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通用11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寫一篇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歡迎大家分享。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1
對于一個讀不進去書的我,總想找點什么方法來提高讀書的效率,最后好像還是要在書中尋找想要的東西。我看了這樣一本書——《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其實我并沒有覺得這本書里介紹的方法有多么的讓人恍然大悟、一下子就開竅學會怎樣讀書,而且像是給讀書找一個目的,在做讀書筆記時寫下自己的感想這些方法似乎以前經常聽到。
這本書大概有如何形成一份購書清單、如何寫自己的讀書筆記、如何運用讀書筆記這些方面的內容。語言簡單易懂,重點的部分用加粗的字體突顯出來,偶爾還配有示意圖,整本書讀起來很輕松。這本書對每一件要做的事的原因都進行了說明,但這些說明不是什么長篇大論的理論,都是很容易讓人明白的事情。我本來是想將書中的技巧方法一一列舉出來,但想想似乎有些多此一舉——如果不知道為什么這樣做而去做的話,是很難堅持的,但是如果要想知道“為什么”的話就不如直接去讀讀這本書,何必需要我在這里畫蛇添足呢?所以我只想談論我感興趣的那一點內容。
開始讓我覺得意外的一點是作者似乎在書中強調了一種堅持大于內容的觀點。作者認為當我們有什么感想的時候,就要寫在讀書筆記上面,哪怕是“這本書比我想象中有意思!”這樣簡短的、甚至有些膚淺的語句。作者認為“一切都應該以‘能堅持下去’為先”這似乎看起來是更強調堅持而不在乎質量,但其實讀書筆記質量的提升正需要不斷地練習如何表達。這種記錄自己的感想既不是說一定要寫的多么的完美,也不是說為了堅持而走形式主義,重要的是記錄自己真實的想法和理解。
另一個我比較在意的觀點就是,對自己有感觸的內容進行標記和摘抄,而不是那些客觀上很重要的'東西。“寫讀書筆記也是有竅門的,簡單來講,就是要徹底地專注于‘對自己很重要的事情’”“即使客觀上很重要,如果眼前的信息無法與自己在感性層面上產生共鳴,那么再讀多少次也不會有感想”我看到這里時忽然就明白再看專業書時候我為何會感到“痛苦”,也許正是因為那些“客觀上很重要”的知識使我無法共鳴吧!有些知識在讀書時無論如何都感覺很困惑,而在看完書很久之后的某一刻就忽然明白了,這種情況我也是有過的。
我所說的兩點只是我個人感興趣的一些內容,這本書包含的內容要比我提及的更豐富,里面的方法可能不太適用于研究學習,而是比較適合相對輕松的閱讀。如果像書中那樣在讀書時記筆記,并時常拿出來翻看,可想對擴大閱讀量是很有益處的,在想要寫些什么東西時也可以翻出來看看之前有沒有什么好的想法。在讀了這本書之后我也想按照書中的方法去做做,然而實際堅持起來似乎還有些困難,比如我還無法做到像書中所寫那樣隨時隨地有想法就記錄下來,但是我還是想要繼續嘗試,也希望自己能堅持下來。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2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20xx年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該書作者是[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初識此書,已經是六年前的事情了。記得當時我還在義城工作,是一位特別愛讀書的老同事張榮全老師推薦給我的。當時我對此書嗤之以鼻,認為“認識漢字不就會讀書了嗎?還需要這么厚的一本書來概述和引導嗎?”但是,當我真正捧起這本書開始閱讀的時候,我才知道,閱讀,原來是這么深刻的一件事。
由于該書主要論述指導如何通過閱讀增進理解力,所以,專業性的語言和論述比較多,以至于對當時那個自以為會讀書的我來說,是根本看不進去了,這才是一直擱淺了那么多年的真正原因。
六年過去了,我也已經由當初那個“自以為是”者成長為“潛心讀書者”。作為一個愛讀書之人,這些年我也看了不少書,家里的書柜由1個變為3個,各種類型的書堆滿了書柜。對于我特別喜歡的家庭教育和心理學方面的書,我都是認真地逐字閱讀,并及時抄寫讀書筆記,對于娛樂性質的小說,我選擇一目十行地讀,掌握故事梗概便可。當然,如果文筆特別好的,我也會放慢速度,領略文字之美。對于學術類的書,因其往往晦澀難懂,我經常反復的研讀。同樣的方法也用在讀推理類作品上。各種方法不一一例舉。最初,我是抱著“陪孩子讀書”和“完成每月的讀書任務”的心態讀這些書的,但是在看過這本書后,我確實學到了很多知識,也發現了自己值得學習和探究的空間還很大。
