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鑒賞家》讀后感(精選10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鑒賞家》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鑒賞家》讀后感 1
前些日子,讀了汪曾褀的短篇小說《鑒賞家》,頓時被葉三這位獨特的“鑒賞家”的形象吸引了:他熱愛生活,走鄉串戶賣水果三十多年,留意人間幽微、草木細情;他品行高尚,賣水果得四時之先,果大新鮮,童叟無欺;他喜愛藝術,始終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對美的追求純粹率真……從葉三身上我深刻體會到,對美的純粹深沉、不涉功利的愛,才是一個真正的鑒賞家的本質所在。
細讀《鑒賞家》,小說塑造了兩個鮮活人物:四爺季陶民和果販葉三。季陶民在當時已是久負盛名的畫家,住在大紅門里,他為人曠達超脫、忘情于丹青,而葉三位居社會底層,熱愛生活,以販賣水果為生。社會地位懸殊的二人沒有雅俗之別,只因畫家季陶民作畫時喜歡喝酒,喝酒時只用果子做下酒菜結識。在相處中,兩人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賞葉三對美純粹率真的鑒賞,欣賞葉三出自肺腑的不阿諛諂媚,視他為“真懂畫的人”,總對他另眼相看;葉三更是欣賞四爺的畫,四爺畫得不滿意團掉的,他都撿起收集起來,四爺死后畫價大增,很多慕名前來買畫的人,但葉三一幅也不賣、多少錢都不賣,而是自己死后與四爺的畫一起裝進棺材同埋葬。
其實,剛讀完這個故事,感動我的是四爺與葉三這兩個不同“生活圈”的人,卻像伯牙與子期一樣有著共同的喜好,并再次傳頌了一段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傳奇,但隨著再次深讀故事,最吸引我的還是人物葉三,這位能憑借內心本真表達對喜愛藝術執著的“鑒賞家”。
古往今來,人們對于美的鑒賞和追求,無國度、貴賤、年齡之分,美好的藝術如同一座座無形的橋梁和紐帶,能讓惺惺相惜的心靈彼此通融。如我國的國粹京劇、武術、書法、中醫、圍棋等已經都譽滿中外;絲綢之路將我國的瓷器、絲綢、茶葉、農耕等文明產物外輸傳承。當然,這些被國外人普遍接受發揚的藝術若無自身魅力,無民眾基礎,無藝術的民族性、民間性,也不會被廣為流傳,更不會被國外人士稱贊不絕。
鑒賞家,顧名思義是對文物、藝術品等的鑒定和欣賞的'專家。那么作為鑒賞家就要求必須具有鑒定和欣賞兩個關鍵環節,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但如今,縱觀我們身邊的一些自詡鑒賞水平高的青少年,以走不尋常路線為傲,穿破洞衣服、戴夸張飾品、無厘頭紋身全身皆是、暴力色情的動漫無所不知、嘴里還不停哼哈一些不入流的美……這僅僅是人云亦云的隨波逐流,是沒用真心來感受藝術的偽鑒賞,甚至是對美的歪曲詮釋。而葉三,雖然是個賣水果的小販,但是他對美的鑒賞,卻是發自本心的熱愛,值得年輕人尊重和學習。在這紛雜的社會中,讓我們和葉三一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靈去欣賞和發現美,做一名真正的鑒賞者!
