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精選8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老舍《小麻雀》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 篇1
《小麻雀》是老舍先生發表于1934年7月的一篇散文。文章講了一只受傷的小麻雀被貓咬傷和作者救這只小麻雀的經過。
我喜歡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老舍先生把動物的神態、動作描寫得非常細致、生動。文中使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小麻雀那雙“小黑豆眼”,描寫出小麻雀的驚恐、傷痛,也襯托出作者老舍先生的善良。
例如文中“小黑豆眼帶出點要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氣”、“它的眼帶出進退為難的神情”,寫出了失去翅膀的小麻雀不怕人,又不相信人,而又得依靠人的矛盾、委屈的.心情。
被貓抓住的小麻雀“那個預知生命危險的那個眼神。那個眼神與我的好心中間隔著一只小白貓”。“那兩個黑豆眼仿佛在我心內睜著呢。”寫出了小麻雀那種無助、可憐的表情,也寫出作者對它的同情。
從貓口脫險的小麻雀“那兩個黑眼珠!非常地黑,非常地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頂黑頂大地愣著”。寫出了小麻雀受到驚嚇后,在等待生或死。
文章的結尾也深深吸引著我,也讓我產生疑問,究竟小麻雀是死了還是活著?我想應該是還活著吧。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 篇2
我們開學講的第一課是《小麻雀》,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只不聽勸告的小麻雀掉在了一只大花貓面前,麻雀媽媽為了救它而失去了自己尾巴上的羽毛。通過預習、聽課和復習,我覺得小麻雀求知欲望強烈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這只小麻雀卻不聽勸告、自作聰明,所以才險些被大花貓吃掉。中國有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篇文章里的小麻雀就是一個很好的事實,我們從小長大,中間也有很多困難、挫折,但是,只有在實踐中鍛煉,才能更快成長。文中的小麻雀也有天真、無知的表現,但表現的更多的還是自以為是,在這里,這篇文章也印證了一句話:小孩子不聽勸告,自以為是是要吃虧的。雖然大家都知道小麻雀這樣做是不對的.,但是小麻雀的缺點依然在很多同學身上存在。我希望大家能改正自己的缺點,變得更加優秀!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 篇3
今天我拿到了五年級的語文書,預習了第一篇課文《小麻雀》。讀了這篇文章后,讓我從中得到了很深的感悟。
這篇文章主要寫了:有一只還沒有學會飛的小麻雀—普季克,它對外面的世界總是充滿了好奇,而且不管什么問題它都要問到底,而且還有些自作聰明,不聽媽媽的勸告。一天,小麻雀一不小心掉到了地上,恰好遇到一只大花貓正好蹲在那里,小麻雀驚慌失措。媽媽發現了,立即從樹上飛了下來,它把小麻雀推到一邊,渾身的毛豎起來,張大了嘴巴,雙眼直瞪著大花貓。它那兇猛的`樣子,讓大花貓感到吃驚。而小麻雀在這情急之下,出于自救的本能反應竟然飛了起來,逃脫了大花貓的魔爪。媽媽為了保護小麻雀,雖然也從大花貓爪下成功脫險,但尾巴上的毛還是被撲來的大花貓給咬下了。小麻雀為自己會飛而感到無比高興,但又為媽媽光禿禿的尾巴又感到心酸。
讀完這篇課文,我為麻雀媽媽的勇敢無畏的精神所感動!
