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終身成長》有感(通用15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終身成長》有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讀《終身成長》有感 1
無論在哪一個時間段,人都應該終身成長。‘活到老、學到老’現代人順應時代快節湊的發展的一個必須,學無止境啊!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是為了完成自我生命成長的過程,做人需要無止境的學習,人格的成長也是無止境的。
實則每個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但不同的是人的思維模式。也就是書中所提出的兩種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式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做事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因此害怕錯誤,覺得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是后天努力學習可以提高去達成,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會把錯誤和挑戰看成成長和改善的機會,有大局觀,會不斷地往前看。
其實不然,這兩種狀態是每個人身上都會具有的。我們要做的是減少固定型思維,在不斷成長過程中要激發自己對成長型思維的認知,并且要刻意訓練用成長型思維面對我們的生活,才能做到消極情緒越來越少,而積極情緒會上升。‘聰明出于勤奮、天才在于積累’然而人的.思維模式不是一朝一夕長成的,而是在歲月里日積月累的過程,逐漸形成的一種思考、做事的態度和方法,則毫無疑問是被習慣這種東西牽著走的,很少有人能夠把做的每一件事深深的自我覺察和自我思考,大多數的時候,都是慣性的思考,慣性的做事,思維模式也是慣性的。
我覺得自己就屬于兩種思維模式的人,在生活中比較大男子主義,覺得家庭中的雜事由女人來解決,比較重大的事情還是需要男人來決定。所以家中一般的瑣事我都不用去想。然而工作中我比較理智,也就是思維模式不同,放下所有瑣事來學習,提高自我的認知。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與家人持有不同意見,我本意比較向著說服教育方式,不能打罵教育,給孩子自由的空間思考、學習,讓孩子慢慢的形成自主、自我意識。不是附加式的灌輸。其實這也是一個人成長中必要經過的,只是表達的方式不同。
有人說,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其實是自我成長,這句話好到位。孩子需要成長,家長也需要成長尤其是成人容易本固化,覺得我已經是大人了,只是在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成長,其實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幫助你成長的。成長美學的特征就是相信累積的效應,對人生持有固定論的人,本質只是為拒絕改變尋找理由和借口。相信發展,相信改變,容易形成正反饋,微弱優勢聚沙成塔,成功世界本就來自一只蝴蝶揮揮翅膀的觸發,這就是成長的秘密。
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它無關年紀。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讀《終身成長》有感 2
我一直認為,自我審視是要時時刻刻并終身進行的學問。
現在17歲的年齡,從小時候一直耳熟能詳的名人傳記,甚至寓言故事和名人名言中的道理,架構著我的“三觀”。但我常常發現,幾乎所有事都沒有確定性和唯一性。
《終身成長》是美國作家卡羅爾·德維克的著作,書中主要議論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和成長性思維。作者用上課發言的例子,對這兩種思維的含義和區別進行了大致闡述:敢于上課發言的人會想:“我說出我的見解,是為了讓老師發現我的問題,從而協助我解決問題。”他們一般不會考慮說錯答案后自己的尷尬和同學的哄笑,這就是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反之,固定型思維的人,不接受別人的意見,甚至懼于別人指出自己的問題,固步自封。
我認為的自我審視,可歸類于成長型思維。以前在我的`認知里,事物的兩面性一定有一面是錯,另一面是對,就算沒有明確的理論界限,感性上也會有善惡之分,但現在的社會中,“老人倒地,路人不扶”,可能是怕老人“碰瓷”;“店老板怒打小學生”,可能是“熊孩子把可樂澆在了鋼琴上”……這些事不斷刷新我的認知,通過我認為解決許多事的“通策”——換位思考也無法得到準確做法。
當我試著陷入“當事人”的“思想誤區”后再醒悟過來時,我意識到許多問題解決不當大多是因為“當事人”雙方某些方面認知欠缺。就像小時候,媽媽和老師告訴我要樂于助人,我就會幫老爺爺推車,而不會先思考老爺爺會不會是壞人,我認為幫助別人是對的,我就會去做。知道的越多,顧忌越多,后來取舍的一般標準,都是以自身利益為主來進行考量了。
成長要求我們廣泛認識并學會接受,但一定別太唯心,多在客觀角度看問題,看自己。同時,應時刻保持謙遜的態度,善于采納他人意見才能更好的自我完善。我認為每一個給我提出建議,指出問題的人,都值得感謝,他們使我發現自身問題從而不斷提高。只是對于他人的評價,要善于分辨,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生活瞬息萬變,需要時刻自我審視,并保持謙遜。
讀《終身成長》有感 3
一直認為,夸獎孩子聰明有天分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也一直認為,只要給孩子沃灌足夠的心靈雞湯就能助力他們的成長,甚至于我們會認為只有成功了才表明你比別人強,才有自尊,會認為作為管理者,維護團隊的群體思維才是王道……讀完《終身成長》才發現,事情不是這樣的!
