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讀后感(通用12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說》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馬說》讀后感 篇1
今天,我讀了《馬說》這篇文章,讀得即認真又仔細。
《馬說》的作者是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此文寫于貞元11年至貞元16年間,這時的作者初登仕途得不到重用。曾三次上宰相求擢用,但沒有達成,便寫下此文來抒發“伯樂不常有”的情感。
《馬說》這篇文章寫的是刻畫出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因為得不到“伯樂”的發掘,又因為“食馬者”用不適當的方法去飼養和對待這匹“千里馬”,從而導致了“千里馬”被埋沒。在這篇文章中,作者把自己當作“千里馬”,把發掘他的“伯樂”當作是“伯樂”,把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是“食馬者”,在最后,食馬者還因不懂的是別“千里馬“而感嘆:”“其真不知馬也”中可以看出“愚妄的統治者的昏庸無能而把有才能的人流失。此文直接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對于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發出了強烈的'譴責。這篇文章巧妙的運用了比喻手法。將韓愈本人比做“千里馬”;將中用韓愈的人比作“伯樂”。
在現實生活中,人才需要學會表現自己。我們需要“伯樂”,但我們更要學會自己去找“伯樂”。只要有真本事就應該展現出來。
社會給了人才一個施展本能的舞臺,創造了一個公平、公正、自由的人才競爭社會,讓每一個人靠真才實學贏得社會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自己,如果你是“千里馬”,如果你確實有才,那么你就應該展示自己的風采,讓“伯樂”發現你。
這就引發我們深思。在愈加強烈的社會競爭中,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除了必須的才能以外,我們必須要進取、必須要自主、必須要堅強、必須要爭取一切機會。如果甘于做個平凡人,那縱然有成萬雙手托舉你,你仍然只是個平凡的人。振奮起來,抓住機會,真正能夠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而已。是金子總會發光的,是珍珠總會發亮的,只要付出自己的努力,哪怕是沙子也會發出耀眼的光芒的。
《馬說》讀后感 篇2
《馬說》中有這樣幾句話: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篇文言文刻畫了一匹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千里馬形象,對不識人才、埋沒、摧殘人才的行為發出強烈的譴責。
在現代社會,我們也常有這樣的經歷:自己的價值不被人認可,自己的才干不受人賞識,自己的存在受他人無視,就像千里馬難遇伯樂一樣,只能滿口嗟吁,滿腹牢騷。其實,我們需要學會正視自己,才能遇到伯樂。
面對馬廄槽櫪,強大自己。機遇不等人,我們不能總埋怨別人不給我們機會,有時候應該檢省一下我們自己,就像曾參一樣吾日三省吾身,有時候缺乏機遇就是因為我們自己還不足夠強大。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一旦你能一覽眾山小時,你就不會再慨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就不會再埋怨欲濟無舟楫,就不會再牢騷折戟沉沙鐵未銷。
面對馬廄槽櫪,靜待花開。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凡事都要有個過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你的學識、素養、德行,都需要不斷累積。是金子總會發光,等我們積聚夠力量,才可以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反之,如果急于求成,就會像趙括那樣自身還不太成熟就擔當大任,最終會落個兵敗的下場。
面對馬廄槽櫪,毛遂自薦。有人說太公釣魚似的等待已經不適合現在的'時代了,我要毛遂自薦。每個人都有閃光點,但如果金子被埋在地下,還不發光,怎么會讓人看見光輝呢?所以我們應該時時處處展示自己。我秀故我在。青少年要有自信,有擔當,積極參與社會生活和班級活動,在實踐中鍛煉自己,才有機會獲得他人的肯定。千里馬的才能被食馬者埋沒,除去食馬者這個外內,千里馬自己沒有表現自己才能的積極性這一內因也造成它被埋沒,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的悲慘結局。如果你想做一個平庸的人,即使有一萬雙手托舉你,你也照樣會碌碌無為。有才不露可不是謙虛的表現,因為如果人人畏懼退縮,恪守中庸之道,社會就不會發展和進步了。所以,千里馬要勇于表現自己,爭取被伯樂發現并找到自己真正的用武之地。
讀《馬說》我明白了人只有付出自己的努力并抓住機會表現自己,才能得到伯樂的賞識并一展抱負!
