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的智慧》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1
有人說,名師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說,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給他的孩子們以幸福和快樂。中國需要教育家,因為中國的教育需要智慧。本書的每一頁,都給我帶來啟迪和快樂!以前對于魏書生、李鎮西、李希貴、顧泠沅這四位教育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對其他的12位教育家并不是十分的了解,這本書讓我收獲頗多。下面對李吉林的教育歷程談點自己的體會、收獲。
李吉林,江蘇南通師范第二附屬小學任教。江蘇省首批特級教師、名教師。現任江蘇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雖然李吉林是小學教師、是語文教師,跟自己教育的對象不一樣、教學科目不一樣,但是她的勇于創新、勇于挑戰的精神對我們青年教師都是很大的鼓舞;她的"情景教學"對我的啟發也是很大的;她倡導的一個教學原則:美感性更是我以前所沒有顧及到的,自己以前感覺還不錯的課在她的美感性原則下簡直就是麻繩拴豆腐--不值一提。
對于小學高年級的教學已經輕車熟路的李吉林來說,開始一個班級從一年級教起探索教改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挑戰,就是她的這種不怕困難、不甘平庸,敢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讓她收獲了今天的豐碩果實,而這不屈不撓的精神讓我敬佩。我相信自己在以后的教學路上遇到困難的時候想到她就一定不會退縮,她的這種精神會一直鼓舞我永往直前。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是學校的新鮮血液雖然自己經驗不夠豐富但是思維要開闊,不能一味地重復著老教師的道路,重復著自己的工作。要邊研究邊教學,從科研的角度來認識教學。重復式的教學只會讓自己的教學效率一成不變,談不上提高,而自己也會感覺累感覺枯燥無味,批發厭倦。反過來,做一名科研式的教師千方百計地從舊中奪出新來,千方百計地想比昨天干得更巧、更好,使自己課堂效率更高,這樣本人也會感覺輕松愉快,積極充實,具有成就感。所以李吉林的矢志"小教",弄潮課改這個教育歷程無形中就讓我確定了以后的教學態度--探索、創新、提高效率。物理是一門以生活為基礎的學科,新課程標準中也提出了STS教學模式,也就是從生活到物理,再將物理還原生活的教學理念,細想起來這也就是李吉林的"情景教學"。看著她情景教學的可喜成績:全班43名學生,考入省重點中學33名,其他10名學生也都考上了實驗中學,我似乎也看見了她甜美的笑容,以及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光榮。雖然我沒有她那么長的從教經驗,但是我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及其他教師的幫助我一定也會收獲成功。雖然現在不能給學生帶到校外上課但是我們現在科技先進了,我可以利用多媒體模擬生活環境,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切實地做到將物理教學情景化。有的人喜歡文學、有的人喜歡音樂、有的人喜歡繪畫,雖然表現形式不一樣,但是其主旨都是對美的追求。那么我們的學生也是在追求著美感。她們一天要上那么多節課只有具有美感的課才能引發他們的興趣,才能主動地去學習。美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李老師教會了我從四方面去體現美感,那就是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語言以及教師儀態。可以說我以前在這方面做的很不好。只想著上課應該講哪些知識卻忽略了怎么去講,怎么講才會美。這是自己不足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多思考。
李吉林的智慧檔案讓我明確了教育信念、學會了教學方法、懂得了教中帶美。李吉林只是這16位教育家中的一員,其實我從每一位教育家身上都學到了很多,這本書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感覺難以釋手,著實得讓我體會到了書中自有黃金屋。堅信在他們的經驗的指引下,通過自己的努力,今天比昨天好一點,明天比今天好一點,一天跨一小步,最后一定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2
有幸看到《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一書。該書囊括了中外古今具有典型意義的教育大家。仔細讀了第一章節卻并沒有對教育大家教育思想的總結,而是對其教育精神和理想的提煉。自己也常想,真正的教育大家并不是其教學方式或是教學思想,而應該是在其實踐中所折射出來的博大的教育精神和理想。
站在孩子那一邊
這是夏山學校的老師、家長常說的一句話。站在受教者的一邊,這對于我們以常規思維研究教學的人來說有些不可理解。仔細推敲這句話既有理念上對孩子的尊重和理解,也有行為上對老師和家長的期望。
為什么要站在孩子的那一邊?我們思考這樣幾個問題,看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1、孩子不遵守規則怎么辦?2、倔強的孩子怎么教育?3、怎樣對待學習差的孩子?
第一個問題,如果站在孩子的那一邊,他會想,為什么要遵守這樣的規則?張康橋老師關于讀書規則建立的設想分為三步。第一步,什么規則也不要定,等有了問題再讓學生自己提交、討論并確立規則;第二步,有了規則后,再請高年級的學生成立志愿服務小組,落實規則,同時,也可以有代表表決增刪規則條目;第三步,如果還出現問題,可向全校學生發倡議書等。在夏山學校,沒有任何的權威和服從,每個人享有同等的權利。校長和六歲的孩子一樣,都只持有一票。這兩個例子都體現了規則的本意——自治。這樣的規則,孩子能不遵守嗎?如果真有孩子違反規則怎么辦?就按規則的處罰方式處罰,因為規則是孩子自己制定,那么處罰方式也是孩子自己的選擇。同時懲罰本身就是教育。
第二個問題,倔強的孩子怎么辦?在夏山學校,很少看到倔強的孩子。因為孩子自由的時候,他是不會倔強的。為了讓孩子自由,夏山摒棄了所有的控制。可是在教育的今天,還有著很多的名校以精致化的名義控制每一分,每一秒,肆無忌憚地無視自由,這樣的'生命注定會有很多的問題,包括倔強。據說,有一個全國名校,所有的角落都有攝像頭,所有學生只要違反一點規則必定要受到懲處。這樣的學校是否有文明監獄之嫌?學生在這樣的學校上學如履薄冰,膽戰心驚,怎么會有心理安全,怎么能夠有思想上的自由?怎么會有創造性?
