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
從道德觀念出發,安娜這種拋夫“棄子”的做法確實不當,當然她沒有拋棄自己的兒子,只是她的丈夫亞歷山德羅維奇不愿成全她的母愛罷了。這就是懲罰,以至于她的慘死也成了宗教懲罰的象征,對這種違背道德做法的懲罰。即便安娜對大她20歲的丈夫沒有一點感情,而對伏倫斯基是真正的愛戀,也為世俗和上流社會所不容。安娜處在夾縫中,后來安娜懷孕生女兒時險些送命,之后兩人去了國外,幾年后回到莫斯科,在伏倫斯基一再要求下,安娜給丈夫寫信要求離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和兒子看不起,被上流社會摒棄。在這種狀況下,她不斷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亂,懷疑伏倫斯基對她的愛,于是她毀掉了自己……
而吉蒂最后與列文成婚,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而伏倫斯基則傷心欲絕,為了處理掉沒有意義的生命參加了塞爾維亞戰爭。亞歷山德羅維奇的不忠,使得陶麗差點與他離婚,而最后陶麗變賣自己的家產還幫他還了貸款,于是和好如初……
合上書本,印象最深刻的是列文。可是列夫托爾斯泰為什么選擇安娜作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達的是什么?對自由戀愛的提倡,還是上流社會的諷刺批判,抑或是對女性不忠的宗教審判?但為什么描寫安娜的時候又著重描述了列文的生活、思想。我總覺得列文是作者自己的化身,列文的成長是作者自己思想的`成長的縮影吧。
安娜和伏倫斯基因為愛情,彼此放棄了上流社會的地位,放棄了好名聲,好前程;因為愛情,陷入了一種萬人不容的狀態,以至于最后各自走向毀滅……
這樣,值得嗎?究竟愛是什么?
我欣賞為愛,義無反顧;但不贊同。一切以愛的名義的自私、背叛,都是不負責。愛是責任!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2
《安娜·卡列尼娜》是通過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愛情悲劇,和列文在農村面臨危機而進行的改革與探索這兩條線索,描繪了俄國從莫斯科到外省鄉村廣闊而豐富多彩的圖景,先后描寫了150多個人物,是一部社會百科全書式的作品。
安娜是個悲劇人物,她是個文化修養極高的貴族女子,在當時上流社會中以她驚人美麗高貴聰慧在任何場合出類拔萃,美麗迷人。雖然生活舒適無憂無慮,可是身處虛偽的列子 和虛偽社交場合社會環境。使她疲憊不堪,同時又極力想擺脫一切。當遇到渥倫斯基愛后,她毅然勇敢離開列子甚至犧牲自己家庭和愛子,追求自己幸福,可是當她放棄一切后,讓她意想不到是渥倫斯基是個偽君子,又無情拋棄她,迫使她墜入痛苦深淵,最后導致安娜臥軌自殺悲劇,現實生活中,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縱使愛情一直存在,沒有保障的愛情讓人恐慌讓人累。
我欣賞安娜的勇氣和勇敢。她活的很真,很純粹,我喜歡她的真。渥倫斯基愛安娜,而且他的愛并不膚淺,也許剛開始他對安娜的愛戀有著虛榮的成分,但安娜患上產褥熱即將死去時,“他在她患病期間真正認識了她,了解了她的心靈,所以他覺得以前就好像從來沒有愛過她,現在,在他了解了她,真正愛上她的時候,他卻在她面前顯得非常低下”甚至列文也為她傾倒,因為“她除了聰明、文雅、美麗之外,她還非常誠實…”我愛安娜,她是一個“仿佛有一種過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個的.身心,違反她的意志,時而在她的眼睛的閃光里,時而在她的微笑中顯現出來”的生氣勃勃的女人。
無奈,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只能壓抑我們的真。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3
列夫·托爾斯泰,一個響徹世界的名字。面對種種不平等的社會現實,托爾斯泰完成了許多千古流傳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就是其中的一部經典之作。
女主角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位標志性的不甘于命運的女人。她洋溢著過剩的青春,純樸自然,毫不做作。文章開頭寫了哥哥和嫂子的家庭矛盾來升華了安娜的出場。用了臥軌自殺的方式引出了安娜善良的特質,以及她對丈夫卡列寧的些許不滿。遇到伏倫斯基,并背叛了丈夫之后,她內心的掙扎,在夢中的祈語,令人心疼。她頑強不屈、她不甘于命、她是非曲直,讓人肅然起敬。
