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讀后感(匯編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后感了。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國演義》讀后感1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于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后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臺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后來董承一伙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后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咤風云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云并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云,幾次留他,后來終于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后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范。 日記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么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于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么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么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后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繡投降后,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繡老婆來玩弄,后來張繡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繡結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臺后,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于臺上,于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么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復閱讀,反復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三國演義》讀后感2
話說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漢獻帝軟弱無能,朝廷里烏煙瘴氣,十常侍與董卓等人將漢高祖劉邦苦心打下的江山都毀于一旦。正所謂家貧出孝子,亂世出英雄,為了反抗董卓的暴政,一群人站了出來,決意要挽救這大好河山。
我前前后后總共看了三遍三國演義,初看大約是在三年級,這時的我最喜歡劉備:一來他身為漢室宗親,擁有純正的皇族血統,他要光復大漢是名正言順的;二來他以仁義為本,不像劉表那樣殘暴,動不動就亂殺下屬,更不像董卓那樣搜刮民脂民膏,深得百姓愛戴;三來他手下謀士如云,武將如雨,文有臥龍鳳雛,孔明龐統,武有五虎大將姜維魏延,怎么看他都應該一統天下呀!可惜造化弄人,二弟關羽大意失荊州,被東吳捉去,殺害了。劉備誓要為二弟報仇,他不顧軍事諸葛亮的阻攔,率領全部士兵攻打東吳,結果慘敗,還葬送了諸葛亮與周瑜苦心經營的孫劉聯盟;緊接著,三弟張飛也因醉酒后鞭打士兵而被士兵殺害;最后,劉備病死于白帝城,享年62歲。在他死后諸葛亮苦苦維持著蜀國霸業,但終究年事已高,中了司馬懿的奸計,蜀國就此消亡了。看到這,我無比的惋惜。
第二次是在四年級下冊的時候,這時的我漸漸對劉備產生了反感:呂布對劉備有救命之恩:也就是說:當時如果沒有呂布射戟解圍,劉備很可能就死在袁紹手下了。而白門樓一事,呂布與曹操戰敗被擒,白門樓上,呂布需要玄德公解圍,而劉備只一句話,就將呂布殺害了,這難道可算是仁義之事?呂布雖然不義,但畢竟他去冀州時并未害劉備的家屬,他對劉備有恩,但劉備卻將他殺害,這可算得是恩將仇報?劉備如同漢獻帝一般軟弱無能,遇到一點困難就求助別人,就連說客他也無法應付——連耍耍嘴皮子也不會。當初魯肅來要荊州時,還不是軍師諸葛亮解的圍?東吳的魯肅周瑜,蜀國的諸葛亮,苦苦經營的孫劉兩家反曹聯盟不也是毀在了他的手上?可以說,蜀國的滅亡,劉禪的樂不思蜀的罵名呢,都是劉備引起的!
第三次翻閱三國演義就在這個暑假,我已將注意力轉到了另一個人身上——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曹孟德。他禮賢下士,不畏強權,在明事理的方面比諸葛亮更勝一籌:當馬謖失了街亭,諸葛亮大公無私,流著淚按軍法處置了他。但許褚一怒殺了許攸后后悔不已,請求曹丞相以軍法處置自己,曹操并沒有這么做,他問許褚,既然已經損失了一位謀士,為何還得損失另一位猛將?這件事讓許褚更加死心塌地的效忠于曹操。當關羽被擒時,曹操親自為關羽松了綁,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當關羽為尋找主公,而離開他時,曹操并未翻臉不認人,贈其錦袍,給予盤纏;當關云長過五關斬六將直殺到黃河渡口斬了秦棋后,夏侯惇出來阻撓,說這關云長實在欺人太甚,要與關云長拼命時,張遼帶著曹丞相的親筆書信跑來,請夏侯將軍放了他。這曹操是否才是真正的仁義呢?當白門樓陳登被擒時,曹操不念舊時他舍去了自己的仇怨,親自為陳登松綁。陳登寧死不屈,自己走向刑場,在他死后,曹操吩咐厚待他的家屬,這難道亦非仁義?曹操想要稱帝,荀彧出來阻難,曹操記恨,但聽聞荀彧的病,還是送去了一盒點心去慰問。因為楊修等人引發的一點小意外,送去的點心盒是空的。荀彧見后,以為是曹操記恨自己,便拔劍自刎了。他死后,雖說少了曹操的一塊心病,但曹操還是吩咐厚葬他。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也絕非偶然,典韋舍命救曹操也無一不體現出曹操禮賢下士,這為他今后的霸業打下了基礎。
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你依舊在,幾度夕陽紅。三國中那些義薄云天的英雄,那一段段傳奇故事,成為了膾炙人口的千古佳話。
《三國演義》讀后感3
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受益匪淺。《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之一,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名稱。
