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后感匯編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呼蘭河傳讀后感1
蕭紅筆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這座小城極為普通,從南到北的十字街貫穿整個小城。一個個生活在這普通小城里的普通人,共同編織成《呼蘭河傳》的故事。
全書由“整體到局部”的結構先總寫呼蘭小城的地理情況、城市內部的構造等等。再寫人,但這本書無主要角色,用小城各個地方不同的人為線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鋪開。作者用敘述生活的口吻描寫的事件當中,有善有惡,有悲有喜,黑白交織,如灰色的、大筆點染的水墨畫。
“灰色”——這是我讀完《呼蘭河傳》的第一感受。白與黑交織,便構成了灰。《呼蘭河傳》有令人愉悅的片段,有能激勵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記得在第五章有一個片段:“于是我從祖父的身上從上往下掙扎著,喊著:‘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幾乎抱不住我了。”童趣與天真如鉆石一樣鑲嵌在本書中,但僅存的美好便大抵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蘭小城的“文化活動”。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請的,而且還要獻上布匹,大神不高興了還要殺雞。既然活動成本這么高,呼蘭城的市民為什么還要心甘情愿地去做?我認為可以從上下文尋得答案:呼蘭小城有為神鬼服務的店鋪,以扎彩鋪為例,文中作者用細致的描寫寫出了扎彩鋪里金碧輝煌的陰間宅子,加之以豪華的特殊服務——有專門的人拉車,有穿著白凈的廚子拉面,還有精明的管家管賬……然而這一切是還是衣著粗鄙的人做出來的,并沒有因為陰間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變現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說,并未見到做扎彩的人給自己做一間陰間宅子。放河燈也是一大特色活動,例如此場景描寫:“這時,再往遠處的下流看去,看著,看著,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著看著,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兒滅的。于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托著走了。打過三更,河沿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河里邊一個燈也沒有了。”文字雖簡潔,但在我腦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畫面:在視野的盡頭,燈在河的遠處一個個地滅掉,每滅掉一個,天色便暗了幾分。待到燈全部都滅完后,這河,便又恢復死寂。
哪有陽間人渴望陰間的道理?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說明人們對現世的不滿、失望以及對虛無縹緲的“來世”的憧憬。聽著大神唱著跌宕起伏的調子,難道他們感受不到內心的空虛嗎?向鬼神求幸福安穩,渴望來世的榮華富貴——而這一切,是誰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說,讀者自知。而打動我的是灰色的回憶:如黑白交織,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順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難、坎坷;只有風雨交織、雨后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實,也最是動人。
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今日已物是人非,哈爾濱市呼蘭區代替了呼蘭縣。但蕭紅筆下的呼蘭小城,似一縷若有若無的炊煙,跨過歷史的河岸,飄過了呼蘭,飄過了黑龍江,飄過了中國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訴說這娓娓道來的故事,喜悲交織的故事將會一直延續下去……
呼蘭河傳讀后感2
蕭紅那時只是一個孩子,有著短短的頭發,總是在陌生和驚恐的認識整個世界,小時候她經歷了他人的死亡,和困惑,她保守著自己的價值觀天真的以為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看到的。如今小紅在成人后,帶著懷念和思念,來回憶這一切的,翻開呼蘭河傳,眼前出現了那個二十世紀的那位孩子有關發生的人和事,馮拐子,有二伯,備受折磨卻依然樂觀地團圓媳婦,他們在呼蘭河這個小地方備受苦難,卻依然堅持快樂的的仰望。
這本語言樸實的書,文字就像孩子稚嫩的童聲,不加一絲一毫修飾,就像把自己心里話說出來一樣,平白的語言蘊含了無數的場景,我好像墜入了長河,回到了蕭紅的童年。蕭紅的家是荒涼的,但她也感到了人間的溫暖,帶給他快樂的是她那七十多歲,已經年老身體卻依然壯實的老小子祖父,祖父帶他種花,種白菜,還給它教詩,在她尚未播種的心田里種下溫暖和關懷。祖父是這樣,但是她那同樣年老的祖母和和祖父的性格截然不同,他是典型的從舊社會走出來的,祖母總是對蕭紅惡言相對,當他和祖母玩的時候,祖母卻狠心的那紙砸他手指,所以童年的她對祖母毫不喜歡,當祖母去世時,蕭紅也不是特別關心,也許長大后會對自己童年產生后悔,但童年的小紅顯然沒有這樣做。
除了祖父和祖母外,有二伯就是一個很奇怪的人,說他奇怪吧,總是一個正常人,但是不奇怪的話,有二伯喜歡和大黃狗說話,和天空的雀鳥說話,他挺喜歡蕭紅,卻又不善于表露,有二伯也喜歡偷東西,當被發現時,總央求他,可在生活中有二伯對小紅并不好,小紅也對有二伯這個人迷惑不解,長大的小紅,對有二伯留下了懷念。
馮拐子是蕭家大院租憑人家中的一戶,他一拉磨字為生,當自己的妻子去世時,他獨自承擔了撫養孩子的的任務,他每天都是樂呵呵的,從來沒有煩惱,至少在表面上。
最可憐的就是團員小媳婦,聽他的婆婆說,小媳婦是從很遠的地方買過來的,花了幾吊銀子。初來到胡家,就一口氣吃了三碗飯,滿園子的人都議論紛紛,可是小紅卻和小媳婦非常合得來,從在他初來打水的時候,和他說上幾句話。可是漸漸地,小媳婦的腳上多出了幾個又大又紅的疤,這都是他的婆婆用鐵烙出來的,但他還是很樂觀,小紅長湊到小媳婦一旁,和他小聲的說話,他們本可以成為朋友的,蕭紅卻在大人們的口中聽到了小媳婦病死的消息。原因是這樣的,小媳婦常常挨打,到了最后竟在半夜哭起來了,封建和迷信害了她,又是拿開水燙又是抽貼,原本大大咧咧,快樂的小媳婦就這樣死了。小紅很是悲傷。我猜,成年后的蕭紅寫這本書就是為了紀念她吧。
除了這幾位,呼蘭河傳還有幾個讓人樂得發笑的地方,比如,街上的大泥塘子,自古以來就沒有然人好受過,每年發大水的季節,行人都要和猴子學,在墻頭蕩來蕩去,才能過,竹馬成天爹在泥塘里,都是路人把這些牲口救上去。呼蘭河雖是一個小地方,但他的樂趣卻很多。
在這幾位人中,我每個都很喜歡,他們都是對命運作斗爭的好手,沒有抱怨,沒有哀嘆,只有對樂觀的支持
呼蘭河傳讀后感3
讀完《呼蘭河傳》首先給我的感覺是分為四部分的。第一部分,整體描寫呼蘭河這個地方,廣角度寫呼蘭河的結構布局和風土人情;第二部分,則是作者回憶童年時光,留在記憶中的那些人;第三部分,主要是寫胡家的團圓嫂子,以及她不幸遭遇;最后一部分,則是以磨坊的馮歪嘴子為主的。