有的'愛,明知不可行,卻像毒品,欲罷不能。在賽馬場上,她被伏倫斯基牽動著心,當伏倫斯基從馬上摔下來時,他的的反應引起封建保守的卡列寧的不滿。就是從這個賽馬場開始,安娜,從開朗活潑,到最后的精神折磨,讓她飽盡人情冷暖,她是一個可憐的女人,擁有不平凡的命運,塑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反觀列文,一個作者自傳式角色,出場自帶喜感,一個面對愛情不知所措的小地主,鼓起勇氣,勇于面對,愈挫愈勇,終于與心愛的人——吉娣,步入幸福的殿堂。白頭偕老,廝守終生。此時此刻,另一邊的安娜,精神和肉體的折磨,使她痛不欲生,精神恍惚之下,她在火車站用臥軌結束了她跌宕起伏的一生。
忍耐的,爆發了,彷徨的,結束了,這朵美麗的生命之花,閉合了,安靜了。這個美麗又孤獨的靈魂,還在留戀人間,在遺憾中交織、彌散……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4
終于看完了號稱世界名著的托爾斯泰的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看后沒有特別的感觸,與我的期望值相差太遠。
唯一的感觸就是:女人都差不多,男人都一樣。或者再進一步說:世界上的女人都差不多,全世界的男人都一樣。為愛燃盡熱情甚至毀掉生命,憚精竭慮,不管不顧,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可是卻忘記了人是社會人,需要交往需要親情,親情是融入血液中,難以割舍更割舍不了的,人間沒有世外桃源,沒有純粹的脫離現實的純潔情感,不管當時怎樣火熱,怎樣一見鐘情,現實的寒冷溫暖不了愛情的溫度,特別是不符合道德規范的愛情,也只有這種愛情才配稱作愛情吧,加入太多元素的只能叫婚姻,于是愛情只有死亡才能永恒,這也就是悲劇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而喜劇讓人在一笑之余心酸的'原因吧。
也許我悟性太低,我不想去弄明白在那種大的環境下俄國的政治、人文等諸如時代背景之類的東西,我只看到一個女人一個母親為情所困為情癡狂最后為情毀滅的心路歷程,她只有死才能最終徹底解脫,即使她離婚成功與沃隆斯基結婚又如何?只不過是人間又多一具行尸走肉,打著愛情的幌子,背負著婚姻的沉重責任與義務,為別人活著,只為對得起母親這個人世間最偉大的稱呼的怨婦。這樣的怨婦已太多,少一個反而是女人的幸事。敬佩她臥軌自殺的勇氣,只為這種勇氣,也該向她敬禮!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5
什么叫家?什么叫溫暖的家?什么叫和睦的家?這個在我腦海中念念不忘的話題,長期來在我心中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讀完了《安娜。卡列尼娜》才有所領悟。
安娜是一位心靈無比善良真誠的俄羅斯女性,具有溫柔的性格和賢惠的天性,不幸在17歲時嫁到了卡列寧家。卡列寧則是個思想保守,虛偽的丈夫。安娜的生活熱情被他撲滅了。在火車上與一位風度翩翩的男士沃倫斯基邂逅,并讓她怦然心動。
后來,安娜對他交往越來越多,為了彌補以前的感情過失,她和渥倫斯基不顧一切墜入愛河,并不惜拋家別子,和渥倫斯基私奔。
但純真的安娜從未停止過對渥倫斯基的愛慕,直至有一天發現自己被拋棄了,她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不過是被這個社會所唾棄的女人,這種被侮辱的感覺燃燒著她的心,最后連親人也不理解,她走向了鐵軌,決定用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一個美麗的女人,一個美好的'家庭,在一個不可逆轉靈魂的社會里,就這樣變得支離破碎了……
家每個人都有,我也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自己的家。我們處在一個美麗和諧的社會,可是家庭也有硝煙彌漫之時,不過都是由于我的學習而引起的,我與媽媽時不時就會爭得面紅耳赤,有時爸爸也參與進來,或火上澆油,或以水撲火,都免不了怒氣沖沖地展開一場對決戰。把我弄得每天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心神不定……
是啊,首先我要做好一切,爸媽也不要太沖動,太焦慮,大家少一點怒氣,多一點靜氣,相互噓寒問暖,讓溫暖的陽光灑滿家庭。
一個家庭的和睦是多么重要,有家才有愛,正如列夫托爾斯泰所說,幸福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個不同。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6
