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9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
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的書,作者吳敬梓。吳敬梓以其幽默辛辣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
書中的第一回,寫的就是王冕,浙江諸暨人,七歲失去了父親,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著母親為人做點針線掙點小錢和自己為鄰居秦老漢放牛維持生計。一個從小酷愛讀書的他,終因家里貧窮,而不能上學,于是,王冕一邊放牛一邊想方設法偷偷地跑去學堂站在窗外聽課,還用自己放牛積攢的一點小錢買來書本。一次,他在放牛的時候,看見河里鮮艷的荷花正盛開著,好學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種突發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筆畫出來,那該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點小錢,不買書了,只買一些鉛粉之類的物品,開始學畫荷花,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子長了,他把荷花畫了千百遍,他不僅畫得像了,還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特有的高貴品質畫了出來,人們見他畫得好,許多有錢的人家,紛紛地到他那里買畫,連知縣都欣賞他畫的花。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由于他的畫賣得好,他的家境也漸漸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長大后,朝廷讓王冕當官,王冕執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覺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人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考到白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白胡子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五十歲才中狀元的范進由于高興過度發了瘋……而王冕他不求名利,不為財富所動,這是一般人無法控制的。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再次的告訴我長大后不能被金錢、名利所動,要為社會作出貢獻。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2
寒假期間,老師讓我們讀了《儒林外史》,我深受啟發。這是一部激勵人上進和批判科舉制度的好書,它讓我們看到了書中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和一些文人在科舉制度毒害下的悲慘命運。
開篇王冕的故事給我的印象比較深刻,可能我和他一樣也喜歡畫畫的緣故吧。故事發生在元朝末年,有一個叫王冕的人和他的母親日子過得很艱難,于是母親讓他去鄰居家放牛,鄰居同情王冕就收留了他。王冕就一邊放牛一邊不忘看書。有一天,王冕在放牛時看到了雨后美麗的荷花,特別想把它畫下來。于是,他托人去城里買畫筆和鉛粉,學畫荷花。開始的時候畫得不好,但畫了三個月以后,他畫的荷花已經栩栩如生了,然后他就靠賣畫賺錢奉養母親。這讓我想到“滴水穿石”的啟示,水能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滴穿石頭,也就是說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目標專一,持之以恒就以一定能做好。王冕出名后,有王爺請他做客,他不去,而是外出躲避。母親見他性情孤傲,做官可能會得罪人,便叫他千萬不能做官。后來時常有人傳說朝廷要征召王冕做官,王冕聽說后,趕忙收拾行李,連夜逃往會稽山,從此過著隱居的生活。這充分說明他討厭當時官場的黑暗。
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不用整天為生活煩惱,有長輩的關心,有這么多可愛的同學相伴,還有老師的諄諄教導,我還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3