作者寫到呼蘭河城的街道,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這一切是那樣的普通,在呼蘭河這個小鎮上好像永遠不會發生大事,如果說有,那也就是那個泥潭子又淹死豬了,如果實在沒有也要造出來,因為這是人們茶余飯后唯一的談資。除此以為,這里只有春夏秋冬的變化,而人們只需隨著季節的變換脫下棉衣換上單衣,然后再脫下薄衣再換上棉衣。在記敘這一切時,蕭紅用的是一種極其平淡的語調,淡淡灰色的畫面,靜止如水的講述。就連生活在呼蘭城中的人看待周圍人的生老病死也好像是在看一部與自己毫無關系的電影,甚至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也好像注定要上映的劇集,這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的。
作者對童年的描寫可以說整篇文章中最讓人放心地輕松地部分,雖然父親是冷淡的,母親是嚴厲的,祖母更不必說,只有祖父是最疼他也是最慈祥的,但是孩子的世界畢竟是透明的,在看著一部分是讓我想起了魯迅的《三味書屋》一個院子留下了童年大部分的回憶。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可愛的,一切都值得自己去探險。只有孩子還保留著作為人該有的喜怒哀樂,同情、慈悲對他人的愛,而其他的成年人這些最基本的情感卻喪失了。
團圓嫂子是胡家買來的,剛來的時候她是自信的、健康的、笑呵呵的,而最后卻被胡家活活整死了。這是留在人們心中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婆婆怕兒媳婦會欺負自己,所以要給兒媳婦一個下馬威,把團圓媳婦吊起來打,用火烙鐵燙她,團圓媳婦哭喊卻被人說“瘋了”,所以要給她“治病”,但又不得法,對她的治療簡直就是折磨,最終團圓媳婦被活活整死了,而她只有十二歲。但在她死后卻沒有人同情她,她的死好像是死了一只牲口一樣,唯一可惜的是為了給她治病花了不少錢,而這些錢是可以買許多塊豆腐的。
而磨坊的馮歪嘴子也是不幸的,他的媳婦王大姐在嫁給他以前是受到人人夸贊的,力氣大,開朗等,但等到人們知道她嫁給馮歪嘴子之后這些優點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缺點,似乎她一生下來就是不好的。他們遭到周圍所有人的排擠,又為這座死寂般的小城找到了話題。王大姐在為馮歪嘴子生下第二個孩子后不幸死掉了,但這卻成了她的錯,因為產后死亡是不幸的。而此刻的呼蘭河的人卻都等著看笑話,看馮歪嘴子怎樣撫養這個孩子,甚至有人懷疑,怎么這孩子還沒有死呢。好像只有孩子的死亡才對得起他們這么長時間的關注,他們才會安心。
一頁一頁,一幅一幅,呼蘭河的生活就這樣一點一點的進行著,這個人死了,這一頁翻過去了,之后便在沒有了下文。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人性再也不會找到,每個人只會冷冷的看這部只有春夏秋冬交替的電影。
呼蘭河傳讀后感4
童年是一首憂郁的詩文,赤誠卻不明媚,美麗而不美好,有時甚至是善于見人的,卻讓人流連忘返。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因為有《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著,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里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們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小團圓媳婦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小童養媳,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干活,也會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于,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眼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時代。動蕩時期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封建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實。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后,會到陰間里去。人們就得做這么一套:陰間里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供香,燒紙,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片,人們也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描寫出了一個喧鬧而又寂寞的呼蘭城。
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應該快快樂樂的生活著,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往事。在她的筆下童年是快樂的,是和快樂如影隨形的,但又是寂寞的。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里有她和她的祖父的回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凈花園。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的十二點,便消失的無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后的迷惘,撲朔迷離。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個一個的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呼蘭河傳》是“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5
第一次全面地了解蕭紅的人生經歷,是通過電影《黃金時代》,個人認為湯唯塑造的人物形象還是立體豐滿的。蕭紅女士一生桀驁不馴、倔強自立,一路追尋理想。然而這樣的斗士必定是顛沛流離、孤獨悲涼的,她在異鄉冰冷的病床上悄然離逝時年僅31歲。
我一直在思考,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究竟從何而來,直到讀到《呼蘭河傳》。呼蘭縣,這座她出生、成長的東北小城,夏季短暫溫暖,冬季漫長嚴寒,這座城里的人閉塞、守舊又市儈。
小說開篇講了縣城里一個詭異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泛濫,晴天泥濘黏稠,這個坑吞噬過無數雞鴨貓狗甚至豬羊馬牛,人們過坑的時候手腳并用、提心吊膽,恐怕稍有閃失就會命喪泥沼。可是從來沒人想過要把坑填上,仿佛那個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則。每個人只要自己安全過了坑,就站在對面看戲似地看別人怎么過。這是多么真實的寫照,人心麻木自私,社會怎能不沒落?