《鑒賞家》讀后感 2
讀汪曾祺的小說,猶如看到了一幅幅漫畫,無需濃墨重彩,人物依舊鮮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熟悉歐亨利故事的人一定不會陌生歐亨利式的故事結尾。那是短篇小說創作大師在故事結尾的情節處理上的一種手段,讓主人翁的命運有所逆轉,雖是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大大增強了故事的藝術魅力和可讀性。
然而,小說《鑒賞家》卻不同于此,開頭第一句話作者就告訴了我們他要寫的這個鑒賞家叫葉三,且是全縣第一個。鑒賞家給我們的概念是:藝術家,懂得欣賞辨析,且學識淵博、高雅的人。那葉三是個什么人呢?作者的'下一句話就是:葉三是個賣果子的。這里很自然地就會產生一個疑問:鑒賞家和水果小販之間的關聯。緊接著,作者又說:葉三不同與其他水果小販。如何不同?這個與眾不同的水果小販又是如何變成了鑒賞家的?所以,這個故事從一開篇,每一句話都仿佛是一個釣魚鉤,勾著讀者往下走。
現在看看葉三其人,這個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做了鋪墊的人物。葉三做生意沒有鋪子,不擺攤,也不走街串巷,他只給幾個大戶人家送水果。僅這一點就夠特別的。他的水果都是千挑萬選的,個個鮮靚,所以他從不議價。一個有個性的水果小販。他花在選水果上的時間要比賣水果的時間長出很多很多,四鄉八鎮,到處走,精挑細選。如此,葉三似乎不是個精明的生意人。但是葉三對待自己的小買賣很是很勤奮認真,既熟悉上家,有照顧下家,上下通達,卻也不失生意人的本色。
是不是先有畫家,而后才有了鑒賞家。畫家是四太爺,季匋民,縣里的大戶,在葉三送水果的人家之列。四太爺不是一般的畫家,很有唐李白的遺風。李白是喝了酒,作詩,四太爺喝了酒,作畫。四太爺最不愛跟人談畫,尤其討厭假名士的附庸風雅。四太爺還擔心隨意間的一句話被外人傳來傳去,傳走了樣,所以連親戚間的走動也是能免則免。
但是,四太爺愿意跟葉三論畫。既然是鑒賞家,那得評評畫呀,小說里寫了三幅畫。四太爺畫了一幅紫藤,葉三說:紫藤有風,花亂。四太爺畫了幅老鼠上燈臺,葉三說:老鼠頑皮,尾巴卷燈柱。墨荷一幅畫則是重點,葉三根據生活常識告訴足不出戶的四太爺:紅花蓮子白花藕。切不可把白荷花和大蓮蓬畫在一起。
葉三賣果子只為了四太爺,四太爺送了葉三好多畫,葉三把這些畫都進了棺材。一個不拘一格的畫家和一個異乎尋常的鑒賞家。他們是那樣不相稱的一對人,卻有著很多相似之處,成了不一般的朋友。
《鑒賞家》讀后感 3
《鑒賞家》一文被選人蘇教版選修教材《短篇小說選讀》之中,位于“一個完整的世界”這一模塊。汪曾祺在《鑒賞家》中塑造了一個懂得鑒賞的果販葉三的形象。《現代漢語詞典》中對“鑒賞”一詞的解釋是“鑒定和欣賞(藝術品、文物等)”。一位賣水果的能成為“全縣第一個鑒賞家”真是匪夷所思的事情。但是作者在文章的前面花了不少筆墨來鋪設這件事情的合理性。
首先,葉三聰明,腦筋活絡。
葉三是個生意人。“他這個賣果子的和別的賣果子的不一樣。”葉三的不同在于他懂得“得天時”,得四時之先。“立春前后,賣青蘿卜”“端午前后,賣枇杷”“夏天賣瓜”“七八月賣河鮮”“重陽近了,賣梨”……別人還沒有的時候,他已經開始賣了;別人賣的時候,他開始琢磨其他果子了;不少深居簡出的人可以從他賣的果子知道時令。葉三的特別還在于他知道“守地利”。他在賣果子這門行當可是下了一番功夫。“他喜歡到處跑”“出去買果子比他賣果子的時間要多得多”。河北河間府、山東萊陽、福建福州,山南海北的各地名產,都成了他的“囊中之物”。另外,葉三賣果子會“講人和”。收果子時,“和園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親家一樣了”;賣果子時,“這些人家他走得很熟,看門的和狗都認識他”。由此可見,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葉三在果販中可謂獨樹一幟,在賣果子的行當中顯得游刃有余。而長期在外收果子并與人打交道的經歷使得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豐富了閱歷。這也是他能夠成為一位鑒賞家的堅實基礎。
其次,葉三有品位。
葉三賣的果子品種很多。葉三賣的果子涵蓋了白杏、蜜桃、櫻桃、金橘……真是應有盡有。葉三賣的果子品相好。“他賣的果子不用挑,個個都是好的”“他的果子全都從他手里過過,有疤的、有蟲眼的、擠筐、破皮、變色、過小的全都剔下來,賤價賣給別的果販”。葉三賣的果子品質好。他的果子很香,很甜,“都是原裝”,都是“樹熟”。葉三的品位還體現在他賣的佛手、香櫞等水果具有久遠、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歷代文人將金佛手人詩人畫,表達福壽、吉祥、豐收喜悅之意。“人家買去,配架裝盤,書齋清供,聞香觀賞。”葉三賣果子賣出了清幽,賣出了典雅,賣出了文化氣息,確實與人不同。
