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范文(精選3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
匆匆歲月,事態人遷。早不知生我長我的故土,如今已變了一個嶄新又令我心疼的模樣。在《一個人的村莊》中主人公兒時對螞蟻的興趣,捉弄他們以來取樂。一個人獨自玩著自己的小天地,有時還忘了時間。
我想到了我可愛的家鄉,兒時的我也如主人公一樣,頑皮活潑,像對一切新事物充滿好奇的嬰兒,都想要去摸一摸,看一看,我時常和弟弟去門前堆起高高的小泥土山上玩,上面種滿了蔬菜,我便帶好小工具開始我的小天地,用車鈴半殼當小鍋,上面加點水,放點米,開始煮飯,火點燃了,發光的爍爍火花,便把我童真小小的心靈點燃了,開心的大笑起來,還不時的加火草,耐心的等待著,有時煙霧像頑皮的娃娃,揮索著我的雙眼想探個究竟。眼淚在眼眶里打轉,就是不肯掉下來,可隨而來的是一陣陣地笑聲,嘴里還不自覺地喃喃自語道:“你這煙,竟敢欺負我,真可惡。”可是仍在期待著快點煮熟好吃呀!可是,每每都失敗。可能是純真的心像沒有被污染的玻璃瓶,總是倔強的很,一定要成功不可。要是現在的大多數同我一樣的花季年齡的人,肯定經不起雨打風吹,早早就放棄了,覺得沒有什么意義了,呵呵!真有點可笑!
在《一個人的村莊》中,作者的家鄉山坡上,開滿五顏六色的花朵,像極了孩子的笑臉,可作者為什么說他活的太嚴肅了,這點我很不理解,這好不容易開一次的花朵,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對一個卑小生命的.歡迎和鼓勵。就像青青芳草讓我看到一生中那還未到來的美好前景。我何時不正是如此地想著?但當看到故鄉美麗的風景,油油的黃菜花,漲紅臉的西紅柿,努力攀巖的薔薇花……我笑了,發自由心對故土自然令人平靜安詳的環境所感動。現在我每天匆匆上學,放學,忙碌著,每天都像復讀機,重復著,何時注意過,認真觀察過這些最自然不過的事了。好像覺得他們存不存在無所謂,對我也沒什么影響。每每這樣想著,我的內心都感到很悲哀。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
這幾年我一直沉迷于余華的作品無法自拔,眼前不斷浮現出的各種悲傷畫面總使我淚流不止,完全使我身處一片死寂之潭。但最近被突然翻到的一本書吸引了注意力,那是一個我從未領略過的世界。
這本書是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
書中的村民都是一樣的勞動、一樣的窮、一樣的作息,村中整年都沒有特別厲害的人,也沒有特別重大的事。作者也時常扛著鐵锨閑逛,到處亂挖,累了就坐下來休息。晚上困了就自己蓋一間屋子睡下。用一下午的時間去觀察螞蟻搬家,花幾天時間去打探一個自己突然想起的名字,這些都是作者常干的事。
這本書中是一片真正平等的世界,作者沒有因為自己是人而看低別的生物,就像“我們喜慶的日子,如果有一只老鼠在哭泣,一只鳥在傷心流淚,我們的歡樂將是多么的孤獨和尷尬。”“馬肯定有它自己的事情,馬來到世上肯定不僅是給人拉拉車當當坐騎。”同時也有很多與其他動物的換位思考,從它們的角度去陳述“人把它們叫牲口,不知道它們把人叫啥。”“對于驢來說,你的一生無勝利可言,當然也不存在遺憾。”
這本書中所講述的事,沒有祥子那樣的坎坷,沒有保爾·柯察金的堅毅,沒有簡·愛的反抗,更沒有嚴監生的吝嗇與宋鋼的悲哀。那些在很多人眼里無聊透頂事,在這里又一次呈現。它呈現的好像是一張上了淡色的白紙,沒有別人筆下的井井有條或色彩分明對比明顯,但它很充實也不凌亂,沒有放過一個角落的為你展現出一幅淡淡的畫。用這種淡淡的畫向你講述作者感受中的村莊。畫中的紋理是一種新的舞動和排列,表達的就是一種新的事情、新的觀點。確實,又有多少人會去想“我是不是在一個地方生活得太久了?土地是不是已經煩我了?道路是否早就厭倦了我的腳印,雖然它還不至于拒絕我走路。”或者覺得一匹馬在某個黑暗角落盯你,它做了一輩子牲口,是不是后悔了,開始揣摩人。對于我,我喜歡這種想法,也喜歡這種思維方式。同為這世界上的生物為什么要分什么三類九等,高級動物、低級動物呢?為什么一定要主觀上去理解、去判定那些生物呢?它們再小也有自己的大腦,它們的大腦里又會有腦細胞,你有怎樣清楚它想的就一定簡單你想的就一定復雜?我為這種新的思維而著迷。
《一個人的村莊》里,作者也經常談起他的房子、鄰居們、村民們、牲口們,他津津樂道著那一堵墻,村里最“閑”的人,一棵老樹,一片麥子,一縷炊煙,偶然間碰到的.人,一只黑雞,一頭驢甚至是一陣風。再平常再無聊的事,他都會以一種平淡又引人入勝的詞句,將我留在他的文章里,聽著他講一個又一個平淡的故事。我喜歡那種感覺,是一種寧靜、緩慢的感覺讓你不急于去做什么,不用為滿天的工作而煩躁,內心很平靜,讓你身處焦躁的城市之外,在堆滿線條和色彩的畫卷中找到一片空白得以喘息。它不像余華寫的故事里那樣的跌宕起伏,相反它的故事是很平淡沒有波瀾的。
沒有波瀾,是另外一片天地,是我從未見過的,同時它也令我著迷,好像突然在天空中發現一顆發著微光光的星星,既迷人又黯然。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3
風總是在吹,夕陽總是在垂暮。
風卷起沙土,混入空氣,吸入黃沙梁鄉親們的身體里。說黃沙梁是沙,不如說沙是人們。黃沙,白面,老牛,夕陽中的輪廓漫步鄉土小路,這便是生活。
成長,離鄉,在長輩父母的目光中抹去背影。收拾行囊,遠去的人影遠去的故鄉。如同一場風,總要離開它的起點,只是終點在何方,誰又能說清呢?
每經過一處,都要卷走一些沙土,以掩蓋故鄉泥土的氣味。嘴上說著,我一點也不想家,用各式各樣華麗芬芳的泥土掩住故鄉的味道。又有誰知道心中暗自抓著那把故鄉的土哭了多少回。
多年之后返回故里,故里面貌一新。只是沙土依舊在飛揚,人們雖已老去卻依舊是原來的人們。再抓一把黃土,嗅嗅,用淚水與心將它濕潤,告訴天空你已經回來了。
也許你不認為作者寫此書的初衷,但在我看來做這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想念家鄉的離人。
黃沙梁是個再普通不過的地方,書中寫的是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從平凡的文字里,我能感受到一縷縷鄉愁在文字間洋溢開來。再也尋不回故鄉的實情實景,只能將身體埋身于記憶中,這相當于浸泡著淚水的`人生。
風總是在不停地趕著路,從不停息,從不回首經過之處。人如風。飄渺在天地間,不知何處可以停留。人如風,夾雜著記憶卻不能回首。也許不是不能,而是不堪。作為一股莫名的風,沒有資格也沒有臉面去面對過去。
記憶如沙土,無時無刻不纏繞著風,從不放手。它們逼迫著風流淚。風想拋去它們,但顯然不可能。沒有沙土的風是風嗎,沒有記憶的人是人嗎?
不知作者寫下這些小故事時,是否眼角模糊。馮四、韓老二、以及那條毛色不純的黑狗。他們中的哪位可以見到?他們中的誰的聲音能被聽見?再拾一把鄉土,聽見的只能是他們的離去,而非他們的笑聲。
朝陽已被夕陽取代。紅暈透過風,透過沙土,將紅映在土路上。少時的玩伴,禿頂的禿頂,老去的老去。皺紋,老年斑,彎曲的背影。站在沙土上,他們是幾十年前的少年少女,他們是鄉村的守護者,他們是這里的沙土。又一輪朝陽越過夕陽,他們是老一輩的子女,他們是未來的沙土。年輕人總是帶著朝氣改造鄉村,將沙土轉化為水泥,但老一輩人都知道,土路是最實在的。
揚起塵土,現代化的車輛與現代化的城市。年輕人們大興土木。鄉村,消失了。換來的是繁華的街道和不息的車輛。現代化的高樓大廈,和人們虛偽的笑容。
村莊中再也無人。因為村莊已不存在。記憶里的村莊,屬于每一個人,但只能有一個人。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4
零零散散地開始接觸這本書,每次有興趣地讀那么一小點,有一種很親切樸實的美,文字充滿了哲理和自然的純凈、安寧。睡前慢慢品讀,總是心神寧靜。喜歡這樣的文字,字字句句沉穩地撞擊人胸腔中的柔軟。喜歡這樣的人,生活在那樣一個村莊里的人。
在鋼鐵建筑中生活久了,就忘記了土屋里的純樸和快樂。淡淡的記憶,熟悉的風景,卻有著別樣的感情。其實不得不說作者是一個極其幸運的人,他的內心對土地的感情絕對是真誠的,然而也許正是這種對土地對鄉村的絕對真誠與信仰的原因,使他喪失了對土地對鄉村的批判性反思,沉湎于“一個人的村莊”里不能自拔。他對一切生物與植物的想象性的贊美,讓人在感動之余,也有一種懷疑:現實里的鄉村也是這樣美麗嗎?但是像他一樣的還有多少呢?在他的書中,我感受到的是一股鄉村中的氣息隨著卷軸的開合撲面而來。在漫卷的黃土細細狗吠聲聲的背后,我還能聽到一個善于思考的'靈魂在向我講述他對世間萬物的看法。在他的眼中,那狗、那牛、那馬、那驢,甚至是吸血的小蟲、一個直戳戳的榆木樁子也是有性有想的,他不辭勞苦地為黃沙梁里的牲口們的一舉一動添上了注解,也像是在為自己的人生記錄著些什么、對讀者交代著些什么。不老的黃沙梁里記載著的不僅是一個人逝去的青春,也是一個人積累了許久的智慧。這一切,有的是作者這一輩子最難忘的記憶吧,那些最純真的美好。
記得看寒風吹徹時,感觸挺深,總有一種心靈上受到很大震撼的感覺,觸動心底最柔軟的部分。寒風中有溫暖的氣息。他在用他的視角描寫一個鄉村,勾勒淳樸的鄉里氣息,刻畫樸實的村里生活,探索人、生命、自然之間的關系,用鄉里的人事物來映襯現實塵俗,諷刺人性的自大,批判人對其他生命的踐踏。看破紅塵對現實中熙攘人群來去匆匆卻終究走不出一輩子的悲憫。可能是我想的太多,可能這一切都不是這樣的吧……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里裝不下世界的全部。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刮著,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那么大的一個圈子走下來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本就不該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5
這本書寫的是詩化的鄉村生活。在如今這樣一個工業和城市文明高度發達的時代里,作者依然固執地把鄉村作為他靈魂和文筆的棲息之地。他懷著極大的熱情,以史官的姿態記錄下他的村莊和生活里瑣細的點點滴滴。那樣人間煙火的樸素溫暖,被包裹在不事雕琢的平實語言里在讀者面前流淌開來,不知不覺間已是沉浸其中而不自知。
包括這本書在內,作者的所有作品都在構建著一個作為世外桃源的鄉村。書中他竭力營建的黃沙梁村并非純凈無瑕的完美樂土,但是其純樸自然的美卻令人心驚。在那里人與其他生物有著奇特的、近乎平等的和諧,每個生命都有機會在陽光里自由地揮灑,即使它們之間照樣要有曠日持久的爭奪,有對這個貧瘠世界不滿足的索求。作者筆下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都是略顯原始的干凈簡單,他并不諱言村莊生活中的陰暗與欲望,然而他的文字卻讓人依然有能力懷抱對溫暖的信仰。
對于自然,作者的視角是謙卑的。他的文字仿佛就從中生長出來,還帶著陽光和泥土的味道。但是在這些文字的平靜下掩藏著不著痕跡的悲傷,或許它源自作者內省的態度和安靜的孤獨。以《一個人的村莊》為題,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孤獨彌漫全書,然而正是這樣的孤獨,注定了這本書的深度。孤獨時人們往往耽于思考,同時,進行思考的必要條件就是遠離塵囂的孤獨。在如今這個城市化與工業化一往無前的時代,作者的鄉村就是這滾滾洪流中的微小孤島,守候著這種罕見的.、空白而清醒的堅持。