童年的“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單純無邪的視角描摹了呼蘭縣里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態炎涼由讀者細細品味。初來乍到天真可愛的童養媳“團圓媳婦”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里,婆婆打媳婦天經地義,不打怎么懂規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氣壯,兒子小時候踩死了一只小雞,一只雞仔值三塊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樣長大成人了嗎?這媳婦怎么就經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了幾頓、用鐵棍烙了她的腳心而已?團圓媳婦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婦花掉的銀子,心疼給媳婦尋偏方、請神婆花掉的銅錢。
團圓媳婦死了,街坊鄰居很長時間沒得熱鬧可看,直到看磨坊的馮歪嘴子忽然有了兒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里,身上蓋著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來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種也配蓋面袋子?她毫不猶豫地拿走了嬰兒身上的袋子,不忘說了句“可凍死我了”。被趕出磨坊的馮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里,新生的嬰兒渾身蓋滿茅草御寒,日夜哭鬧。街坊們就等著看那孩子什么時候凍死,可他偏偏不死,還長大了,能幫著做事了。
馮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個兒子就死了,于是他們又打賭猜測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凍死呢還是餓死。可是馮歪嘴子硬是把他養活了,盡管這孩子嚴重營養不良,七八個月大了只會拍拍手,可他會笑了,微笑的時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過于能用錢換的東西都比人值錢、別人家的悲劇都是自家的樂趣。
“我”從小就想渡過呼蘭河,去看對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說,你怎么過得了河?祖父是蕭紅回憶里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戀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長大了要嫁做人婦,相夫教子,怎么可以出去闖蕩世界?祖父沒了,她徹底不再留戀這個守舊的家庭,不再留戀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這樣一個冷酷的時代造就了蕭紅的黃金時代。她用紙和筆高聲吶喊,為著平等,為著自由,為著光明!
呼蘭河傳讀后感6
“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茅盾
初識蕭紅,是因為三大影后——李冰冰、湯唯、宋佳都曾在影視作品或話劇中飾演過她。而恰巧在畢業設計的時候,我選擇的課題是丁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丁玲和蕭紅是黃金時代的女性作家代表,她們代表著時代的女性意識,是近現代女性思想啟蒙的先行者。時代創造了她們,她們為時代發聲。
《呼蘭河傳》是蕭紅創作的長篇小說,1940年創作于香港。小說共7章,文學巨匠茅盾為之作序。蕭紅以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般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追述了家鄉呼蘭河小城的平凡人物和生活瑣事,控訴了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舊社會。《呼蘭河傳》是一部回憶錄,關于故鄉,關于童年。茅盾曾這樣評價這本小說:“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初讀《呼蘭河傳》是輕松愉悅的,作為自傳體的小說,會讓人輕易地將自己置入故事情節之中,細碎的文字不會讓你留下深刻的記憶。但倘若你真正地解蕭紅,你會發現《呼蘭河傳》所要傳遞的信息,并不如同你想象的一般。第二次讀《呼蘭河傳》,是在看完電影《黃金時代》之后,了解了蕭紅,才能讀懂蕭紅。
