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桃花源記》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識桃花源,那時笑容明亮,眼神清明,心中丘壑初建。少年情懷,文人詩意,如三月盛開的桃花一樣美好。
緣溪而行,桃林自現:中無雜樹,純得讓人心醉,落英繽紛,紛紛揚揚,桃花雨之浪漫,噴薄而出。幾番行走探索,始現桃花源,別有天地:平地齊屋,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黃發垂髫,怡然自樂。
一切與外界一樣,又都不一樣。
陶淵明筆下構筑的桃花源,成為藏在我心中的一個夢,埋在心里的一首詩,時間得宜,入夢時分,是桃花源模樣;失意得意,所詠之詩,仍是桃花源。
年歲大些,對桃花源的喜愛程度倒減弱了些,反而對桃花源中人多了幾分艷羨。
善良、熱情、好客·,是桃花源中人的標簽。見漁人,大吃一驚——畢竟幾百年不曾有外人進入,就像唐僧師徒路過女兒國,女兒們的驚異一樣。而后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拿出家中珍藏款待客人。小農經濟下的桃花源人,民風淳樸,人民樸實。桃花源范圍應不大所以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之后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桃林美好嫻靜,而桃花源這樣一個世界,是質樸自然的。沒有壓迫,沒有賦稅,沒有戰亂,沒有沽名釣譽,沒有勾心斗角,任何人,如此平和,如此誠懇。
桃花源中人擁有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呢?“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所以他們“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原來查根究底,是因為沒有一個高高在上、互相攻殺的統治集團,他們避開了統治者,同時,統治者的名冊里再也沒有他們的名字,他們已經成了統治者眼里的.亡人。我想,大多數人會向往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的原因便是如此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老有所依,小有所養,平等自有,不受羈絆......
多美好的地方,多么讓人神往。
現實多少血淚,多少無奈,多少傷感,在桃花源,都成為塵土,微風一吹,便身形聚散。所以多少人,必勝只為尋一桃花源,踏破鐵鞋,翻山越嶺而最終,和劉子驥一樣結局,無法實現,獨自哀嘆,直至老去死去。
多少次在夢中,我也曾試圖尋找桃花源,只是,漁人尚可“尋向所志”,而我,連狹窄洞口也找不到。
畢竟,現實要求我們一定要入世,這入世某種程度上是被動的,但它又出示了兩個選項——積極和消極。我想陶公一開始也是選擇入世的吧,他也需要養家糊口,可能也希望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筆,所以不管主動還是被動,陶公最終還是回味“五斗米”而入世,做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和彭澤縣令等一系列官。縱然最后他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憤然辭官,真正過上隱居生活,我們不能否認自由的陶公是一個“采菊東籬下”的隱逸高人,是一個不輕易向權貴低頭的錚錚鐵漢,我們也不能否認,陶公曾經是想“入世”的。
蘇東坡特別喜歡陶公,但若真要他離開朝堂,不再為官,縱觀東坡一生,他無法做到。所以東坡也寄情山水,但山水之外,我們也可以瞥見他“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灑脫和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風雨來了,何不搏擊?人生失意,何不笑對?
所以后來年歲漸長的我們,開始明白所需,構建屬于自己的桃花源——一個在心中,那便是更加美化的陶公所描繪的桃花源;一個在現實,如果不能避開入世的現實,你那就迎上去,讓自己的入世之花,開得更為絢爛。
【《桃花源記》讀后感】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讀后感04-08
桃花源記讀后感08-02
桃花源記讀后感范文03-31
學生《桃花源記》讀后感12-14
桃花源記讀后感范文07-15
《桃花源記》讀后感800字08-11
《桃花源記》讀后感3篇04-14
《桃花源記》讀后感(精選52篇)02-28
桃花源記讀后感初二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