六年級伊始,李老師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之一。這本書構思精巧,條理清晰,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書中的故事發生在戰爭年代。我們從未經歷過戰爭年代,這本書很好地反映了戰爭年代的不和平和殘酷。
書中我最了解的人是安娜卡列尼娜夫人,她是個很有錢的人,但她從不快樂,從不為自己著想。她總是關心別人,即使是一個陌生人發生了什么事,她的心情也會久久不能平靜下來。她靠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番事業,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舍,她憑著百折不撓的毅力不斷取得進步,她的事業終于越來越好,這也是我非常敬佩她的地方。
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安娜卡列尼娜也有缺點,但她的優點是常人無法比擬的。她有很多姐妹,當她摔倒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不在乎別人的眼神。她也很少評論別人,這一優勢使她在后來的事業中加倍成功。我們也不應該評判別人,要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
那是一個充滿戰爭和混亂的時代,窮窮人家吃了上頓沒下頓,而現在的我們在吃穿方面沒有什么好擔心的。這本書與我們現在的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我們不應該隨意浪費我們的生命或金錢,而應該以適當的方式花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的生活是美好而幸福的。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7
安娜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貴族婦女形象,一個被虛偽道德所束縛和扼殺的悲劇人物。
她的悲劇是她的性格和社會環境發生沖突的必然結果,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內在因素是她獨特的個性。她的感情真摯強烈,有深刻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渥倫斯基的相遇,喚醒了她長期處于沉睡狀態的愛的激情。在這條艱難的道路上,安娜每走一步,都要付出慘痛的代價,她用她的高傲和勇敢的抵抗上流社會的詆毀和侮辱。她的獨特的個性是把愛當作生命,她的生是為了愛,死也是為了愛,她想以死喚回愛的生,這是她的性格決定的。
造成安娜愛情悲劇的外在因素,是虛偽的上流社會和冷酷的`官僚世界。在上流社會只要表面上保持“體面,即丈夫和妻子保持虛偽的正常關系,就算合乎體統和常規。她不愿也不想過這種虛偽和欺騙的生活。卡列寧為了折磨她,拒絕離婚。愛情的破碎使安娜失去了生存的精神依據,上流社會通過渥倫斯基的手殺死了她。她看透了那個社會和那個社會的人,對它不在留戀了。
托爾斯泰揭示了造成安娜悲劇的社會原因,憤怒地譴責了壓抑她、摧殘她并造成她慘死的社會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勢力。安娜的悲劇結局,既體現了她性格發展的邏輯,也體現了俄國生活發展的邏輯,體現了托爾斯泰現實主義的力量。她對愛情自由的執著追求,體現了貴族婦女個性解放的要求,具有反封建性質。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8
花20多天的閑暇時間,看完了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對列文和基蒂的印象要比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印象要深。安娜的悲劇結局主要是由于當時的社會所限制,如果擺在現在,是不至于有那么悲慘的結局的。或許就像現在的大多數婚外情一樣,會離婚結婚,也會對原來打家庭造成很大的傷害,重新結婚之后也未必一定會很幸福!相反列文和基蒂哪種平凡瑣碎也很熱烈的幸福,讓人覺得多么切近生活,自己也可以這樣熱烈平凡地幸福著。列文的各種矛盾的想法和自身的反省以及做法,對于還處于思想波動期的年輕人也是恰當的一個例子:矛盾又有獨立,想融入大眾,又想保持自己的獨特性。努力并驕傲地保持自己的特點,并追求和達到了自己的幸福。總得來說,覺得他是一個很可愛的人,有天真執拗的`孩子稟性,又能獨立和堅持自己的立場,讓人又氣又愛。只是基蒂的理解和愛,最終讓他能夠很幸福,一對可愛的人兒。