第三個問題,怎樣對待學習差的孩子?我們首先得理清什么是學習差。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學習差就是分數低。這是我們教育關注書本所致,也是我們以分數評定學生所致。在夏山學校,教師關注的不是書本,也不是教學方法等,而是兒童本身。這就涉及到學生評價問題。夏山對孩子的評價標準:一是溝通能力;二是數字應用能力;三是資料處理能力;四是合群;五是自省能力;六是問題解決能力。再看多元智能理論,不也是把人的智能分為8種類型嗎?在這樣的評價標準下,還有學習差的概念嗎?有人到日本考察教育,到班級里問“你們班誰學習最好?”學生茫然。反過來,你們班誰學習不好,肯定也沒有答案。在帕夫雷什中學也沒有差生的概念。我們設想一下,在這樣的學校上學,學生是否很自由?很輕松?很快樂?很個性?
怎樣站在孩子這一邊?尼爾校長認為要做到三點:
第一點,放棄我們最重要的東西,關注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兒童。教者和受教者關注的東西肯定具有很大差異,放棄我們所關注而關注學生需要,需要我們有極大的決心和勇氣。
第二點,不用道德、威權以及宗教壓制孩子。這是平等理念的彰顯。如何管理孩子呢?規則自治。
第三點,要有寬容之心。為師者必要有宗教情懷,有憐憫之心寬容孩子的錯誤甚而過失。因為他們是孩子。
愿我們有著晏陽初一樣的平民宗教情懷,尊重每一個人的獨特價值,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3
今年寒假,我讀了《教育智慧從哪里來》一書,受益匪淺,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該書是教育專家王曉春老師所著,其中匯集了100個小學教師及班主任常常碰到的棘手問題,作者積40余年教學經驗,從“教師問題、學生問題、師生關系、教師與家長關系、管理問題”這五個部分,就當前在學校、社會和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教育案例進行點評和剖析。書中的案例真實,極其貼近教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種種問題,讀后令人深受啟發。
王曉春老師在這本書中反復提倡的是教師的科學精神與研究精神。比如在一則案例中,一個學生不講衛生,教師對他進行個別教育,通常會采取兩種方式,“告訴他:你太臟了(直率地或者委婉地)。或者要求他:你必須把自己整干凈(嚴厲地或者溫和地)。”“第一句話是向孩子耳朵里輸入教師評價。第二句話是向孩子的耳朵里輸入教師指令。”這兩種方式,王曉春統統稱之為“干涉式教育”,并且評價說,“干涉式教育是赤裸裸的教育。教師一張口,教育架勢就擺出來了。干涉式教育通常屬于低科技含量的教育。進行這種教育,不需要多少專業知識,靠條件反射就可以實施了。像上面兩句話,普通的家庭主婦也能說得很流利。”那么怎么辦呢?王曉春老師結合案例說,“幫助式教育”才是科學的方法,也是真正有效的巧辦法。
此外,王老師還通過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告訴我們,老師光有愛心還是遠遠不夠的,正如醫生與病人的關系,但缺乏醫術的話,并不能保證治好病人一樣。要治好病人,醫生還需要有專業能力,能對癥下藥。教師也一樣,面對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能光靠愛心,還應在愛學生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學生深入具體地分析他的心理問題是什么,他的智力類型是什么,他的思維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難到底在什么地方,從何處突破可以見到成績,可以建立信心。事實證明解決教學中各方面的問題,老師的愛心固然重要,但千萬不要以為愛能包治百病,其實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老師的教育智慧,即使不比愛心更重要,起碼也和愛心同等重要。因此,我們教師應克服工作方法簡單、思維方式單一等問題,練就一身教的好本領,以科學的態度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以智慧來幫助學生,讓智慧與愛心同行。
每每看到這本書里面那些鮮活的案例,心中的那些氣憤就會少點,雖然教育生活中總是存在缺憾,但每一次的缺憾都能讓我們再次的成長。教師之間的問題,學生存在的問題,師生關系,教師與家長關系,管理問題等等,有時候想一口氣讀完它,有時候想反復地讀某一個案例,覺得老師的無奈,老師的智慧,老師的愛心,都在王曉春老師的點評中得到全新的.,更深的認識。
我常常想:如何走進孩子的世界,我在書上看到這樣一個詞——換位思考。并不陌生,卻又那么陌生。它喚醒了我沉睡的心靈,讓我豁然開朗,使我不斷設想:假如我是孩子,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假如是我的孩子,我會怎么做?換位思考使我明白: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多一些耐心和等待,就會多一種教育的方法,就會讓自己讓學生多一份快樂。
家長把孩子送進學校,就是把一份信任送給了老師,我們就要把每個孩子銘記在心,放下姿態,蹲下身去,親近孩子,主動和他們交流。做教師的千萬不能用一成不變的眼光看待學生,每個學生都是“變數”,在發展,在變化,教師對他們投入細致的感情,加溫到一定程度,他們會成長,會進步。每個學生都有被人賞識的渴望,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贊揚,我們要善于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多給他們一些寬容和鼓勵,多給他們一些關注,最大限度地為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使每一位學生在教學中都有所得。
《教育智慧從哪里來》這本書讓我明白了,身為教育者,全身心地去愛學生固然重要,但教育智慧不可少,只有既有愛心,又具有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書育人。作為一名教師,要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4
讀一本好書,收獲百味人生。通過對《釋放你的教育智慧》這本書的學習,最強烈的讓我感受到人生的過程就是一個用心學習的過程。
閱讀《釋放你的教育智慧》,你能從作者旁征博引的教育案例、教育名言、教育經典中感受到作為教育者的文化積累是多么的重要。要做一個教育的智者,首先你應該是個學者。只有孜孜的學習,積累了豐厚的自己,才可以談智慧的問題。
新的教育理念提醒我們,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引領者、組織者,是學習中的首席。如果不學習,我們將首先失去“首席者”的資質,沒有深邃的教育思想,沒有充滿激情的教育情懷,沒有理性的教育智慧,怎樣做一個成功的“首席者”呢?教師不僅需要知識的積淀,更需要思想的修煉。在修煉中提升教育的自覺,在修煉中提升教育的情懷,在修煉中提升教育的智慧。
一、要做有思想的教師
做有思想的教師,要樂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名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
二、要做有愛的教師