這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說,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一樣表現。描述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咱們去領悟。相反,咱們在生活中學習并領悟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于鄉村的王冕,因家里沒錢,就去放牛。但他鐘愛讀書,因此每一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理解,他逃到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說明他厭惡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咱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實的事情告訴咱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4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杰出代表,它是清代的文人吳敬梓假托明代的故事,除了楔子時間為元末明初,正文是從明憲宗成化末年到神宗萬歷年間,內容是以封建科舉制度為大背景,相伴社會風俗習慣、人情冷暖、官場黑暗,展示了幾代儒林士人的命運浮沉。以幽默、詼諧、辛辣的語言藝術,把科舉制度以及科舉制度下狂熱的追尋者諷刺得淋漓盡致。
作者能寫出這么影響深遠的作品跟他大半生的人生經歷、體驗、感受無不有密切關系。吳敬梓是出身于一個科舉世家。曾祖父吳國對得過殿試第三名,俗稱的"探花";祖父一輩有得過殿試第二名,俗稱的"榜眼";其父親也為過學官。家族的科舉熱,對吳敬梓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習得經文,但不死讀書,從小就顯露了很好的才氣。隨著其母其父的先后故去,他的生活備陷困境,飽嘗了人世冷暖、世態炎涼,這一切都給了他更清醒的頭腦與更冷峻的認識去審視社會,在人生的艱難、坎坷中完成了這本飽含血淚的著作《儒林外史》。
在中國的封建科舉制度下影響了一句話:"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種觀念可謂是封建科舉制度下眾人不謀而合達成的共識。在《儒林外史》中,眾儒林士人獻盡嘴臉、花盡生命的耗費去追尋科舉,他們應試不是為了國家安危、人民幸福,而是"志"在功名富貴。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諷刺這群文人的同時,在開篇第一回的楔子中首先例舉了一個與他們截然不同的文人作比引出全書,此人便是有才學有機會做官卻不愿為官的王冕。王冕是有作為知識分子品格上的秉性,他的母親也曾交待:"我看見那些作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場!況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禍來,反為不美",王冕一生都忠于了自己的選擇以及母親的交待,后來隱居會稽山直到病去。
楔子中除了標舉王冕這個不受科舉制度牢籠的真正文士,還可以從一個配角身上看到其所散發出來的人情美,這個人便是老秦。當王冕還小時家庭困難到老秦家放牛,老秦并未以富壓貧,而是給他與他母親吃食,并且間或還有腌魚、臘肉給他;當王冕得罪了一縣之主,要遠離時,老秦道:"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漢身上,替你扶持便了"且取酒為其送行,送別的場景對老秦的描寫也突顯出濃濃的人情味兒,這樣寫到:"秦老手提一個小白燈籠,直送出村口,灑淚而別。秦老手拿燈籠,站著看著他走,走的望不著了,方才回去";等王冕歸來,看見母親康健如常,且其母又向他說了很多秦老的好處,可見在王冕離開的日子里,老秦的確幫他家照應了很多并且做得很好。在楔子,吳敬梓給我們呈現了一種與正文截然不同的人情美。無論是王冕的淡泊明智還是老秦濃濃的人情味兒,這都與丑態百出的儒林和官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儒林外史》一方面贊頌了少數人物對自我原則的堅持與人性的堅守,這是作者的理想寄寓所在;但更多的是另一方面對科舉制度的批判,對熱衷于八股取士的儒林志士們的嘲諷。作品的主要呈現是后者,例如正文中很精彩的"周進中舉"、"范進中舉"、"嚴監生的兩根燈草",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把人物的丑態諷刺得淋漓盡致,可又讓人覺得可悲可憐可嘆,不禁引人深思。
周進六十多歲還不曾中過學,其學生顧小舍都已中學后,他已無法再呆于顧老爺家教書,到了薛家集觀音庵里的學堂當起了先生,在梅三相的一番"老友與小友"與王舉人"雞、魚、鴨、肉,堆滿春臺。也不讓周進,自己坐著吃了,收下碗去。落后和尚送出周進的飯來,一碟老菜葉,一壺熱水。周進也吃了。""次早,天晴,王舉人洗臉,穿衣,拱手,上船去了。撒了一地的雞骨頭、鴨翅膀、魚刺、瓜子殼,周進昏頭昏腦,掃了一早晨。"在進學與未進學的對比之下,周進作為后者甘受著前者以及眾鄉紳的嘲諷與冷落。在他的根深蒂固的科舉觀念里進學與未進學就是有人的等級之分,所以他也甘受著覺得低人一等。后來他只好淪落到在省城替人記帳,當他路過貢院想進去去看看,卻因"這是相公們進的門"而不能進,當他懇求姊丈金有余用幾個小錢得以進去后,周進卻頭撞號板又是大哭,出盡丑相,同行人得知原委每人拿出銀子讓他納監進場,之后周進就順風順水一路高升。作者筆下的周進為了科舉而悲傷得要死,中學成為了他生活唯一的也是最高的目標與生存的依靠,從《儒林外史》中我們不難發現封建科舉制度不是在培養人才,而是在形成成群沒有生存能力的寄生蟲,如果科場不如意,那么謀生就陷入困境。周進的人生在拿銀子讓他納監進場之后就陡然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這種戲劇性的變化讓我們看我們看到科場的污濁,所謂的科舉選拔人才卻是那么可笑,在這可笑的背后是深深地對封建科舉制度的諷刺與批判。