《三國演義》描繪了近200個人物。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金朝統一的一系列故事。三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關羽。他不僅武功好,人品也不錯。打曹操的時候因為帶了二嫂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想找到劉備,保護二嫂。當他得到一只“赤兔馬”時,他立即騎著“赤兔馬”去找劉備。當他在山腳下遇到二嫂時,他沒有忘記帶二嫂回來。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英雄。降漢而不降曹,坐燭,獨騎千里,五關后斬六將,削于古城,后放曹操于華容道。他忠于他的老主人,因為他的失敗而打敗了敵人。然而,當他聽到他的老主人的消息時,他不知道如何長途跋涉。我想他是在失去敵人后回來的。他不僅忠誠,而且是一種難得而可貴的忠誠。曹操的欺,劉備的謙讓,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小心眼,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魏是三國中足智多謀的。曹操的用兵天下無雙,司馬懿的用兵更如有神助。但兩者都有各自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陰險。說到蜀,首當其沖的就是龍符:諸葛亮。他過人的機智和嫻熟的兵技,令后人嘆為觀止。還有一些像鳳雛這樣的人物:龐統、姜維、許哲等等,但我覺得他們都不如孔明。三河六郡之國吳,可謂足智多謀,即周瑜。少年時,周瑜通曉兵法,精通陣法。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很容易看出人性的重要性。性格與成功有關。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誠實而不是忠誠。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現實生活中最寶貴的誠實,這個人還有什么?錢,職位,官位?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永久的身份證。你沒有,大家都不信任你,你在背后指指點點。不會難過嗎?這些是由金錢、地位、官職組成的嗎?我相信你不想成為一個缺點太多的人。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之門,用永久身份證面對生活吧。
一本書,我受益匪淺。《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之一,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文學名稱。
《三國演義》描繪了近200個人物。講述了從東漢末年到金朝統一的一系列故事。三國中,我最佩服的就是關羽。他不僅武功好,人品也不錯。打曹操的時候因為帶了二嫂假裝投降。其實他還是想找到劉備,保護二嫂。當他得到一只“赤兔馬”時,他立即騎著“赤兔馬”去找劉備。當他在山腳下遇到二嫂時,他沒有忘記帶二嫂回來。他是一個值得尊敬的英雄。降漢而不降曹,坐燭,獨騎千里,五關后斬六將,削于古城,后放曹操于華容道。他忠于他的老主人,因為他的失敗而打敗了敵人。然而,當他聽到他的老主人的消息時,他不知道如何長途跋涉。我想他是在失去敵人后回來的。他不僅忠誠,而且是一種難得而可貴的忠誠。曹操的欺,劉備的謙讓,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小心眼,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性格。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魏是三國中足智多謀的。曹操的用兵天下無雙,司馬懿的用兵更如有神助。但兩者都有各自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陰險。說到蜀,首當其沖的就是龍符:諸葛亮。他過人的機智和嫻熟的兵技,令后人嘆為觀止。還有一些像鳳雛這樣的人物:龐統、姜維、許哲等等,但我覺得他們都不如孔明。三河六郡之國吳,可謂足智多謀,即周瑜。少年時,周瑜通曉兵法,精通陣法。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很容易看出人性的重要性。性格與成功有關。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誠實而不是忠誠。如果一個人失去了現實生活中最寶貴的誠實,這個人還有什么?錢,職位,官位?這些都是次要的。誠信是一個人永久的身份證。你沒有,大家都不信任你,你在背后指指點點。不會難過嗎?這些是由金錢、地位、官職組成的嗎?我相信你不想成為一個缺點太多的人。所以,讓我們打開誠信之門,用永久身份證面對生活吧。
《三國演義》讀后感4
詞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附笑談中。
三國,一個“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的年代,一個“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歲月,一個“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時空。它,忖度于歷史的車輪中,一碾一碾的,留下厚重的腳印,無疑,成為歷史上濃磨重彩的一筆。即使,餓莩遍野,動蕩不安,又一個春秋戰國的重現,依舊熠熠生輝,光芒萬丈。
煮酒論英雄
曹操,史云:“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的確,他,老奸巨滑,假仁假義,居心叵測,同時,寬容大度,英明睿智,善用謀略。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然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曹操能文能武,軍事上更勝一籌,文學上也不遜色。
他是建安文學的領袖,“雅好詩文慷慨,雖在軍旅,手不釋卷”,鐘嶸評其詩云:“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兒子曹丕,曹植各領風騷,鐘嶸評價:“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氣韻沉雄,曹丕詩便娟婉約,有文士氣,曹植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披文質”,合稱“三曹”,是建安文學的杰出代表。
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
人間智者
劉皇叔,胸懷天下,禮賢下士。首章“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以及“粗中有細勇猛善戰”的張飛,“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足智多謀”的忠臣諸葛亮;英勇威武,忠誠正直的猛將趙云,等人交織在在一起,引發了一連串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昔日,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成就偉業。而他未出茅廬先知“魏蜀吳三分天下”;“博望坡”設計燒曹營;“新野”留空再敗曹營,又以“三寸不爛之舌”舍戰群儒,使東吳百官無言以對;智激周公瑾;聯吳蜀之同力共謀興漢大業;又以“苦肉計”火燒赤壁使曹操望而生畏。使周瑜區區小計費盡機關,諸葛孔明之謀略,豈是管仲樂毅能及乎!水鏡先生曾言:“南有風雛,北有臥龍,二者得一便可得天下”,劉皇樹笑曰,二者我都有了,天下還用愁嗎?呵呵!但很不幸,在攻雒城之際疑諸葛亮欲爭功,不聽其書信勸阻,冒進至落鳳坡,中張任埋伏,被亂箭射死,可惜啊!
孔明的一生是短暫的,但他耗盡心血、鞠躬盡瘁,效犬馬之勞,為蜀漢基業奉獻出了多少力量。可還沒來得及享受一下榮華富貴便“大漢丞相歸天”了。正如司馬徽說的;“興周八百年之姜子芽,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多么難得的一位丞相啊!
還有一猛將,常山趙子龍,長坂坡一役,趙云救幼主阿斗,可見他的忠誠,錚錚鐵骨,好男兒當如是也!
“為將者,而不通天文,不識地理,不知奇門,不曉陰陽,不看陣圖,不明兵勢,是以庸才也……”古人在沒有任何先進儀器的情況下,上知天文,下曉地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再看看我們,生活在和平的時代里,有先進的儀器和浩瀚的圖書里,有又什么理由不刻苦學習呢?