告訴孩子他非常聰明,會將孩子變成騙子;沃灌心靈雞湯并不能使孩子們真正轉化為實際行動,因為他們的基本思維模式出了問題;作為管理者,如果一味鼓勵群體思維,只能讓整個決策系統陷入麻煩……
說實話,最初閱讀這本書,我熱情并不大,感覺反正不是自己很感興趣很樂意讀的書,隨便翻翻即可,但越讀越發現:事情不是這樣的。真正是“凡有所讀,必有所獲。”
成長型思維,是近年來教育界比較時髦的概念。卡羅爾.德韋克說:經過長期觀察我們發現那些發展的很好的人往往擁有不同的思維模式,不同于那些害怕挑戰,害怕與眾不同的人。她發現有些人更傾向于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他們通過努力和良好的策略以及其他各種學習方式(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不怕犯錯誤)他們的能力得以提高。
而另一些更傾向于固定型思維,他們認為一個人的能力是天生的,在童年期以后能力就固定了,是無能為力做出改變的。
那么一個人的成功是否是由他的聰明才智而決定的呢?德韋克研究表明,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在遇到自認為聰明才智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會放棄,而且擔心萬一失敗而顯得愚蠢就害怕挑戰,從而選擇比較安全保守的路線。而那些經常被夸是努力的孩子,反而在困難面前不會止步,因為他們相信只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去解決問題,可以去發展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常言說思維決定命運。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培養一個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怎樣才能使孩子們變身為“努力家”,而最終成為人生的贏家?作者說是大人的表揚決定了孩子的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孩子從成年人那里習得的,如果大人表揚你的聰明,就會產生更多固定型思維,因為這使你感到聰明非常重要,而且因為我的聰明才是為什么他們愛我或尊重我的最根本原因,所以無論什么時候我都應該表現得很聰明。
而與之相反的,如果表揚的重點是孩子的學習過程。那么孩子往往會愿意接受各種挑戰和嘗試不同的`策略解決問題,而努力和堅持不懈會使我們獲取更多的成長型思維模式。也就是說,我們不反對一個人的聰明,我們更應該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當然可以表揚成功,但更應該和孩子一起聊聊成功是怎樣發生的。這應該是我們經常意義上所說的重過程,而不要過于重結果。關注孩子在過程中他專注了嗎?他練習了嗎?他們喜歡學習嗎?過程中是否有堅持,是否直到找到解決辦法?
至于表揚不同的過程,操作起來實際上一點都不難。但在我們的實際操作中,一個更加困難的問題,就是如何處理失敗。作者的研究顯示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失敗,會影響孩子的思維模式的形成。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利用失敗去幫助孩子建立成長型思維?很多被父母表揚聰明長大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取得優異的成績,但他們并不一定敢于挑戰自己。在面對挑戰時也不一定具有韌性,很多孩子甚至年紀輕輕就需要服用抗焦慮甚至是抗抑郁藥物,也有個別孩子脆弱到選擇結束年輕的生命。所以我們真的需要。更多的關注學習過程,學習的樂趣以及有效的學習。
而在家庭之外,就像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樣,老師的做法會對學生的思維產生巨大的影響。在研究過程當中,作者和他的助手對學校和老師做了大量的工作去幫助他們理解成長性思維,致力于成績和能力不再成為課堂的唯一焦點,讓孩子們重視學習和享受學習的過程。但毫無疑問這個過程在真正的實施當中會很困難,一點都不容易。因為我們容易陷入單純的表揚努力這樣的一個誤區,而單純表揚努力并不能培養成長型思維,因為我們要看努力是否有效,甚至于更應該要看努力是否存在。如果是低效的甚至于是假努力,這時候單純的表揚努力實際上是很要不得的。
作者還有一個更新穎的觀點,她認為在這個過程當中會犯錯的老師其實更能培養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的老師,會把自己也當成是會犯錯誤的人。我也會犯錯誤,我自然更允許我的學生犯錯誤,如此以來,老師們會把自己當成孩子依賴的資源,當成學生的合作者。而不是單純的要測試和評價孩子,這樣的老師充滿探索的熱情,不斷的探索如何幫助學生學習,他們會非常關注那些跟自己相比取得進步的學生,并及時正確的引導他們慢慢取得更大的勝利。
作者還嘗試著在學校之外去大規模的推廣成長性思維,而她的這一做法有助于推進教育的公平。她認為好成績應該是有效學習的副產品,來自于深入和有效的學習過程。我們的目的就是要使每個孩子成為一個有效的學習者,有成長型思維的認為考試好不代表聰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孩子會認為考試只是檢測我目前所掌握的有什么,當然這里并不是說成績不重要。
另外,作者認為培養成長型思維最好的時機在童年,然后就是當下。我們應該如何利用作者的發現,最大限度地從中受益呢?
生活中沒有例外,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會遭遇失敗。有些時候我們被挫敗感困擾也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作者說她選擇擁抱失敗不斷學習,這已經成為作者的研究課題,也是她的人生哲學。她打破了傳統固定型思維的枷鎖,也為我們成年人教育孩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指引。
從成長型思維角度來說,如果一個孩子的某一科成績不理想,我們給他評定為暫未通過,而不是考試失敗。那么就會給孩子以極大的鼓舞,讓他清楚的知道我的學習還不是一個結果,我學習的步伐并沒有停下,還需要逐步向前爭取未來。
在對成功的數十年研究后,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為我們奉上了一份豐厚的禮物,就像本書引言開頭部分所說:這是一本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書。
《終身成長》,真的能幫助我們成長!