蕭紅創作的地方,是一個簡陋的房間,狹窄又陰暗。寫字臺上的油燈是整個空間里唯一的光源,光源映照下閃亮著的除了蕭紅深邃的眼睛,還有她手中那一支老舊的鋼筆。盡管房間簡陋、鋼筆破舊,蕭紅筆下的文字依然是堅強有力的。呼蘭河小城,生活著一群鮮明、低微、頑強的小人物,處處散發著特有的時代氣息。蕭紅的文字純凈而真摯,以一個童真童趣的兒童視角,講述著一件件小事,而孩童看見的,不過是一群靈魂居無定所的普通小人物罷了。
呼蘭河小城是一個灰色的封建社會,在那里,人的生命不被尊重;在那里,人生軌跡被父母決定;在那里,人們用愚昧的言語掩飾自身的脆弱與無助;在那里,人們把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幻想。可是,我在蕭紅的文字中,讀不出一點悲哀。蕭紅用她溫柔的筆觸,控訴著那個時代。蕭紅生活的時代給了她無盡的苦難,也賦予了她深深的悲憫心,就像《呼蘭河傳》題記里所說:“從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惡之外,還有溫暖和愛。所以我就向這‘溫暖’和‘愛’的方面懷著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呼蘭河傳》中蕭紅飽含思念,懷念記憶中的故鄉。回憶越是鮮活,越是反襯現實苦澀。蕭紅的文字,越是生動,就越讓人感到她深入骨髓的寂寞,她終其一生都在渴望溫暖和愛。蕭紅英年早逝,在生命的最后,她雖有不甘,卻也能憑著思念在每個星光閃爍的夜里,與曾經美好的時光道別。
呼蘭河傳讀后感7
讀小學時學過一篇課文叫《火燒云》,那千姿百態、瞬息萬變的晚霞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做教師又教過一篇課文叫《我和祖父的園子》,認識了一個“人來瘋”的小姑娘,神會了一位慈祥的老爺爺。無論是做學生,還是做教師,我和蕭紅注定有一場精神的約會,及至捧讀《呼蘭河傳》,我和蕭紅開始真正相遇。
童年的蕭紅是快樂的,在那個欣欣向榮的園子里干著自己想干的任何事情,早晨學舌似的跟著爺爺搖頭晃腦地背古詩……爺爺寵著她,深愛著她。蕭紅的童年又是落寞的,通篇里出現的親人只有慈祥的爺爺一個,天資聰慧解事很早的她終日與狗尾巴草、倭瓜、蝴蝶等生靈為伍,甚至連黑暗塵封的后房也成了她的樂園。
追隨蕭紅的腳步,我穿越時空來到了當年蕭紅生活著的呼蘭縣城,眼前呈現出一幅呼蘭版的《清明上河圖》。她用細膩的筆觸記錄著家鄉的點點滴滴: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娘娘廟、搭草臺班子唱大戲、放河燈……甚至連賣豆腐、賣麻花的市井人物都走到了她的筆下。從她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呼蘭縣城原生態的生活方式,了解到了當地很多的民俗風情。同時,我也感受到了蕭紅掩藏在心底的那份對家鄉的眷戀之情。從20歲逃婚離家出走直到31歲英年早逝,蕭紅再也沒有回過故鄉,可寫起家鄉的一草一木卻是那么的親切而詳盡,我堅信蕭紅的靈魂一定與家鄉永遠同在。
追隨蕭紅的靈魂,我感受到了作家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蕭紅的筆下沒有達官顯貴,全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她時刻關注著這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的命運。她關心賣饅頭老人冰封腳底的冰雪,她關心在嚴寒季節里還得出門趕馬車車夫眉毛上的寒霜……特別是寫到小團圓媳婦的悲慘遭遇時,作家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說她也是一個犧牲品,“照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記錄的文字雖然很平實,似乎沒有任何褒貶,可沉靜的文字背后卻流淌著作者的一腔熱血,她抨擊著封建愚昧的思想,覺得這個世界應該有所改變。呼蘭縣城如果有色彩的話,我覺得應該是灰色的,但不是全灰,馮歪嘴子就給這灰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色。磨官馮歪嘴子好不容易成了家,不幸的是老婆生第二個孩子時難產又離開了人世,當所有人都覺得馮歪嘴子又要喝酒、坐在磨盤上哭的時候,馮歪嘴子卻頑強地、堅韌地帶著兩個兒子活了下來。想必蕭紅對馮歪嘴子也是充滿敬意的!
著名作家茅盾曾經贊譽《呼蘭河傳》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這首詩值得反復吟誦,這幅畫值得反復賞析,這首歌謠值得久遠傳唱!