書中的“我”,即全書的貫穿者和敘述者,一直以一個孤獨者的形象出現,試圖真正融入自然卻從未成功。這也難怪,畢竟每個生命都有著屬于自己的、不可理解不可抵達的悲喜。全書中“我”始終是一個閑散的游蕩者、村落生活的旁觀者,無為而又無奈,無畏而又無聊,淡看生活的無常。“我”并非通達智慧的哲人,只是時常思考的凡人。然而正是這樣的一個凡人引領起了整本書中對生命、對村莊、對許多哲學本原的終極思考,作者的敘事角度令人玩味。
“我”與文中的敘述雖密不可分卻始終存在著某種疏離感,這種疏離感就像“我”與自然界之間的疏離感,雖無限接近卻始終無法抵達。體現在閱讀過程中就是似乎站在云端之上看人間風雨變遷,雖痛可切膚但實際咫尺天涯,不能完全實現讀者與文本的融合。這也許是作者旁觀者的身份以及潔凈而有節制的敘述風格所造成的,卻也賦予了本書分外深厚的人文底蘊與思考空間,令讀者閱讀時感覺意猶未盡,掩卷后卻又感懷良久、恍如隔世,其興亡之感,令人一唱而三嘆。
關于村莊與傳統生活方式的生存狀況的作品近年來并不少見,同其他作者一樣,本書作者所能夠預想的村莊的未來是流散,是生與死永不停息的更替,是整體的遺忘與湮沒,在這一點上他并沒有盲目地樂觀。可是他依然不遺余力地完成著對于黃沙梁這個在他筆下重建的村莊的架構,也許他的建構就是為了拆散,他的尋找就是為了告別。本書最后部分以“家園荒蕪”為題,村落依稀,人事已非,草木背井離鄉,故土荒涼。在農村的未來走向尚不可知的今天,作者的村莊不過是萬木叢中一具遠年風干的標本,通過它,我們看見了那些草長蟲鳴的歲月,也聽盡了他這曲既是呼喚又是告別的挽歌。
讀《一個人的村莊》,需要安靜。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6
一個人的村莊,一個人的城,走在屬于他的路上,不急不忙,不慌不亂,經過這村也好,那村也罷,沒有目的地,心卻總是記掛著那歸屬的村莊。他說,對于黃沙梁,我或許看不深也看不透徹,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鄉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又道,當這個村莊局限我的一生時,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著整個人類。
過年時,發現街道能悄悄告訴我日子。晚上六、七點有著平日凌晨也見不到的安靜,潮濕的地面沒有忙碌的車輪匆匆濺起的水花,昏黃的路燈投下的光少了人影緩緩駐足的遮蓋。街邊的店鋪停下了喧鬧的.嘴,用整齊劃一的面貌面對匆匆經過卻不會再停留的一心回家的歸人,除下了笑臉逢迎,鐵拉門關住了一切喧囂。街道在輕聲說著:噓,快回家吧。除夕了。隨著耳邊畢畢剝剝聲此起彼伏,腳下鞭炮絢爛后的紅色殘骸愈來愈多,街道悄聲說:年的腳步遠了。但我卻想念起除夕的寧靜,即使有走在路上的人,也是歸心似箭,從沒有哪個時刻人們身上有如此深刻的家的標記。我想,這家的標記卻如此輕而易舉的銘刻在劉亮程的小小村莊里每個小小人物身上,馮四韓三,每個名字都有村莊的痕跡,每個故事都帶著村莊的純樸味道。
他給我呈現了一種不同的活法,一種不敢想的活法。沒有閱讀完全本,但僅僅是第一部分,所呈現的生活狀態都足以讓人羨慕。沒有紛爭,沒有漂泊,只有腳下踏踏實實的路,抬頭坦坦蕩蕩的光,固執愛著村莊的他。行走在他的文字中,他如一個導游,向你娓娓道來這村莊的每一點每一滴,他不暇思索就能道出這個村莊的每一樣事物背后故事,他用他的一生深入這個村莊,與這個村莊融為一體。或者說,他不只是一個了解這個村莊的人,而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可是后來之人又會記得誰,記得有你來過,這一樣事物曾有你的參與才到了如今這模樣,就如他說:你們走了。現在沒一個人認得你們,他們沒動任何干戈便占有了一切。他們是后人,哭喊著送走你們,把所有悲痛送給你們帶走。留下財富和歡樂,他們享用。/這已是別人的村莊。
我開始發現,我閱讀所劃的字句,都太過總結,讀而有味,思而無趣,思考若只是復制他人的思緒,就少了真正的感動,它流動于他文字間的麥香、蟲鳴、風呼,流動于他走過的路。我想,讀罷他的文章,會想起好好背起行囊,踏上他曾經過的路,可能他的腳步已如他所說:“我的腳印不會比一頭牛的蹄印更深更長久地留在大地上,很快我將從我走過的路上徹底失蹤。一旦我走出去幾十里地,誰也別想找到我。”但行在路上,走在體悟的道上,呼吸著像他那樣自由空氣,隨手記下此時生活和感受,哪怕不能如他那樣從此扎根在這村莊,也能一感自然的幸福。若人生能有此幸,也已無憾。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7
看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是繼沈從文和汪曾祺之后,我第一次看到當今中國作家如此具有靈性和才華的文字。他就是劉亮程。
劉亮程文字的美在于他的純粹,他的文字歌頌大自然,帶有純凈的詩意的美。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戰火和硝煙,看不到歌舞和繁華,只有村莊和河流,似乎一個人走在大地上,太陽照著你,風永遠吹著。
我想起了梭羅的《瓦爾登湖》,當代最有才華的浪漫主義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的時候,懷里揣著《圣經》和《康拉德小說遜,還有一本就是《瓦爾登湖》,海子把它當成命運之書。梭羅說:一億人中只有一個人活的詩意而神圣。只有讀過《瓦爾登湖》的人才會了解瓦爾登湖是多么的深邃純凈。我一直覺得,大師就象深邃純凈的湖泊。
一個優秀的抒情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永遠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征--永恒主題,那就是對某樣美好的事物的反復歌頌,很多詩人飽含深情的反復歌頌落葉和露珠。這一切來源于熱愛。
劉亮程作品的永恒主題就是村莊。他筆下的村莊,似乎賦予了生命,我想,身臨其境也不過如此吧。他文字敘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村莊本身。
村莊生活是很苦的,我去過很多村莊,一般都是看到他們的貧窮和落后,還有漫天飛揚的黃土。我到達村莊之后想念城市的精致物質生活,我在城市想念村莊的安靜和安寧,還有清新空氣。
如果讓我當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我是不會去的。我寧愿在城市之中當個平庸的小職員,隨波逐流。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缺乏的,是一顆感恩的心,是一顆詩意的,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我所欠缺的,正是劉亮程作品中所表達的。
這是我的生活么?每天在物欲橫流的都市中心力交瘁的廝殺。無法擁有那種簡簡單單的生活。記得自己十六七歲的時候,離大自然是很接近的,一場雨或者一場雪,都能使我感動。記不清上一次在雨中飛奔是什么時候了,似乎很多年以前,上個世紀吧。真的那么久了?我從十七歲開始蒼老。現在無論看雨還是看雪都沒有最初的心境了。雨雪不會再給我帶來任何的感動。我失去了很多,還有那份簡簡單單的快樂。
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是屬于他自己的,他靜靜的講述著自己的生活,講述著自己的美學理念,講述著自己的理想生活和思想境界。而我,在世界上一個微小角落生活著的人,只能從心里無比向往。
這發現,使我深深的悲哀。
海德格爾說:人,詩意的安居。
海子說: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如果能夠,我真的愿意每天面對著暮色蒼茫的水面。快樂的度過每一天。我也喜歡看,可我寫不出如此優美的評論。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8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清流。
對于一般人來說,黃沙梁只是一片沒有歷史、無人問津的荒野,而對于劉亮程來說,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片安謐的凈土,一個屬于他的村莊。
翻開清新淡雅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干凈、純粹的文字。在劉亮程的眼中,一切的花草樹木、風雷雨電,大到整個村莊,小到一只小蟲都是有靈性的存在,在他的筆下,一只狗不求回報的為人服務,一只鳥孤獨沙啞地鳴叫然后盤旋離去,仿佛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在人所不知道的領域,慢慢滋長起來。
在這些原生純樸的文字里,你可以讀到一種特別的寂寞。是走或留、是喜或愁,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刮著,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擋住時間的流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柔軟的皺紋,是劉亮程,是我,也是這世上的所有人。
“狗一老,再無人謀它脫毛的皮,更無人敢問津它多病的肉體,這時的狗很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沒有辦法,只好撒手,交給時間和命。”“許多事情都一樣,開始干的人很多,到了最后,便成了某一個人的。”“所謂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時間完了,但這件事物還在。時間再沒有時間。”
劉亮程的文字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僅在于他那原生態到近乎飄渺的描寫風格,還在于它所透露出的對大自然深邃的思考和深刻的領悟。是的,生活在如此偏僻的一片荒地上的人無疑是寂寞的,可是他卻沒因此自暴自棄,而是用自己細膩寬廣的胸襟包容和發現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并樂在其中,寂寞對于他是一種享受,是萬物的.饋贈。
在他一個人的村莊中,一切都是平等的。改變一只麻雀的方向可能是一件大事情,人有時候也可以稍稍通一點驢性。樹的一生本來就要比人遭受更多的風雨,一條路也擁有生命的伊始與終結,甚至連被這個村莊呼進呼出的空氣,也都是有生命的。人生活在這里,不單單是一個索取者,還要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做整個大的輪回中的一小環,不奢求什么,也不抱怨什么,欣賞著這個因自己而改變了些許的村莊,也欣賞著村莊改變了自己的地方。
