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優秀讀后感(通用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優秀讀后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1
今天讀完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愉悅的心情變得稍微沉重,結局讓讀者遺憾頗多:“1997年早春錢瑗去世,1998年歲末鐘書去世。三個人從此就失散。就這么輕易的失散了。‘時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就這樣飄散了。留下楊絳一個人思念他們仨。是的,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愁。
細讀此書,頓時被楊絳先生優美文靜的文字吸引,仿佛一位老人在耳邊給我講著一個溫馨的童話故事,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娓娓道來,面對別人的陷害,看不到一絲恨意,從來都是泰然處之。故事分為三部分:第一部《我們倆老了》、第二部《我們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故事采用倒敘的寫作手法,夢境的開頭,夢中尋覓鐘書虛實相間的寫作手法;接著寫古驛道上的相聚和相失。最后以順敘的手法寫她與鐘書的結婚,留學,英國生女,回國,顛沛流離,走出牛棚,女兒工作,最后的離散。離散時楊絳這樣描寫自己的心情“我的手撐在樹上,我的頭枕在手上,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涌,直涌到喉頭。我使勁咽住,但是我使的勁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心里的窟窿里灌。我痛不可忍,忙蹲下把那血肉模糊的東西揉成一團往胸口里塞;幸虧血很多,把滓雜污物都洗干凈了。我一手抓緊裂口,一手壓在上面護著,覺得惡心頭暈,生怕倒在驛道上。”’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一家人守望相助的回憶成為楊絳晚年生活的支持。
讀完此書最大的感受是:楊絳是為好妻子,是個好媽媽。她在英國留學期間生活上對鐘書無微不至的照顧,學習上與鐘書共進退,有生活上的“探險”,心靈上的交流。鐘書能成為大學者兼小說家,離不開楊絳背后默默的支持。楊絳能理清生活和工作,生活上關注丈夫和女兒,工作上不忘翻譯《唐·吉歌德》。實現了愛情事業雙豐收。
生活中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尋常的下館子都能找到與眾不同。“吃館子不僅僅吃飯菜,還有一項別人所想不到的娛樂。鐘書是近視眼。但耳朵特聰。阿瑗耳聰目明。在等待上菜的時候,我們在觀察其他桌上的吃客。我聽到的只是他們一言半語,也不經心。鐘書和阿瑗都能聽到全文。我就從他們連續的評論里,邊聽邊看眼前的戲或故事”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2
《我們仨》楊絳以母性的慈愛訴說一生對女兒的牽掛,向讀者展示了一家三口真誠、平和、樂觀、向上的家庭氛圍,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掛,讀到感人之處,不無熱淚盈眶使我們看到生命的可貴,親情的相惜與呵護,全篇充滿人性美的光輝。
首先,從楊絳的人生觀來看,勤奮與樂觀是他們生活的基調,楊絳先生相信命理,但是更注重個人的努力,她說:“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環境,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是我們的樂趣”年輕時在英國,她和錢鐘書勤奮讀書,比賽誰讀的書多,圖書館是他們經常去的地方,探索知識,格物致知,追求知識成了生活習慣,勇于探索新的知識領域,包括在生活細節上,比如:探路、學習、做飯、散步游玩等都充滿樂趣,楊絳在書中說:“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碰到困難,鐘書和我一起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就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游戲,一家三口經歷坎坷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楊絳的價值觀,也反映到作品中,字里行間,無不看出他們淡泊名利的性情也實為古今少有,讓人肅然起敬。楊絳十分鐘愛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前半句說的是淡然的心境,后半句則描摹出那份文人的傲骨,恰恰是先生自己的寫照。楊絳在書中寫道:“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里之外,可遠在數百年之后,鐘書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多幾個知己,不求有名聲。
錢鐘書個性鮮明,他不見蔣,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顧問,不當社會科學院的副院長,這些都是世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環與榮耀,先生卻唯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爾不群之狀怎能不令人折服。同時,他們又是愛國的知識分子,錢媛出生在英國,天然擁有英國國籍,他們都放棄了,并說:“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是倔強的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他們始終不忘自己的鄉土情懷和堅守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操。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鐘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里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著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3