“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里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從《釋放你的教育智慧》一書中,字里行間,我們參透悟到的都是徐建平老師不甘平庸,用心學習而厚積薄發的智慧。有人曾說,能把自己的興趣與工作結合起來的人是幸福的。熱愛教育、熱愛學校,樹立堅定的教育事業心,對教育事業心存敬重,甚至可以以苦為樂,以苦為趣,才能產生巨大的奮斗的動力。只有心中有愛,熱愛教師這一職業,熱愛學生,才能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平凡工作中充滿底氣,熱情不減。
三、要做有責任感的教師
責任心是班主任工作的源動力,是做好教育工作的關鍵。責任心是事業成功的`基礎,能促使人追求工作盡善盡美,因而能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出類拔萃地完成任務。高度的責任心是做好每一件事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不能僅僅停留于口頭上,而應該落實到行動中去。
(一)深入學生的生活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要想從一切方面教育人,就必須從一切方面了解人。實踐證明,孩子們希望老師和他們打成一片,參與他們的各種活動,希望得到教師的尊重、愛護和關心。
(二)留心觀察學生的表現
教師要事事留心、時時注意、處處觀察學生的表現。比如,在課堂上觀察學生的注意力集中狀況、情緒表現、答題的正誤和角度、作業的質量和速度,在課外活動中觀察學生的活動能力、意志品質、個性傾向、人際關系和集體觀念,在家訪中觀察學生的家庭表現、家長對子女的要求和教育方法等等。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而復雜的個體,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事情上的表現不盡相同,班主任只有經常地、有目的地反復觀察學生相同與不同的方面,才能在大量感知材料的基礎上,從外部的種種表象中洞悉學生內心世界的本質,也才能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做出實事求是的評價,進行“長善救失”的教育。
人的精神境界層次有三:一是隨遇而安,二是盡力而為,三是全力以赴!什么樣的精神境界成就什么樣的人生狀態。隨遇而安的沒有什么遠大的志向,注定一生波瀾不驚,與世無爭,難有成就;盡力而為的應該是比前者要好些,但比起全力以赴的來說,又要略遜一籌了。人生苦短,在各自的崗位上全力以赴,努力一搏,既是人生價值的一種體現,又可以因此而推動事業的發展!
在瞬息萬變,日新月異的社會中,在我們的學生越來越智慧的今天,做教育光靠認真是不夠的,更需要的是智慧。認真只能讓你正確地做事,智慧才能讓你做正確的事。我們只有不斷學習,學理念,學技術,學習育人的藝術,才能適應這個社會的發展。看徐建平的《釋放你的智慧》,我也想用心釋放我的智慧,我也希望大家,用心釋放我們的智慧。因為,在教育的路上,我們都任重而道遠!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5
暑假有幸讀到《教育的智慧》這本書,收獲真是不少,素質教育已成為當今中國教育的主流。身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深感肩上擔子的沉重。《教育的智慧》就如同一盞明燈,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有了更深刻的了認識,并對以后的教學工作充滿了熱情與信心。個性是書中有一些精典的語句,影響著我:
“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林教授認為,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圣,因為不論是人類還是動物,都疼愛自己的孩子,母雞為愛護小雞而奮起,狗為護幼崽而狂吠,這些都是一種本能的反應;父愛和母愛雖然比動物對幼崽之愛要豐富和廣闊得多,但就其本質來看,也是建立在血緣關系上的本能性行為。然而對學生之師愛卻出自教師的職責,這種愛在性質上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系的愛;在原則上是一種嚴慈相濟是愛;這種愛是神圣的愛,是一種促使學生成才的真情。這種愛是教師教育學生是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如果我們每一位教師能長期地堅持這種性質和功能的師愛,我們的教育質量和水平就必定能不斷邁上新的臺階。
“我的學生必須會進步、會成才。”這是我們作教師務必堅持的一種信念。如果一個教師認為:“一個班級的學生中總是有好有壞,教師不可能把每一個學生都教育成好學生。”那他就很可能慢慢放下對班上學習不好的學生的教育。我們不能武斷定論:“我把你一碗清水看到底――你好不了啦”。因為這種決定是與教育效能感相悖的。因此,我們就應把整個心靈獻給學生并堅持一視同仁,將神圣的師愛均勻地撒向每一個學生,以感染他們、改變他們、教育他們、造就他們。
“發展學生的智力與潛力,就應從培養思維品質入手”“教師參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家庭教育的重點務必放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上”……這些資料給了我很多啟示,了解學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傳播知識的同時靈活的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潛力,它的教育智慧是真正從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我們常常說,教育需要智慧。何謂智慧如果說教育的智慧之源來自于可教的信念,那么,教師智慧的表現則主要靠自身的品格和才學去影響學生。魯迅先生因為藤野先生公正無私的精神和崇高寬廣的胸懷而對先生十分敬仰。魯迅每每念及總有說不盡的感激。只有讓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持久不息的學習熱情,教育者的指揮之源才能被表現的淋漓盡致,教師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結合起來,這樣的教師才是完美無缺的。
智慧的特征是什么智慧的特征是喜悅,歡樂,幸福。充滿智慧的人總是快樂和幸福的。喜悅是智慧之花,幸福是智慧之果。追求智慧就是追求幸福,享受智慧就是享受幸福。智慧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有一種幸福生活,這主要表此刻對知識教育和知識化生存的超越上。
教育的智慧實際上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智慧又表現為一種人生的境界。作為教師,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和持續精進才能領悟到教育智慧的真諦,才能了到達靈魂工程師高遠而曠達的人生境界。
霍姆林斯基說:“人才只有靠人才去培養,潛力只有靠潛力去培養,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養。”可見學生的智慧是靠老師去開啟的,這就要求老師首先要成為一名智者。那么世界上所有的老師就必須都是智者了么?我看不見得,至少我覺得自己就不是一個智者,只是一個比學生“多半桶水”的學習者。在我看來,智慧人人都有,當然有先天的因素,但是也有部分是由后天決定的。