他的村莊,就好像就是濃濃濃濃的陽光下,一個小土房,幾條看家的狗,幾個老鄰居,自家的畜牲,門前的路,路旁的花,花旁的樹……連帶上自己也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然后把它們寫下來,關于這個村莊的生生死死,幸福與不幸。
享受這種寂寞是專屬于劉亮程的幸福。讀完他的文字后,在我的心底里的某個安靜的角落,貌似有什么東西,正在默默地生長,成熟,衰老,甚至死亡。在那里,我仿佛聽見了流水的聲音,風吹過的聲音還有落葉的聲音。那像是一段悠揚綿長的音樂,緩緩地演奏著,很纏綿,耐人尋味;那又像是一段人生的音樂,明明很長卻又仿佛很短很短。如黑暗永恒的鎮魂歌,繞梁三日不絕如縷;又如蟄伏一冬破土而出的生命,在經歷了死亡的黑夜后展開了希望的羽翼。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9
在許多人眼中,鄉村是貧窮落后、臟亂不堪的,而劉亮程筆下的村莊,彰顯著勃勃生機,洋溢著平和與閑適之美。
初讀這本書的時候有點茫然,看不懂讀者要表達的意思,有時候甚至覺得有點語無倫次,看得"丈二的和尚摸不著頭腦"。讀著讀著牽出了我深深的鄉愁,對于生我養我的村莊,無論離開了多久,那里依然是我的根,由于剛回家探親回來,思緒還未完全回到現實中來。讀了此書使得人心更靜、鄉情更濃、思念更切。
書中很少寫到人,偶有提及,也不過是旁觀而已,使得這份從容與和諧,因為缺乏人的溫暖,而透著孤獨與荒涼。即使如此,他依然不舍得離開這片土地,對遠在他鄉奔波的我來說,村莊里有我美好的回憶,那里的物自然和諧,那里的人熱情慷慨,相比作者來說在村莊我有著甚于他的幸福。
劉亮程文字的美在于他的純粹,他的文字歌頌大自然,帶有純凈的詩意的美。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戰火和硝煙,看不到歌舞和繁華,只有村莊和河流,似乎一個人走在大地上,太陽照著你,風永遠吹著。
村莊生活是苦的,也是甜的,我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深深的懂得農民的艱辛與無奈,那時候我們就無比羨慕生活在都市里人兒,向往著他們光鮮亮麗的生活。等我們長大了,一腳踏進繁華都市以后,與我們想象的生活大相徑庭,此時的我無比想念村莊的安靜和安寧,還有清新的空氣,然而為了生活中的無可奈何,我們依然在遠方奔波,做不到作者那種隱于世的豁達,尤其是在遠在他鄉讀這本書的時候,寂寞孤獨之感常常催人淚下。
《最美還是我們新疆》這首歌被無數的新疆朋友所熟知,無論他們走向何方,這里依然是他們最大的牽掛。就在暴恐份子張狂破壞他們家園的時候,無數的仁人志士即使遠在他方,他們也通過各種渠道來發聲亮劍,共同維護美好家園。這就是"家"的力量。
我來到新疆已有四年多的光景,我作為一名"三支一扶"志愿者來到新疆,起初我以為我要去的團場是貧困而又雜亂的,住土坯房,每晚與老鼠共眠,落腳之后發現這的優雅舒適遠超我的想象。爾后輾轉考取鄉上的公務員,這里有寬敞明亮的辦公樓,有溫馨舒適的干部周轉房,有著整齊如一的安居富民房,還有人人向往的大別墅……談起來疆之前心中所想的新疆與現實中的新疆不自覺的自己就成了話癆,如果讓百姓去談新疆變化那更是數不勝數。
在劉亮程這些原生純樸的文字里,你可以讀到一種特別的寂寞。是走或留、是喜或愁,年復一年,是這世界改變了我還是我改變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仍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猶豫豫的留了下來,是劉亮程,是我,也是這世上的所有人。
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向我們展現了他兒時生活在黃沙梁的許多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村里的人和牲口,花草樹木,甚至幾只小蟲與老鼠間,也走進了我們的視野。儼然一個多彩的鄉村大世界。
劉亮程的文章,并不那么華麗,也沒有過多的修飾,散發著濃濃的鄉土氣息。簡簡單單的文字里還透著各種各樣的.人生哲理。我的心仿佛也跟著作者,來到了黃沙梁,隨他一起看那里的生老病死、春耕秋收;隨他一起聽鳥的耳語、蟲的呢喃。他告訴我們,懷著感激之心看這萬物,你會發現這世界的美麗。
書中這樣寫道:"靠近我的兩朵(花),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也禁不住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作者對一朵花露出笑容,為一片新葉歡欣激動,這是多么美好的事。
在如今快節奏的繁忙生活中,人心變的較為浮躁不安,這時候讀一讀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他那樸素的語言和濃濃的戀鄉情緒,深深的打動了我的心靈。在心情煩躁時不妨找一個僻靜的角落讀一讀這本書,偶爾閉上雙眼靜悄悄的呆在劉亮程的身邊以劉亮程的角度去看黃沙梁,而我們看到的畫面中多了一個人,那就是作者劉亮程,這時候的我們就像書中所說"我在偷窺馮四時,肯定有很多雙眼睛已暗暗觀察了我很多年"。這種視覺角度猶如觀看"戲中戲"給人以更加奇妙的新鮮感。在品嘗寂寞的同時,尋找讀書的樂趣。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0
你說:“很多年前我們都在的時候,我們開始了等候。那時我們似乎已經知道,日后能夠等候我們的,依舊是靜坐在那些永遠一樣的黃昏里,一動不動的我們自己。”
黃沙梁,風起了。
你寫眾狗狺狺的夜晚,寂靜飄遠中一條冥然入睡的老狗來回的走動,眼中浮現出人們多年前的陳事舊影。你寫人們全朝某個地方飛奔,你像是被遺棄似的落在后頭,而你仍慢悠悠地走。你寫當一切已成結局,時間改變了黃沙梁和你,老掉的一代人在黃昏中感嘆歲月流逝、滄桑巨變。你寫你的孤獨和鄉愁,寫你的永恒的心和黃昏。你的孤獨像長星照耀十三個州府,你的鄉愁像永遠年輕的人的熱淚。你的永恒的心是荒涼,你的`黃昏是心上的永恒。
你是,是一個在心中的故土上,大雪紛飛的人——
黃沙梁,風吹啊吹,吹散故土的風藏在夢中。
寒風吹徹,爐火須臾間變得蒼白。紛紛揚揚的雪飄進你經歷過的歲月里,遠在冬天以外的地方也躲不過這場荒野一般的疼,即使那個黃昏似乎并不比以往要寒冷。這風,是你自以為溫暖火熱的從未被寒冷浸入的內心深處襲來的。你突然意識到,再厚的棉衣也無法抵御寒風,生命的冬天已經到來。
你是,是不為人知的,每一個孤獨的瞬息——
黃沙梁,風停了。
是走或留,是喜或愁,一個人的村莊是你的半生。你說,人心中的荒草,不是手中的這把鋤頭就能除掉的。抬手摸摸自己粗糙的面頰,落不盡的黃沙猛的撲來。人在兜兜轉轉中失去了耐心,在跌跌撞撞中磨掉了熱情,躊躇地回到原地卻發現早已不是殘夢中的村莊。誰曾意氣風發地離開,誰又滿目酸澀地回來。人們都想要擋住時光的流逝,卻只能在看見自己比熄滅還要寂靜的一場燃燒后熄滅。而你,不知為何逃出了火堆,幸運而孤單地朽掉,被故土掩埋。你好似從沒有回答過世界,只因黃沙梁它沒有答案。你的心在尖利的黃沙中,徘徊不定,最終停在了黃昏前。
你是,是一揮手就成風,是一轉身就成故土的眷戀——
歸期九月,故土已老,黃昏已然蒼蒼。也許,你的孤獨就是:
“黃昏時,等人來敲門。而敲門的人走錯了時間,也在等黃昏。”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1
《一個人的村莊》的作者是劉亮程,他出生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的一個小村莊,他種過地,當過管理員。在勞動之余寫點文章。他被譽為“20世紀中國最后一位散文家”,這本《一個人的村莊》散文集,寫的就是他生活過的村子里的.故事。
他的文章不華麗,也沒有很多的修飾。他充斥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向我們敘述了他生活過的黃沙梁,村里的牲口,花草樹木、小蟲和老鼠。把一個多姿多彩的鄉村世界展現在我們面前。
其中我有一段描寫花朵笑的讓我印象深刻。他是這樣寫的“靠近我的兩朵,一朵面朝我張開薄薄的粉紅花瓣似有吟笑聲入耳。另一朵則扭頭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顏。我也禁不住笑了起來,先是微笑,繼而哈哈大笑。”他用了擬人的描寫方法,寫出了花笑的不同姿態,他們的笑是為新葉的長出而歡欣激動,這是一件多么讓人感到愉快的事情。
他用這簡單的文字,揭示了各種各樣的人生哲理,我隨著他的文字和他一起看著小村莊的春耕秋收,隨著他一起聽鳥語蟲鳴。他還告訴我,要懷著感恩的心去看待這個世界,這樣你就會發現這世界的美麗。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2
最近我讀了一本新書名叫一個人的村莊,它是一本具有80篇美篇的散文集,作者劉亮程通過細膩得描寫,讓我們展示了他生活在許多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大多是村里的人和草,花草樹木,甚至幾只小蟲與老鼠也走進了我們的視野,然一個多彩的鄉村大世界。
劉亮程的那么多文章,并不那么華麗,也并不那么修,散發著濃濃的鄉士氣息,簡簡單單的`文字,還湊著各種各樣的人生哲理,我的仿佛也跟著作者來到了黃沙梁,陪他一起看那里的。生老病死故事,隨他一起看那里的耳語蟲的嗯菜,他告訴我們,懷著感激的心,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的美麗。
一個人的村莊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這一句靠近。我的兩朵花,一朵是一有吟吟,笑聲入耳,另一組則是扭頭抽面。仍不能遮住笑顏,也不奈不住笑了起來,對一朵花露出笑容,為一片新葉歡然激動,多么好的故事。
一個人的村莊沒有華麗的色,一沒有渲染的外表,只有普負責語言和濃厚的鄉情。情緒卻打動了我的心靈,雙手捧著這本書,心情享受他喪,仿佛有一罐麥香四遠,而今緩緩都送來了。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3
劉亮程這個名字在幾個月前走進了我的生命。他的文字并不華麗,卻素淡明澈,就像展現博大與深遠的可能是一顆樸素細微的心靈,那些存在于角落不被人留意的瑣屑事物可能隱藏著生命的全部意義。我從劉亮程的文字里看見的是一個普通人對鄉村執著的守望與捍衛,以及悟透人生背后的悲涼。
劉亮程的散文并不多,令他真正聲名遠播的是他那本《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囊括了他八年的光陰,文字里沉淀著愛、恨以及對生命的思考。我透過時間的風看見他那顆飽經風霜、傷痕累累卻依舊澄澈素淡的心靈。
“任何一棵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樹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蟲的鳴叫都是人的鳴叫。”