再次,葉三有真性情。
葉三在與主顧接觸時,賣水果從不說價,不勢利。葉三在與季匋民的交往中,評畫能切中要害,不諂媚。葉三的真性情還表現在對兩個兒子勸他放棄果子營生的建議毅然回絕,對知己季匋民的畫至死不售。葉三不慕名不圖利,愛畫以真,待人以誠。他的真誠、坦率也得到了大畫家季匋民的認可和賞識。
葉三在果子鑒賞上的能力顯然是毋庸置疑的。豐厚的閱歷讓他能識真偽,辨優劣;較高的'品位讓他能提眼界,增內涵;率真的性情讓他能直言,有信念。葉三的鑒賞能力是在對生活中的美的辨析與體悟中形成的。這就能順其自然地讓故事的中心由葉三賞果遷移到葉三賞畫上了。
汪曾祺在寫葉三賞畫上寫得既有序也有趣。先總寫葉三是懂畫,能夠發自肺腑地欣賞畫作。他一去就是半天,在旁出神地看,連大氣都不出。“凡是葉三吸氣、驚呼的地方,也正是季匋民的得意之筆。”然后分兩層,第一層寫“鑒”,鑒別。葉三因為在季勻民處看過不少李復堂的畫,所以能辨識真偽,能用花花綠綠的“蘇州片”換來李復堂的真品。第二層寫“賞”,欣賞。文中寫了葉三欣賞季匋民畫作的三個場景。第一次賞的是“意”,葉三從季匐民畫作“紫藤花亂”中賞出風意。第二處賞的是“趣”,季匐民畫的老鼠上燈臺被葉三讀出頑皮的情趣。第三處賞的是“識”,季匋民誤將白荷花蓮蓬畫得大,蓮子畫得飽滿。生活經驗豐富的葉三一下子就看出來了不對,不合生活常識。
那么,汪曾祺為什么要塑造葉三這樣一個形象呢?其價值意義何在?筆者認為,汪曾祺肯定葉三之處,首先在于表現了葉三的一份孤獨。在收果子和賣果子的人生路上,葉三倔強而寂寞地獨行。兩個兒子出息了,能體諒他的艱辛,希望他不要再收果子,卻不能真正地理解他。唯有季勻民欣賞他,懂他。可是,季匋民本身卻也是一個疏于與人交游,只顧悶頭作畫的人。一個愛作畫,一個愛賞畫,兩個孤獨的人惺惺相惜起來。這也就有了后來葉三收果子只為季匐民,葉三不售季勻民的畫作并在死后將其帶人棺材的情節出現。葉三的另一處熠熠閃光的地方是他安靜。周國平說過:“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葉三賣果子,愛畫。他在這樣的生活中找到了安靜的位置。面對日本人的高價收購,他只說兩個字“不賣”。葉三用這樣的方式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束縛,得以安心平靜地自處。這不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如何在世間遠離喧鬧的方式嗎?汪曾祺用溫婉的方式告訴我們,可以有“葉三”這樣一種人,有像“葉三”一樣的生活方式。
《鑒賞家》讀后感 4
最近,我偶然翻到一篇小說,就是汪曾祺的《鑒賞家》。剛翻開那本書,我根本就沒有準備看這篇小說,因為鑒賞一類的東西給我一種呆板無趣的感覺。等到我把其他的文章都看完,實在沒東西看了,才不情不愿地開始看這篇小說。當然,說到現在都是一些題外話了。主要想講的是我十分慶幸沒有錯過一篇好的小說。
當我不情不愿地翻看它,只看了一個章節,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也許是汪曾祺描述的那個時代吸引了我,也許是他的質樸又生動的語言吸引了我,總之,我被迷住了。我把那篇小說前后一口氣看了三遍。
小說塑造了兩個鮮活的人物:四爺和葉三。四爺是一個真正的畫家。他在當時已經久負盛名。他住在大紅門里面。葉三是個給大戶人家送果子的,天天在紅門里進進出出。于是葉三有機會見到四爺。他總是把最好的果子留給四爺,因為四爺愛在作畫時喝點小酒,喝酒時只用果子作下酒菜。葉三非常欣賞四爺的畫。
四爺作畫時不喜歡別人在跟前,只有葉三例外,因為四爺覺得葉三是真得懂畫。他覺得滿意的地方,葉三總能說出它好在哪里。葉三也很喜歡看四爺作畫,他總是屏氣凝神,在四爺畫的相當滿意的地方吸氣。
在他們長時間的'交往中,葉三得到了四爺的很多畫,每一幅上都留個名。后來四爺去了,他的畫變得更值錢,很多人找到葉三家去,要買他手中的畫,他都沒有同意。后來葉三也去了,他的棺材里除了他的遺骸就是四爺的畫。
看完這個故事,我不覺想起了伯牙與子期的故事,我覺得高山流水覓知音。古往今來,對于美的感受,從來都不分階級,不辨年齡。真正的藝術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難尋的。
《鑒賞家》讀后感 5
讀了一篇汪曾祺的《鑒賞家》。一遍下來覺得滿口余香,第二遍下來覺得蕩氣回腸,第三遍后卻心平氣和。
這是一篇短篇小說,卻難得讓人回味無窮。小說主要寫了兩個人物——葉三和季四太爺。這葉三只是個賣果子的,作者卻說他是“全縣第一鑒賞家,而季四太爺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大畫家。正是這兩個人身上的那種情義與氣節使整篇文章感人肺腑,使兩個本不相關卻又相關的人表現出一種民族的氣魄!