教育制度的改革對我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曾不斷的探索、深思,但是閉門搞研究終究是不會有所突破的。林崇德的《教育的智慧》一書中的這些精典話語總在我腦海中回蕩,我也想把這些話讀給我的朋友們。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6
經校長向全校教師推薦,利用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學校發的《教育的智慧》一書,我想作為一名教師,我們不但要好好讀它、品它、更重要的是學以致用。讀完這本書后,我有許多感觸,本書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勸學》、《師說》、《學記》,從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入了剖析,所揭示的教育智慧給我們從教者以無限的啟迪。
最初接觸《勸學》篇是在初中。當時所學是節選的內容,讀完之后,受益頗深。從“學不可以已”知道了學習不可以停止,一個人的一生都應該不斷地學習,也即是我們今天所說的“終身學習”。而今再次接觸《勸學》,并學習全文內容,更是了解到內容的精髓,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環境對人發展影響,以及學習的目的、程序、內容和方法等。為我們為何學習、如何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建議。其精辟之處是無法用一言兩語總結出來的,只有親自通讀全文,才能領會其精華所在。
在《勸學》中,荀子提到“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這段話很好地說明了學習不是一日之事,而在于日常不斷地積累。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于是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借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因為心思專一的緣故。同樣道理,學,用心一也。
《師說》主要論述的是關于師道的問題,充分說明了從師的必要性,開篇就以“古之學者必有師”闡明了自己的觀點,而且以圣人孔子不恥從師為例子,證明了自己的觀點。明白了圣賢之道為誰所掌握,誰就是老師。不應該受地位和年齡的限制,從而不去向“老師”請教問題。更應該做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定義了教師的職責。這里把“傳道”放在了第一位,“授業”放在了第二位,如果用現在的教育觀點來說,就是把德育放在了第一位,智育放在了第二位,韓愈認為“授業”是為“傳道”服務的,充分說明了德育的重要作用。
《學記》是一個豐富的思想寶庫,字里行間處處都閃爍著教育理論的`光輝。它內容的主要精神,是從正反兩方面總結師與生、教與學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的經驗教訓。《學記》里講:“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后能夠為人師也”,作為一名教師,在明白自己職責的基礎之上,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作為一名老師,“師”的內涵很廣泛,“師”的底蘊更重要。《學記》認為,當教師的只有既懂得教育成功的原因,又懂得教育失敗的原因,才能勝任工作。“故君子之教,喻也”。也就是說,有經驗有修養的教師,總是善于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引導學生,但不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他們,但不施加壓力;不把道理和盤托出。做到“和”、“易”、“以思”,就算是循循善誘了。《學記》中有這么一段話:“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始駕者反之,車在馬前。”認為教師搞清楚了“為裘”、“為箕”、“駕馬”三條道理,也就懂得教育的途徑了。這給我們揭示了兩個道理:第一,要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第二,要重視練習,持之以恒,求其得心應手。
面對這么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好好地發現它、理解它、珍惜它、用好它,感謝《教育的智慧》這本書,讓我的假期不虛度!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7
《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這本書收錄了16位在當今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教師,都是我們比較熟悉的魏書生、李吉林、李鎮西、顧泠沅、唐盛昌、劉彭芝、龔正行、劉京海、李希貴等名師。打開這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仿佛讓我與智者進行了盡情的對話,令我在字里行間看到了教育的真諦,每一頁都閃耀著人性的光輝,觸摸到了一個個大寫的"人"字。他們每一位都讓我深受啟發,同時,也被他們諸多事跡而感染。雖各具特色,但我看到了他們身上的共同點:那就是對中國教育的艱苦探索和追求,對孩子真誠的愛。本書的每一頁,都給我帶來了啟迪和快樂。
他們中魏書生是我較熟悉的、敬佩的名師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體力行的。魏書生是一個凡人,只是他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了——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成才。他給我感觸最深的是一個人對生活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他說:"人生有什么啊,每個人都是來這個世界走一趟,關鍵就看你怎么走。其實怎么走都是走,你好好做事也是走,你稀里糊涂也是走,我覺得還是做點事情的好,()這樣你會感到快樂,這快樂,只有去做,才會感覺到!"最讓我佩服的地方是他那獨特的教育方式,"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就必須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著想,和他們一起想辦法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一起進步,一起享受成功的快樂!"想想自己在從事教育的點點滴滴,雖然有時候也會和學生一起快樂,一起進步,但是在內心的最深處,還是把學生當做是孩子,當做是教育對象,并沒有真正做到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其著想。我想魏書生教育的成功也是得益于從學生出發,凡事都以學生為主去商量,去做。我想這是對我今后工作的一個啟迪,我也要時刻提醒自己這樣去想,這樣去做。