我愿立諸葛武候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三國演義》讀后感5
一.司徒王允
說起司徒王允我便產生這樣一個疑問,他是姓司徒,還是姓王?據我了解在當時司徒是官名,司徒與司空,司馬為三公!其中的司徒相當于現在的國務院總理,但在查閱百家姓后,其中也有司徒這個姓……為表示尊敬,我就暫且稱他司徒王允
公元184年,全國各地便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巾軍農民起義,率領重兵討伐黃巾軍。司徒王允初次領兵打仗,便充分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韜武略。計殺董卓可謂功不可沒
但司徒王允拒絕了董卓余黨李傕、郭汜、樊稠等人的投降。唉!唉!結果長安城被董卓殘部攻破,李催縱兵屠城,司徒王允以封建士大夫的忠勇,完成他認為應該盡忠的朝廷,臨危不逃不懼,被李催等處死長安,尸棄于市,時年56歲。
司徒王允可謂一等一的忠臣,但由于封建士大夫的忠勇,思想死板,不知變通,拒絕董卓余黨投降。結果……他若接受投降,一番安撫之后,大可借力打力,借其之手剿滅其它逆黨。
司徒王允不但勤政愛民,更有王佐之才。他的死都是封建惹的禍呀……
二.常山趙子龍
趙子龍乃五虎上將之三,是三國中少有的幾位文武雙全的武將之一,是自呂布之后的三國第一猛將,人稱“常勝將軍”說起趙云最著名的當數“單騎救主”這“單騎救主”其實有兩次一次是長坂坡之戰,一次是截江救阿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兵敗,向南逃往江陵,曹操派麾下精騎快馬追趕,終于在當陽長阪附近追上了劉備。劉備便丟下妻兒,向南逃逸。
人說患難見真情,你說這劉備辦的什么事,打了敗仗,丟盔棄甲不說,還拋妻棄子。多虧了人家趙云。危機之時,趙云卻反而向北進入曹軍勢力之中,在曹陣中左沖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連斬數將。連殺50員曹將,終于將阿斗交給了劉備。
劉備出征西川的時候,孫尚香抱阿斗回吳,趙云察覺后乘小船追趕上來。他不顧大船上射來的箭枝,靠上前去并縱身跳上大船,將阿斗奪回
。劉備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趙云把守陽平關,一將當關,萬夫莫開。七十幾歲時仍為蜀軍前鋒,陣前力斬被作者稱為“有萬夫不當之勇”的西涼大將韓德一門五將。這在古今都極其罕見,實在讓我敬佩不已。
前面說到趙子龍文武雙全,武大家都知道,我再來說一下這“文”
趙云于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于關羽張飛被害之后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后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
然則云之本末,自有大臣局量也,豈名將云乎哉?
三.身在曹營心在漢
說起“身在曹營心在漢”,諸位想到的定是關羽關云長,其實在此之前還有一位名曰徐庶,“徐庶進曹營”后與“關羽降曹”事件演化為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說起徐庶在桌游《三國殺》中他的一個技能,可概括它的主要形象---“無言”
徐庶通過自薦的方式成為劉備的軍師,在諸葛亮之前,徐庶是蜀國最重要的謀臣,什么大破八門金鎖陣、直取樊城、大敗曹仁、你在蜀國是立功了,把曹操給氣的,正準備大展宏圖之時,不料天有不測風云,建安十三年(208年),徐庶在跟隨劉備逃亡的過程,母親被曹操擄獲,于是徐庶為了保全母親前往曹營,從此一言不發,滿身才華就此埋沒。
要說曹操小氣,那徐庶活的了嗎?,其實曹操也愛才,不但沒殺徐庶,還給予高官厚祿,徐庶最后在魏國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赤壁之戰時徐庶識破龐統的連環計,但就是不向曹操說。徐庶曹操請命,領三千兵馬,離開赤壁。這曹操要知道還不得氣死?
除此之外,要沒徐庶引薦,諸葛亮也得埋沒在農田之中,更不用說三分天下了。
所以說徐庶可謂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蜀國開國功臣。
不過你這樣對人家曹操真的好嗎?
《三國演義》讀后感6
最早接觸《三國演義》,大概是在很小的時候吧,那時候的我,整天坐在電視旁邊,等《三國演義》電視連續劇。那時的我,還不知道有《三國演義》這本書,僅僅是電視里面的任務和戰斗感興趣。隨著我慢慢的長大,我知道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我對它開始有了很大的興趣,我決定要拜讀一下。
這本書出自元末明初的作家羅貫中筆下。這本書是我國著名的長篇歷史小說及我國第一本章回小說。這本書寫的是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之間發生的故事。一些比較廣為流傳的故事有:“桃園三結義”、“三顧毛廬”、“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等等,這些故事都很有趣。在書中,我認識了堅持不懈的劉備,重義氣的關羽,沒有主見的呂布,疑心重的曹操,神機妙算的孔明……這些都是一些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人物形象,在羅貫中的筆下,一個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讀了這本書后,我感覺這本書就像一杯甘醇的香茗,只有你細細去品嘗,才能喝出最香醇的味道。
《三國演義》這本書,就是這杯茶,只有你細細地去閱讀,品嘗后,你才能找到它最真實的味道,最啟發人生的道理,蘊藏在最深的啟迪。在書中,劉備的三顧毛廬給了我啟迪。如果當日不是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訪諸葛亮,后來也不會有這個才子一路扶持幫助劉備和劉禪。這里,給了我干什么事情都要堅持不懈的啟迪,我們做萬事遇到困難不要知難而退,我們要迎難而上,這樣,即使再大的難題,我們都能解決,就會得到成功。
在書中,火燒赤壁之戰給了我啟迪。如果周瑜不相信諸葛亮的妙計,只想除掉諸葛亮,那他也破不了曹軍。所以我明白:我們要善于聽取一些好的意見,然后融合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才去做事。在書中,諸葛亮向曹操草船借箭給了我啟迪。整個故事的結局都是因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聰明才智,和曹如果不是因為疑心太重,也不會那樣子。我們要學習孔明的神機妙算,不要時常疑心重,那樣會造成像曹操一樣。最后,孔明的一生忠心忠義,盡心盡心地輔助劉備和劉禪。它告訴我做人一定要有一顆忠義的心。
對于諸葛亮,我十分地敬佩,崇拜,仰慕他。我要學習他生平的為人處事,學習他的聰明才智,學習他的運辭行帷幄,學習他的忠義待人,學習他的神機妙算,和學習更多知識。諸葛亮一輩子對國家,對事業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人生格言,使我受益匪淺,也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我會體會這其中的意義,也要銘記在心中,用它時刻告誡于自己。在生活上,時常讓自己淡泊一切的名利,我們就能看清自己應該前進的方向,明確自己的志向;在學習上,經常讓自己在學習,想問題時平靜下來,這樣就會更好。我們還要像諸葛亮一樣,遇到問題時,安靜想想,學會急中生智,總會有對策。有時我們也要學會讀懂人心,知道別人在想什么,自己應該做什么。
“丞相祠堂何處尋尋?錦宮城外柏森。映階碧草自草色,隔葉黃鸝徒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首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筆下,這是對《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諸葛亮所作的詩。
讀完《三國演義》后,我認識了許多英雄,其中,我最欣賞的就是諸葛亮了。這首《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諸葛亮的一生可謂五字才,智,勇,忠,義。他在戰場上,上演了一臺又一臺的好戲:“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空城退敵”、“布八封陣”“赤壁之戰”。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讓人看清了諸葛亮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心的才智和他的妙計連環,神機妙算是果然名不虛傳,怪不得連周瑜也自嘆不如,連司馬懿也驚嘆連連。這個身披鶴氅,頭戴綸巾,手持羽扇的不可多得的人才,更是一個忠義之士,竭心盡心地輔助兩朝皇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演義》讀后感7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絕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由標題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三國志沸吹模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嚴,而是古代的口語文小說。與《三國志繁饒猓《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一、真實與虛構
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入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好比,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并沒有寫這件事。又如,關于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不勝數。讀過之后,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大部門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展墊的。由于,假如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惟觀相違反了。而竊冬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留意到了情節的公道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往虛構,這也就是為什么讀過之后,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稱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也表現了作者的一部門主觀愿瞅。