劉亮程幾乎所有的散文都是圍繞著同一個村莊——黃沙梁。你或許說,用四十萬字描述一個村莊,是否會顯得無趣?但是足夠深沉的愛是在重疊的文字中體現的。他長久地住在那里,從出生到成長,像一棵倔強堅韌的樹。現實中的村莊曾經是他的全部,即使后來他搬離了村莊,那里的記憶依然是他賴以生存的東西。他默默地生在黃昏里,看著夕陽很快滑過一排排平整高矮的土墻,停留在那堵裂著一條斜縫泥皮脫落的土墻上。他思索他的父輩,思索人生。他知道一個老人彌留世間的漫長時光,知道黑夜里哪顆星星最亮,知道那個等候的老人不過是擔心他迷路,知道那顆最亮的星星其實就是家里的燈光。后來他走了,帶著所有的回憶與不舍;后來,他又回去了,帶著迷惑與悲涼。他看見土墻在時間里崩塌;看見鐮刀似的村子冒出的煙,在空中形成一把巨大的鐮刀割倒了數百個秋天。他也看見田野青了黃,黃了青;多少人一如既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是眉眼生疏。他驀然意識到這已是別人的村莊,但它卻依舊是他的村莊。
后來,他在《今生今世的證據》里提到他忘記了回眸。其實,他回望了,只是卻找不到那些被現實摧毀了的以往。他在現實里失望,但他依然在另一個世界守望著他的村莊。他在《城市牛哞》中說到的那一把牛糞,不過是一種寄托。他對著一卡車運來的牛流露出的憐憫里糅雜著悲劇與喜劇,還有一種因天真無知而愈顯悲壯的集體命運。在他的文章里,到處是城市生活對自然生命的剝奪與鄉村自然和諧的強烈對比。當村莊彰顯出愈漸被城市同化的命運的時候,劉亮程仍固執地守望并捍衛他的村莊,不管是真實存在的那個,還是心中的那一個。他總是以那個生在黃昏里的背影為形象活在自己的'村莊里,眺望遠方。在他的村莊里,每棵草、每棵樹、每粒蟲的價值都和人等同。佛語:“眾生平等。”其實也是劉亮程的希望與所捍衛的東西。
“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過冬。”
人的悲劇性在于,我們永遠孤獨。在寒風吹徹里,劉亮程提出這個觀點。
不管多么親近,我們始終不能合二為一,這就暗示著我們總有一天要獨自一個人面對整個世界。那時,最溫暖的爐火也融化不了你生命里的那場大雪。而這一感覺,在我們漸漸老去之時慢慢放大。我們起初不明白別人的傷痛;待到我們活到那個年紀,才發現,縱使我們當時明白了,卻也無能為力。就像龍應臺所說:“有些路總要一個人走。”我們生命里的那場大雪,總要我們一個人度過。人的另一個悲劇在于:即使我們永遠孤單,卻依然希望有一個家,一直在等一些人。而有那么一場風,它吹過我們之時,我們騰空想飛起來,我們確實飛起來了,但是等到風停了,我們回望,卻找不到家的方向。曠野無垠,知道回家時家卻已失了蹤影。我們忽然飛不起來了,我們開始一步步回家,在這過程中我們一步步長大。風改變了我們的一生,我們卻不知道風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一生。我們在風中出生,長大,然后死去,風卻還沒有停。而那些我們一心想見、一心想等的人也未歸來。他們以我們相見的第一面停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直至我們死去,再未出現過,卻以一面改變了我們的一生。
“我死了,我的軀體應該像一根木頭留在村里。多少年后我轉世回來,他還結結實實,擔在誰家的圈棚、房頂上,或作為拴牛樁栽在院子。他古怪地橫掃指著的地方,是誰家廢棄經年的院子,門樓不見,墻垣塌斜。”
死是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而我們一直在逃避。劉亮程在很多篇章里提到了人的疾病、衰老與死亡。他敏感地注意到一棵樹木的死去,一間房屋的倒塌,一匹馬的走失,以及一條老狗的最后時光。這些事物的消失是他對死亡的體會,生命必將死亡是人的悲劇之一。我們可以理性地談及死亡,但當時間殘忍地把死亡放在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真的可以無畏么?我不知道當劉亮程看見自家墓地中的青冢一座座壘砌的時候,內心是無奈還是悲傷。但我知道,當他可以平緩談及死亡這個話題的時候,他已經超過了當代的一些作家。一個人二三十歲在路上奔走,四十歲勞動,五十歲便坐在墻根曬太陽,六十歲給棺材油上紅漆,七十歲便不再出門,開始適應死亡。再后來,喪事變喜事,對死亡的慶典像一場婚禮。多年后的自己不過像秋風里的作物,收獲之時,成了那最后的一茬。時光果然殘忍,歲月流逝之后,終點終是那場鋪天蓋地的盛大的死亡。逃不出,躲不過。不再有人記得你,沒有人知道你改變了什么。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幫了時間的忙,你是在時光里老的。
在劉亮程的文章里,你看見一個村莊的歷史,其實也是人類歷史的必然。就像從一滴水中可以看見大海,我透過文字看見了世界。
他寫盡了幽微與陰暗,闡述的是人類背后的悲涼。我們忽然覺得冷,又仿佛看見了光,油然而生的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的悲愴。
我們一生都在構建自己的村莊,用我們一生中最早看見的天空、星辰,最早領略的陽光、雨露和風,最初認識的那些人、花朵和事物。我相信每個人的村莊都不同;但劉亮程的村莊,彌漫著風沙,有徹骨的寒風,卻彌留著最澄澈的天空與眼眸。
我知道,一代人一過,天上就會落下一層土,把該埋的埋掉一些。下一茬人在塵土上生活,不必知道腳下踩著什么。落下的土夠麥子扎根,把土豆埋牢,卻除了埋人。我們不輕易挖土,因為那是老城死去的部分,已然成為根。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4
劉亮程素有農民作家之稱,前半生作為一個徹徹底底的農民,寫作也許只是他的副業。讀了他的散文集《一個人的村莊之后》,鄉土氣息迎面撲來,仿佛在這浮躁的社會中看到一塊綠洲,讓人眼前一亮。
作者從各個角度來描寫村莊,寫作的對象包括村子里的居民,牲畜,植物,野外的動物以及村子里發生的各種事情。整本書沒有任何華麗的辭藻和高深的思想做包裝,僅展現了作者對生命的原始體驗和本質的回歸。通過這些散文,作者打開了我們村莊的記憶,平淡而又單調的村莊生活,生命在其中慢慢的流逝,村莊的.居民接受了這一切,沒有燈紅酒綠,沒有抱怨,沒有鄉愁,沒有苦難,沒有悲傷,只有一絲溫暖和無奈。換一個視角,也許我們更能體驗到生命的真諦。就像作者描寫的那樣:“他過著一生中又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擺在眼前的活,還和昨天一樣多、一樣重,也一樣輕松。生活就是這樣,并不因為你生活了多少年日子就會變得好過。農活更是如此,不是你干掉一件它就會少一件。活是干不完的,你只有慢慢地干著活把自己的一生消磨完。”
這本散文集是劉亮程一個人的史詩。他的成長記憶都濃縮在這一段段的文字里。在描述狗馬蟲螞蟻牛人麥子風樹田這些村莊里的組成部分時,透露著生命的對生命流逝的無奈和淡淡的憂傷。人總會老去,村子也終歸會荒蕪,村口的麥田,高高升起的炊煙,被風吹彎的老樹都會消失。但是作者留下的這段樸素的鄉土記憶,會保留在文字里長存。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5
2月,終于將這本書完整看了一遍,春風文藝出版社2014年重印,特別提到出版社,是因為出版社排版樸實、用紙節約。
作者童年生活在老皇渠村,父親死后隨著母親改嫁來到黃沙梁村生活,在黃沙梁村渡過了少年時期,青年后進城。曾經歷了農村到城市(鎮)生活的人,應該對文中“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路”這句話多少能夠理解一點,或者說鄉愁是一個人面對生他長他的故土、馴服他的村莊,卻再也回不去的悲傷。
但整本書讀下來更大的感受是迷糊——那種進入別人夢境的迷糊,能感受到部分所思所想,但畢竟是別人一場實實在在的大夢。既是大夢,那么偶爾的夢醒就顯得格外清晰。
如果理解為一個丨人的村莊,是講述一群被土地囿住的村民,在一個小地方生根,與莊稼一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被衣食住行這些基本需求推動著前行,如一條山澗匯入河流,奔向大海,是一條不歸之途,又如村莊內外的泥土,最終還是塵歸塵土歸土。
而有的山澗小溪甚至大河,流著流著就停住了腳步,作者七歲時就體會到了人生的無常——生父死在了老皇渠村的河灣里,他在《兩個村子》這篇中自述“我一直刻骨銘心的記著,我們到達黃沙梁村的那個夜晚,每個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似乎我從那一刻開始,突然懂得了記事。”
開始記事,如同反季的小苗出了暖房,提前進入了四季輪替,意味著知道了人間的冷暖,盡管“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但等感受到雪的寒意、明白“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時,卻發現對自己身上的雪也無能為力!原野上開荒,挖硬地除雜草,是為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但作者真正想說的是“心地才是最好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輩子種好它”,很多人的心田是雜草叢生,草叢中“其實一大群驚世的巨獸被禁錮著,或降龍或伏虎”。
那就是這些了嗎?天地以萬物為芻狗,但“人無法忍受人的.荒蕪”,人總要找到些重要的東西來給予自己意義,那些山風溪水、篝篝炊煙,就構成了一個個孤單而又獨特的“我”,當你的鄉愁平息之后(鄉愁總是會平息的),你將會因為心中存在的村莊而高興。我想,這就是一個人的村莊。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6
看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要一個月,昨夜熬夜將它看完。它適合任何時候讀,閑暇的大段時光仔細品讀,或者只是很短的時間拿來看兩頁,時間或長或短,都能給人以觸動。
喜歡這樣的文字,干凈。不涉及商業利益,沒有那些浮躁與虛無,只是描寫生我養我村莊中的事,平實樸素,讓人感覺就像踏在泥土上,接著地氣兒心里有著落不發慌。不矯揉造作,不裝模作樣,只是一個土里來土里去的莊稼人絮叨著,同你拉嗑嘮家常。那些淡如白水的語言卻時常讓人深思:哦,原來生活是這樣的。最淺顯的話卻總讓人深思,這就是思想和閱歷的魅力。
很難寫出一個整體的讀后感。書中的每個章節每個段落時常給人不同的感觸,關于生活的各個方面。看似無關痛癢的平靜敘述,總讓人兀自生發出許多聯想,覺得那些普通的話也不普通了。說劉亮程是個作家,是個農民,都不假。寫的就是地里的事兒。院里墻根下生銹的鋤頭,發情的牛馬,晚霞下屋頂裊裊升起的炊煙,男女在夜幕中的嬉罵,一條泥濘的小路,熟透到掉穗的麥子,一朵沒人注意的野花一棵堅強生長的草,一陣冷徹的風,張三李四王二麻子。看似草芥不值一提的人和事原來均可入詩作畫,讀起來別有一番滋味。
一個人的村莊,像是陶潛的桃花源,像是老子向往的小國寡民。清靜無為。