李鎮西也是給我觸動很大的一位名家。其中我讀到關于李鎮西老師這篇時,有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他說"不是我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我。學生都是愛老師的,關鍵是老師能否感知學生的愛。"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真是這樣,我從教這20多年來也身有感觸,有愛我們才會很耐心的給學生講解;有愛我們才會關心學生和學生心貼心。要親近學生,要多和孩子們接觸,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們融為一體,融為一體之后就基本上站在管理的制高點上了。孩子們從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這時可以說嬉笑怒罵皆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講什么東西。而且接觸孩子一定要帶著一顆童心,以一顆童心走進童心,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內涵。教育無痕,親近學生,讓學生和老師都感受到愛與被愛的力量,方才能體現教育的力量。
他們的身上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樂。李吉林說:"我為兒童的成功、進步和健康而感到歡樂和幸福。"她深入的研究情景教學,使課堂豐富而生動起來;張思明以帶著學生去發現數學的樂趣為目的.,開拓了五花八門的思考題讓學生享受數學的樂趣。他們所有的思想、行為都落實到一切為了孩子上,孩子是我們教育的目的,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思想都體現在這一目標上,不是夸夸其談,說一套做一套而是體現在他們對人的關注——一種最深層次的人性的關愛,之中無私的愛。教師要始終以理念深入到教學工作中,才能真正地給孩子們幸福和快樂。
讀書是心靈的旅行。書山跋涉,學海暢游,讓我感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并從而帶來思考的快樂!徜徉在書海里讓人感到內質在提升。16位教育家的智慧將不斷的啟迪和激勵著我,為我今后的教育思想開拓新的思路,為我的教育熱情給予了莫大的鼓舞。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8
讀《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震撼,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學在作者筆下竟詮釋得如此生動形象、如此具體。
讀完此書,我深深地認識到智慧并非“遙不可及”。對于智慧,我一直認為是教育者一種臨場的應激表現,學是學不來的,那是天生的。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讀完書才發現那只是我對教育機智一種狹隘的理解。書中寫到:“機智表現為克制,表現為對孩子的體驗的理解,表現為尊重孩子的主體性,表現為‘潤物細無聲’,表現為對情境的自信,表現為臨場的天賦”。“機智保留了孩子的空間,保護那些脆弱的東西,防止傷害,將破碎的東西變成整體,使好的品質得到鞏固和加強,加強孩子的獨特之處,促進孩子的學習和個性成長”。而且教育智慧也可以通過學習來積累。
“機智表現為克制”
平時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習慣性行為,總是憑著“自以為是”的經驗,機械化的進行著。記得有一次,上完課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發現有一道題大多數學生都是錯的,包括自己心目中的優秀學生,而且我清清楚楚地記得,這道題在上課時講到過,我改著改著,氣就不打一處來,幾乎把學生的作業本都扔在了地上,孩子們嚇得大氣也不敢出,自己也氣得呼哧呼哧直喘。現在想想,自己當時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在這本書中,范梅南這樣說,“未經反思的行動是‘缺乏智慧’的”,機智表現為克制。當時,我要是能克制自己的情緒,然后再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行為,可能就會想到,學生不會故意把題做錯,原本就是自己沒有教會這節課的知識,這怎么能怨學生呢!這樣下去,不但自己的教學水平難以提高,而且嚴重地影響了師生關系。
機智表現為“潤物細無聲”
“杰遜是一個大小伙子。因為他時常心不在焉的樣子,英語老師開始懷疑他是否吸毒。照其他老師的看法,杰遜只不過是坐在學校消磨時間罷了。他很少完成家庭作業。”
“有一天在上課前,杰遜早早地進了教室,在老師的'周圍踱來踱去。顯然,他有什么心事。‘瞧,我寫了這個’,他說,將一張紙片放到老師的桌上。是一首詩。詩寫的不錯,老師很吃驚。‘這首詩寫得很好,杰遜,我喜歡它的意境。’‘我喜歡寫詩’,杰遜說,‘我已經寫了好一陣了……自從我上您的課開始’。接著,他有點不在意地說,‘也許,您可以將它貼起來’。老師一直習慣將選中的學生的詩貼在大廳的一塊大貼板上。”“杰遜建議她展出他的詩令她感到吃驚。她吃驚的是杰遜也在乎這樣的事。但她還是非常高興的答應了。那天晚些時候,她注意到杰遜和一個朋友在一起。他正指著墻上:‘就那首詩,是我寫的。”任何一個差生都并非一無是處,每一個人都有自己閃光的地方,抓住這些閃光點就抓住了教育的契機!
范梅南教授告誡我們,當杰遜把詩遞過來的時候,我們絕不能說這樣的話:“唔,杰遜,你這兒還有幾處拼寫錯誤。”或者說,“杰遜,這結尾還不太好,你應該修改一下后幾行”。老師知道將來還有機會幫助杰遜修改他的詩。首先,她可能通過在班上將詩的收尾作為一個一般題目的討論,試圖間接地給杰遜指出某些給這首詩收尾的看法。用這樣的方式,她可能又能夠微妙地影響杰遜,使他學會理解更多的詩歌寫作技巧,而不是單單挑選出他的詩進行批評。
“杰遜的例子同樣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是多么地容易錯誤地判斷孩子和年輕人。即使其他人已經對孩子失去信心了,我們仍然還是有辦法‘打動’學生。”
總之,教學機智不是單純的技能和技巧,也不是與生俱來的稟賦,更不是虛情假意的做秀,它是一種充滿教學智慧,具有較高層次的教學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是教師個性品質、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經驗等多種因素綜合起來的結果。我決心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積淀,不斷地充實自己、追求個性、構建風格,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9
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一書封面上有這樣一句話:
“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和繁雜洞察精深和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我不禁反思從教以來的得與失,我問自己:作為教師,我的幸福感來自何處?是學生好成績?是領導和同事的認可?還是自我提升的那些收獲?我身邊的同行朋友們也會有這樣迷茫的時候。肖川教授的書為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透過這些文字看到了教育的魅力,從教以來的點點滴滴幻化成美好的畫面,涌現腦海。我不正是付出了智慧和真情才收獲了這些美好的點滴嗎?