二、神化與丑化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由加工后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下面,我想簡樸比較一下作者為什么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南宋聞名的理學家朱熹,以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門都是以曹魏為正統。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庶民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惟,并能被統治階級所接受的。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漢室”的。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這也就是為什么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余字的謚號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好比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丑化大部門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三、人物與線索
《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很多個性光鮮的人物,好比: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誠實的劉備、勇謀兼備的趙云、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而作者恰是用對細節的刻畫,來體現人物光鮮的特點。如,寫張飛,第七十歸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例入行了細致進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進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由于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采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回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如,赤壁之戰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鋪開敘述的。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系,不會在一個章節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入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四、封建與王道
《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惟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惟——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門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惟。恰是如斯,作者才大膽勇敢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聰明”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聰明”,更是用絕筆力,大肆渲染
《三國演義》讀后感8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后,東漢F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后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后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后,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后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杰”的真實形象。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占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后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于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于公元2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于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來,曹操于公元2和2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云,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于有才干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后,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么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攬人才,還在于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后,曹操并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并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讀后感9
如果說劉備是仁義的化身,救萬民于水火而禮賢下士平易近人,那么諸葛亮則是智慧的化身,火燒赤壁六出祁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一部《三國演義》成就了幾個經典角色,也讓千百年來的讀者形成了尊劉貶曹的思維定式。可是,真正的歷史是我們了解的那樣嗎?我們所看到的歷史,是小說家、史官融合了個人情感甚至政治陰謀的歷史。人們只看到諸葛亮的智慧和偉大,看到他的陰謀和罪惡了嗎?
新官上任三把火。諸葛亮一出山,就連續制造類“博望坡縱火案”、“新野縱火案”及聞名于天下的“赤壁大戰縱火案”。千里之中,狼煙滾滾,橫尸遍野,血流成河。儒以仁治天下,諸葛亮一介儒士,卻為了軍事利益對士兵和百姓下此毒手,令人發指。更令百姓所苦的是,赤壁大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形成,此后戰火綿延,亂世因為赤壁大戰一直延長了六十余年。諸葛亮首次提出“天下三分”時,尚在隆中與劉備飲酒作對,他早知這一點,卻沒有阻止分裂,加速統一,反而助劉備奪荊州,篡西蜀,把他的自家兄弟們趕下臺,讓百姓們苦不堪言,這難道是“仁義”之人的所作所為嗎?(劉備先背叛袁紹,再背叛曹操,他也是個反復之人。)
進入蜀中安身立命的諸葛丞相并沒有就此收手,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都是他犯罪的證據。讓我們看一看丞相是怎樣治國的:蜀國總人口96萬,帶甲士兵10萬,官4萬。官兵:百姓=1:6,也就是六名百姓(包括老弱婦孺)供養一名官兵,如此暴舉,連滅絕人性的希特勒和東條英機也甘拜下風。可就在此種情況下,諸葛亮還要命令夾帶著老弱病殘的軍隊揮師南下,六舉北出。據統計,東漢末年全國人口5648萬,而到了公元263年魏滅蜀時,全國人口僅存767萬。這是中華歷史上最為慘痛的人口喪失。曹操詩中“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正是對當時百姓遭戰火荼毒慘狀的生動描繪。就連一向貶曹尊劉的羅貫中也在《三國演義》七擒孟獲后寫道:“瘴煙之內,陰鬼無數”,反觀諸葛丞相,他有過悔改之心嗎?沒有,他為了一紙《出師表》的千古流芳,不惜犧牲百姓,為自己鋪上了流血的仕途。
大刀闊斧希望大下一片江山的諸葛丞相一面揚言“王業不偏安”,一面還要除掉妨礙自己事業的“礙眼同僚”,比如李嚴。李嚴的下場我們在《三國演義》中清除地看到。殊不知這樣的下場也是諸葛亮希望看到的?自入蜀以來,劉備團體一下分為兩派勢力。一派是跟劉備打天下的荊州集團,一派是長年居于川中的原蜀集團。原蜀集團的代表就是李嚴。為了把權力牢牢地抓在自己手中,諸葛亮大力排擠原蜀集團而使荊州集團獨大,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白帝城托孤的兩位顧命大臣,卻屢遭排擠,最終以誤報吳國入侵的軍務大罪由丞相獨斷處決,后主劉禪連過問的機會都沒有。諸葛亮處決李嚴之后,還假惺惺地提拔一下李嚴之子李豐以慰軍心,生怕自己所作所為惹人非議。而他治蜀期間,百官皆設,獨獨不設史官。陳壽《三國志》載:“國不置史,注記無官。”光芒萬丈的諸葛丞相不可能不希望有史官多記他的高尚人格,聰明才智,而他此舉又是為了掩飾什么歷史真相呢?而對于一直忠心耿耿跟隨劉備的簡雍,資歷比諸葛亮還老,為何找不到關于他后半生的半點文字記載呢?還有關羽、馬謖之死,也真的如此單純嗎?