讀《終身成長》有感 4
作者卡羅爾·德偉克博士在本書《終身成長》的最后探討了通往成長型思維模式需要走的旅程。
書中分析了教育、體育、商業、人際關系等領域案例,對比固定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不同,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成就的差異,面對挑戰和失敗的表現相去甚遠,實際上是源自思維模式不同。甚至是夫妻關系相處模式中,其實都是我們的思維模式在起作用。
固定思維讓人更容易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判,更愿意讓自己處在“能干、優秀、聰明”這樣的舒適位置。為此,往往回避挑戰,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這樣的人面對挫折和失敗也容易一蹶不振,認為自己是個失敗者。
而成長型思維認為人的能力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通過努力,可以發展提高的。與固定型思維的區別在于,成長型思維更注重尋找辦法,找策略,而不只是關注評價。面對失敗和挫折,也更容易從中學習,不斷提升能力。
現在,“喪”可能是形容很多年輕人平時大多時候的狀態最貼切的形容詞。失去目標和希望,是頹廢和絕望,是自暴自棄地自我否定,是明白前路曲折,努力奮斗后,仍然無法改變,受困于自己的無能,深感無力的狀態。
除了現實的殘酷,我們是否想過,這可能是自己身上的固定型思維在作祟呢?
你可能會說,我是成長型思維的人,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我努力過。但我們在經歷失敗后,就認為自己的能力已經到達極限,認為自己就是個失敗者;我們在努力之后,還是失敗,就認為努力無用,最終放棄努力。如果這樣,那可能真的是誤會什么是真正的成長型思維了。
真正的成長型思維的確更強調努力,但努力不代表使用“蠻力”,也不是失敗時的一針“安慰劑”。成長型思維中“努力”的含義包括單純的勤奮、努力的意思,也包括通過各種途徑,尋找提升能力,達成目標的`策略、辦法。這中間可能需要聽取他人建議,向他們學習技能等。
不過,我們也不必為自己的固定思維感到恐慌。《終身成長》這本書中說,事實上,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并不是絕對對立的,它們往往同時存在同一個人的大腦中。只是,在某種特定的情境中,每個人出于保護自尊、肯定自我等目的,才會激發固定型思維。
也就是說,我們沒必要在發現有固定型思維傾向時就感到自己真失敗。別忘了,作者卡羅爾.德韋克提醒我們,要成長,就要學會培養成長型思維。而培養成長型思維的第一步就是堅定“變化”這一信念。
《終身成長》這本書正是將“變化”這一信念滲透于各個領域。卡羅爾.德韋克不只是說明了什么是成長型思維,及其對我們生活、工作,甚至教育子女的積極影響,更重要的是,將此觀點置入各種生活場景中,幫助讀者,分析,探尋走出困境的方法。
有人說《終身成長》就是一大鍋雞湯,其實,不然。書中的內容讓我明白,學習成長型思維,不只是為了所謂的“成功”。它其實可以幫助人們應對生活的日常瑣碎,從而學會持續成長,獲得提升自我,沖破“喪”的強大能力和能量。其實發現讀成功學書的樂趣有時候就是如此,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雞湯可能有毒,但總是會有一些精髓可以通過抽絲剝繭總結感悟出來。
讀《終身成長》有感 5
美國作家卡羅爾·德韋克寫的《終身成長》一書介紹了固定型和成長型這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相信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的。初見此觀點我想這種對錯分明的觀點還用寫一本書論述嗎?但隨著章節的深入,我才發現沒那么簡單。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人更關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因此擁有這種思維會讓人急于一遍遍證明自己的能力;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人更關心能否提高自己,即使人們在先天的才能和資質、興趣或性情方面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每個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和個人經歷來改變和成長。
其實我們日常的`行為都是由思維決定的。優秀者同樣可能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他們認為需要不斷地成功證明自己的價值、天賦等;而成長型思維模式是真心喜歡挑戰,需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己。比如同樣優秀的運動員在比賽中失利,賽后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會傾向于責備他人或找借口。不僅僅是運動員本人,教練員、新聞媒體、粉絲中很多人都是如此。而著名的籃球教練約翰·吾登曾經說過:在開始責怪他人之前你并不算是個失敗者。他的意思是:只要不否認錯誤就依然可以從你的錯誤中學習。顯然,約翰·吾登擁有成長型思維。書中還列舉了大量的類似的例子,比如對待刻薄嚴厲的教授、對待校園欺凌,不同的思維會怎樣思考,如何應對等。
作家柳青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只有幾步。卡羅爾認為人在決定性的時刻會選擇讓自己感覺良好并看起來完美的道路,放棄那些符合長遠發展的道路。大到公司、小到個人均是如此。如果一個公司都不去關心學習、成長及推動事件發展,反而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樣的氛圍中勇氣和創新是無法存活的。個人如果用成長型思維就會有勇氣敞開心扉去歡迎新的變化和想法,并獲得真正的自信,因為真正的自信源自于思維模式:已將做好了成長的準備。
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時,卡羅爾認為應該夸獎孩子的努力過程,而不是天賦聰明之類。因為對孩子付出的努力——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進行夸獎,可以培養出成長型思維模式。