葉三都是把果子送到人家門上的,他的果子都是頂好的。他從來不講價,因為他相信人家不會虧待他,正是這種誠信的品質也是他得到了別人的信任,他從未被別人虧待過。優秀的品質給他豐厚的回報,這或許也給今天的生意人一點啟示吧。
文中的.另一個人物季四太爺他很有名氣,卻難得的不傲氣。文章說“他最討厭被人談畫。他很少到親戚家應酬,實在不得不去,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盞茶就道別。因為席間必有一些假名師高談闊論,以為季匋民是大畫家,這些名師就特別愛在他面前評書論畫,借以賣弄自己高雅博學。這種議論全多是道聽途說,似通不通。季匋民聽了,實在是難受。”他有氣節,一種傲骨,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質。他特別愛就葉三的果子喝酒。葉三也特別愛看季四太爺畫畫。他給季四太爺送果子,給他打下手。季四太爺只讓葉三看他畫畫,因為他真懂自己的畫。“季四太爺畫了一幅紫藤,問葉三。葉三說紫藤里有風。因為花是亂的。對極了!”季四太爺常常送畫給葉三,葉三都一張一張收著。季四太爺送他的畫都題了上款,不好賣。后來季四太爺不肯題上款了,讓他賣畫,但葉三一口回絕,他要把畫帶進棺材。
葉三和季四太爺之間的情義是最令我感動的地方。他們之間擯棄了世俗間最令人厭惡的金錢利益關系。葉三愛畫,卻不是想用畫賣錢;季四太爺喜歡讓葉三看畫,卻不是因為他會奉承。他們之間是君子之交,亦師亦友。季四太爺畫了一幅荷花圖,葉三立即給他指出不符合實際的地方,季四太爺當即稱葉三為老師。君子之交莫過于此!
在季四太爺死后,他的畫價格大漲,許多人都知道葉三有許多季四太爺的畫。日本有人在收藏季四太爺的畫,以此有許多人來求畫,但他堅守自己的承諾——不買,即使有人出到了天價!
我讀到這里不禁感慨起來,這是怎樣的一種氣節啊,君子之交淡如水,葉三不會因為季四太爺不再了而賣了他的畫,因為他懂得凝聚在畫里的不僅僅是他的諾言,更是他與季四太爺之間濃濃的友情。
故事末尾很簡單,寥寥一句話,“葉三的兒子遵從老頭子的吩咐把畫和老頭子一起裝進棺材,埋了。”這看似平常的結尾卻給我一種無名的震撼,因為它在平淡中孕育了偉大,一種錚錚的情義與氣節在這平淡中得以凸顯!
壯哉,此情義,美哉,此氣節!
《鑒賞家》讀后感 6
牡丹怒放,只有短暫的夏,可有人為了這短暫的美麗,而等待了三季。我若是牡丹,我也愿只為這一人而花開,牡丹也若我,在等待有人來鑒賞——那人便是知音。
季匋民從不嫌葉三最低點果農,他們相距天邊的等級卻阻擋不了同一腔的愛畫熱血。知音,一生一人便足矣,正如那高山流水中偶遇的二人,他們的故事如花香,滲入書本,有著穿透千年的力量,感染了此時的我。比起那些諂媚奉承的嘴臉,也許只是果農的.贊賞才是最真實的。
記起霸王別姬,楚霸王是多么地柔情似水,多么地依依不舍,天下唯有虞姬是他的知音了吧。烏江自刎,那最后蒼白而多情的“虞兮虞兮奈若何?”感動了多少文人騷客。英雄,窮途末路;美人,香消玉殞,滾滾河水訴不盡的悲哀,留給后人聽。
知音卻又不得不提到韓信與蕭何,“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概是韓信一生和寫照,蕭何能慧眼識英雄,重用韓信,卻在功成身退時獻計殺了韓信,可悲的是蕭何也死在韓信手中,這二人雖為知音卻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深省。
還有那木石前盟的寶黛之戀,凄美而悲涼,那些未說盡的“寶玉,你好……”包含了多少不甘與埋怨,這一場紅塵夢,有誰會追究,這一場繁華夢,有誰會意留,太虛幻境終究湮滅了紅樓……
知音的例子或喜或悲地交替上演,但不變的是他們沖破世俗的束縛,結為夫妻或是兄弟,為歷史長河中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若是人間多情的石頭,便在等待誤入凡塵的絳珠仙草,任憑紛揚落英遺我一身的蕭瑟,即便等待千年,老卻了星星,黯淡了日月,也為那遠漂萬里的身影,望穿秋水。
知音難覓,但我情愿等待,等待我的鑒賞家出現,導演一部心心相惜的故事……哪怕等到來生。
《鑒賞家》讀后感 7