它讓我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現實生活中的我同文中的小麻雀普季克有些性格類似,有時候對爸爸媽媽的批評、勸導不當回事,總覺得爸爸媽媽一天到晚嘮嘮叨叨。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體會到了要學會聆聽別人勸告,在生活、學習中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善于總結,讓自己從不懂到懂學會成長。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 篇4
雨后,院里來了個麻雀,剛長全了羽毛。它在院里跳,有時飛一下,不過是由地上飛到花盆沿上,或由花盆上飛下來。看它這么飛了兩三次,我看出來:它并不會飛得再高一些,它的左翅的幾根長翎擰在一處,有一根特別的長,似乎要脫落下來。我試著往前湊,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著我,小黑豆眼帶出點要親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氣。我想到了:這是個熟鳥,也許是自幼便養在籠中的。所以它不十分怕人。
可是它的左翅也許是被養著它的或別個孩子給扯壞,所以它愛人,又不完全信任。想到這個,我忽然的很難過。一個飛禽失去翅膀是多么可憐。這個小鳥離了人恐怕不會活,可是人又那么狠心,傷了它的翎羽。它被人毀壞了,而還想依靠人,多么可憐!它的眼帶出進退為難的神情,雖然只是那么個小而不美的小鳥,它的舉動與表情可露出極大的委屈與為難。它是要保全它那點生命,而不曉得如何是好。對它自己與人都沒有信心,而又愿找到些倚靠。它跳一跳,停一停,看著我,又不敢過來。
我想拿幾個飯粒誘它前來,又不敢離開,我怕小貓來撲它。可是小貓并沒在院里,我很快的跑進廚房,抓來了幾個飯粒。及至我回來,小鳥已不見了。我向外院跑去,小貓在影壁前的花盆旁蹲著呢。我忙去驅逐它,它只一撲,把小鳥擒住!被人養慣的小麻雀,連掙扎都不會,尾與爪在貓嘴旁搭拉著,和死去差不多。
瞧著小鳥,貓一頭跑進廚房,又一頭跑到西屋。我不敢緊追,怕它更咬緊了,可又不能不追。雖然看不見小鳥的頭部,我還沒忘了那個眼神。那個預知生命危險的眼神。那個眼神與我的好心中間隔著一只小白貓。來回跑了幾次,我不追了。追上也沒用了,我想,小鳥至少已半死了。貓又進了廚房,我楞了一會兒,趕緊的又追了去;那兩個黑豆眼仿佛在我心內睜著呢。進了廚房,貓在一條鐵筒——冬天升火通煙用的,春天拆下來便放在廚房的墻角——旁蹲著呢。小鳥已不見了。
鐵筒的下端未完全扣在地上,開著一個不小的縫兒小貓用腳往里探。我的希望回來了,小鳥沒死。小貓本來才四個來月大,還沒捉住過老鼠,或者還不會殺生,只是叼著小鳥玩一玩。正在這么想,小鳥,忽然出來了,貓倒像嚇了一跳,往后躲了躲。小鳥的樣子,我一眼便看清了,登時使我要閉上了眼。小鳥幾乎是蹲著,胸離地很近,像人害肚痛蹲在地上那樣。它身上并沒血。身子可似乎是蜷在一塊,非常的短。頭低著,小嘴指著地。
那兩個黑眼珠非常的黑,非常的大,不看什么,就那么頂黑頂大的楞著。它只有那么一點活氣,都在眼里,像是等著貓再撲它,它沒力量反抗或逃避;又像是等著貓赦免了它,或是來個救星。生與死都在這倆眼里,而并不是清醒的。它是胡涂了,昏迷了;不然為什么由鐵筒中出來呢?可是,雖然昏迷,到底有那么一點說不清的,生命根源的,希望。這個希望使它注視著地上,等著,等著生或死。它怕得非常的`忠誠,完全把自己交給了一線的希望,一點也不動。像把生命要從兩眼中流出,它不叫,不動。
小貓沒再撲它,只試著用小腳碰它。它隨著擊碰傾側,頭不動,眼不動,還呆呆的注視著地上。但求它能活著,它就決不反抗。可是并非全無勇氣,它是在貓的面前不動!我輕輕的過去,把貓抓住。將貓放在門外,小鳥還沒動。我雙手把它捧起來。它確是沒受了多大的傷,雖然胸上落了點毛。它看了我一眼!
