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讀后感(合集)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三字經》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三字經》讀后感1
應麟所撰。一般來說,《三字經》作者應為王應麟。
《三字經》具有識字、廣見聞和灌輸封建倫理品德瞧念,即教授學問與封建思想教育雙重功能。書中文筆自然流暢,樸實無華,深進淺出,情真意切.此書中有段僅用三百多字便回納綜合了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變遷,歷來備受贊譽。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俗稱“三百千”,而《三字經》后來居上。這里的“居上”殆源于數字順序,未必即是憑據三書之內容與作用的存心陳設。但現實上,綜其覆蓋讀者之廣、教育作用之深以及流傳光之久瞧而言,《三字經》正在中國古代蒙書教材中,不克不說是影響最大、最有代表的.書。
巍哉,《三字經》堪稱“蒙學之冠”。
《三字經》讀后感2
《三字經》是一本極富哲學的書,其中濃縮了天文、地理、人格、宇宙星體和金、木、水、火、土之間的五行相克,知識量極大。
在閱讀時,我遇到了困難,當然是理解上的問題。其首篇,我認為是講人格的,因為一開始就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一句講的是每個孩子剛生下來,內心都是善良的,習性很像,但因大人,習慣差的很遠。這里才十二個字,卻蘊含了大道理。
在此篇章中,相信“孔融讓梨”這一段在大家心里印象很深。因為小孔融四歲就懂得謙讓,懂得照顧比自己小的'人,把大梨讓給他們,也懂得體諒比自己年長的人,也把大梨讓給他們。而自己卻吃最小的一個梨。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小段,說明了最重要的并不是知識,而是孝道,做到孝之后,再增長見識,去認真學習數字、文字。
雖然只有一小段,但富含的這里卻很多。我以后還要認真品讀《三字經》
《三字經》讀后感3
我有一本《三字經》,它陪伴了我很久很久,那是我剛上小學一年級時,媽媽給我買的,我還記得那時我還不認識字,每天睡覺前總喜歡纏著媽媽給我講里面的故事,真是百聽不厭,一直到現在我還是很喜歡。
我最喜歡的有其中幾段: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一段講的是學生受教于家庭和老師,如果主觀不努力,致使學業無成,這是不應該的`,少年時代學習不努力,日日復年年,待白了少年頭就會一事無成。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這一段講的是人首先要懂得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多讀書,以博學問,豐富知識,自然就會少說錯話,少做錯事。
每一次看這本《三字經》,都讓我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不僅教了我們很多做人的道理,里面還有很多古人發奮圖強的故事以及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每一次讀我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三字經》讀后感4
我愿做一只小鳥在書的天空飛翔,我愿做一條可愛的小魚在書的`海洋里遨游,我愿做一只小小的書從在書的世界讀全世界的書。這個月我讀了國學啟蒙的精典《三字經》。
這本書的外皮是黃色的有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那個男生在讀一本書小女生在旁邊看著小男生讀書在書中有三字經,又有一點故事。
在這本書中有我最喜歡的一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句話是《和氏璧》這個故事里講的:“何氏在上山撿到一塊玉石,他獻給了當時的國王楚力王,歷王沒發現這是一塊玉,砍斷了他一條左腳。他又獻給了武王,武王也沒發現這是一塊玉,砍下了他右腳。后來文王發現這是一塊好玉,人們為了紀念他發現這個玉,玉就叫《和氏璧》。《和氏璧》雖然名貴,可不被打磨只是一塊石頭。這個故事主要講玉石不被打磨就不能成為一塊精品好玉。
我讀了這本書不僅會背三字經,還學會做人的一些道理,大家快來讀一讀這本書吧!
《三字經》讀后感5
寒假里,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三字經》一共一千多字,每三句為一句,四句為一組,讀起來像兒歌一樣朗朗上口。書的內容包括了中國古代傳統教育、歷史、天文、地理、道德和民間傳說,也是古代兒童的識字課本。
書里雖然有很多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句子,可是我一邊讀一邊看譯文,漸漸的就懂得了其中蘊含的.深刻的道理。
《三字經》里有這樣兩句話: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意思是說:人小的時候不好好讀書,到了年齡大的時候就不會有所作為。剛剛開采出來的一塊玉石,如果不經過雕琢和打磨,就不可能稱為精美的玉器。一個人如果在成長過程中不讀書,就不會懂得做人的道理。
從中,我懂得了,只有努力讀書科學文化知識,長大以后才能稱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三字經》讀后感6
香九齡,能溫席。
孝于親,收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
弟于長,宜先知。
這是《三字經》里的句子,讀過以后,給我的啟發很大,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讓我懂得了怎樣尊敬長輩,孝順父母。記得有一次,媽媽叫我去整理書桌,我心里悶悶不樂,生氣地和她頂嘴:“我才九歲,還那么小,就讓我做家務。”現在想起來,后悔極了!我應該學會關心、體貼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對父母盡孝心,減輕他們的`負擔。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使我懂得了尊敬兄長,關心弟妹是最基本的做人道理。“六一”兒童節時,老師發給了我們許多糖果祝賀我們的節日,我卻把糖果全都吃掉了,什么也沒留給弟弟。我自私了,連自己的父母和弟弟都不能尊敬和照顧更不可能尊敬其他人了。
我們作為一名小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從小就要學會做人的道理,尊敬長輩,孝順父母,關心體貼身邊的每一個人。
《三字經》讀后感7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鐘,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后天教育的影響,對于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游戲、逃學、說臟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三字經》讀后感8
我對《三字經》非常感興趣,看了一遍又一遍。這本書上講述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以前,我比較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一個人在幼年時期,本性是善良的,雖然人的本性都不壞,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我們不能夠輕易地判斷一個人是善還是惡。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句話雖不像前兩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蘊涵著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會閃耀光芒,而教育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專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處。
三字經有數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總結、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讀了這本書以后,更加透徹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本書真告訴了我不少知識。
《三字經》讀后感9
《三字經》里面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孔融有七個兄弟,他排行第六位。四歲時,他就已經懂得謙讓之禮了。有一天,鄰居給他家送來一筐梨,孔融從容地選了一個小梨,把大梨讓給了哥哥們吃。大人問孔融為什么挑小梨呢?他回答說:“諸兄年長,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輩,年尚幼小,自應取小,‘犯上’不妥。”這個故事被廣為傳頌。這個故事對應的三字經是: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三字經》讓我在愉悅的閱讀氛圍內汲取知識養料;精彩的內容配以精美的`插圖,給我帶來美的視覺享受。我相信這本書不僅可以激發我的閱讀興趣,還可以豐富我的內心世界,提高我的文學素養和寫作水平,從而達到啟迪智慧和凈化心靈的作用,愿這本書成為父母教育我的得力助手,成為我成長中的好朋友!