在眾人忙于生計為利益奔走時,你卻不知道在地球的另一個角落里有一個人生活在那個寧靜的村莊里,看山坡上一灘草,數地上的螞蟻,看日頭從這邊移到那邊。正如同他自己寫道:“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角落落里,我們找不到的那些人,正面對著這樣那樣的一兩件小事,不知不覺地過去了一輩子。連抬頭看一眼天的時間都沒有,更別說地久天長地想念一個人。”
我們不知道這些,不知道別人的生活是怎樣,同樣難以揣摩其他的生靈。
我們不是草,未曾將自己腿腳埋入到土中生長起來,所以不明白一株草是怎樣想的。
我們不是螞蟻或者甲蟲,自以為它們翻過土包是為了找尋食物,自作聰明為它們減少路程,卻見它們又自己爬了回來。
我們不是墻根下的那條老狗,不知在日頭下睡著的它夢見了什么。
我們能做的只是在一個人的村莊里安息,犁好自己的一塊地,只管用鋤頭除掉自己田埂上的荒草,種自己的一季莊稼,過自己的日子。
一個人若是能做好這些已經算是完滿。
不追著時間亂跑,不輕易被一陣無名的風刮走,安居在一個人的村莊,幾十年來自家房上的空氣都與眾不同摻了自己的味道,那里的水土、陽光、空氣都熟悉了,房子里積攢著長年累月的時光,有黃金般珍貴的細節。在熟悉的地方時光似乎慢下來,想讓人多活一陣子。人在該醒來的時候醒來,在該睡去的時候睡去。藏在家門下面的鑰匙不知去了哪里,凍壞的骨頭再難以回暖。那些過去的事就讓它隨著風吹到田野里,不去撿起。
這即是一個人的村莊中的生活。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村莊,讓我們習慣在那里生長的家鄉。在地圖上的某一個角落,在心臟中的一個位置。
我喜歡劉亮程對人這一輩子的規劃:
如果我能活六十歲的話,我用三十年的時間往前走,再用剩下的三十年往回走,這樣一輩子剛好夠用。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7
對于故土,那村莊里的生活,劉亮程滿懷感恩的深情。
在人畜共生的村莊里。
每一個動物的呼吸都是人的呼吸;每一株草的枯萎都是人的悲涼;每一天的深夜都是酣睡農人的夢。手握鐵鍬,靜坐田埂,仰望星空,聽眾狗吠吠,觀明月莽原。他自稱是一個扛著鐵鍬"閑逛"的人。在他的村莊里如那老狗一般搖搖晃晃;從老屋到田間地頭。他用草繩拉直一棵歪斜的胡楊,他用鐵鍬挖過許多大坑,又堆了幾座土堆。他知曉一條活到老不易的狗,他通曉一頭通人性的驢,他與蟲共眠,追逐逃跑的馬。在村莊里,他恣意地生活。他沒騎馬奔跑過,保持著自己的速度,懷揣感恩之心活著。
在遠遠的荒蕪中。
荒蕪的家園是被人村莊的寂寥;那是間不曾打掃過的老屋,那塊沒有安心種好的土地;是黃沙梁落日的余輝。面對那十年后重修的門樓孤立在荒原中,空曠而孤獨。內心不免多了些惆悵與不舍,此時荒草已從墻陀涌了進來。那血濃于水的情誼被有情風攜帶穿過那荒野中的門,那黃沙梁的太陽再一次照向手中的鐵具,折射出他對故土無限的眷念。滿腔熱血傾注在這荒蕪的家園,那聲他養他的地方。他的生命中不曾有過天堂,唯有故土。
在城市的日子里。
雖說是一個農民,他對城市沒什么感情,但仍懷有感恩的心生活在城市中。人家把馬路掃得一塵不染,還建了高樓和公園。謹慎地走在馬路上,享受著這突來的美景。扛著鐵鍬進城,像開墾荒地般地"經營"城市。不過,他又是城市的一個匆匆的過客,用他的話來說,是踏破鐵鞋覓吃處。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飯館就算是吃下了,在陌生的城市他沒有一把屬于自己的鑰匙。于是,他學會恭恭敬敬的敲門,規規矩矩的守門,悵然無惜的找門。因為懷揣感恩之心,無拘于城市的林總,他依然扛著鐵鍬過街。
劉亮程隨時隨地的感受著生命,感恩每一株花草,每一片土地,這樣的鄉土哲學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將感恩之心融于日常生活的每一細節。
無論生活在那里,人都應該是感恩的生活著!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8
喜歡新疆從劉亮程的文章里開始,從《一個人的村莊》開始,《虛土》是劉亮程的第一個長篇,雖然不是那么長,略微比中篇長一點,但是這也是劉亮程的作品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不過無論他怎么寫,歸根結蒂都是散文,小說不過是一系列組織起來的散文。
讀劉亮程的鄉土散文,才感覺到農村和城市的區別,絕對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上的區別,更是思維方式上的區別,甚至是文明的區別。城市里生活的人總是感覺到城市的優勢,看不起農村,認為農村沒文化,人類一切文明都是城市文明,鄉村的文明其實也是依賴著城市文明才能夠產生的。而劉亮程的鄉村,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巨大差異,那完全是我們沒見過,沒想過,沒經歷過,沒法想象出來的另一種文明,好像來自另一個星球,而且隨時瀕臨著被我們強大的文明吞沒的危險!一旦消亡,就永遠不會再次產生。如果失去,我們將永遠也不會知道那種文明中蘊藏著什么樣的`智慧!
從《虛土》到《鑿空》劉亮程又前進了一大部,我覺得《鑿空》是劉亮程成熟的一個標志,是劉亮程藝術的一個高峰,是新疆鄉土文化的一次全景式的展現,然而這是一次謝幕!一切都在中國城市化的洪流中,變得那么不堪一擊。如果沒有劉亮程的收集整理和發掘,如果沒有劉亮程這么一個鄉土中長出來的作家,也許這一切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19
你能回答我一個問題嗎?
你的家園正在荒蕪嗎?
也許你會向我投來疑惑的目光,你在喧囂中步履匆匆,卻從未思考自己做過些什么。
毋庸置疑,當時代裹挾著各種碎片傾瀉而下,人人都想看清一切,卻又在等待戈多般的夢境中糊涂老去。步步鏗鏘在自己設想的藍圖,我們究竟丟失了什么?倉促的一生能沉淀出幾多痕跡?
《一個人的村莊》是劉亮程的散文集。作者在大西北土生土長,他是真正的作家,也是真正的農民。他“常常扛著一把鐵鍬",作為唯一的旁觀者,和那些偶爾路過的村莊,看到幾個生活場景就激動不已,大肆抒懷的人相比,看到的是一大段歲月。作者用淡淡的、粗礪的而又帶著濃郁天真的文字。帶我們品味一株草,一棵樹,一片云,一只小蟲……劉亮程筆下的村莊是他的回憶,是不少人的過去,我也不愿看到這景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日漸荒蕪。
印象最深的是作者筆下的兩種情景:過日子的人忙忙碌碌地度過一日——天黑了。慵懶的人悠悠閑閑,日子已經過他們——天黑了。天從未為哪個人單獨黑一次、亮一次。正如朱德庸所言,對于時間,我們其實永遠是被動的,我們只能在這個被動的時間里,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劉亮程是愿意做一只小蟲的。在黃沙梁的春花秋草中,無憂無慮地把自己的一生蹦噠完。或許只有真正與土地不可分割的.人,才能體悟"與蟲共眠"的樂趣。
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家園為什么會荒蕪?作者在書中隱約給出了回答。“許多年頭都是一樣的,麥子青了青,黃了黃。變化的僅僅是人的心境”。作者想表達的也許是時間吧,時光流失讓不少人忘記了自己的初心,“當我們在另一條渠碰響水桶,已是別處的早晨。”作者自然是不甘于被時間沖刷的。他用來抵抗光陰的方式便是觀察與留心,并回憶每一個美好的清晨與太陽落山前一個時辰。念想著村東頭的人和村西頭的人。我想說的是,獨立于自然時間點之外,我們可以有個人時間點,你可以用你的記憶進行懷想,回到你希望記住的時間點,感受當時的心情、空氣和味道。
人生要活得像莊稼,毋使荒蕪。做自己的收獲者,“在時間深處的無邊金黃中,農夫一樣揮舞著鐮刀。”
夜再黑,夜空是晴朗的。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0
早就有朋友推薦《一個人的村莊》,他們都對這本書大加贊賞,我便被引燃了興趣。當我滿懷欣喜地找來閱讀之后,卻大失所望。從體裁上看,像散文?像小說?什么都像,可又什么都不像!從內容上看,除了馬呀,驢呀,狗呀,甚至螞蟻,小蟲的,還有那個荒蕪的村莊,他到底要表現什么根本沒看懂。只是感覺語言粗劣、甚至是無厘頭,根本讀不下去,因此沒讀完便放下了。假期開始了,有充足的時間供自己支配,也想讀點書充充電,便又想起了《一個人的村莊》。我相信朋友們的審美情趣,相信他們的文學鑒賞水平,他們建議我去讀的書,也一定不會錯。因此我再一次捧起這本書,認真地開始了閱讀。我希望能夠咀嚼出它的味道。
《一個人的村莊》語言很獨特,毫不修飾的純粹的泥土氣息中,充斥著遍野的莊稼,馬嘶牛哞,鵝鴨成群,雞鳴狗吠……記得有人這樣寫他:“鄉土氣的,樸素到平凡,樸素到不平凡”。我覺得很深刻。就是這樣的文字將泥土的芬芳融進他的靈魂深處,從而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也許就是那種叫“鄉土感”的東西吧。
鄉土的語言同樣有著極為細膩地表達。如他在《遠遠的敲門聲》中寫到:“我時常懷想起這樣一個場景:我從屋里出來,穿過雜草擁圍的沙石小路,走向院門……”他在此特別這樣自問:“我不理解自己為什么牢牢記住了這個場景。”為什么恰恰是“我從屋門出來,走向院門……兩道門之間的這段距離,是我一直不愿走完,在心中一直沒讓它走完的—段路程。”然而“多少年之后我才想明白:這是一段家里的路。它不同于我以后走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所以在這里“我走得輕松自在,不像是趕路,只是在家園里的一次散步。一出院門,就是外面了。馬路一直在院門外的荒野上橫躺著,多少年后,我就是從這道門出去,踏上滿是燙土的馬路,變成一個四處奔波的路人。”關于“家”,我們常常形容為“港灣”,形容為“母親的懷抱”,但是從文化語境上講“家”只是一個詞義相對單薄的詞,而“鄉”的內涵相對則要顯得豐富深厚得多。這兩個詞的意義看似相近,而實則有別,只有把它們合在一起,才會讓你感到意味深長。所以劉亮程在他的文字中,看似僅僅在寫著獨屬于自己那個鄉村里的家,但對于有“家”而實際上已經遠離了家鄉的人,卻不難從中讀出很深的感觸。他的這類鄉土感受,顯然不是那種傳統的鄉土感所能完全加以涵蓋的。我常常聽到關于寫作中的'獨特,另類,我想這應該是一個作家身上最重要的東西之一,也正是這種東西,決定著一個作家的前途和命運吧。
資料介紹,劉亮程的家在新疆古爾班通古特沙灣縣的一個小村莊——黃沙梁,這是一個十分貧瘠的沙漠邊緣地帶。在這里生活著一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純樸農民,也孕育了劉亮程這樣一個與眾不同的作家。
劉亮程的文字透視著他的孤獨。
說到孤獨,劉亮程在《孤獨的聲音》中這樣寫道:“離開野地后,我再沒見過和那只灰鳥一樣的鳥。這種鳥可能就剩下那一只了,它沒有了同類,希望找一個能聽懂它話語的生命。他曾經找到了我,在我耳邊說了那么多動聽的鳥語。可我,只是個地道的農民,沒在天上飛過,沒有在高高的枝頭上站過,我怎會聽懂鳥說的事情呢?”我想這里所隱喻的,不正是他自己的內心感受嗎?在那樣一個閉塞的地方,那樣一群人們,只知道春種秋收,在沙土地上尋找生命,只知道“牲畜、草木、天氣、一小片陽光,吃、勞動、睡覺。除了這些小事再沒啥想頭”。至于他的什么散文啊,小說啊,文學意像啊,沒人會感興趣。因此那種找不到“同類”的感覺,怎能是“孤獨”這樣一個詞語便可以解釋的!
