四種應當使學生選擇的勞動方式,在我看來,在四五十年前蘇聯能夠進行的這些勞動,在我們中國恐怕是找不到了。不是條件達不到,而是我們根本就沒有考慮這樣去做。像他說的那些設計制作各種裝置、機械、儀器的活動室,那些家業實驗活動基地,有幾所學校愿意去做呢?特別是農業勞動,他說,我深信,農業勞動——這是最能啟迪智慧的勞動活動的種類之一。可是,在我們的城鎮學校,幾乎已經絕跡了。這不知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我才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的一小部分,在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著作中蘊涵著很深的教育理論,只有認真去閱讀,才能夠體會到那么一點點,所以我會認真的把這本著作讀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
近日,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因為沒有比較充足的時間,隨意性很強,已歷時半月余,仍未通覽一遍。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聯系教育教學實際,寫點感想的文字。其實,寫作讀后感必須領會作品的精髓,斷章取義是大忌。但為了不讓瞬時的體會消逝,就暫且記錄下來,以備后用。
《給教師的建議 11》的主旨是“怎樣使檢查家庭作業成為學生有效的腦力勞動”,在談及怎樣有效完成課堂作業的檢查時,大師向我們介紹了經驗,推薦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使用草稿本。這種方法可以“把檢查知識變成知識的積極運用”,教師可以“密切注視學習困難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慮到他們的個人能力和特點”。
課堂作業可以這樣檢查,那么課外作業又該如何處理呢?聯系實際,課外作業的檢查大抵有這么幾種方式:
一是班主任“大包大攬型”。每天,班主任老師都會采取抽查或者普查的方式,把全班學生的作業檢查一遍。這些班主任的敬業精神著實讓人佩服,實際的管理效果和社會效應也非常好。以作業檢查為抓手,學生每天疲于應對班主任的檢查,減少了違紀事件的發生;作業不敢馬虎,學習成績自然就好;班主任管得嚴,家長放心,三全其美。
二是科任教師“親力親為型”。負責任的科任教師知道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即使耽擱一些正常的課堂教學時間,也要把學生作業認真檢查,以查缺補漏、督促后進。這種方式也值得推崇,不過耗時耗力,效率存在問題。
三是班干部“分工協作型”。在教師的指導下,構筑作業檢查網絡:班長—學習委員--科代表--學習小組組長--組員,分工協作,無縫對接。各科作業情況經班干部匯總,反饋于科任教師,對作業檢查中的棘手問題,則反映到班主任處。這種方法現在應該是學生課外作業檢查的主流。
四是“捆綁家長型”。也有不少教師采取此方法,家庭作業的檢查有家長負責。孩子作業經家長檢查后,簽字確認。此種方法對教師而言,高效、便捷,且有理論依據。這樣有利于家校聯合,有利于家長對孩子在校學習情況的了解。
當然,以上四種方法,均有利有弊。究竟在教育教學中,采取哪種方法最有效,這還要根據校情、學情而定。筆者認為,以上方法都存在一種通病,那就是沒能充分尊重課外作業的主體——學生,沒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充分信任每個孩子。
這個問題,深究起來,還是有些說頭的`。這就涉及到教師布置作業的目的何在?課外作業實際上既是對學習目標達成度的檢測,也是對學習結果的鞏固;既是對學生能力的訓練,更是一種深化、一種提高;既是對情感的熏陶、態度的端正,又是對價值觀的重塑。而這些都離不開完成作業者的積極參與,否則,就會事倍功半。
基于此,何不充分尊重教育的主體呢?那就把作業檢查權還給孩子吧。督促、指導孩子檢查好自己的作業,長期堅持下去,讓檢查作業成為孩子的自覺行為,成為一種習慣,應該大有裨益。
當然,這種理念的科學性毋庸置疑。實際操作,還需要我們教育人不斷探索。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2
在讀蘇聯教育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時,我對其中的兩條建議感觸很深,下面結合我自身的教育經驗談一談我的一些做法。第一條建議:“對于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于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么程度,如何才能使他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教學中,教師對于學生課堂上所講的'新知識點掌握度要善于隨機捕捉,在巡視過程中要對學困生適時地伸出援助之手,對于有進步的學生不要吝嗇表揚。如在教學“8的乘法口訣”時,教師讓學生利用小組內的小棒通過動手操作來編8的乘法口訣,有的同學會把小棒分排排隊擺好(每排8個),然后列出加法算式,每個小組成員說一說加法所表示的意思。然后再分別列出乘法算式,根據加法算出的結果求積,乘法口訣很快就被編出來了。