囫圇吞棗似的讀完了《我們仨》,其實好多內容我讀不太懂,留學生涯,“三反”運動,改造、各種開會等,這些都是我不曾經歷過的,我也不理解。但我對書中描述的溫暖的家庭生活印象很深刻。我只能談談給我留下觸動的幾點。
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這種相似,就是央視主持人撒貝寧說的“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鳴需要一個詞“懂得”。《我們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標識: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會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三個是不尋常的遇合。
這一段是最讓我感動的,看似樸素簡單的描述,可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家庭真的是很難得。“推開家門,把世事紛擾關在門外”,盡管也會遇到各種的難題和麻煩,但這一家人聚在一起總是開心快樂的,彼此關心,一起玩樂,其樂融融。
楊絳在《我們仨》中講到: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著煩惱和憂郁,人間也沒有永遠。是啊,這一家人也面臨好多苦惱,政治、疾病的襲擊,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擁有溫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終是會更經得起生活的打壓的。
記得我準備結婚時,我身邊的一些大姐就開始傳授馴夫秘訣:“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沒收他的工資,每個月給一點零花錢,從經濟上管死他。”,聽得我心驚膽戰,怎么感覺要上戰場似的。但我確實不懂這些招數。當時新婚的我感覺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壓,很多社會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給我來解,所以我真的很戰戰兢兢我怎么有能力管死對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句話,我就趕緊想點別的。
這次讀完《我們仨》,我終于找到了新的體會,“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戰場,而是游樂場。”
二、好的婚姻,夫妻會懂對方的不容易。
如果說糟糕的婚姻,夫妻是彼此的差評師。比如我曾坐一對夫妻的順風車,那一對夫妻真是互不欣賞、互相打擊的高手,用盡全力做彼此的差評師。男的車開的快了,女的就在一旁提高聲量吼道:“這車是這么開嗎?神經病”,那男的不甘示弱:“我一個市橋人,竟然娶個石樓的,還要住在石樓,搞得每天那么早起”,聽得我目瞪口呆:市橋和石樓有很大區別嗎?又不是北京的找個越南的。
每個人都有短板,錢鐘書在生活自理方面很糟糕,連楊絳坐月子期間,他都不能照顧自己,經常打壞東西,但楊絳總是安撫他,從不埋怨。
“鐘書這段時期只一個人過日子,每天都產院探望,常苦著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他就放心回去,然后他又做壞事了,把臺燈砸了,我問明是怎樣的等,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滿面憂愁,說是把門軸弄壞了,門不能關了,我說:“不要緊,我會修”。他又放心回去。我住產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寓后,真的全部修好。
也就是楊絳吧,能把這些繁瑣的事情變成如此浪漫有趣的事情,換做別人,月子期間遇到這些,早開口罵人了。《幸福三重奏》里面蔣勤勤和陳建斌的相處模式,引發網友熱烈地討論,有些網友對陳建斌口誅筆伐,原因就是陳建斌不會做家務,懷孕八個月的蔣勤勤又要做飯又要清潔,于是網友們就一邊倒地同情蔣勤勤,大罵陳建斌是“渣男”,批判陳建斌在生活中也把自己當“皇帝”。其實我覺得夫妻之間,只要雙方能適應彼此的相處模式就行,外人那么多批判干什么,因為不愛做家務就“渣男”啦,一點事就上綱上線,腦補各種劇情,也是“受迫害妄想”癥,蔣勤勤需要被同情嗎,人家的生活不知比普通人優越多少呢。
三、夫妻之間,別為小事抓狂
如此恩愛夫妻,也有吵架的時候,不是為重大抉擇的分歧,而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小事情。
“我和鐘書在出國的輪船上曾吵過一架。原因只為一個法文“bon的發音。我說他的口音帶有鄉音,他不服,說了許多傷感情的話,我也盡力傷他。然后我請同船一位能說英語的法國夫人公斷。她說我對、他錯。我雖然贏了,卻覺得無趣,很不開心。鐘書輸了,當然也不開心””事后,夫妻一起反思:我們覺得吵架很無聊,爭來爭去,改變不了讀音的定規。我們靜定,以后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
這樣的糗事我們也有過,有一次我老公給孩子講英文繪本,我馬上跳起來,大聲糾正他的'英語發音,并指責他不負責任,教壞孩子。他也氣急敗壞起來,罵我懶惰,給孩子買一堆英文繪本,結果自己從來不講,全推給他,還反問我:“你除了英語比我好一點之外,還有哪一點比我強”,于是又引發一場口水戰,一個周末不歡而散。