葉三只是一個“賣果子”的小販,可這個小販明顯地異于同類,他不“開鋪子”,不“擺攤”,也“不挑著擔子走街串巷”,他專門“給大宅門送果子”。也許正因為此,葉三才有緣結識了畫家季匋民。葉三“從心里喜歡”季匋民的畫,年歲大了之后,他只為季匋民一人送果子。這樣他就有了機會,零距離地看季匋民作畫。時間長了,對季匋民的畫也能說上一二,由此被季匋民視為知己。季匋民常常送一些畫給葉三,葉三將其視為家珍收藏著。季匋民死后,他的畫價格飆升。有個日本人聽說葉三收藏了許多季匋民的畫,便遠道而來,試圖用重金購畫,葉三拒絕了。后來葉三死了,他兒子遵照他生前的遺囑,把季匋民的畫和葉三都裝進了棺材,埋了。
小說的情節沒有什么大的波瀾,人物也沒有什么大喜大悲。汪曾祺在《小說的散文化》中曾經談及他的老師沈從文的小說《長河》:“它沒有大起大落,大開大合,沒有強烈的戲劇性,沒有高峰,沒有懸念,只是平平靜靜,慢慢地向前流著,就像這部小說所寫的流水一樣。”這樣的表述,也完全適合汪曾祺自己的小說。“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鑒賞家》所顯示出來的正是這樣的一種自然純樸的特質。
可蘇教版的“教參”卻簡單地將小說的主旨概括為“對美的鑒賞”,這種理解,只是停留在對小說表面意義上,并沒有真正意會到小說深層次的意蘊。它缺乏對小說中“美”的內涵的挖掘,顯得極為空洞。仔細研讀小說,就不難發現小說中所展現出來的美是多彩的、豐富的。
一、風俗美
汪曾祺在《談談風俗畫》一文中說:“我對風俗有興趣,是因為我覺得它很美。”他以為風俗“反映了一個民族對生活的摯愛”,“保留一個民族的常綠的童心,并對這種童心加以圣化”。他還在《〈大淖記事〉是怎樣寫出來的》一文中說:“我以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作的抒情詩。”作者對風俗情有獨鐘,勢必會在他的作品中借助于各種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小說《鑒賞家》開篇之后大段的內容,寫葉三一年四季賣果子,從“立春”前后的“摔在地下就裂開了”的青蘿卜寫起,到“白得像一團雪”的香白杏、“嘴兒以下有一根紅線”的“一線紅”的蜜桃,到“紅的像珊瑚,白的像瑪瑙”的櫻桃,再到“端午”、“夏天”、“重陽”各個節令的不同果子,最后是“入冬”后的“碧綠生鮮”的檀香橄欖。作者不厭其煩,如數家珍,或繪其形或描其色或寫其味,將不同時令的果子展示在讀者的面前,鋪展開來的是小城風物的長長畫卷,令人流連忘返。
這樣的風俗美還表現在小說的一些細節描寫上。比如,作者寫葉三到季匋民家送果子,一去就是半天。季匋民作畫,葉三先是“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綠、抻紙”,然后就“站在旁邊很入神地看,專心致志,連大氣都不出”。年逾五十的葉三,之所以如此,除了他內心深處喜歡季匋民的畫,對季匋民十分恭敬之外,還有就是小城崇文的古風熏染了他,致使他在不自覺中,向季匋民執弟子之禮。再如,季匋民作畫送葉三,時常題款為“畫與葉三”,以排行稱呼,傳承的也是古代之風。還有,季匋民死后,葉三雖然不再賣果子了,但是“他四季八節,還四處尋覓鮮果,到季匋民墳上供一供”;而寫日本人到葉三家看畫,也是入鄉隨俗,“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還先對畫軸拜了三拜,然后才展開”,這一切無不染上濃濃的世風民俗的氣息,讓人深深感受到一種遠去的久違的美麗。
二、生活美
風俗是一種積淀,是人生活的一個背景。《鑒賞家》中的人物生活在這樣的風俗中,他們的印記也就烙上了鮮明的地方色彩。雖然小城人的生活不能稱之為富有,但他們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生活得自在有味。比如葉三,他賣果子的“三不”方式,他“風里雨里,水路旱路”行走四鄉,他與園主“熟得像是親家一樣”,無不透露出他生活中的自由與愜意。他能從紫藤的亂花中看出風,他能懂得一只小老鼠的頑皮,無不顯示出他對生活的熱愛。唯有生活的美,才倍讓人關注生活的.細小之處。即使是在他五十以后,只為季匋民一個人賣果子時,他也樂此不疲。又如葉三的兩個兒子,“都是學布店的”,老大是“店里的頭一把算盤”,老二的量布、撕布成了“布店的招牌”,他們各自順著自己的特長發展,成人、成家。