呼蘭河傳讀后感8
初中的時候就知道《呼蘭河傳》這本集子的存在,語文課本里曾經有一段節選的課文《我與祖父》。看了那篇節選,又看了后一篇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便片面地以為《呼蘭河傳》講的大概也就自己與祖父的快樂時光,似乎也沒什么有意思的。
如今從頭到尾看完了這本《呼蘭河傳》,我才知道即使是那段節選的我與祖父也是如此的荒涼。
蕭紅在這本書中不下五次地提到過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想她小的時候也不懂這么多,長大后想起自己童年那些瑣碎的東西才明白荒涼這種復雜的心情。矛盾先生在序中提到:‘如果有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老壓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卻,但又不忍輕易忘卻的,莫過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小時候的蕭紅也許不明白,她的童年已經埋下了寂寞的種子,祖父與祖母對待她的天壤之別,母親對她似乎也無太多關心,父親更是在整本書中不見蹤影。小的時候不明白,等到長大回想起來,那該是怎樣的一種童年的痛啊……她曾用這樣一句話來表達自己孤寂的心情:“逆來順受,你說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卻不在乎,你看著很危險,我卻自己以為得意。不得意怎么樣?人生是苦多樂少。”
蕭紅童年的不幸是無奈的,正如呼蘭河的人們在黑暗、落后、愚昧的社會生活下的不幸。那種把別人尋死當做茶余飯后的新鮮事、把對團圓媳婦的虐待叫做管教、把別人救命的東西偷偷留藏一些下來討好長輩的媳婦,這一切一切的變態心理和愚昧無知,真是令人發指,當時的人們卻以此為生活的樂趣,饒有興趣地聊著談著在現代科學下顯得極其可笑的東西和觀點,他們的這種生活狀態讓我覺得太可悲太可悲。可是,在當時的閉塞農村里,那些可悲的人們還有什么辦法呢?而‘有意識地反抗著幾千年傳下來的習慣而思索而生活的蕭紅則以含淚的微笑回憶這寂寞的小城,懷著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斗爭的大時代。
當時的社會面臨的是愚昧迷信,現今的社會面臨的是現代的升級過的愚昧迷信。打著高科技的幌子,靠著化學添加劑的掩護,為了高額的利潤不擇手段,貪官奸商互相勾結,狼狽為奸,美國歐盟借著保護人民的旗幟,一次次地要把非洲的國家俘虜成自己的奴隸。這個世界已經缺少正義,連把摔倒的老太太扶起來都要背上推倒她的莫須有的罪名。
如果說過去是因為落后使得人心愚笨,那么現在是因為發達使得人心因欲望而復雜險惡,處處都是別人為你挖好的現成的陷阱,等待你為他當做替罪羊,這樣的社會景象若是給蕭紅看到怎會不更感悲涼?她的孤獨、她的寂寞,又會更深吧……
面對這個社會曾經的和現在的無奈,我們有時候除了扼腕嘆息,別無所能。
呼蘭河傳讀后感9
近日習慣每天讀幾頁《呼蘭河傳》,或飯后,或睡前,十分樂意被蕭紅帶回那個時代那個地方她的那個童年。雖然閱讀蕭紅的作品能使我迅速逃離現實世界,但在閱讀過程中,總有一股矛盾在內心掙扎。
在享受傍晚照得外物紅光一片的火燒云時,也得忍受漫長冬季院子北風呼呼的凄冷與寂寥;在贊揚當地百姓熱心幫助掉入泥坑的路人的善良本質時,也得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說瘟豬肉是泥坑里淹死的來自我欺騙;在贊嘆馮歪嘴子承受巨大壓力仍積極生活的堅強時,也得目睹小團圓媳婦被活活地折磨死……我們不能用一種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也不能直接斷定小說主題不是贊揚就是批判了什么什么,這樣的標簽如一張咒符貼死了整部作品。我們倒是可以區別對待每一個事件里的各個元素,像蕭紅一樣,收藏起那些珍貴的記憶,日后用細膩幽美的筆觸一筆筆勾勒出來。同時也暴露出時代的弊病,于當地百姓的某句話某個舉動某個表情點出他們的愚昧麻木。繼而又以磨倌區別于常人之路堅強擔起撫養責任來探討人性力量之大。這樣不僅使小說的內涵豐富充實,也能留給讀者細細咀嚼,品味感悟。
在這部半自傳體小說里,蕭紅的記憶之口像是裝上了水龍頭,緩緩地、有條不紊地流出,一段一段地述說,讓《呼蘭河傳》讀起來更像一篇篇散文,復沓的文句充滿詩意和回溯之美。而這種隨著作者內在情感而流動的回憶式敘述方式讓小說讀起來更親切自然。不過神奇的地方在于,看似明麗的筆調卻讓我的內心留有一股難以抒發的沉悶,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就這樣壓在心頭。我很想掃除內心留下的某些片段以解心悶,如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之死,可是我似乎又不舍得忘卻這段揪心的情節。我想,這也是矛盾的力量所在吧。
面對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人們的反應似乎并不是一致。縱觀《呼蘭河傳》,我大致分為三種:1.普遍存在的百姓們。麻木不仁,托命于天,逢熱鬧必看,時常管管對自己無利害的閑事,偶爾用用“精神勝利法”麻痹自己。2.以馮歪嘴子為代表的“堅強派”,不畏旁人閑言碎語的轟炸,不理命的所謂兇兆,全心為著兩兒子努力在生存線上掙扎。3.以祖父為典型的地方紳士。他們較普通老百姓有文化、有見識,沒有那么愚昧。他們也有資本去幫助他人,可他們并沒有成為改變這個社會的領頭人,用平靜的眼光看待周圍一切,而非踴躍地管閑事,也沒有像其他作品里的歹毒地主一樣欺詐百姓,而是偏被動地施舍幫助。在有二伯無處可去時收留他,但并不熱情地把他納為自己家人。祖父這一切都隨它去的消極人生態度是說明他秉承了古代道家思想呢還是說他暗含著一種無奈的悲涼,覺得自己肯定無力改變這社會現狀,便將目光縮小至自己家庭的天倫之樂?又為何會出現像祖父這樣的第三類人?這都是我內心一直糾結的地方,矛盾也爭吵不休。
呼蘭河傳讀后感10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它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并不繁華,一年四季有十分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異常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夫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后,過路的人看著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為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十分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后,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并且是十分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并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后,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凄涼、凄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里的辦法,如:有的說拆墻,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里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真是他們的悲哀啊!