在《家園荒蕪》中作者寫到:“故鄉是一個人的羞澀處,也是一個人最大的隱秘。”當“我把故鄉隱藏在身后,單槍匹馬去闖蕩生活”,昔日的黃沙梁沒有變成想象中的樣子,卻是更荒蕪了。又是時間,不僅把人和事淡化了,更把希望中的景致摧毀了。這種摧毀比興旺和繁榮都要“更強大,也更深遠地浸透在生活中、靈魂中”留給人一種蒼涼和無奈。
有人常說,因為改變,所以懷念。故而,這蒼涼,是時間匆匆流逝的結果,是作者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也只有經過時間磨礪的孤獨才如此真實而感人。我想,是不是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人的村莊呢?自己的靈魂就棲居在村莊里,無論世界怎樣車水馬龍,怎樣喧囂沸騰,自己都是孤獨的,心底的蒼涼,只有自己才會真正的理解。
在劉亮程的文字中,所有的雞鴨貓狗、驢馬牛羊、草木魚蟲、風土山水,都被他賦予詩情畫意般的臆想的升華。
劉亮程的散文寫“物”明顯要多于寫“人”。似乎他對那些極其普通的草木與牲畜,也總能別有一種了然和會心,所以它們一經出現在他筆下,往往都會給人帶來一種很新鮮、很深邃的感覺。但劉亮程回過頭來會不無狡黠地告訴你:“我從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認為弄懂了它們,其實我弄懂了自己。”正是由于他能夠在事物這面“鏡子”里,看清了人生的某種面貌或意味,所以他才能夠時常把物境和人境寫“通”了。比如他這樣寫到狗:“一條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易的事。太厲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解人意了均不行。總之,稍一馬虎便會被人剝了皮燉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時候卻連自己都看守不住。”在這里他看似在感嘆狗的一生,其實筆筆道出的,不也是人間的滄桑嗎?做人難!!
《一個人的村莊》是極端的,他對一切鄉土的東西毫無保留地贊頌,這種不計客觀的近乎沉湎的偏偏執的愛,令我異常驚訝,又不能不去贊賞。
其實一直到今天,我都還在懷疑,我到底有沒有真正的讀懂《一個人的村莊》呢?我的這些文字所表述的是不是有點意思呢?如果有人說你懂了,你的解讀很準確,那我一定會心花怒放。至于好在哪里,我還是說不出來,“很特別”是我給的定位。對于這種特別的文字,我心存敬仰!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1
喜歡新疆從劉亮程的文章里開始,從《一個人的村莊》開始,《虛土》是劉亮程的第一個長篇,雖然不是那么長,略微比中篇長一點,但是這也是劉亮程的作品走向成熟的一個標志。不過無論他怎么寫,歸根結蒂都是散文,小說不過是一系列組織起來的散文。
讀劉亮程的鄉土散文,才感覺到農村和城市的區別,絕對不僅僅是生活方式上的區別,更是思維方式上的區別,甚至是文明的區別。城市里生活的人總是感覺到城市的優勢,看不起農村,認為農村沒文化,人類一切文明都是城市文明,鄉村的文明其實也是依賴著城市文明才能夠產生的。而劉亮程的鄉村,讓我們看到了鄉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巨大差異,那完全是我們沒見過,沒想過,沒經歷過,沒法想象出來的另一種文明,好像來自另一個星球,而且隨時瀕臨著被我們強大的文明吞沒的危險!一旦消亡,就永遠不會再次產生。如果失去,我們將永遠也不會知道那種文明中蘊藏著什么樣的智慧!
從《虛土》到《鑿空》劉亮程又前進了一大部,我覺得《鑿空》是劉亮程成熟的一個標志,是劉亮程藝術的'一個高峰,是新疆鄉土文化的一次全景式的展現,然而這是一次謝幕!一切都在中國城市化的洪流中,變得那么不堪一擊。如果沒有劉亮程的收集整理和發掘,如果沒有劉亮程這么一個鄉土中長出來的作家,也許這一切我們永遠都不會知道……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2
日光隨意落,河水任清流。對于一般人來說,黃沙梁只是一片沒有歷史、無人問津的荒野,而對于劉亮程來說,這是一個世外桃源,一片靜謐的凈土,一個屬于他的村莊。翻開清爽淡雅的扉頁,映入眼簾的是干凈、純粹的文字。在劉亮程的眼中,一切的花草樹木、風雷雨電,大到整個村莊,小到一只小蟲都是有靈性的存在,在他的筆下,一只狗不求回報的為人服務,一只鳥孤獨嘶啞地鳴叫然后回旋離去,仿佛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他們在人所不知道的領域,漸漸滋長起來。
在這些原生純樸的文字里,你可以讀到一種特殊的孤獨。是走或留、是喜或愁,年復一年,落不盡的風沙殘酷的刮著,摸摸自己粗糙的臉龐,是這世界變更了我還是我變更了這世界?抑或是我們都在兜兜轉轉中忘了初衷照舊停留在原地?沒有答案,短暫的一生學不會世界上的一切道理。誰曾意氣風發地走出去,誰又曾猶遲疑豫的留了下來,誰曾想要攔住時間的消逝,誰的堅硬的心卻被鐮刀磨臼得長出了一道道松軟的皺紋,是劉亮程,是我,也是這世上的全部人。 “狗一老,再無人謀它脫毛的皮,更無人敢問津它多病的肉體,這時的狗很像一位歷經滄桑的老人,世界已拿它沒有方法,只好撒手,交給時間和命。”“很多事情都一樣,起先干的人許多,到了最終,便成了某一個人的。”“所謂永恒,就是消磨一件事物的時間完了,但這件事物還在。時間再沒有時間。”
劉亮程的文字吸引人的地方不僅僅在于他那原生態到近乎飄渺的描寫風格,還在于它所透露出的對大自然深邃的思索和深刻的領悟。是的,生活在如此偏僻的一片荒地上的人無疑是孤獨的,可是他卻沒因此自暴自棄,而是用自己細膩寬廣的胸襟包涵和發覺大自然的千變萬化并樂在其中,孤獨對于他是一種享受,是萬物的饋贈。在他一個人的村莊中,一切都是同等的。變更一只麻雀的方向可能是一件大事情,人有時候也可以稍稍通一點驢性。樹的一生原來就要比人遭遇更多的風雨,一條路也擁有生命的伊始與終結,甚至連被這個村莊呼進呼出的空氣,也都是有生命的。人生活在這里,不單單是一個索取者,還要全身心地融入其中,做整個大的輪回中的一小環,不奢求什么,也不埋怨什么,觀賞著這個因自己而變更了些許的村莊,也觀賞著村莊變更了自己的地方。他的村莊,就似乎就是濃濃濃濃的陽光下,一個小土房,幾條看家的狗,幾個老鄰居,自家的畜牲,門前的路,路旁的花,花旁的樹……連帶上自己也是這個村莊的'一部分,然后把它們寫下來,關于這個村莊的生生死死,華蜜與不幸。享受這種孤獨是專屬于劉亮程的華蜜。讀完他的文字后,在我的心底里的某個寧靜的角落,貌似有什么東西,正在靜默地生長,成熟,蒼老,甚至死亡。在那里,我仿佛聽見了流水的聲音,風吹過的聲音還有落葉的聲音。那像是一段悠揚綿長的音樂,緩緩地演奏著,很纏綿,耐人尋味;那又像是一段人生的音樂,明明很長卻又仿佛很短很短。如黑暗永恒的鎮魂歌,繞梁三日不絕如縷;又如蟄伏一冬破土而出的生命,在經驗了死亡的黑夜后綻開了希望的羽翼。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3
或許是緣分,是命,自從出生在這,他的一輩子就再也繞不開它了。
“村莊。”兩個字不輕不重地敲他心里,像寺廟的木魚或鐘,不知何時潛移默化地成為他的一部分。
村莊是家。這也許會是他下意識脫口而出的答案。他在那里住了很久很久,久到整個世界都舊了,整個世界都陪著他一點點慢下來。某天從集市回來,雙手提著東西,便咧開嘴向它笑笑,像是在招呼一個熟捻到已熟念到無需去刻意交流的老伙計,他的氣息,他的念想,他的記憶,他的夢,都來自這里也屬于這里。這是他的村莊,他的家。
村莊是時間,過了很多很多天,什么都沒變。太陽還是一樣的太陽,村莊還是一樣的村莊,輪回還是一樣的輪回。看不見時間的村莊里,就好像沒有時間。直到有一天,無比結實的路開始塌陷,農具和牲口已然消失了好幾薦,墻從剛剛粉刷的年輕長到老舊的斑駁最后倒下,只有他,仍舊活生生的,雖有一點衰老跡象,卻永遠不會老死。在人的`觀念里,消失和毀滅詮釋著時間。他未變,他見證這隕滅的一切,于是村莊便是時間。
村莊是萬物。村莊是萬物組成的,沒有萬物那不叫村莊,只剩他的村莊沒有記憶。空有一個背景而沒有景物成就不了孤獨。孤獨是世間萬物與你的心跳可聞而不可觸的共鳴。草、木、魚、蟲、天、地、人、畜,這樣東西牽起他的思緒,形成他的意識,折射他的孤獨。萬物是村莊的必要條件,這規矩在很早以前便定好了的。
村莊是他自己。村莊很熱鬧,人的吆喝、馬的嘶鳴,狗的狂吠,但他們其實只是各吵各的,他們各有名的事,互相不理解,于是互不理睬。那沒有必要。他們的日子相互交集,同樣互不干擾。他們不認識。在對方眼中,他們也只是萬物。每個生靈都以為自己的所見便是萬物,他們各自擁有同一個村莊。他們都帶著自己的意識活著。我即村莊,村莊即我。對于劉亮程來說,那是一個人的村莊。只有他一個人,他一個人的意識在土地上游蕩。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4
我們乘著飛躍的長虹。奔向越發絢麗的朝陽。歌頌新時代的光輝,沐浴在和平與幸福。國家富強:國際外交、軍事發展、承辦盛會,處處體現;人民幸福:因為充實歡悅的小康生活帶來幸福。但順著洪流向前的我們,自身是否依舊有寧靜的一片天地。貯藏著磅礴的內能,在外界不再有動力時,可以自己不斷前行?這就是讀這本書的意義之所在。劉亮程是一位農民,只讀了五年的書卻頗具文采的農民。但他同時又是一位作家,因、是一位無論何時何地都能將鄉間美景化為文字的自然散文家,似乎只能用“鄉村哲學家”來形容他。這本書的內容精細充實,遠至遼空熾陽,近到草木花鳥,但即使是幾只小螞蟻,他也能捕捉到其中微不足道的細節,并對此津津樂道。就算是一只小狗的生活在他的描述下都達到令人心馳神往的地步。但如果要我簡單地概括文章大意,卻又一時語塞,無從下筆。誠然,全書所容納的文字精華,無不值得道上一頁,但滄桑的自然與人文不斷掩蓋的其中的`單純,卻是單純的可怕,單純的用言語來形容都是對他的玷污。
這包容了萬物的大地上,有座一人的村莊。其實這村莊有許多人,許多動物,不缺鮮活的生命。但《一個人的村莊》這名字讀來卻沒有一絲的違和,畢竟無論是人還是牲畜都不會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但唯獨他寫道:“人把他們叫牲口,不知道他們把人叫啥”就是平淡的一句話,卻在當時讓我停頓了許久。以至于向后翻閱的書頁上的內容都只是在心不在焉地掃著而已。一開始我由他的村子想到我的村子,帶著淡淡的鄉愁滋味,但我后知后覺才發現這太淺顯了。再后來我由村莊聯想到一個集合體,民族、國家,便以為提高了一個境界。但最終我的思緒回到了“一個人”三個字上。是啊!村莊滿世界都有,可”一個人”三字去卻極言其特殊。最終的思考下,恰也是最初臆想的起點。一切都由這三個字,始由這三個字終。多么寧靜的畫面,卻又森羅萬象班渺遠。仿佛與我是同一高度,但四顧卻無法用眼睛看盡。
“我的村莊有一場風那么大有一粒塵土到一顆星辰那么高遠”我不禁又停了下來,他將我的想法寫了出來。空間的增大,似乎往往就注定這時間的流逝,因而滄桑變化,但劉亮程卻始終是單純的,并不是所謂單純的事物,而只是單純本身。或許費心竭力的上下求索,反倒不如隨心所欲的抒懷吧。
亞運會將至,在此時刻,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激流勇進的時代,掌握自己的動力,用內心的純粹面對變換的世界,用寧靜的心境驅使磅礴的力量。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5