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閱讀習慣,讓我覺得自己并不是真正地喜歡閱讀或寫作,正如列文一樣,是想通過閱讀,能夠尋找到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的問題的答案。但即使找到或者未能找到,找到之后又推翻,依然主要還是會積極努力地去做該做的,去過自己的生活。而把文學或寫作當成自己的愛好或特長,那還有很遙遠的路。或者本身就不認為這就是自己想走的路,并不會花特多的時間去閱讀,去寫作,更多的是生活本身的瑣屑,并努力把周圍能做的做好。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9
那支她曾經用來照著閱讀那本充滿憂慮,欺詐,悲哀和罪惡之書的蠟燭,閃出空前未有的光輝,把原來籠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給她照個透亮,接著燭光發出輕微的嗶剝聲,昏暗下去,終于永遠熄滅了。
三月,微冷。臺燈下《安娜·卡列尼娜》翻到了最后一頁,沒想到重讀這本書會有這么大的觸動。我仿佛看到一八七七年列夫·托爾斯泰老先生落筆時的那份沉重,我閱歷尚淺,很多東西我都不是很懂,但僅有的這份感觸我還是想寫下來。
那年冬天的莫斯科很冷,像冰冷鐵軌上的安娜,我曾無數次幻想過一個美好的結局,可是沒有辦法,準確的說,是毫無辦法。安娜·阿爾卡迪耶夫娜,卡列寧,伏倫斯基,三者的性格,及他們對待愛情與婚姻的觀念,選擇,決定,注定了這場悲劇。
正如托爾斯泰在開篇所言: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不同。大抵悲傷的故事都會有一個美好的開頭。車站的相遇,舞會的邂逅。安娜永遠是那么優雅美麗,嫵媚動人。不是吉娣的玫瑰花有了皺痕,也不是打扮不夠漂亮雅致,只是對于安娜來說,任何裝飾在她身上從不起眼,她所有的'魅力在于她本身。
伏倫斯基被深深地吸引了,盡管她是卡列寧夫人,一個八歲孩子的母親。一個眼中閃爍著光輝,因為人家對她傾倒而陶醉。一個順從和惶恐,像極了一條聰明伶俐的獵狗。
識人不準,遇人不淑。傷了吉娣,傷了列文。離開了彼得堡,暴風雪的車站,搖曳的燈光下,他們面對著站著。她不必問他怎么會來到這里,這一點她知道的那么確切,就像他親口對她說:他來到這里,是因為她在這里。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0
感情固然完美,就像絢爛的花朵,它可能是人一生的向往,擁有一個人一生的快樂和幸福,但在不輕易間它卻將安娜帶入痛苦的深淵,就像飛蛾撲火一樣在感情中灰飛煙滅。
安娜原本期盼和弗倫斯基過著幸福的生活,她才有了勇氣,對她來說他就是期望和寄托,而弗倫斯基呢?他似乎只是一種征服感,就像獵人戰勝猛獸一樣,這種愛談不上偉大。安娜對感情的渴望讓她忘卻了苦惱,感情的力量就是如此強大讓她沖破世俗。安娜才決定投入新生活-----和弗倫斯基在一齊。
但是,安娜是一個母親,對兒子的牽掛,對兒子的愧疚與罪惡是她陷入了矛盾和痛苦。她對生活和理想失去了信心,失望的她最終以自己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尋求心靈的`安靜。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她的身軀是,不知安娜是否后悔她的一生就這樣結束,她被世俗嘲笑和譏諷,她完全追求的感情也將粉碎,經過心靈的折磨,她以死來證明對社會的反抗,對真愛的執著。(我很是佩服)
我敢堅信在此刻的社會安娜這種形象還會受懲罰,我們企盼的和平人性,我想懷疑是否還存在。在哪?但安娜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一個柔弱的她還是沒有對現實妥協,她,此刻需要的大概是無痛苦,無干擾的生活吧,但現實給不了。
感情是什么?對安娜來說,她又是否得到過?她所追求的是和她在一齊不拋棄她,在任何時候都在背后永遠給她依靠的人,但她卻得不到。
火車從她身上駛過,發現她只是一個脆弱的女子,她無力抵制。正因她決定死亡,一個常人無法亂下的決定。在孤獨的身軀背后我還看到一個孤獨的靈魂,來時一人,去時一人。孤獨是這個女生的結局,悲慘是這個女生的宿命。
火車駛過時,輕輕地,不好打擾安娜安靜的生活。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1
一直很喜歡這本書,原來看過多次,今天禁不住又開始翻閱,并在網上看了這部小說拍成的電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她就是一個出軌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給安娜列舉的四個罪狀。可就這樣一個墮落的女人卻非常豐滿,我依然很喜愛她,假如是現實中的人,我一定會和她成為朋友,她舉止優雅,她性情溫和,最重要的一點是,她很真,愛了就是愛了,一直沒有違了自己的心去做事,顯然她也知道自己的舉動是為