看完此書,我感覺進入一種思維模式,就如同進入一個新世界。而且對比書中的例子,我意識到自己對不同的事件會用不同的思維模式。這也是我讀此書最獲益的地方:原來我是可以做出選擇的。看,我已經學會用成長型思維寫讀后感了。今后我再次遇到腦子短路的時刻,也會試著不急于給自己貼標簽下定義、評判自己,而是將自己放入成長型思維,想想如何改進提高、讓事件回歸正軌。
讀《終身成長》有感 6
人是該終身成長,終身學習的,活到老,活到老,無論哪一個時代都是的。當然這也是現代人順應時代快節奏發展的一個必須。學無止境,人來到這個世上就是為了完成自我生命的成長的,做人是需要一輩子學習的,人格的成長也是無止境的。
但作為一個人,在一定時期的成長似乎更為重要,比如,人的性格,人的思維模式,價值觀的構建,孩提時代這些東西的構建遠遠比成人之后更為容易,教育錯了的孩子比沒教育的孩子更難辦,這是一個事實。所以說,人的某些東西的成長是有時間限制的和敏感期的,抓住了則是事半功倍,錯過了則是事倍功半。
這本書談到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他肯定了我們每一個人兩種思維模式都是有的,但是某一個人某種思維模式占主導也是可能的或者是很普遍的。
有沒有發現我們的成人有的能很快的學習和改變,而有的人則很難呢?這不僅僅是學習能力和方法上的事情,有的人心態開放,思想靈活,有的則是心態封閉,思想僵化,不容易吸收新的知識,這就是一種思維模式。
現在社會或者是任何一個時代,人能否很好的成長都是一個值得重視的東西,如何培養具有成長思維模式的人使得其一生都能受益,都能積極成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也是教育很值得關注的一個事情,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不教,如何給人以終身成長的能力,良好的思維模式是值得我們去培養的,這也是家長和教師很值得去做的`事情。
終身成長從各個角度探討和談論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的種種不同的表現,讓我們明白什么是固定式思維模式,什么是成長型思維模式,給我們打開了一個個理解的視角和自我檢測的時機,也讓我們明白了一些事情正確的做法,也讀懂了成長型思維給我們的生活中各個方面帶來的不同。很細致和很詳盡,同時在書的每一章的最后,提供和幫助我們培養自我的成長思維,是一本很好的心理科學的書籍。能遇見是一種福氣。也是為自我成長和教育打開一個更為重要的視角。像思維模式這么重要的東西,對我們人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而我們日常沒有達到這種科學的視角去看和思考,更沒有這種科學的視角去培養自我,和用在教育上。
人有很重要的一個要求就是自我發現,自我成長,所以心理科學對于每一個人來說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工具。科學的自我發現、科學的自我成長,科學的搞教育,這是這個時代發展的又一個新的內容。這本書就是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書籍,值得所有去讀,對于自我,對于孩子的成長都是有積極意義的。
有人說,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其實是自我成長,這句話好到位。孩子需要成長,家長也需要成長,尤其是成人容易被固化,覺得我已經是大人了,只是在教育孩子,幫助孩子成長,其實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幫助你成長的,因此,家長們也一定要關注自身的成長,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從這本書受益。
讀《終身成長》有感 7
說來慚愧,從5月12日去寧德參加研修活動,分回書,陸續就在看《終身成長》這本書,到目前為止才看了五分之四。
我感覺自己很笨,書都快讀完了,整本書寫的是什么,感覺概括有些難。
《終身成長》這本書是美國卡羅爾·德韋克教授著的。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內公認的杰出學者之一。這本書闡述了思維模式的力量。她在本書中表明,我們獲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她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固定型和成長型,它們體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兩種基本心態。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是邊閱讀邊對照自己,發現自己可能更多時候是處于固定型思維模式,但有時也會呈現成長型思維模式。就拿寫日記這件事來說吧。寫作是我的弱項,甚至是最頭疼的一件事,但我相信堅持就是勝利,我相信每天寫作,會提高寫作能力,對文字也會更敏感,只要我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最終會取得成績的。特別是每次在要放棄的時候,每次無話可說的時候,我的思維模式更傾向于成長型思維模式。但我感覺自己因兩種模式交織出現,制約了我的成長。讀了這本書,現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我會不自覺地思考,我這樣的處理方法,我這樣的想法,是不是陷入了固定思維模式中。這是閱讀這本書自己最大的改變吧。
德韋克的成功法則已被很多具有發展眼光的父母、老師、運動員和管理者應用,并在實踐中得到了驗證。通過了解自己的思維模式并做出改變,人們能以最簡單的方式培養對學習的熱情,和在任何領域內取昨成功都需要的抗壓力。
作為一名老師,我覺得自己更應該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還要熟練掌握德韋克教授的成功法則,并把它運用到教育教學中,這樣可以培養出更多的優秀學生。
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不對,這樣一想,我又陷入固定型思維模式,我應該這樣想:每個人通過努力,都是會有所收獲的。我應該努力,再努力,我要教會學生熱愛學習,教會學生最終學會自學和思考,并努力學習基礎知識。正如艾斯奎斯的格言:世上無捷徑。柯林斯也說過:在這里沒有奇跡,我也不是什么奇跡的創造者,我不能在水上行走,也不能將大海從中間分開。我只要愛你們這些學生,而且比其他人更加努力,我相信你們也會這么做的。他們告訴我,想要把學生教育成功,我唯有愛這些學生,并付出更多的努力。正剛好與我的教育初心不謀而合:盡自己最大的力量為教育做貢獻。