在蕭紅童年的后花園中,她與她的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干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所以也不禁讓我想到了自我的童年,也是這么無憂無慮,自由自在。歡樂的學習,歡樂的玩耍,歡樂的……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是歡樂而幸福的,而蕭紅的童年就是歡樂而寂寞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后,她更加懷念自我的故鄉和童年,用自我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茅盾以往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于它于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這本經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了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后期的代表作,她經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十分簡便的,可是,讀到后面,會覺得十分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后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凄慘、悲傷……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
呼蘭河傳讀后感11
我們的童年如一首精彩的詩、一支歡快的歌、一幅彩色的畫。蕭紅的童年卻有如一首枯燥的詩、一支低沉的歌、一幅黑色的畫。
蕭紅從小飽受父母的冷眼、祖母的打罵,一個幾乎沒有愛的童年伴隨她成長。唯有和藹可親的祖父讓她嘗到一點愛的滋味,他如一縷溫暖的陽光撒向蕭紅日漸灰暗的心靈。
我們這個年代的孩子大多有著幸福的童年,令我們回味一生。然而,蕭紅的童年是永遠令她害怕的噩夢。
春天,蕭紅卻只能坐在自家門前看著過往買賣的人們。夏天,蕭紅只能蜷縮在墻角聽蛐蛐無聊的鳴叫。秋天,蕭紅只能在麥地里幫大人收割麥子。冬天,蕭紅能躲在自家的火炕上瑟瑟發抖,因為她的大地都已被凍裂了。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寫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涼的",這就為里面人物的悲劇埋下了伏筆。文章中的團圓媳婦是一個美麗可愛的小姑娘,她才十二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一戶人家做童養媳,剛來時是那樣的健康、活潑,一個人孤單地生活在一個陌生的環境里,盡心盡力地做事,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在人們眼里,婆婆打她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沒多久她就匆匆地離開了人世,讓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錢,使了那么大的勁,這是一個賠本的買賣。與其說團圓媳婦的死是被嚇的,還不如說她的死是被封建社會害的。
整個村莊就像是籠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烏云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在這里,到處可見由于人們的無知、愚昧而引發的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人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
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云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里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么。
呼蘭河和南方城市,比如深圳、廣州、海南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每年的廟會和拜神會,就是一個典型了。蕭紅的《呼蘭河傳》把它描寫得十分真切,仿佛親身體會到那里的寒冷。
蕭紅有一位親戚,名叫有二伯,他似乎是沒有名字的,而名字,就叫有二伯。有二伯總是把"這個"說出"介個"。
有二伯的性格有些古怪,很多地方都會體現他是古怪的:他和老廚子吵架時會莫名其妙的哭起來;老廚子明明看見他要跳井,結果他安安穩穩得在井邊坐著;別人在吃東西,他就罵:怎么不給我?給了他,他又說:你有二伯不吃介個。這不是古怪的體現么?有二伯就是那么奇怪的。
蕭紅的童年又是快樂的,她的祖父教給她許多東西,使她得到良好的教育;蕭紅的童年又是有趣的,大花園里的花依然開得鮮艷,一直開到天邊。
《呼蘭河傳》中的人物是鮮活、真切的,直到今天我還能感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懷著這樣的心情,我讀完了《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讀后感12
書名給我的感覺很舒服。呼蘭河傳,會不會是寫一條河的呢?這條河的名字也挺好的,叫做呼蘭河。書名給我的感覺是簡單、平淡的。說的好似就是自家門前天天可以看見的那條小溪,給人一種寧靜的感覺。
粗粗的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文中的故事很貼近生活。我也是生長在農村的孩子。雖然蕭紅寫的是90年前的農村,也給了我很多關于自己小時候的回憶。小時候的過往猶如小孩子一般一個個擠著腦袋印在我的腦海里。感受到久違的屬于小孩子的天真與好奇。感覺時間并沒有流動過,她的生長的農村與我生長的農村是那么的相似,她又寫出了我的小時候。小時候對著一切充滿好奇,喜歡翻箱倒柜尋找未知的東西,有一種微微冒險的感覺。
文章以一個討厭的泥坑為開篇。從側面反映出了農村人的每天的生活和心理。從一個小孩子的角度去問答對看到現象的不解。一個害人害物的泥坑,大家寧愿繞著走也沒有人愿意把他填上,因為這泥坑填不填上不關我的事,泥坑又不是我家的.,別人填不填也不關我的事。這個泥坑就在生活中,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去填,我希望自己能把他填上。
文章接著寫的是小時候的趣事。這一段看到挺開心的。每天翻翻家里的老物件,去園子里逛逛,和爺爺一起背詩,抓園子里的小動物玩,捉弄爺爺,每天和爺爺一起哈哈哈的笑著。任何時候都可以笑起來。想笑就笑。這樣簡單快樂的童年讓人想著感覺美美的。有這樣一位爺爺很幸福。
接著是寫小團圓媳婦的。小團圓媳婦這個人物充滿的悲劇色彩。她以一個活潑、機靈、可愛的形象出場。以一種受盡煎熬,遭人嫌棄的方式離去。表達出了那個時代下女性生存的艱難。十幾歲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在短短的一年內,從生折磨到死。是因為他第一天來到婆家就吃了3碗飯?是因為她走路很快?或許在那個年代,人命是賤的,比家禽還要賤。那些踐踏他人生命的人,自己內心骨子里就是賤的。這樣的人往往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能夠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活著最終也是害人害己。自己也永遠是利益的奴隸,悲哀可憐的活著,只是為了等死。那么我呢?此刻的我是什么樣的?這一生的我和你呢?