我真誠地希望我能與經典同行,收獲知識,獲取快樂。
《三字經》讀后感10
這個學期通過讀背《三學經》這本書我知道了:勤有功 戲無益 戒之哉宜勉力這句話。這句話的含意是:只要勤勉積極就會成功,嬉戲懶惰是沒有好處的。好好記住,積極上進。
這句話還有一個故事叫《鐵杵成針》。內容是:李白是唐朝著名的大詩人,傳說他小時候讀書并不用功,經常逃學。有一次,他又逃學到外面去玩,在河邊看到一位奶奶在專心致志地磨一根鐵棒。李白很奇怪,問老奶奶在干什么,老奶奶說要把鐵棒磨成針。李白不理解,這么大的'鐵棒什么時候才能磨成針呢?可老奶奶卻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李白深受啟發,從此以后開始發奮學習,終于成為天下著名的詩人。
我成到:讀書必須勤奮,千萬不能因為貧玩而荒廢了學業。
《三字經》讀后感11
媽媽在廬山買了一套書給我。這套書的總稱是《中國古典文庫》,里面有《三字經》、《增廣賢文》和《百家姓》。其中我最喜歡《三字經》。
《三字經》里我最喜歡這一句三字經: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它的'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必須會事業有成;游手好閑、不求上進的人是沒有作為的。年輕人應當經常用這兩句話告誡自我必須要努力學習。
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喜歡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時,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杵做什么呀?”老奶奶說:“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么粗的鐵杵能磨成針嗎?”老奶奶說:“只要我每一天不停地磨,鐵杵必須會磨成針。”李白聽了,后悔自我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之后成為了大詩人。
《三字經》讀后感12
上幼兒園的時候,讀《三字經》只知道搖頭晃腦,閉著眼睛瞎背,并不知道字里行間中的意義。長大后,偶爾一次翻開書來細細品味時,才慢慢地明白了一些道理。
感觸最深的一句是“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雖然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的環境都特別優越,沒有必要再去模仿古人用自己的.身體去溫暖床上的被子,也沒有必要像孔融那樣去讓一個梨子,但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孝敬父母,關愛家人,體貼他人的那份真誠與愛心,并能將這份愛心融入學校與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去,關心他人,體貼他人,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那樣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社會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更加和諧。
《三字經》讀后感13
“古人讀書的方法”告訴我們:人人都能讀書,但讀書的方法不一樣。方法不對,就會讀不懂,甚至越讀越糊涂;只有方法合適,才能學到知識,有所收益。另外讀書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樣,因人而異。我們應該學習古人的讀書方法。如歐陽修善于積少成多,發明了“計字日誦”讀書法。
感悟:作為一名小學生,首先要從內容、題材和寫作方法來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一些書,然后制定自己的閱讀計劃。然后就是按照計劃持之以恒,最終實現自己的目標。我一直在讀我喜愛的《成語故事》,每讀一遍就增加我對一些成語的理解。我相信只要我不斷地讀它們,將來在習作中就能準確運用它們。
《三字經》讀后感14
國學《三字經》中含有古代人民的智慧,讓后人讀后感悟如何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中有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的意思是:人一生下來的時候本性都是好的,只是由于后天的成長過程中,學習環境和生活環境不一樣,性情也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三字經》中還有這樣的詩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意思很清楚,一塊玉石不經雕琢是不能成為一件玉器只是一塊玉石。人不學習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什么是合適什么是不合適。而“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意思是說:孩子小時應特別注重三個方面的學習:親近良師、親近益友,要學習禮貌懂規矩。
通過學習這些詩句,給我們講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教育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要養成優良的`品質,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才會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把祖國建設的更加富強。
《三字經》讀后感15
這個寒假,我讀了《三字經》,是文言文的,比較難懂,媽媽也和我一起,我們每天都學習了幾句,要弄懂意思還真不容易。
《三字經》內容很豐富,有告訴我們要孝敬長輩,友愛兄弟的,有告訴我們天文地理知識的,有告訴我們歷史的.,還有告訴我們古人學習的故事的,讀了以后覺得非常有意義,不但教了我們做人的道理,還教了我們很多知識。
《三字經》雖然每句話只有三個字,很簡潔,但是表達的意思又多又清楚。古人寫文章還蠻厲害的。
【《三字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字經》讀后感(經典)09-04
《三字經》讀后感09-02
[經典]《三字經》讀后感09-14
三字經讀后感09-19
《三字經》讀后感08-30
[集合]三字經讀后感09-04
(熱門)三字經讀后感09-12
[實用]《三字經》讀后感09-03
三字經讀后感范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