首先,我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讀書一般不看第二遍,當然個別我非常喜愛的書除外。一本書我往往看過一遍便歸入開頭提到的“讀完的書”那一類,并不再會去翻閱。就像在這本書中說的一樣,這樣的人“不值得羨慕,而應該同情”。因此,我在看書時不再給看過的書“判死刑”,而是時不時的拿出以前看過的書來回顧。堅持一段時間后,我發現不僅僅是個別好書值得一讀,即使是哪些自己曾經因為枯燥無味的書,在第二遍讀的時候也能體會到它有趣的一面,真可謂收獲不小呀。
其次,書中所提及的閱讀的4個層次也讓我耳目一新,刷新了我的閱讀觀。這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所謂基礎閱讀是關注每個詞句的含義。這點并不難理解。檢視閱讀則是通過限時地、有目的地快速閱讀找出書中談及的重點、主題的分類、基本組織框架。接著是分析閱讀,即帶著問題全盤閱讀、完整閱讀,該階段不計較時間的長短,目的在于盡量消化書中的系統性知識概念、論題等。最后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又稱比較閱讀,意思是通過閱讀多本相關主題的書籍,最終從比較中提煉出自己的理解。
這四種層次對于我來說并不陌生,只是我沒想到它們是被歸為層次,而非方法。基礎閱讀幾乎每本書都在做著。而分析閱讀和檢視閱讀則多用在做閱讀理解時。。但作者的意思明顯不是這樣的。除了基礎閱讀,其他幾種我都是在課業需要或有目的的進行,并不是自發地以這些方式閱讀。
可以這么說,曾經,我的讀書方式是根據自己的喜好而選擇的,并非為了閱讀而閱讀。對于閱讀,我們應當懷著虔誠的心態,去體味,去感受。在閱讀的過程中,重要的是主動閱讀,與作者對話,與書中的主人公對話。一本新書,就像一個陌生的朋友,需要我們用熱情、主動、接納的情懷,用適當的方式方法了解她,走進她,真正地和她融為一體。我想,這,大概才是真正讀懂一本書最高的境界吧。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3
《如何閱讀一本書》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備受推崇。本書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書》的兩位編輯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
這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去閱讀的一本書,不過有意思的是這本300余頁的圖書并不容易閱讀。只有你對閱讀的渴望足夠強烈,才能閱讀完本書,尋找到閱讀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閱讀這本書時加深理解。這有點像你缺少一個解壓縮軟件,你下載了一個winzip,結果發現他本身就是壓縮格式的。
我們都曾閱讀過很多書籍,不論你對自己的閱讀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沒有讀過本書,你的閱讀能力一定沒有達到最佳。我閱讀本書目前的收獲是了解了閱讀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前三種閱讀方法是針對圖書類型,而主題閱讀是針對閱讀目的。其中分析閱讀作為一項最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點掌握。而主題閱讀則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題閱讀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個特定主題。
第一次閱讀本書時,大部分人會感覺非常吃力。所以建議應該反復閱讀這本書的目錄,有耐心的思考幾遍,理解目錄的結構關系和大體含義后開始閱讀。對于我來說,閱讀這本書大部分內容都感覺晦澀,理解吃力。但為了掌握閱讀方法,提高今后的讀書效率,雖間隔多次也硬著頭皮了讀下來。讀到本書最后一章的一句話讓我感到這種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讀的書都在你的能力范圍之內,你就沒法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你必須能操縱超越你能力的書,或像我們所說的,閱讀超越你頭腦的書。只有那樣的書能幫助你的思想增長。除非你能增長心智,否則學不到東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淺的翻閱了一遍本書,還遠遠談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應用)這本書,我會把這本書作為枕邊書反復閱讀。