《馬說》讀后感 篇3
伯樂相馬的故事古已有之,而被人們廣為傳贊,而韓愈卻借千里馬不被發現的悲慘遭遇鳴不平之音。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吃不飽,力氣不充足,不能跑出千里的路程。在我看來,千里馬,之所以叫做千里馬,因為其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其千里之行。雖說食不飽,力不足,但若竭盡所能,必定能顯示其與常馬的不同之處。
古語云:“天馬行空而步驟不凡。”千里馬與常馬必然會有巨大的差別。在僅有的資源和基礎上,跑出與常馬相同或比常馬更遠的行程。才能顯示出其步驟不凡,日行千里的與眾不同。若是如此,還會有人感嘆道:“天下無馬嗎”?
在當今的社會里,人才濟濟,才人輩出,不由生疑,為何唯獨千里馬似的.人不在其列呢?答案是堅持!是爭取!千里馬們是否為自己的命運爭取機會?是否毛遂自薦的推薦過自己?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他們為了證明自己所謂的“志存高遠”,就時不時的無病呻吟,郁郁寡歡,安于現狀,完全忘記了自己是一匹千里馬,自己有能力去做。只得整天怨天尤人,就會在自己的馬棚中說幾句“誰主沉浮”之類的話。
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能怨“食馬者不識其能千里之食也”千里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現在的僅有的資源去展現自己的才能,卻是早早的放棄,只知一味的等待伯樂去找自己,這談何容易呀!我想當伯樂找到了你,你也成了常馬了吧!這也只能算是一個扶不起來的阿斗罷了。
在這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中,要想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就要抓住機遇,利用好身邊的一切對我們有利的資源充分的展現自己的千里之能。只有這樣抓住一切機會,振奮起來,發掘自身潛能,讓自己這匹千里馬不會埋沒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之中。
《馬說》讀后感 篇4
看完了《馬說》,突然發現,我與作者韓愈有著不同的觀點。
作者的觀點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而我的觀點則是“世上伯樂與千里馬同在。”讀完《馬說》,我不禁有許多疑問。
為什么韓愈會懷才不遇而寫文章呢?而為什么他在被拒絕的同時只選擇寫文章呢?他為什么不再努力試試呢?就算統治者們不識人才,他不可以做出點什么事而讓他們刮目相看呢?
許多許多的疑問在我的腦海中產生,《馬說》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可是他這樣光抱怨又有什么用呢?我想,當時如果是我,或許我會一次次的毛遂自薦,不放棄,總有一天,他們會發現我的才華的,也或許我會在被拒絕之后,再次奮發努力,做出點成績出來,讓他們知道當時他們的決定是個錯誤,再讓他們請我做官,那樣,不是比寫文章來訴說更實際么?但是韓愈兩樣都沒有做。
我認為“伯樂”與“千里馬”并沒有先后之分,有的只是身份上的差別,“伯樂”是發現千里馬的,而千里馬則是被發現的,當千里馬沒有被伯樂識用時,應該先反省自己,然后加強自己各方面的不足的地方,更加完善自己,再努力學習,讓自己的名氣大增,在沒有那些統治者的幫助下,自己應該做些自己能做的事,就算不被他們所發現,所任用,也可以做出一番事業的',到頭來,你的所做與所為就會被人民所廣為傳頌,那樣,你的名氣不就大了么?名氣大了就自然會傳到統治者的耳里,那到時,統治者就會自己來找你的,到那時候,你還愁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伯樂與千里馬都常有。“千里馬”太多,而怎樣才能讓你脫穎而出呢?那最根本的就是好好學習,做出一番小成績,再讓“伯樂”來發現你,那時,就不愁該怎樣施展才華了。
《馬說》讀后感 篇5
不知是否是因為屬馬的緣故,或許是因為自己想成為一匹千里馬,所以對《馬說》情有獨鐘。既然是“情有獨鐘”,就必定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馬說》中闡述了這樣一個道理:世上先有伯樂,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只可惜伯樂不常有。
而我卻認為伯樂常有,而相中好馬的伯樂極少。為什么?