我沒主意:把它放了吧,它準是死!養著它吧,家中沒有籠子。我捧著它好像世上一切生命都在我的掌中似的,我不知怎樣好。小鳥不動,蜷著身,兩眼還那么黑,等著!楞了好久,我把它捧到臥室里,放在桌子上,看著它,它又楞了半天,忽然頭向左右歪了歪,用它的黑眼飄了一下;又不動了,可是身子長出來一些,還低頭看著,似乎明白了點什么。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 篇5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篇文章,題目叫《麻雀》。這篇文章雖然不長,但內容很精彩,讓我感動,也讓我體會到了母愛。
這篇文章是外國作家屠格涅夫寫的。文章主要講了:作者和他的獵狗出去打獵,有一只剛出生的麻雀從巢里掉了下來,被獵狗發現了。然后,獵狗跑了過去。張著大嘴,想要飽餐一頓。突然,一只老麻雀從巢里飛了下來,像一塊石頭一樣擋在了小麻雀面前。顯然,那老麻雀是小麻雀的媽媽。我們都知道,在那小小的麻雀眼中,獵狗就是個龐然大物呀!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老麻雀為了保護孩子,展開雙翅,豎起了全身的羽毛,想要跟獵狗搏斗一番。這時,獵狗后退了一步——它害怕了!轉身跑回了主人身邊。
是什么力量能使一只小小的麻雀嚇退獵狗呢?是母愛的`力量!是這強烈的母愛嚇退了獵狗!這怎么不讓人感動呢?在生活中,我們的母親也給予了我們很多的愛,但可能方式不同。可能是為你買好吃的東西、好看的衣服。也可能是平時嚴格要求你,懷著一種“恨鐵不成鋼”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我相信,在遇到類似于小麻雀的事情時,我們的母親也會盡全力保護自己的孩子。但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跟大人發生爭執,甚至頂嘴,我們以后可得改掉這個壞習慣。我的媽媽也是這樣的好媽媽。她平常為我辛勤地操勞著,既要上班工作,下班又要買菜煮飯,晚上還要輔導我學習……當我身體不舒服時,她還要帶我上醫院打針吃藥,一刻都不離開。雖然十分辛苦,但她卻沒有一句怨言。 老麻雀為了拯救自己孩子的生命,寧愿自己冒著生命危險站在比他大數百倍的獵狗面前,這種精神何等偉大啊!我們的母親現在任勞任怨地照顧我們,難道不偉大嗎?所以,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長大以后回報父母,回報家庭!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 篇6
今天,我們學習了《小麻雀》這篇課文,這篇課文給我的感觸很深。《小麻雀》是前蘇聯著名作家高爾基的代表作。文章講述了一只還不會飛的小麻雀住在屋檐下那個窩里,他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這句話說明了小麻雀非常期待外面的世界合不合自己的心意。麻雀媽媽不斷的告誡他要小心,掉下去很危險,但是他不聽勸告,自作聰明,果然掉到窩邊的一只大花貓旁邊。
使我感受最深的'句子是:“樹為什么要搖來晃去呢?樹不搖,風就沒了從媽媽從樹上撲下來。她把普季克推到一邊,渾身的毛豎起來,張大了嘴巴,雙眼直瞪著大花貓。:”有只黃嘴小麻雀名叫普季克,住在屋檐下那個溫暖的窩里。他還不會飛只能拍打只翅膀,伸著脖子。往窩外東張西望,想快點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子,合不合自己的心意。”
這使我明白了,不能自作聰明,自以為是,要聽從父母的話,不然會吃虧的。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 篇7