如果你是個喜歡讀書的人,對于圖書的判斷、選擇、閱讀、吸收都想獲得提高的話,推薦你留出充足的時間和耐心閱讀和學習這本書。相信你在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所投入的時間是值得的:磨刀不誤砍柴工!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4
很慶幸能讀到這本書,它刷新了我對讀書的認識。以前我是為了學習新知識,為了享受讀書的樂趣,甚至是為了炫耀自己的好學而去讀書,實在是太膚淺了。
這本書給了我全新的認識,奧野覺得讀書應該是為了與書作者的思想進行交流,了解他的想法,促進自身的思考,從而吸收精華,為自身所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和水平。要認真消化書中的內容,使之對自己有益。
有了這個目的,所以才有了選書、標記、筆記、書評、重讀這一系列的過程和注意事項,由此才有了這本書的出版。書名中的“有效閱讀”是全書的精髓!此書文字簡單,通俗易懂,比大名鼎鼎的《如何閱讀一本書》更適合初步學習閱讀方法的學者。
我以前覺得專門花時間做筆記,寫書評,太耗時間了,而且這個過程不那么輕松愉快,所以一直都沒花什么精力去做這個。但是,恰恰是這些耗時、燒腦的事,反而更能促使我們思考和成長。
做筆記,寫書評,正好是一個重新消化吸收、檢索知識的過程,它促使我們提煉精華,深入思考,形成新的深層認知,從而改變原有的思維和行為,促進生活的變化。
浪費時間不算什么,但請不要浪費生命!書中一個故事,原本只需要短時間就可以建好的房子,花了2年才完工。從客觀角度看,確實浪費了很多時間。但是過程中,主人對房子的建造過程投注了更多的時間和心血,和工人們有更多的相處和互動,而且自己的其他事情并未因此而耽擱。這些浪費在房子建成的那一天,化作了更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些記憶將成為房子的寶貴的精神價值。雖然浪費了很多時間,但并沒有浪費生命!
讀書后的.消耗和吸收,看似浪費時間,但并未浪費生命啊。對書籍的精煉、思考和輸出,正好是知識重組、迭代的過程,它會把作者的思想,一點點的轉化成自己的東西,促進自身的改變和成長。
記得有一個補鈣的廣告,補品不光要營養成分充足,更重要的是能被身體消化和吸收。要不然有再多的營養,只是從身體里過一道便離去,也是沒有意義。看書也是一樣,重要的不是接觸了多少新知識,而是消化和吸收了多少新知識。
從現在開始,認知消化讀過的每一本書,寫讀書筆記和讀后感。很期待后面讀書的收獲呢!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5
要理解一件事,太多的資訊和太少的資訊一樣會阻礙理解,尤其是在當今時代,媒體的資訊猶如傾瀉一般阻礙人們的理解。
原因之一是媒體的目的不純。上層知識分子的觀點和態度被一群聰明的人通過華麗的辭藻、用心選取的資料和統計數據,精心設計包裝起來。他們的目的是人們可以不費力的得到結論,是帶有導向性的。而很多人們的反應正如他們希望的的那樣,全盤接受。更嚴重的后果是人們習慣于接受現成的觀點態度,忘記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書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寫的'人們生活在思想牢籠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體帶著別有用心的目的向讀者傾瀉他們包裝過后的觀點和態度,當人習慣于接受現成的觀點時,這些觀點就像一根根鎖鏈四面八方的將人們圍住,密不透風。
如何破除這種狀況,我想在這里重復我以前寫的東西。未經審視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經審視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沒有關聯的,認為是理所當然而從來沒有質疑的,經不起批評的想法。如果真如書中說的那樣,媒體帶著包裝過后的觀點和態度,希望人們毫不費力的接受他們的東西,那么在人們腦海里就會形成的觀點和態度就會變成所謂的未經審視的想法。