還有畫家季匋民,他不愿與那些假名士高談闊論,便很少應酬,即使是實在不得不去的親戚宴請,“也是到一到,喝半盞茶就道別”;他畫畫時,習慣于“畫兩筆,湊著壺嘴喝一大口,左手拈一片水果,右手執筆接著畫”,率性而為,頗有晉代士人的風采。小說中有一個情節,寫葉三給季匋民送來一大把蓮蓬,季匋民很高興,便畫了一幅墨荷,還有好些蓮蓬。畫完之后他興致勃勃地問葉三,畫得怎么樣。葉三卻說畫得不對,畫的看上去是白蓮花,可畫的蓮蓬卻很大,蓮子又飽滿,墨色也深,這又是紅蓮花的蓮子。季匋民聽后連忙又展開“一張八尺生宣”,畫了一幅紅蓮花,還題了一首詩:“紅花蓮子白花藕,果販葉三是我師。慚愧畫家少見識,為君破例著胭脂。”沒有偽飾沒有諂媚,更沒有心機和盤算,一切出自肺腑,自自然然。
小說中的人物活得真誠而又實在,而這樣的真實閃耀出的是“美”的光彩。
三、人情美
風土連著人情,生活顯出人情。淳樸的風俗與自然的生活也就彌散出濃濃的人情味兒,這樣的人情味兒,讓人感受到一種別樣的溫暖。
比如,“葉三賣果子從不說價。買果子的人家也總不會虧待他”。盡管葉三賣的果子“得四時之先”,個個“都很大,都均勻,很香,很甜,很好看”,但他“從不說價”,寫盡了他為人的厚道;而買家的“總不會虧待他”,則是對葉三的絕對信任。賣與買之間的背后,是沉沉的真和善。
再如,葉三五十歲了,他的兩個兒子便商量著養他,不要他再走宅門賣果子。葉三“生氣了”:“嫌我給你們丟人?兩位大布店的‘先生’有一個賣果子的老爹,不好看?”葉三非但沒有領兒子的這份好意,還惡語相向,可兒子卻毫不介意,“連忙解釋”:“不是的,你老人家歲數大了,老在外面跑,……做兒子的心里不安。”最終兒子“依了”葉三,為父親裱了季匋民送他的畫,還按照當地的風俗,“討個吉利:添福添壽”,為父親打了一口壽材。父與子之間的沖突從起因到結果,傳達出的都是厚重而溫暖的親情。后來葉三死了,兒子遵照他的遺囑,將季匋民的畫裝在父親的棺材里一起埋了。兒子并沒有因為季匋民的畫價格飆升而動一絲的其他念想,他們只是恪守著做兒子的準則行事。父親生前視畫如命,死后讓那畫與之相伴,唯有如此才能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兒子對父親的情感顯示出來的大美可捧可掬。 還有,葉三知道季匋民畫畫離不開水果,就將“最好的水果”,“首先給季匋民送去”;葉三知道季匋民最佩服李復堂,便用“蘇州片”與人換了四開的李復堂的冊頁,給季匋民送去。而季匋民知道葉三喜歡自己的畫,便破了自己“從不當眾作畫”的規約,特許葉三在他旁邊看著;季匋民知道葉三生活不易,便“送了葉三很多畫”,有時還體己地不題上款,“你可以拿去賣錢,——有上款不好賣”。葉三自然不會賣季匋民的畫,即使是在日本人重金誘惑面前,也是決然拒絕,他真正踐行了生前對季匋民的諾言:“一張也不賣!”葉三只是一個果販,沒有什么學識,但他對季匋民畫的摯愛,對友人本真的情,更讓人感受到一種純粹的美。
四、藝術美
風俗美、生活美、人情美構成了小說別樣的味兒,這味兒散淡而極富有詩意,給人以一種藝術美的享受。
這種藝術美一方面體現在小說特有的語言上。“除了語言,小說就不存在”,汪曾祺這一散文化小說的理念,在《鑒賞家》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比如寫葉三家老二買布:“撕布不用剪子開口,兩手的兩個指頭夾著,借一點巧勁,嗤——的一聲,布就撕到頭了。”人物的動作干凈利落,表述的語言也極為精確,沒有一絲的泥水,于平常中顯出不平常。再如,寫葉三賣果子之余還賣佛手、香櫞,“人家買去,配架裝盤,書齋清供,聞香觀賞”,寥寥數語,趣味盎然。
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小說意味深長的“留白”之處。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就小說的創作提出了冰川理論,冰山的八分之一露在水面,八分之七是在水下。作家所要做到的就是通過描寫那可見的冰山的八分之一,來反映冰山的全部形貌和特質。汪曾祺也曾說:“中國畫講究‘留白’,‘計白當黑’。小說也要‘留白’不能寫得太滿。”比如小說中描寫季匋民的畫風:“他的畫是大寫意,但總是筆意俱到,收拾得很干凈,而且筆致疏朗”,“他畫的荷葉不勾筋,荷梗不點刺”。恰到好處的“空白”不但勾勒出季匋民畫的風格,還給讀者留下許多回味的天地。再如小說的結尾:“葉三死了。他的兒子遵照父親的遺囑,把季匋民的畫和父親一起裝在棺材里,埋了。”平淡到了極點,也自然到了極點。埋了的是葉三和季匋民的畫,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想象空間。