但針對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不同,有的同學對于所擺小棒個數一目不忘,有的同學稍停片刻再問反應很慢,針對這部分同學,我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在小組內打亂順序問一問8的乘法口訣,如有同學答不出來可讓他再擺一擺小棒,說一說是怎么算出來的結果。漸漸的這些同學會由加法想起口訣,可由一個口訣推算出下一句口訣的結果。給這些“三分”的同學多一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在小組成員的幫助下盡可能地能達到“五分”,教師此時可以選一些代表上臺進行演示他的推導口訣的過程,并對他們的推導過程作出評價,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第六十一條建議:“學校的重要任務是培養具有好鉆研的、創造性的、探索性的思維的人,我認為童年正是培養思維的時期,而教師是悉心地造就學生的機體和精神世界的人。”“必須培養兒童的思維能力,否則他們就會單純地使用記憶,就會呆讀死記,那樣就會使頭腦變得更加遲鈍了。”俗話說:“腦越用越靈,越閑越惰。”在小學教學中,教師要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的思維轉動起來,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要周密的考慮所講授的知識將在學生的頭腦里得到怎樣的理解,并根據這一點來挑選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如在教學《認識圖形》時,“如何能把一個四邊形剪成一個五邊形?”教師可先讓學生自己想辦法進行畫一畫,剪一剪,并讓學生說出理由。對于這個問題,如果學生經過思考,會發現會有幾種剪(畫)法。如果不去思考,也許只會想到一種方法,接著教師可讓學生展示一下他的結果,在展示過程中讓其他學生要注意傾聽,對于沒有想到的地方給予補充。總之,要讓學生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并能讓學生說出他們思考的過程,真正地能把知識學生牢固,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讓他們在動手操作中愉快地學習數學。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3
最近閱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作為教育經典著作,這本書確實名副其實,閱讀過后,感觸頗多。作者針對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經驗,向廣大教師提出了100條實用且有價值的建議。書中列舉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實際事例,一切從實際出發,所以整本書讀起來既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長。下面我將談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俗話說,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才行。在作者眼中,教師要想擁有更多的業余時間,不讓備課、上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么就必須保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作為教師,其實是特別忙的,得面對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上課、備課等等。
根據蘇霍姆林斯基的建議,教師只有通過閱讀的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寬廣自己的視野,才能讓自己成為真正的教育能手。知識豐富了,備課所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就會減少,而且自己的課堂也會變得生動有趣,充滿情感,那么自然就會有多余的時間去做自己的事情了。書中提到的那位教齡三十年的歷史老師,就可以體現通過閱讀儲備知識的重要性。她的公開課深深地吸引著每位聽課老師,而她說自己的備課時間是終身,我想大概是因為終身都在儲備自己所需的素養;她說本課題的準備時間是十五分鐘,我想是因為厚實,所以一刻鐘足以讓她的經驗和才華施展出來。我想成為這樣的老師,我相信,腹有詩書氣自華,只有讀書多了,才能自信,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傳授知識。
不僅教師要多閱讀,學生更是如此。學生閱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作者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后進生更需要閱讀的建議。我們教師一般都會有一個錯誤的觀點,那就是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不應該花太多的時間用在教材外,許多老師都會要求學生抓住課本,學好基礎知識,不需要課外的拓展了,包括我自己也曾如此愚鈍的以為這是對的。但是通過費加的例子以及作者的建議,我明白了,學生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也就越多,那么他就更需要多讀書。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書籍和由書籍激發起來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記硬背的最強有力的手段。作者就是通過給費加編了一本特別的習題集——《給思想不集中的兒童的習題集》,給她搜集了一套有關于智力訓練的書籍供她閱讀,她最終從一名別人眼中的“笨”學生,變成了一名高度熟練的機床調整技師。蘇霍姆林斯基的這種對待后進生的態度和方法值得我們學習,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成績暫時不好的學生,我們教師不應該束縛學生的思維,應該對鼓勵他們去讀一些有助于提高的書籍,不要怕他們沒時間吃透教材,因為他們讀書不是浪費時間,而正是努力在提高自身對教材的理解。