哲學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思想牢籠。哲學的一般過程是發起疑問/質疑,思考探究,得到結論,清晰表達,論證。其中第一步質疑的對象就是未經審視的想法,就是媒體傾瀉給我們的結論。通過哲學的一般過程,我們基本可以弄明白應該相信哪些觀點,不相信哪些觀點。這里邊還有很多東西,比如概念,邏輯,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覺這本書挺難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別的散,讀了一部分感覺只是學了幾個離散的問題和作者的答案。成功的閱讀意味著完全接收到作者想要傳達的信息。閱讀的藝術是指閱讀遇到不理解的東西,不借助任何外物,僅僅依靠對字句的琢磨,將事物理解。閱讀有三個目標,獲取資訊,增進理解力,娛樂。什么狀況下會為增進理解力而閱讀,一開始理解程度不一樣,讀者一定要把理解程度克服到一定范圍內。閱讀四個層次分別為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基礎閱讀:識字的閱讀;檢視閱讀,有限的時間內讀到最好;分析閱讀:無限的時間內把書讀到最好。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6
寒假很快結束了,信息綜合組的讀書會推薦了《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要求進行閱讀并在群里分享,本書很實用對閱讀也很有參考價值,共分為四篇,講述了閱讀的層次、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以及閱讀的最終目標等內容。書中的具體內容在此不做表述了,通過大家的分享與精彩展現,大家肯定都熟練掌握了,在這里我想結合閱讀本書,分享一點自己關于閱讀的一點想法,敬請大家批評指正。
個人認為,我們在確立閱讀目標時,功利心不能太濃,人一旦有了功利心就會出現一些功利性的思維與行為,這對于閱讀興趣的培養及閱讀行為的發生并不是一件好事。當一個人將自己的閱讀目標定位在獲得利益或者想讓閱讀為自己或別人獲利的時候,其實他已經把閱讀的最根本的價值給丟棄了,因為不管是什么利益,只要是利益都是一種“即刻索取”的心態-----即我要通過閱讀應該立刻獲得什么或者取得什么,而這種“即刻索取”的心態會給我們的閱讀帶來很大的影響,因為有些時候的'閱讀并不一定會立刻促進你取得什么,或者使你成長多少,而這種功利性的“即刻索取”心態在沒有獲得滿足時就會嚴重打擊個人的閱讀習慣,使一些人放棄閱讀,甚至是厭惡閱讀,所以我們在閱讀時,盡量要像魯迅說的那樣,盡量讓我們的閱讀成為一種嗜好,就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強,離開了利害關系的閱讀。這就像有些人“愛打牌一樣,天天打,夜夜打,連續的去打,有時被公安局捉去了,放出來之后還是打”(摘自網絡),其實就像打牌的人的目的并不在贏錢,而在有趣一樣,我們閱讀的目的也不應在于“功利”,而在于點亮自己的生活。
什么是點亮自己的生活,個人認為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要有“開卷有益”的習慣。二是要有選擇優秀書籍的方法。三是要有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的能力。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方面,我們的閱讀就不會是一種“逼迫”,更不會是一種“要求”,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覺自愿的興趣盎然的行為,這樣的閱讀也一定會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灑脫,更加自由,更加和諧,最終就會像蘇軾那樣將閱讀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于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
最后,祝愿閱讀都能點亮我們的生活,點亮我們的人生,感謝大家的陪伴,祝大家新年新進步,事事更如意!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7
退伍后我踏上了工作崗位,一晃十幾年過去了,什么都好像改變了,又似乎什么都沒有變。讀書這個東西對我來說就好像是一個家住遠方的戰友,雖然偶爾能想起但卻又不常聯系。從以前熱鬧喧嘩到現在漸行漸遠,什么時候、什么原因我們之間產生那么遠溝壑?說實話我自己真的不知道。偶然之間碰到一位良師在給我上課的時候談及如何閱讀以及閱讀的益處我才感覺到真的好像很久沒有捧起一本書,在閱讀中獲取知識和靈感更是無從談起。
良師在上課之中推薦了一本《如何閱讀一本書》,這個可真是我需要的,既然要拾起那就從頭開始,從如何閱讀開始。我這個人讀書習慣和我打乒乓的習慣一樣,快、急、躁。一本字典厚的《三國演義》我竟是能5天從桃園結義看到了三國歸晉,里面的內容細節的理解就不言而喻了。但這次既然誠心誠意的靜下心要去看《如何閱讀一本書》我也是頗費功夫,甚至帶著一點儀式感的打開快遞并叮囑兒子一起看,并不準其將書帶進廁所,一是怕捧書久坐對身體不好,但主要是嫌棄那污穢之氣染壞了這書香之風。