許多教育者認為,可能通過降低標準讓學生們體驗成功,增強他們的.自信,提高他們的成就。我從來不這么認為,我倒是覺得要從一開始就向學生提出高標準,再教育學生向高標準靠攏。我覺得管理也是如此的。對于一個新組建的團隊,從一開始就提出高標準,也許團隊成員沒辦法一下子達到這樣的要求,我們可以在他們沒有達到這樣的要求時,多給他們鼓勵,多一份寬容,但要相信隨著努力,情況會越變越好的。但如果從一開始就松懈,等問題出現了,發現問題了,再想改正,為時已晚。
這本書對我今后的教育教學很有用處,讀完這本書后,我還會再讀第二遍,也許第二遍閱讀,我會有更深的體會的。
讀《終身成長》有感 8
我小時候就聽人常說“活到老、學到老”,但對這句話理解并不深刻,直到我遇到《終身成長》,我才意識到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無論何時,停滯成長,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現在,我已不再年輕,而且已到了不愿老得太快的時候了。回顧自己的大半生,常常都會用“如果當初……,我會……”句式。因為,我切身體會到:
1、雖然人的先天才能、資質、性格各有不同,但都可以通過努力和經歷來改變的'。
2、雖然失敗是痛苦的,但它只是一個你需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你能從失敗和挫折里受益,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3、沒有人是永遠成功的,成功意味著拓展自己的能力,這需要通過不斷學習才能實現。
《終身成長》這本書從生理層面上對具有不同思維模式的人的腦電波進行了分析,科學的角度論述了學習才是第一要務。
目標明確,不斷優化學習方法,并樂于向同伴學習的人,學習成績更高。他們注重學習方法,善于尋找學習規律,并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他們即便在某次測驗中表現不好,下次也會努力趕上。挫折能給人以動力、經驗和教訓,讓你變得更好。成功來源于學習、努力和自我提高。
這樣的人若作為領導者,他們的世界里充滿了明亮、包容和正能量。無論看待自己或他人,他們都相信人具有發展潛能。對他們而言,經營公司不是為了突顯優越,而是為了促進自己、員工和整個企業的成長。
一個人若達到這樣的境界,面對不可避免的衰老,必將再次煥發生機吧?因為,每一天,對于他,都蘊含著新的希望,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
讀《終身成長》有感 9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莊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些話耳熟能詳,說的都是自身所知有限,要不斷學習,樹立終身學習的信念,而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所著的《終身成長》恰恰也論證了上述思想。本書主要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即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并在教育、體育、工作等多個方面舉例介紹了兩種思維模式的差異,論證了成長型思維模式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形成成長型思維模式等。在本書的引言中,作者這樣寫到“在這本書里,你會了解到,你自己的一個簡單的信念—即我們在研究中發現的這種信念—可以對你人生中很大一部分內容起到引導作用。事實上,它滲透到了你生活中的每一個部分,連你自認為屬于自己的個性,實際上也是這種‘思維模式’中衍生出來的,而哪些可能妨礙你發揮潛能的因素也一樣從中而來。”由此可以窺見思維模式對人成長的影響是長久且深遠的。
兩種思維模式
兩種思維模式分別有什么特點呢?固定型思維模式者認為,人的能力是先天的、與生俱來的,不需要通過努力奮斗就可以獲得成功,失敗則是自身能力有限。他們關注事情的結果,在意他人的評價。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能力是可以通過后天訓練來提高的,只要不斷努力,方法得當,沒有什么不能學會,失敗則是成功路上的墊腳石。他們關注學習的過程,喜歡做有挑戰的事情,迎難而上,堅信方法總比困難多。
小班長
讀完這本書,我開始嘗試對標自己班里的孩子們分別是哪種思維模式。第一時間闖入腦海的便是班級里的小班長。她在班里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管理天賦強,熱心善良,所到之處總能聽到來自老師、同學們的夸獎,哪個小孩子不愛聽稱贊呢?慢慢的,我發現這位小班長學習方面的壓力頗大,在每次考試前都會很緊張,不斷地詢問“萬一我考不好怎么辦?”,十分害怕考不好,公布成績時更是心跳加速,擔心成績不理想……這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過于在意外界的評價,把老師、父母、同學們的看法放在第一位,將別人的評價視為衡量自身價值的尺子,做事就是在證明自身能力或天賦。也許一直以來,她并沒有認為自己本身能力有多強,但是為了能取得好成績、聽到表揚,還是會努力學習,即使遇到困難仍然積極主動去應對,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不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這樣來看,成長型思維模式又在起作用。
積極與消極
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很少有絕對的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而是普遍存在于每個人頭腦中的兩種狀態,在某些情況下,固定型思維占主導,另一些情況,成長型思維占主導。固定型思維的人意味著固步自封、停滯不前,把輸贏成敗看得太重,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得突出,但是人的精力有限,世界如此多樣,怎么能輕易在各方面都做好呢。通過作者在書中的論述,可以看出成長型思維的人意味著積極樂觀、開拓進取,喜歡嘗試新鮮事物,敢于挑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顯然我們希望自己身上積極成分多一些,消極成分少一些,那這些消極成分是怎么來的呢?