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想要學得好,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學習的興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成就一切事業的基礎,是學生掌握知識的動力。如果學生提不起勁,先不說教師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即使教師再精力充沛地上課,也只會是徒勞。所以教師一個很大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前我們就深知這樣的道理,但是該如何做到是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對自己所教學科的熱愛呢?作者給我們提供了指導,總結下來,我覺得應該有這么幾點。
首先,教師應該先提高自身對知識的興趣、對所教學科的.熱愛。確實是這樣,因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教授者本身都沒有高漲的熱情,更別提會讓接受者能喜歡了。
其次,教師良好的人格魅力是吸引學生對其所教學科感興趣的重要因素,德才兼備的老師才是學生最喜愛的。站在學生的角度,我就十分崇拜和尊敬有著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師,我的高中語文教師就是我所認為的具備這種素養的人,所以我當時特別喜歡上語文課,自己的語文成績自然也就不錯。推己及人,我希望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能夠讓自己也成為那樣的人。
最后一點,那就是教師要有積極的智慧和高超的教育藝術。要會教學,能夠上好每一節課,這是最貼近學生實際需要的。一個老師能夠讓學生聽得明白,知識掌握的輕松而又深刻,自然會得到學生的青睞。這也就回到上面所說的,教師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厚實自己,對所任教學科的知識必須全面深度地掌握,還要多學習教育學的內容,從而提高自己的教育藝術。
我所任教的是思想品德,從自身來說,高中時期政治學科學得最好了,當初選擇了這個專業,如今從事這樣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是很滿足的。所以我本身對學科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為了能夠不讓學生們失望,我覺得自己必須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養,掌握好教育教學的技巧,給學生上好每一節課。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許多理論的指導,100條建議,101次感悟,我所體會到的、學到的遠遠不是上面的這些而已。可以這么說,這是我成為教師的啟蒙書,在思想上收到了這本書的很大幫助。但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希望今后,能夠通過實際行動,踐行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讓它從行動上,也能幫助我完成從一個年輕教師向有著良好教育水平的教育工作者的蛻變。在工作中,我也會不斷再閱讀本書,因為我相信,隨著經驗的積累,我能從這本書中學到的、感悟到的會更多!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4
這篇短文是針對學生差異的問題,也正是我們現在新課程理念提倡的: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P1:“可以把教學和教育的所有規律性都機械地運用到他身上的那種抽象的學生是不存在的。也不存在什么對所有學生都一律適用的在學習上取得成就的先決條件。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即是了不起的成就。”
P2:“能否保護和培養每一個學生的自尊感,取決于教師對這個學生學習上的個人成績的看法。不要向兒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大綱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圍的真實,而沒有包含活生生的兒童。”
我們思想品德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兒童的道德水平,他們不僅要知道更高的道德表現是什么,知道為什么應該那樣做,更應該知道他自身怎樣才能達到那個水平。他目前在哪個水平上,要發展到更高的.一個水平,它需要轉換怎樣的觀念和行為方式?也就是教師要教會學生進行自我診斷,并且自我提高、自我發展。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為我們教師對學生道德發展階段的診斷提供了一個理論依據。
每個學生發展是需要不同地生活來促發的,那么,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什么?我們進行的教學設計主要是為哪些學生的?在我們教師的腦海里,有沒有哪些學生在生活中的具體的行為表現作為我們教學設計的支撐點?需要我們教師用什么樣的方法、態度來對待他們?這一切都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細致地、具體地了解和調研。沒有對于學生的充分地了解和調研,很難做到對學生進行有差異的教學。
整篇文章使我最難忘的是這樣一句話:“如果學生沒有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前進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這堂課對他來說就是白費了。無效勞動——這大概是學生和老師可能遇到的莫大的嚴重危險。”是啊,想想自己平時的課堂,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了嗎?自己總是在用一個標準來要求無論從認知還是心理上都不一樣的孩子。甚至,當一個認知能力稍差的孩子沒有達到自己所謂的標準的時候,有時候自己會像民工工頭一樣,以冷冰冰的白眼相待。自己雖然從某種程度上得到了發泄,可是,我們可憐的孩子呢?