其實在提筆寫讀書感悟的時候這本書我還是沒有全部看完,我也不準備為寫感悟去加班加點、或者一目十行的去看完它,因為這于我的初衷不符。在閱讀這本書之前,我一直認為,小學、初中9年的`學習生涯,應該把絕大多數的閱讀本領學會了。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中國的九年義務教育的學習僅僅能達到閱讀的第一層次,那就是基礎閱讀。作者認為,閱讀可分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而基礎閱讀又分四個階段,分別是閱讀準備階段、會學習讀一些簡單讀物階段、快速建立字匯能力階段、精練與增進前面技巧階段。回想自己的閱讀,似乎一直在閱讀的第一層次基礎閱讀上徘徊,用作者的話來說,還沒真正進入閱讀的層次,所以總覺得自己沒什么提高。我是這樣的感覺,我想一定也會有很多的人與我有同感,看來閱讀是無止境的,真的得好好修煉,才能進入閱讀的更高層次,也才能真正體會到閱讀帶來的進步。
我是覺得當然世上很多書是不必也不配用這種方法去讀的。只有那些值得一而再再而三重讀的經典,若不如此這般,按作者的說法就屬于暴殄天物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就是讀得多就不一定是讀得好。有些書必須要精讀,即使讀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點來堅持下去愉快閱讀。有了這點啟示,我心中泛起一個念頭“閱讀!我王慧偉又回來了”!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8
在《中國教育報2012年度教師最喜愛的100本書》中,看到了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由于職業習慣所以就對這本書特別關注,在當當看了簡單的書評后,就決定要閱讀此書。書中提出不少東西和我曾經的閱讀體驗吻合,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問題也有了答案。很感激作者帶領我進入了一個不一樣的閱讀世界,讓我能夠更好的把握閱讀,提升自己閱讀的能力和水平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的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本書要解決的問題在于:書應該怎么讀?在這本書的一開始,作者就在強調這樣一個觀點:“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通過主動的閱讀,通過在閱讀中投入心思去不斷的思考,這樣的閱讀才會收效越大。閱讀的`目標,是為了獲得資訊,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書中有這么一段,說真正的閱讀,是“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只憑著內心的力量,玩味著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從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的理解為止”。這是讀書最基本的目標,也是最終的目標。我們是如何理解讀書的?抱著某本書,從書的第一個字讀到最后一個字,那就是讀書?我平常在讀書的時候,常常很焦急,想急切的看完一本書,但在看完書之后,有時卻覺得記不住,或者領會不到書中的意義,這樣的讀書方法“不值得羨慕,而應該同情”。讀書的目標不明確,更沒有任何方法可言,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讀書只是為消磨時間甚至是催眠,有人讀書是為了個人學業,有的人讀書時為提高自身,有的人讀書就是純粹的喜歡,閱讀目的多種多樣,個人認為,不管何種目的,何種方式,只要能拿起書籍,開始閱讀,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我們要培養孩子們從小就對讀書產生興趣,不要強行規定他們那些書能讀,那些書不能讀,關鍵在于家長的正確引導,言傳身教,讓讀書成為他們生活的一種常態,那么他們將會獲益一生。
如果說每本書都是一條幽黑的通道,通向一個神奇的地方,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便是尋寶指南,使我們順利抵達,滿載而歸,不至于迷失途中。它教會人們避免在書山中毫無頭緒地亂轉、走彎路,盡可能減少讀書時的迷思困擾,更好更快地感受到讀書的愉悅。它時刻提醒人們,要做一個主動的讀者。閱讀不僅是消遣、獲取信息,而是挑戰自己,讓心靈豐富、成長的過程。相信正如書中所說的一樣,久而久之,堅持下去,讀書便會成為一種習慣、一門藝術!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9