正向引導
其實,在每個人小的時候,對走路、說話等基本技能,都是通過不斷訓練、堅持不懈的`努力才學會的,這期間摔過跟頭、鬧過笑話。但是那個時候還不懂什么是自尊,更沒有什么虛榮心。然而,隨著年齡增長,無論家庭還是學校教育,家長或者老師給予各種各樣的評價,比如考試成績優異,會夸獎“你真聰明”,而成績不理想,可能會被父母進行比較,“你怎么比別人差這么多”……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過多的負面評價很可能會給孩子太大打擊、讓其失去信心,但是正面的、不夠恰當的評價可能也同樣會給孩子帶來很大負擔,因此我深切感受到評價需謹慎,要適度,多些鼓勵,少些責備。低段孩子們的思維模式大多還在摸索、徘徊階段,作為班主任老師,無論是在語文教學中還是班級管理中都應該給學生更多正向的引導。
成長美學
最后,引用此書的書評人顏橋的高度總結來勉勵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成長美學的特征就是相信累積的效應,對人生持有固定論的人,本質只是為拒絕改變尋找理由和借口。相信發展,相信改變,容易形成正反饋,微弱優勢聚沙成塔,成功世界本就來自一只蝴蝶揮揮翅膀的觸發,這就是成長的秘密。”“活到老,學到老”,讓我們將“終身成長”進行到底。
讀《終身成長》有感 10
《終身成長》這本書是由美國人卡羅爾德韋克著寫,卡羅爾德韋克是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領域公認的杰出學者,是斯坦福大學路易斯和弗吉尼亞伊頓心理學教授,也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博士在著作中提到決定人生成敗的兩種思維方式:
一、固定型思維模式,使這個人在生活中對待事情要引以為戒,不要明知故犯;
二、成長型思維模式,使這個人在生活中要養成“成長型思維模式”對待和處理身邊發生的人情事。
書中引用了大量經典故事,其中“CEO”綜合征案例就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和經歷的事情,安于現狀,永遠喜歡睡在自己過去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享受著自己往日的光輝,陶醉在自己巴掌大的夢境中,自我認為是“天下第一”。不知外面的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做起事來,事事不順,與人交談起來格格不入,拓展事項,處處碰壁。對自己故步自封自我限制,對待事情自我完美,從不進取,不改變自己陳舊的觀念,充當井底之蛙,只看井底之天。
如何改變思維模式,書中講述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建立在相信變化的'基礎之上。改變自己確實不容易,自己的性格、思維、處事方法、交流方式等在自己大腦和身體器官存在多年,可以說是先天性就具備的, 要想進行改變確實不易。 正如博士所說“改變也許艱難,但我未見誰說過不值得”,所以我們要改變自己,去適應大環境,努力在大環境中獲得成功。
讀《終身成長》有感 11
到了年底,生活就會變得很忙,越忙人也就越懶,使得很多任務都要拖到時限將至才去處理。自然,有的事情做得馬馬虎虎,但有一些卻也完成的不錯。拖延癥很多人都有,聽說這是一種逃避和投機的表現。也就是說,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結果若是好的,便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足夠強;可結果若是不好,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太認真地去準備,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行,屬于情有可原。所以拖延大概是保護自己自尊心的一種手段吧。但是,就是為了那么一點點的心理舒適,我捫心自問,這種又痛又虐的感覺自己真的喜歡嗎?我其實很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因為在我眼里,把事情做得好,不正是自己能力強的一種表現嗎?可為什么我的這種表現,讓我自己都覺得難以滿意呢?這種心態困住了我。
近段,我斷斷續續的看了一本書《終身成長》,才看到16%,沒看完,就先說說自己的一些小感悟吧。里面介紹了兩種不同的不同的思維方式:
一種是固定型思維,相信人的能力是固定的。比如:相信自己是個強者,然后做的一些事情,是為了證明自己就是優秀的。成功時春風得意。失敗時垂頭喪氣;或再戰時心態是為了追求下一次的成功,繼續春風得意或失意,心態周而復始。并且有的人成功后會害怕失敗,會為了自己的自尊和驕傲,放棄了很多的學習和挑戰。
據說這種心態從孩提時代就有了,書中舉例說了有好一些幼兒園的小朋友,經常被不斷表揚說你是聰明的.,你是能干的。所以他們在完成了一些中等難度的拼圖后,很少有人愿意繼續接受高級難度拼圖的挑戰,因為害怕拼不出來就說明了,他們不那么聰明,不那么能干。
而有個別的小朋友不是這樣的,他們被困在一定難度的拼圖里,做不出來,他們搓搓手,抿抿嘴,滿臉開心,抬起頭說:我愛這個挑戰,我就喜歡這種這么難的拼圖。
于是作者覺得很有意思:為什么同樣的處境,不同的人會有這樣不同的反應。所以他發現了另一種思維的方式:學習型思維方式
在這種思維方式里,你不會為成功或失敗所困擾。你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你是在學習的,是在成長的,你從這些學習和成長中得到了樂趣。成功固然欣喜,可以繼續一路向前,失敗更是經驗的積累。所以這種思維的人不會太擔心自己的失敗,擔心他人如何看低自己,他們心態自然也就寬廣、豁達了許多。
比如:對待批評的態度(我個人的想法)有時,我自己就很排斥他人的批評,好象他人的批評是對自身能力的一種否定和貶底,所以,如果有人批評我,我要嘛反擊,或是羞愧。而我發現,有的人不是這樣的,他們能在批評中淡然、思考,有則改之,無則加冕:哦,原來,這些問題你是這樣看待的;哦,原來我做的不夠好,那你可以教教我該怎么做嗎;哦,你的見解很好,讓我更想把我的事做的更好了”
在書中,也列舉了一些學習型思維的人的想法、做法。值得借鑒。
這本書才開始看了一點點,所以也無法說太多。但這兩種思維還是給了我很多觸動。我覺得,大家的思維其實也不是那么的絕對化,比如我,大約有90%的固定型思維,有10%的學習型思維吧,所以我會拖延,我會偷懶,我會不想全力以赴,會逃避現實。但在我打下這些字以后,我發現寫點東西是反思的一種很好的形式。也是改變的一個很好的開端。
讀《終身成長》有感 12