2月,終于將這本書完整看了一遍,春風文藝出版社2014年重印,特別提到出版社,是因為出版社排版樸實、用紙節約。
作者童年生活在老皇渠村,父親死后隨著母親改嫁來到黃沙梁村生活,在黃沙梁村渡過了少年時期,青年后進城。曾經歷了農村到城市(鎮)生活的人,應該對文中“當家園廢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腳步都已踏踏實實地邁上了虛無之路”這句話多少能夠理解一點,或者說鄉愁是一個人面對生他長他的故土、馴服他的村莊,卻再也回不去的悲傷。
但整本書讀下來更大的感受是迷糊——那種進入別人夢境的迷糊,能感受到部分所思所想,但畢竟是別人一場實實在在的大夢。既是大夢,那么偶爾的夢醒就顯得格外清晰。
如果理解為一個丨人的村莊,是講述一群被土地囿住的村民,在一個小地方生根,與莊稼一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被衣食住行這些基本需求推動著前行,如一條山澗匯入河流,奔向大海,是一條不歸之途,又如村莊內外的泥土,最終還是塵歸塵土歸土。
而有的山澗小溪甚至大河,流著流著就停住了腳步,作者七歲時就體會到了人生的無常——生父死在了老皇渠村的河灣里,他在《兩個村子》這篇中自述“我一直刻骨銘心的記著,我們到達黃沙梁村的那個夜晚,每個細節都記得清清楚楚,似乎我從那一刻開始,突然懂得了記事。”
開始記事,如同反季的小苗出了暖房,提前進入了四季輪替,意味著知道了人間的冷暖,盡管“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但等感受到雪的寒意、明白“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時,卻發現對自己身上的雪也無能為力!原野上開荒,挖硬地除雜草,是為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但作者真正想說的.是“心地才是最好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輩子種好它”,很多人的心田是雜草叢生,草叢中“其實一大群驚世的巨獸被禁錮著,或降龍或伏虎”。
那就是這些了嗎?天地以萬物為芻狗,但“人無法忍受人的荒蕪”,人總要找到些重要的東西來給予自己意義,那些山風溪水、篝篝炊煙,就構成了一個個孤單而又獨特的“我”,當你的鄉愁平息之后(鄉愁總是會平息的),你將會因為心中存在的村莊而高興。我想,這就是一個人的村莊。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6
“在活著的人眼中,一個村莊的一百年,也就是草木枯榮一百次,地耕翻一百次,莊稼收獲一百次這樣簡單。”
讀過《一個人的村莊》,每每想起,仍是無盡的震撼與贊嘆。
震撼劉亮程能在那些我們熟視無睹的日常事物中發現動人心魄的美,贊嘆他的敏銳的觸覺,橫溢的才華和奇特的想象力。在浮躁的現代社會,這樣的文字讓人沉靜。
隨破曉而生的第一聲清亮的雞鳴刺破冰冷的黑暗,掀動被子的聲音逐漸蔓延全村,縷縷不同色調的炊煙盤旋纏綿,已分不清誰是誰家的煙。牲畜們也紛紛睜眼出圈,夜寐時再閉上。村莊就是這樣一步步走過千百個春華秋實的。
仍保持著凜冬氣息的初春,地仍是枯草的焦黃色,可其中還是泛起了春日山河星星點點的淡綠色。草兒也只是略微探了個頭,另一半還蜷在草籽中半睡半醒著。萬物都不肯一下子全部涌現出來。不管早春的太陽多么熱烈可人,它們依舊保持著應有的遲緩。因為不久后倒春寒可能會襲來,吞噬露頭的芽兒,只有那些遲遲未發的種子得以幸存,足使大地再度泛起碧波。
村莊的靈魂向來是遲緩而極具生機的,它們不急于出生,亦不急于死亡,仿佛云層疏密有致,透著陽光與風;亦如耄耋老人牽著蹣跚孩童的手,一步步邁向下一個豐碩年頭。
我一直認為劉亮程是從農村走出來,然后生活在北京或者哪個大城市中,書寫著他對農村的記憶。可沒有想到,他是個農民,生活在新疆某個靠近沙漠的小村莊。他說:“我的生活容下了一頭驢,一條狗,一群雜花土雞,幾只咩咩叫的長胡子山羊,還有我漂亮可愛的妻子女兒。我們圍起一個大院子、一個家。這個家里還會有更多生命來臨:樹上鳥、檐下燕子、冬夜悄然來訪的野兔……我的生命肢解成這許許多多的動物。從每個動物身上我找到一點自己。我飼養它們以歲月,它們飼養我以骨肉。”
他曾這樣形容一個時代的現代化進程:“所有的人們都在朝一個叫未來的地方奔跑,跑在最前面的是繁華都市,緊隨其后的是大小城鎮,再后面是稀稀拉拉的村莊。”
而在黃沙梁,村莊不跑,不鬧。它們靜靜地佇立在原地,時代的新芽從枝頭上冒出來,新鮮的,嫩綠的,根卻深深扎進黃土地。
于此,他仔細聽著曠野上的蟲鳴,凝視風中搖曳的花朵,用心聆聽土地的故事。在他眼中,拉車干活的驢是歷經滄桑的智者,沉默奔走的狗心里藏了他人不懂的'秘密。
他寫道:“我只是耐心地守候過一只小蟲子的臨終時光。再永無停息的生命喧嘩中,我看到因死了一只小蟲子而寂寞的土地。”
我逐漸明白,黃沙梁的土地是扎實的,生長的榆樹,倔強的驢子影響著他,最終構成了他本身。可以說,劉亮程的身心是歸屬于這片土地的。他是土地的孩子。不僅是因他善于發現生活的美,更是他將自己與這片土地親密的關系、真摯的對話以文字的形式呈現出來。正是他這種如黃土般質樸而深刻的語言震撼著我。
他生于斯土,鐘于斯土。
而我們只顧急速向前奔跑,終迷失了自我,失了初心。為何不能停下來,努力將根扎進土壤?鐘于斯土不僅僅是對鄉土的堅守熱愛,更是對樸實品質的堅守與自我初心的追尋。
一個人的村莊,炊煙裊裊,卻無人煙。
一個人的村莊,溪流汩汩,無雜念擾。
一個人的村莊,曠野寂寥,心卻不空。
或許自己打水,自己種瓜得豆,自己度過閑暇時光。但眼中飽含世界萬物,可仰觀宇宙盡抒胸懷,心中滿載世事紛紛攘攘。
縱然是一個人的村莊,我亦鐘于斯土。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7
看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是繼沈從文和汪曾祺之后,我第一次看到當今中國作家如此具有靈性和才華的文字。他就是劉亮程。
劉亮程文字的美在于他的純粹,他的文字歌頌大自然,帶有純凈的詩意的美。他的文字中,你看不到戰火和硝煙,看不到歌舞和繁華,只有村莊和河流,似乎一個人走在大地上,太陽照著你,風永遠吹著。
我想起了梭羅的《瓦爾登湖》,當代最有才華的浪漫主義詩人海子在山海關臥軌自殺的時候,懷里揣著《圣經》和《康拉德小說遜,還有一本就是《瓦爾登湖》,海子把它當成命運之書。梭羅說:一億人中只有一個人活的詩意而神圣。只有讀過《瓦爾登湖》的人才會了解瓦爾登湖是多么的深邃純凈。我一直覺得,大師就象深邃純凈的湖泊。
一個優秀的抒情的詩人,他們的作品永遠都有一個鮮明的特征——永恒主題,那就是對某樣美好的事物的反復歌頌,很多詩人飽含深情的反復歌頌落葉和露珠。這一切來源于熱愛。
劉亮程作品的永恒主題就是村莊。他筆下的村莊,似乎賦予了生命,我想,身臨其境也不過如此吧。他文字敘述所帶來的美感甚至遠遠超越了村莊本身。
村莊生活是很苦的.,我去過很多村莊,一般都是看到他們的貧窮和落后,還有漫天飛揚的黃土。我到達村莊之后想念城市的精致物質生活,我在城市想念村莊的安靜和安寧,還有清新空氣。
如果讓我當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我是不會去的。我寧愿在城市之中當個平庸的小職員,隨波逐流。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我缺乏的,是一顆感恩的心,是一顆詩意的,對生活無限熱愛的心。
我所欠缺的,正是劉亮程作品中所表達的。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8
假期里,我讀了《一個人的村莊》這本書,感觸頗深。當我讀這本書時,我被作者的獨特性所感動。
劉良成,新疆沙灣縣人,以他孤獨的性格描繪了他與牲畜、植被和各種小昆蟲獨自生活的村莊。你看不到他的話中的`戰爭硝煙,看不到歌舞的花朵,只看到牛、馬、植被和一切充滿活力的東西。獨自走在村莊的路上,沒有任何麻煩和顧慮。
作者作品中的動植物是不同的。驢是別人眼中的“工作機器”,不起眼,但作者在文章中把它當作朋友。作者作品中的一切都變得如此和藹可親和討人喜歡!即使是作者在文章中描述的一根大樹根也完好無損地進入了我的視野和腦海。
漸漸地,我發現作者描述的村莊是如此的美麗。早上,太陽首先照在村子的東部,然后照在村子的西部,這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他的村莊是血肉之軀,似乎賦予了生命。作者的文字敘述帶來的美甚至遠遠超出了現實。
讓我們談談自然。作者對自然的描述有些“野性”。這些話似乎是作者安靜而孤獨的,帶有一些“野性”的味道。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29
心地才是最遠的荒地,很少有人一輩子種好它。——劉亮程《一個人的村莊》
當你的內心有怨、恨、怒、憂時,不妨來看看劉亮程的《一個人的村莊》,它看不見摸不著的孤獨彌漫全書,而正是這樣的孤獨,注定了書的深度,那樸素而又深沉的文字會讓你慢慢平靜下來的。
《一個人的村莊》講的就是發生在農村“黃沙梁”這里的故事。黃沙梁,是一個在地圖上看不到的一個小點。它有的,只是遍地的黃沙,飛揚的塵土,綠油油的小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村民,踏實干活的驢子,盡職盡責的看家的狗,叫人起床的公雞……
黃沙梁里所有的事物都是那么的有擔當,他們都承擔了許多,都撐起了自己的一片天,自己的重量總要自己扛,正如那一天我窗看見外那棵身材矮小卻枝繁茂密的樹,樹葉怎么也不落,直到深秋之時,幾個男子拿著鋸子和梯子來到了樹邊,可能是擔心小樹入冬后會禁不住寒風的洗禮吧,我默默地關上了窗,但依舊可以聽見鋸子“滋滋”的響聲。第二天,小樹有點禿了,樹下一堆干干巴巴的枯枝和爛葉。那棵樹不再像以前那么瀟灑自在了,即使風再大也只能從光禿粗糙的樹干間帶走幾聲“嘩嘩”,但正是因為它的枝干上不再有了那么多的負擔,所以毫無忌憚了,現在的它在風中也可以挺直身軀迎戰敵人,它承擔起了做一棵樹的責任。
這不只是一棵樹的過往,更是一個人的過往,當注定結局是悲涼的時候,沒有人會再停下來看你,現在科技,時間主宰著一切,真正到了時光逝去的時候,只有靠自己才是不會落后的,這適用于所有人。中國有這樣一個奧運冠軍:當她奮力沖過終點線,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國旗和掌聲的時候,卻發現終點空無一人;當她伸手向看臺觀眾致意的時候,又發現看臺上也沒有中國教練和工作人員……她,被稱為“最孤獨的'奧運冠軍”。因為這里有中國田徑隊的“種子選手”劉宏宇。可劉宏宇沖刺時步態多次扭曲變形,被紅牌警告過多被罰下場,此時,中國隊拿獎牌的重擔落在了王麗萍的身上,她穩扎穩打的向前走,超過了一個又一個對手,最終成為第一位沖過終點線的運動員,奪得女子20公里競走金牌。但奧林匹克的精神就是相互理解、友誼長存、團結一致、公平競爭,無論是奧運會還是亞運會,但王麗萍卻沒能等來這一幕,因為她還不知道,當劉宏宇下場之后,教練組便心灰意冷,離開了現場,不被看好的王麗萍則被遺忘在了賽場……最終,她只能眼含淚水,孤獨地站在領獎臺上,她即使是最不被看好的那一個,也要全力以赴,只要自己相信自己,孤身一人又能怎樣,這本就是英雄的必經之路,這就是亞運會運動員真正有的精神!