《如何閱讀一本書》是美國作家艾德勒于1940年寫的,距今已有八十一年,這本關于閱讀的書歷久彌新,堪稱經典之作。
最近,我只閱讀了這本書的前兩章———《閱讀的活力與藝術》以及《閱讀的層次》,書中的金句在耳畔時常回想,細細品味,深有感觸。
閱讀,為什么而讀?愛看書,關注兒童閱讀的我,從書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做一個主動的閱讀者。書中寫到:《如何閱讀一本書》是一本為閱讀人,或是想要成為閱讀的人而寫的'書。閱讀是一件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這些話令我醍醐灌頂。如果我們的學生從學校老師讓我讀、家長讓我讀,轉變為我要讀,閱讀的效果就會大大提高。書中提到:讀者對他自己,以及自己面前的書籍,要求的越多,獲得的就越多。結合我個人的閱讀經歷,我深有同感。我喜歡讀書,不是為了提高專業技能,更不是為了炫耀,就是自己心中有疑惑,需要到書籍的海洋里尋求答案。一開始,可能什么也找不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得多了,想得多了,領悟慢慢加深,心中的疑惑自然茅塞頓開了。
其次,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在自媒體發達的時代:手機微信、QQ等聊天工具無時不刻不入侵我們的生活,我自己也感覺工作離不開手機,生活離不開手機,有時想閱讀一些文章就隨手到微信訂閱號上刷幾篇,又快又省事。以上這些都是為了獲得資訊而讀。在知識大爆炸的時代,我們確實需要為獲得資訊而讀,然而要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必須為求得理解而讀。
書中將“閱讀”這個詞,區分成兩種不同的意義。我的閱讀很多時候都停留在為獲得資訊而讀的層次。我也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閱讀要為增強理解力而讀。讀了這本書,我有一種想見恨晚的感覺:要是我能早點讀到這本書,我的閱讀之路就不會走那么多彎路了。所以,我現在總是想去肯一些自己不怎么讀得懂的書,比如艾德勒的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是我特別想深入研讀的書之一。想想之前自己帶領班級跟隨百千一起讀的兩本書,不禁覺得汗顏———我自己都還不懂得讀,就膽大妄為地帶領班級的孩子試水讀了兩本,收益可謂少之又少,只不過聊勝于無罷了。
我期待在后面的共讀和自己的閱讀之中,有更多的收獲。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10
《如何閱讀一本書》在“初淺的閱讀”一節中,作者提出:“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至尾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
這似乎令人有些不理解。讀書,不就是為了讀懂讀通順嗎?怎么對待不懂的不認識的字詞都不能停下來查詢或是思索的呢?看了作者的分析闡述,你不得不贊同他們的理念。當你讀一本書,發現其中有許多疑點,并且時不時地停下來的時候,你一定會感到畏懼,感到煩惱,于是,在你還沒將書看完,甚至看到一半的時候,你的讀書的興趣也就蕩然無存了,這樣你就被這些困難所糾纏所左右。所以,為了讓自己多少對這本書有所了解,你就必須義無反顧地讀下去,并且學會略過那些讀不懂的地方,很快你就能看到你能看懂的內容,這樣,當你把這本書讀完的時候,至少,你對這本書的內容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這比你什么都不了解,不是要好得多了嗎?至少在瀏覽了一遍之后,你才能決定我是否需要認真的學習;如果自己再次閱讀的時候,自己對其中的難點和重點多少有了了解,學習和思考也就有了明確的方向甚至方法了。
所以,“頭一次面對一本難讀的書的時候,從頭至尾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我覺得是非常中肯的閱讀建議。
遺憾的是,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中,總會要求學生去注意那些讀不懂的地方,并會教導學生,碰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去查字典,或是去問他人。可是,結果呢,一節課下來,學生就被糾結在這樣的解惑釋疑中,浪費了完整閱讀的機會,時間過去了,課文內容是什么,學生居然一無所獲。這真算得上現代閱讀教育的一大弊端了。