一是因為稱其為伯樂,自然就被慕名的人弄成一官半職中。而伯樂們大多都去“經綸事務”了,哪有空余時間去相馬?
二是因為惟恐千里馬不聽駕馭。“藝人膽大”,既有千里之能,為何還像常馬般任人擺布?
而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識得的千里馬飛黃騰達之后,而自己則貶為常馬,于心不甘。“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又有多少人甘愿將自己的'飯碗拱手讓人?
在人才不被重用的情況下,即使有千千萬萬個伯樂,千里馬還是不能被選出來。所以諾貝爾獲得者遲遲沒有中國人,最多也就是外籍華人領獎。
如果人人都自視為伯樂,將自己的才能發揮出來,起著伯樂的作用,千里馬又怎能不現身?
《馬說》讀后感 篇6
韓愈不愧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寥寥數百字寫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但,這對于馬兒,是否有些公平?
人類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便是征服了這豪邁和剽悍的動物——馬。它和人分擔著疆場的辛苦,同享戰斗的光榮;它和主人一樣,有無畏的精神;它的馴良不亞于它的勇敢,它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自己的動作;它為滿足主人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盡自己的一切力量為人類服務。
上面所說的,是一匹有才能的馬,是天然品質被人工改進后的馬,是從小就被人養育,后來又經過訓練,專為供人驅使而培養出來的馬。然而這樣的好馬,它的教育從喪失自由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種動物被馴養得太普遍、太悠久了,即使解除了羈絆,它也不會因此而變得活潑些了。
天然的卻比人工的美麗得多。看看那些生活在南美各地的馬匹吧,它們行走奔馳著,它們跳躍著,不受拘束,沒有節制,不因受到羈勒而自豪。它們不屑于受人類照顧,它們能夠自己尋找適當的食料。它們沒有固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沒有任何庇蔭。它們呼吸新鮮的空氣,這種空氣,比我們為壓空間而禁閉它們所提供的空氣,要新鮮得多。所以那些野馬比家馬來得強壯和輕捷。因為,它們有大自然給予的美質,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而人類擁有的家馬,僅是技巧和妍媚。
其實,從一匹馬的角度來看,自由才是最寶貴的。不管它是否日行千里或者能否遇上伯樂,也不管它在干什么工作。一匹具有高貴品質的馬,恰恰是馬性喪失得徹底的馬。馬的悲劇,不是因為他們沒遇到識馬的人,而是因為它們本不該遇到人。它們一切的變化開始扭曲,而這樣的變化不是因為自己,是因為人。
韓愈一生在政治上的無所作為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馬說》告訴我們,韓愈的本性是自由、豪邁的,他受不得約束,他本該屬于一片自由的天空。
《馬說》讀后感 篇7
自古以來,就有伯樂與千里馬的爭論。有人認為,“現有伯樂,而后又千里馬”,也有人認為,“有沒有伯樂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馬”,可韓愈的觀點又是怎樣的呢?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不足以千里稱也。”一句句話觸目驚心,直指問題本質,述說了當時并不是沒有人才而是不識人才的道理,同時也述說了作者韓愈不遇不被賞識的痛楚,這種痛楚細細的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間,令人不禁同情作者的遭遇。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啊!