喜歡老舍先生的《小麻雀》,源自于從小對小動物的喜愛,所以對它印象非常深刻。生活在田野、麥場、房頂、樹梢上的小麻雀,沒有華麗的外表,沒有美麗的羽毛,它們卻總是那么熱熱鬧鬧,嘰嘰喳喳,蹦蹦跳跳,活潑可愛,是一群生活在大自然里的快樂小鳥。但是,老舍先生卻呈現給我們一只受了傷、正在生死線上掙扎的可憐的小麻雀。這只小麻雀不僅牽動著老舍先生的心,也牽動著每一位讀者的心。“它跳一跳,可是又停住,看著我,小黑豆眼帶出點要親近我又不完全信任的神氣。”“它的眼帶出進退為難的神情,雖然只是那么個小而不美的小鳥,它的舉動與表情可露出極大的委屈與為難。”這幾句話的描寫一下子把讀者的心抓緊了,同情,愛憐,保護幼小的感情油然而生。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這個窗口讀者看到了小麻雀時時在變化著的復雜的內心世界,那“小黑豆似的眼睛”流露出對人的依賴和求助,文中先后多次描寫了小麻雀的眼神,這眼神中有為難,有委屈,有哀求,有驚嚇,有掙扎,有沉思,有等待,有勇氣,有堅強……真的佩服老舍先生,在這樣短短的一篇散文里,在這樣小小的`一只麻雀身上,讓讀者看到了一個弱小的生命在死亡的邊緣,如何戰勝恐懼,如何頑強的想要生存下去的精神。“我把它捧到臥室里,放在桌子上,看著它,它又楞了半天,忽然頭向左右歪了歪用它的黑眼睜了一下;又不動了,可是身子長出來一些,還低頭看著,似乎明白了點什么。”小麻雀或許明白了,環境是冷酷的,要使自己生存下去,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抗爭。這篇散文是老舍先生寫于30年代的作品,老舍先生自己曾這樣說過:“因為自幼受過苦,受過壓迫,愿意借題發揮,把心中怨氣發泄出來。……我只寫出我對他們(指受壓迫者)的同情,不敢也不能給他們指出出路。”的確,小麻雀代表了舊中國被損害、被侮辱的弱小者。小麻雀的內心活動,與剝削制度下受壓迫、受損害的人們在無法抗拒的災難中的心理狀態極為相似。在舊中國,有許許多多處于社會底層的“弱小者”,他們遭人欺凌,無力反抗,老舍先生看到了小麻雀的境遇后,“浮想聯翩”由“物”及“人”,見物生情,以物寫人,表達了自己同情弱小,關心被損害者命運的思想感情。每一次品讀它,都會有驚心動魄的感覺,但每一次都會更加體會到老舍先生創作這篇散文時的心情,那由同情而生的正義感,由救護小麻雀而增強的時代責任感。時過境遷,生活在和諧社會的我們,對那些不堪回首的歷史已經漸漸淡忘,再讀仍舊會打開你記憶的閘門,仍舊可以震撼你的心靈。
作為課文的《小麻雀》消失了,可是作為一篇堪稱經典的作品永遠不會消失,它經得起歲月的磨洗,一定會通過各種渠道繼續傳播,在不經意之間會與你相遇,從而讓你愛上它,被它感動,被它影響,既而把這感動傳遞給每一個人,相信不管是過了十年,或是二十年,甚至更久遠,老舍先生的《小麻雀》還是可以把你的心抓走,還是可以讓你為之動容!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 篇8
“啾,啾啾”,聽,這是什么聲音?原來呀,我們教室門口有兩只小麻雀,在這里安家呢!
教室門口天花板上,一塊僅幾厘米深的鐵皮,里面鋪點兒草、塑料泡沫等凌亂的東西,這便是它們的.家。它們總是在我們上課的時候,銜來草葉鋪窩或在操場上尋找食物。
可它們偏偏在這個不該筑窩的地方筑了窩,安了家。它們在我們上課時跳動著小巧的身軀,讓我們注意它,或許它要炫耀自己多么機靈,多么可愛呢!
的確是呀。你看他們活潑的、小巧玲瓏的身子一跳一跳,在我們上課時開演唱會,嘰嘰喳喳,讓我們非注意它不可。
幾個星期下來,麻雀夫婦便這樣生活下來。下課后,我還特意把面包渣放到窗臺上。第二天,卻發現面包渣不見了。一定是小麻雀吃了!啊,我更加喜歡它們了。每天當我們上課時,它們便在窗臺邊嘻戲,不時便到窩中休息一會兒。
它們雖然影響了我的學習,但我卻不忍心趕他們走,因為它們實在太可愛了!
【老舍《小麻雀》讀后感】相關文章:
小麻雀09-24
小麻雀07-17
小麻雀10-05
小麻雀09-21
小麻雀的故事08-15
小麻雀的故事09-16
懶惰的小麻雀09-15
小麻雀作文03-08
小麻雀流浪記08-17
小麻雀尋友記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