這本隨筆九章,肖川教授娓娓道出一名教師該如何面對繁重的教業,承擔教學的重責,獲得教育的幸福,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解放思想享受教之樂、能讀會寫表達教之樂。
《教師的解放》一章,肖川教授列舉了教師負擔過重帶來的負面影響和幾大原因。這些情況確實也存在,但是他給的建議特別好:既然不能改變整個世態,何不從自身改變。“當然教師自身也有調整心態、校正觀念、提高素質、自我解放的必要。世界其實就是我們自己,當我們以光明、正直、昂揚、樂觀的態度去看待生活,我們就會生活在光明、昂揚、樂觀、向上的生活中,這就是所謂的“境由心生”。給自己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是所謂的“境由心生”。給自己更多的積極的心理暗示,相信信念的力量。”
然后在教師自身的修煉和尊重學生的思想方面去告訴教師們如何解放思想享受教之樂。這些站在教師的角度的闡述深深觸動了我。
一名教師如果固執于成規,只能搬、照、仿,缺乏自己的思想,很難形成自我風格。我們希望孩子是獨立、自主、創新的人,而我們如果不從自身開始解放,怎能培養出這樣的孩子。教師自身的解放才能讓我們把教育的視角從課堂知識的單一傳授轉到關注孩子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的需要上來。以前聽過這樣一種言論,“有什么樣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是學生的重要影響人,教師的一言一行,甚至穿衣打扮都會對孩子們產生強力的影響。記得,我們開校運會的入場式,基本是班主任走在班級隊伍的前面,同事們討論說,學生們走路的.氣勢、動作和班主任真的有相似之處。
《語言的世界》一章提到的“寫作的意義”讓我很好地理解了班主任工作室有關多寫教育隨想的要求。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于閱讀,善于閱讀。“要么旅行,要么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
其次要會在反思中進步。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將經驗抽象成理論。不管是有效的經驗還是反面教訓,都是教學的寶貴財富,在反思中獲得進步。肖川教授認為“每當看到自己的文章變成鉛字,如果你的確付出了心血和真情,那你一定有成就感,一定會有一種收獲的快慰。”確實如此。當我有感而發地想表達當時的想法起,從擬定題目、列出提綱、翻閱資料,再一個一個文字敲出來的這么一個過程,到最終一篇文章呈現在自己眼前,那種滿滿的成就感只有當事人才可以體會到。
有一位老師很有意思地將肖川先生的書名與章節串聯起來,讓我很感動。“找到教育的方向,才會明了教育的意義。運用教育的智慧,才能獲得教師的解放。縱橫文明的星空,翱翔語言的世界,釋放心靈的陽光,表達自由的言說,品讀書的芳香,這就是《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很好的注釋,借用在此表達我的感受。
合上書頁,目光再次鎖定在扉頁上:《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的,付出真情和智慧才能收獲滿滿的幸福!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10
最近讀了肖川教授的《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感觸頗多。這本書體現的是一種對社會,對時代的深深的思考。作者在探索教育的方向與方法中提到:“教育的方向不是由政府文件決定的,也不是由課程標準決定的,更不是由教科書和學生決定的,而是由教師決定。”作為教師,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
作者有一句話“眼界決定境界,方向決定方法。”這是非常令人警醒的“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她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著,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沖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如今的許多教育方式所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只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狀元”很多,然而其未必是“人才”,但是狀元的'出現,很有可能埋沒一些真正意義上的可塑之人才,因為大家的目光都被狀元所吸引了。這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下所不可避免的事實。
人人呼吁改革,但是又沒有人知道該由誰來改革。其實能改變這些現狀的,只有我們這些教師——最基層的教育工作者。“教學中的交往使學生間的合作與競爭成為可能,而無論是合作還是競爭均是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強大動力;是個體之間面對面的交互作用,因而使及時反饋成為可能;交往使師生間的視界融合成為可能,使課堂生活生動活潑、多姿多彩成為可能——生動活潑、多姿多彩的課堂生活是學生的學校生活之所以值得過的重要原因。”帶著智慧與真情和學生交流,是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必需途徑。作為初中教師,我們是學生人生的啟蒙者;我們肩負著的不僅僅是要他們學會說話、寫字更重要的是要將他們引導成為一個高級趣味的人。人生來就是具有自己個性的獨立體,每個人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面,因此我們要用自己的智慧和真情來感悟每一個孩子的心靈,只有真正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可能正確而合理的引導他們。交流便是進入他們內心世界的最佳途徑。怎樣才能使每個孩子都認為“學校生活值得過”?其實誰都知道,那就是讓孩子們覺得上學很有趣。與孩子溝通可以知道孩子們的興趣,也可以了解他們的性格,當對每個學生都了如指掌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找到孩子們都感興趣的教學方式了。如果每個孩子都是帶著興趣來學習的話,那么我們的課堂就真正成了孩子們的課堂了。也只有產生了學習的興趣,學生也就有了學習動力和求知欲。對于小孩子來說動力和求知欲就是新鮮感。
作為學生學習興趣的引導者,又該怎樣做呢?書中這樣寫道“作為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保持內心的開放和鮮活,才會有不斷增長的與人分享的內在需要。”只有教師本身的成長才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教師需要通過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使自己更具文化眼光。莊子云: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如果把我們自己比做水和風的話,那么我們只有豐厚了自己才能“負大舟”“負大翼”,才能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只有多讀,多想,多交流,多實踐才能豐富自身底蘊。這是一個需要持之以恒的學習之道,因為豐厚的底蘊是靠長期積累而形成的個人素養。大量的閱讀是我們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在閱讀中不斷思考才能將知識化為己有;拿自己所掌握的知識與別人交流探討,是對自己的又一次提升;最后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傳播給我們的學生。這便是真正意義上教學!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教師的重要品質,其實,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條件。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從書中我們知道教師不僅在于教,更在于學,并且要時刻用動態發展的眼光來審視教育,教學要有明確的目的和方向,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會不斷進步。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11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于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變動。”筆者認為,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實現這種靈動性就需要充分運用“教學機智”。