小說展示給讀者的是一片純美的天地,流連在這樣的一片天地中,讓人感知到一個個曾有的鮮活生命的存在,這樣的存在充滿著人生的美麗。也許這才是作者寫《鑒賞家》的真正的用意。
《鑒賞家》讀后感 8
在閱讀汪曾祺的短篇小說《鑒賞家》后,我深受觸動。這部小說以簡潔而質樸的語言,刻畫了兩個截然不同卻又心靈相通的人物——畫家季陶民和果販葉三。他們之間的故事,不僅是一段關于藝術與生活的佳話,更是對人性中那份純粹與真摯的深刻詮釋。
葉三,一個普通的果販,卻擁有著不平凡的鑒賞眼光。他熱愛生活,走鄉串戶賣水果三十多年,不僅留意人間的細微之處,更對藝術有著深沉而純粹的'愛。盡管他身處社會底層,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藝術教育,但他憑借一顆赤子之心,對美的追求始終如一。他欣賞季陶民的畫,并非出于附庸風雅或功利目的,而是真正懂得畫中的意境與情感。這種對藝術的真摯熱愛,讓我深感敬佩。
季陶民,作為一位久負盛名的畫家,他的生活與葉三截然不同。然而,正是這份不同,讓他們之間的交往顯得尤為珍貴。季陶民欣賞葉三的率真與純粹,視他為“真懂畫的人”。在葉三面前,他可以毫無保留地展示自己的畫作,甚至愿意聽取葉三對畫的評價。這種基于藝術共鳴的友誼,超越了社會地位與身份的差異,成為小說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小說中的情節雖然平淡,但卻充滿了生活的韻味。葉三為了季陶民一個人賣果子,季陶民則視葉三為知己,將自己的畫作贈予他。這種真摯的情感交流,讓我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那份純粹而美好的情誼。在葉三死后,他將季陶民的畫與自己一同埋葬,這一舉動雖然有些極端,但也體現了他對藝術的尊重與熱愛。
《鑒賞家》不僅是一部關于藝術與鑒賞的小說,更是一部關于人性與情感的作品。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無論身處何種環境,只要保持一顆熱愛生活、追求真摯情感的心,就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幸福與滿足。同時,這部作品也啟示我,在紛擾復雜的社會中,我們應該學會用本真的眼睛和心靈去欣賞和發現美,做一名真正的鑒賞者。
總之,《鑒賞家》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它以其獨特的魅力,讓我在閱讀中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與真摯情感的珍貴。我相信,在未來的日子里,這部作品將繼續陪伴我成長,成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
《鑒賞家》讀后感 9
在閱讀了汪曾祺先生的短篇小說《鑒賞家》后,我深受觸動,仿佛經歷了一場關于藝術與人生的深刻對話。這部作品以質樸而生動的語言,刻畫了兩個截然不同卻又心靈相通的人物——大畫家季陶民和果販葉三,他們之間的故事如同一曲高山流水,悠揚而深遠。
葉三,一個普通的果販,卻擁有著不平凡的鑒賞眼光和純粹的藝術熱愛。他熱愛生活,走鄉串戶賣水果三十多年,不僅留意人間的細微之處,更對藝術有著深沉而真摯的追求。他雖身處社會底層,卻以一顆赤子之心,對美有著純粹而深沉的理解,這種不涉功利的愛,正是鑒賞家真正的.本質所在。
季陶民,一個久負盛名的畫家,他的畫作廣受贊譽,但他卻為人曠達超脫,忘情于丹青。他與葉三的結識,源于對藝術的共同熱愛。在相處中,兩人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賞葉三對美的純粹鑒賞,更欣賞他不阿諛諂媚的品格,視他為“真懂畫的人”。而葉三,也深深被季陶民的畫作所吸引,他收藏了季陶民許多畫作,甚至在季陶民去世后,也堅決不賣,選擇將畫作與自己一同埋葬,這種對藝術的執著和尊重,令人動容。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想起了伯牙與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覓知音,真正的藝術是永恒的,真正的知音也是難尋的。葉三和季陶民,就是這樣一對知音。他們跨越了社會地位和學識的差距,以藝術為橋梁,心靈相通,情致合一。