又想到了平時的公開課,為了課堂結構的緊湊和學習的深度,在制定學習目標的時候,我們眼里總盯著那一部分好學生,對于學困生來說,這不是一架可望而不可及的天梯嗎?那些被我們遺忘的孩子們啊,你們站在底下是怎樣無奈的抬頭望啊……
美國的教育家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強調:“老師規定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應該是他們易于達到的,不應該是高不可攀的,是呈階梯狀的。要讓兒童一步一步去實現,并能從中得到收獲與樂趣。”
是的,以后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不應再指定統一的目標讓不同的孩子去達到。我們應該動腦思考,怎樣設法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在進行腦力勞動!讓孩子切身感受到進步的樂趣,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哪怕他們的進步是微小的。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5
作為教師,在辦公室討論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在當今形勢下,我們應該怎樣做教師?好多人都覺得現在當老師太難了,常常內心茫然,手足無措。而我在教學過程中遇到學生個體差異大,個別學生厭學等情況,對他們進行教育時,也常常覺得黔驢技窮。因此,當學校組織學習《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如獲至寶,認真捧讀獲益淺。
有句名言說得好:“書籍是人類的朋友,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錯,的確是這樣。看過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之后,帶給我的是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即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論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認真拜讀。
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多次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是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游刃有余,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只有讀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里汲取營養,才能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書中第二十二條講到“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在蘇霍姆林斯基看來,只有學生喜歡上了某一學科,那么這些學生的天賦素質才會得到發展,他們的愛好、稟賦、才能、志向才能建立起來。我們也可以從圖書、報紙的種種事實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終的研究或發展方向,都可能與他小時候所喜愛的那門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啊,作為老師,最希望的就是學生熱愛你的學科,只有這樣,學生才有興趣學才可能學好!
如何讓學生喜歡你的學科呢?它所需要的條件太多了,教師靠高尚的人品,積極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藝術吸引了學生,學生喜歡你,自然會愛屋及烏,從而喜歡了你教的這門學科。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議,他希望你去爭取自己學生的思想和心靈,跟你的同事們其他學科的教師來一番競賽。
在我們的教學中,總能看到這樣的'情景,上課前或下課后,學生快樂地圍繞著老師身邊,和老師交談著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討論著有關課堂上的問題。但也有一些學生對什么都不感興趣,他們對一切都感到漠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對待知識的態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惱和擔憂的,就是這種無動無衷的精神狀態。”那么如何點燃起這些學生“興趣”的火花呢?教師一方面要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不斷學習,提高課堂效率,是學生真正成為“自己的學生”,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的樂園。
當我再次品讀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深深地感到:面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淀素養。有句話說得好:“一個教師,不在于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于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別。
教書和讀書生活,使我感悟到:教師的人生,應該有創新精神。年年春草綠,年年草不同。而我們的學生亦是如此,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的、活潑的、健康的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整體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學生們像一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兒,但每一顆都有與眾不同的可人之處。因此便更需要我們用不同的方法去澆灌、呵護,才得以使他們健康成長。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的名言流傳至今,不知激勵了多少莘莘學子們。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書。它給予了我們各種各樣的知識,告訴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更帶給了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喜歡讀書,讓我們一起來分享讀書的快樂和喜悅吧,在書的世界里,我們都是最完美的自己!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9-13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9-01
《給教師建議》讀書心得09-03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8-12
讀書心得——給教師的建議09-04
《對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11-21
【熱】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6-30
【推薦】《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06-14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心得【熱門】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