文章最后是幾個人物描寫。廚子、有二爺、馮歪嘴。這幾個人,個性羨慕,代表了一個時代。我喜歡馮歪嘴。他的生活是積極的,幸福的。或者說曾經幸福過。互相體諒的夫妻,還有倆個孩子。最后妻子死了,他還是堅強的活下去,帶著孩子一起。
時光飛逝,離蕭紅筆下的那個年代已經過去將近拜年了。我小時候的鄉下似乎和那個年代比起來變化不大。大人門串門、閑聊、講悄悄話。小孩子嬉戲打鬧,翻箱倒柜。
轉眼間,我也到了蕭紅的年齡了,也有幸讀著她的呼蘭河傳。讀起來。感覺,簡單、寧靜、很舒服。
呼蘭河傳讀后感13
記不得是什么時候了,我頭一次聽說了《呼蘭河傳》這本小說的名字,就覺得這本書的名字十分奇怪,因為按理來說,所謂“傳”,應該是給一個人寫的,可這本書卻要給一條河寫傳記?在這個學期,借著名著閱讀的機會,我終于有機會去接觸這本書,解開我心中的疑惑。
所謂“呼蘭河”,其實是作者蕭紅故鄉那座小城的名字。這本書,則記錄了發生在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這也造就了它與其它傳記或者小說最大的不同:沒有貫穿全文的線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個的有機體。因此,有人會覺得它不是一部小說。
在我看來,這本書不僅是小說,更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它是有主人公的,但這個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體的人物,而是以書中所提到的人物為代表的在那個時代絕大部分的中國人!
呼蘭河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涼的。在這里,每個人都過著平淡而枯燥重復的生活,但他們是悠然自得的。在這里,你看不到一絲外來侵略的痕跡,沒有封建的剝削與壓迫,行文平淡,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生動的描寫,但你從字里行間,自然而然的就會感受到從作者內心流露出來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個巨大的泥坑。大家習慣于繞行,可曾有誰想過修一下路而一勞永逸?
在小團圓媳婦被開水燙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誰對她產生過一點同情?大家的口中,誰不是說著妖魔鬼怪之類的話?大清已經滅亡許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維方式,仍為這座邊陲小城的人們所廣為接受并傳播。人與人之間沒有光,沒有熱,沒有一絲溫情……人與人之間,是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這座沒有什么新聞的小城里,偶爾也是會有一些活動的:跳大神、唱大戲、放河燈……但這些活動,也如白開水一般,平淡重復,沒有花樣。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紀流傳下來的迷信習俗。連在這部小說中習慣于記敘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議論了一句“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的,并非為人而做的。”。
好在這本書并非從頭到尾都是如此的壓抑,在書的開頭,你尚能感受到一點溫馨與快樂。年幼的蕭紅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詩……然而越往下讀,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這沉重之中,也有美,卻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態,使人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之感。
蕭紅寫呼蘭河,確實只是在寫呼蘭河嗎?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在物質缺乏的年代,人們逐漸變得麻木,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以致于精神也匱乏了。
蕭紅是以筆代刀,用含淚的微笑寫下了一座小城。
呼蘭河傳讀后感14
我喜歡圖書館,享受在書海中穿梭的感覺,也喜歡在寧靜的下午獨自一人看書。記得有人說過:能讀書的人是幸福的。這個暑假,因為《呼蘭河傳》的陪伴,我是幸福而充實的。
書中的小村莊一年似乎都籠罩在蕭條又黯淡的氣氛中。一年四季,春秋往復。時間像一臺沒有感情的機器,毫無目的的向前運行著,在灰色的循環中不斷帶走人和事。小村莊里的人封建,迂腐,這算不算時代遺留的悲哀?面對書中終年碌碌無為的他們,我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