朝陽已被夕陽取代。紅暈透過風,透過沙土,將紅映在土路上。少時的玩伴,禿頂的禿頂,老去的老去。皺紋,老年斑,彎曲的背影。站在沙土上,他們是幾十年前的少年少女,他們是鄉村的守護者,他們是這里的沙土。又一輪朝陽越過夕陽,他們是老一輩的子女,他們是未來的沙土。年輕人總是帶著朝氣改造鄉村,將沙土轉化為水泥,我們更要振奮起來,哪怕孤身一人,也要承擔一切。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30
《一個人的村莊》中有一句話叫作“那個村莊有一場風那么大。有一粒塵土到星晨那么高遠,有一年四季和一村莊人的一生那么長”這本書的標題充滿了詩意和哲理,它不僅僅是指一個人獨自生活在一個村莊里,更似乎是內心的寂寞與孤獨的表達以及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思考與反思。但實際上卻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地方。
在村莊里,作者看到了生命不同的形態,草木,動物,風,夜晚、月光和夢……每個生命都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存在。在這里每個生命都是平等的,設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柱莊很奇妙。它似乎很靜,卻也好像很吵……不過,有一點不容否定,那便是作者的靈魂在這里我到了且己自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他不再感到孤獨和寂寞,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孤獨的,他與這個村莊里的所有生命一樣,都是這個世界上的一部分。在這個村莊里,他找到了了屬于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找到內心的平靜和自由。
如果我還有什么剩下要做的事情,那就是一棵草的事情,一粒蟲的故事,一朵云的事情。
然而,村莊對于作者來說,可能還意味著一種對于社會和現實的逃避。在現代社會中,人們常常被各種瑣事和壓力所困擾。他們追求過度物質或是所謂的“好面子”。卻讓內心的寧靜空缺。而“一個人的村莊“這個標題可能也是想喚醒人們。總而言之,這個標題廣泛而深遠,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的開始,更是一種思想的啟示和人生的探索。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31
朋友,你如果手上沒有這本書,我建議你去買,這是一本絕對值得一讀的書。它的作者是劉程亮,是春分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原價28元,網購價18.30.
記住,我不是替他做廣告,沒必要。實在是這本書在樸實無華中橫趣妙生。我們都可能面對苦難;逆境;郁悶,但是在一般而平靜的日子里,我們怎樣打發自己的,消磨自己,安排自己,提升自己,這就有些講究了。用我自己的話來說,我們可能生活在嘈雜中,也生活在對抗的溝通和拒絕的離開里,但我們還可以生活在散文里,生活在解讀后的愉悅中。這就是我讀《一個人的村莊》后的最大的體會
作者太能說了,說狗說到人不如狗;說驢說到人都要羨慕的境界,那一種隱喻和借用的比擬會令你叫絕。他連一把鐵锨都有的`說,被蟲咬了說是與蟲共眠,躺在草垛上可以做出最美的夢。總之,凡是村莊里的事都是他的事。他能把一個村莊納入自己的心靈世界,又把一個人的心事講給村外的人聽。那就叫娓娓道來,機趣滔滔,綿延不絕。
不能說的太多,說多了你去看就沒意思了。打住。我又要讀他去了。
你要從我這里借?不借。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32
回家過暑假,我閑來無事整理舊書,無意間翻到了高中的摘抄本,看到摘錄的一段又一段《寒風吹徹》的課文。再讀這些文字,我依然深受觸動。對寒冬的歷練和見聞,對生命奧義的探尋,對未來的希冀,這一切在作者筆下是那么平凡,卻又那么深入人心。
是什么樣的經歷能讓這么宏大的事情被如此平靜地描述出來呢?
于是我打開了《一個人的村莊》,并愛上了這本書。這本書的內容與鄉村有關,卻放下了田間的勞忙,去寫一朵云的事、一棵草的事、一只螞蟻的事、一個人的事……我愛這種緩慢的語調、漫不經心的事情。劉亮程先生正是用這樣一種漫不經心的文筆將鄉村一切有靈性的事物展現在了我的.面前:風的冷冽、鳥的寂寞、狗的迷茫、人的離去、土地的荒蕪……他帶著我在他的村莊中游蕩、徘徊,傾聽萬物之聲,感受萬物之靈。
漸漸地我發現,這不再是劉亮程生活過的村莊,而是我自己的村莊。你看,那只狗、那條蟲子、那縷炊煙,不正是我見過的嗎?那聲鳥叫、那陣寒風,不也是我聽過的嗎?讀著讀著,我童年的記憶也襲上心頭。小時候和奶奶、妹妹一起生活的場景如畫卷一般在我腦海中緩慢展開。劉亮程先生說,《一個人的村莊》就寫了這樣一個少年、一個青年、一場一場的夢,寫了他對一個村莊,以及對整個世界的完整感受和看法。
劉亮程也寫了我的夢,這個夢是對童年美好記憶的懷念,是對家鄉的懷念。
《一個人的村莊》是劉亮程離開家鄉,在城市奔波的日子里寫下的。時光流轉,我們終將長大,離開那個我們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再回首觀望時內心總是感慨萬千。出了校園,離開家鄉,去往其他城市工作的我,也許因為我和作者這一點點相似的際遇而更喜愛這本書。
作者在書中寫下,一個人心中的家,并不僅僅是一間屬于自己的房子,而是長年累月在這間房子里度過的生活。盡管這房子低矮陳舊、清貧如洗,但堆滿房子角角落落的那些黃金般珍貴的生活情節,只有你和你的家人共擁共享,別人是無法看到的。走進這間房子,你就會馬上意識到:到家了。即使離鄉多年,你也不會忘記回家的路。
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一直向往著詩和遠方,我們不斷尋找,大多數時候卻又不知方向。那些用美好記憶編織的夢不正裝滿了詩意嗎?我們頻頻回望,這個夢令我們停下腳步,也讓我們走向遠方。
至今,我仍然記得高中語文老師在講《寒風吹徹》這篇課文時說它并不悲傷。是的,《一個人的村莊》也是如此。這些文字讓人們抬起頭來,望向云端,正如家鄉既是靈魂的回歸,也給予未來希望。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 33
夏天在空調房中,獨自的我不知為何感到無趣,不因為作業的枯燥無趣,也不因沒有令學生在上學時渴望的游戲可玩。作業寫完了,游戲玩累了又該干什么?文字擁有無窮的魅力,他可以擁有世間萬物的情態,而書將文字的魅力都展現出來,是人用于抒發自己的感情、想法。
零零散散地開始接觸這本書,每次有興趣地讀那么一小點,這一點像是宇宙中的一顆星微不足道,可這使我的暑假多了項趣味。在充滿著剛筋混泥土的建筑里住久后,便難免有些忘了在苦日子里生活的集裝箱與農家的土舍中的純樸與快樂,但這充滿了農家味兒的書使其我重溫了從前純樸的回憶。
作者是位幸運兒,他出生在一個小村莊,擁著大量與“土”親熱的機會。大家都說農村人的話大都聽不習慣,再小的孩子也會跟個大老爺們似的一到夕大就光著個膀子去溜灣,在讀這本書前我的內心是極為惶恐的,因為我并未真正了解過中國鄉村文學,讀過此類的書也甚少,使我感覺就是把身邊細碎的.事給寫出來。
書中鄉村有“窮山惡水出刁民”的一面,如蓋房子因為圍墻多占了對方一點點地,兩家人就會大打出手,夜里給狗子下藥,把狗子拉出來再偷偷賣掉,鄉村自然也有“安逸祥和的一面”,例如眼前的田野與遠處的山,或者是偷掰玉米——是自家親戚的。
《一個人的村莊》并非關于鄉村的故事,而是關于鄉村的散文,而散文大都帶有哲學,可道出些道理,與其說是在聊鄉村,倒不如說是在講哲學,在書中不少篇幅雖短小但論述了作者自己對生命意義。講哲學大家都會想,“這肯定很難啊,我絕對做不到,而且成為一個哲學家需要很高的學歷呢”其實不然,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哲學家,要做的就是拋棄各種雜念、噪音,從生活中的細微考慮這是什么,為什么要這么做。
不知有多少人會思考一個問題,一個人、一輩子,在書中有一句話:“與一身這個漫長宏大的工程相比,任何事也都顯得渺小而無意義。我們太弱小了,所以才想干出一番大事業來抵擋歲月”,所以我覺得“人”要為自己而活一個人就這么可憐巴巴一輩子為啥要活給別人看,假如說死亡是件美事那我們活著是因為還沒有資格去死。
當一個村莊局限我的一生時那么一個小小的地球正在局限整個人類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相關文章:
一個人的村莊作文03-22
村莊10-05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03-05
一個人的村莊讀后感03-05
村莊的秋天06-26
蟲子的村莊05-31
故鄉、村莊07-07
離開的村莊07-08
美麗的村莊06-30
迷人的村莊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