"范進中舉"更是精彩之篇。范進二十歲開始應考,考了二十幾次,已是五十多歲還未中取。碰到了跟他同樣出身下層、同樣屢試不中的周學道,照顧了這位老童生,把他的卷子看了三遍之后才看懂,然后判他為第一名,讓他進了學。這其后比較精彩的是對胡屠戶的描寫,如他的語言"現世寶、窮鬼""凡事要立起個體統來。比如我這行事里都是些正經有臉面的人,又是你的長親,你怎敢在我們跟前妝大?若是家門口這些做田的,扒糞的,不過是平頭百姓,你若同他拱手作揖,平起平坐,這就是壞了學校規矩,連我臉上都無光了。你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范進對胡屠戶只是唯唯諾諾地應著,可以看出他作為一個讀書人卻并沒有作為知識分子的傲骨,有的只是性格上的逆來順受、怯懦麻木,可見封建科舉制度培養了一群怎樣的所謂的讀書人。過后,范進向胡屠戶借鄉試盤費,被胡屠戶一口啐在臉上,又被他"罵了個狗血噴頭",又是"尖嘴候腮",又是"瘌蛤蟆想吃天鵝肉"范進只好跟幾個同案商議,瞞著丈人,到城里鄉試,這次范進中了舉。而范進得知中舉后的表現,作者刻畫得可謂一絕,喜劇而又諷刺般的呈現了范進高興得發了瘋。這是范進熱衷功名的最好體現,在得知中舉后,他似乎把一生的歡喜都釋放了。
跑著、拍著、笑著,還踹在了塘里,弄得一身黃泥,真是喜瘋了,最后眾人只得出主意讓他平時最怕的老丈人來打他一巴掌,讓其口中痰吐出。這時的胡屠戶卻與先前的態度來了個180度轉彎,說是"我女婿,如今卻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當他不得以打了范進后,手早顫起來。在范進回去的途中胡屠戶見女婿衣裳的后襟滾皺了許多,一路低頭替他扯了幾十回,又是夸范進"這個賢婿,才學又高,品貌又好"。眾鄉紳也是先前的冷落與中舉后的又是祝賀恭維又是送東西。通過中舉前之后,作者對人物的對比塑造,我們可以看到世風的墮落,人與人之間的虛偽與勢利。描繪了病態社會里人情的庸俗,對封建科舉制度下的產物的盲目崇拜之情,封建等級觀念根深蒂固。但作者并未直接痛斥于語言,而是采用了婉轉、對比的手法,幽默、詼諧的語言藝術,中肯的諷刺了社會的弊病,科舉制度的毒害。
《儒林外史》在諸多如對官場的自動遠離與熱衷于科舉做官之人,中舉前后的貧富差距,窮則棄之,達則觀之的對比交錯中,作者把封建科舉制度和科舉制度下的狂熱追尋者與趨炎附勢、虛偽的人情諷刺得淋漓盡致,在不著聲色中表現了作者的愛與憎,崇高理想與污濁現實。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5
暑假讀書篇之二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書中的第一回,寫的就是王冕。乘著暑假大有時間可以自學課外知識之機,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書柜中借讀了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諸暨人,七歲喪父,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靠著母親為人做點針線掙點小錢和自己為人放牛維持生計。一個從小酷愛讀書的他,終因家里貧窮,而不能上學,于是,王冕一邊放牛一邊想方設法偷偷地跑去學堂站在窗外聽課,還用自己放牛積攢的一點小錢買來書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時候,看見河里鮮艷的荷花正盛開著,生來好學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種突發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筆畫出來,那該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點小錢,不買書了,只買一些鉛粉之類的物品,開始學畫荷花,功夫不負有心人,日子長了,他不僅畫得像了,還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種特有的高貴品質畫了出來,人們見他畫得好,許多有錢的人家,紛紛地到他那里買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由于他的畫賣得好,他的家境也漸漸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看了書中第一回王冕酷愛讀書,自學成才的事跡,使我感觸很深,也許因為我和王冕同是諸暨“老鄉”,心中便有了一種特有的親切感和自豪感,正因為這樣,書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從頭到尾,反來復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成才,想想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學習用品,只要向父母開一聲口,還不就是呼之即來,比比古人王冕小時候的生活條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種莫大的愧疚感。