可我并不這樣認為,生活的道路并不只有一條,不必要一棵樹上吊死,可以嘗試一下新的方法,毛遂就是這樣一個機靈的人。當找過危機平原君要去楚國搬救兵時,平時一言不發的毛遂主動自薦,在平原君趙勝半信半疑中,他為趙國贏得了救兵,贏得了榮譽。我認為“有沒有伯樂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是千里馬”,即使沒有伯樂,只要你是千里馬,只要你主動出擊,你那萬眾矚目的'千里馬的才能一樣不會被隱滅,你一樣可以奔馳在心愛的草原上。
不管是先有伯樂還是千里馬,是說明了一個道理:人才和賞識人才的人是緊密相連、無法割舍的。
《馬說》讀后感 篇8
千里馬和伯樂,有了伯樂,才有千里馬。
為什么這么說呢?千里馬不是經常有的嗎?其實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被認出來,只當作普通馬勇,也就不是千里馬了,這就是埋沒人才。作者借這篇文章感嘆自己懷才不遇。
至于自己是金子發光的`人,要不想被別人當成玻璃渣反光,只有兩條路走:一是等待“伯樂”的出現,讓他認識自己,可這“伯樂”不常有;而是自己努力,大放光芒,讓別人認識自己。在困難面前,有人遇到機會,有人抓住機會,有人創造機會。有真材實料的本領是必須的,最基本的,但是,如果沒有機會被人們認清你的才干,也不會成功。
如果你有了才干,并抓住了機會,就能成功,并成為一個“伯樂”,去發掘更多的“千里馬”,讓“千里馬”在成為新“伯樂”,又去發掘“千里馬”,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才為社會服務,形成良心循環。
說到底,需要一個帶頭的“千里馬”可是這“千里馬”并不好當。
《馬說》讀后感 篇9
“之千里馬者,日行千里也”這句話我想大家都聽說過,后來多指有才之人。
而千里馬者,雖有日行千里之能,卻需日食石粟而充其力,若與常馬飼之,則無千里之能也,而只有伯樂卻能相之,但世間又有幾個伯樂呢?故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說。而這一說法成了那些懷才不遇的人的口頭禪。
這里說說我的想法,之千里馬者,雖有日行千里之能,卻始終是一種動物,一種頭腦簡單而四肢發達的動物,不能告訴人們“我是千里馬”這不能是馬的.錯,而人之千里者,既然多指有才的人,自然是頭腦發達的人了,是可以與人們交流的,可以告訴人們“我是千里馬”的,若如馬之千里一般只知道在空山曠野之中狂奔,或有其能而不用,卻獨等所謂的伯樂來相之,那機會如買中獎般渺茫。
有才之人應該自量其才行可為之事應該學會推銷自己,讓自己的才能盡顯于世人面前,才能有更好的發揮其才能。而不該怨天尤人,或以“伯樂不常有”為借口。因為那只能說明你根本就不是千里馬!
請記住:這個社會上才是伯樂,千千萬萬的人才是伯樂!只有得到他們的認可,你才能算做是真正意義上的千里馬!所以我說世上“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你是千里馬嗎?魯濱孫漂流記讀后感300字雷鋒讀后感300字老人與海讀后感300字
《馬說》讀后感 篇10
現實生活中,各中學校園中,所謂雄壯的“千里馬”數不勝數,現代的青少年真的都很強,才華朝四面八方溢。我是中學生所以比較了解中學生,就不說什么成年人甚至古代人的事例了。但是,我們中的絕大多數并未能夠被社會——甚至被班級師生認可,有些極有才氣的學生在班中還被認為是“差生”,在這方面的學生們的優劣都是由考試分數來劃分的。考試當然不公平,于是各大才子才女們便大罵考試制度的愚昧;更有甚者責怪老師“有眼不識英雄”。同時,大部分人開始抱著一點點希望,癡心地等待著能夠賞識自己的人。青少年們盼望渴求知已,于是他們中的一些人便坐等伯樂。
然而,伯樂一點也不好等來。真正能識別人才的伯樂本來就少見,分到各個領域就更少了。實際上,正由于人人之間的不同,這個世界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完全理解、賞識自己的人。如果這是伯樂的定義,那么伯樂根本就不存在,大家還傻等什么?