教與學本身就是雙向進行的過程。如何讓教學方式不顯得枯燥無味,就得靠教師們各顯神通了。教學機智考驗了教師靈活恰當地處理課堂突發事件的一種臨場智慧和能力,同時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對象、情景,將不協調的因素巧妙靈活地變動,以取得最佳教學睿智。
需要強調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千變萬化的教育環境,準確、迅速、敏捷地做出判斷,恰到好處地妥善處理,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達到最佳的教育境界,才是教學機智的本質內涵。
所謂機智,寓意腦筋靈活,善于隨機應變,也應了這么一句古話——“機變隨物移,精妙貫未然”。從這個釋義來理解教學機智,可以認為它是一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機應變,靈活創造的能力。《教育大辭典》對教學機智的解釋為:“教師面臨復雜教學情況時所表現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
從其內涵來看,靈活性是教學機智特點的首要標榜,它是教師應變成功的一大法寶。儒家提倡“因材施教”,教學機智亦是如此。教師根據課堂學生學習的基礎、需要和特點,因勢利導,鼓勵學生揚長避短,充分發掘潛能,是其誘導性的體現。
其次,貫穿始終的其趣味性、創新性與及時性的特點。教師將自身的幽默性灌注到教學中,把握教學的時機和分寸,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上實現創新性的轉變,才能“注重知識傳授,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和態度”。
也只有在這樣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生與教師轉換角色,主動參與到教學中的思維創建活動,從而“親其師而信其道”,在享受良好教學氛圍的同時也創造出和諧的教學藝術氛圍。
需要說明的是,教師的教學機智是長期在教育實踐中經過磨煉,運用科學教育理論逐漸形成的,是其經驗、才氣、智慧的結晶。這是教師內在和外在美的統一,通過教師的人格魅力表現了教學機智的審美性。
在教學中,教師運用教學機智,利用獨特的.能力來駕馭課堂,既使課堂氣氛生動,也能使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筆者認為“獨特的能力”對應的便是教學機智的構成要素了。
教師中學生眾多,教師雖不能個個俱到,但也得縱觀全局。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進行細致的觀察,發揮敏銳的觀察力與靈活的應變能力,迅速捕捉到課堂上的各種反應,化被動為主動,增強自信心,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以特級教師臨時開課為例,在一個陌生的教學環境中,他要考慮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習情緒、學習態度,而這些信息都要在短時間內獲得,教學計劃的調整也要立即做出調整。具體地說,教學機智也是教師的一種快速智力定向的能力,面對突發事件,敏銳的激發多種解決方案。
課堂上的有些偶然事件的發生如調皮學生隨意插話接話以至于擾亂了課堂秩序,這時候老師首先要保持冷靜,不是冷冰冰地說教,不是簡單粗暴地壓服,而是冷靜地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因此準確的判斷力和理智的自制力是教學機智的重要構成。
偶爾,學生的呼聲中出現了更好的解題方法,教學機智中敏捷的反應力要求教師能夠借同學之口施教,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也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教學機智是教學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它反映了教師隨機應變和富有創造性的教學機敏,是令人贊賞的藝術。其中體現的個性與人性對現代教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12
讀了《16位教育家的智慧檔案》一書,我的眼球就被深深攫住了。
有人說,名師之名,不在于名,而在于“明”。“明”就是智慧。有人說。智慧是一條通往人生幸福和快樂的心靈之路。
那么,教育家的智慧,便是給他的孩子們以幸福和快樂。中國需要教育家,因為中國的教育吸引智慧。本書的每一頁,都給我帶來了啟迪和快樂。
誰是中國最好的中小學教師?根據不同的標準,我們會列出不同的長長的名單,為此,教育部從全國各省的80多名中小學優秀教師、校長人選中,精選了十幾名,集中展示我國杰出教師的教育理想、教育經驗、教育智慧、教育探索歷程和教育成果,譜寫“當代中國教育師”。
他們共同的教育情懷和不同的教育人生,是中國基礎教育的重要財富。 他們中魏書生是我較熟悉的、敬佩的名師名師之一,他的教育理念也是我身體力行的。“我不會教書,是學生教會我教書;我不會改變后進學生,是后進學生幫我教會了怎樣教后進學生。我總是與學生商量我怎么學,怎么教。凡是學生自己能做的事,你老師就不要去替代。如果你替代了,你這是剝奪人家的權利,壓抑人家的才能,助長人家的依賴思想。”魏書生邊教學邊研究,他一直努力做三件事:
一、看多家之言;
二、堅持寫日記;
三、堅持寫文章。
他認為工作學習是快樂事情,看多家之言才能融會貫通,才能領會到理論的精神實質;堅持寫日記,有利于研究自己,改變自己;寫文章是抓住機會進行科研的有效途徑。人,一旦從研究的角度來看待他的本職工作,那么,無論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會有無窮無盡的價值,同時也會有無窮無盡的樂趣。
我記住了魏書生的話,并盡量為之,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做好自己平凡煩的事情。“當你把學生看成天使,那你天天生活在天堂里;當你把學生看成魔鬼,那你天天生活在地獄里。”讓我永葆一顆童心去善待學生,善待生活。 李鎮西,教育學博士,被稱為“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他說:“一個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事業心。老師有童心,有愛心,才會有責任心。我們不能通過形式主義把大人的意志強加給學生,我們的活動不能成人化,而應該充滿童趣,我們的教育一定要走進學生的.心靈。”
最讓我感觸的是他說的:“一個班級50多個孩子憧憬著50多個未來,而我們常常卻用一個未來來要求學生,這是很殘酷的。這種教育是可怕的,剝奪了孩子的憧憬和夢想。”他還道出了教育的真諦:“愛不等于教育,但教育不能沒有愛。不是我愛學生,而是學生愛我。關鍵是老師能否感知學生的愛。愛只能在愛中去培養,愛心不等于教育,只有加入民主的內涵才是完整的。專制的愛,是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了學生,這不是有民主精神的愛。班級建設應該成為對學生進行民主啟蒙的重要手段。在民主中學會民主,和學生一起成長。”說得多么好啊!這是對我們老師所謂的師道尊嚴最好的詮釋。
一個小小的講臺,擔負著民主啟蒙的大任。我們老師想到過嗎?對于后進生的問題上,他說:“名師不僅要靠教優秀生成為名師,還有研究后進生,后進生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一個老師愛優生不難,但從心底里愛差生才是真愛。每一個后進生都是一個科研物件,和后進生打交道,老師的進步非常大。”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優秀生受到老師的關注多,成績越好,老師關注就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環,而后進生較少受到關注,得到的是冷漠、歧視,心理受到壓抑,形成了惡性循環,這是多么不盡人性,多么值得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反思的問題。
我一直認為:愛不愛學困生,是衡量一位老師是否為優秀教師的試金石。他告訴我們轉化后進生的五個原則:
1、建立感情,
2、充滿信心,
3、降低要求,
4、允許反復,
5、集體幫助。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13
一次和一個教師同學出去喝茶,發現同學帶了本書——《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就拿起來看,看著看著發現這本書寫得很實在,很對我們教師的心聲。于是就借過來認真得去品味它,發現這是一本不亞于李鎮西老師《做最好的班主任》的經典教育學著作,它就像一把鎖解開了我很多結。
一個教師需要理想、信念、智慧和真情。肖博士在書中這樣來解釋他的論點:教育需要理想與信念,包括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理想的人格……沒有理想,就沒有努力的方向,教育就會陷于迷茫和困頓;沒有信念,就沒有精神支撐,“就沒有勇氣和毅力不斷生發的源泉,我們就無法超越橫亙在通往理想之境上的無數險阻和艱難”。同樣,教育也需要智慧與真情。沒有智慧,我們就缺乏透過瑣屑與繁雜洞察精深與微妙的能力;“沒有智慧,‘教育’就只是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累,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我們將囿于冷漠、被動和機械,我們更難以發現和體味到教育世界的多彩與感動;“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