要說諸暨的“耕讀之家”,讀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歷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耕讀之家的典范,身為諸暨人的我,為何不能成為一個無愧于古人、無愧于王冕的耕讀之人呢?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6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這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能夠說,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幾個"學而優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圓如意,書中自有美嬌娘……"。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能夠廢寢忘食地讀書,能夠從黑發垂髫考到白發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么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王國維說得很好,讀書分為三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這是立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奮斗。"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錯了。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在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到達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不良",別無他用。清正廉潔的名言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渾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正因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一樣,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鱗角了。
幾百年后的這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7
《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是一部極具湘西文化的作品。湘西是一個和諧而又純凈的世界,在這樣一個桃花源式的世界里,沈從文先生為我們介紹了山城茶垌碼頭團總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與擺渡人外孫女翠翠的曲折愛情。這樣的一個故事,是由許多美麗的“錯誤”組成的,而這些美麗的“錯誤”幻化成一株株小草,造就了這一段美麗而凄涼的故事。
翠翠的身世似乎并不是那樣的美好,她沒有見過自己母親,她的一切關于母親的記憶是她的爺爺告訴她的。她的一生似乎都充斥著一種遺憾,一種說不出的失落感。翠翠從小與爺爺和黃狗相依為命,爺爺是個擺渡人,他們雖然不是過著富足的生活,但卻很充實。她的父母的相識相知看起來都似乎是一種遺憾,更是一種錯誤。父母的相繼離世,使她從小就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但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這樣的翠翠似乎更加純樸,更加善良。
她并沒有因為這個不完整的家庭而自暴自棄。“為人天真活潑,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和山頭黃鹿一樣,從不曾想到殘忍的事物,從不發愁,從不動氣。”這正是在大自然生活過的翠翠的真實寫照。一次美麗的錯誤誕生了一個美麗的人,而大自然又賦予了女主人公純樸、善良的性格。無疑,這一點為故事的發展埋下了伏筆。
故事從翠翠十三歲時的端午節開始,那是翠翠第一次知道“二老”,也是那個曲折故事的開始。那天翠翠在河邊焦急的等爺爺,“二老”與她正好相遇。然而他們的相遇沒有半點浪漫可言,反倒是“二老”被翠翠罵了一頓。這也正是湘西獨有的文化特色,一種純樸的湘西文化特點和兩人之間小小的誤解,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為這樣一個凄美的故事增添了一絲絲活潑的氛圍,也毫無矯情之意。沈先生以及其平淡的生活畫面作為兩人相遇的畫面,更顯現出濃郁的地方文化,更道出了湘西人們純樸的民風。
然而這個故事的發展,卻并不是像浪漫主義小說那般的讓兩位從相遇、相識、相知到最后的相愛,反倒是戲劇般的讓翠翠斷章取義的聽到了鄉坤太太們說“二老”與碾坊女兒的講親,一股醋意從這個5歲的女孩子心中猶然產生。“是煩惱嗎?不是;是憂愁嗎?不是;是快樂嗎?更不是!有什么值得她快樂呢?是生氣了吧?――是的,她仿佛覺得是在生一人的氣,又仿佛是在生自己的`氣。”文章中這種氛圍就是通過翠翠的心理,這樣呈現出來。或許,這正是翠翠從小因為母愛的缺失和母性的迸發,那種懵懂少女因為誤聽了鄉村中人們的談話而產生的心痛吧。