《終身成長》的作者提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和成長型思維模式;固定型思維模式認為智力是天生的,固定不變的,做事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天賦和能力,因此害怕錯誤,覺得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智力是后天努力可以提高的,做事的為了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會把錯誤和挑戰看成成長和改善的機會。
看完這本書,我的感想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自我成長,另一個是人際交往;對我思維的最大改變,是學會了如何從“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不可否認,我們每個人,甚至一些成功人士,都在某一個時間段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去學習以及做任何事,甚至打游戲都是在不斷地證明自己的天賦與能力,喜歡裝作一個輕松可以完成所有事的人、不喜歡提問、不喜歡向他人求助……其實這是一次次故步自封的自我限制,不但是對自己發展的限制,看待事物發展的眼光也會受到局限。
比如,我先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魔獸世界”狂熱追求者,從大學伊始,孜孜不倦的玩了很多年,平時也會與我交流一些游戲情況,因此,我認為游戲里不同等級的資源都是恒定的,所以我理所當然的認為部落的能力也是恒定的,低級別不可能打敗高級別的角色;直到有一天,我先生告訴我,他帶團成功的把一個八十級的boss打敗,當時他們團隊基本都是七十級左右,并向我展示他是如何布局下兵的、細節到每一秒、每一處,策略又是怎么講究的,換作以前,我一定會不屑一顧,本身對游戲的興趣就不大,但恰巧那段時間我讀到了這本書,我驚奇地發現固定型思維模式在我身上就是這樣運作的。
如何才能改變這種思維模式呢?這本書指出了很多的案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首先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清自己,必須承認自己的普通。承認自己普通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生來就是特別的——倘若不是天才,也要帶有著一些別的光環。當你覺得自己普通時、當你覺得自己并非一個天才時,你才會更虛心地學習技能、接受他人的建議、不介意向他人求助,更平和地接受失敗與成功,這樣才能更好的挖掘自己的潛能、培養自己的能力。
第二點的啟發來自人際關系中相處的思維模式的改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如果一個人只想找完美的人來做朋友,那么他的社交圈子會變得非常有限。這也是“完美主義”這個詞第一次從我的認知發現原來它含有貶義。無論是要求他人還是要求自己,“完美主義”的出現都需要反省。
我覺得并不是說明企業的成長型思維模式勝過固定型思維模式,這絕對是一句廢話結論,而是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比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容易盲目自大,擁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更容易在任何環境下保持謙虛平和的心態,從而這種人,不論是員工還是領導更有助于企業的發展,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
讀《終身成長》有感 13
如果有人問我,“有哪些書對你的人生影響較大?”卡羅爾·德韋克的著作《終身成長》一定是其中一本,這是本能讓人深刻意識到思維模式對個人成長有多重要的好書。
整本書,圍繞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模式展開論述,通過詳細講解和案例分析,不僅讓我逐漸明白了二者的本質區別以及如何從固定型思維模式轉變為成長型思維模式,也使我對自身職業生涯和家庭教育觀念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和感悟。
在書中,思維模式分為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擁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能力是天生的,因此逃避挑戰,不愿意付出努力。而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相信能力是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和學習不斷提升,因此他們勇于面對挑戰,不斷追求進步,注重長期發展。
回顧初入職場時,我也曾陷入固定思維陷阱,因害怕犯錯、而對工作中的挑戰充滿恐懼,遇到自我認知里“能力范圍以外”的工作,我常將“這事太難了”掛在嘴邊。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認識到這種思維模式對我的職業發展造成了極大的阻礙。
逐漸地,我開始正視自己的不足,試著改變自己,我逐漸變得“厚臉皮”,遇到不懂的、不會的經常主動出擊,尋求他人的`幫助和建議。直到如今,不能說自己已經徹底轉變為成長型思維的人。但有一天,面對別人“這事我做不到”的結論時,我脫口而出:“我們不能說做不到,而是應該要去想辦法做到”。我內心感到無比喜悅,因為我不再是從前那個對工作有畏難情緒的我了。
改變并非易事,讓我們一起擁抱成長型思維,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方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讀《終身成長》有感 14
最近在讀的一本書叫做《終身成長》。這本書提到了兩種思維方式,一種是固定型思維,一種是成長型思維。大體來說,固定型思維的人群會認為智力和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的作用不大。而成長型思維會認為只要正確的方向,足夠的努力就能夠實現能力的提升和好的成績。
而固定型思維最大的問題在于他認為智商是天生的,所以他只有通過做簡單的事情或者自己有把握的事確保自己順利的完成以證明自己是聰明的,而挑戰會讓自己有挫敗感,懷疑自己是不聰明的。而成長型思維則不是這樣,他們在心里告訴自己,我通過不斷的挑戰是可以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者即使這次做不好,通過不斷的克服困難,也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