公元234年,諸葛亮走完了他的戎馬一生,而作為后人的我們,卻永遠無法真正了解他是怎樣復雜而深不可測的人。他并不只有忠義儒雅,機智過人的光輝一面。史學家、小說家筆下的歷史,不是毋庸置疑的歷史。昨夜歷史,都已隨風散去,而我們所擁有的,是我們看待歷史的態度。
高一:陶柔柯
《三國演義》讀后感10
《三國演義》實可謂中華文化之瑰寶,它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明代毛宗崗曾這樣評價它:“古事所傳,天然有此等波瀾,天然有此等層折,以成絕世妙文,然則讀《三國》一書,誠勝讀稗官萬萬耳。吾謂才子書之目,宜以《三國演義》為第一。”從小,姥爺就時常給我講其中英雄好漢的傳奇故事,我總是瞪大了充滿好奇與敬佩的眼睛,饒有興致地聽著。這個寒冬,我捧起書本,細細品讀那字里行間透出的豪情壯志,時而熱血沸騰,時而拍手稱贊,時而靜靜沉思,時而扼腕嘆息……
《三國演義》最擅長描寫戰爭,把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讀著讀著,我的心緒被拉回了東漢末年,我仿佛置身于硝煙彌漫的戰場上,跟隨將士們奮勇殺敵,與英雄好漢們開懷暢飲……
正所謂“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中的英雄好漢可是不計其數:性格復雜的奸雄曹操;仁義的能禮賢下士的劉備;英武果斷的孫權;有勇有謀的趙云;陰險多詐的曹丕;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英勇的張飛和關羽……
下面就來說說書中使我印象深刻的人物——關羽。第一話中,他的出場就讓人眼前一亮: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入眼的關羽自是一副威武忠誠之面目,先教人好感滋生三分。桃園三結義中,云長與玄德、翼德三人結為金蘭,那一番誓言更是讓人欽佩,“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那堅定而忠誠的喊聲回蕩在桃園,我不禁握緊了拳頭,為三人之情誼叫好。再隨后初出江湖,“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更是為世人稱贊其真威實勇,讓人敬佩不已……這樣,一個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關羽形象便躍然紙上。
其后他“溫酒斬華雄”,在眾諸侯連連失敗后,只見他一聲:“酒且斟下,某去便來。”便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云長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好一個武藝高強的關羽!
當他與玄德分散,被迫置身于曹操營下時,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為名利所誘惑,時刻想著尋找主公;他光明磊落,來去明白,獲得赤兔馬后答應為曹操立功后,找到劉備就離開。途中,他“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更是為世人所熟知,好一個忠心耿耿、勇往直前的關羽!
自此,每當那個長髯紅面、戰無不勝的大將騎著戰馬馳騁在戰場時,各路諸侯無不聞風喪膽、倉皇而逃。真可謂萬人之敵、忠義雙全啊。
但是,這樣的英雄好漢也有他可悲的一面。陳壽《三國志》對關羽有一個相當精辟的評價:“善待卒伍而驕于士大夫”。他本領高強,自有他驕傲的資本。但當諸葛亮夸他“髯之絕倫逸群”時,他竟然大悅,甚至“以示賓客”,惟恐旁人不知。更有甚者,當諸葛謹對他說明聯姻的意思時,關羽竟勃然大怒,說:“吾虎女,安肯嫁犬子耶!吾不看汝弟之面,立斬汝首!再休多言!”堂堂蜀國大將,安能說出如此傷人的話?更讓人費解的是東吳陸遜的一封卑辭贊美的信,竟驕其心,使之仰面大笑,撤去把守荊州的后防重兵。大意失荊州后,他無計可施,只能從麥城突圍,王甫諫道:“小路有埋伏,可走大路也。”但他卻昂然地說:“雖有埋伏,吾何懼哉!”都到了這種時候,關羽的傲氣仍然一點不減。最后,他悲壯地兵敗身亡,敗走麥城。我不禁為這個忠貞不二但高傲自負的大將哀悼,他這種狂妄自大的性格,是他悲劇的根源啊。
合上書本,我陷入了沉思。讀史使人明智,東漢末年那烽火連天的戰場在我眼前浮現……
《三國演義》讀后感11
《三國演義》對成年人來說,并不是那麼陌生,有古言文版本的三國演義,也有白話文版的三國演義,多少都讀了幾遍,還有廣播里的長篇連播,特別是三國演義拍成電視劇和電影之后,更加深入人心,在讀書的同時,也從中學習到了許多的知識。在和兒子讀書的同時,也啟發教育孩子要仔細讀書,細心體會作者的寫作方法和寫作特點。特別是關于人物的描寫,更要通讀全書細心品味。
作者羅貫中準確的把握住了每個人的心理和性格特點,在品味讀書的樂趣中,對其中的人物描寫頗有感受:
《三國演義》一共寫了四百多個人物,其中有幾十個人物都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如張飛嫉惡如仇,粗豪爽直,而又從善入流;劉備仁厚愛民,虛偽做作;關羽神武神勇,講究忠義卻剛愎自用;周瑜才高果敢卻心胸狹窄;魯肅拘謹忠厚,黃蓋勇敢沉著,司馬懿老奸巨滑等等。連三個“舌辯之士”也各具特色,他們都恨曹操,但表現形式大不相同。彌衡是“罵”“至死罵不絕口。”至今戲曲舞臺上還有一出戲叫“擊鼓罵曹”;張松是“頂”,頂得曹操“拂袖而起,轉入后堂”;楊修是“揭”,他多次揭曹操的老底,揭曹操靈魂深處的秘密,特別是夢中殺人的詭計。
在塑造人物方法上,抓住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通過戰爭中不同的故事情節加以反復渲染,把人物放在尖銳的斗爭中去寫。不同的軍事和政治斗爭典型環境,寫法也不一樣。如曹操攻打濮陽陷入重圍,大火之中正碰到呂郁挺戢躍馬而來,曹操用手遮住臉,加鞭縱馬從對面闖過去,呂布從后面拍馬而柴,以方天畫戢在曹操頭盔上點了一下,問道“曹操何在?”用手指著相反方向“前面騎黃馬的就是”,多么狡猾。呂布聽了就縱馬向前追趕,放過了眼前這個真曹操。曹操輕輕一句便騙過了呂布。在潼關則是另一種情況。馬超認出了曹操后,緊追不放,害得曹操“割須棄袍”,沒命逃奔。這時,背后馬超趕來,厲聲大叫:“曹操休走!”嚇得曹操馬鞭掉落在地。看看即將趕上,馬超從后挺槍而剌,曹操繞著一棵大樹躲藏,馬超一槍刺在樹上,用力過猛,刺得很深,等到把槍拔出來,曹操已經跑遠了。在這里,從濮陽之戰,使我們看出呂布有勇而無謀;從潼關之戰,使我們看出馬超精明強悍。再如張飛在巴郡“義釋”了嚴顏,關羽在長沙“義釋”了黃忠,同是“義釋”但也有不同。張飛“義釋”嚴顏,表現了張飛粗中有細;關羽“義釋”黃忠,表現了關羽的高傲自負。同是寫一代英雄之“勇”,呂布是勇中帶賤,周瑜是以勇顯驕,趙云有勇有謀,可見人物的思想性格是不一樣的。曹操的“割須代首”“夢中殺人”;劉備和單福(徐庶)關于的蘆馬的對話,這些描寫顯示了曹操、劉備的奸詐和仁厚的不同性格。諸葛亮“帶病巡營”的描寫,突出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貞;后主劉禪的“樂不思蜀”的描寫,簡直把他的昏庸寫活了。