讀到《我們仨》吵架這一段,我忍不住笑了起來,原來名人、大師也有這樣的經歷。不過楊絳錢鐘書的反思很好:發音無所謂,不必求同。推廣一下:既不要為小事抓狂,很多事都沒有爭吵的必要,和諧為主。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4
《我們仨》是幸福家庭的典范,是我心中向往的一方恬靜而又舒適的凈土。當閱書后而悟書時,更能真切地體悟到在平淡生活中,親情方是最暖人心的。
《我們仨》是中國著名文學家楊絳先生在晚年所寫下的和丈夫錢鐘書與女兒錢媛在一起時的點點滴滴。她回憶了他們一家所經歷過的平淡恬靜與跌宕起伏,幸福與艱難,快樂與痛苦。回憶的網交織在一起,情感的線串聯在一起,想念的人聚集在一起,質樸簡單的文字體現出了真正美好的模樣。
對文學的研究和書籍的熱愛,是這個家的文化傳承。錢鐘書夫婦在牛津大學期間,楊絳先生寫道,丈夫最愛在那里的圖書館中閱讀書籍,常常是將大量時間投身其中。而錢鐘書先生也稱贊楊絳先生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兩人都出身于書香世家,如若沒有相投的志趣,契合的靈魂,又怎會相遇、相愛再到相伴一生呢?不僅如此,他們也經常與女兒共同學習,共同研究,如此書香濃厚的家庭文化,真是令人心馳神往啊!
想到黃庭堅所說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劉向所感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高爾基所悟的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更覺書籍之于楊絳先生一家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情感紐帶。
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是這個家的親情的核心,在書中所寫的女兒錢媛,有時像楊絳先生的姐姐,有時也像錢鐘書先生的兄弟。家中常常是歡聲一片,笑語連連,有的不僅是父母與子女間的嚴肅,更多的是互相理解,包容如朋友一樣的關系。如此看來,在平淡生活中,融洽的親子關系是最溫暖的。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親情是最純真簡單的,也是作者最牽掛的回憶。
繾綣時光路漫漫,莫等逝去方珍惜。珍惜與父母相處的時光,與他們同閱讀,共分享,勤交流。只因親情最溫熱,情感最質樸。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人間煙火,琴棋書畫鳥草花點綴幸福。親情延續,直至心間最深處。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5
《我們仨》是92歲的楊絳用心記錄了他們這個家庭63年的點點滴滴。楊絳,我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他所翻譯的《堂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她被尊稱為:楊絳先生。
剛開始,是以一種淡然的感情讀《我們仨》——一本回憶自己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媛點點滴滴的回憶錄。楊絳先生筆下的一家三口,總是讓我感覺到溫馨。懷念往日的生活,她的筆觸總是溫暖而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平靜而柔和。平緩、敘述、回憶,這三個詞足以概括整本書的基調,可是越讀越能體會到楊絳先生筆下的力量。
一個“夢”、一個“美麗的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深處夢中卻不愿意相信這是夢。是啊,在夢中與家人離合聚散,道一聲再見,但又能在下一個古棧道相遇,又怎舍得一覺醒來夢里的人卻不在身邊,這是楊絳先生筆下一家人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
錢鐘書生活上的憨厚與學問上的嚴謹,楊絳自由溫和出得廳堂入得廚房,女兒圓圓大膽聰穎有孝心。幾十年來,他們一家人過得平淡安穩卻富有滋味。在國外留學期間自己學做飯攻克學問難關,回國后遇上戰亂相互支持,伴隨病痛的老年生活也能在讀書工作中安詳靜默。無論多么困難,對他們來說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他們不去打破世界的方圓,只求在自己的方圓里求得一份自由閑適。
無奈,美好的生活總是容易消逝,九七年春錢媛去世了、九八年歲末錢鐘書去世了,曾經的永遠,成為了漸行漸遠。“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她難過、她懷念,可她卻將自己波濤洶涌、噴薄欲出的情感埋藏在了這平緩的字里行間。這是她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平凡生活的流連忘返,他們是知福的人,所以也更加懂得惜福。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通用5篇)】相關文章: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后感12-15
《我們仨》優秀讀后感3000字11-26
楊絳《我們仨》優秀讀后感范文(精選5篇)11-26
楊絳的《我們仨》優秀讀后感(精選12篇)11-26
《我們仨》讀后感600字10-18
《我們仨》讀后感800字10-16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范文(精選11篇)11-26
楊絳《我們仨》讀后感范文(精選16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