相信那種純樸的人性美對每個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吸引力吧!在渡溪和“逮鴨”的競中,大老天保和“二老”儺送都深深的被翠翠吸引,“二老”為了翠翠愿意放棄碾坊的女兒,大老愿意為了翠翠放棄原本可以擁有的美好的生活,卻在向翠翠提親時一次次被混沌不清的“馬路”、“車路”推辭中,也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著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后,決定都在月夜山崖上為翠翠唱“三年六個月”。在農歷十四的那個夜晚,“二老”儺送便在對溪的岸上為翠翠唱起了山歌。而翠翠誤以為是夢中靈魂幻化成美妙的歌聲,隨著旋律在夢中輕輕飄著,有復飛竄過對岸的懸崖半山腰去摘取那虎耳草。而爺爺卻以為是大老天保既走“車路”又走“馬路”。懵懂的翠翠在等待的季節里顏容雖沒有隨花朵的凋謝而凋落,卻因事后爺爺只字未提,而錯失了在現實中摘取虎耳草的機會。
翠翠的誤以為,爺爺的無心不提,雖然如水一樣淡薄,卻讓翠翠的幸福生涯因此而被耽擱。這樣的一個錯誤雖然是無心的,卻又一次讓母親的悲劇在翠翠身上重演。
故事寫到這里,其實就接近尾聲了。故事的結尾,以翠翠的悲劇愛情為結局,讓劇情既合乎情理又合乎道理,這樣的結尾給人一種遺憾的感覺。就像翠翠的出生,以一種遺憾開始,更以一種遺憾結束。
縱觀沈從文先生的一生,也是充滿了坎坷。沈先生是湘西人,鳳凰城墻外繞城而過的清澈河流,是他兒時的樂園,給予他無窮的享受。他與小伙伴在這里游水嬉戲,也常常在河灘上看見被處決犯人的尸體。這美與野蠻的奇異組合,都對沈從文后來的創作產生了強烈的影響。也使得邊城這篇文章成為了具有湘西特色的優秀之作。
“這個人也許再也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是邊城的結尾,這意味深長的句子,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一種遺憾,更是一種對于世事的無奈。這句話不僅僅概括了翠翠的曲折人生,更表現出了沈先生對于城市與農村存在“隔膜”的無奈。
邊城這一故事不僅僅講了翠翠曲折的一生,也讓我領略到了湘西獨有的文化特色和湘西特有的民俗民風。讓我體會到了湘西人的純樸,更是被翠翠這一形象的善良而感染。《邊城》是一篇優秀的作品,值得我們去仔細品讀。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8
自明朝建立之后,明太祖朱元璋就頒布了科舉錄取的規則: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用《四書》、《五經》、八股文作為考試內容。當晚,天上就出現了“貫索犯文昌”的奇觀。隨后,一百多個小星星向東南方向墜去。
貫索象征牢獄,文昌象征文運,古人以天比人,“貫索犯文昌”,預示文人有災,而后則是老天降下一伙星君維持文運。王冕不愧為奇才,縱觀《儒林外史》,的確與之相符……
科舉在明代的確危機四伏。文人為了參加科舉、中進士及第,不擇手段;而且文人只有寫八股文這一條做官的途徑,把其他的處世準則看輕了。于是,有些人不滿于此規章制度,走出了這個名叫“科舉”的怪圈,涌現出了一批可能當時被眾人所誤解的名士——
虞博士,淡泊名利,進士及第卻絲毫不留戀官場;杜少卿,樂善好施,看重道義,對官人們嗤之以鼻;鳳四老爹,為人行俠仗義……這樣的人比比皆是。雖然如此,但是有些人對他們并不理解,尤其是杜少卿,他曾被高大人批判為“杜家第一敗家子”、“專和和尚、道士、工匠、叫花子這些下等人來往,沒有一個正經朋友”甚至連杜少卿的父親這樣愛民如子的太守,也在他嘴里變了味兒:“呆子”、“不知道尊重上司,一心只想討好百姓,‘敦孝悌,勸桑農’之類古文里假大空的客套話經常掛在嘴邊上,惹得上司不高興,官也丟了。”為什么杜少卿讓高大人如此看不起?原因也是他親口說的:“杜少卿若有真才實學,就應該中舉當官,征辟算什么正道?”對,原因還是科舉!中舉,甚至進士及第,才能光宗耀祖,才能出人頭地,這才是當時民眾的普遍看法,書中就有證據:馬先生告誡匡超人“要以舉業為主”“人生在世,只有舉業可以出頭,沒了舉業,就一事無成”;魯編修教育女兒“要是八股文不好,沒有講究,不管你做什么東西,再好也都是野狐禪、邪門歪道!”所以,隨后該才女評價蘧公孫“誤了我的終生”也不足為奇了。科舉對當時的人真的很重要,“周進倒龍門”、“范進中舉”就是很好的證明。
既然科舉對當時的人如此重要,那么,咱們只要剖析一下科舉,就能知道該時間段的歷史潮流。科舉對外在的危害開篇就提到了,那么科舉自身有沒有毛病呢?答案是肯定的。批范進試卷的周進在書中的一段話:“原來他的文字得看好幾遍才能知道其中的妙處,可見世上的糊涂考官,不知屈了多少英才!”評價一針見血,充分地揭露了科舉自身的黑暗面。中舉可以出人頭地,那么還有別的方法嗎?書上有一段有趣的對話:景江蘭說:“你們所說的考科舉中進士,是為名,還是為利呢?”大家都說:“是為名。”景江蘭說:“趙爺雖然沒有中進士,但是外面的詩選上刻著他的名字,行遍天下,只怕比進士的名聲大得多呢!”眾人都笑了。讀到這兒,我也笑了。
不管從隨到清活了兩千多年的老壽星——科舉,對古人有多么深重的危害,那也都已經成為了歷史。但是,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史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希望現在的素質教育能早些完成,這既能幫助學子們脫離學習的苦海,也能幫助國家培養時代的棟梁!