社會所不容的。她其實是個非常聰,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為卻無法為主流社會所接受,最后臥軌自殺。這讓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現實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難相處,并不太受大家歡迎,可在文學上的價值卻非常高。當然年代不一樣了,現在的女權主義,為女人的獨立豎起了一面旗幟,現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業,可那個時候的她們就不一樣,她們的生活空間還是很狹隘的。就拿安娜來說,她開始是依附于一個沒有感情的丈夫,后來,為了愛情,又依附于另一個男人,把愛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為社會中的人,愛情不能解決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雖然愛情一直存在,但她總是無端的猜疑,恐懼。這讓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標,需要一種東西支撐著你走下去,讓她的生活Moveon。為了愛情,她離開了自己的兒子,這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痛,可她即使竭盡全力,也無法找回自己的兒子。一個沒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會唾棄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吶?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12
六年級剛開學時,李老師就推薦了《安娜卡列尼娜》這本書,我迫不及待地就買了一本。
這本書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寫的,還是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中的其中一本。這本書的構思很精妙,條理簡潔明了,文章很引人入勝。
這本書的主人公是安娜卡列尼娜,記敘的是戰爭年代發生的故事。戰爭年代是我們沒有經歷過的,這本書也很好的反映了戰爭年代的不和平與殘酷。
我體會最深的人物是安娜卡列尼娜這位夫人。她是一個家境富裕,身世非同小可的人物。但是她從來都不開心,從來對自己不是很關心。她總是在關心別人,就算是一個陌生人出了什么事情,她的心情也久久不能平復。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她很少需要別人的施舍,她憑借自己的頑強毅力,不斷進步,事業最終蒸蒸日上。這也是我非常佩服她的地方。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人也是這樣,她也有缺點,但是她的優點是常人無所能及的'。她的親姐妹有很多,當她墮落的時候,她們只是一味的嘲笑她,看不起她,但是她從來沒有在意別人的眼光。她也很少對別人品頭論足。她的這個優點在她之后的事業上使她事半功倍。我們也要做到不對別人品頭論足,爭取把自己做到最好!
這個年代是一個戰火彌漫,混亂的年代,是一個法西斯剝削人民,壓迫人民的年代。貧窮的人家,上一頓飯吃飽了,下一頓飯都不知道在哪里。我們現在吃穿住行根本不用愁。這本書和我們現在的時代有著明顯的對比,我們不能揮霍自己的人生,不能隨意糟蹋金錢,要把時間和精力用在正當的地方。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讓我明白了現在我們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相關文章:
《安娜卡列尼娜》的閱讀心得09-05
安娜·卡列尼娜心得體會04-30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07-15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8-16
《安娜·卡列尼娜》的讀后感09-04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7-15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2-18
安娜卡列尼娜讀書心得12-20
安娜卡列尼娜讀后感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