別以為你是金子你就早晚有一天會發光。如果一塊金子被埋在泥土里,它自己卻根本不想辦法“鉆出來”,還抱著堅定的.信念認為哪個沒事兒閑著挖開泥土的伯樂能夠發現它,那么只能說這是一塊愚蠢的金子。
要想出人頭地——至少想露出自己的才能,就必須得靠自己。古代的毛遂很不幸地沒有碰上伯樂。但他沒有坐等賞識自己的伯樂,而是干脆地“自薦”。如果他不靠自己做出這一舉動,那么他將會永遠地被埋沒在茫茫人海之中。他如此自信,大膽的作法,終于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而韓愈卻氣憤地寫出了《馬說》這篇文章——他沒有被當時的“伯樂”賞識。難道,自薦的毛遂的命運就是在某一天會被賞識,而偉大的文學家韓愈卻是命中注定要被埋沒?
真希望韓愈本人不是這樣想的。可如果不的話,他為什么不嘗試著向毛遂那樣向統治者推薦自己呢?他難道因為怕失敗——或是已經失敗就認為自己沒有希望——就不再試試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命運存在,而早已命中注定的命運并不存在。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改變自己的命運。韓愈沒有試圖使自己脫穎而出,他的作品《馬說》卻通篇悲觀、氣憤地透露著自己極度盼望賞識自己的伯樂來改變自己悲慘命運的心情!
我突然難過起來。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該如此脆弱。或許我理解錯了——但愿吧!
坐等伯樂就像守株待兔,兩者都不會有任何成果,我們最好也能意識到這一點。我們只能靠自己,我們等不來伯樂。
《馬說》讀后感 篇11
人們常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里人們所說的“千里馬”通常是指那種德才兼備、有才識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于世間的伯樂不常有,就這樣,即使是千里馬,最終也只能被埋沒。
在《馬說》里可得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這便是導致“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的根本原因。
現實生活中,“懷才不遇”的情況是常有的事。比如一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和一個普通的大學生同時受聘于一家公司,不善交際的研究生只懂埋頭在事業工作中,而不懂與上司套近乎,善于觀顏察色的大學生卻很會對上司溜須拍馬,阿諛奉承。就這樣,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學生,而忽略了那個滿腹才學的研究生,沒能提供更好的舞臺來讓研究生發揮他的聰明才智,由此而埋沒了很好的人才。同樣的條件,不同的個性和人生觀決定了各人不同的命運。
都說“世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問題是出在千里馬總是不能出現于伯樂的視線范圍內,而導致“懷才不遇”的情況很無奈地重復出現,并由此衍生很多人間悲劇,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了很多事的.健康發展。歷數古今中外,多少賢人志士,由于無幸遇到伯樂,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過原本可能輝煌的一生。
因為統治者的不識人才,才會引發人們的疑問:“其真無馬耶?”其實,()這不過是他們不知道罷了。作者通過這篇文章來表述千里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
讀了課文后,我希望天下的統治者能夠學會善于識別人才,不要讓千里馬懷才不遇伯樂的慘劇屢屢重現。我相信在未來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馬常有,伯樂也一樣常有!
《馬說》讀后感 篇12
真是同感!這世間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這是一篇令我深有感觸的文言文。寫的精彩,寫的深刻。一匹千里馬不很難找,能夠找到一位能分辨出來這是一匹的伯樂可就要難得多。沒有伯樂,就無法讀懂馬的心聲,就無法給予馬的所需,甚至可能錯用這匹馬,就甚是可惜。
對人何嘗又不是如此呢?你敢說世界上所有的人才都被利用了嗎?我想,許多的人才可能非但沒有被利用,可能還被踐踏,玷污。就因為沒有人能夠賞識這些人啊。才人多的是,不能因為賞識不見才人就發出“天下沒有才人”的`嘆息啊。國家的教育制度要更加完善,就能夠更好的培養人才,就能夠更好地使用人才,國家就會更加受益,變得更加強大。
或許,韓愈發出的,就是這樣一個感嘆吧。
【《馬說》讀后感】相關文章:
《馬說》說課稿04-22
《馬說》的教學設計06-06
《馬說》譯文及注釋02-20
《雜說四馬說》賞析11-04
韓愈馬說原文及翻譯09-07
馬說文言文翻譯05-06
《馬說》讀書感想(精選14篇)08-18
《馬說》文言文翻譯05-22
《馬說》讀后感02-11
《馬說》讀后感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