《三國演義》善于通過戰爭的描寫來展現人物性格。“赤壁之戰”的人物很多,重點只有幾個。在決策準備階段重點寫了諸葛亮和周瑜;在決戰階段則突出了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是起過一定作用的杰出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小說中的曹操經過各個時代的藝術加工,他已成為統治階級權臣的典型人物,成為古今奸雄第一奇人。他的突出特點是奸詐,當然小說也寫出了他的雄才大略。曹操奸詐的性格特征,在赤壁慘敗這個特定情境中,曹操敗走華容道時,他倉慌逃竄險些喪命,但他竟能夠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無智謀,他以笑來穩定軍心。但當他逃回到據點的時候,已經脫離了危險,他又仰面大哭,哭謀士郭嘉已死了。哭郭嘉,是說其他軍士無能,把戰敗的責任推卸掉了。“三笑一哭”這一情節把曹操的奸詐和權術刻畫得淋漓盡致。
曹操的八十萬大軍灰飛煙滅,他卻能在惶惶逃命中連連大笑,這“笑”寫出了他雖大敗卻不氣餒,不認輸,還要發表議論笑話對手,“畢竟智謀不足”,“到底是無能之輩”。這是用環境描寫來反襯曹操之“頑強”“狡譎”的一面,說明他仍然雄心勃勃。
《三國演義》讀后感12
暑假里,我開始看《三國演義》,書中插圖中的呂布,身材高大,身穿鎧甲,抬頭挺胸,威風凜凜。被稱為“劉皇叔”的劉備,則身著長袍,身材矮小,常常低頭含胸。我感覺這位皇叔的確是年逾古稀了。爸爸卻對我說,你知道嗎,呂布的年紀可要比劉備大呦。我有點疑惑了,是該相信爸爸的話,還是相信插圖呢?
于是,我開始在原著中尋找答案。
《三國演義》里劉備是稱呂布為兄長,三國演義第十六回“呂奉先轅門射戟”中劉備對陣呂布其中寫道:“玄德出馬曰:‘兄長何故領兵到此?’”
《三國演義》第十六回:紀靈曰:“主公不可造次。呂布勇力過人,兼有徐州之地;若布與備首尾相連,不易圖也。靈聞布妻嚴氏有一女,年已及笄。主公有一子,可令人求親于布,布若嫁女于主公,必殺劉備:此乃疏不間親之計也。”
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滿15歲結發,用笄貫之,因稱女子滿15歲為及笄。也指已到了結婚的年齡。可以推測,呂布的年齡是比劉備要大。那插圖中為什么要這么畫呢?我還是再去看原著。
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見此人,身高七尺開外,細腰扎背膀,雙肩抱攏,面似傅粉,寶劍眉合入天蒼插額入鬟,一雙俊目皂白分明,鼻如玉柱,口似丹朱,大耳朝懷;頭戴一頂亮銀冠,二龍斗寶,頂門嵌珍珠,光華四射,雉雞尾,腦后飄灑;身穿粉綾色百花戰袍,插金邊,走金線,團花朵朵,腰扎寶藍色絲蠻大帶,鑲珍珠,嵌異寶,粉綾色兜檔滾褲,足下蹬一雙粉綾色飛云戰靴,肋下佩劍,站在那兒是威風凜凜,氣宇軒昂,正虎視眈眈對董卓。
從作者對呂布的穿著的描寫,“銀冠,插金邊,走金線,鑲珍珠,嵌異寶粉綾色百花戰袍,粉綾色兜檔滾褲,粉綾色飛云戰靴”這些色彩艷麗的詞語,可以看出,作者把呂布塑造成了一位年少氣盛的少年將軍,這位三國第一猛將就一直以這樣一位英氣逼人的形象存在于人們的心目中了。
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斬黃力英雄首立功。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
從作者對劉備的描寫,“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可以看出,作者是想突出劉備不是一個普通人,雖然他現在家境貧寒,以賣草鞋為生,但他不凡的性格與外貌預示他會干出一番不朽的事業。
原來,作者羅貫中在塑造這兩位人物時,是有他自己的意圖的。像呂布這樣的三姓家奴,只有年少輕狂之人才能做出的,而劉備最終能創建蜀國,這樣的人物必定是老謀深算的。
這讓我聯想到了三國中的另外兩位人物——周瑜與諸葛亮。
赤壁之戰中,周瑜幾次想害諸葛亮,但諸葛亮料事如神,每次都能早一步,讓自己化險為夷。最后諸葛亮三氣周瑜,使周瑜在憤怒、嫉妒、不甘心之中離開了人世。
在三國中的周瑜,就是如此的易沖動,好感情用事,器量狹小,忌才妒能。諸葛亮則是胸有成竹,沉著冷靜,深謀遠慮。于是,周瑜就是一個面如冠玉的少年將軍,而諸葛亮則是手拿羽扇的老年丞相。
周瑜一生有一句名言:“既生瑜,何生亮。”可見,作者塑造周瑜就是為了襯托諸葛亮的英明神武。
而實際上,周瑜(175—210)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杰出的軍事統帥。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后圖進中原,不幸早逝。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中國古代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所以周郎要比諸葛亮大六歲。
這次有趣考證的經歷,讓我再次感受到,疑問是最好的老師,而讀書百遍則會其義自現。
《三國演義》讀后感13
我年輕的時候,總是聽我的兄弟姐妹們提到三國演義,所以我讓我的家人告訴我三國演義。那時,我太年輕了,我太年輕了,我無法用家庭來解釋每句話的含義。當我上二年級的時候,我終于讀完了我錯過了很久的書。但是,一個剛從過道里走出來的學生怎么能理解這本書的意義呢?直到現在,我才逐漸了解魏、蜀、吳的政治和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斗爭。
三國時期,戰爭如火如荼,英雄們都出來了,但誰是英雄呢?