坐在書桌旁,打開清秀的《儒林外史》,任憑書香溢滿整個院落。書香伴著我的思緒,輕輕地、自由地飛翔,擷一朵知識的彩云,牢牢地貼在心間。《儒林外史》,真的給了我很多,很多……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9
暑假的一天,媽媽拗不過我的軟磨硬泡,只好答應給我買了本我期待以久的《儒林外史》。一拿到書,我便迫不及待地看了起來。里面有一個王冕的故事很吸引人,看完這個故事后,我被王冕的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給震撼了。
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某縣鄉村有個人叫王冕,自幼喪父,母親把他送往鄰居秦老家放牛。一次,王冕正在放牛,忽然下起了大雨,不一會兒,雨便停了。雨后的樹葉象被水洗過一樣綠得可愛。湖里有十來朵荷花,荷葉上的水珠滾來滾去。看到這么美麗的景色,王冕心想:古人說‘人在畫中’果然不錯,我何不把荷花畫下來呢?從此,王冕便把放牛的工錢省下來,托人到城里買些顏料和紙,學畫荷花。王冕開始畫得不好,但是王冕并不灰心,堅持畫畫,大約過了兩三個月之后,王冕畫得荷花就象是剛從池里摘來的一樣,像極了。
看到這兒,我不禁想起了自己,以前我的意志很不堅定,做什么事都不能有始有終,堅持下來。就說前幾天吧,我制定了一張對我來說非常嚴格的計劃表,打算堅持到學期期末。結果不到兩天,我就想打退堂鼓了。我想,王冕之所以能把荷花畫得栩栩如生,是因為他遇到挫折、失敗不退縮,仍然堅持不懈。我終于明白了: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要輕言放棄,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0
這個學期,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它是作家吳敬梓的代表作。在這部小說里吳敬梓用諷刺的手法,描寫了封建社會讀書人對功名的追求,以及他們的生活狀況。書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動。有愛才如命的嚴監生;有苦讀詩書的鮑文璽;有打秋風的張鄉紳。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愛才如命的嚴監生。
嚴監生是一個家財萬貫,田地、房產、仆人眾多的財主,卻格外的“節約”。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買,有時候家中的孩子實在忍不住了就拿一兩錢買熟肉來給孩子解饞,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藥,還經常克扣仆人的工資。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臨死前的嚴監生》,記敘了嚴監生臨終前因燈盞點了兩莖燈草,伸著兩根指頭不斷氣,直到趙氏挑掉了一莖,才一命嗚呼的故事刻畫了愛財勝過生命的守財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慣這樣愛財如命的人。
像嚴監生舍不得點兩莖燈草的事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就沒有嗎?當然有。如我們不會在一間房子里同時打開兩盞燈,因為一盞就夠亮的了,又何必多開一盞呢?只是我們現代人將這樣的行為稱為節約。
其實在我看來,嚴監生的“勤儉節約”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經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這本就是一個浪費。現在的小孩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會給他們買很多,很貴的玩具,衣服也都是買名牌的,而且穿幾次就不要了。這多浪費啊!誰家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都是要辛苦掙,所以我們應該節約點,把錢花在該花的地,但節約并不等于吝嗇。
嚴監生的愛財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節約”值得我學習。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1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取勝,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美的風花雪月,對于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閑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于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后你就會發現里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于這點我很糾結,因為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借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接著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的干干凈凈,好像沒有發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系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運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接受啦。不過,這么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在展現蕓蕓眾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后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生,范進之類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大多數是那些市井無賴制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并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政治斗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斗角,確實通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非常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可以說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2
在五年級上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少年王冕”,它出自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這是一本古典長篇諷刺小說,正是我喜歡的書型之一,所以,我立即買了一本。果然名不虛傳,剛讀完兩三篇就讓我愛不釋手了。