說一個簡單的例子。家里的老人總喜歡夸小孩子好聰明啊,比你媽媽小時候要聰明很多。聽到很多次這樣的話,小孩子就會內心里也認為自己是聰明的。給他一個數學題,他覺得自己沒有把握,他就開始大發脾氣說,太難啦,我不要做。這就是固定思維帶給我們的,我們害怕挑戰,因為挑戰失敗會證明自己是不聰明的。所以我對小孩子這樣說,一個人成功靠聰明是絕對不夠的,正確的方向,不斷的.練習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你看這道減法題目,你這次不會,媽媽告訴你做題的方法,然后你再試著自己做,再多做兩道題,你就會發現,題目會變得簡單,或者說叫熟能生巧。偉大的運動員絕對不能只靠天賦,我們要看到背后的汗水和付出的努力。
成長型思維不一定會通過父母傳遞給孩子,問題在于,一是稱贊的方式不對,在意學習的結果而不是努力的過程,孩子會不自覺產生固定思維,不相信能力可以培養。二是遭遇挫折的反應,面對孩子偶爾的失敗表現過于在意,孩子會沉浸在失敗的感受中,忽略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重新振作。三是是否重視對知識的深入理解,為了提高分數,各種死記硬背,其實已經背離了成長型思維,不恰當學習方法,不會得到真正的能力提高,只是知識的堆砌。
下圖是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的區別,改變思維方式不是一朝一夕,面對問題多一點思考,少一點抱怨,不斷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
讀《終身成長》有感 15
這是一本我在樊登讀書會反復聽了6遍音頻的書,這兩天趁公司斷網把紙質書拿出來看完了,驚覺這本書里的理論已經潛移默化的在改變我,那就是成長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是一種開放、積極向上的思維: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是可以提高的,由此產生學習的欲望,會傾向于:
1、迎接挑戰、面對挫折堅持不懈。
2、認為努力是會有結果的、大腦和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訓練而得到加強的。
3、愿意從批評中學習,從他人的成功中學到新知,獲得靈感,以此幫助他們取得很高的成就。
與成長型思維相對立的是固定型思維:固定型思維是一種固步自封、停滯不前的思維,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智力是一成不變的,由此產生一種讓自己表現得聰明的欲望,因此會傾向于:
1、避免挑戰,遇到阻礙時容易自我保護、責備他人,認為努力是不會有結果的。
2、忽視有用的負面反饋信息,當他人成功時會感受到威脅,從而舉步維艱,無法取得自己本來有潛力取得的成就。
講真,這一年多來感覺自己在思維上還是成長很多,接下去要針對我在情緒管理上從固定型思維到成長型思維的轉變。
自從有了孩子,我很容易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和言語而被他們惹火進而大發雷霆,還記得肉肉在小時候經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就是:媽媽,莫生氣。在了解成長型思維之前,我以為和孩子相處容易情緒失控是我的天性使然,一切都是因為我的孩子,他太難教太難搞,就算我怎么努力我就是一個容易情緒失控的人,我沒有好的辦法可以控制我的情緒,當時也看和育兒相關的書籍,會用到書里提到的一些共情、傾聽的`方法,然而到了關鍵時刻,我吼、孩子哭的情景還是經常在家里上演。
直到去年,聽到這本書的音頻,大腦和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訓練而得到加強的理論對我影響很大,我開始尋求改變,改變我的大腦,改變我的認知,改變我的情緒管理。
我首先參加了PET的工作坊,我走出自己的圈子和同頻的伙伴一起從他人成功的案例中學習新知,我努力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了解自己會情緒失控的原因,我開始學習復盤,從孩子的反饋中學習,從一次又一次的情緒失控中總結,奇跡的事情發生了。
最近陪肉肉在社群里英語閱讀打卡,他一個中班的孩子要先跟著老師把繪本中的幾句英語句子念會,再自己獨立把學會的幾句句子念完。肉肉好勝心很強,在打卡的時候句子中出現陌生的單詞他忘記怎么發音了,會尋求我的幫助,但是他要求我迅速的教給他,然后他就迅速的念出來;而我希望他把所有新學的單詞全部學會了再去朗讀,不然只是短時記憶沒有效果。我和他的想法發生了分歧,他情緒失控了,他用他固定型的思維方式責怪我,他覺得自己努力了沒有用,他不接受自己失敗不完美,也不接受自己完不成打卡。他大喊大叫,一邊哭一邊說,我對你的心都碎了。
要在以前,碰到他這樣子無理取鬧,我馬上會被他點燃,責怪他明明是自己方法不對,怎么還怪罪在媽媽身上,巴拉巴拉說他一堆,然后生氣的離開,拒絕擁抱他。
然而這次,我竟然很平靜的用PET學到的方法分析是誰在問題區,他為什么會這么激烈,很溫和的把他抱到身邊,說聽到你說對媽媽心都碎了我很傷心,但是我希望你能夠真正學有所用,而不是簡單的重復,我希望你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為了自己去學習,這就夠了。
待他情緒稍微平靜了一點之后,我們還討論了一下怎么樣能夠快速掌握他不認識的單詞并念正確,一場紛爭就在我溫柔而堅定的引導下解決了。
事后我和他再討論起這件事情,肉肉說他為什么會情緒這么激動,都是跟我學的,我很震驚,家長是孩子的第一面鏡子,你怎樣孩子就學的怎樣。我告訴他,我以前確實是這樣的,不過,我每天都在學習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緒,怎么好好和肉肉說話,我覺得我今天比昨天的自己有所進步,我很開心我做到了,我希望你也能慢慢進步。
最近和他夜談,他的一句話讓我感觸很深,“贏不重要,最大的努力才是最需要的”,很震驚這是一個五歲孩子口中說出的話,而我是直到自己活了三十幾歲才開始有所醒悟。
以上,就是《終身成長》成長型思維給我和孩子帶來的小小的成長。
【讀《終身成長》有感】相關文章:
讀《終身成長》有感10-26
終身成長讀后感10-22
《終身成長》讀后感04-28
(推薦)《終身成長》讀后感11-08
《終身成長》讀后感范文02-28
終身成長讀后感(精選15篇)08-02
終身讀書心得12-21
終身誤06-17
終身不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