好在我不知什么時候,竟然意識到了這種教育方法的弊端。一般的情況下,在我的閱讀教學中,便開始注重讓學生進行初淺閱讀的體驗。引入課題后,便會十分重視給予學生完整閱讀課文的時間,既不要求他們提問,也不要求他們識字,只是要求他們從頭至尾閱讀,然后談談初讀后的收獲,或是思想上的認識,或是人物性格的體驗,或是好詞好句的欣賞都行,一點兩點也行,三言兩語也可,只要是學生初淺閱讀后的`真實體驗就好。至少在第一課時里,學生對文本有了了解,有了接觸,也為進一步學習和思考打下了基礎。
正如作者在談到這個問題時,引入了閱讀莎士比亞的戲劇,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但是一代代的高中生被逼著一幕一幕的念,一個生字一個生字地查,結果是他們從來就沒有真正讀過莎士比亞的劇本,等到讀到最后的時候,他們已經忘記了開始是什么,也無法洞察全劇的意義了。與其強迫他們接受這種裝模作樣的做學問的讀法,不如鼓勵他們一次讀完全劇,然后討論他們在第一次閱讀中所收獲的東西。只有這樣,他們才算做好了接下來仔細又專心研究這個劇本的準備,,因為他們已經有了相當的了解,可以準備再學一點新的東西了。如此,我把初淺的閱讀有效地融入到閱讀教學中的改革,似乎找到了專家的理論指導了。
這種感覺真好!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 篇11
一直很喜歡“飽讀詩書”“博覽群書”“滿腹經綸”“學富五車”……這些詞,就像蜜蜂一樣“百花成蜜”,就是那種“富有詩書氣自華”,所以我一直告訴自己要多讀書。
家里雖然藏書不多,但是也有一定數量,可是忙于工作和生活,能靜下心來讀書的時間卻很少。有時候剛剛拿起一本書,也會被其他的事情耽擱,而中斷了閱讀。加上自己看書的速度比較慢,盡管教過學生默讀、速讀、瀏覽等,但是卻落實不到自己身上。
20xx年的寒假,我讀書較多,終于讀完原版《基督山伯爵》。一套四本,是我讀得最快的書,同樣帶給我煩惱最多的書。精彩的對話、復雜的角色、戲劇的情節……深深吸引著我,讓我愛不釋手。因為沒有借到第一本書,只能在手機上看電子版,后三本書看的是夜以繼日,有時候做飯的間隙也會翻兩頁。連日的“追劇”終于讓眼睛受不了,竟然有些痙攣地跳動。加上那個醫生“駭人聽聞”的診斷——眼肌痙攣,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引起面癱。這真讓我心有余悸,對書籍也是愛恨交加。看著那些包裝完好的書,在書架上寂寞地等待,我的心情也會和它們一樣暗自落寞,埋怨自己辜負了作者,辜負了時光。
怎樣提高閱讀速度,提升閱讀質量,收獲閱讀樂趣呢?我的棘手問題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里找到了答案。讓我針對某一種類型的書籍,有了很實用的閱讀方法,特別是第三篇《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就是我的真經。
故事類的書籍,對大部分人來說是比較容易接受的,雖然情節會有虛構,但是它總是在滿足我們潛意識或意識中許多的需要。比如:我們都希望自己擁有的'愛比現實擁有的還要豐富,那些在面具下潛意識的可能有些虐待狂,或者我們總是懷疑生命的不公平等。
對閱讀故事建議,我記住了四個問題:第一,這整本書的內容是在談些什么?第二,內容的細節是什么?是如何表現出來的?第三,這本書說的是真實的嗎?全部真實或部分真實?第四個問題,這本書與我何關?這幾個問題就關于故事的情節,關鍵的事件、人物,以及對這本書的評價,和在讀書過程中去感受與體驗,就很好的解決了。
在閱讀故事書中,我記住了快讀,并且是全心全意的讀,讓角色進入自己的心靈,相信其中發生的事件,就算有疑惑也不要懷疑。最好是讓想象的作品發生在自己身上,和他一起感受,一起“活在”虛構的世界里,人書合一。讀完一本小說之后才能談,把這個故事讀通了。無論如何我都應該知道,故事講完了,但我們的生活還要繼續。走出書本,那些角色也沒有了生命力,但是我們卻有了不同的收獲。
愛默生說,美的本身就是存在的唯一理由。《如何閱讀一本書》給予我的閱讀“寶典”,讓我可以更好的在文學作品中去感受,去體驗不一樣的美。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1000字】相關文章:
《如何閱讀一本書》簡介及作者介紹01-06
《如何閱讀一本書》讀后感05-01
如何通過閱讀活動激發閱讀興趣04-29
如何提高閱讀速度與理解03-30
一本書,讓我愛上閱讀06-11
淺談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09-20
嬰幼兒的閱讀興趣如何培養10-18
我的第一本書閱讀理解習題11-30
怎樣寫閱讀一本書后的讀書心得10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