書中的《范進中舉》一文,深深地吸引了我。它主要講述了范進在自己的持續努力及周進的幫助下,相繼中了相公與老爺的故事。54歲的范進在考相公時巧遇學識淵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學道周進。他一看范進的考卷非常生氣;二看,覺得還有玩味之處;三看,不禁拍案贊嘆“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進將范進錄為第一名,范進在54歲終于進學,做了相公!后來,他又瞞著老丈人胡屠戶去考鄉試,結果又高中舉人,但是出人意料的結果卻讓他喜極而瘋……
“范進中舉”這篇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八股科舉制度對古代文人的摧殘,《儒林外史》正是通過這樣一個個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當時殘酷的法律及統治者的腐敗無能與虛偽。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3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及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著潘三干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及潘三斷了聯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后,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著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系在一起,但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后,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及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后,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4
這學期,我讀過許多書,但是在這么多的書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記憶猶新,書中的故事一直讓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諷刺小說,他描寫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并通過用生動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會上的不好風氣,同時也揭露了當時反動統治的罪惡,還揭露了一些讀書人的卑鄙手段及作為,可以說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惡急的地步。
雖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講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講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蕭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為因為他小時候家里窮,上不起學,母親只得讓他去給鄰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況,便答應下來。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長大之后,他學會了畫荷花,才靠畫畫維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為窮人作畫。后來,有一位官府的人請他作畫,他猶豫再三,才勉強答應。……就是他這種孝順,懂事,潔身自好,不畏權貴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說:“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他這幾種品德不正是我們給學習的嗎?從小體諒母親及家庭的難處及細想,遇到困難時,應該堅強起來,不應該貪圖富貴,對那些無恥的人,應該敢于去職責教導。面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去幫助他們給予鼓勵及愛心給他們。正所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這本書十分精彩,我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也來讀讀這本書。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5
今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說,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嚴監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生一樣。而嚴監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出嚴監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于鄉村的王冕,因家里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說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實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教會了我要大方,不能貪小便宜。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6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助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著潘三干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馬上和潘三斷了聯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后,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著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己應該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己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系在一起,但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后,她憑自己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寫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后,我感觸萬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7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長典諷刺小說之一,它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敗黑暗的社會現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治的罪惡與虛偽.但讓我最感動的是其中《王冕的故事》。