此外,《鑒賞家》這部作品還展現了汪曾祺先生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他以簡潔而富有韻味的語言,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情節發展也自然流暢,讓人仿佛置身于那個時代,感受著人物的情感和經歷。
總的來說,《鑒賞家》是一部充滿藝術氣息和人文關懷的作品。它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鑒賞家不僅要有專業的知識和技能,更要有對藝術的熱愛和尊重。同時,這部作品也讓我更加珍惜身邊那些能夠與我們心靈相通的人,因為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里,能夠找到一位知音,是一件多么難得和美好的事情。
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希望能像葉三一樣,保持一顆純真而熱愛的心,去發現和欣賞生活中的美好,去做一個真正的鑒賞家。同時,我也期待能夠遇到更多像季陶民和葉三這樣的知音,一起分享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共同書寫屬于我們自己的精彩人生。
《鑒賞家》讀后感 10
汪曾祺的短篇小說《鑒賞家》以其質樸而生動的語言,刻畫了兩個性格鮮明、形象鮮活的人物——大畫家季陶民和果販葉三。讀完這部作品,我深受觸動,對美的鑒賞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體悟。
小說中的葉三,雖然身處社會底層,以販賣水果為生,但他對美的追求卻純粹而深沉。他熱愛生活,走鄉串戶賣水果三十多年,不僅留意人間的細微之處,更懷揣一顆赤子之心,對藝術有著真摯的熱愛。他憑借內心本真表達對藝術的執著,這種不涉功利的'愛,正是一個真正鑒賞家的本質所在。
葉三與季陶民的結識,源于季陶民作畫時喜歡喝酒,而喝酒時只用果子做下酒菜。兩人因此結緣,并在相處中意趣相投、惺惺相惜。季陶民欣賞葉三對美的純粹鑒賞和毫不阿諛諂媚的品格,視他為“真懂畫的人”。而葉三更是對季陶民的畫作情有獨鐘,他收集季陶民不滿意而團掉的畫作,甚至在季陶民死后,他的畫價大增時,葉三也一幅不賣,堅持與四爺的畫一起裝進棺材同埋葬。這種對藝術的執著和忠誠,讓人深感敬佩。
讀完這個故事,我不禁想起了伯牙與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覓知音,葉三與季陶民之間也傳頌了一段知音難尋的傳奇。他們之間的交往,摒棄了利益之爭、地位之爭和世俗之見,只剩下了一種純粹的精神交流。這種跨越階層和地位的友誼,讓人感受到了藝術的力量和美好。
此外,《鑒賞家》還展現了汪曾祺獨特的寫作風格。他的筆觸輕松自在,總會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絲絲隱秘的幽默,讓人會心一笑。同時,他也善于運用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和情節發展,使得整個故事生動而富有感染力。
總的來說,《鑒賞家》是一部值得一讀再讀的作品。它不僅讓我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和鑒賞家的品質,更讓我深刻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真摯情感和純粹友誼的可貴。在未來的日子里,我也希望自己能夠像葉三一樣,用本真的眼睛和心靈去欣賞和發現美,做一名真正的鑒賞者。
【《鑒賞家》讀后感】相關文章:
寒假讀后感_讀后感01-10
《柳林風聲》讀后感 讀后感03-05
魯迅《彷徨》讀后感 讀后感03-04
讀后感言:《活著》讀后感大綱03-25
讀后感獲獎_獲獎讀后感03-31
亡羊補牢讀后感范文 讀后感03-05
在人間讀后感范文 讀后感03-05
秘密花園的讀后感 讀后感03-04
《愛的教育》讀后感-優秀讀后感05-08
母親的傳說讀后感范文_讀后感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