劉備是英雄嗎?有人會說,他當然是個英雄!劉備知道,世上沒有足智多謀的人。他的事業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他找諸葛亮做了一筆大買賣,他在前兩次拜訪諸葛亮。劉備第三次找他時,諸葛亮打了個盹。劉備當時不是很有名,但他也是個將軍。然而,將軍花了好幾個小時才醒來。這小事情足以看到劉備的謙虛和智慧。此外,曹操曾對劉備說:“英雄是下一個英雄,只有統治者和耳朵。”“看到一個人的曹操都說了那么,劉備怎么不可以成為英雄呢?”但我有自己的看法。除了劉備,沒有強大的軍隊;不說劉備沒有堅實的基礎;除了劉備的名聲不佳,劉備的個性有點問題,呂布的死足以證明。
想當初,呂布曾在劉備危難之時救過他,使他避免了—場注定就不可能成功的敗仗。可當呂布被曹操捉住,曹操問劉備該不該留下呂布時,劉備卻忘恩負義地說了句:“別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于是,呂布就這樣被自己恩惠過的人的—句話給斃命了。
這時,大家可能就想到了另—位很有軍事謀略的人——諸葛亮。那么,諸葛亮是英雄嗎?不錯,諸葛亮在赤壁之戰期間,曾促成劉備與孫權軍事集團的聯合,以及在劉備去世前,為劉備定下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大家可能還會想起很著名的空城計。但是,《三國志》里對此事卻予以駁斥,說當時在陽平這個地方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種事。因為當時的司馬懿官居荊州都督,駐扎在宛城,不在陽平戰場,不可能發生空城計。而且,像火燒博望、火燒新野、草船借箭、借東風等事情都是編出來的。如果《三國演義》里沒有出現這些事情,恐怕人們也不會對他那么崇拜了吧。那么曹操呢,他算是英雄嗎?我看他也不是英雄。有—次,曹操住在朋友呂伯奢家里,聽見門外傳來磨刀聲,他起了疑心,把那家人全給殺了,還說了—句令人氣憤的話:“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誤殺人還這么理直氣壯,此人不奸,何人奸?
在長江的東岸,沖浪。《三國演義》中精彩的人物讓我讀得比我多。但其中一些人很愚蠢。有些人狡猾而狡猾;有些人是可疑的;有些人心胸狹窄。如果你用我的標準來評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我恐怕沒有英雄。
我真正的英雄應該是聰明、誠實、寬宏大量、寬宏大量、慷慨善良。他們是我們身邊的人,如孔凡恩,劉玉魯,任長霞,他們是我們的時代榜樣,民族英雄。因為這些英雄,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對生活的安靜奉獻,為父母、老師和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祖國的未來就會更好!
在長江的東岸,沖浪。《三國演義》中精彩的人物讓我讀得比我多。但其中一些人很愚蠢。有些人狡猾而狡猾;有些人是可疑的;有些人心胸狹窄。如果你用我的標準來評價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我恐怕沒有英雄。
我真正的英雄應該是聰明、誠實、寬宏大量、寬宏大量、慷慨善良。他們是我們身邊的人,如孔凡恩,劉玉魯,任長霞,他們是我們的時代榜樣,民族英雄。因為這些英雄,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色彩。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對生活的安靜奉獻,為父母、老師和同學做力所能及的事。只要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精神,祖國的未來就會更好!
《三國演義》讀后感14
讀書,可養浩然之氣,塑高尚人格。流淌在書籍中的那一個個如寶石般璀璨的文字,映射的是時間長河里洗禮的文明的積淀!