元朝末年,有一個叫王冕的人,家住諸暨縣的鄉村里.在他七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她母親靠給別人做針線活來供他到村里的學堂讀書.一轉眼三年過去了,一天母親叫王冕不要讀書了,因為母親沒有錢給王冕繼續讀書了,所以讓他到秦老家放牛.王冕答應了.王冕第二天早晨放牛時看見,下過雨后的天氣,景觀十分美麗,就想把它畫下來.王冕于是拿著秦老給他的工錢,去買顏料,他畫畫十分認真,一畫就畫了三個月,等到十七歲時,他成了著名的畫家!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8
二十年前曾支離破碎地讀過幾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隨著時間的流失逐漸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細讀了這部優秀長篇諷刺小說,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起《儒林外史》,多數人可能沒有對《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國、水滸一類的書,是在人民群眾集體創作并廣泛流傳的基礎上由羅貫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這些書中的故事又被廣泛的搬到戲劇、電影的舞臺上,所以它有十分強的群眾基礎,提起書中的人物、故事情節都能談談自己的認識、見解。而《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自己的創作,是他在實際生活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的精品,是他獨特思想與藝術構思的產物。吳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書香門第,祖上幾輩都是科舉成名,得做高官。吳敬梓自幼讀書習文,對經史文章、詩詞歌賦無不精通,但對科舉考試和八股文毫無興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對科舉和八股的反對態度十分明確。書中第一回就通過王冕的話說:“這個法卻定的不好,將來讀書人既有此一條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在封建統治非常嚴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舉制度,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眾多讀書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無疑是那些被科舉八股毒害的人。這些人在名韁利索的牽引下現出的丑態,做出的丑事,讓人觸目驚心。如進了幾十年考場,后來僥幸考中又出盡洋相的周進、范進;獲得名利地位后就無惡不作的嚴大位;原本勤勞孝順、后來被名利與八股迷了心竅,做出種種劣跡的匡超人;為了當名人而冒名頂替四處行騙的牛浦;粗通文墨、在鄉村招搖撞騙的楊執中、權勿用;以招賢納才為榮、借以揚名卻屢次上當的婁氏公子;雖為女流卻熱衷八股的魯小姐等等。這些人物的表現,真實地反映了科舉制度對讀書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會的黑暗。
書中不僅刻畫了令人憎惡的反面形象,也樹立了許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莊紹光、遲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紹卿最為突出。杜紹卿才華超群,卻蔑視八股,仗義疏財,遷居南京后,寧愿過貧寒生活而不愿征召為官。《儒林外史》在寫發上也獨具一格,它雖是長篇小說,卻沒有貫穿全書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幾十年中出現的眾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來,既有交叉聯系,又獨立成章,富于變化。吳敬梓運用口語化、性格化的語言,同時適當吸收諺語、歇后語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點準確鮮明,精彩之處層出不窮。像王冕隱居、范進中舉、兩根燈草、人頭會等篇章,一直為人們稱道,廣為流傳。作為諷刺小說,吳敬梓不是簡單的直述自己對人物的好惡,進行諷刺或贊揚,而是通過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強烈反差、對比反襯、明贊暗斥或明貶實褒的手法,讓讀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19
那里的許多故事講述了清朝科舉制度腐敗、八股文考試弊端百出,能夠行賄,能夠冒名頂替,書中也有這樣的描述。當安東向升為安慶知府后,他到察院去考察童生時,看到那些童生有代筆的,有傳考卷的,有丟紙團、扔磚頭的,擠眉弄眼的,無所不為,甚至還有一個童生,借者出去方便的機會,走到土墻根前,竟把土墻挖了個洞,伸手要到外頭去接文章。這樣的環境能出什么樣的人才官吏,又怎樣能使清政府千秋萬代呢,那里體現出了清滅亡的實質漏洞。
在這本書中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孝子還是逆子,無論是升官者還是罷官者,無論是翰林學士還是侍讀,都寫得形象逼真,美丑可見。這本書的語言也是很有藝術的,經常三言兩語就使人物“窮形盡相”。沒有藝術的語言便不是文學,文學就應是語言藝術的寶塔。它的任何部位都應閃爍著語言藝術的光澤,《儒林外傳》全然到達了這一標準。這本書的藝術結構很獨創,沒有貫穿始終的事件,沒有貫穿始終的人物,但卻有貫穿始終的思想。用功名富貴引出不同的各類人物,借以否定了那時的科舉社會制度,并且批判了政府。
《儒林外史》不僅僅有豐富的深刻的思想,還有卓越獨特的藝術風格,通篇貫穿了“諷刺”藝術的技巧,它的諷刺藝術幾乎到達了超及古人,后無來者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喜歡這本書,它的語言藝術、文學藝術都是堪稱一流的。相信這本文學經典會一向傳承下去!
【儒林外史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9篇)】相關文章:
原則的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07-25
《守株待兔》的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07-21
草房子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1篇)07-21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范文(通用8篇)07-21
山居筆記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1篇)07-21
愛的教育讀后感范文(通用6篇)07-18
京瓷哲學的讀后感范文(通用7篇)07-08
《管理的常識》讀后感范文(通用5篇)07-07
簡愛初中的讀后感范文(通用10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