多么經典的論述,作為一名教師我只是沉浸在吸取知識,積累經驗而增長智慧卻忽略了理想、信念和真情。雖然我在教學中有真情的投入但如果我不去重視真情的投入可能我的課堂真的會成為沒有激情沒有活力的課堂,只剩表面而沒有真實的東西在。我在看完之后除了感慨外留下的更多的是反思,如果去重新調整自己的規劃,向成為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智慧、有真情的老師這個目標前進。 而如果說感觸最深的還是肖博士“教師的解放”篇里面的《成為有思想的教師》。文中解答了人生、教育教學中的很多疑惑。
首先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首先要樂于接受思想。而接受思想最簡單的方法是閱讀別人的書籍,尤其是大師的書籍,讓閱讀成為每位教師的習慣,成為與別人進行心靈碰撞的自由領地,成為自己不斷進步的階梯。特別像我一個新教師對教育的理解可能說只停留在書上的一點解釋,更別提有什么很好的思想。所以去吸取大師級人物的思想,去領受和品味他們對教育的理解,把他們那里真正好的東西慢慢吸收過來成為自己腦海中的東西。雖然我們不是“巨人”,但是我們可以成為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那個人。
其次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關鍵是要在反思中進步。比教學更重要的就是反思,如果沒有反思就不可能從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得出有效的經驗和反面教訓,更不能從經驗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而將經驗抽象成理論則無從談起。在新教師的培訓中,過來為我們授課的`老師一再強調我們這些新教師要懂得反思,并把這些反思寫下來,進行總結,讓自己一點點的進步,不斷得改掉一些不好的習慣,彌補一些自己缺乏的東西,加強自己優秀的地方,發揮自己的特長。這樣才可能成為真正有思想的教師。
最后要做有思想的教師,還要學會引領學生的心靈和精神。從對課程內容的發掘,到教學策略的選擇,從對問題的設計,到課堂氣氛的營造,甚至用什么語言,背后都蘊藏著一種思想底蘊,平時只是不覺得罷了。教師的思想對學生的熏陶,也是非常關鍵的,思想可以熏陶學生學習、熏陶學生做人。可能我都沒有發現學生最擅長的就是模仿,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如果你不去重視這些,可能你就會把一些不好的思想通過你這樣不經意間的言行傳遞學生那里。如果讓學生接受了這些不好的思想,可能這些思想就會對學生產生不可忽視的作用。因此我想到這里的時候也不禁反思起自己的教學,發現自己真的沒有注意到這點。不過我相信我以后會好好注意這點,熏陶學生如何做人,做一個品德優秀的學生。
在這本書讀完之后留下的不僅僅是對肖博士這本的思考,更多的是思考自己一個教師該如何重整風帆,調整方向,讓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走出屬于自己的教學新篇章。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 篇14
名師工作室的活動中,瞿老師和朱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徐建平的著作——《釋放你的教育智慧》,并且給每位成員購買了書本。在工作閑暇之余,細細品讀了書籍,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本書是一部啟迪心智、陶冶性情的美文。作者通過五個專輯:教師成長篇、學生感受篇、教育教學篇、管理藝術篇和影響輻射篇,反映了教師的需要與趣味以及他們所關注的事物,他們所困惑的問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委屈和追求。本書雖為隨筆,卻并不缺乏學術專著的深沉與厚重,更有在輕靈與明快之間時時閃耀著的思想火花。
《釋放你的教育智慧》字里行間流露、揮灑著作者教育人生的真性情,是“做”教育中煉就的教育學問。徐建平先生感慨,“對于人生來說,有什么比受過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呢”,因此,整本書字里行間無一不折射出作者之于教育、之于生活的智慧與理性之光,無一不散發出涌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這本書體現的是一種對社會,對時代的深深的思考。 如果我們沒有教孩子們任何他真正需要知道的東西,譬如:如何快樂的活著,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如何面對沖突和挫折,如何有個人價值感和自尊心。那么教育有什么意義呢,我們培養出來的很大部分是只會讀、寫、算的學習機器,而要出些人才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想到前不久去參加的綜合實踐活動培訓,我更是感覺我們現在在社會上要面臨的問題和缺乏的東西,也是孩子以后走上社會會碰到的問題,我們應該教的是他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記住這個數學題怎么解。當然現行的制度必須要知道題目怎么解,所以我們基層教師也要能夠改革,在教會題目的同時更能教會他們能力。
作為教師,首先是個教育工作者,其次才是一門課程的教師。每一門課程的`最終目的都是要幫助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具有主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人,一個具有積極、樂觀、正直、光明的心態的人,一個友善、寬容和積極介入社會合作的人。教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是要用心去做的。應該做一個智慧型的教師。綜合書本的內容,我也覺得應該從以下一些方面進行努力,使自己更向智慧型教師邁進。
1.智慧是靠“想”出來的
智慧是思索的結晶,教師的教育智慧即是教師對教育教學問題長期研究和不斷思索的結果。教師如果能從研究的角度來從事教學工作,不斷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研究問題,就能不斷地增長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不斷地提煉新見解、新觀點,從而全面地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教育智慧。
2.智慧是靠“勤奮”出來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天才靠積累,聰明靠勤奮。”先天的聰明還要靠后天的努力來完成,只有在長期一點一滴的學習中才能形成一定的積累。作為一名教師,要特別加強對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學習和研究,把握學生在不同年齡的心理特征。教師唯有熱愛學習,從古今中外的一切文明成果中汲取營養,才能成為學者,成為能師。
3.智慧是靠“交流”出來的
教師的教學是單人單科進行的,教師的勞動在大部分時間里是個體性的。備課、鉆研教材、上課、輔導、批改作業都是一種復雜的腦力勞動,要獨立完成,但決不能因此而忽視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用。交流就是互相學習、共同討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學習,善于博采眾家之長為我所用,是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總之,智慧型教師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自身要勤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思考力、感悟力、教育智慧,還要勤于學習,善于集思廣益,博采眾長。“智慧型教師”應成為我們每位教師不斷追求、自覺探索的目標。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相關文章:
智慧教育培訓心得09-14
智慧教育暑假研修心得12-24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05-26
《教育的智慧》讀后感07-27
智慧教育心得體會01-08
智慧教育的心得體會10-27
教育的智慧作文(通用26篇)06-11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02-25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讀后感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