記不清從孩提時代至今多少次翻開《三國演義》,隨著年齡的慢慢增長,知識閱歷的不斷增加,里面的故事情節卻給了我更深深的震撼。它以“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張作為中國五千年歷史象征的橫幅拉開了一段詳盡而宏偉的歷史。它記載了從東漢末年黃巾之亂到公元280年司馬炎建晉約110多年的歷史。雖說它是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為模板而創作的一部小說,可能有很多地方與正史相否,但它卻以一種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現在廣大群眾面前,并為人民所喜愛、傳頌。作者羅貫中以兵法三十六計匯融于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因為這樣,它又是一部兵書。它也因此被列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確無愧于這一美譽。
《三國演義》讓人覺經典絕妙是在于它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獨樹一幟。
諸葛孔明雄才大略,神機妙算,精忠而耿直,謙虛而謹慎,認真而盡職。他未出茅廬,便知天下三分。即使在魏將司馬懿的十五萬大軍面前,也表現得鎮定自若、處變不驚。面對曹操南下的百萬雄兵,他并沒有慌張,更沒有絕望,而是主張聯合東吳,憑借自己的過人才智,在青史上寫下了火燒赤壁的著名篇章。七擒孟獲的千古絕唱,更將他的過人膽識表現得淋漓盡致。在逆境中,他也從不放棄自己的理想。不管遇到了多少風雨,不管前路有多少坎坷,他心中希望的火苗從未熄滅,他逐夢的腳步也從未放慢。他一步一步征服著世界,憑借著一顆造福眾生、矢志不移的心,經歷了多少失敗,多少風雨,他終至目標,促造了三國鼎立的格局,在中國青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世紀路上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但他的重任卻依舊沒有完成——北伐。一次次的出征,卻注定是一次次的失敗。但他依舊沒有氣餒,總是懷著那份試圖力挽狂瀾的希望,那份一統山河的決心,不驕不躁、堅韌不拔地向著理想的終點出征。
“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被稱奸絕的曹操——雄才大略,殘暴且奸詐;他既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也是一個生性多疑的疑慮家;他是一個“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明主,卻又是一個兇殘殺戮的暴君;他討董卓,剿黃巾,誅袁術,滅呂布,平袁紹,定劉表,而確定中原的霸主地位。最后他也因他多疑而煙消玉隕。
“降漢不降曹”,講述了一代名將,被譽義絕的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他既是一個軍事戰術家謀略家,也是一個驕橫跋扈的驕橫家;他被尊“五虎將”之首,卻又是一個蠻橫無理的統領;他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掛印封金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而威震華夏。最后他也因驕橫跋扈失荊州,敗走麥城,壯死于江東。
還有許多人物。譬如“成也劉關張,敗也劉關張”的劉備,“粗中有細”的張飛等。
每當我沉浸在《三國演義》這本書時腦海就猶如展開了一幅巨大的歷史畫卷。在這畫卷里,講述了“三分虛,七分實”的歷史故事。這種宏大而一氣呵成的氣勢,使人讀完有種無可名狀的快感,深深地感受到經典之作無法抗拒的魅力;這畫不僅描繪出了無煙寂靜的斗爭,也顯現了硝煙彌漫的戰場。這里既有七俠五義,同樣也有兒女情長。引人入注的細節讓人忘卻了這是在述說名著,而分明是在清晰地描述一個個美麗而動聽的故事,我想這大概就是經典之作與眾不同之處吧。
《三國演義》確實是一部蘊意細長的經典巨著,我們世人又怎能憑借三言兩語而論述?如今,硝煙以散去,光陰以逝去,英雄以過去,唯有留下了那“暗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古鼓角錚鳴”的淡淡哀傷。不管歷史如何去改寫,歷史的潮流如何去進展,它卻不回隨時間的流逝而被世人健忘。因為它的魅力影響著世人,因為它的意義提醒著世人,最后它又以經典這個贊美而埋葬世人的心中。
《三國演義》讀后感15
自從看了《三國演義》后,就很崇拜諸葛亮,對他的智慧與勇氣感到欽佩、嘆服。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他有兩個姐姐、一個哥哥、一個弟弟。在諸葛亮三歲時母親章氏病逝,八歲時喪父,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袁術任命為豫章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建安二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就與弟弟諸葛均一齊在襄陽城西二十里的隆中蓋了幾間茅草屋,開始了躬耕生活。
隨著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形成,蜀國前期的發展基本完全按照“隆中對”的思路來完成的。可惜到了后期,劉備一意孤行,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興師伐吳,造成虢亭兵敗,姊歸蹉跌。劉備羞恨交加,在白帝城托孤給諸葛亮就去世了。漢室中興的可能性喪失飴盡,諸葛亮以后為了挽救一個被滾滾歷史長河即將吞沒的朝代苦苦掙扎,力撐危局。然而“運移漢阼終難復”,一個氣數已盡的朝代無論個人如何的努力,如何的聰明;都無法挽回滅亡的趨勢。他在世的時候,蜀國作為一個小國弱國;還能對于一個比之強大的魏國采取進攻態勢,使魏國采取被動防守的形式;這是歷史上比較罕見的。完全憑靠個人的聰明才智,才能作到這一點。最后終于因為心力交瘁,一個秋風蕭索的夜晚;在五丈原,帶著先主沒有完成的囑托,和沒有統一中國的耿耿悵恨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盡管沒有完成中興漢室的歷史使命;但是他鞠躬盡瘁,為國家耗盡了心血,已經盡力而為了;所以說雖敗猶榮。記得第一次讀到武侯星落五丈原的時候,忍不住眼淚潸然而下;連連長嘆。感慨英雄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對于他的死,蜀國的滅亡是已成定局,以后僅僅是個時間問題罷了。一個人的生死牽扯著國家的興亡榮辱,影響的意義不能不說是巨大的。杜甫有詩云::“長星昨夜墜前營,訃報先生次日傾。虎帳不聞使號令,麟臺唯有著勛名。空余帳下三千客,辜負胸中十萬兵。好看綠蔭清晝里,至今無復雅歌聲。”杜甫對于諸葛亮的評價是比較恰如其分的。
諸葛亮在一生中使用過很多計策,有一計叫激將法,這一計可厲害了。我在《歷史智慧》書上看到過這個故事,讓我對諸葛亮更加了解。這個故事是這樣的:那時諸葛亮和徐庶還有龐統都在一所私塾念書,到了學期末,先生提了個難題,就是要在午時三刻經過他的同意出這個屋子就算出師了。很多學生都在那里想辦法,有人說外面著火了,還有人說想解手……可是先生對這些不理不睬。徐庶遞上一封信,信上說母親病了請允許去探望母親。先生說“午時三刻自便,一邊站著。”龐統說:“先生,你要我經過你的同意從里面到外面去我是辦不到,要是你能讓我到外面去,我便能經過你的同意來。”先生說:“龐統耍小聰明一旁站著。”而諸葛亮則呼呼大睡起來,先生看到很生氣,快到午時三刻的時候諸葛亮突然醒了,他拽著先生的衣服大罵:“你這是什么人,盡出一些刁難的題來,快還我三年學費!”先生被激怒了:“徐庶、龐統把這個不肖子給拉出去。”到了外面,諸葛亮撿了根很粗的木棍跪倒在先生面前說:“對不起,剛才為了出師冒犯了先生,請先生處罰。”先生恍然大悟,說:“你可以出師了!”“徐庶、龐統也可以出師了!”先生想想有理也就同意了。看完這個故事,我真的太佩服諸葛亮了!
諸葛亮遺留下的出師表和隆中對,千年之后讀后依然不覺悚然動容和無限感慨。字里行間充溢著忠君愛國,憂國憂民的浩然正氣。諸葛亮不僅僅是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發明家、軍事家,還是一名杰出的音樂家、文學家、繪畫家、書法家。他的作品經萬國傳頌。
他是我最崇拜的歷史人物。我對他的智慧與勇氣感到欽佩、嘆服。