舊社會的悲劇太多,遠不是我們能想象的。團圓媳婦就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是一個童養媳,但卻只有十二歲。十二歲的年紀,本該在家人的呵護下,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而她卻以一個童養媳的身份,過早地操持起了家務。就算她任勞任怨的干活,也要遭到婆婆無情的打罵。終于,她不堪重負,在生命之花還未來得及綻放時,匆匆的離開了人世間。但在她的婆婆和丈夫看來,這是一個買賣,賠本的買賣而已——只有而已。悲劇看多了,心也就麻木了。——這也許是那個時代人們的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日子依然平平淡淡,灰色的小城,灰色的天空。在我面前,我看到的只是一個灰色的年代。動蕩時期人們再善良,也總拋不開老封建的思想。因為這些百害而無一利的思想,人們讓一起又一起的悲劇發生。可笑的是,他們寧可信天信地,信神信鬼,也不愿相信事實。
呼可以當時中國的舊照,縮影。人們以為人死后,會到陰間里去。親人們就得做這么一套:陰間里怕是會餓著,會凍著,會累著。就得為他們燒紙錢,燒紙衣,燒紙車。人們請龍王,人們供香,人們燒紙,人們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呼蘭河更像一幅寫真照,人們也是是典型的小市民,刻薄冷漠,迂腐封建,蕭紅用她的筆,劃出了一個喧鬧而寂寞的世界。
不得不說,蕭紅是一個好作家,她用訴說的方式,講述了一件又一件塵封已久的老事。但在她的筆下,她的童年是快樂的,和快樂如影隨形的,卻是寂寞。童年的天堂是那個大花園,花園里有她和她的祖父以及一些花花草草。每個人的童年,其實都是一個隔絕了世俗,戰爭,煩惱的純凈花園。每個人的花園都有屬于自己的回憶。它是午夜花園——那個易碎的夢。在夜晚十二點,準時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青春的憂傷,成人后的迷惘。
······
《呼蘭河傳》講述了太多太多,我無法一一寫出。與其說是一本書,不如說是一個回憶錄。作者在回憶往事。而在她往事中,我看到的是我的往事。
不由得想到茅盾先生對它的評論“一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景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呼蘭河傳讀后感15
一個活潑可愛又淘氣的小姑娘,跟著她的外祖父,在菜園里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地生活并玩耍著。她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就像一只出籠的鳥兒,無拘無束,在屬于她和外祖父的天堂里盡情地撒歡。這是《呼蘭河傳》中的一個簡短片段,也是民國才女蕭紅童年時期的真實寫照。
是啊,鄉村孩子們的生活是多么無憂無慮啊!在祖父的包容和疼愛之中,幼年的蕭紅在菜園子里度過了一段無憂無慮,令人難以忘懷的童年生活。她在這個歡樂的天堂中,能夠隨心所欲,盡情地玩耍。吃根黃瓜,捉只螞蚱,踢個菜種,潑瓢涼水……幼年蕭紅的幸福快樂,難道不令人神往嗎?
賞讀完這一段美文,腦海中依稀閃現出自己的童年生活。我的這一段與蕭紅類似的童年生活,可是我人生中的一份無比珍貴的寶藏啊!
小時候,爸媽由于工作關系,于是將我托付在了鄉下的爺爺奶奶家。在老家,我天天可以和小伙伴們挑著擔子,拎著籃子,帶著老虎鉗,上山摘桔子,體驗趣味十足的“摘桔樂”,回到家后,再和小伙伴們一起美美地飽餐一頓。中午,小伙伴們互相串門,在院子里嬉戲打鬧,順便蹭一頓可口的午餐。下午,小伙伴們會獻出自己的那一份“血汗錢”,和大家一起湊錢買碗香氣四溢、回味無窮的餛飩,大家各自分到餛飩后,唏里嘩啦,風卷殘云。然后,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抬起頭,瞄一眼小伙伴們嘴邊的餛飩皮,相視一笑。如果天氣晴朗,老天開了恩,我們通常會上山去探險,有時候,林子或果園里也會有我們的身影。有時,我們會抓只罕見的小蟲兒,采朵奇異的小花兒,接著,又跟上大部隊浩浩蕩蕩地向另外一個地方進發了。在山上,如果我們餓了或渴了,摘幾個枇杷打打牙祭不為過。運氣好的話,我們就能發現幾塊光滑,而且呈扁平狀的石頭,然后,大家便會帶上石頭,前往附近的一個池塘,打打水漂過過癮……
在那時,鄰居都是自來熟,兩個陌生小孩剛見面就能打成一片,好不快活!可是現在,在這個先進的時代,這種日子不復存在了,以往,孩子們玩耍時那銀鈴般的笑聲也一去不復返了。
如今,那一座座直上云霄的高樓大廈占去了孩子們玩耍的空間,那一個個豪華的鋼筋水泥盒卻徹底禁錮了孩子們的心。現在,寫不完的作業,學不完的知識,讀不完的補習班,是兒童們頭上的三座大山,他們無不被這三座大山壓得近乎窒息。學習和知識固然重要,但我們也渴望自由,我們也需要一個蕭紅式的童年。孩子們愛玩的天性,被無情地扼殺了。
鄰居?一起生活了十來年,連對方的相貌以及名字都是一問三不知,更別提一起談天說地,一起盡情玩耍了。在現代人的腦海里,鄰居往往只是一個未知、模糊的概念。
蕭紅的童年令人向往,每個人自己的童年也值得懷念與珍惜。過去的那份天真爛漫,被現代化理念吞噬了。在此,我要大聲呼吁:“還我們一顆真正的童心!”
【呼蘭河傳讀后感匯編15篇】相關文章:
蕭紅呼蘭河傳讀后感600字04-25
呼蘭河傳讀后感(通用15篇)04-24
呼蘭河傳讀后感范文600字12-30
呼蘭河傳第一二章讀后感03-21
《呼蘭河傳》讀后感(集錦15篇)09-14
呼蘭河傳的好詞好句01-15
誰有呼蘭河傳好詞好句?11-01
《呼蘭河傳》優秀讀后感(通用9篇)12-19
呼蘭河傳好詞好句好段01-18
蕭紅《呼蘭河傳》練習題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